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雷锋精神黑板报-北科大研究生院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为您整理了高中数学,供您参考!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一】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
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
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
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
练的解题 。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
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
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
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
学生陷入困境,降
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
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
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
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
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
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
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 最值
3. 定义法 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
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
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
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
个阶段的学习之后,
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
它们的本
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
义的运用为
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
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
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
回答后,我将要求学
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
完圆锥
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
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
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
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
端的式子|3x
4y|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
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
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
几何中求最大(小)值
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
混淆的
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
br>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
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
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
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
br>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
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
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
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
而找到
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
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
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
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 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x2y2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
的距离为12,求p
169
到右准线的距离。
|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
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
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
为5,求抛物线的方
程和点a的坐标。
x2y2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
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
一个定点,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
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
右支上移动,当9272
1|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2
x2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
|pm|+|fm|最小。
8
x2y2
5.
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
|ma|+|mb|的最25
9
小值与最大值。
七、
1.本课将借助于 ,将使
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
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
运用
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
时间自悟、自练、自
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
多媒体课件
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
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
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
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
最值问题 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
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
实上,
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
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
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
能真正进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 在
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
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
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
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br>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二】第一章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
学中,不仅要使学生 知其然
而且要使学生 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学
生为主体,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
过
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尝试解
决问题
验证解决方法 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
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
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
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
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
的公式(二)至公式(六).
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
(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
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
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
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
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
(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
学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
于中
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
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
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
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
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
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
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
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
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培
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 高中数学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
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
目的,要求
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
果等三个方面做
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
动的结果,数
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
人的思维技能,
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
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
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
式,还给学生 时间 、 空间 ,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
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的人 ,很多课堂教学常
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
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
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
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
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
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
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
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
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
br>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诱导公
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
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
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
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但
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
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
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
有什么关系;
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
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
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
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
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
从
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
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
、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
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
进
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
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
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本文来源:
【篇二:高二数学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