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萌到你眼炸
844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17: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浙江中考成绩查询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袁惟仁)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一:201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
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
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
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
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 br>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
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
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
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
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
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
个未知数x;( 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
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 br>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 整理,?都能化成
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
形式.

2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 ≠0)后,其中ax是
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
项 .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
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 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
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 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
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
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
(x- 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
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 项系数;常数项.

22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 +1)+(x-2)(x+2)
=1化成ax+bx+c=0(a≠0)的形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 (2)
x=4 (3) 3x-2

2

52 2 2

=0 (4) x-4=(x+2) (5) ax+bx+c=0 x

四、应用拓展

22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 +2mx+1=0,不论m取
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
m-8m+17?≠0即可.

22

证明:m-8m+17=(m-4)+1

2

∵(m-4)≥0

22

∴(m-4)+10,即(m-4)+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 练习: 1.方程(2a—4)x—2bx+a=0, 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
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一元一次方程?

/4m/-4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bx+c=0(a≠0)?和二次项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
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臵作业

第2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
决一些具体题目.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
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
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
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
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 :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
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8x+20=0

列表:

问题2

列表: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
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
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22

老 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问题2
中,x=4是x+7x- 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 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
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 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
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 -4,-3,-2,-1,0,
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
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
x=-2或 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10x+12=0

的两根.

2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bx+c=0(a≠0)的一个根,求
代数式2007(a+b+c)的值

2 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x+a-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
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 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
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br>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1)x-64=0 (2)3x-6=0 (3)x-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
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思考题 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 平方根的
意义)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
9.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3课时 21.2.1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
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
具体问题.

2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c=0,根据平方根的意
义解出 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

2

a(ex+f)+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2

1. 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n(n≥0)的方程;领会降
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2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222222


(1)x-8x+______=(x-______);( 2)9x+12x+_____=
(3x+_____);(3)x+px+_____=(x+___ _). 问题1:根据完
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

p2p

) . 2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 ?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
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

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


22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
如果x换元为2t+ 1,即(2t+1)=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
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2 2 2

例1:解方程:(1)(2x-1)=5(2)x+6x+9=2 (3)x-2x+4=-1

22

分析:很清楚,x+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
(x+2)=1.

2

解:(2)由已知,得:(x+3)=2 直接开平方,得: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

x2

2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提高到
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 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
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

2

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 解:设每年
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2

则:10(1+x)=14.4

2


(1+x)=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
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 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
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 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
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 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
营业额 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

2

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 解:设该公司
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2

那么1+(1+x)+(1+x)=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232

)=2.56,即(x+)=2.56 22333

x+=〒1.6,即x+=1.6,x+=-1.6

222

(1+x+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p(p≥0),那么x=

解形如(mx+n)=p(p≥0),那么mx+n=

六、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第4课时 22.2.1 配方法(1)

教学内容

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
决一些具体问题.


22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p(p≥0)或(mx+n)=p (p≥0)的一元二
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解题步骤. 重
难点关键

2

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
解题步骤.

2.?难点与关键: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
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2222

(1)3x-1=5(2)4(x-1)-9=0(3)4x+16x+16=9 (4) 4x+16x=-
7

22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p或(mx+n)=p(p≥0)的形
式,那么可得

x=

2

2

2

p<0则方程无解

. mx+n=

p≥0)

2

2

如:4x+16x+16=(2x+4),你能把4x+16x=-7化成(2x+4)=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2

问题2: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场地
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
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 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 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
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22

x+6x-16=0移项→x+6x=16

22222

两边加(62)使左边配成x+2bx+b的形式 → x+6x+3=16+9

2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 → (x+3)=?25 ?降次→x+3=〒5 即 x+3=5或
x+3=-5解一次方程→x1=2,x2= -8

可以验证:x1=2,x2= -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使负值,所
以场地的宽为2m,常为8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
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
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
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8x+1=0 (2)x-2x-2

2

1

=02

分析:(1)显然方程 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
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8 讨论改为课堂练习,并说明理由. 教材p39 练习1
2.(1)、(2). 四、应用拓展

ap

cq

分析: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pcq也是
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列出等式. 解: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
rt△acb面积的一半. 根据题意,得:

2

111(8-x)(6-x)=〓〓8〓6 222

整理,得:x-14x+24=0

2

(x-7)=25即x1=12,x2=2

x1=12,x2=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1=12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
2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
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 左边是含有x的
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六、
布臵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2.3(1)(2)

第5课时 21.2.1 配方法(2)

教学内容

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篇二: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整理版)】


第11章 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 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
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

验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
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 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
性 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
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 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
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
公式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 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 br>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 、理解平面镶嵌,
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
它们进行简 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 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
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
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
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3、 使学
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
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 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 2课时 11.2 与三角
形有关的角 ????????????????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
和 ???????????????? 2课时 本章小
结 ?????????????????????? 2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
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
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
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
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 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
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b

c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ac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 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 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顶点c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可用b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可
用a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
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
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2)从b→a→c;不一样, ab+a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ac+bc>ab ②ab+bc>
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
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 斜三角形 ? 锐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那么三角形按边如何进行分类呢?请你按“有几条边相等”将三角形
分类。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
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显然,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按边分类: 底角 底角

底边 三角形 ? 不等边三角形

?

? 等腰三角形 ?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

? 等边三角形

五、例题

例 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 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
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
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分析:(1)等腰三角形三边的长是多 少?若设底边长为x㎝,则腰
长是多少?(2)“边长为4㎝”是什么意思?

解:(1)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2 x㎝。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7.2㎝,7.2㎝.

(2)如果长为4㎝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长为4㎝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则

因为4+4<10,出现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围成腰
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
的等腰三角形。 五、课堂练习

课本4頁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及应用。 作业:

课本8頁1、2、6;

教后记

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画图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 平分线;3、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
在的直线,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
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是重点;三角形的角平
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 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难点. a

〔教学过程〕 a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也学过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主要线
段除高外,还有中线和角平分线值得我 们bdcbcd研究。

二、三角形的高

请你在图中画出△abc的一条高并说说你画法。

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 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
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表示为ad⊥bc于点d。< br>


注意:高与垂线不同,高是线段,垂线是直线。

请你再画出这个三角形ab 、ac边上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角
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现
在我们来画钝角三角形三边上的高,如图。

e

c

显然,上面的结论成立。

请你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再画出它三边上的高。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三、三角形的中线

如图,我们把连结△abc的顶点a和它的对边bc的中点d,所得线
段ad叫做△abc的 边bc上的中线,表示为bd=dc或bd=dc=
12bc或2bd=2dc=bc.

请你在图中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
角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
画图回答。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四、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画∠a的平分线ad,交∠a所对的边 bc于点d,所得线段
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表示为∠bad=∠cad或∠bad=∠cad =
12∠bac或2∠bad=2∠cad=∠bac。

a

思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是一样的吗? 三角形的角平
分线是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射线,是不一样的。 请你在图中再画
出另两个角的平分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bcd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
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
画图回答。 上面的结论还成立。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有什么
不同?

三角形的 三条中线的交点、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而锐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 角三角形三条高的
交战在角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五、课堂练习

课本5頁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
七作业:

课本8頁3、4; 八、教后记

【篇三: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教案】


第一章 有理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有理数等知识是生活的需要.

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

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
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全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和增强学生
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励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
于生活.

②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数
的运算上,诸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运算法则 、运算律、近似数与
有效数字等内容的学习,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算上.

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对有理数中的有关概念以及有理数法则的
理解,绝对值意义和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

课时分配 内容 课时

1.1 正数和负数 1 1.2 有理数 4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5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1.5 有理数的
乘方 4 单元复习与验收 2 教学建议

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
引入,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 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
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得
知识 ,自觅规律.在这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1.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

(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 来源于生活.?如:
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
出数轴, 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


(2)注意利用数轴的 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发挥字母表示数
的优越性,?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并为今后学 习整式、
方程打下基础.

2.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 助数轴更直
观形象易理解,并且要着重在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训
练,提高学生计算 准确率.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
负数. ③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
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②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
表示量的意义. 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由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
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 7?
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50米和向
西120米,等.< br>
想一想 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
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

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2.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 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
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 相反
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
量用算述里学过的数表示 ,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
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 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任说有关相反的两个量,
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 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
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
既不是正 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
示】 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 ”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
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点评】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用正负数与相反意义量的
表示能力.

例2 在某 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克记作
+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 ?

【答案】 表示比标准质量低0.03克.

例3 2001年美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6.4%可记为 -6.4% ,
中国增长7.5%可记为 +7.5% .

备选例题

(20042山东淄博)某项科学研究以4 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
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升7:45应记为
( ) a.3b.-3 c.-2.5d.-7.45

【点拨】 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相差135分
钟. 【答案】 b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 们
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
“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 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
是负数.

1.填空-1,2,-3,4,-5, 6 , -7 , -8 ?第81个数是 –81 ,第
2005个数是 –2005 . 【提示】通过观察可见,数字的排列是按正
常的 大小顺序,符号是负正相间,第奇数个为负,第偶数个为正.

【点评】 本节是对探究问题的训练.

2.表1-1-1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
记为“+”): 表1-1-1

星期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元) +16 +5.0 -1.2 -2.1 -0.9 +10 -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答案】 6.8
元,31元.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答案】 多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
记账的优劣. 【答案】 用文字说明,但前者更简洁.

3.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 1,2,
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 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
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 势,然后再大声喊:-1,-2,+3,
+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 小小
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
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的游戏; (3)这不仅仅是游戏哟!在电脑
中,?所有“命令”或“数据”都是用有理数(特别是二进制数)表示
的.例如,没有特别的“翻译”程序,电脑就不明白你给屏幕上的卡
通人下的是“站”还是“蹲 ”的命令,这时,就可输入正负数以区别不
同的姿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 -20
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那么8年前记作 -8 .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运进货物
100吨 .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长了 2kg .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
时,? 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

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
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答案】 (1)下午1时,水位0.5米;下午5时,水位-1米
(2)0.5+1=1.5(米)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
如下 :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
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 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答案】
+2,-1,-0.2.

4.有没有这样的有理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答案】
有,是0.

5.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5,-0.02,

67


,-

11

,4,-2,1.3,0,3.14,? 713

【答案】 正数:

67

,4,1.3,3.14,?;负数:-15,0.02,-

11,-2 713

开放探究

6.同学聚会,约定在中午12点到会 ,早到的记为正,迟到的记为
负,结果最早到的同学记为+3点,最迟到的同学记为-1.5点,?你< br>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到的吗?最早到的同学比最迟到的同学早
多少小时?

【答案】 最早的同学上午9点到,最迟的是下午1点半到,最早的
比最迟的早到4.5个小时. 7.新中考题

(20042玉林)冷库A的温度是-5?,冷库B的温度是-15?,?则
温度高的是冷库 A .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
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
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 难点:掌握有理
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 br>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
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 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
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5.7,-7,-9,-10,0,

12,35

,-3

5


, -7.4,5.2? 6

议一议 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
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 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正整数整数?? 有理数? ?零?

?正分数?分数??

?负分数?

说明: 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
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 数两大类,那么整数
又包含那些数?分数呢?

做一做 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
来分呢,试一试.

??正整数?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零?

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3)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
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28

,3.1416,0,2004,-,-0.23456,10%,10.l,0.67,-89 75

22

,2004,10%,7

10

.1,0.67,...

-3.1416,-

,5

-0.23456,-89,...

负数集合

8

正数集合

128,-3.1416,-,75-0.23456,10%,10.1,0.67,...

分数集合

0,2004,-89,...


整数集合

例2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的分类的结果正确吗?
为什么?

??正整数?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

?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正数??整数

有理数?分数

??负数???零

【答案】 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数混
为一谈.

【点评】 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练,
基础性强,需要重视 (B) ①0是最小的正整数②0是最小的有理


③0不是负数④0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4 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a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正数
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 下你的看法.

【答案】 不一定,a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

【点评】 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时,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a全
面认识.

备选例题

(20042浙江温州)观察下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 br>数,并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

234,,,345

6

,?你的理解是_________. 7

2

,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都3

【点拨】 找出各项数的特点是本题关键所在,第一个数为加1所得
的数. 【答案】

5 6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
两种分类的 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
注意“0”的正确说法.

1. 请你在图1-2-1的圈中填上适合的数,使得圈内的数依次为整数
集、?有理数集、正数集、分 数

集、负数集.

【答案】 答案不唯一,如图1-2-2所示.

3

81

-

125

0.4

?正有理数? 2.有理数按正、负可分为?零 ?负有理数?

按整数分,可分为?

?整数?分数

(1)你能自己再制定一个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另一种分类吗?
(2)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你举例说明.

【答案】 (1)如将有理数分成大于1的数,小于1的数,等于1
的数.

(2)例如对人按年龄可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
年、老年.

3.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和分数集,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
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呢?

负数集合

分数集合

答案 负分数

沙洲职业工学院-交流会发言稿


湖北襄阳教育网-和谐社会作文


小产权房转让合同-清明节祭文


中学生法制教育-申论写作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英语说课稿


人大苏紫紫-学校党建工作总结


抵达分水处-招工启示


焦裕禄纪念馆-初二开学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