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最新教育资料

绝世美人儿
958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17: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优秀毕业生主要事迹怎么写-主题活动策划案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朱厚泽)


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

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教学设计的优劣,所谓
教学设计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
作的系统 规划.《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
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 本理念”中强调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
极性,引 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
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 学学习方
法.”这些理念就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总原则,具
体说来,教学设计应遵 循的主要原则有以下三个: 1 激发兴趣
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希望学生能以最大 的热情、最佳的精神
状态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
是我们进行 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并努力做好的问题.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 理
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有重要的意义.《课标(2 011年版)》指出“无论是设计、实
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 br>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
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一个问题,“约30%的初中生学习


了平面几何推 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从
一个侧面鞭策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放在
首位.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问题,我们
认为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简单
的说,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调动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发
现、掌握、理 解数学知识的问题系列.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系列深入到
数学 学科的本质,超越对于技巧性问题的过度追求,克服对数学
概念表面理解的现象.这样的问题能揭示数学 概念背后的本质含
义,能帮助学生感悟数学命题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能沟通知识
间相互联系, 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标志是:
(1)具有启发性
问题容易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
活跃状态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能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 有知识、经验
之间的矛盾作为问题的突破口,学生通过思考,不仅知道是“什
么”,还能明确“ 为什么”.
(2)具有趣味性
问题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感到 在思考时有


趣并且愉快,在愉快中探究知识.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
们强 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
新的知识,并且形成基本技能.
(3)适时适度适量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
学生可 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有价值
的问题情境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适 时适度适量”的
特点.适时指要在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时呈现问题;适度
是指提出的问题 要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适量指问题的
数量恰好能为学习重点知识做好引领.
(4)具有发展性
问题能为学生深化理解、产生疑问留出时间和空间,便于学
生在思考 解答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其能力.
例如,青岛版初中 数学教科书在学习“几何证明”内容之
前,曾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发现了不少数学命题,
我们知道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为了让学生
明确由此得到命题仅仅是一种猜 想,不能保证它是真命题.教科
书在学习“为什么要证明”时,给出了六个问题,作为问题情境,
其中一个如下:
案例1 公鸡吃米的故事(“为什么要证明”的教学设计片
段).


1962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给中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一
只公鸡被一位 买主买回了家.第1天,主人喂了公鸡一把米;第
2天,主人又喂了公鸡一把米;……连续10天,主人 每天都给
公鸡一把米.公鸡有了10天的经验,就下结论说,主人一定每天
都喂它一把米.但是 就在它得出这个结论不久,主人家里来了客
人,公鸡就被杀掉作菜了.”故事中的公鸡为什么得出一个错 误
的结论呢?
设计意图 本案例是通过给定的问题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
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学生由“苦学”、“厌学”到
“乐学”的转变.在让学生听完故事后,通过 自己的思考,能认
识到“只对部分对象研究就归纳出的结论,未必正确”.仅凭经
验感觉得到的 结论是不可靠的,要想得到理性的知识,必须给出
严格的数学证明.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听故事的过
程中,而且还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展开数学思考,通过思考、讨< br>论和相互交流等数学活动,能自觉地意识到学习数学证明的必要
性,为顺利的学习证明作好了铺垫 .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主要有六种类型:(1)数学发展型问题
情境;(2)生活实际型 问题情境;(3)实验操作型问题情境;
(4)故事游戏型问题情境;(5)新闻或资料型问题情境;( 6)
结合联系型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这些类型的问题情境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2 整
体结构原则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
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
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
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 层次进行理解.”这就要
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守整体结构原则. 所谓整
体 结构原则,是指从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出发规划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学生随 着对新知识的不断学
习,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整体
把握数学知 识结构的目的.
教师要从数学知识体系本身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出发,遵
循学生认知 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站在整体、系统的高度把握
和处理教材,努力创设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认知结 构的条件,
以此促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完善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益.整体结构
原则下数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同化和顺应是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相互
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这里 ,新的学习内容是核心知识,它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
以及隐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设计必须围绕 这些核心知


识展开.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有
层次 的序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把新的核
心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形成 新的认知结构.实
现掌握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发展其数学能力的目的.所以,
整体结构是 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根据整体结构原则的要求,教学设计中应当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削支强干,重点突出,集中精力关注
数学核心内容;
(2)教学内容安排体现层次结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由
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3)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而展开,精心组织相关的
数学活动.
案例2 “零指数幂”的教学设计.
“ 零指数幂”的意义是一种“规定”,但教学中不能单纯
地要求学生记住这个“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训练,而应根据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 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尽
可能地引导学生感悟这种“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为了很好
地体现整 体结构原则的思想,我们把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分为以
下三步:
(1)提出猜想:20=1.
零指数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设计时可这
样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探究:


①计算22÷22.(启发学生分别用除法和同底数幂除法的运
算性质进行 计算,从而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22÷22=1或
22÷22=22-2=20.)
②提问学生.(如何解释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个问题所得
到的不同答案呢?)
③学生 猜想.(为了使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时,同
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也能使用,应当有20=1. )
(2)质疑这个猜想是否合理,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
受猜想的合理性.
例如,可以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提出下面的问题:
一个细胞分裂1次变2个,分裂2次变4个,分裂3次变8
个…,那么一个细胞没有分裂时个数为多少?
如图2,观察数轴上表示2的正整数次幂…16,8,4,2…
的点的位置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观察下列式子中指数、幂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4=16,23=8,22=4,21=2,2( )=1.
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交 流等活动,就能比较充分地
感受到“20=1”的合理性,于是作出“零指数幂”意义的“规
定 ”:a0=1(a≠0).
(3)验证这个规定与原有“幂的运算性质”是相容、和谐
的.
运用幂的运算性质:a 5÷a0=a5-0=a5;根据零指数幂意义的


规定:a5÷a0=a5÷1=a5.
设计意图 在学习“零指数幂”之前,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指
数只能是正整数,为了让学生经 历指数可以是0和负整数(这节
课后将学习指数是负整数的情况)的过程,从而把指数概念由正
整数扩充到全体整数的过程,我们设计了以上“零指数幂”概念
的建立过程.
这样引入 “零指数幂”概念,学生经历了的过程是:面对挑
战→提出猜想(“规定”)→说明猜想的合理性→做出 “规
定”→验证这种“规定”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和谐性→数学得到
进一步发展.这样就把0指数 幂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中,扩大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波普尔指出:“知 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
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在数学基
础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整体结构原则的要求,尽量通过设计
相应的“下位”问题,让学生围 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计
算、猜测、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
程中,发现已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于是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这
样不断扩大其认知结构,让学生从整体上 把握数学. 3 过程性原

所谓过程性原则,是指数学教学必须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 认
知形成的内在联系为线索,充分展现和经历其中的思维活动过
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发现的过 程中来.《课标(2011年版)》


非常重视“过程”,这里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1)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
动时,应按照“知识背 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展开.
(2)反映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设计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
题的活动时,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
程,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 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
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还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无论是新知识的学习,还是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设
计,都要努力体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学生应当有
足够 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的精神要求.
案例3 锐角三角比的建立过程设计.
说明:《课标(2011年版)》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要求 是“利
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
tanA).” 而不是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去研究他们,所以青岛版
教科书把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定义为锐角A的 三角比,而
不是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点与有些版本教科书的提法不一样,我
们认为叫锐角三角比 更能反映它们的实质,也能较好地体现《课
标(2011年版)》的上述要求. 为了让学生有 足够的时
间和空间充分体验、经历锐角三角比概念的形成过程,我们设计
了下面的问题情境: 图3


(1)有一块长2.00m的平滑木板AB,小亮将它的一端B架
高1m,另一端A放在平地上(如图3),在木板上分别取点B1,
B2,B3,B4,分别量得它们到 A点的距离AB1,AB2,AB3,AB4,
以及它们距地面的高度B1C2,B2C2,B3C3, B4C4,数据如下表
所示:
木板上的点 到A点的距离m[]距地面的高度m B1[]1.50[]0.75[BH]B2[]1.20[]0.60[BH]B3[]1.00[]0. 50[BH]B
4[]0.80[]0.40
利用上述数据,分别计算比值 BC AB , B1C1 AB1 , B2C2
AB2 , B3C3 AB3 , B4C4 AB4 ,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4,∠A是锐角,在∠A的一边上任意取两个点B,
B′ ,经过这两个点分别向∠A的另一边作垂线,垂足分别为C,
C′,由(1)你猜测比值 BC AB 与 B′C′ AB′ 相等吗?能证
明你的结论吗?
(3)如果设比值 B′C′ AB′ =k,由(2)你发现当锐角
A的大小确定后,k的大小与点B′在AB边上的位置有关吗?
(4)如图5,以A为端点,在锐角A的内部(或外部)作
一条射线,在这条射线上取B″ ,使AB″=AB′,这样又得到了
一个锐角B″AC.过B″作B″C″⊥AC,垂足为C″.比值 B″C″
AB″ 与k相等吗?为什么?由此你得到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 本节内 容是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探索
锐角三角比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想 、


证明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发展其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我
们选择了这个 与生活有关的素材.素材共由四个问题构成.
第一个问题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平 滑木板”
为素材设计的.首先构造定角∠A.然后提出要求:计算五个比值.
其根本目的是让学 生通过计算发现:当∠A的大小固定后,木板
上任意一点距地面的高度与该点到A点的距离的比都等于同 一
个常数.
第二个是一般化的问题,我们将问题抽象为在任意锐角A的
一边上任取两个点,目的是让学生猜测 BC AB = B′C′ AB′ ,
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加以证明.这样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
合情推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向学生暗示了:如果放到直
角坐标系中来考察的话,这个比便是∠ A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纵
坐标y与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r的比值.
第三个问题起着过渡 作用,目的是为引出概念降低“台阶”.
学生不难发现:对于确定的锐角A来说,比值k与点B′在AB
边上的位置无关.
第四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比值k与∠A的大小
是有关的:这个比值随∠A的确定而确定,与点在∠A的终边上
的位置无关.
学生在思 考与解答完上述四个问题后,会得到这样的认知:
∠A为Rt△ABC中一个确定的锐角,虽然Rt△A BC的大小可以变
化,但它们都是相似的,所以∠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不变,即


对于每一个锐角A都有唯一确定的比值与之对应.这个唯一确定
的比值就是一个新的知识,这时给出定 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
随之给出∠A的正弦概念.
类似地,给出∠A的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从而给出锐角三角
比的概念.
学生在上述问题 情境的引导下,就经历了锐角三角比的形成
过程,对其理解深刻,记忆永久.这样的设计除能让学生理解 数
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能体会 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逐步树立起“生活即数学”的观点.
根据过程性原则的要求,在概念教学设计、解题教学设计、
证明题教学设计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时 ,都要根据《课标
(2011年版)》提出的“数学教学必须彰显过程的价值”要求,
引导学生 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应当把数学概念的建
立过程、运算法则及定律的归纳发现过程、数学命 题的探究发现
过程、解(证)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分析过程等充分地“暴露”给
学生.实现从“被 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建构”的转变.
当然,数学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还有很多,我们认为以 上
是三个根本原则.希望老师们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通过教学设
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在经历知
识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的同时,达到《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上海中考录取分数线-贺词怎么写


深情表白-六年级班主任总结


大兴安岭政府网-骆驼祥子有感


我的一家-党员自我评价范文


结婚贺语-蒲公英教案


助理人力资源师报名-策划书范文


宁夏人事-关于真诚的作文


玩跷跷板-学习雷锋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