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名人故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爱我的家乡作文
数学名人故事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知识,发展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其离不开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数学家们做出的贡献,他们
大多终其一生潜心研究并终究发现伟大的
数学理论。让我们
通过以下几则故事简单了解那些伟大数学家们的故事。
故事一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
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
陈氏定理”,所以有许
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
源于一个故事
。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
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
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
都想
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
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
们讲授数
学课。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
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
10=5+5,12=5+7,28=5+23,100=
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
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
所以
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
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1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
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
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
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
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
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
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
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故事二
说出来也许会使你感到惊奇:今天你所读的几何课本
中
的大部分内容,来自2200多年前的《几何原本》(又称《几
何学原理》)。这本书的作者
,便是被誉为“几何学之父”
的古希腊着名数学家欧几里德。欧几里德是第一个把几何学
系统化
、条理化、科学化的人。
欧几里德生于雅典,接受了希腊古典数学及各种科学文
化,30
岁就成了有名的学者。应当时埃及国王的邀请,他客
居亚历山大城,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研究。
古希腊的数学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曾经出过一些
几何学着作,但都是讨论某一方面的
问题,内容不够系统。
欧几里德汇集了前人的成果,采用前所未有的独特编写方
式,先提出定义
、公理、公设,然后由简到繁地证明了一系
列定理,讨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还讨论了整数、分数、
2
比例等等,终于完成了《几何原本》这部巨着。
《原本》问
世后,它的手抄本流传了1800多年。1482
年印刷发行以后,重版了大约一千版次,还被译为世界
各主
要语种。13世纪时曾传入中国,不久就失传了,1607年我
国又重新翻译了前六卷,1
857年又翻译了后九卷。
欧几里德是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
学者,
他反对在做学问时投机取巧和追求名利,反对投机取
巧、急功近利的作风。
那时候,人们
建造了高大的金字塔,可是谁也不知道金
字塔究竟有多高。有人这么说:“要想测量金字塔有多高,比登天还难!”
这话传到欧几里德的耳朵里。他笑着告诉别人:“这有
什么难的呢?
当你的影子跟你的身体一样长的时候,你去量
一下金字塔的影子多长,那长度便等于金字塔的高度!”
欧几里德的名声越来越大,以致连亚历山大国王也想赶
时髦,学点几何学。于是,国王便把
欧几里德请进王宫,讲
授几何学。谁知刚学了一点,国王就显得很不耐烦,觉得太
吃力了。国王
问欧几里德:“学习几何学,有没有便当一点
的途径。一学就会?”
欧几里德笑道:“陛
下,很抱歉,在学习科学的时候,
国王与普通百姓是一样的。科学上没有专供国王行走的捷
径。
学习几何,人人都要独立思考。就像种庄稼一样,不耕
3
耘,就不会有收获。”
前来拜欧几里德为师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是来凑
热闹
的,看到别人学几何,他也学几何。一位学生曾这样问欧几
里德:“老师,学习几何会使我
得到什么好处?”欧几里德
思索了一下,请仆人拿点钱给这位学生,冷冷地说道:“看
来,你拿
不到钱,是不肯学习几何学的!”
故事三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熊庆来,坐在办公
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
个华罗庚是哪国留
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
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
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
,听说是在金坛中学
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
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
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
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
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
留下五、六个
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
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
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
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
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
4
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
书看一会
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
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
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着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
表。清华大
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
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
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
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
冲破束缚,同
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
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
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
中一
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
“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
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
追求的金
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
合起来。华罗庚把
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
贡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