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电子教案 文档

巡山小妖精
635次浏览
2020年09月25日 20: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蟑螂会飞吗-魏茵

2020年9月25日发(作者:缪佚)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
法(一),表内乘法(二)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
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 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
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 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
愉悦的数学学习 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
索的气 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
发 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
以内笔算加、 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 乘法口诀,熟练地口
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 物体
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 各部
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 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的过程,会用简
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 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
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
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 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
学生初步观察、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能积极参
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 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
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计划》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材说明 < br>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 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 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
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 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
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
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 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
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 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
位间的进率。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 )通
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
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
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 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
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
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 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
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 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 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
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 要让学生通过切
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 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
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 做到这一点,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
米 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 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
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 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
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 要将直线与线段进
行对比。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
例1
例2及相关内容
例3及相关内容
例4及相关内容


四、课时安排:6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总第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做一做,例1
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
生统一测量工具 的需要。做一做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操作和估计的水平。
教学时要多提供学生身边的素材,给予 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时间。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 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
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学生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
动和同学合作。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借助实物教具,让学生在看,摸,摆的活动中直观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回形针、小方块、小刀、新橡皮、小棒、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重做一个,< br>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你们
觉得,大头儿子的 做法可行吗?你想用身边的小东西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二、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
(1)选用学具盒里的(回形针、小方块、小 三角形、1角硬币、小刀、新
橡皮)物品,量出数学书的宽是多少?(操作之前适当提醒:要摆成直线)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4)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列表。
选择物品
数学书宽
你有什么想法
回形针


小方块

硬币

橡皮

……

(5)为什么同学们的结果都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与思考呢?
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
2.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量去测量物体长度。


(1)用回形针量数学书的长、课桌的宽。(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测量结果:
数学书的长是( )个回形针,课桌的宽是( )个回形针。
引导学生归纳:用回形针测同一物品的个数是一样,也就是测量结果是唯一
的。
(3)质疑追问:全世界的回形针长一样吗?如果是一个外国人看到这个结
果会明白吗?(要以 相同的物品为标准,“作标准的物品”还必须世界上统一的)
3.统一认识: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质疑: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想得到一个唯一的结果,必需怎样?
(用一个全世界统一标准的长度作测量工具)
(2)你认为用什么比较合适?(尺子)
(3)你想知道尺子是如何演变的吗?(播放有关尺的由来的资料)
三、在操作与练习中增长估测能力
1.活动:用新铅笔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几枝新铅笔的长度。
测量后交流各自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
2.独立完成书本P2页做一做第1、3题,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
3.反馈交流学生的估测结果,重点讲评书本P2页做一做第3题。
方法1:可以先直接估测,然后用相同的实物进行实际测量,检验自己的估
测是否正确。 方法2:可以在第一个方块下面做一个记号,然后按照第一段的长度依次画
下去,看能画出几段,就 说明有几个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些工具来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
1、回家选择4-5件物品,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2、课后继续研究你的小尺子,并用它试着量量上面选定物体的长度。
3、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尺产生、应用、演变的历史。
六、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
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 样
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
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
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
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 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
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第3课时 认识线段(总第3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5页例4认识线段,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 br>用尺子量具体实物长度的基础上学习测量和画线段。教学时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
(如第7页第7小 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测量和画
来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
2.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
的能力。
3.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能基本能
力。
教学重点:知道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画线段(整厘米)。
教学难点:估测线段的长度。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画一画。
教学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电视片断:消防员叔叔滑钢管、快速集合的情境。
师问:为什么不走楼梯,而滑钢管?
生可能的回答是:因为滑钢管是直直的,比较近;走楼梯是弯道,比较远。
师:生活中类似这样直的东西很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
究。
观察体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吸管、铅笔、绳 子、铁丝等),看一看、摸一
摸,你发现了什么?并交流。(有直的、有弯的、不能拉长)
(2)尝试将这些物体用线画出来,并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想法。
(3)学生自主分类,说明 理由,教师适当指导点拨:主要分成两类,一类
是直直的,一类是弯曲的。
(4)教师课件出示下列线段(图1),请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图1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教师提炼:直直的,两端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小结:像这样直的、两边不能延伸的、可以量长度的线,我们叫它线段。
(5)学生自己任意画一条线段。选择个别展示,提醒学生画图要注意的问
题。
(6)练习:书本P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2.量线段、画线段
(1)课件回到图1,请问哪一条线段比较长?你能估测他们分别有多少长
吗?
(2)学生尝试用尺子量印在练习纸上线段的正确长度,并交流学生的测量
方法和结果。
(3)教师演示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方法,然后学生再次选择其中的一条测量。
(4)学生练习:书本P7第8题。
(5)学生尝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展示学生作品并介绍方法。


集体讲评,注意表上端点并写上具体的长度,有错误的及时修改。
(6)练习:画出两条线段,一条长4厘米,另一条比它长2厘米而且方向
要不同。
学生画,老师巡视批改,并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三、拓展运用
1.给你四个点,你可以画几条线段。
· ·
· ·
2.家 . . 学校
哪条路更近?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2)你对线段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书本P7第6、10题
2.画两条长6厘米的线段,一条横着画,一条竖着画,看看有什么视觉不
同。
3.配套作业本。

第4课时 单元复习认识线段(总第4课时)
教材 分析:本课是单元复习,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
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 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习提
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 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
面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学生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1厘米、几厘米、1米)。
2.通过有意识的估测活动,学生有更好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3.通过实际的量画活动,学生有比较熟练的作图技能,并在作图中增进对
线段的理解。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能测量和画图。
教学难点:估测能力、灵活的作图能力的形成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练习法。
教学准备:各种实物、线段、学生尺、1米尺、断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新本领?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并板书:
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厘米(cm)
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米(m) 1米=100厘米
线 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长度。
技 能:会量 会画 会比划
二、实践操作活动
1.比划:学生借助手和身体比划1厘米、3厘米、 5厘米、7厘米、1米、2
米等,并互相检查和比较。
2.画:学生分别画出长度是1厘米、 3厘米、5厘米、7厘米的线段,选择
部分展示并实际测量是否标准。
3.再次比划: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长度
4.量你身边的短小物 体的长度:任意四件(先估、再量,用厘米做单位不
到整厘米的取整厘米数)
5.量教室内窗户、门的长、宽。
先估计分别是多少长度并记录;再想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 单位,为什么?
最后实际测量,并交流测量结果。
交流心得: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 引导学生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如橡皮)用学生尺,厘米做单位;测量
比较长的物品(如黑板) 要用米尺,用米做单位。
三、综合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枝铅笔长17( ),数学书本宽14( )。
(2)教室门高2( ), 黑板长4( )。
2.(1)画一条长6cm的线段;
(2)画一条比6cm短2cm的线段。
四、总结全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画线段、量线段的能力有没有提高?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配套作业本。
2.实践作业:画出长6厘米的5条线段,并组成一个五角星。















第一单元质量检验(总第5课时)

测验目的:
1、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为学生加深巩固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测验过程:
1、老师宣布测验的目的要求。
2、发卷子给学生。
3、指导学生查卷。
4、交卷子。
5、卷面分析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讲评课教案
共1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能熟练运用。
2、经历测试及反思,学会分析各试题,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
决。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问题,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用米和厘米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
2、估算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单元试卷
教学过程:
一、 统计分析
1、本次检测的成绩不错,绝大数同学都取得了很好的 成绩,希望下次继续


努力。
2、通过同学们对试卷的分析以及反馈的信息,发 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比如:测量问题、估算问题、长度单元综合性问题、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需
要解决。
3、根据同学们课下的讨论与自行解决的情况,本节课我们将集中解决3、
5题。
二、 解决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2.实际操作测量能力差
3.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灵活
4.对问题缺乏深层次、全面思考
5.书写不规范
三、小结及反思
1、小组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及知识的漏洞,在今后的< br>学习中应如何去避免这样的错误。
2、交流本节课你又熟练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1、将做错的题目重新分析梳理后,重做一遍。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①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②两位数减两位数
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④加减法的估算
(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 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
等内容。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
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
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 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


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 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
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 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

歌唱祖国歌谱-有关时间的名言


办公室工作制度-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酒水销售-800字作文大全


口袋里的爸爸妈妈-名企实习


勾股定理小论文-韶关学院录取分数线


申请格式范文-大一英语学习计划


清明节缅怀先烈-初二学习计划


买年货作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