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我的老师400字作文
冬去春来,在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顺利使用半年之后,
一年级下册也
即将于新学期投入使用。在一上努力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上,一
下教材继续平稳过渡,螺旋上升,有层次
、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
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
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
中
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
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
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
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
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
》《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
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
《人之初》《姓
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
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
《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
《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
在有趣的儿歌学习
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
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
令《妞妞赶牛》、童谣
《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
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
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
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每一次日
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
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
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
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
加以呈现,努力做
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安排的呢?
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
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
度形成一
1
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
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
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
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以阅读能
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
”“学习借助图画阅
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
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
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的
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
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
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
br>课文内容。
又如口语交际,从一上和一下各四次的口语交际编排中可以看出,教材通过
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以“听”为例,从“注
意听别人说话”,到“没
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训练学生逐步从“能
听”发展到“会听”。再如“说”的方面:从起步时
的敢说、“大胆说”,逐
步到 “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
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看,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让学生在
每一次口语交际中
都能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
旋上升。
各部分的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了稳步发展、螺旋递进的编写原则,具有
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三、选文:营养与趣味并重
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
,贴近儿
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课文文质
兼美,语
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富,体裁多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
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一下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深受学生和老<
br>师喜爱的经典老课文,也有新选编的、内涵与语言皆美的新课文。新课文中,
有表现自然之美的《
春夏秋冬》,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怎么都快乐》,有
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介绍传统节日的《
端午粽》,有培养好习惯的《文
具的家》,等等。这些选文题材广泛,有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
世界。
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
而且题材多
样,有童话,有散文,有儿歌,有故事,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思
想内涵,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
染力。
四、弹性: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2
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
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
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
性。
这类题目,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
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
故事吗?”有借鉴课文语言表达的,如,“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
颜色的太
阳。”“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有指向生活的,
如,“
说一说班里的同学都有哪些姓。”“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和同学说一说。”
“一分钟能做什么?”有开
展游戏活动的,如,“我们也来猜字谜吧!”“和同
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这些丰富多
彩的活动,是对课文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演、猜、画等活
动形式的引入,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
产生更为有趣的联系,有利于从单纯
的听说读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之中。课程标准中明确
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
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
开阔视野,提高学习
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教材中
有意识地设置了学科沟通的内容。
比如,语文园地中让学生展示在其他学科课本上认识的字,《要下
雨了》《棉
花姑娘》等课文,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都体现
了学科
相互勾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大语文观念,把语文学习有机地同其
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
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有语文。
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
第一和第五单元,穿
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
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
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
课文3-4篇
口语交际(间隔安排)
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
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
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二、各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
3
1. 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
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
表达的不同语气。
3. 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三、各部分内容的编排及主要特点
(
一)识字写字
1.识字写字编制的基本原则。
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安排
,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
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有着心理学上的依据:识字写
字能力和技术的掌握,
分别遵循着不同的认知规律,具体来说,识字的难度与笔画的多少基本无关,有时甚至由于笔画较多的汉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其更易识记;而写字
则与之高度相关。而
且,从认字写字与阅读的关系来看,“多认少写”可以促
使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之下,提前阅读,体
会阅读的乐趣。
2.识字的位置与数量。
4
本册教材
的识字内容主要安排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识字单元,课文部分,语
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识字课和课
文中,一课之内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最
少的有8个,最多的有14个。每个“识字加油站”识字7-8个
。本册教材要求
学生会认400个生字。
3.集中识字形式多样。
教材安排了两个
专门的识字单元,同时在语文园地中专设栏目“识字加油
站”,采用丰富多彩的样式进行集中识字学习。
教材中的识字课内容尽管不同,但大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编排而成,
文辞优美
、韵律和谐,易于朗读、背诵。且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
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
1)字理识字。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看,文字学上有“六书”之说。其中的
象形、会意与形声较容易为学
生理解,教材对此作了相应的安排。一年级上册
的《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
增加趣味,又加深记
忆;一年级下册主要以呈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主,如《小青蛙》《动物儿歌》,<
br>“识字加油站”中的“包字族”识字。《小青蛙》和“包字族”识字通过母体
字“青”“包”与不
同形旁的搭配,构成不同意义的字,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形
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动物儿歌》通过展
示各种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
使学生继续体会这一规律。
此外,像《姓氏歌》、“识字加油站”中的“加一加与减一减”,都体现了
合体字的构字特点。
(2)同类事物列举识字。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激发起想象
和联想,在同类事
物之间、记录同类事物的汉字之间的相互关联中,学习生字,
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和效果。如《操场上》
和“识字加油站”中的“身体器官”。
以“操场上”为例,这篇识字课文,首先列举了六项体育运动——
打球、拔河、
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记录这六项体育运动的主要动词,其字形有着
共同
之处,“打、拔、拍”为“扌”,“跳、跑、踢”为“足”,学生通过自
己的观察,一方面可以发现这些
生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一方
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5
(3)以趣味性知识(主要是事物归类)和丰富的活动设计,激
发学生识字的兴
趣和求知欲。如《春夏秋冬》《猜字谜》。
(4)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如:
三字经、对韵歌。通过这类识字课的安排,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悠久的中华文化与文明,为学生传承中华文
明搭建了一个适
宜的平台,同时为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确立了一个很好的支点。
4.打好坚实的识字写字基础。
识字方面,一年级下册开始接触大量合体字,其中很多是形声
字,教材通过
识字课、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
点,
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使识字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新偏旁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
点。因此教材把每课新学的偏旁在生字条上
呈现出来,一课不超过3个。由于偏旁的构字能力有差异,而
日后学生查字典
时部首是个基础,所以一年级呈现的新偏旁都是构字性强的常见偏旁,且同时
是
字典中的部首。书后还附有常用偏旁名称表,列举了本册新学的28个常用偏
旁,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识
记。
为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一下教材还安排了学习音序查字法。这
一安排也是前
有铺垫,后有巩固。语文园地一中,通过大小写字母对照呈现,
让学生学习并熟记大写字母;语文园地二
中,通过打乱字母顺序,让学生将大小
写字母连线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大写字母的识记,为学习音序查字
法打好基础;
语文园地三中,学习音序查字法;语文园地五中,用比赛查字典的方式复习、巩
固
音序查字法。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也希望传递一个理念:任何知识和方法
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
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渗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也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利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生字。 <
br>写字方面,结合写字学习基本笔画,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在语文
园地中设置了专门的“
书写提示”栏目,每一次学习一种汉字笔顺书写规则,
为学生打好写字基础提供凭借。
5.开拓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每一次“识字加油站”
的安排,都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
的不同渠道识字,各种媒体、身边生活、甚至我们自身,处处都是识字的
资源。
两次“展示台”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也鼓
励学生主动
在生活中识字,比如,从其他学科的课本中识字,从食品包装上识
字。通过在生活中识字,不但可以辅助
学生完成课内的识字任务,还可以促使
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的字数限制,认识400个字以外的生字,
增加学生的识
字数量。在生活中识字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它应该贯穿于整个
小学
乃至义务教育阶段。
(二)阅读
6
1.阅读教材的双线编排。
如前所述,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双线组织阅读单元。一年
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安排如下:
从
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
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
在教材中未予明确命名。另一条线索,即将“语
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
需的语文能力、适当
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
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这一点,从低年级教材中就已
经开始体现。具体到一下
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
泡泡里,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
比
如,第七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一分
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
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既是基于课
文内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
推断;《小猴子下山》
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
又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
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
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
道了‘孤单’
的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虽然泡泡吐在“孤单”这个词语
旁边
,但这种方法要在这课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孤单”,
在接下来的课文《怎么都快乐》
中,“独自”“静悄悄”“有劲”都可以用这
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
操练和巩固,达到
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7
低年级教材对于朗读训练的安排也有梯度和层次。一年级上学期
,学生已经
掌握了拼音这个工具,能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一下在这个基础上,进
一步训
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出了“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和“读出疑问
句和感叹句”的语气的要求。 <
br>教材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学习目标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都会前后勾连,
相互照应。教师在使用
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利用好教材,抓住重点,瞻前顾后。
比如读好长句子的要求,虽然教材中在第三单元
的《端午粽》和《彩虹》中作
了明确的要求,但在之前的课文中已有铺垫,出现过比较长的句子,如《吃
水
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教学中不妨随时抓住并充分利
用教材资源,将
语文要素的落实贯彻学期始终。
在词句训练方面,多数课文后面安排了词语或句子的练习。活动形式丰
富多
样。从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生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积累、积极实践,
最后指向运用
。
3.重视阅读和表达的关系。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的主
要目标是培养学
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活动与语言表达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
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
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
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课后练习中,有的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的
题目,
如《一个接一个》“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一
分钟》“一
分钟能做什么”;有的是要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表达的
题目,如《端午粽》“你知道端午节
或粽子的故事吗”;有的是让学生尝试进行
书面表达的题目,如《我多想去看看》课后,布置学生以“我
多想„„”开头,
写下自己的愿望。
4.倡导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
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写作能力是难
以得到提升的。扩大阅读量
,加强课内外沟通,是这套部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
点。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材新设的栏目,
目的是照顾此时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
力的学生,采取大人伴读、亲子共读的方式,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听读
故事、听
读儿歌童谣。这样的编排,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与学前教育自然而然地衔
接起来,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提倡无
压力阅读,不着痕迹地将学生领进阅
读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8
一下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是“读读童谣和儿歌”。这是在一上激发儿童
的阅读兴趣之后,开始循
序渐进、按类别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步。童
谣和儿歌,是学生学前就开始经常接触的、耳熟能详
的文体,学生阅读起来亲
切自然,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教材内容由一本翻开的书页呈现,由两首儿歌和<
br>童谣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文前和文后的三个泡泡,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
的兴趣,并引导学生
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5.长课文的编排。
一年级下册
教材,课文的长度相应有所增加。多数课文的长度控制在200字
以内,少量课文的长度达到300字左
右,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
最长的一篇《动物王国开大会》,有18个自然段,字数达到了
450字。之所以
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少量长课文,是希望学生能够从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
关照文章的初步意识,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进行自主阅读,
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阅
读者。
有鉴于此,教材中安排的长课文,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裁多为童
话,内容活
泼有趣,容易引起阅读兴趣;二是结构具有反复的特点,学生阅读了
第一个环节之后,比较容易推测出下
面的情节,并且能用前面的方法进入下面
的学习;三是配有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快更
好地理解课文。
把握好长课文的这几个特点,在教学中抓住重点,适度放手,有助于学生自主
阅
读能力的提升。
6.连环画课文的编排。
课程标准在低年段提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个要
求?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图画理解文意或语意;另一方面,在识字量还不多的
情况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认识生字,如,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上
下文语境,以及形
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猜读。这对于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
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提高阅
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有帮助。
为此,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有计划、有梯度地安排了3篇连环画
课文,
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一年级下册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
在一年级
上册,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如,
《小蜗牛》一课中没有标注拼音的生
字和词语,都是可以从图画中推测出来的,
如“蜗牛”“草莓”“蘑菇”。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借助图画猜
读生字,并通过
互相交流获得学习方法。一年级下册,除了继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
还
可以运用更多的阅读策略猜读生字。
教材采用难字注音而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阅
读非全文
注音读物,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难字注音中的“难字”是指:
9
(1)不要求认读的生字(即见面字);(2)要求认读的生字中,学生凭借
上述识字策
略无法猜读出来的字。
以《咕咚》一课为例,除了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见
课后生字条)之外,
还有“湖、腿、极、哇、啊”5个学生不认识、本课也不要求认读的见面字,这5个见面字,教材中全部标注了拼音。
而对于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凡是学生可以通过上述策略
猜读出来的生字,
就不标注拼音,放手让学生去猜读。无法借助上述手段进行猜读的生字,标注
了拼音。
本课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中,未标注拼音的有6个,分别是“咕、咚、吓、
鹿、象
、拦”。这6个字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猜读:
“咕、咚”两个字,学生从上下文可知,这是木瓜掉进水
里的声音;借助生
活经验,学生大体可以推测出:比较重的东西掉到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声
音;再利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规律,可以准确推测出这个拟声词的读音。
“吓”字,学生之前已经认读
过“了、一、跳”,那么“什么了一跳”?学
生调动平时的口语经验就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吓”字,没
有其他的搭配;再利
用形声字规律进行印证,这里可以确定是“吓”字。
“鹿、象”两个字,学生借助第107页的插图,看图即可知字。
“拦”字,借助第107页
的第2幅插图,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
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再利用形声字规律,可以推
测出是“拦”字。
在猜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在同学间相互
交流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而学会今后怎样
处理类似的问题。这一学习
过程,并不简单地指向学习的结果——认识汉字,
而是同时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了学习方法的引
导,同时提升了学生的
思维品质。
(三)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材编写的思路是:构建口语交际目标体系 围绕目标体系,选择
符合目标的交际话题
在交际话题之下,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
根据话题和情境
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这其中,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
一下
的四次口语交际,包括两次独白类话题“听故事,讲故事”和“一起做
游戏”,一次功能类话题“打电话
”,一次交流类话题“请你帮个忙”。每一
次口语交际,都以小贴士的方式列出一至两项一般性的、可以
迁移运用于日常
交际活动的重要交际原则,使学习重点一目了然,目标体系一清二楚。
10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前面已经涉及过的要素,都是默认向下兼容的
。只要是
学过的,在后面的学习中都要持续性地提要求。比如一上提过的“当众讲话要
大声”“
要注意听别人说话”“跟人沟通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在之后的
学习中都要反复提及。不止是口语交
际课的学习,在平时的日常交往中,也要
反复提醒,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