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册)
感谢恩师的八个字名言-我与经典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
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
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
货、过小年……做
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
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
客人,小孩逛庙会;十
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
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
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
洁,
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
北京人热爱
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
家”称号。著述丰
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
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等。有《老舍全集》
行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
确读写“饺
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
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
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
乐响起来;看,红红的狮子舞起来……听着喜
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大声地告诉我,这是
什么节日?
2、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
受独特的民
风民俗。(板书:1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1)出示词语,读一读。
饺子 万象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
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
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
;文笔生
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3 203
fèn
biānxiāojiàn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
榛子、栗子等)与
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
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
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
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
怕第三件事才
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
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
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
九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这
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过了二十三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3、汇报交流
时间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
至腊月二
风俗习惯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4 203
风俗习惯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十二
腊月二十
三
过了二十
三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
团圆饭,守岁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板书时间,用→连接)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板书△
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
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
流利的目的。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
顺序,理解了不懂的
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分外
2.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
师引导: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
么?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腊八。
(
1)熬腊八粥:“这种特质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
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
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
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 葡萄干、
菱角米……)熬成的。这不
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
br>(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
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
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
力。
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家家赶做年菜”“男女
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
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
,
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2)从“味、色
、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
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
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
先生描写的细
腻。
3.正月初一。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
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
各种
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
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
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
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
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
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体会北京淳朴的民风。
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4.元宵。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
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
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
或
《水浒传》故事。”
教师引导:“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不同的词语表达相
同的意思,
表现了灯的种类之多。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
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
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
落结构。
5.课文有些部分写得详细,有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详略得当,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自我感悟,对比升华
1、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提示: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示例:谚语称“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要筹备过年要吃的肉
食。
今天
一大早我和奶奶就到集市上去采购,集市上的人非常多,各种各样的过
年零食和食物琳琅满目。奶奶告诉
我,从今天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吃的肉,
有的买回去做各种肉食。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
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
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四、学习“阅读链接”,感受名家笔下的春节的不同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
同学交流。
提示: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
民俗的画卷。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板书设计】
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北京的春节
腊月→ 小年→ 除夕→ 初一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时间)
△ △ △ △ (详写)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
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
京味儿的语言,描绘
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
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
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
地教学
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
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
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
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
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
的忙碌、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
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
年的忙碌,喜悦
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
整节课,我努力地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
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
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
浸在了喜庆的
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
的
,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
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
掌握到,重
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
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
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
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
效。此外,在感悟
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
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
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
厚。
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
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
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
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
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
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
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
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
穿全文,从八儿向
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
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
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
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历史文
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
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
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
字形。正确读写“腊八粥、甜腻、搅和、
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
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
略。体会这样写的
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
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
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
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
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
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
(1902-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
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
”,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
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
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là(腊月)
粥zhōu(喝粥)
咽yàn(咽下)
腻nì(细腻)
匙chí(汤匙)
搅jiǎo(搅和)
稠chóu(浓稠) 嘟dū(嘟嘴) 肿zhǒng(肿胀)
熬áo(熬粥) 褐hè(褐色) 缸gāng(水缸)
脏zāng(脏乱)
(2)解释词语。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
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
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
了一幅淳朴、和
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
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
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
1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
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
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
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
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
眼
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
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
欲滴,住方家大
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
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
括。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想猜看)
2、1.盼粥.
(1)默读第
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
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
,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
儿喜悦之情吗? <
br>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
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
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
1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
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
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
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
部分
2、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
后来想
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
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
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3.猜粥
(1)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
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
起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
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
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
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
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
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
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
1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
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
们再通读
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
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
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
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
香甜,腊八节简单
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
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
何为“家”何为“亲情
”。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
腊八粥时,味
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
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
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
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
萦绕在唇齿之间。
2.作业。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
等你来品,将
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
八
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
事,查到之
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盼 迫不及待
等粥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喝粥 心满意足
1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
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
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
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
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
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
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
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
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
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
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
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
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
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
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
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同时也将一
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
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
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
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
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
次带到课文之中,“八
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
br>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
地将八儿的心理
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
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
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
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
子们对八儿的
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
入
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
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
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
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
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
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
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
段人都喜欢
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
粥的
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
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
,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
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
警示。
1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故事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
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
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
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
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
,如闻轻烬
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
世泰
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
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
发了女子离别相
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
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
无心织布、隔河落泪、
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
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
,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
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
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
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
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
同,很有创造性
,甚至更耐人回味。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宝十三年(754) 进士。先为淄
青节度使侯
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
任职。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
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了大量的
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
深长。有《韩君
平集》。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
尉。穆
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
困顿,晚
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
1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
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
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
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
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
,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
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
以叫寒
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
无奈时
,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
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
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
1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
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
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
民仍然对此深
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
真
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
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
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
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
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
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
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
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
寒食节。(板书:寒食[唐]韩翃)
2.作者简介。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
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
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
之一。其诗
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
氏
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
么?
提
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
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
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
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
说“无处不飞花”,除了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
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
花”而说“
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
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
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
目者,就在一个“飞”
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
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
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
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
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
花”,是诗人抓住的
1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
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
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
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
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
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
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
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
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
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
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
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
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
,三、四写夜晚,“日
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
br>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
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
有什么感
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
侯家”,说不定,这
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
讽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
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
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
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
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
续前行,路过一户
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
田登!”农家莫名其
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1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
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
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
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
:“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
的俗语来。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
处飘散着
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
传出了
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翃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第二课时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1.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
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
独特魅力。让我们
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迢迢牵牛星)
2.《古诗十九首》简介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
是《古
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
早见于《
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
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
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
2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
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
格。刘勰的《文
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板书:古诗十九首)
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纤纤擢素手 (xiān)
札札弄机杼 (zhá)
泣涕零如雨(qì tì)
盈盈一水间
(jiàn)
脉脉不得语 (mò)
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
达的情感。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
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
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
便派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
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
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
河,
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
初七的夜晚
,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
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
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
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
乞求智巧、灵巧。
提示:《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
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板书:情感:伤感哀怨)
2.带着伤感、哀怨
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
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
“泣涕零如雨”
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
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本
2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
、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
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
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
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
,
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
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
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
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
,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
可以想象女子眼含
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
,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
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四、感受语言之美。
有人评价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
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
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
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
话,浅浅的说”的
语言之美。(板书: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提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
2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
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
着缠绵的情境。(板书:叠字)
2.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
感情表达,绵
密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
字
的诗句。
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创作个人歌曲、顺
口溜、)
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
间爱情生活
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
裂、
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
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
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
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2.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情感:伤感哀怨
2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叠字: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第三课时
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
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
的心情,体会诗歌中
寄托的思想感情吧!(板书:十五夜望月)
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
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
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板书:王建)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
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
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二、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
乌鸦。夜深了,清冷
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
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
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
见绌
2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
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
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
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
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
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
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
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
句?和同学交流。(板书: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板书:中庭
,地白,
树、鸦,露,桂花,(月))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
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
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
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
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
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
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
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
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
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在基本了解诗歌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诗歌中的美,用心朗读,用心体会
其中的美。(可以采用分组比赛朗读的方式,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选
出班级里
的“朗读之星”。)
2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五、读出“望月”之情。
1.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
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
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
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
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
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
br>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
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
情思,如诗一
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br>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
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
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2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寒食》这首诗
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
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
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
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
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
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
阶级的特权及宦官
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
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
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
强
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
关注的第二个
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
想”,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
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因而
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
使学生意会
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
佳词
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
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
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
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
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变了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课件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
“悟”为主的教学方
式,
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
现教师、学生
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
我始终以学“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
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
任务。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
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
,统帅课堂的作
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
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讨论,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
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
。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
节课
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
说:“你真
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
老师仿佛置身于诗中,心中无比轻松
愉悦。”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
2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励,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
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虽然有令
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
显。主要表现
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
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
力。
针对课堂中
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
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
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
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其次,多研究每一
个学生认识接受
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
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
吃得饱”。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
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2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
史悠久,种类繁多。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
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
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
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
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一分一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
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
:“戴着面具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
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
藏戏的传奇故事,
“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
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
—“面具”的特点及作
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
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
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
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
和发展。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
抗拒的
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
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
艺术魅力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作者介绍】
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
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作品《藏
戏》收入小学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中,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反问
句
开头,引人入胜。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
2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
色。
【教学重点】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随
作家沈从
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粥,还从三首古诗里面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我
们的祖
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
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
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
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
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
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
br>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
远的戏剧之一。今
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板书:
藏戏)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读一读。
剧种 激流 吞噬(shì) 发誓 旷野
柔顺
压抑 招徕(lái) 两面三刀 别无所求
不一而足
优哉游哉
3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解释词语。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落介绍了藏戏的
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第4-7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第8-19自然段讲的是
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提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
举……
小
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
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
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
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板书
:形成:传奇)
四、自主研读第8-18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
风格。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
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出示句子: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
物形象突出、性格鲜
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根据之一。(板书:面具:<
br>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讨论交流:在藏戏中,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
的人物
形象突出、性格鲜明的?
3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出示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
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
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
,只要
有观众就行。
藏戏没有舞台,怎样演出?(板书: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
体。)
提示:突出“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要……”
(3)演唱:不受时间限制。(板书:演唱:不受时间限制。)
想一想,为什么藏戏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提示:生活节奏缓慢,藏戏情节可以拖延,唱腔及动作可随意发挥,一段戏
可以不断重复。 <
br>3.思考:作者在描写藏戏的特色时,哪个部分写得详细,哪个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提示:面具的描写最为详尽,舞台和演唱方面的特点描写较简略,这样写详
略得当,能更加
突出藏戏最具特色的方面。
5.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8-18自然段,请你试着用文中的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3)读一读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提示: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
,强调藏戏带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
笔。
6.出示句子: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提示: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
,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
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
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
活化石。
五、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1.小结:有着千年
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
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
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
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现实中的假、恶
、丑。
3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2.请仿照文章的开头写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板书设计】
形成:传奇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藏戏
特色: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不受时间限制。
【教学反思】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形式,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
点。
这篇
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
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
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
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
”的文章,堪比精读
课文。
预习环节上,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
将一些藏
族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此外,我还
引导学
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词语,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
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
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
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研读课文环节上,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事物的几
个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
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
来介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
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
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
创藏
戏的艰苦经历。学生从课文的第4—7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
本课时的教
学任务。
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得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
在差距。
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我
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
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
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
的导学思考题入手,
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 3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类课
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
悟表达方法上。二是要学会及
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
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
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
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
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为
锻炼学生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
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
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提高
课堂效果。
3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
点描
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3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民风民俗,是与
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
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
的风俗)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
有不同的民俗,
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
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
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
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
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
传。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
仍深受大家
的欢迎。
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是端阳
,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
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
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
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
是为了纪
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
列的纪
念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
夕,
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
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
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
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
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
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
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
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教师总
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
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
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
还有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
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
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者说一说自己
家乡的风俗。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
乡的
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
,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
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和感受,并且谈谈
3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自己的想法。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
学习如何
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
俗特色
。(板书: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
动,编写写作提纲。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
屈原的
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
这些啊
,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
意思。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
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
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
受……家乡的风俗有很
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
br>编写好习作提纲。
习作提纲的要求: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
3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
生修改、完善。 <
br>4.写作注意事项:①不少于400字;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③要
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
受;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
活动的场景照片。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
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
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
如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
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
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
br>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
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
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
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
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
、
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
全面了解春节
。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
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
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
3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
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
利的素材要详
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
显
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
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体构
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
致有些内容理解不
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
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
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
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
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
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
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
4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
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
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
了《北京的春节》《腊八
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
民
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
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
(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
数多,有的少,还有
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
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表
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
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
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
立体全
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
(板书:词句段运用)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
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
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
思雨在跳远
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
复,让文章更有文
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被用在哪
里?(作文)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淘气包率先没绷住,笑得是前俯后仰,班长也禁
不
住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险些笑出
4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声来。
教师总结:
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作的过
程中也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读
起来更加有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
成的一种生活
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比如说课
本
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
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比如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
耳朵不受冻。春节的时候贴
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春节前倒贴福
字,是寓意福气已到……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请和同学交流交流,并且完成课本中的题目。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答案,和
大家交流。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诗背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4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
(板书: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和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
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大家学习。颁发
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板书:日积月累《长歌行》)
(1)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体会其中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
用了。
【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
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
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
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
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
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
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
世界中撷取出富
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板书:时光易逝奋发向
上)
四、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体验《长歌行》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
4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词句段运用: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长歌行》时光易逝奋发向上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
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
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
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
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
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
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
顾《北京的春
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
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
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我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
度和领悟诗歌的
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
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
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
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
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
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
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
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
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
同时,对写作练
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
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
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
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
的思路和方向。由
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安
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4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
br>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
暴失事,只有他一
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逊在严酷的生活
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
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
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
生动,细节
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逊漂流记
》的梗概和片段,重点写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
经历。鲁滨逊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
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
“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
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
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作者介绍】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
富小说
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笛福生于伦敦一
个油烛商家庭,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从事
商业的同时,他还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
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了大量的政
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笛福直到晚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写《鲁滨逊
漂流记》
时,他已59岁了。此后,他又创作了《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
德斯
》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用。
其作品可读性强。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
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
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4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字词,
会认会写“惧、凄、寞”等1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
形。正确读写“流落、凄凉、寂寞”等词语。
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4.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
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
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1.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2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感悟鲁滨
逊面对厄运时积极乐观的人生
态度,培养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
神。
【教学难点】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仔细观察图中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他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4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进荒岛,去认识一下这位独自置身荒岛生
活28年的鲁滨逊。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
我们应该
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
作的。1704年苏
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
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
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人物。小说一
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成
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
(3)读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了哪些事情?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相机指导。
(1)出示词语,读一读。
畏惧、凄凉、寂寞、宴会、缺乏、书籍、
聊以自慰、栅栏、控制、贷方、袭击、倾覆、稍稍
(2)词语解释。
畏惧:害怕、恐惧,不敢面对。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寂寞:①冷清孤单;清静。②静寂无声。
聊以自慰:聊,姑且。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贷方:一个账户的右方,即付方,与借方相对,课文中是与坏处一致,与好
处相对。
倾覆:颠覆,覆灭;倒塌,翻倒;倾轧陷害。
稍稍:逐渐;渐渐。
4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并练习说说这部
小说的大概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遇难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
来,还收留了一个野
人,取名叫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
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逊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的语句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3.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4.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5.小组交流: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件事?尝试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
流落荒岛—
6.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7.教师总结。
流落荒岛—搭盖住所—驯养野羊—播种粮食—救星期五—夺船回国(板书)
四、课堂总结 <
br>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笛福一道来到了荒岛,认识了一
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鲁
滨逊,了解了他28年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岛上
他还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他究竟是个怎
样的人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
走近他!
下课后同学们也可以阅读这本书,更加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
4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流落荒岛—搭盖住所—驯养野羊—播种粮食—救星期五—夺船回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畏惧、凄凉、寂寞、宴会、缺乏、书籍、聊以自慰、栅栏、控制、贷方、袭
击、倾覆、稍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故事。回忆
并互相说说:鲁
滨逊流落荒岛后都发生了哪些事?
二、默读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
1.浏览精彩片段,快速默读,详细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
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
br>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分别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揣
摩鲁滨逊在绝境中的心
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努力改善生活。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并汇总。
遇到困难:1.生存:陷入荒岛,与世隔绝
2.生活:缺乏必备的工具和生活用品。
3.生命意义:活下去的价值与意义。
解决办法:1.用刻痕记录时间,进行记录。
2.节约现有的工具和用品、靠自身智慧来创造工具。
3.分析目前处境,排列自己的幸与不幸。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智慧应对---
积极乐观
(板书:面临困难:生存 生活 生命意义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智慧应对---积极乐观)
2.感悟精神光辉,感知人物形象。
(1)28年的荒岛生活,鲁滨逊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
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4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我”的幸与不幸
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来说
一句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
“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
“我”,
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
来说一句话。 <
br>(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
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
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
生存、生活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
孤独的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
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
件艰苦,
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
生活的
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鲁滨逊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出示并齐读:“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
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
己。”“好处与坏处”让鲁滨逊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让鲁滨逊
不再为自己的处境消极悲观,而是以积极的
态度去迎接挑战并努力克服困难。
小结: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我
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
困难作斗
争的信心。
(板书:勇敢坚毅 乐观积极 靠智慧解决困难)
(3)除了鲁滨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逊
的语言,如:但是,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
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
学生也可能
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
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
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
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
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
不少的文章,
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
就像作者把鲁滨逊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
5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力量的语言。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生活,在学习中或生活中,最近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烦
恼了吗?
能够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吗?并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逊吗?可读一读原著。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通过对《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的摘录,鲁滨
逊面对困
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
生存的
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
的启示。
我们应该抓
紧在校学习的这一段黄金时光,强健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
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技能,
从而大大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
争能力。
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
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因为我们有坚
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作业
(1)找到《鲁滨逊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2)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遇到的困难的好处和坏处列出来,并写写自己
将如何去克服它。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
面临困难: 生存 生活 生命意义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智慧应对---积极乐观
勇敢坚毅 乐观积极
靠智慧解决困难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
中的主人公,
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
烟
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5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
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
扣“险”,塑
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
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
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
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
br>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逊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
鲁滨逊的经历中想
到什么,从鲁滨逊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
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
存”,学会竞争。
本课亮点有二: 一、充分体现预习。新教育小学特别重视预习,我结合六
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本课篇幅过长的特点,把预习工作做扎实,把学
生一看就会的东西放在课
下完成,这样腾出大量的时间去读,去体会人物品质,
去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效果不错。 二、把课上成
共读一本书的引领课。我校正
在开展新教育试验,而亲子共读一本书正是本次实验的课题,《鲁滨逊漂流
记》
也正是推荐的书籍,于是,我借此机会,把课直接上成引领课,达到激趣的目的。
不足
:课后结合生活谈体会时,问题设计得不好,学生不知从何谈起。如果
把问题改成“你过去遇到过哪些不
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学了本课,你以后
再遇到类似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
强,就不会冷场了。
5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童话,首次出版于
1907年。
在该书中,作者用新颖、灵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动的笔调为孩子们描绘了瑞
典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美丽图
画,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瑞典的地理和地
貌、动物、植物、文化古迹、内地居民和偏僻少数民
族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风俗
习惯,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融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
《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童话作品。
【内容简介】
尼尔斯不爱学习,一看到书本就会犯困;不爱牧鹅放鸭,会经常捉弄家里饲养的小动物,以至于家禽看到他就会咬他。可是同住一个小村庄里的还有一群小
妖精,尼尔斯有一天
戏弄了一只小妖精,受到惩罚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还没
等他弄明自是怎么回事,他已经骑在家鹅马丁
的脖子上,和一群野鹅飞上了天空。
马丁决定和野鹅飞往北方,那是他向往己久的拉普兰。途中尼尔斯发
挥人的聪明
机智和狡猾的狐狸做斗争,不畏艰险和困难智取乌鸦山的盗贼。尼尔斯和野鹅群
一起
主持正义,扶危济困,在去往拉普兰的路上,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这些
经历使尼尔斯从一个顽皮捣蛋
的孩子变成一名有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
善良的小英雄。尼尔斯最终变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
他变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
父母身边,从此也变成一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该作品不仅给读者
讲述了一个顽童骑鹅旅行的故事,还告诉读者相关地理概
况、风土人情以及历史知识等。
【作者介绍】
塞尔玛·拉格洛夫(1850—1940),瑞典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文学的
代表,
她不仅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还是唯一位凭借一部长篇童话就获
5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
家。因为拉格洛芙的成就,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
会员。由于其文学贡献,从1991年开始
,拉格洛夫的肖像被印在瑞典货币20
克朗钞票上。
【创作背景】
1887年,一
位名叫达林的师范学院院长请长期担任地理、历史教师的塞尔
玛,写作一本以小学、为对象的通俗读物,
向瑞典儿童介绍历史和地理。她创作
时,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意图:“为了教育瑞典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
”从教育学观
点出发,她认为“只有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国家,熟悉祖国的历史,才能使他们真
正
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这部长篇童话事实上是被当作教科书的变异品种出
版的。
作者为
了写好这部作品,历时几年访遍瑞典大江南北,认真搜集境内各种动、
植物的详细资料,细心观察飞鸟走
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并且在收集资料的途中
也不忘对当地风俗、民间传说等故事的搜集,这样就极大的
丰富了作品的真实性。
作者很多作品都是以家乡为故事背景,构想这部童话作品也是她从一次散步经历<
br>中找到的灵感:一次在花园散步时,作者被急声传来的“救命”惊呆,一个小男
孩正在奋力抵挡朝
他猛啄过来的猫头鹰。而这一幕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这
个画面就是她童话中小主人公尼尔斯经常欺
负家里鸡鸭猫狗遭到动物反击的场
景。
【教学目标】
1.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
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猜猜在小说有趣的动物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读读原著。
【教学重点】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名著《骑鹅旅行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5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
我们学过不少有趣的童
话,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是瑞典女
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骑鹅旅行记》。这
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
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
2.揭示课题
(板书:6.骑鹅旅行记)
3、齐读课题。
4、你们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
(主要内容,旅行的同伴,旅行的交通工具)
5、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骑着鹅旅行;为什么会骑着鹅旅行;旅行中遇到了什么;故事给我
们什
么启发或蕴含什么哲理;他是个怎样的人……)
现在,我们就跟随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走进有趣的历险世界,认
识这位小小历险家。
6.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作家简介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
-1940)是瑞典女作家,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
奖。她从小喜欢听故事,喜欢读书,立志要当
一个作家。长大后,她在一个小城
当了十年教师。在任教期间,她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
篇小说。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她唯一为儿童而写的长篇童话,在以后竟成为了世界文
学艺术
的珍品。因为拉格洛芙的巨大成就,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会员。
在瑞典,有一项最重要的儿
童文学奖,就是用尼尔斯这名字命名的。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终止。
乌合之众: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
5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律的人群。。
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②与同学探讨交流
课文写了十四岁的少年尼尔斯受到了惩罚,被变成了一个只
有拇指般大小的
小狐仙。之后受到了鸡鹅,猫,牛群的威胁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最后为了阻止大雄鹅飞走,抱住大雄鹅飞上了天空。
3.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了小狐仙之后,
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
示:从文章中找到关键句子,筛选出关键信息)
①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同桌互相交流。
②自由汇报,全班汇总。
总结:“男孩简直不敢相信他会变成小狐仙。”
“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
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
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
“整群鸡都跑到他身边,站在他周围叫着......你活该!””
“我只想让你知道,咱们俩现在究竟谁厉害。”
由此可以看出,十四岁的少年尼尔斯变成了一
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狐仙。
以前他经常欺负和捉弄鸡鹅,猫,牛群等动物们,而后却受到了他们的威胁
、憎
恶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1.小组讨论:对比前后变化,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善良、知错就
改、富有爱心。)
◎如对比谈:——对牛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良、知错就改、
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
。
(1)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经常用木鞋打名叫星星的牛,要么把马蜂放进
金百合牛的耳朵
,要么就捉弄自己的母亲,多次气哭。牛都非常憎恨他。
(2)男孩想对她们说,过去他对她们不好,
现在后悔了,只要告诉他小狐
仙再哪里,以后他就再也不捣蛋了。
5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再如文章的最后部分,当尼
尔斯发现大雄鹅要跟着大雁们飞走时,他想到
了父母亲发现雄鹅不见了后会很伤心,而勇敢地去阻止雄鹅
腾空飞起(语言、行
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勇敢。
(板书: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善良勇敢)
四、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地狱谷的
羊群”,发
挥想象力,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
(1)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汇报。
(2)全班汇总。
2.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就改、勇于舍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在
今天学习后,你哪些收获?
如:积累了词语:无济于事,没完没了,乌合之众,聚精会神;
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人物特点;
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小历险家,他的世界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
们认识到做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要
做
到真诚待人,乐于助人。
2.布置作业。
(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课下,可以找出原著读一读。
(3)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想象后来尼
尔斯又经历了哪些
危险的历程,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板书设计】
6*骑鹅旅行记
5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善良勇敢
【教学反思】
这节课课整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
料。”上课伊始,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读得兴趣盎然。从这我看到,其
实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如何正确地引导。
大家至少
读了两遍课文,第二遍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还认真地做批注和摘记。新课标又提出
“学生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鼓
励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来阅读课文,可以写续集,可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
br>色用笔画出来,可以讲一讲,演一演。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忙得不亦
乐乎。
本堂课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整本书的理解,也
让他们学到了阅读方法,激发
了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孩子们十分踊跃,侃侃而
谈。整节课热烈而愉快。更让我惊奇的是,第二天中午
,当我走进教室时,意外
发现教室里一改往日震天的喧闹,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书,小班长
也优哉游哉地拿着一本书,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大喊:“安静!安静!”再看孩子们,
有的继续欣
赏《骑鹅旅行记》,有的手上捧着各种各样的新书,都是大本的儿童
文学名著,我不禁窃喜:“这真是阅
读课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收获啊,看来,真
应该多上这样的课!”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也有许
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增
加了趣味性,但参与的面不够,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来展现
自己。我在想:是不是
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来训练,比如赏析和习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由读到写,学习<
br>如何进行童话习作。再比如具体指导阅读文章中精彩篇章,掌握阅读方法,提高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和欣赏能力。也就是把童话阅读的指导再细化一些,相信一
定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我相信,只
有在不停地实践和探索中,一定会上
出更完整的课,一定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惊喜,也一定能让学生展现出
更多的精彩。
5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
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
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
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
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
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
道山
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
趣,有惊无险,是
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1835
-1910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
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
、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
之一。其交游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
·特斯拉、
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
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
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
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
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
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
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
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
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
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
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
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
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教学目标】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5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教学重点】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教学难点】
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
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名著,鲁滨逊的荒岛漂流和小男孩尼尔斯的骑
鹅旅行唤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
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
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3.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
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r>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
镑》长篇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5
.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
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6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
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
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觉得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A.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
姆讲述自己
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B.语言描写生动
——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
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
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
神;
C.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
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
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
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
地”等。
(板书: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琪归来后人们的喜
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
的伙伴哈克)
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1.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你觉得汤姆是
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
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如,A.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
找到通道;
B.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C.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D.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E.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
自己不会在意的。(板书:敢于冒险的精神)
2.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6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师生总结: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
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
富于同情心,
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小组合作: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
深?在这
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
最终找到通道;
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2.拓展延伸:
在汤姆的身上,你能找
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
习,说说自己的感受。
3.汤姆是个多种
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
你的影子。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其他有意思的
故事,课下就去读一读《汤姆·索
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五、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
2.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
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
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琪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精彩片段
敢于冒险的精神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教学反思】
6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小学六年
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
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
们展现了
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
形象。
所以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默读节选片段,了解
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
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
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
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激励学生
阅读名著的兴趣。下面是我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反思,与大家分享。
课前我让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看这部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
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开篇我以谈话方式导入,让学生说说还想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接下来指导
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快速浏览精彩片
段,让学生思考这部分具体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哪些地方写的很精彩,你对汤姆
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最欣赏汤姆的那一点。让学生分组快速阅读后,
找出精彩
部分,在展台上展示,抓住精彩的句子有感情的读读,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验。
最后
我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说出汤姆在你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
子,学生们很快地概括出了汤姆
机智勇敢,敢于冒险的精神。最后启发领导学生,
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有趣的故事细节吗,激发学生继续
预读原著的兴趣和愿望。
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
br>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
识中完成学习任务
,升华情感。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
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学完
《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都很羡
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故事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
生了浓厚的
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我
播下
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6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
,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
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
分。
【教学重点】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读书名言,谈读书感受。
1.高尔基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过 “没有了书籍
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名言?
2.你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
6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
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
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
(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二、交流书名,探究研析
1.出示书名《汤姆•索亚历险记》,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
得与感受。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
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
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
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
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认真倾听)
(4)交流时,认真倾听
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
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板书:交流表达)
3.小组合作: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来展开深入交流。
如:在汤姆这些
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
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
br>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
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
4.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提示: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
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6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5.师生总结。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
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课堂总结
阅读往往能
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
也可能不一样。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
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生活,跟故事中
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
读了一本好书, 跟同学交
流分享阅读的收获,是多么快乐!
四、布置作业
推荐好书,写好读书推荐卡。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同
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
活动”,围绕“三条主线”。
“一
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听
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
”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
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计和指导。“三条线”是:一、以关
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
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
br>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
重引导学生自
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
标。三、以语文训练为线。整个教学活
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过
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
,“三线并举”,
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
6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
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
得与感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怎样评价
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
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
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
或是想到了生活
中的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
怎么写?
(2)整个课堂
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
感兴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
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
彩的地
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
对汤姆有
了怎样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
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
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
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
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
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
表达,
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
浓的阅读
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
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
学生开展《汤姆•索
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
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
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
难?你是怎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
样
做呢?”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价
值观。
6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习作二:写作品梗概》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2.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能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教学重点】
1.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难点】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提问:当我们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我们怎么办?
(1)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高年级每位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
的书。
(2)班里每周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本书。
6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你的好伙伴看到你最近读一本书很入迷,很想知道你读的这本书讲了
什么。
2.学生自由选择情境,说说自己将如何向他人介绍书的内容。
3.这个单元让我们接触了一
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
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这些长篇小说或短篇
小说中,篇幅都比较长,
要想简要说说主要内容,就需要学会概括内容。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
概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作品梗概。
板书课题。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你想介绍它哪些方面的内容?你喜欢的
这本书
最难忘的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那些令自己印
象深刻或受益匪浅的书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
因,以及想要推荐它哪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谁来告诉大家,你喜欢的这本书最难忘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的写作方法:
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
2.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3.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师生总结学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
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
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连贯表达。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板书: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3.锤炼语言,连
贯表达。)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3.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作品梗概,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6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1.选择你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
的形式,
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2.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
改,注意字、词、
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
: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
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
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
为讲评作文。
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
议
。
2.评议的重点
(1)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是否理清,要点是否把握。
(2)是否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语言是否简练,语意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清楚连贯。
(4)书的大意是否清楚明白。
(5)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适当补充内
容,自然过
渡,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展示。
三、课堂小结
这节
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写作品梗概,学习了写书梗概的几个要点,当我
们以后再遇见长篇的作品时,也能
清晰地说出文章的大致内容了。
【板书设计】
7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习作:写作品梗概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3.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需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书及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
的性格特点;训练学
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物性
格。
二、
指导写作: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1.读懂内
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
基本框架,把握要点。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
括每个章节的内容。3.锤炼
语言,连贯表达。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4.学会对
书的内
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生自由习
作,多种
形式进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
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理清事情的起
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节梳理不够
清晰。同时,语言不
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
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
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
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
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
性。
7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
价人物。
2.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
并发挥想象,学会
仿写夸张性句子。
3.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
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 理解并积累谚语。
【教学重点】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
价人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
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难点】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7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
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出示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见所想,以及自己的感悟。
2.讨论阅读方法 <
br>(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
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
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
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
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
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板书:人物的评价方法):
A.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
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
能以偏概全。
D.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
7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E.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
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
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F.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
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
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板书: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三、拓展延伸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与感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
我们开阔眼界,丰富
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人物的评价方法
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句子,重点读读加点的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
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7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板书:修辞手法:夸张)
二.再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
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
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再读句子,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
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了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运用夸张手法,以
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
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
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
句子。
2.想一想,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
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
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
(板书: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7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联系生活理解谚语的意思。
(板书:谚语)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出自《增广贤文》。解
释: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
功夫。告诫世人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而应该用心。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出自《增广贤文》。这句诗的意思为别以为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
得更早的
人。不要以为只有你行,也有比你更强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自《增广贤文》。解释: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
间长了,
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
长命
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
人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出自《增广贤文》。解释: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
的习性;
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以及作用,学习了不同语言的表达
的巧妙之处,理解并积累谚语。语文是不断积累的,
在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中,
一定要多积累、多对比、多运用,才能够灵活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1.修辞手法:夸张
2.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3.谚语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台”和“词
7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
分学习内容组成。“交流平台”重在交流人物的评价
方法,“词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语言
的锤炼两部分组成,“日积月
累”重在谚语的积累。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在
上课伊始,我先利用多媒体手段给
孩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孩子们通
过小组讨
论,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第
二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要是学习了
夸张的修辞手法。同过大量的举
例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
法的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为孩子们平时的
习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
基础。对于谚语,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这
节课开始就营造出了氛围,所以孩子们参与率高,也能积极参
与,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
过分理论化,忽视了孩子们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在作为倾听者时表现出一种心不
在焉的状
态。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倾听”“表达”“应对”三个维度设计,比<
br>如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表
达自己的观点,认
真倾听,对别人的看法给予热烈的回应。在学习修辞手法的时
候,可以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才
不会显得如此枯燥。
7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世界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交流学习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
花朵,你触摸到它的那一刻,便是奇遇的开始。
(板书课题)正如泰戈尔的诗句:“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
,若能不期而遇,我想
我会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
2.《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
无限惊讶的书。同学们,《鲁滨逊漂
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
难,顽强生
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板书:《鲁滨逊漂流记》)
二、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7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鲁滨逊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结合故事内容,简要说说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这本书吸引了不少读者对其进行评论。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
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
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
三、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3.你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起和大
家分享。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有些名著读起来有些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不熟悉作品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
要较多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
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
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
风土人情等的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
师对话的阶
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
典的
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
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A.对于有些难懂的名著,要认为能成为经典的书
不简单,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就让自己沉下心来,越读越有味。
7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B.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先大致了解
它的写作背景,能帮助理解作品的
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会更大。
C.阅读中可以在书上页面空白处作一些批注,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阅读
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
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
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D.看到特别喜欢的段落或精彩的语句,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
注下来。
E.如果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在后面
的阅读中随时查阅。
F.读完整本书以后,还可以写下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
些想法。
(板书:学习阅读方法 了解写作背景
作批注笔记
摘抄精彩语段
画人物图谱
了解全书结构)
四、拓展延伸
1.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接触了好几本世界名著,它们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有
复杂的内涵,正因为如此
,阅读才更有乐趣。
《鲁滨逊漂流记》背后鲜明的时代烙印,《骑鹅旅行记》字里行间的怀乡之
情,《汤姆·索亚历险记》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讽刺,都需要我们慢慢去品
味。
出示书
名《爱丽丝漫游奇境》及图片,出示精彩的段落。正如刘易斯.卡罗
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也是如
此。
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
进入奇情异闻的
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
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
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
8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鲁滨逊漂流记》
学习阅读方法 了解写作背景
作批注笔记
摘抄精彩语段
画人物图谱
了解全书结构
【教学反思】
本单元
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版块三篇外
国作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
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
的升华和拓展,交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
阅读之间的整合推
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材,了
解教
材里推荐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
学的语言魅
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
组织阅读活动
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
喜欢与人交流与合作,彼此沟通学习成
果,感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己留下
最
深刻印象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法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
择书目,确定
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
本书,然后开展阅读活动。制定阅读计
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
什么时候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
调合作精神,注意
策划、组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
的递进和延续,也是
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
的乐趣,提高学生的
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
8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如因为时间
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展开。另
外,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
课堂的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
次的情感。“被爱是一种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
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
br>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
到的困难,及时进
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自
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分享自己的
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
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8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8课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
者。六岁时随全家定居
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
br>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
山色,使他的情怀
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提
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
,被哲学门录取。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
文坛引起强烈反响。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
任长
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
文教学》
等书。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
李公朴
、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
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
生平事迹。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
援
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
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空
虚、叹息、徘徊、伶伶俐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8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作者运用
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
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课件。
【课时安排】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学习新课。
1.古
往今来,有多少人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知道
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
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
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8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
匆》,感受时光给予他的
触动。
3.板书课题
教师提示:写“匆”字时,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朱自清。
师小结要点: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
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
的典范。《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
以
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播放范读音频。 2.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
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
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4.指导生读通难读的句子,结合语句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预设:
(1)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交流:“涔涔”指流汗状,“潸潸”形容泪流不止。
为什么作者会“头涔涔而
泪潸潸”呢?(为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与悲伤)
(2)出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交流:什么叫“挪移”?(移动)可以说汽
车在马路上挪移吗?引导学生联
系生活实际感受“挪移”就是慢慢地移动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写“挪”字,上下不平齐,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同样宽。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交流:“蒸融”这个
词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组词法,“蒸”就是“蒸发”,
“融”就是融化,合起来就是“蒸发融化
”的意思。
三、整体切入,局部赏读。
(一)再读课文,整体入手
1.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出示“品读助手”
(1)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2)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8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师提示:这里的“什么”,既可以是品
味出的情感、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
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这些发现简单地写在
课文旁边,
也可以概括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
(二)局部赏读,深入体会
1.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悟?
2.重点句子点拨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师引导学生交流: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青,桃
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
特点。
(2)本段最后四个反问
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
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3)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
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
理解。
(板书: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借助排比、反问的特殊句式来背)
3.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4.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点拨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
上的一滴水
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
而泪
潸潸了。(板书:具体说明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2)对话交流:“八千个日子”有多少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点拨: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时年
24岁,“八
千多个日子”大概就是24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
把过去的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
,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那
么渺小,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
的情绪。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4)指导背诵
8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点拨:对于1、2自然段的背诵,可以借助排比、反问、比喻的特殊句
式来背,还可以结合作者表达
的对时光逝去的无奈的感情来背诵。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回顾本文出现的生字:挪、蒸,交流“蒸”的写法。
五、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课文接下来是如何写出时间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我们继续走进课
文。
二、精读课文,运用语言
1.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
时间是匆
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
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
挽时,他又从
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
去了。
2.谁来说说,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用“…… 的时候,从
…… 过去 ” 引导学生来说。
引导学生概括:作者认为时间浪费在洗手、吃饭、沉默、睡觉、叹息等事情
上了。
3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
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板书:跨过 飞去 溜去 闪过)
4.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 ” <
br>5.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
等等中溜走。聪明的
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
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
,写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
8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匆的。
写法点拨:(1)这段
话抓住了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事例来写,容易引起读者
的共鸣。(2)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赋予时间以
人的灵性,这样原本看不见、摸
不着的时间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6.自由练写
例:
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尖跳过;睡觉的时候,时间从梦中逃走;跑步的
时候,时间从脚步声中悄然离去;
看书的时候,时间从字里行间溜走。
三、感悟时间,体会感情
1.作者在第3自
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
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
段,想想作者对时间的流逝发出了
哪些感慨?
2.师引导学生概括第四自然段作者对时间的流逝发出的感慨:
(1)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
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什么呢?只
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引导学生概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句子: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
么呢?过去的日子
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
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板书:如轻烟 如薄雾)
引导学生概括: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
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
遭啊?
引导学生概括:对要有所为的渴求。
3.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
力求上进的决心。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思考)
(3)教师总结:在
结构上,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首尾呼应,让文章由
问而来,由问结尾,结构完整,引人深思。在表达
方式上,用问句结尾在情感上
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板书: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
不复
返呢)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8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
留下吗?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
人、散文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
。他留下
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
格啊。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
惜呢?让我们来感
悟一下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
往事
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
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
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
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
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
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时间宝贵 珍惜时间)
3.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
《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希望大家
能珍惜时间,多读好书,让每一个日子都充实、富足!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时间宝贵
匆匆 具体说明 跨过
飞去 溜去 闪过
如轻烟
如薄雾 珍惜时间
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学反思】
学习《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绝。抓住这一契机,在课堂
上多次设计读写结合
的环节。课堂小练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能
力,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者的有机
结合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的目的。
人们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后,认真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
感到课堂上仍存在几点不足:
8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如何指导学生在互相评价时评得更加到位。
面对熟悉的学生,甚至面对不知怎样评价的学
生应指导他们评价都评些什
么,从哪些不同的角度,从而展示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有
章
可循,由不会评,到会评,到评得精彩。
2.在课堂上要更充分地面向全体。
为
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上读、说、写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课上
应更加注重学生小组中的合作学
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小组内读文的机会,交
流感受的机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
90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作者介绍】
史铁生,1
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
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
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
学创作。 1979年开始创作, 199
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201
0年,12月31日凌晨3点
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
告别
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
病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
br>字形,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
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
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
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91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
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
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
,文
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
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
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
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
9年到陕
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
症,靠
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
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
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
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
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92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
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
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
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
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写了“我”在这一天里等候母亲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那
么课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对比句子:
(1)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
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
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
“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
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
彩,
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93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
待着。
(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
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
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
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
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
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
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
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
清了“我”
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
节课
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
什么描写方
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
br>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
94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
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
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
的耐心等待。 <
br>(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
再不把觉睡过头。我
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
无奈。
(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
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
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
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
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
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
,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
br>(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
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
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
环
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环
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
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 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
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
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
直接或者间接地表
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95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
.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
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惋惜、惆怅。 <
br>(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
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
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
达对社会、人生、
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
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
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
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
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
br>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
下读书感受、交流
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
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小练
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
到的写作方
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
效果
。
96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习作三: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回忆
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
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有条理地写
下来;
2.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
变化,也
能把变化写清楚;
3.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
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4.和同学交换习作,能自评、互评习作。
【教学重点】
1.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
变化,能把变化也写清楚;
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
出真情实感的方法
。
【教学难点】
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
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7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预备素材。
1.做游戏,谈感受。
击鼓传花
第一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罚表演节目,第二轮鼓
停拿到花的同学抽奖。分
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2.除了兴奋、紧张
、害怕等情感,你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依依不舍、心
花怒放、喜出望外、怒火中烧......)
3.书上也提供了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4.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
富多彩,怪不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种比
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小结: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内心情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就
能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小组交流,诉说感受。
1.你有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感受?什
么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先回顾事情
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理清思路小声地说一说。
2
.组内同学轮流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说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针对同
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内交流中表现出色的同学,跟全
班同学说
说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学习例文,习得方法。
1.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
真实的情感,可谓是真情流露。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
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呢?我们可以
从这个单元的习作例文中
找找答案。
2.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
读边思考:“我”对学
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2)集体交流: “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我”
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98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
了。”
“我张皇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
味。”
“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提示: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
这三个具体事例,写出了
“我”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
②借内心独白抒发情感。
出示句子:
“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
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
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
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法更能直接而
强烈地表达心情。
③选典型事例凸显心情。
写告别中国语文课,可能由很多事情可写,这里
只选择了哪两件事情来写?
(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情就很好地把气氛与心情凸显了出来,表现
出
“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
总结。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能
够表现人物丰
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露,打动读者。
3.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
朗读《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想阳
光有哪两种用法?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
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做好批注;
(2)集体交流:谁能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用法?
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②毕大妈把太阳煮在水里面给孩子洗澡。
(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
谈。(在艰苦日子里,母亲就是
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
感恩的来源。)
①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
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那时家里连
个暖水袋都没有……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
来,抱回屋里,赶紧
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时我好钻进去,被子里就是暖呼呼的了。
99 203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家境一般,没有御寒的设备“我”晚上难以
入眠。
引
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取”“抱”“叠”“铺”,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温暖
慈爱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②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
气息和味道,让我感
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
馨许多。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把温暖
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同样能带来温暖,但温
暖的被窝更能体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③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
一个个排队洗澡,毕
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
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
演出一场哪吒闹海。
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溅一盆的水花”“哪吒<
br>闹海”,描写出了孩子洗澡时的欢乐场面,衬托出母爱的智慧慈爱给孩子们带来
的幸福与温暖。
(4)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①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阳光的两种用法的事例讴歌了母爱的温馨慈
爱。
②以“
老阳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
(5)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
事之中,看似平淡的叙述流露
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习作
例文,体会到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
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作,让真情
在笔尖流露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经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完
成了作文,这节课,我们互相欣赏、评改
彼此的习作。在此之前,先来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
1.选择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感受,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实自然的情感。
100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