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余年寄山水
722次浏览
2020年09月26日 04: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十六年前的回忆-秋季育儿常识

2020年9月26日发(作者:成无己)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
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
了让孩子能够 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
味。
2.本单元重点:
(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
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
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 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
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 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
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 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
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 4篇文章都表达作
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 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
的民族文明和传 统文化。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 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
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 掺和(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
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二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 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
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 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


月 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
突出、详略 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 ,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
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 什么味道,在空白
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 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
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 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 课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结合 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 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 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


口水了, 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
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
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 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
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 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
观察的细腻。
3.除 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
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 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
庙会……都是 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 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
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
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 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 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
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 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
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 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
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 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
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 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
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 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 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


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 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
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难点: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 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
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 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
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 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 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
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 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 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
—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 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
们再一次走进这 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
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 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
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 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
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 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
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 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
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 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
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 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
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
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 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
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 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
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 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
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
子 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 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
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 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 是
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 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
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 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
—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 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
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 ,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
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 ,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 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
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
活和家庭 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板书设计:
2.腊八粥
盼粥 想粥
详写:等粥 孩子天真可爱
猜粥 看粥
略写:喝粥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
腊八粥 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
验,有助于学生 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 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
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 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
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
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 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


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由此我们
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 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
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 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
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寒 食
飞花 御柳——写景
以汉喻今
蜡烛 轻烟——抒情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 .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
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 tiáo) 皎皎(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 zhá) 机杼(jī zhù)
脉脉(mò 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
伤 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 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札札弄机杼
牵牛星↔织女星 泣涕零如雨 美丽、勤劳、孤独、哀怨
脉脉不得语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 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
你看到了什么?看 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 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晚景尤


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
统治阶级的暴 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 “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
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 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
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地白 栖鸦 冷露 桂花 明月
望月兴叹
情:秋思


教学反思:
1.课前布 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
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藏 戏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 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
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 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称为藏文
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 获。(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主要写了藏戏
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 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
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 ,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
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
的句子读一 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
具魅力 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 到什么程度?(藏戏的艺人们
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 席地而唱,不要幕布,
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 、舞台、演
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
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 个年轻的
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 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
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 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的事迹,来体会这种齐
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
的 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 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的特点和详略
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 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有特色的
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 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板书设计:
4* 藏戏
形成: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
独具魅力
特色:面具 舞台 演出

教学反思:
1.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采用了“听戏曲、看视频、设悬念”等方法激
发学 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自主学习、小组
研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 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
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 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
衣,门外贴上了 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
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 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
是围 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
味”“红红的对 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
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 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
参加活 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
方。
(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
要对群体活 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
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 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 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
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 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
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 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 方法,介绍出家乡
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 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
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 ,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
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 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 生对
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3.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4.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 学习语文园地的内
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 什么印象。(学生自由
交流)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 民俗活动)
3.交流学习心得。
①《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八儿等粥 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写得简
略。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 粥的心理描写,更能
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对一家人吃粥这 件事,作者
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
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 理清晰、表达清楚。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想好要表
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 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略。


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 品质,围绕中心选材,对表现人
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
先想好要 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详略
安排得当,中心突 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 ”“清一色”“都是”“通通”都是“全部”的意思。
“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 筹”都是“取得第一”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
是什么?(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重复,让文章表 达更生动。)
(二)第二题。
1.课件展示问题: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2.学生自由交流。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书写提示里的文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 1)大小相兼。每个字字形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
实连,也有 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 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
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被包围部分大小适宜,周围留白越小
越好。
2.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书写速度)
3.师生交流、评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日积月累”的诗句,注意读准“晞(xī)”的读音。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出语意就好。)
3.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说说你 读懂了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明要珍
惜时间。)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特点介 绍事物、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了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
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了解了不同习俗的寓意 ,同时积累了珍惜时间的古诗词。同学们要学会珍
惜时间,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抓住特点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了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体验,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了生活体验。






课题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惧、凄、寞”等14个生字,理解 字义,识记字形。
教学

目标

正确读写“航海、荒岛、流落、潮水”等词语。
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3.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4.联系自己在生活 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


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1.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2.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 要内容,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感悟鲁滨逊面
对厄运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在逆境面前勇 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自主学习字词,会 认会写“惧、凄、寞”等1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航海、荒岛、流落、潮水航海、 荒岛、流落、潮水”等词语。
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遇到的事情。

课件: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2、3插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说说他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印象。

以课文插图的人
物导入,让学生仔细观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察,初步感知人物形
情坚毅乐观等。)
他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导入 (板书课题)
象,激发学习兴趣。





简介作家和作品
( 5 )
2.齐读课题。
分钟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进荒岛,去认识一下这
位独自置身荒岛生活28年的鲁滨逊。
【出示课件4、5、6】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 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写作背景,有助于激发
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学 生的阅读梗概的兴
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趣
也 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


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 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
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
科克在荒岛 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
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 br>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
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成为人们最喜爱
的小说之一。
那么,鲁滨逊究竟是怎样在荒岛上独自生存28年的
呢?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出示课件7】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
(3)读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
了哪些事情?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新课
教学
(33
)分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 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8】(1)出示词语,读一读。
畏惧、 凄凉、 寂寞、宴会、缺乏、书籍、
聊以自慰、栅栏、控制、贷方、袭击、倾覆、稍稍
【出示课件9】(2)词语解释。
畏惧:害怕、恐惧,不敢面对。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寂寞:①冷清孤单;清静。②静寂无声。
聊以自慰:聊,姑且。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鼓励学生多种方
法识记生字、理解词
语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
体性、主动性和自觉
性,可以提高自学能
力,培养学生爱写字、< br>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
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
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
贷方:
一个账户的右方,即付方,与借方相对,课文中是与坏处
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
一致,与好处相 对。
习惯打下基础。

倾覆:
颠覆,覆灭;倒塌,翻倒;倾轧陷害。


稍稍:逐渐;渐渐。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出示课件10】1.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

名著的主要内容,并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遇难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

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星期五,

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

船长,回到英国。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

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此环节的设计是
(2)默读“梗概”,把鲁滨逊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
的语句做上记号。 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
【出示课件11】4.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料的方法。
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出示课件12】5.
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默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件事?尝试给每件事读梗概来概括主要内
加一个小标题。

流落荒岛—
6.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出示课件13】7.教师总结。
流落荒岛—搭盖住所—驯养野羊—播种粮食—救星
容,列出小标题,提高
孩子们的概括能力。


期五—夺船回国(板书)
四、课堂总结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钟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笛福一道
来到了荒岛,认识了一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鲁滨逊,了解 设下疑问,鼓励学
了他28年来 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岛上他还发生了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提
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他究竟是个怎样 的人呢?我们下
节课再继续走近他!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
行阅读积累,培养学生
下课后同学们也可以阅读这本书,更加深入了解课文对语文的爱好。
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
板书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流落荒岛—搭盖住所—驯养野羊—播种粮食—救星期五—夺船回国
作业设计
一、从下面几组字中,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 )(妻凄)凉 ( )(宰寄)杀
( )(叛判)乱 ( )(荒芜)岛
二、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帐篷 一( )轮船 一( )海风 一( )围巾
一( )山羊 一( )荒岛 一( )破帆 一( )火柴
一( )星星 一( )火光 一( )拖鞋 一( )墙壁
三、圈出每组词语中的一个别字,把对的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寒风呼啸 天崖海角 煎熬( )


2.忐忑不安 荒无人烟 账子( )
3.煞费苦心 交尽脑汁 遭遇( )
4.自做自受 汹涌澎湃 倒霉( )
四、用“续”组成词语,填入下面句子中,使之合适。
1.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 )搬到岸上。
2.阴雨连绵的坏天气( )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3.最近,我( )看了几场足球赛。
4.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 )努力,争取在省赛
中冲入前三名。
【答案】
一、凄凉 宰杀 叛乱 荒岛
二、一(顶)帐篷 一(艘)轮船 一(阵)海风 一(条)围巾 一(只)山羊
一(座)荒岛 一(张)破帆 一(盒)火柴 一(颗)星星 一(束)火光
一(双)拖鞋 一(面)墙壁
三、1.涯 2.帐 3.绞 4.作
四、1.陆续 2.持续 3.连续 4.继续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联系自己在生活 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
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导入

1.听写词语。
设计意图

检查默写和回顾情
节环节的设计,既为了
( 5)分畏惧、 凄凉、 寂寞、宴会、缺乏、书籍、聊以自慰、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


栅栏、控制、贷方、袭击、倾覆、稍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让学生重温 鲁滨逊荒
岛生活,为学习新课做


上节课我们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好 准备。
的故事。回忆并互相说说: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都发生

了哪些事?

二、默读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14】
1.
浏览精彩片段,快速默读,详细
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
么变化?
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
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
分别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揣摩鲁滨逊在绝境中的心理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
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 ,努力改善生活。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并汇总。
【出示课件15】遇到困难:1.生存:陷入荒岛,与世
隔绝
新课

教学

(33)分


2.生活:缺乏必备的工具和生活用品。
3.生命意义:活下去的价值与意义。
解决办法:1.用刻痕记录时间,进行记录。
以后学习课文、阅读名
著打下基础。






2.节约现有的工具和用品、靠自身智慧来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
创造工具。 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
3.分析目前处境,排列自己的幸与不幸。
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智慧应对---积极乐观
(板书:面临困难:生存 生活 生命意义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 ---智慧应对---积极乐观)
【出示课件16】2.感悟精神光辉,感知人物形象。
而设计的,体会人物心
态变化是理解文章的
一个重要方法。

(1)28年的荒岛生活,鲁滨逊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
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
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我”的幸与不幸

此环节是用自己的话
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


滨逊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
征,这一设计是考查学
生的概括能力, 也是从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
男生读“坏处”, 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力。
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
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
受到鲁滨逊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 br>(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
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 善于调





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 步解决了生抓住关键句子来感知
存、生活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 的
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心态变化,可以感受人
一个以苦为乐的 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物的语言特点,学习文
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 生活的章的写作方法。
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
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鲁滨逊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
的话。

【出示课件17、18】出示并齐读:“在困境中,我们
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
西来宽慰自己。”“好处与坏处”让鲁滨逊有了活

下去的勇气。让鲁滨逊不再为自 己的处境消极悲观,此环节通过学生联系
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并努力克服困难。 自己在生活中 遇到的
小结: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困难和烦恼,,学会从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 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
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增强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
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板书:勇敢坚毅 乐观积极 靠智慧解决困难)
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3)除了鲁滨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
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逊的语言,如:但是,我既然
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
呢?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 式,如:把心里活
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 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
为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
来精神力量, 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
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 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
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逊的思想
活动列出来一样。 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
和力量的语言。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19】 1.联系实际生活,在学习中或生
活中,最近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烦 恼了吗?能够像鲁
滨逊一样把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吗?并说说这样做对你
是否有帮助?
(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逊吗?可读一读原著。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出示课件20】 1.
课文通过对《鲁滨孙漂流记》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
次回顾了课文 中人物
及拓展延
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的摘录,鲁滨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
己想办法, 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
精神的闪光点,升华了


这 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
感情,树立了榜样的力
代社会的我们是 一个很好的启示。
( 2)分



我们应该抓紧在校学习的这一段黄金时光,强健
量。

我们的身体,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知识,提
高我们的技能,从而大大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和 社会
竞争能力。
我相信今后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有办法、
有能力解决, 因为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正在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出示课件21】2.作业
(1)找到《鲁滨逊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2)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遇到的困难的好处和坏
处列出来,并写写自己将如何去克服它。


鲁滨逊漂流记
板书

内容

面临困难: 生存 生活 生命意义


读原著和分析困难的
两面性的布置是为了
让学生勤于积累,学习
人物乐观积极的生活
态度,提高语文素养。

心态变化:苦闷失望---智慧应对---积极乐观
勇敢坚毅 乐观积极 靠智慧解决困难


作业设计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闻所( )( ) 聊( )( )慰 与世( )( )
知( )( )乐 郑重( )( ) 用( )( )尽
( )晒( )淋 ( )( )万分
二、按照课文填空。
这些工具的( )使一切工作都进行得非常吃力。所以我差不多费了( )
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 )围墙做完。那些木桩都很重,很不( )搬动,
我费了很长的( ),才在树林里把它们砍好削好。( )把它们搬回来,那就
更费( )了。因此有时我差不多要费两天的工夫把一根( )砍好,搬回来,
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里面去。


三、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活山羊
畜 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
里,有一些麦子, 他把它们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
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 ,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1.为了在荒岛上生存下来,鲁滨逊做了以下事情:
(1)
(2)
(3)
(4)
2.鲁滨逊做的这些事,解决了 问题。
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鲁滨逊 。
4.文中“畜养”一词的意思是( )
A.饲养 B.指家养的兽类
答案:
一、未 闻 以 自 隔 绝 足 常 其 事 之 不 日 雨 恐 惧
二、缺乏 一整年 木栅栏 容易 时间 至于 时间 木

三、1.(1)打猎
(2)捕鱼
(3)畜养山羊
(4)种粮食
2.吃喝
3.是一个有坚强意志,聪明能干的人
4. A

教学反思

< p>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
书的缩 写。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
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 多年。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
“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
智坚强、 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荒岛上 独
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 熟悉鲁滨逊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
滨逊荒岛生存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逊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逊
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 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
学会竞争。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6*骑鹅旅行记(节选)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 默读节选片段,说 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猜猜在小说有趣的动物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读读原著。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的变化。

教学

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尼尔斯历险 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世界发生的变
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
2.猜猜在小说有趣的动物故事中神奇之处。读读原著。
教具
课件:名著《骑鹅旅行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1、2】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

我们学过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
以谈话方式导入,从课
作品的节选 。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骑
题介绍小说的作者和
鹅旅行记》。这部作品迄今 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
地位,揭示课题,从课
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 我们快读读吧!
题中得出相关信息,引
2. 揭示课题
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
(板书:6. 骑鹅旅行记)
学生的阅读兴趣。
3、齐读课题。

4、你们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

(主要内容,旅行的同伴,旅行的交通工具)

5、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骑着鹅旅行;为什么会骑着鹅旅行;旅行中遇到了什
导入

么;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或蕴含什么哲理;他是个怎样的
( 5 )
人……)
分钟

现在,我们就跟随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走
进有趣的历险世界,认识这位小小历险家。
6.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出示课件
3】
作家简介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是瑞典女作家,
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从小喜欢 听故事,喜欢读
书,立志要当一个作家。长大后,她在一个小城当了十年
教师。在任教期间,她 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
的短篇小说。《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她唯一为儿童而写
的长 篇童话,在以后竟成为了世界文学艺术的珍品。因为
拉格洛芙的巨大成就,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 学会会
员。在瑞典,有一项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用尼尔斯
这名字命名的。

新课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

【出示课件4】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 33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学习难以理解的
)分问题。 成语,掌握并积累词语




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终止。 的方法,逐步形成主动
乌合之众: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积累和运用词语的习
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惯。
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5】

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②与同学探讨交流
课文写了十四岁的少年尼尔斯受到了惩罚,被

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狐仙。之后受到了鸡鹅,

猫,牛群的威胁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后为了阻止大雄鹅飞走,抱住大雄鹅飞上了天空。
【出示课件6】3.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了小狐仙之后,

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从文章中找到关键

句子,筛选出关键信息)
①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同桌互相交流。

②自由汇报,全班汇总。
【出示课件7】总结:“男孩简直不敢相信他会变成小狐

仙。”

“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

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
“整群鸡都跑到他身边,站在他周围叫着......

你活该!””
“我只想让你知道,咱们俩现在究竟谁厉害。”
抓住关键句子来感知
由此可以看出,十四岁的 少年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
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
般大小的小狐仙。以前他经常欺负和捉弄 鸡鹅,猫,牛群
心态变化,可以感受人
等动物们,而后却受到了他们的威胁、憎恶和攻击,整个
物的语言特点,学习文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章的写作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出示课件8】1.小组讨论:
对比前后变化,你认为尼尔斯是

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

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
◎如对比谈:——对牛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
抓住关键句子来感知
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
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
(1)【出示课件9】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经常用木鞋打
可以感受人
名叫星星的牛, 要么把马蜂放进金百合牛的耳朵,要么就
心理变化,
捉弄自己的母亲,多次气哭。牛都非常憎恨 他。
物的语言特点,学习文
(2)【出示课件10】男孩想对她们说,过去他对她们不好,< br>章的写作方法。
现在后悔了,只要告诉他小狐仙再哪里,以后他就再也不
捣蛋了。


课堂小
结及拓
善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真 诚待人,乐于助人。
展延伸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4】
( 2
(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分钟

(2)课下,可以找出原著读一读。
(3)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想象后来尼
尔斯又经历了哪些危险的历程,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6* 骑鹅旅行记
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 善良勇敢

◎ 【出示课件11】再如文章的最后部分,当尼尔斯发现大
雄鹅要跟着大雁们飞走时,他想到了父母亲发现 雄鹅不见
了后会很伤心,而勇敢地去阻止雄鹅腾空飞起(语言、行
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 心,勇敢。
(板书:鸡鹅威胁———————淘气顽皮
与猫决斗———————勇敢羞愧
牛群憎恨——————知错就改
抓住雄鹅————— 善良勇敢)

四、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出示课件12】1 .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
舞表演大会”“地狱谷的羊群”,发挥想象力,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
(1)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汇报。
(2)全班汇总。

2. 【出示课件13】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就改、勇
于舍己,是个心地善良 的好孩子。在今天学习后,你哪些
收获?
如:积累了词语:无济于事,没完没了,乌合之众,聚精
会神;
了解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人物特点;
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小历险家,他的世界发生 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也让我们认识到做
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












展开想象,猜猜小说中
其他故事的神奇之处。
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
趣,拓展学 生的想象能
力。






阅读原著 和积累好词
好句是为了让学生勤
于积累,学习真诚待
人、乐于助人的生活态
度 ,提高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hā chà
树杈( ) 杈草( )
dāi dài
待在一起( ) 期待( )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头晕目眩 垂头丧气 聚精会神 没完没了
1.他( )地从牛棚里走了出来。
2.他们一看见猫便住了嘴,装着( )地在地上刨虫子吃。
3.那些鸡( )地叫着。
4.他飞得那么快,男孩都感到( )了。
答案:一、chà chā dāi dài
二、垂头丧气 聚精会神 没完没了 头晕目眩
教学反思
这节课课整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提高欣赏水平, 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 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
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上课伊始 ,孩子们就
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读得兴趣盎然。从这我看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家至少读了两遍课文,第二遍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还认
真地做批注 和摘记。新课标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 习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鼓励同学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可以写续集,可以做摘记,可以把 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
色用笔画出来,可以讲一讲,演一演。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忙得 不亦乐乎。
本堂课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整本书的理解,也让他们学
到了阅读方法,激发了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孩子们十分踊跃,侃侃而谈。整节课热烈而
愉快。更让我 惊奇的是,第二天中午,当我走进教室时,意外发现教室里一改往日震天的
喧闹,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坐 在椅子上看书,小班长也优哉游哉地拿着一本书,再也不像
往常那样大喊:“安静!安静!”再看孩子们 ,有的继续欣赏《骑鹅旅行记》,有的手上捧
着各种各样的新书,都是大本的儿童文学名著,我不禁窃喜 :“这真是阅读课带给孩子们
的最大的收获啊,看来,真应该多上这样的课!”
纵观整节课, 我觉得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增加了趣味
性,但参与的面不够,不能让每个 学生都来展现自己。我在想:是不是只要抓住其中的一
点来训练,比如赏析和习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由读 到写,学习如何进行童话习作。再比如
具体指导阅读文章中精彩篇章, 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也就是把童话阅读的指导再细化一些,相信一定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 我相信,只
有在不停地实践和探索中,一定会上出更完整的课,一定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惊喜,也一定


能让学生展现出更多的精彩。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
课型

选)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4.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教学


难点
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
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出示课件1】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名著,鲁滨逊
的荒岛漂流和小男孩尼尔斯的骑鹅旅行唤起了我们无限
的想象。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 国的长篇小说,认以谈话方式,出示
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出示课件2、3】),图 片,引出故事人物,
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
导入

(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 5 )
3.齐读课题。
分钟

【出示课件4、5】4.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
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 为他是美国文学简介作家,有助于学生
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积累文学 知识,激发学
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生的阅读兴趣。
《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


新课
教学
( 33
)分

(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5.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
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6】1.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 主要写了此环节的设计是
什么。(板书:精彩片段)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 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理课文的方法,帮助学
故事。 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内容与主要情节。
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觉得精彩的地
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A.细节描写传神--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
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
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B.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
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
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
C.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
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
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
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

洒了一地”等。
(板书:汤姆和贝奇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汤姆和贝

奇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汤姆得

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出示课件7】1.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 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
抓住关键句子和主要
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情节来感知人物形象,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如,A.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奇绝望时,
品味人物精神闪光点。
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B.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

探路;

C.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D.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

一番;

E.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

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板书:敢于冒险的

精神)

2.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3.师生总结:汤姆是个聪 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
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
多重 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
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 仗义
的生活。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8】小组合作:你觉 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
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
时,三次探路,
最终找到通道;
此环节通过学生联系
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发
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现他们身上与主人公
课堂小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汤姆的共同点,学会发
结及拓2. 【出示课件9】
拓展延伸:

展延伸在汤姆的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联
现身边的闪光之处,
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 2 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
)分钟

3.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

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其他有

意思的故事,课下就去读一读【出示课件10】《汤姆·索
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五、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
2.阅读小说,标记好 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
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
加班级 读书会。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板书

汤姆和贝奇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内容 汤姆和贝奇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 敢于冒险的精神
精彩片段 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


作业设计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祈祷(qí qǐ) 哀悼(dào diào)
渲染(xuān xuàn) 话匣子(jiá xiá)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诚( )诚( ) ( )不在乎
( )( )昏迷 ( )( )倾听
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打“√”,不正确的打“×”。
1、本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
2、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奇”这个精彩片断组成。
( )
3、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四次历险。( )
4、课文中几次历险纯粹是孩子的游戏。( )
5、精彩片断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

【答案】
一、qí dào xuàn xiá
二、心 意 满 神智 侧耳
三、1、√ 2、√ 3、× 4、× 5、√


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
气、向 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所以根据单元目标和
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 标定为: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感
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 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
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初步了解小 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掌握
阅读名著的方法,激励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下面是我对《汤姆。索亚 历险记》的教学反
思,与大家分享。
课前我让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看这部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
打下基础。
开篇我以谈话方式导入,让学生说说还想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下来指导 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快速浏览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这
部分具体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哪些地方写的很精彩,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最欣
赏汤姆的那一点。让学生分组快速阅读后, 找出精彩部分,在展台上展示,抓住精彩的句
子有感情的读读,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验。最后我让学生 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说出
汤姆在你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们很快地概括出了汤姆机智勇敢 ,敢于冒险的
精神。最后启发领导学生,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有趣的故事细节吗,激发学生继续预读原< br>著的兴趣和愿望。


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以学生自读,自悟 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
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 习任务,
升华情感。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
的影响。学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都很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故事让人
看起来津津有 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
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 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课题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5.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教学

目标

6.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 明自己的观点。勇于表达自
己的真实想法。
7.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

重点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

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说读书名言,谈读书感受。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1】1.高尔基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以谈话方式交流读书
名言,营造读书氛围,
莎士比亚说过 “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你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

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名言?

( 5 )
2.你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分钟

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
一 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

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 读书心得,分享阅
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二、交流书名,探究研析
1.出示书名【出示课件2】《汤姆•索亚历险记》,引导学



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出示课件3】(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
么? < br>帮助学生找到如何寻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
找交流的话 题,找出感
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兴趣,有价值的话题进
(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
行探究。
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

怎么写?

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出示课件4】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

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板书: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

新课

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勇于表达)
教学


( 33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认真倾听)
)分此环节的设计是
(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
教师 帮助学生找到交钟

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流话题的方法,从整体
(板书:交流表达)
上把握如何表达自己
【出示课件 5】3.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
的观点和看法。
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来展开深入交流。

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

方。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

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4.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提示: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

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5.师生总结。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

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课堂总结
【出示课件6】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课堂小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
结及拓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 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生活,跟

展延伸故事中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

( 2 读了一本好书, 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是多么快
)分钟

乐!
四、布置作业
推荐好书,写好读书推荐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板书
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活动”,
围绕“三条 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听与表达
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作了明确
的设计和指导。 “三条线”是: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他们 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
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三、以语文训练为线。 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
读的训练,教学的过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 ”平行展开,“三
线并举”,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为例,
从课本涉及故 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这本书讲
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怎样 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
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 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读
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 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
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 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
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 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


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 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
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 有了怎样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
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 色舞,眉开眼笑。
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 一
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 与表达,真正地跟
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 也
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
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 和学生开展《汤姆•索亚历险记》
的读书交流会。
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 计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
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 怎样做呢?”这样学生的
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习作:写作品梗概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8.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9.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10.能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1.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

难点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2. 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2】1.提问:当我们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我
们怎么办?
(1)学 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高年级每个同以提问谈话方式导入,
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
(2)班里每周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本书。 考,激发学生学习兴
(3)你的好伙伴看到你最近读一本书很入迷,很想知道趣。
导入

你读的这本书讲了什么。
( 5 )
2.学生自由选择情境,说说自己将如何向他人介绍书的内
分钟

容。
3.这个单元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
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这
些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中,篇幅都比较长,要想简要说说
主要内容,就需 要学会概括内容。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中的梗概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作品梗概。
板书课题。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出示课件3】1.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你想介绍它哪
些方面的内容?你喜欢的这本书最 难忘的内容是什么?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
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自由选择问题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回忆那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的书籍,说
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想要推荐它哪方面的内容。鼓励
学生畅所欲言。
2.谁来告诉大家,你喜欢的这本书最难忘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
新课

列出提纲。
教学

3.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 33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分
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


三、总结写作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交
1.教师 引导学生回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的写作方
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
法: 主动性,增强自我探究
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 的能力。
2.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出示课件4】3.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师生
总结学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教师帮 助学生找到写
帮助学生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
梗概的 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写
把握要点。
梗概的写作方法。

< p>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
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 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
使语意清楚连贯。
(板书: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2.筛选概括,合并成
段。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3.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作品梗概,相信大家
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钟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1.选择你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

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学生练笔,学以致用。
2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是先 自
我修改,再同学互改,
可以进行简单的修改
评价,提高学生的修改
能力。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
进行修改,注意字 、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
导入

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 10 )
2.【出示课件5】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
分钟

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
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 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
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
也可以读到关 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

寻找典型作文,进行讲
评,在全班进行评议,< br>引导评议的重点,让学


生更加清楚写作方法。

(1)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是否理清,要点是否把握。


(2)是否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新课

(3)语言是否简练,语意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清楚

教学


连贯。
(28)分
(4)书的大意是否清楚明白。

(5)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展示。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写作品梗概,学习了写书



梗概的几个要点,当我们以后再遇见长篇的作品时,

( 2)分也能清晰地说出文章的大致内容了。



板书

内容

习作:写作品梗概【出示课件7】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需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
书及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训练
学生对 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 :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1.读懂内容,把握
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 ,把握要点。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
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 节的内容。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
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4.学会对书的内容 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
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式进行评议。通 过对作品的整体
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 之处: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节梳理不够清晰。同
时,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 冗长。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 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 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性。





议。
【出示课件6】2.评议的重点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人
物。
教学

目标

2.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 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
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
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 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
教学

重点

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并发挥想象,学会
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

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难点
第一课时
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
教学

目标

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
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

交流平台
( 5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分钟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
设计意图


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以谈话方式导入,
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总结学过的名著中的
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 起来回忆人物角色,激发学习兴
一下。 趣。
2. 【出示课件2】出示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
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此环节的设 计是教师
【出示课件3】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
帮助学生探讨品味人
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物形象的方法,帮助学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生找到从整体上名著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见所想,以及

自己的感悟。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

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

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

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

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新课


(2)小组讨论
教学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
( 33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
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分题,并小组合作探讨阅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


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
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后学习课文、阅读名著
(3)全班交流
打下基础。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板书:人物的

评价方法):

A.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

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

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D.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

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

否选择阅读。

E.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

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F.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 简介、


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
开始阅读。
(【出示课件4】板书: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三、拓展延伸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
法,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
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
结 及拓
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

展延伸
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
( 2
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分钟


板书
语文园地二
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人物的评价方法
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
作业设计


阅读短文
老 人 与 海(节选)
[美]海明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一条鲨鱼( )了一个身,就( )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 )
又一( ), 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
到船跟前,张着半 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
髓相连的地方,清清 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ǎng)进去,又抽出
来,再攮进它的 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
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
鲨 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
不容 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
的鼻子 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
同一个地 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老头儿又 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钻 扯 拉 转
2.从老人的 、 、 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

3.选文主要描写了 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

答案:1.转 钻 拉 扯
2.攮 抽 扎 勇敢顽强,凭借自己的经验在与鲨鱼进行不懈的斗争
3.老人和鲨鱼搏斗 积极奋起,永不言败 < br>4.示例:我觉得老人不是不爱惜动物,而是在困难面前,他必须首先自保,否则就会有丧
命的危 险。我们对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5.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二课时

1.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积累
词语。
教学

目标

2.了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感受这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
想象,学会仿写夸张的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 ,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
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具
准备




词句段的运用
【出示课件5】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例句,重点读读加点的词语。
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
的意思。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有什么
共同的特点。
小结: 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板书:修辞手法:夸张)




导入

( 5 )
分钟

此环节设计是先读词< br>语,再读句子,层层深
入,逐步理解句子的相
同点,以及词语的表达
效果。






课题

教学

目标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
课型

著花园

快乐读书吧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引导学生读世界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
通过交流学习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

教学

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重点

教学

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难点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1】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你触摸
到它的那一刻,便是奇遇的开始。(板书课题)正如泰戈
尔的诗句:“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若能不期而遇,我想以创设情境的方
导入

我会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 式导入,介绍世界名著
( 5 )2. 【出示课件2】《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无的迷人之处,激发学生
分钟

限惊讶的书。同学们,《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学习兴趣。
深地打动了你。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
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板书:《鲁滨逊漂流记》)

新课

二、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

【出示课件3】
1.
鲁滨逊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 33用自己的话,结合故事内容,简要说说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通过熟悉的故事,
)分征。 感知人物形象,从每个


2.这本书吸引了不少读者对其进行评论。 人不同的角度学会欣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赏人物的性格特征。
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


三、
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出示课件4】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3.你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
学作品?一起和大家分享。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帮助学生名著阅读的如,有些名著读起来有些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
不熟悉作品的历史 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上把握名著内容。
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
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
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
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
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的综
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
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
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
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
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A.对于有些难懂的名著,要认为能成为经典的书不简单,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让自己沉下心来,越读越有味。
B.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先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
书笔记,收获会更大。
C.阅读中可以在书上页面空白处作一些批注,随时写下
自己的感触,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
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
交流。


D.看到特别喜欢的段落或精彩的语句,可以摘抄在笔记
本中,并把页码标注下来。
E.如果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
图谱,以便在后面的阅读中随时查阅。
F.读完整本书以后,还可以写下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
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出示课件5】(板书:学习阅读方法 了解写作背景
作批注笔记
摘抄精彩语段
画人物图谱
了解全书结构)
四、拓展延伸




1.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接触 了好几本世界名著,它们不仅情
节引人入胜,更有复杂的内涵,正因为如此,阅读才更有
乐趣。
《鲁滨逊漂流记》背后鲜明的时代烙印,《骑鹅旅行记》
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汤姆·索亚历 险记》对自由的向
往和对社会的讽刺,都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
【出示课件6】出示书名《爱 丽丝漫游奇境》及图片,出
示精彩的段落。正如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
奇境》也是 如此。
介绍《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感
知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
课堂小< br>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
结及拓
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 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
展延伸
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推荐阅读,拓宽知识。

( 2
2.【出示课件7】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夏洛的网》《爱的
)分钟

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
明》等。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鲁滨逊漂流记》

学习阅读方法 了解写作背景
板书
作批注笔记
摘抄精彩语段
画人物图谱
了解全书结构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版块三篇外国作品之
后的 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交
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 ,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 阅读教材,了解教材里推荐
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学的语 言魅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组织阅读
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与合
作,彼此沟通学 习成果,感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己 留下最深刻印象
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法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择书目,确定研究
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本书,然后开展阅读活动。
制定阅 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
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 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策划、组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 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
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可以设计 多种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因为
时间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展开。另外,在学生畅所
欲言的基础上 ,做为课堂的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被爱是一种
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 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 心,调动学
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
学会分享 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通
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 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 三 单 元
8. 匆 匆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5个字,会写“空虚、叹息”等3个词语。


2.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语
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
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br>1.导入新课。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出了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
自己 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2.板书课题“匆匆”,指导写好“匆”字,书写不要忘了点。
3.作者简介。
朱 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散 文家。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春》
《匆匆》 《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主要作品有《背影》《荷塘
月色》《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中心句。
(二)反馈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学生互助。
重点指导书写。
空虚 叹息 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涔涔 潸潸
2.找出中心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
3.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4.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5.提出疑问。“我的问题是 。”(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一课时研
究。)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2.布置作业: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
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我 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
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 的意思?
2.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深入研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
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内容。
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
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 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4)探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对时光流逝却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
已逝去日子 的深深留恋之情。)
(5)诵读积累语言。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此时正 是五四运动落潮期,现实不断让朱自清失望。他在犹豫、
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间从身边白白流逝,不甘心 沉沦,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3)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时光飞逝)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 光阴无处寻!作者的“八千
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呢?
(一)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
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
相关句子:于是——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
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 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
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 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
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 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学习表达技巧,理解“八千多日子”的来去匆匆。
这 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拟人)作者用哪些生活细节表现了日子的来去匆
匆?(洗手、吃饭、 默思、遮挽、睡觉、睡醒、叹息等)
3.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请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感触。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
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4.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二)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呢?
1.学生汇报读书感悟。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
指导朗读。(读出无奈、感慨)
3.读“过去 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一句。这句话有什么妙
处?(把时间的流逝比喻 成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4.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 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 遭啊?”。
(1)“游丝样的痕迹”指什么?(一点儿微不足道的成就)
(2)这一连串的 问句写出了什么?(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
受?(不甘心虚度光阴,力求 上进)
指导朗读。(读出沉稳、坚定)
讨论:运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情感,有何好处? (增强感情,点明主题)
5.指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拓展,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加深感悟。
2.布置作业。
(1)认真读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3)办一期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手抄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板书设计:
8.匆匆——珍惜时间
洗手时
吃饭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默默时
……



教学反思:
1.初 读环节,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
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
2.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感情表达方法进行有效交流,重视有效交流,增
强学生合作意识。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 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
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 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
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 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
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 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
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 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
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
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 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
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
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天气和“我”
的动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 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
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 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
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的动作来写“我 ”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
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
亲,想 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
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 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表现了“我”急切地盼 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 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
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 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
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 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
——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
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 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
时间的漫长及 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 上眼睛不再看
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望。联想《迢迢牵牛星》 中的
“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 /p>


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文章通 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关的
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 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
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 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 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而《那
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 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
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2.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9.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学反思:
1.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谈感 受,唤起学
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 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 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 ,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
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
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 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 了她不由得就围上
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 br>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
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 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
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 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
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
二、学习“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 学的心情。(担心、害怕;窃喜、
开心。)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 的发现。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兴趣的问题可
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 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生准确、
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打球失败——遗憾、压抑、难过。)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 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一两个情境,用
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 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
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 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1)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带给我温暖的感 觉。我一蹦一跳地走在长长
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 正当我回想时,
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夸赞我:“好好好。”一条大黄狗对 我笑脸
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仿佛在说:“你真棒!”②心情不好:夕阳西下,我垂头丧 气
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走不到尽头。因为马虎今天考试做错了一


道题,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这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嘲笑
我:“羞羞羞。”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也在看
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翔着,它 们一高兴,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
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着柳笛。 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
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②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中伤心地跑着,天空下起了蒙 蒙细雨,水中
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我轻轻叹了口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 成了
黑灰色,花朵不再微笑,风儿不再温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三、学习“习作例文”。
1.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1)课件出示书中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作者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我”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欢到喜欢得不
舍得放弃。)
(3)讨 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
的独白来表达真实 的情感。)
(4)指名说,教师小结。
2.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感恩)
(2)说说文章围绕 “老阳儿”写了哪些内容。(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
阳儿”煮在水里。)
(3)默读,批画,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将情感融入人、事或景物
抒发真情实感
直接抒情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 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了解
表达情感的方法。
2.在“初试身手”的教 学中,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后,根据情境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与评
价中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
3.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
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 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
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 感动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激动 盼望 欣慰……
惧怕 愤怒 难过 追悔莫及 忐忑不安 愧疚 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 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
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 br>写作方法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
加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2)万事求实显真情。
注重反 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
实感的基础。( 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
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 动读者。(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
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 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第一人称描
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 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
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 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
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 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板书设计: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 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
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题 10.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目标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重点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
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教学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目标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
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导入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
( )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
分钟 的象征, 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 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描写马的诗,看一看 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
示课件3-5】(板书:马诗)

趣味导入, 增加课
堂吸引力。学生感触深
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
贺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使 学生兴趣盎然地进
入教学情境。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
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
的,提问。
3.朗读后同 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
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




给出自学要求,学生学
会运用注释学习古诗。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
下文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分钟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
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 ,但家族已经没落。他
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
献,但因为他的 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
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
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 宠,因而饱受世
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
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 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
鬼”。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
马?
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 br>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
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是古代的一种
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五、体察诗蕴 , 品悟诗情。
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
(1)写了什么景 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
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
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
的战场景色。
(2)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
之士报国的决心。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
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 br>“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
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学生初步了解古
诗之后,思考写了哪些
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发挥自主学习的 意识
去挖掘诗歌中的意味。
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 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
能力。
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 的
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
解。(板书: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
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 器)的弯月。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
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 。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
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
心境。 (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
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何 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
你感受到李贺怎样的心境? (板书:慨叹 何)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金
络脑” “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 有什么情
绪的差别呢?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
什么?(“踏清秋”声调铿锵 ,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
草黄马肥,正好驰驱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
上不可忽 略的成功因素。)
(3)你从“快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快走”二
字,形象地暗示 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4)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引导 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
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作者希 望建功
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
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作者 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
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
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
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六、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
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
的感叹。


【出示课件1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
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板书
内容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
马诗{ }借物喻人
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作业设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 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竹石》。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16】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今天

( )分

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和《竹石》


这两首古诗。(板书:石灰吟 竹石)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7】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 br>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 ,字克柔,号
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
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 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
新课
①《石灰吟》【出示课件18】
教学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
( )
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分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 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
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千、万:虚词,形容
很多 。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
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 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
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



根据上节课教授的读
诗方法,初步感知,理
解诗意,自主学习,举
一反三。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
留在人世间。)
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出示课件19】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从不同的诗歌意向分
析不同的精神品质,从
作者是著
而引出“托物言志”。
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
上的一首诗。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比喻根扎得
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破岩:破裂的岩石。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

破裂的山岩之中。(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强调jing四声读音)

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

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

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

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


竹子)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
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
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
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
上咱们 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
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
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
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 要保持高
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
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 ,到死也不向恶势
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板书:不怕牺牲)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
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
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 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
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
骨气,不能随风 倒。(板书:要有骨气)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
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
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
分钟
四、总结方法,深华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
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

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

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2.背诵这三首古诗。


板书
内容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

托物言志

《竹石》 竹子 要有骨气

作业设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 “立”这两个动词,运用
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案】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 的人的坚定
志向。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
手给学生思 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
什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 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
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
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
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 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反复吟咏,从感
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
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 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
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
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题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教学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目标
3、学生细读文 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
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教学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重点
3、学生细读文 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
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
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
文。
目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2】
设计意图

导入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
( )
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借用毛诗赞颂顽
分钟
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强不屈的精神,从而
他大义凛然, 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引出文中主角李大钊


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同志。
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
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 遇难16周年─
─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
前的回忆》。板书课 题。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
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
的年代。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⑵认读生字新词。【出示课件5】
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 br>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
新课
教学
起。

(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6】
)分钟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三、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7】1.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
2、二、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3.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
知道了什么?
“被害日”指什么?
【出示课件8】(板书: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4. 【出示课件9】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
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 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
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 分:
⑴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法庭上)
⑷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
害后)。
四、小组合作 ,交流感悟。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
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
1、课堂总结:作者是 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
结及拓
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 沉
展延伸
( )
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
分钟
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
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课后收集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感
知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和课文结构。


2、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pì jìng yú lè kǒng bù mó guǐ fěi tú
( ) ( ) ( ) ( ) ( )
shū jí chōu tì jù liè mián páo jú shì
( ) ( ) ( )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刑( ) 娱( ) 绞( )
形( ) 误( ) 狡( )
籍( ) 峻( ) 详( )
藉( ) 竣( ) 祥( )

三、从下列词语中找出6对近义词,分别填入括号里。
残暴 含糊 安宁 可惜 占据 坚决
模糊 残酷 坚定 安定 惋惜 占领
( )--( ) ( )--( ) ( )--( )
( )--( ) ( )--( ) ( )--( )

【答案】
一、僻静 娱乐 恐怖 魔鬼 匪徒 书籍
抽屉 剧烈 棉袍 局势
二、刑(刑法) 娱(娱乐) 绞(绞索)
形(形状) 误(错误) 狡(狡猾)
籍(书籍) 峻(严峻) 详(详细)
藉(慰藉) 竣(竣工) 祥(慈祥)
三、残暴 残酷;含糊 模糊 ;安宁 安定 ;


可惜 惋惜; 占据 占领; 坚决 坚定


第二课时
1、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
教学
目标
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
回顾倒叙的描写方法,
( )分
巩固知识。
文采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哪些内容呢?那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 、分析被捕前和被捕时的句子,把你印象最深的
地方勾画出来,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边。【出示课件10-16】(板书: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
不慌不忙)
2.【出示课件17】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李
新课
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个句子、词语能看出
教学
( )
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分钟
3.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
理解句子,从而更好地
感悟人物品格。








4.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出示课件18】“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

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


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

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写,说


明了_________。

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

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

出示练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
亲人的爱。


【出示课件19】“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

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

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

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
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
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2)“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
_________描写,这可以看出______ 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
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 心。(板书:
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过渡: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
请大 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
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0】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板书:记住父亲被害的日 子)并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课件21、22】
出示练习:
我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学生在具体实践中
弄清楚“前后照应”,
并分析这样 写的好处,
引导将这样的方法放
进自己的日常习作中。


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板书:前
后照应 首尾连贯)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
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 请用波浪线画出
来。【出示课件23】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
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 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
③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
里去。
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 要派人来检查。为
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
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
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
三。
5.【出示课件24】小结:这 些句子前后照应,使
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
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①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 )镇定( )占领( )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这
样写的好处是()。
③“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
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


④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位
_________的李大钊。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
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
分钟
2.教师小结:通过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
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

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

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板书
内容
前后照应 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首尾连贯 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作业设计
一、我能说说加点词语意思,再理解句子:
1.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 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
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答: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 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


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能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
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我低声母亲说:“妈,昨天是 4月28日。”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 “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
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 外走。
答:“不慌不忙”“就”看出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处变不惊镇定勇敢。“没有什么”联系上文,< br>父亲整理并烧书籍文件,已经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会落入敌人手中,说明李大钊对局势早有
估计,早 已做好充分准备。从这段话中看出李大钊在危险关头依然沉着镇静。
2.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 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
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 有道理可讲的。
答:这段描写了敌人的野蛮无礼,和李大钊处变不惊,保持着惯有的严峻对比着写的。 表
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
3.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 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
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 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


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
感悟, 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 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
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 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
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 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 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
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 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
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 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
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 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
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 严重,父
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
么重要。我 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
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 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
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 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
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 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
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 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
“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 亲说完了这段话,又
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 堂上
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
当 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革、彻、迁”等10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 体会。
教学
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5.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重点
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
难点
了解课文的各个层次是如何围绕课文中心展开论述的。
第一课时
教学
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目标
2. 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一些各行各业劳动图片【出示课件1】,请同
学们欣赏。

以图片导入,创设
出那些默默为人民服
设计意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 课题前,先来看一些照片,
务的人默默奉献的氛
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为了谁?
围,学生初步感受情
导入
( )
分钟
生:好。
师:(观看完图片后)看了这些这些图片,他们那样子做
到底是为了谁?说说理由。
生:他们那样做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能够更加幸福地
生活。
师:对,为人民服务。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为了人民,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他们
都是最 让人感动的人。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12课《为
感,激发学习兴趣。






人民服务》。(板书:为人民服务)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4】 毛泽东
(1893-- 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1893年 12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
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 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
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
员会 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







了解作者及写作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
造诣甚深。 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 br>上所作的讲演。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真情。
新课
教学
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

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
)分钟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3.人物介绍【出示课件5】
张思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
红军。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 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
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
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张
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 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
塞县烧炭。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
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多种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 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法识记生字、理解词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出示课件6】读词语:鸿 鼎 旺 炊
剥削 兴旺 解放 哀思 炊事员
死得其所 精兵简政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
体性、主动性和自觉
性,可以提高自学能
力,培养学生爱写字、
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 ,
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
(出示: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白板里的方法和理解词语 的方
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正确的笔顺。理解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
“鼎”的意 思,用“鼎”可以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习惯打下基础。
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让学生不仅掌握其


形、并且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
介绍张思德为人名服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务的? 是按照什么顺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出示课件7】全文围绕为人
序将材料串接起的?
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出示课件8】


第一方面: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方面: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教师点拨第2

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尝试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


助;(点拨并朗读文段)

第五方面: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3、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此环节的设计是< br>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
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
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内容,学习作者 组织材


料的方法。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
课堂小
解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
结及拓
内容。
展延伸
( )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所写的几方
分钟
面内容。
2、尝试背诵第2、4自然段。

作业设计
一、组词语
益( )采( ) 掉( )哀( )炊( )
意( )彩( ) 悼( )衰 ( ) 吹( )
二、搭配要恰当
遵守 看到 提高 战胜 改正 改进 工作 缺点 制度 成绩 困难 勇气
( )—( ) ( )—( ) ( )—( )
( )—( ) ( )—( ) ( )—(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应该坚持到底。
第2、4自然段
,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
句,可以提高学生 的语
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
文的爱好。


4.王鹏( )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改正了错误。
答案:
一、利益、意义;采摘、彩色;丢掉、悼念;悲哀、衰败;炊事班、吹泡泡
二、遵守—制度 看到—勇气 提高—成绩 战胜—困难 改正—缺点 改进—工作
三、因为.......所以; .只要.....就..;..既然.....就..:;...不仅.......还


第二课时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
目标
2. 通过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学生可以正确树立生死观。
3.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情况。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
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
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
导入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本
( )分
生回忆课文,激发情
课的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解课文的

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
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
备。
中心写了几方面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完成习题。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2.【出示课件9】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


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出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
有什么不同? 从画横线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
学们谈一谈。
【出示课件10】“完全”说明我们这个 队伍是百
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
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 队伍无论在什么时
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
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 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
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板书:宗旨)
新课
教学
( )
分钟
3.学习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2< br>自然段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
的问题。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
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预设: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学生读一读,想一想,
谈一谈,让学生学会抓
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












(1) 【出示课件11-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

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

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
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 的含
义。(板书: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
(2)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
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出示张思德同志的见解:







张思德同 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
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
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
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 民
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
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 益而死,虽
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
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 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

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

5、学习第3自然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

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

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

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
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出示课件19】
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
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 的人、
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过去。只要
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 ,就要改正,就
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
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 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
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
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相关资料,有助于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课文内容。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

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

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

对人民无益的。

6.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
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 后面的

背诵奠定基础。

7.自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


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

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

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

的理解。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
集体讨论。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

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
教师点拨引导分析课
解放。 < br>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
宁边区和华北、华 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
在传授方法的过程中,
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 话是说,还要
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加
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
深感悟。
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

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

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

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 人民利益,为了
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
立信心,鼓足勇气。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
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
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 还是
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
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 的目标。
8. 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
会?
开追悼会为了 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
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
更加团结, 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三、回归整体,小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
析 问题的能力,成员之
间查漏补缺,互帮互
助,有助于共同提高。








理解句子时,查阅

< br>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
相关资料,学会通过查
召大家学习张思德 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
阅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内容的方法。
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
心思想论述时 ,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本
总结全文,并再次强调
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议论文”的概念,背
(2)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诵课文和警句,增加学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第2、4自然段。
生的知识储备。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

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宗 旨: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作业设计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
分钟
板书
内容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并改过来。



1.《为人民服务》一文着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逐层展开的。(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句是毛泽东讲的。 ( )
3.“精兵简政”是我党采纳了司马迁提出的意见。 ( )
二、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上文学家叫做 的说
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 而死,就比 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 去死,就比 还轻。张思德
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固: 或:
(2)句子的意思是:
(3)“泰山”比喻: ;“鸿毛”用来比喻:
(4)说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
我还知道 、 (谁)的死比泰山还重。
(5)这段话采用了 、 、 表达方法。
答案:
一、√ × ×
二、司马迁、人民利益、泰山、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鸿毛
1)本来、有的人
2)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
自私自利,损 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3)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鸿毛 :也是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4)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李大钊、雷锋
5)引用、举例子、对比
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 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
两个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 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
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 ,也是一个挑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 学习
兴趣!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
研 读。
于是,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明确目的地读书!那么学这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
背诵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 ,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课文。


早自习 的时候我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
会背了吗?”孩子们面面相 觑,面露难色。然后我说:“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
么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因为同学们还没 理解。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
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 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课题 13*金色的鱼钩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教学
的教育。
目标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认识生字,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
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
1.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目标
2.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文。
1.【出示课件1、2】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
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钟

防止脱发的方法-苏格拉底的名言


立春时间-清河县政府网


就业率高的专业-个税起征点3500


清明节诗歌-公司年度工作总结


各有所好-教师主要工作成绩


天灰灰-研讨会主持词


军训日记500字-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