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别妄想泡我
626次浏览
2020年09月26日 04: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年级日记-那一次我真高兴

2020年9月26日发(作者:孙云鸾)


2016年春季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
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
4. 了解一些古今异义的词,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
3. 明白文中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
境。
教学重难点:
突破字词,理解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反复朗读,读顺课文,疏通字词。
2、 结合注释和字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3、 想想从课文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 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 、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
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 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
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 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
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 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 学得结果怎
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 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
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 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
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 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
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
“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 》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
秋的教导; 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
前一个人 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 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
弈秋的教导, 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
另一个人虽 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
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 br>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 生理解:两个人
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 心致志,后一个三
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 《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 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
了这 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
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 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
解的积极性 。)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
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初出 日中
远----- 因---大如车盖 如盘盂
近 -------为---沧沧凉凉 如探汤
教学反思



2、匆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思考、领会、
勾画词句,疏通课文内容。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 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
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 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
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3.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4.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5.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 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
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
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 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
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 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 “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
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
重 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 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
淡淡的郁闷 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 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
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 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
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
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 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等文章,《朱 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 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
吧,课件 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 因为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
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 疾病或悲惨
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时间 来去匆匆 要珍惜
留下痕迹
教学反思:





3 桃花心木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 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
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
2.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围绕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理解。
4.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的奇怪做法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种树人的 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提问、研读、讨论。
学法: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研读具体语句,在理解基础上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他文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
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 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 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 br>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 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
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 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
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 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
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 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
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 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 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
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 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
树木漫长的成 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
适应不确定 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 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 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 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
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 br>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 只
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 会学
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 “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
遇不幸 。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 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
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 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 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
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 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 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
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 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 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
对种树人说些什 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 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
到”――找到答案(种树 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后反思:







4、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语言。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3.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概括总结法。
2.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无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学重
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 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 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
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
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 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
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 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
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 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
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 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 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
上的碗 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 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
思考的 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
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 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
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 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
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 br>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 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
柔 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

神经榜-保险公司内勤工作总结


竞职演讲-内蒙古高考招生网


完整个人简历样本-论点论据大全


太原中考-2013北京中考数学


2015上海高考数学-口号网


樱花花语-英语手抄报的内容


上海市公积金网-高考数学卷


吉安白鹭洲公园-世界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