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温柔似野鬼°
586次浏览
2020年09月26日 05: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仰恩大学教务部-反邪教资料

2020年9月26日发(作者:牛盛林)



1 《鲧禹治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
大发雷霆、滚烫、汗 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
死,也要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 生命与财产安全。
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 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
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 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
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禹( ) 旺( ) 壤( ) 汤( )
陕( )



寓( ) 汪( ) 嚷( ) 烫( )
浃( )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 只要把它放在地上,
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 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
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 以赶退洪水,却付
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 水入大
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
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
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
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 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
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 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
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 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
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 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
“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 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
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 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
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 ”,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
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 、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
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 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
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 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
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 yǔ xī rǎng wāng yáng gǔn tàng hà
n liú jiā bèi
( ) ( ) ( ) ( )
( )
3.形近字组词。
禹( ) 旺( ) 壤( ) 汤( ) 陕( )
寓( ) 汪( ) 嚷( ) 烫( ) 浃( )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爱护人类的崇高 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 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 ,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
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 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
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 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
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 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 ,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
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 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 br>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 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
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 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 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
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 过十几年的奋斗,
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 业的生
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 br>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
水的,最后结果如 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 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
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 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
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 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
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
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
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
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
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 ,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
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 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 洪
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
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
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
北 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
稍稍休息— 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 ”“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
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 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 忍不拔、不屈
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
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
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
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
救人类,让他他们 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 助神力治水;大
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 .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
出生命的代价;大禹 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
出世”“神龟运 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
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 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
难无情人却有情, 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
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 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
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2、《大卫》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
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
炎黄子孙敬 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
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⑴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⑵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⑶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
要地解答了《圣经》 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
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 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
年感兴趣的问题。
4. 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
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 赋税 仓皇逃窜 气势汹汹 万夫不当之勇 长途跋涉 大惊失
色 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
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⑶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两部分中间
的点画不能丢。
⑷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瑟瑟,形容颤抖。这里形容发抖的样子。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 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
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 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得士巨人歌
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 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他当上了以色列
的国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l—3自然段):写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
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写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
王请求出去和他 交战。大卫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事
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 ,他当上了以色列
的国王。(故事的结果)
四、初识人物,了解特点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⑴大 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
⑵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⑶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 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
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 的语句,再读一
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
中 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人体会大卫的精神
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感悟作者描写人 物的方法。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教学准备
1.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查阅《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铜盔 出嫁 胸脯 鹅卵石 武艺超群 气势汹
汹 毫不畏惧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三位人物,其中
你们最喜欢的是谁?(生答:大卫。)
3.教师导人: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谈谈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二、品读细节,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大卫的相关语句,在一旁写上 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以此说明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2.四人一小组,在组内展开介绍、交流。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 在耶路撒冷南边伯利恒的一个山坡上,坐着一位少年,脸颊透红,两膝间夹着一把
琴。他一边弹琴,一边 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
流过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 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①“脸颊透红”:通过对大卫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卫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
②“他 边弹琴,一边唱歌”:通过对大卫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卫是一个快乐
无忧、多才多艺的少年。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用琴声、歌声赞美
生活的美好。



③理解比喻句:“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
a.分析: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大卫所弹奏的琴声的悦耳动听、轻快流畅,表现了大卫弹琴技
艺的高超。
b.流动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c.想象:大卫弹奏出的琴声,有如溪中的流 水清脆甜美、轻快悠扬,从他的指尖传出,
并随着风儿四处飘荡。
d.体会: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④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
⑤理解比喻句:“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
a.分析:这一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 歌的情景比作一幅图画,表现
了大卫十分热爱生活和他们生活的安宁、美好。
b.联系上文,体会这一句话表现的是什么?(以色列人生活的安宁和美好。)
c.想象:一 位脸颊透红的少年独坐山坡;曲膝夹琴自得其乐地一边弹琴,一边唱歌;
清脆悦耳的琴声在流淌,优美动 听的歌声在飘荡;身边的羊群正低头吃草,默默地欣赏,也许
是深深地陶醉了。这一切多么和谐美好,犹 如图画一般。
d.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e.领悟 写法: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这一画面的生动
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引 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画出了大卫健康可爱、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
又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 趣。
⑵大卫说:“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 br>什么。我放羊的时候,经常有狮子和熊来偷袭,想吃我的羊。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
打死 ;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让我去吧,大王!”
①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主要写大卫勇敢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



②“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
小小年纪却反过来安慰扫罗王,消除扫罗王的担忧,让我们感受到大卫的爱国、勇敢、自信的
精神。
③“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
摔 死。”小小年纪的大卫面对凶猛的狮子与熊,能如此冷静沉着地应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
的机智勇敢、 充满自信,也充分证明了他力气之大,且不畏强敌。
④“让我去吧,大王!”一个“!”让我 们体会到了大卫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的迫不
及待的心情,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荣辱成败,大卫 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
⑤联系上文,深入理解:大卫请求出去交战,然而这一次,他所面 对的对手不是狮子
和熊,而是一个怎样的歌利亚呢?
a.“大卫走到军营门口,只见 一个巨人正在军营门外气势汹汹地大声叫骂。”——这是
一个狂妄自大、气焰嚣张的歌利亚。(动作描写 )
b.“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歌利亚。(外貌描写)
c.“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是非利士人中一个有名的武士。”——
这是一个能力非 凡的歌利亚。
d.“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 ”——这
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歌利亚。
分析: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
思考并体会: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什么?
把歌利亚的声音比作巨雷,生动而夸张地表现了歌利亚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以色列人十
分恐惧的心理。
⑥教师小结:面对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闻声就令人心惊胆战的巨人歌利亚,
年纪小小的大卫竟然毫不畏惧,恳切地请求并极力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这是
何等的勇气 ,他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扫罗王并说服了扫罗王。



⑦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⑧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语言,表现了大卫的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
情。
⑶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突然,大卫飞快地拿 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
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 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①“迎”字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②“飞快地拿出”“迅速瞄准”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抓住时机,反应迅速,十分沉着机智。
③“嘭的一声”“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则表现了大卫什么?
表现了大卫力量之大,射击之准,给了歌利亚致命的一击。
④教师小结:大卫不等歌利亚出手 ,仅用弹弓与鹅卵石就将其打死在地,这就为我们
刻画出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
⑤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l0自然段。
⑥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动作,表现了大卫临危不惧、随机应战、十分沉着机智。
三、课堂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武艺超群、狂妄嚣张的巨人歌利亚最终倒在了一位少 年的弹弓下,这个
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少年大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个动人 的故事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无穷力量。
2.学生独立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背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夸父追日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3.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6.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7.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大禹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治服洪水为人类造福为世人敬 仰;大卫聪明机智,
英勇无畏,打败巨人拯救以色列人民令我们钦佩。这些生动的故事与传说,丰富了我 们的想象



力,启迪了找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将走进神话世界,去认识一位神 奇的人物,他的精神也值
得我们赞扬与学习。
2.板书课题:夸父逐日,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课题。
夸父逐日:夸父追赶太阳。 夸父:是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逐:追赶、赛跑。
4.认识文体。了解特点。
⑴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这篇课文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其他课文有何不同之处。
①文章内容简短,只有三行三句话。
②字句简练,但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意思。
③需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
⑵教师小结:是的,这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内容虽然 简短,但却讲述着一个动
人的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二、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
三、自学反馈,理解内容
1.提示自学方法。
①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 停顿。集体评议,纠错正音。(多
请几个学生来读)
②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③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④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疑。
⑤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全文的意思,了解夸父逐日的故事。



2.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3.出示文中生字,认读理解。
渭: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人黄河的一条大河。
邓:是一个姓氏,文中“邓林”指的是桃林。
4.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弄懂词句意思。
5.生生交流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①逐走:追赶,赛跑。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②句意:夸父追赶着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⑵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①欲:想要。饮:喝。河、渭:黄河与渭水。
②句意: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⑶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大泽:大湖。
②句意: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⑷未至,道渴而死。
①未至:没有直到。道:路途中。
②句意: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
⑸弃其杖,化为邓林。
①弃:遗弃。邓林:桃林。
②句意: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6.学生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述夸父逐日的意思。
(巨人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赶到太 阳落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
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 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夸父逐日的
故事。我们不得不 佩服古文的精妙,竟然只用了极其简短的三行文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
的神话故事。那么,在这个神 话故事中表现了夸父的什么精神,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呢?我
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质疑拓展,丰富文本内容,完整感知故事情节。
2.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
望和顽强的意志。
3.了解著作《山海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夸父胸怀大志 、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
望和顽强的意志。
教学准备:查阅资料,认识《山海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集体评议,及时纠正错误。
2.全班齐背课文。
3.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⑴师生合作,教师抽读文中的字词或句子,学生说出相应的意思。
⑵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你还有什么疑问想弄明白
的吗?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⑴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⑵夸父临死前抛出手杖化成桃林又是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导人:是的,课文虽然为我们 讲述了夸父逐日的过程及结果,但仍有许
多空白处需要我们去想象,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夸父的 精神,以及古人所寄托的美好
愿望。
二、交流拓展,体会精神
1.学生展开想象,针对提出的疑问,畅所欲言,交流解疑。
2.通过阅读,说说夸父逐日的原因与弃其杖的目的。
⑴夸父逐日是为了抓住太阳,叫太阳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表现了夸父
对光明的热爱。
⑵夸父弃杖是为了将手技化为桃林,让追寻光明的后人摘取树卜的鲜果解渴,使他们
精 神百倍,奋勇前行。表现了夸父身虽死而志长存,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
3.品析文本,体会夸父逐日的艰辛,感悟其精神品质。
⑴“入日”: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 方,感受夸父逐日路程之遥远,体会夸父不辞劳苦,
坚持不懈的精神。
⑵“河、渭不 足,北饮大泽”:口渴难忍,饮干黄河、渭河的水仍无法解渴,足见夸父
在追日途中英勇顽强的精神。
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为逐日最后焦渴而死,从中体会夸父为探索自然、征服自
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⑷“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求 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为了鼓励追求光明的人奋勇
前行,他临死前奋力抛出手杖,化为一片桃林,希望树 上的鲜果能为追求光明的人解渴,并给
予他们前进的力量,从中再次体会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 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教师小结 :夸父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不辞劳苦奋勇追赶太阳,最终渴死途中。
这篇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 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
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7.讨论交流:夸父逐日的故事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
⑴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人在漫长的黑夜没有灯火照明所可能带来的不便与危险。
⑵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体会。
这篇古代神话 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
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三、课堂小结,认识著作
1.教师小结:为了让光明永存人间,夸父顽强不 息奋勇追日,最终渴死途中。但他身
虽死而志长存,以生命铸成山岳,以手杖化为桃林,以甘美的鲜果帮 助与鼓励人们在追寻光明
的路上奋勇前行。人的一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拥有了夸父逐日的精神和力量, 又有什么困难
不能克服呢?又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2.认识著作《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
史 、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
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
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的山水地理、风土



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记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堪记录, 经长期传
写编纂,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作业设计
1.默写课文。
2.完成自测题。
4、《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冶、惩”两个字。
2.默读课文,读懂故事,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而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甘愿
受罚的伟大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普罗米修斯慈善正义、聪 明勇敢、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激发
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
5.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 容。了解直到现在,希腊人对普罗米修斯仍然十分敬仰,称他为“人类
的大恩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而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甘愿受罚的伟大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希腊神话,认识其中有关人物。
教学过程
一、组织谈话,质疑导入



1.教师提出话题:传说,在很久很久以 前,人间是没有火的,大家想象一下,在没有
火的情况下,人类的生活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初步感受因没有火,人类的生活十分困苦,甚至而临危
险。
3.教师揭示课题:后来,人类终于有火了,传说,这火种是从天上偷来的。(教师随
机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5.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这是希腊的一个动人的 神话故事,看了这个故事的题目
后,你最想了解什么?
6.学生自由质疑,表达阅读期待。
⑴是谁从天上偷来了火种?
⑵他是怎样从夭上偷到火种的?
⑶他为什么要从天上偷取火种?
⑷既然火种是偷来的,那后来是否被发现?
7.教师小结,导读:会思考的孩子才懂得学习, 会提问的孩子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现
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文中的故事,从故事中去寻找我们想 了解的内容。
二、初读解疑,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引导自学。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并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⑶结合文中内容,思考并解答先前提出的问题。
⑷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⑸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先独立自学,而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分段指名轮读课文,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⑵认读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茴香: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丝状,花黄色,茎叶供食用,果实长椭圆形,可以做
调味香料。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材、树枝燃烧起来的火堆。
冶炼:文中指用焙烧、熔炼的方法把矿石中所需要的金属提取出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暴跳如雷: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
鹫鹰:也叫“雕”,鸟类的一种,猛禽,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
⑶交流解疑,朗读文中相关段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①是谁从天上偷取火种的?
(是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冒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偷取火种的。)
②他为什么要从天上偷取火种?
(因为很久很久以前,人间还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 普罗米修斯来到人间看
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心里十分难受,才决心背着宙斯,冒险为人类偷取火种 。)
③他是怎样偷取火种的?
(有一天,他弄到了一根茴香枝条。当阿波 罗驾着太阳车,轰隆隆地从天空驶过的时
候,普罗米修斯飞快地跑到太阳车旁边,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 ,悄悄地偷取了一颗火星儿。
并小心翼翼地把火星儿藏在茴香枝的空管里,带到了人间。)
④既然火种是偷来的,那后来是否被发现?
(后来,宙斯得知了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走火种的 消息,暴跳如雷,给了普罗米修斯
最严厉的惩罚,让他饱受痛苦与折磨。)
⑷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无火——盗火——受罚——获救”的线索可以分成四个
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很久很久以前,人间还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
第二部分 (第2—8自然段):写天神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偷取火种给人类,使人
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写主神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天上偷取火种的消息后,气< br>得暴跳如雷,决定严厉惩罚普罗米修斯,就命火种用铁链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
壁上 ,普罗米修斯受尽了可怕的折磨。
第四部分(第l7—18自然段):写希腊大力英雄神赫拉 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使他
获得了自由。普罗米修斯也从此受到希腊人民的敬佩。
⑸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 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
给人类,就从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主神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偷 走火种后,
气得暴跳如雷,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
壁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折磨,最后被希腊有名的大力英雄赫拉克勒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课文颂扬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为人类谋利益而不畏强权、勇敢机智、勇于牺牲的伟大精
神。)
三、品析细节,体会精神
1.教师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希腊人 对普罗米修斯仍然十分敬仰,称他是
“人类的大恩人”呢?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并在一旁做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四人一小组交流读书笔记,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重点语段。
⑴普罗米修斯聪明勇敢、富 有正义——“他来到人间以后,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
景,心里十分难受。他决心背着宙斯,冒着生命 危险,到太阳神阿玻罗那里去偷取火种。”
①联系上下文议一议:普罗米修斯偷取火种将面临着哪些生命危险?



②教师小结:即使危险重重,普罗米修斯为了让人类摆脱没有火的困苦生活,毅然想
办法偷取了一颗火星 儿藏在茴香枝的空管里,带到了人问,为人类点燃了第一堆篝火,并向人
们讲述了火的性质和用途,像这 样一位聪明勇敢、富有正义.为人造福的慈善天神,希腊人民
又怎能不敬仰他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⑵普岁米修斯不畏强暴、勇于献身——“普罗米修斯摇摇头 ,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
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
①将反问句“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改为陈述句。
(为人类造福是没有错的。或: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②理解“摇摇头”:普罗米修斯拒绝了 火神要为他向宙斯求饶的帮助,因为他觉得自己
为人类造福并没有错。
③理解句子“我可能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在忍受痛苦与承 认错误、归还火种之间,普罗米修斯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他选择了
忍受各种痛苦,而坚决不承认错误, 更不归还火种。)
“更”字,说明火种在普罗米修斯的心中更为重要,要他归还火种是不可能的。
“坚定”一词,说明普罗米修斯下定决心忍受各种痛苦,而拒绝承认错误,拒绝归还
火种。
④用关联词语“宁可……也不……”改写文中句子。(我宁可忍受各种痛苦,也不承认
错误,更不归还火 种。)
⑤联系下文,了解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各种痛苦,体会其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都套上了铁环,被死死地锁在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
能 睡觉,终日遭受着风吹日晒、霜打雨淋的痛苦。
理解“终日遭受着风吹日晒、霜打雨淋的痛苦”。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普罗米修
斯 ;



在寒风呼啸的冬天,普罗米修
斯 ;
在电闪雷鸣的瞬间,普罗米修
斯 ;
在大雨倾盆的时刻,普罗米修
斯 。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刑罚呀,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终日遭受着风吹
日晒、霜打雨淋的折磨,这样的痛苦谁能承受?但普罗米修斯却顽强地承受着,心中燃烧着正
义之火, 使他宁可忍受痛苦,也决不向宙斯屈服。
狠心的宙斯觉得这样还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 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
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 到晚上,肝脏足重新
长了出来。第二天早晨,鹫鹰又继续啄食他的肝脏。这样,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 ,就永远
没有止境了。
理解“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理解“永远没有止境”。
教师小结:只要普罗米修斯承认一下错误,并归还火种,他就有可能 获得自由,也不
必饱受这样痛苦的折磨,但他这样做了吗?(生齐答:没有。)是的,为了伸张正义,为 了造
福人类,普罗米修斯宁可忍受宙斯所给予他的极其凶残、惨无人道的刑罚,也决不认错,更不
归还火种。
5.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 己的语
言概括希腊人至今仍十分敬仰普罗米修斯,称他是“人类的大恩人”的原因。
⑴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互相评议、补充。
⑵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体会普罗米修斯付出 巨大代价偷来的火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给他们带来了幸福。



⑶围聚在火堆旁的人们欢呼雀跃,此时的他们在欢呼着什么?联系当时的情景,展开
想象来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便冒着生 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
罗那里去偷取火种,带到人间,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想象不到的变化,他是一个聪 明勇敢、富
有正义、为民造福的慈善天神,当宙斯得知此事,气急败坏,给他以最严厉的惩罚时,他宁可
忍受各种可怕的痛苦,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更不归还火种,因为他坚定地认为为人类造福是
没 有错的,他是一个不畏强暴、顽强不屈、勇于献身的天神,这样一位把人类的幸福看得比自
己的生命还重 要的天神怎不令希腊人民敬仰?他真是我们人类的大恩人啊!普罗米修斯的特点
就是:正义、慈善、智慧 、勇敢。
五、作业设计
1.把文中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5、《女娲造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摘录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 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
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 ,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
蜗。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
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
就是她一手 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
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 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
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 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 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
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 ”。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
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
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 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



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 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
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 代延续下来了。)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 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
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 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开辟天地后,有 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
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 分(第2—12自然段):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
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 、寂寞了。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女娲用藤条挥洒泥浆的方法创造出许多的小 人儿,
使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把小人 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⑸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 草木、鸟兽虫鱼,单
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 成了像自
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 br>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
们自 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①女娲的智慧。



a.“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问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
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b.“想着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 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着,捏着,捏成
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c.“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
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 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
多叫着跳着的小人儿,和先前黄泥捏 成的小人儿一样聪明美丽。”
d.“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
后代。”
②女娲的仁爱。
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 ‘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
心欢喜,眉开眼笑。”
b.“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 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广阔了,她工作了很
久,还是没有实现她的愿望,而她已经疲倦不堪了。 ”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丰富、刻画细致。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
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 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蜗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
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
绵延不绝。有了人 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
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蜗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 娲,了解神话故事
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蜗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如:女娟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蜗造人》的神话故事。
6、《商鞅南门立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 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
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 义,并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 、严格执法
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
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
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
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
了争取国家 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
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 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
法 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
地推行过 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
连坐之法。十年之后 ,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 基础 便宜 冥思苦想 大步流星 喜笑颜开 真
心实意 诚信守法 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 惹是生非 定斩不饶 言而有信 说话算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⑴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处加以强调。
①字音方面。“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孝”与“老”。
③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注意“是”不能写成“事”)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郑重:严肃认真。
4.通过初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⑴理解课题。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
并挂出告示,下令 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将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黄金。
⑵教师追问: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明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 ,从而取得老百
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基础。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 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僵建立起一
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 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
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⑷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与第l5自然段内容,加深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提出文中读不懂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商鞅授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
2.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 们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课文,又通过分段、概括,了解了课
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 起因、经过与结果。下节课,我们再来细致品析文
中的词句,畅谈各自的阅读理解与阅读思考。
六、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3.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
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新 课 标第一 网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
(立木取信)
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
廷的信任。
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商鞅授权变法。)
⑵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⑷“ 到……便”表现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说明
他实施变法的急切。)



⑸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⑹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
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 ”在文
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
人玩儿的。”)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
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
一边还嘟囔着:“ 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
说?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
算数,试试看吧。表 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小伙子的动作、语 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
下的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 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
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 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⑶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
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
种 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
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
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能说到做到,实践诺言。
③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 为了让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秦孝公的委托,负责推行
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 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
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
这句话表明了商鞅推行新法的目的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新 课 标第 一 网
1.谈谈对商鞅这一人物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3.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 、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
之举,看似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却有着非凡的意 义,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
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 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
诚信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它是做人的准则,是得到他人信任 的基础。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表现老百姓不信任朝廷的语句。
2.课后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诚信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7、狄仁杰公正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庇、屠、辜、悯、悼”5个 生字,读读记记“屠杀、无辜、怜悯、哀悼”及
“勃然大怒、声名鹊起、哀鸿遍野、犯颜直谏、手足无措 、引以为戒”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狄仁杰是怎样公正护法的,感悟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
精神。
3.根据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编演课本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自学守法、护法的意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狄仁杰是怎样公正护法 的,体会狄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精神
品质。
教学难点:认识严格执法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的卡片。
2.查阅有关狄仁杰的资料,认识人物。
3.收集我国历史上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人物及事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导语: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人物。你知道 有哪些?你还知道
他们的什么事迹?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学生交流。(如包拯、海瑞等的故事。)
3.过渡导入:一个国家要稳定要强大,不仅需 要老百姓自觉守法,更需要执法者公正
地执法、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狄仁 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4.板书课题:狄仁杰公正护法。(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初识人物。
⑴狄仁杰:唐朝大臣。历任大理丞、待御史、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时多次任宰相。他
为人耿直,敢于犯颜 直谏,面折廷争。在规劝武则天恢复唐室、使国家免于内乱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他善于断案,执法公正 宽平,使不少无辜百姓免于受刑戮。
⑵公正护法:就是指公平正直地维护当时的法律制度,保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 课 标 第 一网
1.提出自读要求,自学课文。
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找出文中的生字词语,同桌互相读读认认,互相纠错正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思考:文中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练习用小标题
进行概括。
⑷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生独立自学课文,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出示生字新词,认读并理解。
①指名认读,纠正错误。
②教师重点强凋:执法不阿、包庇、哀悼。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疑。
刚正廉明:刚强则正直,廉洁而清明。
执法不阿:阿,偏袒,迎合。执行法令、法律,不徇私迎合。
明察善断:指清楚地看到情况, 善于作出审判。即明确地辨别案件或纠纷的是非,做
出公正的判决或判断。
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
推崇备至:极其推重。



犯颜直谏:冒犯君主的威严进行规劝,使改正错误。
勃然大怒:因生气变脸色的样子。
宠信:宠爱信任。
敢怒不敢言:指心里虽十分气愤,但不敢说出来。
乌合之众:乌合,像乌鸦那样聚集。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
滥用职权: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权力。
青红皂白:皂,黑色。比喻是非、情由等。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辅同安邦:盼助国君安定国家。
包庇:袒护或掩护(坏人、坏事)。
哀悼:悲痛地悼念。
④出示文中四字词语,全班齐读,识记、积累。
⑵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⑶说说课文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
①(第3自然段): 犯颜直谏保将军。②(第4自然段):刚正不阿惩罪人。③(第5
自然段):明察善断护无辜。
⑷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狄一代名相仁杰:刚强正直,廉洁清明,执法公正。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写狄仁杰公正护法。
第一层(第2自然段):狄仁杰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断案如神。
第二层(第3—5自然段):狄仁杰为了维护法律敢于犯颜直谏。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狄仁杰位居宰相后,使国家安定巩固,深为武则天倚靠和器
重。
⑸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安排内容的。



(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来安排材料的。先概括介绍狄仁杰是一位刚正廉明、执
法不阿的政治家;接着用三个具体事例写狄 仁杰公正护法;最后写狄仁杰辅国安邦,深为武则
天器重和依靠。)
三、直奔重点段,体会公正护法
1.师:狄仁杰身为大理寺的负责人,是怎样公正护法的呢?
2.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围绕狄仁杰如何公正护法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3.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犯颜直谏保将军。
①了解狄仁杰如何犯颜直谏保将军的。
②体会狄仁杰刚正廉明,循律准确。
③讨论:狄仁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是为了什么?
④学生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⑵总结学法,准备放手。
师生回忆刚才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了解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如何公正护法—
—感悟其美好品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⑶学生根据学法中的方法步骤,围绕课文第4、5自然段内容自主交流,畅所欲言。
①刚正不阿惩罪人。
②明察善断护无辜。
⑷教师小结、过渡:文中的三个 事例直接描写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感人表现,除此之
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狄仁杰护法 的公正?
⑸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反馈交流。
①“他到任第一年,便处理了 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无论被判处有罪
还是无罪,没有一个当事人不服的。”



②“于是,他们来到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到了流放 地后,大家又集
资立碑,颂扬狄仁杰的功德。”
四、课堂小结,归纳中心
教师小结:课文就是这样,通过写唐代名相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讴歌了他刚正廉
明、执法不阿的崇高 精神。身为一名大法官,他明察善断、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在他公正护
法的行为背后,我们体会到了他 对朝廷的忠诚,对人民的关爱,体会到了他那正直而伟大的心
灵。难怪他会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 的大法官;难怪人们会集资立碑颂扬他的功德;难
怪他能成为一代名相,深得武则天的倚重;难怪他病故 后,武则天会悲声叹息,废朝三日以示
哀悼。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合作编写小剧本,并进行排练
8、《出色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揣、昧、屉、蔼”4个生字 ,掌握“揣测、拾金不昧、抽屉、和蔼可亲”及
“至理名言、乐极生悲、愤愤不平、失而复得、坐立不安 、赫然、告诫、困惑、居然、遗憾、
翻然醒悟、迂回”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3.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树立公德意识,培养自学遵守校规的精神。
4.学习讲课文故事梗概,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我”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揣、昧、屉、蔼”4个生字,掌握“揣测、拾金不昧、抽屉、和 蔼可亲”及
“至理名言、乐极生悲、愤愤不平、失而复得、坐立不安、赫然、告诫、困惑、居然、遗憾、
翻然醒悟、迂回”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情节。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能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梗概。
教学重点:
1.学会4个生字,掌握“揣测、拾金不昧”等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故事的情节。
教学难点:讲述故事的梗概。
教学准备x k b1 .c om
1.生字新词卡片。
2.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导语:说到做到遵循的是 诚信的规则,公正护法维护的是法律规则,因为这些规则
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正常有序地生活,才使 得社会得以安定、稳定地发展。今天,我们再
来学习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出色的老师。齐读课题。
3.解题谈话,初识人物。
⑴说说;出色的老师在你看来应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⑵文中“出色的老师”指的又是谁?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4.教师 小结:是啊,一位出色的老师必定能通过他的教育,给予学生知识的营养和智
慧的力量,但文中的这位黑 人学生相对作者而言,只是一位陌生的同学,虽然拾金不昧,将捡
到的手表归还给作者,却又无情地到院 长办公室告发了作者,使作者受到了高额的处罚,这样
的一个人物怎么会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呢?让我们好 好去读读故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纲,引导自读。
⑴自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自学生字新词,读读记记,也可以同桌互助,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
来加以理解。
⑶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解疑。
⑷想一想故事的梗概,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
段意。
2.自学交流。
3.反馈,理清条理。
⑴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文中生字新词,指名认渎,评议正音。
②教师重点强调:“揣”读chuǎi,不读d uān;“昧”读mèi,不读wéi;“屉”读tì,
不读shì。
③组织比较形近字,正确识记字形。
揣——端 昧——味 屉——届
④重点指导书写:“蔼”上下结构,下面部分是“讠”和“曷”,笔画多,要写紧凑,
上方“艹”的横画 写长,盖住下方的笔画。
⑤准确理解以下词语。
揣测:推测;猜测。
拾金不昧:昧,隐藏。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乐极生悲: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发生悲痛的事情。
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告诫:警告劝诫。
困惑: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愤愤不平:因感到不公平而很生气的样子。
和蔼可亲: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态度温和,十分亲切,让人容易接近。
迂同:回旋;环绕。文中指绕弯子。
重洋:一重重的海洋。
翻然醒悟:同翻然,很快彻底地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公德:公共道德。
⑥再读生字新词及四字词语,加以巩固、积累。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⑶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①指名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
原因:“我”丢失了好朋友所赠送的一一块心爱的电子手表。
经过:一位黑 人同学拾金不昧将手表归还给“我”,但却又到院长办公室告发“我”在
教学楼墙上张贴启事的行为,使 我受到处罚。
结果:我在缴纳罚金时,一位老太太的话语让“我”意识到那位黑人学生是一位非常
出色的老师。
②反馈分段结果,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好朋友伦捷送“我”一只电子手表,“我”非常喜爱它。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写“我”心爱的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
这部分是按照“丢失手表——寻找手表——找到手表——受到处罚”的顺序记叙的。
第三部分(第12、l3自然段):写“我”翻然醒悟,认识到这位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
的老师。



三、把握情节,讲述梗概x kb 1.c om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在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中,又都发
生了哪些事。
2.小组交流,练习表达,互相评议、补充。
3.指名反馈,引导了解故事情节。
⑴故事发生的时间:2000年。
⑵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的南加州法律大学。
⑶故事中的人物:“我”、黑人学生、院长、收罚金的老太太。
⑷故事发生的原因:来美国之 前,好朋友送我一块电子手表——手表在他乡陪伴着我,
给予我心灵的慰藉——手表在一次晚餐时不幸丢 失。
⑸故事经过:我想出办法,在教学楼墙上贴寻物启事一当天晚上,一位黑人同学金不昧,送还手表——第二天,我被请进院长办公室,接受因张贴启事弄脏墙壁而得到的处罚与教
育—— 明白我被黑人同学告发了。
⑹故事结果:我到校园管理处交罚金——与收罚金的老太太交谈— —我明白了黑人同
学的良苦用心,从中受到教育。
4.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梗概。
⑴自由独立练习说一说。
⑵小组交流,互相评议,纠正或补充。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我”丢失了了心爱的手表,因一位黑人学生的拾金不昧,使“我”的手表失而 复得。
然而,正是这位助人为乐的黑人学生却又到院长办公室告发了“我”张贴寻物启事而弄脏了教学楼的墒壁,为此,使“秽”受到了处罚。正当“我”对黑人学生的行为感到困惑时,收罚金
老太太 的一席话使“我”翻然醒悟,意识到黑人学生的确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句,从中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及
其原因。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从中体会黑人学生的美
好品质,受到启发、教育。
3.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树立公德意识,培养自学遵守校规的精神。
4.学习讲课文故事梗概,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黑人同学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教学难点:认识讲公德和遵守校规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录文中关键词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在美国的南加州法律大学读书时,朋 友送“我”一只心爱的
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赞颂了那位黑人同学模范地坚持公共道德和遵守校规的优秀 品德。)
2.这个故事真是一波三折,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我”的 内
心活动也不断地随之变化,这节课,我们就要细细品析文中关键词句,借助文字的表达走入文
中“我”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我对表的喜爱
1.齐读第1—3自然段,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语句写出了“我”对这只表的喜爱?



功能特殊:“上面有北京和加州的时间。”
十分珍贵:“他的手上也戴了一只。”这是一对友情表。
寄托友情:“揣测伦捷这时候在干什么。”
3.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既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又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4—11自然段,用“ ”画出文中描写“我”心理
变化的语句,了解心理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2.学生找出句子,按要求做批注。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深人品析、理解。
⑴可是,这块手表却在一次晚餐时丢失了,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伤心,就像丢了自
己的魂魄一般。
①理解文中的比喻句。
②了解丢失手表如此伤心的原因。
教师追问: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电子手表,丢失了还可以冉买,而作者却为什么如此伤
心呢?
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体会这块手表对“我”的意义。
③议议:从作者丢失手表如此伤心的心理,你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①“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表明手表失而复得时“我”极其高兴的情景。
②了解高兴的原因:黑人同学拾金不昧,使“我”的手表失而复得。
③再次体会“我”对手表的珍爱之情。
⑶我一看,马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这不就是那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吗?
①理解反问句,体会我遇见黑大哥时惊喜与激动的心情。
②了解“我”感激的原因:是黑人同学使“我”的手表失而复得。



③体会“我”因黑人同学为“我”拾回手表而表示感谢,又因其拾金不昧的精神而感
动。
⑷我用一种极其困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他居然还笑得出来,真不仗义!
①理解“极其困惑“:实在无法理解,弄不明白。
②讨论:曾心存感激的“我”为什么会用极其困惑的眼光来看那位黑人同学呢?
③“真不仗义”:就是真不讲义气。说明“我”对黑大哥的行为不满。
④说说:在“我”看来 ,黑人大哥应该怎么做才算仗义?(他应孩提醒“我”撕掉寻
物启事,而不是到院长办公室告发我。)
⑤体会此时的“我”不仅困惑,而且对于黑人同学的告发行为心生责怪和抱怨。
⑸之后,我愤愤不平地去校因管理处缴纳罚金。
①理解“愤愤不平”,就是因感到不公平而很生气的样子。
②联系文中内容体会:“生气”是 因为黑人大哥告发“我”,使“我”受到处罚,而他
居然还笑得出来;“觉得不公平”是因为处罚太重、 罚金太高,对此心里感到不平衡。
⑹老人的话让我翻然醒悟。这时,我才意识到黑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①理解“翻 然醒悟”,就是很快彻底地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说明“我”
在收罚金老人的帮助下, 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②联系上文,了解老人说的话:“祝贺你找回心爱的手表,很遗憾不能 帮你减免罚金,
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③体会老人话中之意: 祝贺“我”手表失而复得,那是因为黑人学生拾金不昧;遗憾
不能帮“我”减免罚金,因为那是“我”弄 脏教学楼墙壁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按校规,“我”
必须受到处罚;夸赞黑人学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肯 定黑大哥做得对,做得好。
④追问:听完老人的一席真诚的话语,“我”翻然醒悟,悟到了什 么?(我也意识到黑
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⑤讨论:为什么“我”与老人后来都认为黑人学生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呢?



因为公德,这位黑人同学将手表送还给我;也因为公德,他又向校方举报我,因为我
违 背了公德。这位黑人同学使“我”明白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所以说他的确是一位出色
的老师。
⑥揣摩“我”翻然醒悟后的心理。
愧疚:因为“我”违背了公德,并且很狭隘地理解黑人同学的告发行为,埋怨他不仗
义。
感激:因为“我”明白了黑人同学的良苦用心,从中得到启发与教育,懂得公德的重
要与校规的严格。
四、课堂小结 新 课标 第 一网
1.说说学完课文后带给自己的启示。
2.教师小结:拾金不昧是公德,爱护环境是公德,真 诚地帮助他人、教育他人也是公
德,我们不但要遵守公德,也要维护公德。所以文中的黑人真不愧是一位 出色的老师。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语句。
2.根据意思写成语。
⑴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
⑵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
⑶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发生悲痛的事情。( )
⑷态度温和,十分亲切,让人容易接近。( )
9、《美丽的规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澳”,读读记记“忧心忡忡、成千上万、炫耀、耀武扬 威、依然、
密密麻麻、失衡”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体会“美丽的规则”的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严格遵守规则的意义,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澳大利亚企鹅岛等资料。
2.了解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有关交通规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导语:国家的法律是一种规则,社会公德是一种规则,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规
则,通过遵守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才能有序、正常地进行。今天,我们继续围
绕规则这一 个话题,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2.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学生齐读。
3.引导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
⑴文中的“规则”指的是什么?
⑵为什么说这规则是美丽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勾画并自学出生字词语,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
么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生独立自学,再进行小组交流。
3.自学反馈,教师指导。
⑴认识生字“澳”,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澳大利亚、墨尔奉的菲律普岛。
⑵理解以下词语。
忧心忡忡:忡忡,忧愁的样子。忧愁的心情。
炫耀:夸耀。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失衡:失去平衡。
⑶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记 叙了“我们”乘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
鹅归巢的路上看到的景象,赞颂了 人们自学遵守行车规则的美德。)
⑷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我们”乘车去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我们”在路上看到的车辆行车“失衡“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我”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边读边悟
⑴“我们”在赶往澳大利亚南端的菲律普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的路上为什么担心会堵
车?
⑵在离企鹅岛还有六十多公里的时候,对面出现了什么情况?后来“我们”看到了什
么场景?
⑶为什么说“它留给我的印象,甚至要比后来我们看到的可爱的小企鹅还要深刻?”
⑷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读后交流。
四、合作探究,揭示题义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与课题相对应的句子。
2.指名反馈,齐读句子:“因为我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
之美。”
3.体会句中的含义。
⑴“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指的是摩托车赛散场后, 从对面开来的成千上万的车辆。
这里作者运用丁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次说明了对面驶来的车辆之多,并且 正缓缓有序地前进。



⑵讨论:为什么作者说他从那条流淌的车灯之河中,看到了规则之美、人性之美?
看到“规则 之美”是因为:正是有了规则的存在,才出现了车流行进时井然有序的和
谐美好的情景;看到“人性之美 ”是因为:正是由于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
这条车灯之河才能得以顺畅流淌。
4.这里的“规则之美、人性之美”不仅指最美丽的这种“失衡”的图景,也指创造这
种美景的人们自学遵守规则的道德美。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题目。增强了文章
的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条只有两车道的路,一条车道上行驶着成千上万辆车, 另一条车道上却只有一
辆车,这里没有警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条白线,然而,在那拥 挤的车流中,
没有一辆车越过中线,所有的车辆都在顺畅地行驶,是规则创造了这井然有序、和谐美好的 景
观。而规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自觉遵守,去用心维护的。
五、作业设计
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10、《两小儿辨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 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
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新 课 标 第 一网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
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
聪明智慧的 。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 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
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
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其:他们(指两小儿)。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为:是。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 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
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 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
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 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 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
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
子裁决 ,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
现当时两小儿辩日 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
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
自禁地笑 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
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
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 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
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 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
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 获,你会感
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 ) 盂( ) 孰
( )
辨( ) 孟( ) 熟
( )
2.背诵课文内容。
11、《飞天梦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嫦、 娥、绚、穹、锲”5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
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 语。



2.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 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
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体会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 飞天梦的执著与努力,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激发民族责
任感及探索科学的热情。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 勃发展,激发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点: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把梦想变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及相关神话传说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谈话揭题
1.教师出示以下图片,学生自由欣赏,初步认识图片中的人物。
女蜗补天、嫦娥奔月等图片。
2.导语:这些神奇的人物有着我们人类所没有的法力,他们腾 云驾雾,自由行走于天
地之间,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杰作。是什么样的梦想激发着古人 创造出这样
生动的神话,塑造出这般神奇的人物呢?
3.学生发言。
(是飞天的梦想,是飞离地球、邀游太空的渴望。)
4.教师揭题:是的,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们不懈地努力着,2003
年10月15日早晨,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 带着杨利伟叔叔——这位中国第一名航
天员来到了太空,首次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 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5.板书课题:飞天梦圆。全班齐读。
二、自学课文,默读思考x kb 1.c om



1.出示思考题:
⑴炎黄子孙千年的梦是什么?
⑵这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
⑶为什么千年的梦想今天能够圆了?
⑷小组交流。
⑸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出示文中词语。
嫦娥奔月 崂山道士 瑰丽绚烂 载人航天 凌云壮志 猝然长逝 执著追
求 锲而不舍 积劳成疾 苍穹
①指名以读,评议正音。
②两个多音字:载 著
③理解词语。
圆梦:实现梦想或理想。
壮举:壮烈的行为,伟大的举动。
凌云壮志:凌云:直上云霄。形容发志向伟大。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因长期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儿不松懈。
锲而不舍:锲:雕刻,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
了不断的尝试。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一步地实
现了。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 烂的梦,登上月球,
探索火星,遨游更深远的宇宙。
三、集体研读,理解感悟
1.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①指名发言,集体评议,纠错或补充。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要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
编织神话传说,寄托飞天梦想。
不断尝试圆飞天梦,试验坐风筝上天,试验乘火箭上天,虽遭受失败仍不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执著追求,先是独
立发射自己的人造地 球卫星,而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被送上太空并
成功返回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别感受炎黄子孙飞天的渴望,圆梦的艰辛与执著,梦圆
的激动与自豪。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深入品析。
⑴一次又一 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炎黄子孙为实现梦想而势力的决心和意志。他们
从失败中爬起来,顽强地继续着 圆梦的行动。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一方面承接上文,说明中华民族追求邀游太空的梦想不 是一
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失败与挫折;另一方面引出下文,说明中华民族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
仍然坚定执著地努力着。
⑵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
工程。
“这”指的是载人航天工程。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
着巨大的凼难和挑战 ,说明党中央这一决定显示出的巨大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
工作者将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和艰辛的劳动。



⑶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 ,从大漠风沙到浩海惊涛,到处留
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洒下了他们不懈奋斗的汗水。
体会航天工作者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不辞劳苦,南征北战,历经风沙雨雪、严寒
酷暑,不懈奋斗着。
⑷有的人为了及时、方便地工作,将铺盖搬到了实验室,搬到了车间;有的人积劳成
疾 ,几次住进了医院,即便在病床上,他们依然在翻阅着研究报告,寻找着需要的数据;有的
人甚至为此付 出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他们为了千年飞
天梦圆,努力着,拼搏着 ……
抓住“积劳成疾”与“猝然长逝”,展开想象,说说航天工作者为实现飞天梦想,除了< br>文中介绍的三种情况,还可能付出怎样的努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抛家弃
子…… )
文中再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航天工作人员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所付出的
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为圆飞天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⑸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名航天员——
杨利伟。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祖国大地时,炎黄子孙无比
激动、无比幸福的心 情。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
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 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写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伟大精神。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数十年坚持不懈、 锲而不
舍的奋斗,终于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那一刻成为了现实。飞天梦圆,这是中国的骄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但还有更加绚丽灿烂的梦要实现,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
起为梦 想而加油,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课外阅读,了解天文知识。
12、《种瓜得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
家、玫瑰、西红柿 、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 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
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4.激发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 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
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发号施令、前所未有、水土不服”等词语 。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基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x kb m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组织谈话:同学们,你们长得都像谁呢?
2.学生自由发言。(“像爸爸”、“像妈妈”、“像舅舅”、“谁都很像”……)
3.教师 追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与父母那么相似,好像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有的却找
不到与父母相同的特征呢?
4.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
5.教师描述、揭题:原来在我们的体内有 一种叫做基因的东西会遗传,它决定了我们
每个人的特点。当妈妈生下我们时,爸爸、妈妈的基因就传到 了我们身上,如果这些基因没有
发生意外情况时,我们就会长得与爸爸妈妈很像,但如果碰到一些异常的 情况,基因就会发生
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长得不怎么像或根本不像爸爸妈妈了。基因啊 ,是一个
很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所有生物体内都有基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基因有关的文章。
6.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7.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种瓜应该得瓜,种豆才会得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
8 .教师引导读文:从常理来讲,种瓜是不可能收获豆子,但如果你读了课文,认识了
基因及其有关技术, 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理解词语。
发号施令:号,号令;施,发布。发命令,下指示。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水土不服:水土,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指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供不应求:供,供应,供给;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要。
和平共处:指不同社会制度的国 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
上,发展彼此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在本课中指转基因 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后可以在人体中适应
并工作。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⑵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⑶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介绍的,读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5.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解疑。
全文按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第2自然段以“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为过渡段,点明这一部分要写的内容。
第3自然段介绍了基因的作用。
第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可分两层:
第一层: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
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 领。



第二层:转基因技术也因有“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引出科学家研究基因技术的意义。
第6—9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大有用武之地。
第6段概述;789段举例说明:培育转基因棉花、培育出蓝色玫瑰、培育转基因大豆和
西红柿。
第10自然段讲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
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 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说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阅读提纲,进行整体感知。



4.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导语: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的是生物学中高深的转基因技术,你们能读懂文
中的内容吗?(生齐答:能。)
2.追问: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写法将这如此高深的生物技术写得这般通俗易懂?
(用打比方(比喻)的写法来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
3.默读课文,用“ ”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比喻)写法的语句,谈谈这
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5.指名反馈,全斑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⑴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 ,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
长还是短……当然,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 施令”的。
句中用“大管家”“发号施令”来说明基因在动植物体内所发挥的作用,写得十分 通俗、
形象,让人一读就懂。
⑵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用“搬家”这种生活中熟悉的行为,来介绍转基因技术,十分形象直观,使高深的科
学 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⑶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 就会创造出某
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 者原
有的“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
用搬家适应新环境的生活行为来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原理,既生动有趣,又通俗易
懂。
6.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
形象地介绍深奥的 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8.教师过渡、引导:文中除了打比方的写法令人叫绝,还有其他哪些写法也值得我们
学习?
9.学生自由发言,并指出文中相关的内容。
⑴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第l与第5自然段)
⑵设问激趣的写法。(课文第1与第2自然段)
⑶详略得当的写法。(课文第7、8、9自然段)
⑷举例说明的写法。(课文第7~10自然段)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马上提出建议,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斑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说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
举 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
在感叹科学技 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表达生动的语句。
2.完成自测题。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 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
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 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
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
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 字,掌握“惰
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 顿小时候却想“为
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 会不停
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
现与发 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
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 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
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 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
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 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
的 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 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
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
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 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
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 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 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
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 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 后来研究
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
“末知”之中。这 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 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
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
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 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
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 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
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
什么’,使拉曼 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
知’中追求‘未知’的好 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 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
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 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
散 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
为印度也是 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 “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
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 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 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
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 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
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 课前
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五、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14《童年的发现》教案
教材浅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
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 什么会有这样
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 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
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
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X k m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 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
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 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
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从课
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
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
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
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 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
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 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 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
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 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 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
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 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
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 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
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 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 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
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 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
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
“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 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
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 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
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 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
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 发现了达尔文的
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 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
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 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
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 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
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
这样的遭遇;二是说 “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
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 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
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 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 ?
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15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 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
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 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
学重点应放在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 秀的文学遗产之
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
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 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 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 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
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 使。安西,指元
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 、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
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 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 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
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 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
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 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
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
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 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
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新课标第一网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
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
蓬蓬勃 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
长出来,从而 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 国的旅游名
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 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
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 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
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 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
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 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
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 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
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 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
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 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
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
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 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 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
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 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
(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
愿离去的原因。
7. 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
样的朋友呢? (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
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
样的季节 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
江南春啊,大家还记 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
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 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
却要离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 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
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 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
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 ,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 浩
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 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
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 的扬州。



五、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烟花三月
16穷人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 段落层次,试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
穷人的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
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 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 尔斯泰写
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 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
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
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 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
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



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 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
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 ,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 ,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
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 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 门口(稍停)
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
可见 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新 课标 第一 网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
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 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
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
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 节,你
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 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
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
服盖在孩子 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
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 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
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 ,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 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
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 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 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
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 )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



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
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 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
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 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
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
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 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
了?quot;一家七口人只能勉 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 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
盾的复杂的心情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
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 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
生,拖着破网回来, 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
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 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
所以语气要加重。(男 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 渔夫也
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 束了。你觉得这个结
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
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



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 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
帮助,甚至不惜牺牲 自己的利益。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X kb1 .c o m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 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
不理解感到惊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
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 br>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 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 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
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 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
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 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
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
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 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
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 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
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18永生的眼睛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3、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 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
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人:《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

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
移植手术 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
还在黑暗中苦苦地 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 有一个新
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 须继
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
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 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
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 器官或遗体?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
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br>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
他人哪些东西 ?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 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
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 ,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 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
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 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
华横溢的小温迪,在 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
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
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 生命的女孩的话的
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
之美,悟出言 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19船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

六御大帝-四级准考证打印官网


物流学院-反洗钱工作总结


世界著名珠宝品牌-改进工作作风


大连海事局-缺点怎么写


夏令营注意事项-教师节的意义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泰安人事考试


支付宝抢红包-2016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


华南理工录取分数线-出租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