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宋善美-实习个人总结
小学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人生感悟
教材解读:生活中平凡的故
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
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
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
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
br>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
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
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
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
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
生
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
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
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
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
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
分的内在
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
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
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
顾〃拓展一》
教学时间: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
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1课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
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
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
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1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1.布臵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学习目标:1.读准
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
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
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
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
生
,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
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
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
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
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
(‚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
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师范读,让学生体
会怎样读听得更
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句意思是什么?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
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
文朗读
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
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
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
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3
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
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
会
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
点,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
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
,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
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
列国时,却被两个
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
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
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
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
三要感悟人文
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4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
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
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
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
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
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
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
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
兴趣。
板书设计: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学弈
贵在专心
另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5
一儿 日始出近 日中远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大胆质疑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远大近小
另一儿 远凉近热 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让学生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
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
备学生”上下
了功夫。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
生自
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
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
与新知文言
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增
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
读写的过程是体
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
压力。由此,在设计上,引导学生回忆学习
文言文的方法,从而领悟文言文的
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
究的模
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
合作成果的
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
课堂。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
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6
三、拓展抒发真情
本课教学采用总
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
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
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
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
文”观。
本课还以读为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
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
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第2课
匆匆
教材解读:《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
化为具体
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
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
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
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
设问句,感叹
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
典雅
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
裸裸。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
自然段。3、了解作
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
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
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
7
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
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
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
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了解作
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
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
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
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
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
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
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
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
子里你留
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
生对时间
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
语,难读的地方要
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8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教师
范读,
学生练习。)(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
句,其他
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
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
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
面。(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
然段的意思。)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
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
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
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
还读不明白?画出
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
懂。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
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
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
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
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学生
汇报。)
2、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
生体
验时间的流逝。(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学生讲述
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身边的
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
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
9
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
时,便从凝然的
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
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
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
但是新来
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
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
时有什么
样的感受呢?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
作者简
介以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熟练地、入情入
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了
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
的生活体验,体会时
间的稍纵即逝。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
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
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2、汇报交流,
感受语言。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找
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
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10
的时候。我
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像针尖上一滴水滴
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
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
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
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
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
加倍的描写,
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
议并示范。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
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的问题。下面
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
、诗词、故事拿出来,
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br>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
言,以时间为线索,
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
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
自己喜欢的
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练
11
习。全班交流。)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
br>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
学生认真去读
。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
集有关时
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
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作业的布臵是有
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
资料准备: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
浙江绍兴。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
评论
、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欧游杂记》、《
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
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
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
《绿》等。
2、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1)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
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
,文章之美,要算
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
br>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
口语,朱先生应该是
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3)朱自清的成
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
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
哪怕是一个字两
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德熙《漫谈
12
朱自清的散文》)
3、诗词名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
与
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
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
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
碌无为而羞愧;在
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
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
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头涔涔 泪潸潸
勿谓寸阴短
匆匆 具体说明 洗手 吃饭 默默
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
照应开头
教学反思:课上,对朱自清资料的展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的意
思,让学生从资料
中知道朱自清先生虽然学业有成,事业有进,可他仍一再谴
责自己虚度年华,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
对自己的鞭策激励,更是抒发自
13
己的理想与抱负。
可是,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目标,资料的展示过于匆忙,
学生未能完全吸收消化,因此,学生谈起理解
和感悟有‚蜻蜓点水‛之嫌。
教学有效性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可是,在这堂课上,我在有效性
教学
方面却留下了太多的不足与遗憾。在一次又一次的自责与反思中,在今后的教
学中,我要更
加执着地‚拓展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拓展新的思维方式‛,以达
到能‚采取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游刃有
余地驾驭课堂。
第3课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
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
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3、有感情
地
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
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
为了说明育人道理。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桃花心
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2、
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
动情地讲述《一个大学生的故事》。同学们,当你有那么一天接到大学
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
情?(学生的回答可能有:高兴、激动、兴奋……)
是啊!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
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首
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重重,不知所措。(学生露出疑惑不解的
神
情)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
14
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
他干任何家务活,
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
煮,更不愿与人交流,正常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
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
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
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
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
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位
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他的错?是爱
他的姐姐的错?还是谁的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
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
不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师生共同正
音,并对他们积极读
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
: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
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
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大
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15
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
讲什么?②逐句品读。引
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
赛。)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①投影出示此段
课文,全班齐读。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
的感受。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理解:‛不只
是树,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②小组讨论:桃花
心木为什么
不会枯萎?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四、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①同桌组合练习
。②推荐上台表
演。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可以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成长
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
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
应该走的成才之路。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喻
种树————育人
教学反思:《桃花心木》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告诉我们一
16
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
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
要意义。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但,这生活哲
理要是
我们直白地告诉他们,也许没什么意思。所以,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
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
。如课文中有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
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
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
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学生大多能联系生活实
际,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
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
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
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
对比,最后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
这个过
程中,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
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
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
展。反之,长
17
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第4课
顶碗少年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
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
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
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
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
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
功了。(请
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
无论你
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
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优雅、
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
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18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
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思考:顶碗少
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
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臵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
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
现了几次?每
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
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
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座无虚席、不知所措(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
19
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
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臵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再失误——努力 ==== 成功
启迪(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教后反思:《顶碗少年》讲述了一位表演顶碗的少年在接连两次失误的情况
下,
最终获得了成功的故事。课前阅读要求也进行‚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
表演?‛这样
的提示。但少年为什么能成功?仅仅表面的‚精彩表演‛‚惊心动
魄‛是无法诠释清楚的,它还有一些深
层次的因素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恰
恰这点往往被学生所忽视。
问诊把脉
开始果不出所料,面对课前提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精彩‛‚难以忘
怀‛ … …脱
口而出,学生的视线仅仅被表面文字所吸引。在对这些词语分析
归纳得出:顶碗少年、一摞金边红花白瓷
碗、观众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带着这
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找出相关描写少年表演、碗作对、观众反应句
子体会当
时‚惊心动魄‛场面。
直奔病因
当学生还沉浸其中时,我问他们:‚同学们为什么前两次都失败了,而第三次当
20
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请将
文中‚顶碗少年的反应‛句子找出来: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
措了。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刨根究底
联系上下文假
如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你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了更好
走进少年内心世界,我特意设计填空环
节:当第一次表演失败时:我歉疚地微
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 当第二次表演失败时:
台上的我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
),我有些不知所措了。第
三次表演前:(
),我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
了一躬。
初见成效
当师生再交
流‚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时,除上述之外,‚拼搏‛‚自我
超越‛‚勇气‛…
…一个个自信声音响彻教室。
有待提升
第五段观众反应‚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
吧!‛以及白发老者的出现,
只是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没展开,谈启示时没体会到对于‚宽容和关爱能够
帮
助别人走向成功‛。若体会‚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背后含义、
揣摩老者会
说什么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第5课 手指
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
21
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
的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
各有所长,各有
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
课前准备: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
一定的道理。2.自
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
哪根最好看,
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
么
。板书课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己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优点
缺点
22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
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
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
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
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
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
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
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
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
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
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
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
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
23
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
,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
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
,每次小主人写作
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
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
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
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
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
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
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
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
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
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
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
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
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
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
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
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
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
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
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
主人的男友硬要把
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
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
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
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
是很
24
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
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
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
痕……‛
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
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
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
br>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
我们
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
你,人们只有
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
陷入了沉思。
屋子
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
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
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
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作者:王凡 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
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
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
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
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
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什
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
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
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
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
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领会
25
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
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
丑之分了。‛
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
在五
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
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
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然后用关联词‚但‛
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
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
大拇指吃苦耐劳、默
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
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
,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
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
住重点,内容要
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
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
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根据习作提
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
内容的写
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围绕‚难忘的‘第一次’‛
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
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
当;听他人说
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教学难点:根据习作
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
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
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
26
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
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
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
经历过的这些‚第一
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
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
完整有条理。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
简单、精炼。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
气、
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向发言的同学提问。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27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
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
楚
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
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
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28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
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
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
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
了。(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
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
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
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
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
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
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
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
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
生活丰富多彩。
29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
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交
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何收获。2.熟读
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成语故
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
意。
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理解和运用
。特别是当学生发表
偏颇的认识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
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
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
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
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
着运用了。本组
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
的例子。
表达方法:
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30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
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故事中的道理是什
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第二单元 中华民风民俗
教材解
读: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
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
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
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
了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取民族文化
指
挥,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风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做着怎样布局谋篇,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
31
《和田的维吾尔》;《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
教学时间:10-12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
第6课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
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
.学
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
的回忆。) <
br>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
儿你别馋,过了腊
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
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
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
走。)说
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感受独
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2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
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
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
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
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
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
合阅读说出‚热闹、
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
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
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
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
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
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
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
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
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
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
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
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
33
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
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
说说体会(充
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
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
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
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
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
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
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
宵达旦的热闹
--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
睡
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
夜无眠。试着用
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
3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
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
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
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
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
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灯的数量<
br>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
的种类多:‚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
什么灯。(请学生结
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
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
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
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
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
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
忍不住要多吃
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
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
35
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
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
相关部分比较一
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
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
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
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臵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
日,人们相信
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
先杀
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
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
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
,而是将面擀成一
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
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
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
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
豆芽(也叫‚如意菜‛)象
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
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
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
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
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
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
、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
36
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
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
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一、创设情景,感悟春节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
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
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
。于是,我努力
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你们喜
欢
春节吗?你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带入春节的
热闹气氛中。然后播放《北京
童谣》观看老北京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形成对比,
谈感受,引出课题。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
,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意识、
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PK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
组,
让这四个小组的成员自己探究,学习。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
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
第7课 藏 戏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鼻祖、矿业、随心所欲‛
等词语和优美语句。2、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37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
的名称吗? <
br>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
富多彩的节日风俗
,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
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
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
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
堪称相
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
印证了世界
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
3、你课前查了那些资料?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师:藏戏是
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
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
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
《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
月顿珠》《智美更登》《苏
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
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
天,就让我们共同
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
38
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
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
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
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
,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
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
代代
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
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
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
哪知道的。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③演唱:固定
的程式、唱腔及动
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阅读
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
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
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
39
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
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
原的气魄与雄浑。
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
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
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
在听时
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
就多样而且
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
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
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
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
革、绒布,
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
智慧…
…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尽管短暂
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
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
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
经注入了额外的
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
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
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
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
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
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
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板书设计:
藏 戏
40
戴面具演出
特点 没有舞台
三五天没结束
形成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教学反思:本课条理清晰,内容比较易懂,但距离
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可以
说是从未接触过,并且本课有些词语属于少数民族特有的称谓,所以,读通课
文、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本课的重点。
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
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称
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此外,我还出示了
‚哄
堂大笑‛‚赞叹不已‛,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大体的印象。
我觉得这
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
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在教学课文时,我抓住了前三个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是整篇课文
的总起,并且
与后面的藏戏特点前后呼应,所以我以这三个自然段导入新课,
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藏戏的特点。然后
我因势利导,先来学习藏戏特点这一
部分,以‚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与前三段照应‛引导学生读、思。但这
部分讲到
‚没有舞台‛的特点时,思路有些乱,没有和下面讲的‚剧情‛、‚固定的程序‛
联系
起来。而且设臵的问题导向性不强,以至于学生的回答一下子到了最后的
‚表演时间长‛一部分。课后反
思时想到如何自然的从‚没有舞台‛过渡到‚剧
情‛:因为没有舞台、灯光、道具,那怎样才能区分一幕
一幕的情节呢?这就需
要‚雄谢巴‛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在备课时不够细心,以后一定要注意设臵问题时,多思考,使问题的导向性更强、更清晰。
在本课教学时,适时的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非常
41
有必要的。在学习面具时,出示面具图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在讲到演出特点时,观看一段藏戏视频使学生与藏戏亲密接触,直观地感受藏
戏独特的魅力。
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还应放在写法的体会上,因为这也是本单元的习作训练
点。让学生搜
集其他剧种的资料,仿照本课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戏剧形式,
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本节课的收获很多,我想在以后的备课、授课时会更成熟一些。
第8课 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了解客家民居和
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
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3
、默读课
文,按表格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位臵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
特征
教学过程:
42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
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
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
为重要的位臵。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
自
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
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
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
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
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
br>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
下: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
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②研读方法:先
默读
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
列提纲等方法
。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43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①由
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
补充。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
员补充。②甲组
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
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
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
潺潺流水的画卷里
,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
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
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
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土楼
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
睦共居的大
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
列举如下: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
土楼。‛(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
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③引用资料
:‚按照传统习俗,
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
望子孙和睦相处、勤
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44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
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
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
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
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
始至
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
幢风格各异的
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
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
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
,这方寸之
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
为家,
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
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
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
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
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
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
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
住宅之间,联以土
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
村丰富,民居一
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
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
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
,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
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
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
45
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
农民住宅中主要
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
票
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
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
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
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
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
住宅形式
。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
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
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
正房(上房)位臵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
、进深、高度和装饰等
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
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
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
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
在建筑正面和墙
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
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
的民居。窑洞一般
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
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
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
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
及天井地院落式
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
的
影响少。
46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
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
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
宅则多用四
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
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
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
部分分三层,
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
阁
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
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臵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
成因、建筑特色、流传
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
文。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绿色的世界
教学反思: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
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
进行叙述的说明方
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然后说说
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
毕
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
学任务了。
47
于是我临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
讨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
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
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
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
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
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
怎么写出我们
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
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
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再说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
的。
第9课 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
‛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
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
的以苦
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4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
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
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
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
哪些风俗习惯。
(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
沙
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六年前的一个
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
度
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
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
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
达乐观的和田维吾
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
尔族。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
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
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
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
比:
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
着马车迎风
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
49
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
些与土息息相关?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
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
看图片,
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B.把衣服铺在沙
漠上
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
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
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
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
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
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
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
顶鲜亮
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
又似花
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
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B.
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
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
朵,在最贫瘠的土地
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没有歌舞,维吾
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
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
任何限
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
感觉也是甜的
。‛(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
50
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
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
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
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和田的维吾尔》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的课文,沿袭了本组课
文的特
点,介绍的是和田的饶有趣味维吾尔风俗。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对该地区
的风俗进行了说明。融知识性和趣
味性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本文用词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馕、都帕、艾来
得斯”等等,这
些学生不太熟悉。因此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家进行了梳理,理解了这些词语也
就
为走进文本扫清了障碍。又通过了这些词语使学生对和田有了初步印象,也
了解到维吾尔族不仅仅是能歌
善舞的。真是一举多得!
接着我就让学生小组交流,从关键词语着手,直奔教学的重点——体
会
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学生自主读悟,把握文心。以读入手,悟中再读,层层
深入,不断向和
田维吾尔人的精神世界掘进。
这虽是篇略读课文,但是我却想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显然这节
课还没做好。仍需努力!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51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
学
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
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
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
民居》和《
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
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
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
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
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
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2)交
流要求:认真
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
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
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
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
于组织和利
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52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
)讲完
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
时进行补
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
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
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
多彩。吃穿住行,礼
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
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
‚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
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
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
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
们就
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
过调查访问了
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
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
的和自己在课
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53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
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
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
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
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
br>教材解读:本课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专题回顾与拓展,有三
个知识板块,一是‚
交流平台‛中让我们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和本组课文的写
法,作进一步的交流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这一
知识板块,既有回顾,回顾本
组课文介绍的民风民俗,回顾本组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又有拓展,在回顾
的
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习作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要心有
所想,进行由表
及里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体
会学习语文的乐趣。二是‚日积月累‛中的
有关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
密的联系的两首古诗,属陈述性知识。这一板块的学习,目的是拓展课
文内容,
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
54
累。三是‚趣味语文‛中的《有趣的标点》的学习,是三种文
体的变化,阅读
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
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玲,标点符号再做改动,又变成一出精
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
,基本意思不变。课件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在学生体会标点的妙用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收集有关标点
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
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1、交流对本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
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2、课所列的两首古
诗,
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3、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
悟。 教学重难点: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理解文字
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
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在学习
过程中进行积累,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导入:(回顾本单元的收获)本组课文是
以民风民俗俗主题的,都蕴含
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
以课文为例畅谈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使学生相互
学习,相互促进,以进一步感悟本组课文阐述的民风民俗。)
二、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55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详略
得当的写法;《藏
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
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4)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三、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自行掌握。)
2.积累《元日》。
(1)了解作者,感知文章。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欣赏本诗: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
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
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
性的生
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
浓厚的生活
气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
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
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
然后用红布把
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
响声
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
临。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
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
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
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
br>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
压缩省略的句式
,‚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
56
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
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
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
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
送
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
的这一规律。
(4)初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读准字音,明白字义。
(5)了解作者,感知文章。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
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
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
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6)细读古文名句,谈谈自己对句子的初步理解和感悟。
古诗今译: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
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
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这桂花
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
四、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
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1)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2)从前有一个富翁,只有一个女儿,到了六十岁时,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
57
名为「非」。富翁害怕自己死后,家产都被女婿夺走,於是写了一封遗书,分
别
交给儿子和女婿。遗书上写著:「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
与女婿外人不
得争执」。富翁死后,女婿果然并吞了家产,只留下一间小房子给
富翁的儿子。几年后,富翁的儿子长大
了,要向姐夫要回家产,两人争执不下,
便告到官府里。女婿理直气壮的说:「岳父遗书上写得很明白:
六十老儿生一子,
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县令拿过遗书,仔细
推敲,却把家产判给了富翁的儿子。
你猜,县令在遗书上发现了什麼?原来,县令移动了
标点符号,猜出了富
翁真正的意思:「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3)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
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
不论聘金,少不了……」这麼好的条件哪里找?但娶
回新娘竟是一个麻子,黑
脸,秃子,於是找秀才理论去。秀才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一
字不差呀!」财
主有苦难言。
(4)到底谁是冠军?
一场棒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
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世界杯总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棒球赛中华队赢
了。报上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结果,
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世界
杯总冠军。 另一个说,不对,据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棒球赛的
结果,
中华队战败,古巴队获得了世界杯总冠军。
(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58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五、练习题。
1、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成语。
2、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诗句。
第三单元
为人民服务
单元教材解读: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他们所处时期不同、岗
位不
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教学本组教材,一是让
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
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
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写法上的特点。<
br>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
点难点上给以必要
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
极性。3、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阅
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略读课文)《灯光》、
59
《一夜的工作》;《口语交际〃习作三》、《回顾〃拓展三》
教学时间:11-12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课时,略读课文3课时,口语交际1
课时,习作
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材解读:这是一
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
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
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
月28日是父亲
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
充
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
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
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
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
写法的好处。3、学习
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
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深入体会
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
60
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
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
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
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
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
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
回忆录中,把我们
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
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
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
京坚持革
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
北京从事
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
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
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1、读准字音。2、记清字形。3、理解词语。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61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
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承
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
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
方?(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3)李大钊<
br>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李大钊同志夜
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
地工作;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臵之度
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2)文中
哪些词语写出了‚我‛
的惊恐?(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4)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
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62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
的外貌。(2
)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
,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
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
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2)李大钊在法庭
上见到妻
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
什么?(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
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
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
的心被一种伟
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
大
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3)说说‚安定‛‚沉着‛
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
思。(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
情所动摇。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
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
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1)轻声读。(2)语言练习。(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
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
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
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
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
烈的遗忘革命到底)(5)最
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a)对亲人充满慈
63
爱。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
教育?(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
心中。(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
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
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
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
敌人作斗争
的故事。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
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
敌人时,他却能处
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
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
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
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
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
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
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
人物形象的对比描
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
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64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
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
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
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第11课 灯 光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
来的美好憧憬
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难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
未来的美好憧憬。2、从郝副
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
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
过随军记者,
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
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
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
65
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自己先想
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
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
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
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
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
了,
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
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
,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
,他
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
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
,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万
盏灯”——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
”,说明祖国
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
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郝
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
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
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
好啊!
66
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
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
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
作,不
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
父辈那样被
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
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
系课文
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
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
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
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无数先烈正是
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
牲
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11、灯 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教学反思:《灯光》这篇短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
的故事:一九四七年的初秋,
我军在一个叫沙土集的小地方围歼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师,在攻击部队受到阻
力
时,带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点燃了随身携带的书本,用火光照亮了后续部队前
进的道路,结果
自己光荣牺牲了。
教授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把握故事内容,还要学习郝副营长不
怕牺牲,
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67
这是篇阅读课文,在四十分钟的授课时间里,通过文本的阅读,同学
们对
课文内容是熟悉的,对文中主人公的品质是了解的,基本的教学要求算是达到
了。
在即将结束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臵了两个问题:(1).假如你就是郝副营长,在点燃书本的那一刻,你是怎样的想的?(通过这一问题,我想让学生更加深
入地体会文中主人公的
崇高精神)(2).假如老师在清明节那天带全班同学到我
们的饶守坤公园里的德兴市革命烈士陵园去扫
墓祭奠革命先烈。在革命烈士纪
念碑前,由你代表咱们班同学致辞,你会说些什么呢?
课后坐下来仔细地回顾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几点做得不够,需要
引以为戒:
其一,这个故事内容情节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让同学们多多复述;
其二,要直奔主题,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品质;
其三,在问题提出之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
其四,
做好课堂扫尾工作,比如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把问题延伸到课
外,让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也就是把
它当作课外延伸作业。
第12课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
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
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
的部分。3、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中
心论
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
68
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1、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
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
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
,抗
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
况,讲述为人
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
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
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
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
篇课文提出
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们这个
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
可以去掉?为什么?
69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怎样理解?司马迁是谁?
3、‚我们
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
个‚目标‛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
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①宗旨:完全、彻底
地为人民服务。②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③不怕批评,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
br>起来。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为人民的利
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
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
展开论
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
作的。)启发同学回
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
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
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
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
立‚为
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的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
比鸿毛还轻。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
70
十余年时
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的话选自《报
任少卿书》。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
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
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
力奋斗。这部分要
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
br>革命仍需艰苦奋斗,所以毛主席提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
高勇气,不怕牺牲,
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
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组内同学听。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让
学生课
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激
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
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布臵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于泰山 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71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张
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发言稿。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领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
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生涩,让学生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上
课以前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而且基本都会背诵了才开课。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学生刚刚接
触,而且学生也对这样的文章没有兴趣,
因此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先安排学生自学,让他们去
发现值得探讨
的问题,也去发现自己还不理解的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
上课之前,我们几个同年级的老师也给我说他们上课后的体会,就是孩子
们根本没法理解,课堂基本是一
言堂,完全是灌输知识。因此在授课中我降低
了对孩子们的要求,不然的话,孩子们都不敢张口说话了。
比如在讨论‚这篇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
出了一点回答一点,看出了两点回答两点。‛结果孩子们都很踊跃的,尽管孩子
们的答案千差万别,有
点甚至不太靠谱,但是我都一一给了肯定,结果在无数
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弄懂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我带领着孩子们扫清了一个个障碍,达到了教学
要求。
这课结束后,我感觉我没其他的几个教师说的那样的感觉。孩子们在课堂
上还是比较活
跃的,参与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并不是由我灌输,一般都是由孩
子们自读自悟出来的。
事后,我觉得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是有备而课的,首先我
就降低了教学要求,只要孩子们
能畅所欲言就可以了,不必要孩子们回答问题
准确,因此孩子们敢于放开,敢于大胆说,这样孩子们才有
兴趣去读书去探究。
72
教学的确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好的教学效果。
第13课 一夜的工作
教
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辞辛
劳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和简
朴的生活作风。2、体会课文透露出对周总理崇敬爱
戴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用词确切,说话得体,记叙
真实生动感人。3、学会生
字、新词,体会课后第三题三个重点句的意思,用‚简单、简朴‛造句。4、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具体分析,进而感受到他为人
民服
务的精神,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幻灯、课件、录音机、彩色粉笔若干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有关内容,抓住题眼,懂得总理工作劳苦的具体事例。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
论家、诗人
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这篇文章是何其芳同志亲自
陪周
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
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
工作怎么样?要
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73
三、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你觉得周
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要求回答:‚他
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A、理解什
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
劳苦?。B、理解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简
朴?(生活简朴)
3、师:好!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现在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活简朴又表现在什么地
方?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各自细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2、重点细读‚工作劳苦‛方面的内容。
3、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反映了总
理工作劳苦?生答师书:厚
厚的一叠文件。师:这厚厚的一叠文件,要在这一夜间审阅完,说明总理工作
任务很重。这么厚的一叠文件,是不是一目十行,粗略地看,或者叫——浏览
(不是)而是一句
一句审阅(板书)。他不仅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还怎么样?生
答师书:看完一句画一小圆圈。师引:小圆
圈画了以后就算审阅完了吗?(找
句答)师书:一边看,一边思索。还想一想,问我一两句。师:这想一
想,有
时还问我一两句,这叫——咨询。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生答)师:是啊!
可见周总
理审阅稿子是极端的认真。(板书)
4、周总理工作劳苦,你还从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来?
生答师书: 公鸡叫鸣了 彻夜 上午…下午 (师点:工作劳苦)
5、师引:同学
们:你们受过熬夜的滋味吗?请你们谈谈。(生自由谈)是的,
熬夜真的很难受,难道总理不难受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说
74
说)生答师书
: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齐读、抽读、突出重点词(每个夜晚)
读‚他每个夜都是这样工作的‛一句并
理解。师引:熬夜是难受的,然而总理
他每个——,可见他——习惯了。
五、小结方法。学到
这里,你们看出来了吗?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你们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工作
任务繁重,工作态度极端认真,
工作时间相当长)
师: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人
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地
忘我工作。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这一些革命
前辈忘
我工作,不辞劳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没有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我们的
国家肯定是落后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这堂课,我们知道
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的一个方面。那么他
的生活是怎样的简朴呢?我们下节课再
学习。
六、作业:1、抄写文中新词、生字二遍。(课
后读读写写的词)2、摘录课文中
写总理工作劳苦方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厚厚一叠文件 工作任务重
一句一句看——工作极端认真
工作劳苦 画、思、问
公鸡叫鸣了 彻夜工作
上午…下午 (时间长)
一夜工作
生活简朴
第二课时
75
教学目标:学习理解‚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畅谈学习体会。
一、复习旧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记得
文章概括中心的一句话吗?
(生答师书: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
2、周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二、深究总理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
1、过渡:是的,他辛辛苦苦通夜末眠整整工作了一夜了,然而他在生活上又享
受到了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总理生活简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答师书:一杯绿茶
一小碟花生米
A、齐读句子。
B、问:‚好像‛并没有——增加,这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
C、有‚好像‛一词和去掉它
意思是否一样?(要求回答:不一样,这花生米增
加了。)师引: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又明白了什么?师:
是啊!这说明了总理平时
吃的——还要少
4、师:好,到这时为止,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总理
的工作是如此的辛劳,而享
受却如此少,这些(指板书)是说总理吃的极其简单,那总理住的又是怎样的
呢?(生找后答,师板书)一张 一盏 两把 问:还有其他的吗?你从哪里
看出?什么
叫‚如此而已‛?如把这个词改成省略号的话行吗?为什么?(要
求学生讲清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
5、师: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享受却如此的少。他的身份与工作量,与生活
享受形成
了明显的对比。你们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到了这种明显对比的内
容?
76
6、师:(手指板书)总结:学到这时,我们了解了总理他不论从工作量上来
看,
还是从生活简朴上来看,都不像一个国家总理的,你们看到外国总统吗?他们
的身边有警卫
员,象审阅之类的事情用不着由自己操心去干的。他们吃的、住
的、穿的,更不用说了,而我们的总理,
生活是一贯的简朴,你们还记得以前
学过有关总理生活简朴的课文事例吗?(邓妈妈补睡衣)说明总理生
活简朴也
是一贯的。
7、师: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工作的,他这一夜如此,一生又是如何呢?
‚每天
都是这样工作的‛(齐读三遍)师:周总理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了党和人
民,作者
目睹了这一夜的工作,他在回来的路上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究课文结尾一段。
1、齐读。
2、问:读这一段话时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自豪、骄傲)
3、有感情地朗读。(个别、齐读、轮读)
4、写总理的一夜工作,为什么要写‚我‛的感受呢?这段可删去吗?为什么?)
5、课文不
写第一节可以吗?为什么?(以上两问,主要让学生能按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来理清脉络)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总理这样的工作,不是一
次两次,而是每个晚上都是这样的,总
理正是由于这样积劳成疾,得了肝癌,于1976年9月9日这一
天与世长辞了,
终年才70多岁,有个著名作家说过:世界上休息得最少最少的,就是我们的周
总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深深地赞颂。你们通过
这一课的学习,想要说些什
么吗?请你们谈出来吧!
77
2、学生畅谈学后之感。
板书设计:
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工作劳苦
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
一夜的工作 享受少
一杯绿茶
吃
一小碟花生米(增加)
生活简朴
一张
用 一盏 如此而已
两把
住 高大 陈设简单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劳苦‛和‚简朴‛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感人至深。
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按课文顺序从工作的劳苦讲到
生活的简朴,就不能突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紧扣课题
工作二字。教学这篇课文
时,我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 倒叙引入,比照学习。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然后选择总理工
作结束时候吃夜宵的这
个点,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然
后引发辩论,总理的夜宵增加了吗?在辩论中感悟
总理夜宵之少;接着老师继
续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语句说说总理工作又是如何的。总理如此少的夜宵
78
却要承担如此重的工作,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
刻的感受了总理的劳苦和简
朴。学生对此感触良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这样的教学将以往
平板的铺开,走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变为了集中,深刻,活跃的教学。
二
引用名言,积累理解。
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课文中的人物品质用一两句话进行赞美,调动了学<
br>生语言积累,在生生互动的学习中,扩展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最后非常机巧
的引用了鲁迅先生的
~句名言,‚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血。‛在琅琅读书声中,不仅点明了全文的意
旨,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而且
势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三 体验感受 扩大阅读。
?勾画总理行为的词语,并以其行为为榜样,进行课外资料的阅读训练,促进学
生良好阅读行为
习惯的养成,在阅读中加深了对总理的全面认识。读后的谈感
受中,用自己的实际与总理工作对比,
进一步感受了总理工作的劳苦。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
,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
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2.在
口语交际的基
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
与欣
赏,感受习作的快乐。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其积淀文化底
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79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郝副营长的
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
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
好啊!‛正是这样美好
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
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
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说说看,你
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
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
生讲述自己儿
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
讲述的。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
基础上积极应
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
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
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
是否自然大方,表达
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80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
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
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
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
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
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
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
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
,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
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
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⑴老师修改了什
么?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
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
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a
交换作文: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
儿,为什么好?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
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
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81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
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
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
它们,我们仿
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
革命诗歌。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革命战争时
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
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
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
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b
交流:从诗中感
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82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四单元 外国名篇名著
教材解读: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
,列夫〃托尔斯
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柯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
国
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
这一专题编写的。4篇课文
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事业,引导
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
篇名著;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
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卖火
柴的小女孩》、《凡卡》;(略读课文)《鲁滨孙漂流
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习作
四》、《回顾〃拓展四》。
教学时间: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14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2.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
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
徒生童话的兴趣。
83
学习重难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
活,
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2.从最后三
个自然段的
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
童话作家安徒
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
有着
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
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
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
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
己,一次又一次地
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
br>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
认真听老师读课
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
84
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非常寒冷;非常饥
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
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人情
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谁也没
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
价,并提建议。
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
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
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
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
感受到女孩现实
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
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
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
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得越美好,
越是衬托出
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
问题。
85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
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
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
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
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
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
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
下面的句子,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
也暖和一下,火柴
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
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
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
,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
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
抽出
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
86
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
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
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
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
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
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
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
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
、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
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
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
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
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
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
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
学
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
写下来。 <
br>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
为孩子们撰写了1
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
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
》《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
等,你读过了吗?
87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
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
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
死在街头
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
迫的现实
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
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
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
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配乐导入,渲染了凄凉的课堂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
一开始,我利用音乐和自己的导
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乞求别人买她的火柴。可是
一整
天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结果,小女孩冻死了!
──可怜的
小女孩!同学们呼之欲出!整堂课,就在这样悲伤、凄凉的氛围中
进行。
二、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
时间让给学生,让学
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
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
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
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
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
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88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
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
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
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
br>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
精读、感悟课
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
次擦
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
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
,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
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
的幻想她付出了幼
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
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四、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
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
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
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
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
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假如卖火柴的
小女孩来带我们身
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通过课堂写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女
孩悲惨遭遇的理解,还进行了一次爱的
教育与洗礼,懂得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懂得爱并
珍重爱,学生能明白这一点实属不易!
89
第15课 凡卡
学习目标: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
、昏暗、
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
儿、打搅
、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
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
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
述、信、回忆穿插来
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
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
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
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
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
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
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
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
,他
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
就常受他父亲
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
《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
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
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
90
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画出
文中出现的人名及
人物的身份。(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
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生字新词,
要读准字音。(2)读准人名,并明确
人物的身份。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阿
里亚希涅:鞋
匠,鞋店老板。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
工作
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菲吉卡:牧主。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
子,他没有爹没有娘,
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
br>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
写的是凡卡在圣诞
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
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
生活的。(8.11.15
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
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
--老板‚拿皮带‛‚拿
91
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
‛;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
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
)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
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
一觉,可能
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
每
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
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
,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
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
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
了哪
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
狱。)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
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
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
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92
5.结
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家乡美丽的
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
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
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
以,在凡卡的记忆中,
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2)守<
br>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
语言,体会到这
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
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
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
否
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
好,正是因为他
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
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在文中找到几处
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
,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
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
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
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
br>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
情,更加愤恨造成
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93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
卡
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
上,抓住了细节
,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
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
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
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
幽默名篇《公务员之
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
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
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
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教学反思:《凡卡》这篇文章是100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契柯夫写的一篇小说,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沙皇政府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破产
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
生,深受老板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本文以‚信‛
为线索,叙述了凡卡遭受的种种摧残,揭露了
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了沙俄时
代穷人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
信的
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
94
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凡卡受尽哪些折
磨?进而体会凡
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
什
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凡卡的
‚苦‛,让学生扮演凡卡这个角色,读凡卡给爷爷
的信,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
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
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
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
活怎么样?乡下的
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
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
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
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写信
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
过学生的感情
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
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
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
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第16课
《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
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
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
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
的积极生活态度。4.通过讨论、
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95
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
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
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臵
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
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
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
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
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
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
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
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
赛尔
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
科克在荒岛上
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
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
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
喜爱的小
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
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
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
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
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96
1.再次默读梗概
,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
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
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
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防御。(4)孤独-救助‚星期
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
坚毅,
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
相比有什么不同。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
‚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
心理活动描写,
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
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
‚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
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
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
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
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
,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
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
逐条对照互读。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
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
我‛,形成对话朗读。)(3)结合整个片段
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
说一句话。(如,一
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
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
97
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
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
苦,他仍不断自我
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
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
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
看
,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
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
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
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
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
你的朋
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
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
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
,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
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防御。
孤独-救助‚星期五‛。
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
98
教学反思:《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
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
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
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
公。在教学
时,我主要围绕‚险‛字展开教学。一是用语言创设情境感受险。在我们的面
前有这
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当你意外地来
到这个荒岛时,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你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的
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孩子们在各抒
己见中感受到荒
岛的‚险‛,认识到在荒岛上生存下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意志。二
是抓住重点词句品读险。在教学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文中的主人公---鲁滨孙,
他在这个荒岛上是怎
样解决‚居所、食物、安全、孤独‛这四大问题的呢?请
孩子们边读边划边写体会。然后通过讨论交流,
找出重点词句,借助‚引读、
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品读,在读中品味其中的险
,
感受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三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胜险。 为了
使学生感悟鲁
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
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我首
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
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竞争日益
激烈的现
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最后总结出遇到困难应该毫
不畏惧
,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想办法去克服它,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战胜困难。
第1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
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
力。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
,
99
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3.初步了解
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
的性格特点。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
加深对
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
象与
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
卡的悲惨命运唤起
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
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
书课题:《汤姆〃索亚历
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
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
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
亚的天性得到充
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
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
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
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
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
胆量,亲眼目睹凶杀
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
寻宝;山洞迷路等。)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