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冬天的景色-家乡的特产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北京的春节》
科目:小学语文
一、 教学内容分析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
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
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
自
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
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
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
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
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
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
教学对象:六年级
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
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
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
用那如
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
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
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
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
学生读、思、议、品,领悟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简洁朴实的语言、
独特的写作方法和北京丰富多彩的春节民
俗。并学中促写,学以致用,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1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听春节童
谣,勾起学生对春
课前交流
1.(听童谣)童谣说了什么?
2.喜欢过春节吗?
3.提示: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的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去看看北京的春节。
学生思考
节的回忆,唤起他
们对已有生活经验
的共鸣,激发他们
学
习新课的兴趣,
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之初,把
一、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板书课题。
2.交流、反馈预习卡。
3.(出示词语)读一读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A.口语化;B.带儿化音;C.带轻声音。)
小结:这些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词语,读着
让
人觉得京味儿十足,这就是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特
色。
文中富有京味儿的
词语拎出来,练习
读准确,让学生对
老舍的语言特色产
生初步的感知,为
后面
的学习做好铺
垫。
2
文章从腊月的
初旬写到正月十
九,内容很多,富
有特色的地方比比
皆是,所以,理清
文章的
脉络是学好
本课的关键。首先
4.交流不理解的词,相机进行介绍。(如:守岁、
空竹
、逛庙会)
5.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
找出一个词语概括。(相机板书:分外热闹)
小组交流
6.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
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哪些日子写得简略。
7.学生整理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张贴相对应的
卡片,教师相机进行梳理。
的感受,
并概括出
北京春节的特点;
再通过组织学生
“张贴习俗卡”,让
他们在活动中
,理
清作者表达顺序,
学习有序、详略得
当的写作方法,并
且初步体会北京春
节的民俗风情。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
况,让学生对老舍
语言的特点有初步
3
本环节主要是以
“以学定教,顺学
而导”的形式组织
教学。通过师生共
同参与、评议,让
学生感受作者朴实
二、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北京人过春节分外热闹。在老舍先生详细描写
品读
的这几个日子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天?找出来读
给同桌听,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自
然,通俗易懂的
语言特色,体会作
者在字里行间所表
达的情感——对传
统年文
化的热爱和
认同。同时有详有
略、合理取舍教学
内容,做到 “长文
短教”。
(一)趣聊“腊八”,品“色味双美”
1.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
2.根据学生发言相机组织教学。
①(“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体会作者语言的通俗、
易懂。
思考讨论
②(出示熬腊八粥的句子)体会排比和比喻的写法。
③(出示描写腊八蒜的句子,扣“色如翡翠”一词)
体会“色味双美”。
④(出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京
味儿。
4
腊八这段的
描写是老舍京味语
言的集中表现,学
习这段时引导学生
注意这些特
点,读
出浓浓的京味,以
达到品京味儿语言
的目的。
(二)走进“除夕”,看万家团圆
1.为什么喜欢这个日子?从哪里感受到?
2.(放录音)引导想象:听着喜庆的爆竹声,你似
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
3.(出示描写除夕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
是怎么体会这种热闹的?
4.指导学生朗读。
提问思考
在本段的教学中,
始终紧扣“热闹”
二字,引导学生读、
思、议、品,领悟
北京春节的浓浓年
味。
5
(三)喜迎“初一”,悟悠闲自得
1.(出示描写正月初一的句子)教师范读,学
生思考:正月初一都有哪些悠闲、快乐的事。
2.小结:正月初一人们这么悠闲自得,与除夕
的忙碌截然不同。
(四)欢度“元宵”,赏万家灯火
1.(出示描写元宵的句子)学生交流对
“又”字的
理解。
2.小结:热闹的除夕真是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
庙会虽景象与
除夕不同,气氛同样热闹,也是一个
高潮;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简简单单的一个“又”
字,不
仅总结了前面两个热闹的日子,又引出了热
闹的元宵。
3.学生自由读11、12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让
你感受到灯特别多。
4.品析
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
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
或《水浒传》故事。
①指名读,找出四个意思相近的词。
②师生共读,体会语言的精妙。
③想象:如果你就在北京的元宵灯市上,会看
到什么灯?
④欣赏图片,配乐解说:我们来看看这处处张
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吧!
⑤“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
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可以说元宵节的灯
会
就是全民同庆的狂欢。指导朗读。
欣赏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语句研读,并
结合生活体验想象
画面,让学生深入
走进北京的春节,
感受人们的欢乐和
浓
浓的民俗风情,
体会本文表达方法
的精妙之处。
6
学习的最终目
的是运用。在品味
三、总结全文,以学促写
1.总结:从腊月初旬一直到正月十九,每一个
日子人们都过得那么有声有色,有这么多好吃的
,
好玩的,好看的。从老舍先生的叙述中我们仿佛身
临其境,感受到那分外的热闹。
学生讨论
2.回顾文章写作顺序,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小练笔:你是怎
么过春节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
事情或有趣的习俗吗?现在咱们就仿着作者的写法
任选一个日子
,写写吧!
4.学生练笔、交流,教师相机进行评价。
老舍先生的语言之
后,让学
生练习仿
写自己家乡的春
节,不仅能很好地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
的,而且引导学
生
感受到我们中国人
春节是各具特色
的。
五、布置作业
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体会这位文学大师
的语言特色。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课堂表现
回答问题
作业态度
知识掌握
综合评价
学生
姓名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寄
语
评价
日期
教师评价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八、板书设计
7
1.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九.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
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觉得教学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遗憾。
纵观
《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
不略,详而
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
方面都要学生
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
一堂课下来,重
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
有效的方法,让自
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
的一定要舍,该详的
一定要落实到位。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
对作者语言的体会
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
目的。如果教学
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
、浓厚。在今
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
不断成长起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