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别妄想泡我
924次浏览
2020年09月26日 05: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西安政治学院

2020年9月26日发(作者:胡紫薇)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
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
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 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
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 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
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
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
一宿,大年 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
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 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
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
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
(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 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 大家听?其余同
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
分别 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
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
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
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 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
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 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 ,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
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 解是个性化的,是“感
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3.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 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
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 中
朗读课文。)
4.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5.现在,你们就是导 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
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 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
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 挂出几百盏灯来,
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


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 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
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6.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 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
兴 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


我重 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
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 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
的现象。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 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
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 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
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 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 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
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
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
寒食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 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
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大历十
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 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
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 ,城
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
人抓住的典型 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
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
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 不说“无
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
天的勃然 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
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 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
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 会到诗人炼
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
城无处不 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 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
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 感
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 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
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
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
恩宠。又寒食日天下 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
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 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
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


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
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 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
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 到皇帝许可,
“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
可 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迢迢牵牛星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 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3.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
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 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
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 没有题目,一般
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
人生 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
“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 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
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
术手法)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 处处能感
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 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
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 br>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
苦闷。隔河相望,河汉 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
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 ”一水时,“不得语”就
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 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
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 落的时代面貌。
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十、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 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
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 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
为一体。
十一、课后作业: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
2.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
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
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 们将通
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
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 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 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
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


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 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
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 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
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
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
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
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 过程,是一
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
否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
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 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
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 为重
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
适应与改造大自 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
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 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
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 认
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
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
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
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
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 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
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 在
“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
浮在袅袅炊烟和潺 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
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 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
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
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
夕相处,团结友爱 ,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
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
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
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
体)
④举例 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
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 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 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
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 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
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
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 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
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 的智慧结晶,也是屹
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
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
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 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
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 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 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
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 般用柳条做
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
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
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 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 居
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
有的设外廊。 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
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 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


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 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
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 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
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 马架,故称马架房(见
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 br>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
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 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 史是为久远
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
充足,四 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
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 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
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 子是交通、采
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 “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
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 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
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
青瓦覆盖,阁楼晒台, 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
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
温比室外低约10度, 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
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 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
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 br>


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 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
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 br>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 面街背河、附有店面,
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
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
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 ,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
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
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 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 风、民俗,知道它们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家乡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 和协作,也给家
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2.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民风、民俗的丰富 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有保护、传承
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 br>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保
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责 任感。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搜集嘉兴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活动,搜集的最好是本
土化的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嘉兴民风
师:嘉兴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春秋时地跨吴越, 历史书上称“吴
头越尾”。有吴“辞让”与越“勤俭”。西汉以后,嘉兴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
又深受佛教影响,上述“辞让”、“勤俭”的传统不断传承,而吴越尚勇好斗
之风已不复存在。北宋末, 北宋皇室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嘉兴,使嘉
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自宋代起,嘉兴民“风淳 秀”。嘉兴传统的优
良风气主要是:温厚勤劳、秀慧工巧、崇文好学、进取求新。(出示:民“风


淳秀”,温厚勤劳、秀慧工巧、崇文好学、进取求新)
知道这16个字的意思吗?(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
一、游戏引入新课
1、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同桌相对而 坐,嘴
角往上翘,抿嘴笑——露出8颗牙——露出4颗牙——露出2颗牙。(学生按
要求做)老 师看到同学们露出8颗牙齿时笑容甜甜的,看到大家长得很齐整
的牙齿,让我想起了嘉兴的一个有趣的习 俗。嘉兴人对怎样处理孩子掉下来
的乳牙很有讲究,你们知道吗?怎么丢的?(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 丢地
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为什么这么做呢?(生:老辈人说
这样可以使新 牙长得整齐。)多有趣的说法,这个习俗寄予了长辈们对孩子们
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2、小结引入
师:像这样的这些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各地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其中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们嘉兴千奇百怪的民风民俗也是特别有趣,
王老师课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了嘉兴的民风民俗 ,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来研究研究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出示课题)
二、了解嘉兴日常民风民俗
1、这样吧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选择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
流。
学生小组交流
2、随机请学生交流


1)关于饮食的民风民俗——体会美好愿望
学生交流
如:立夏吃“ 麦芽搨饼”,采摘新鲜蚕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
的加入少量咸肉、春笋),就是“烧野米饭” 。冬至崇尚进补,吃赤豆糯米饭、
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农村 在冬
至前后腌鱼肉、青菜、雪里蕻等,准备过年。冬至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
延续至今。
孩子满月染红蛋送给亲戚、朋友、邻居吃。过生日吃水煮鸡蛋、长寿面、
吃碗糖烧蛋。
吃印花糕,嘉兴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为长者祝寿、给小孩庆满月、
造房上梁都要把糯、粳米粉蒸熟 ,用做糕的模子印制图案各异的糖糕或有馅
心的糕。糕模种类、形状不一,有寿桃、元宝、满龙(盘龙) 、双鱼、如意、
暗八仙、三牲等,还有用“寿”、“福”、“四季平安”、“黄金万两”等字配图
的。如给长辈做寿,制做寿糕、寿桃;小孩满月,外婆家上门庆贺送上满龙
糕,四周放上“福禄寿喜” 糕,名曰“龙风呈样”。各种吉祥图案都甚具艺术
意趣。(出示各种花样形状的花糕)
师:( 请学生取出课桌肚中的花糕品尝)随机向几位学生提问:什么味道?
吃着甜甜的印花糕,同学们,我们嘉 兴人希望什么是甜的?期盼什么是甜的?
师:善良的嘉兴人衷心希望亲人朋友、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越过 越好,身
体也越来越健康,透过这些有趣的民风民俗表达了嘉兴人最美好的祝愿。板
书:美好祝 愿
2)关于灯的民风民俗——体会智慧结晶
A、海宁硖石灯彩


以针刺花纹著称于世,制作工艺独特,精巧秀丽。海宁硖石灯彩始于唐
朝,至今已经有1200 多年的历史。硖石灯彩的针刺工艺要求整齐匀称,用力
轻重得当,只要有一针不合格,就会全部报废。这 盏“品字亭”的灯彩共刺
了300多万个孔。亭外有1000多盏流水灯勾勒灯形轮廓,亭子里面还有9 0
多盏小灯。(出示“品字亭”的灯彩)
师:看到这盏灯彩,同学们都发出啧啧赞叹声,你在 赞叹什么?(指名
几人回答)你想对制灯的工匠说什么?这海宁硖石灯彩是我们嘉兴独有的民
俗 ,而且每一盏灯彩就是一件(艺术品),难怪有“秀慧工巧”的赞誉。
B、平湖西瓜灯
堪称 中国一绝,华夏一奇。刻瓜制灯的民风民俗在嘉兴平湖已经有200
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每逢仲夏和中秋 ,平湖还举办“西瓜灯艺术节”。(出示
西瓜灯,观看各类雕刻的花纹)
师:看到这别开生面、精制动人的西瓜灯,你最想做什么?(指名几人
回答)
C、其他民俗灯
嘉兴有趣的灯还有结合杂技、舞蹈动作表演颇为壮观的海盐滚灯;可与
硖石灯会相媲美的桐乡濮院迎灯;嘉善视为吉利“走马灯”;嘉兴农历六月二
十四日“荷花生日”时寄 托心愿的“荷花灯”。
师: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体现嘉兴民风民俗的灯呀,同学们你们的眼前看
到的仅仅是一盏盏漂亮的灯吗?(看到了嘉兴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这
有声有色、趣味盎然的民风民 俗活动蕴含着嘉兴人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们的
智慧结晶。板书:智慧结晶
3)关于庆祝娱乐的民风民俗——体会文化交流


(当学生说到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去盐官观海潮)
师:“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当涌潮来临时,只见宽阔的江面上白
浪翻滚,波涛汹涌,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齐头并 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忽然激起高六七米高的巨浪,形成一道白色水墙,呼啸着排山倒海夺路西去。< br>同学们看到这壮观的一幕,任何人都心有感触,你们看孙中山留下了“猛进
如潮”的题字;毛泽东 主席写下了《七绝*观潮》(引读这首诗);数不清的文
人墨客留下不朽的篇章;摄影师们捕捉了一个个 惊涛骇浪的瞬间;画家们把
这天下奇观收入长长的画卷之中;还有人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歌曲。同学们,< br>这还仅仅是观潮吗?这是什么?创作的灵感在一次次民风民俗活动中喷发,
民风民俗活动成了艺术 创作的摇篮。(板书:文化交流)
三、了解嘉兴端午节的民风民俗
师:千百年代代相传的民 风民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传
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也有从古流传至今的嘉兴民风民俗。五 月底我们将迎来
一个很有意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
你们 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呢?(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今年的5月
28日)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你 们知道吗?(端阳、端五、重午、重五、五
月节)
1、吃粽子——体会传承美德
师 :过端午节,你们首先想到了我们嘉兴有什么民俗?(粽子,出示五
芳斋粽子图片)我们嘉兴可是粽子之 乡,有全国知名的粽子品牌,你们知道
吗?以前家家户户到了端午节就自己包粽子吃,有许多手艺好的渐 渐就成了
一个品牌,粽子大王——(五芳斋粽子)就是其中一家,它有着近百年的历
史。


(出示五芳斋历史,从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嘉兴历来又端五包粽子
的习俗)
师: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王老师课前做个小调查,我们班
共有43位学生,同学们 的奶奶或外婆会包粽子的42人;你们的妈妈会包粽
子的21人;自己会包粽子的18人。随着年龄的递 减会包粽子的人也就越来
越少了,很遗憾呀。今天,王老师带来了粽叶和米、线,每组请出一位同学来露一手,现场包一包粽子。
(学生包粽子,大家评议包的质量)
师:看来包粽子的习 俗说难不难,可要真正做好却也是不容易呀,看来
要真正做到会包粽子还得向奶奶外婆讨教学习呢。看着 他们包粽子,我想到
了自己的学生曾经写过得一首诗,(出示诗)这首诗是对爱国志士屈原的怀念,相传端午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屈原已经逝去千年了,为什么吃粽子的习俗
一直延续呢?我们延续的 仅仅是一个习俗吗?我们还延续什么?(爱国的精
神,中华民族的美德)板书:传承美德
师: 现在嘉兴的粽子习俗还不仅仅这个含义了,外地朋友要回去了,或
者我们去外地走亲访友,我们会带上一 些粽子礼盒作为礼物,粽子成了什么?
(友谊的桥梁)嘉兴粽子还出口到其他国家,粽子又是(中外交流 的工具)
2、划龙舟——体会新的内涵
师:嘉兴的民风民俗现在有了崭新内涵的还有许多, 比如端午节的另一
个习俗,“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知道是什么?——划龙舟。(出示嘉兴赛龙舟的照片)
虽没有亲身经历,听着这喧闹的锣鼓声,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也会让我们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今天的赛龙舟活动是在比什么呢?还想告诉我


们什么呢?(我们嘉兴近几年的江南文化节一直保留着赛龙舟的活动,它的
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 了巨大的演变,重在表现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
拼搏精神了。)所以,有些民风民俗,随着时代的进步表 现形式以及意蕴内涵
也是越来越丰富了。板书:时代内涵
3、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我们嘉兴人过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或实物,说明这些习俗的含义)
四、感受要保护传统民风民俗
1、新闻视角
民风民俗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 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
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老师在网上看到 这
样一则新闻报道,当时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众说风云。(课件出示,学生
读)
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聊一聊你的想
法)
学生交流
(预设:我们的传统民风民俗,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蕴涵着深厚
的道德情感,是祖先留给 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代代继
承发扬,重视她,保护她。
我们要重视传统 节日。作为炎黄子孙,韩国申“遗”成功,对于渐渐淡
忘传统节日,忙着过洋节日的我们敲响了警钟。我 们应该把有意义的民风民
俗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回顾刚才的小调查,到现在不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丢弃了。
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这些传统节日也成为了国定假日,这也是我国出
于对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传统民风民俗的保护。2008年6月,嘉兴端午
习俗已经正式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传 统节日保护基地。)
2、行为指导
师: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为嘉兴的民风民俗做些什么呢?小组先
讨论一下。
(宣传:出小报、写作文、摒弃不好的习俗等)
五、本课小结
(出示引读)民风民 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
化意味,传承着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 ,是生生不息的一弘
清泉,是中华民族永远化不掉的根。同学们,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 识,但还只是“民风民俗”中的沧海一粟。
由此可见,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深厚与广博啊!我们 生活的角角落
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河北师范大学分数线-建筑合同


牙病-电器促销


租房协议书怎么写-吉林省教育学院网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北美灰狼


编导专业-致运动员


安徽省高考作文-生物教学总结


小学生幻想作文-新年主持词


深圳宝安邮编-铜陵市一中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