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绝世美人儿
1000次浏览
2020年09月26日 05: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分数线

2020年9月26日发(作者:阮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
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
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
(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
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
的热闹非凡,腊八 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
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 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
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 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
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 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
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内容

1.北京的春节
教学要点
本文主要讲述老北京春节的风
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
气氛。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
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 习
课文要采用顺序、详略得当的写
法。

2.腊八粥
了解小说 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
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
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
语 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
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
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学习字词,< br>
课时

教学建议
1.利用音频将学生
2 带入春节热闹非
凡的境界。
2.与同学进行交
流,讨论关于他们
城市的文化。
1.引导学生感受文
2 字的美,分析作者
运用语言的手法。
2. 引导学生学习
用读对话梳理情
节的方法,整体感
知人物形象。


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3.古诗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 词分别描写
了不同地方的风俗。重点是理解
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
的大意,读 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
的情感。读通、背诵这三首诗词。
3 1. 指导加深
理解古诗中的重
点词语的意思,感
受不同地方的风
俗习惯
2.引领学生走
近古诗的意境中
去,悟诗情、明诗
理。
4*.藏戏
本文主要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
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
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

的说明和生动形
象的描述,积累语
言,领悟表达方
法。
习作:家乡的风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
俗 风俗习惯。介绍你们家乡的风俗
活动或参加这个风俗的感受。
2 描写一种风
俗习惯,对于自己
的经历与感受能
顾详略得当的描
述。
语文园地 学习写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
出,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
容,对于次要内 容要简略表达。
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
好处,了解习俗的寓意,提高书
写速度, 积累古诗《长歌行》。
2
1.指导学生对
文章进行详略表
达。
2.

让学生提
前搜集民俗活动
和对应的寓意。
3.试着写一写
行楷,提高书写速
度。
1
1.鼓励学生反复诵
读,揣摩感悟。


4.理解诗意基
础上背诵。

课题

教学

目标

授课
精读课文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 、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
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
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北京的春节

课型

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
写的好处。

教学

重点

教学

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拌”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 、
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具
课件、歌曲《新年到》
准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1】1、播放歌曲《新年到》。
导入语:同学们,听喜庆的音乐响起来;看,红红 的狮子
舞起来……听着喜庆的音乐,看着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导入

大声地告诉我,这是什么节日?
( 5 )
2、揭示课题。
分钟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
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板书:1 北京的春节)
3、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以歌曲《新年到》导入,
创设出过年热闹、喜庆
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2】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掌握积累词语的
【出示课件3】(1)出示词语,读一读。
方法,逐步养成主动积
zhenggēng
biān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累和运用词语的习惯。

xiāo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jiàn

间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fèn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从词语切入,体会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儿十足”。多种朗读方
【出示课件4】(3)词语解释。
式,让学生感受到一幅
腊月:农历十二月。
幅浓郁的北京春节画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新课

面。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教学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33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分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此环节的设计是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
【出示课件5】(1)作者简介。
料的方法。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表格的设计更加
北京 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
直观,目的是让学生自
民政府授予的“ 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
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
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 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
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
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 作品有
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
《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
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
行世。
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 言俗白,通俗易懂,
章打下基础。
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出示课件6】(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
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


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
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 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
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
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 舍在《茶馆》
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呢?
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板书)
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提示: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 九结束,一
个多月的时间。这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
最。
【出示课件7】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

至腊月二
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




初六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出示课件8】3、汇报交流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
至腊月二儿。
十二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
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课堂小
结及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 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

展延伸
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联系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
积累词语,夯实基础。

( 2
文中有很多的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
)分钟

在下节课听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gēng xīn biān pào là yuè tōng xiāo jiān duàn guāng jǐng
( ) ( ) ( ) ( ) ( ) ( )
rán fàng zhǎn lǎn jié rán bù tóng zhāng dēng jié cǎi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醋( ) 燃( ) 饺( ) 拌( )
腊( ) 然( ) 较( ) 伴( )
宵( ) 摊( ) 筝( ) 眨( )
销( ) 滩( ) 挣( ) 泛(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 )腊八粥 ( )新衣 ( )庙会 ( )毛驴
( )醋大蒜 ( )年画 ( )爆竹 ( )灯笼
四、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1.元宵节 除夕 重阳节 清明节 春节 元旦 中秋节

2.旬 年 时 月 周 日 季

3.自然资源 木材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板书时间,用→连接)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
略?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
个部分。(板书△标出,板书:详写)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
利。
(1)自由练读。 < br>(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 读得正确流利的目
的。
五、结束语和作业布置


【答案】
一、更新 鞭炮

腊月

通宵

间断 光景 燃放 展览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二、醋(米醋) 燃(燃烧) 饺(饺子) 拌(搅拌)
腊(腊月) 然(然后) 较(比较) 伴(伙伴)

宵(元宵) 摊(摊牌) 筝(风筝) 眨(眨眼)
销(销售) 滩(沙滩) 挣(挣扎) 泛(广泛)
三、(熬)腊八粥 (穿)新衣 (逛)庙会 (骑)毛驴
(泡)醋大蒜 (贴)年画 (燃放)爆竹 (打)灯笼
四、1.元旦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年、季、月、旬、周、日、时
3.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 木材资源


授课
课型

精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课题

腊八粥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 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
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
教学

目标

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 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

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

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
教学

目标

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具
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
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以中国传统节日
导入,创设出浓浓的节
设计意图

2、一碗碗热气腾 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日氛围,学生初步感受
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 情感画卷,或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
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了解作者及写作
导入

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
( )
。【出示课件1】 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
分钟

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出示课件2】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
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 中文小说100强,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
地方色彩,凸现出 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
记生字、理解词语,体
【出示课件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提高自学能力,培养 学
主动理解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生爱写字、< br>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
新课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
教学

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
【出示课件4】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
)分钟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础。
腊là(腊月) 粥zhōu(喝粥) 腻nì(细腻)

此环节的设计是
栗lì(板栗) 咽yàn(咽下) 匙chí(汤匙)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
灌guàn(灌溉) 搅jiǎo(搅和) 稠chóu(浓稠)
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
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嘟dū(嘟嘴) 熬áo(熬粥) 褐hè(褐色)
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
缸gāng(水缸) 脏zāng(脏乱) 筷kuài(筷子)
料的方法。
真情。


(2)解释词语。【出示课件5】
搅和:混合;掺杂。


这一环节是为了
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
情感而设计的,这是 理
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
法。

糊涂:
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6】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 索,作
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
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 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
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 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
融融。(板书:等粥 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
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
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出示课件7】
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
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
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选取了三个不同年
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
都喜欢;接着看到 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
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
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
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 入五腑六赃,
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
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课堂小
五、课堂作业
结及拓
1、抄写课后生字。
展延伸
( )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分钟

课堂作业新设计

抄写是为了让学
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
素养。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 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説《 》《 》、
散文集《 》等。
2.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咽( )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

(2)球场遇到劲( )敌,反倒使他干劲( )更足了。
(3)他圈(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 )养牛群。
(4)塞( )外并不闭塞( )。
3.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lì( )子。
(2)她把那丝chóu( )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chóu( )的
粥。
(3)杯zhǎn( )碗里chéng( )放食物。
4.理解词语。
(1)嘟囔:
(2)(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3)(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4)糊糊涂涂:
5.感知课文。
本文以“ ”为线索,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一一 粥的
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二、品读达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
子, 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请赏析语句。


【答案】

一、1.沈从文 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
2. (1)yān yàn (2)jìng jìn (3)quān juàn (4)sài sè


3.(1)栗 (2)绸 稠 (3)盏 盛
4.(1)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2)无可奈何 (3)肿胀 (4)内容混乱的。
5.腊八粥 盼 想 看
[来源:学,科,网]

二、1.突出腊八粥在八儿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描写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2.该句运 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
人都喜欢。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
的形象特点。
2. 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激发情感,为学习新
导入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课做好准备。
( )分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


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
的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
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示课件8】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 想 猜

看)

2、1.盼粥.

1) 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

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品读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
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学生汇报
学生分角色朗读,既可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
以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 八儿真的饿了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
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
读 能力,相互促进,相
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
得益彰。
待)
通过反问句 来引导学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生感受八儿为了吃到
的人物对话 ,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
出 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
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
新课

法来反抗吗?
教学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
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
( )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呀,颇有童趣。
分钟

过渡:八儿多么想 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
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

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2.想粥。
1) 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

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示: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
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
什么?
示: 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
3) 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
来细腻描写腊八粥的。
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

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3.猜粥
1)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

关语句。

示: 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

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 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
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 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


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
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 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
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
词语。
出示: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
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
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
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 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
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
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
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 br>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
多、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出示课件9】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
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
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
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
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
品。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 笔下的腊八粥
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
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 上,也许从未将“爱”
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
方的爱,真正地让人 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
食了。等 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
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
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
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
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
之间。
2.作业。【出示课件10】

课堂总结使学生
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
子,明确了中心,升华
了感情。

作业的设计是为
了让学生通过搜集资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 八粥,占全
料,加深对腊八粥的情
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
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
感认识。

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
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 br>一下。
腊八粥
沈从文
盼 迫不及待
等粥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喝粥 心满意足

课堂作业新设计
板书

内容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 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
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 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
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 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
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 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一方面,
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 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
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 ,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
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 、动脑、
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
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同时也将 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 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语
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 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
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 “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
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 写了出来。“八儿
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 的
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
儿一 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
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 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
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 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
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 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
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 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


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 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
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 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
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 果此时让
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
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
以警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 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
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
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 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
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 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
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 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
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 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
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 的性格特点。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
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
调古朴,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 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 习
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
活动 ,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
一天,煮上—锅“腊 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
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
说: “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
东北、西北广大地区 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
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 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
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 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是很享受


的事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腻(nì) 嘟囔(dū) 腊肉(là)
...
B.肿胀(zhǑng) 沸腾(fèi) 孥孥(nú)
...
C.锅铲(chǎn) 搁置(gē) 栗子(sù)
...
D.唾沫(tuÒ) 焖饭(mèn) 奈何(nài)
...
2.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 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
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 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
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 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3)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
3.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 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
极了!……(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4.(2018·潍坊)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青年一代要勇立时代潮头,只争朝夕,在伟大实践中
....
放飞青春 梦想。
B.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
....
令人目不暇接。
C.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 电话,有不少以诈
....
骗为目的。
D.美国采取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霸凌 行径直指中国,大有挑起贸易战之势,其
图谋无可非议。
....


5.(2018·泰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 ,英雄都是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
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6.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希望 D.祈求团圆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 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
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 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
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 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 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
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
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 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
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 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
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 ,我们几乎连
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 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
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 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
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 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
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
纪念她的母 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
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 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
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 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


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 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
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 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
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 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请你在括号里分别填上一个字,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一读,你会有 意外的惊喜。
你能照样子也来写一写吗?
一衣带( )落石( )生入( )里逃( )离死别
牛鬼蛇( )通广( )快人( )口如( )览无余
手无寸( )证如( )清水( )而不( )事求是
虎口余( )死存( )羊补( )不可( )门而入
答案
一、1.C 解析:“栗”应读“lì”。
2.(1)拟人 (2)反问 (3)反问
3.(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4.A 解析:B项中,“沧海桑田”的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
很大。该词在本句中 属用错对象。C项中,“不厌其烦”的意思是不嫌烦琐与麻烦,很有耐
心。该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 中,“无可非议”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
行合乎情理。该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故选A。
5.B 解析:A项缺少主语,可去掉“看着”;C项语序不当,“解决”和“提出”调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在“运动”之后加上“这一学说”或“这一理论”。
6.A
二、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来源:学科网ZXXK]
2. 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
念周总理。[来 源:Zxxk.C
三, 水,出,死,生
神,大,心,一


铁,山,秀,实
生,亡,牢,破
课题

3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目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 ,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 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

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 天。古人在这一天,
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
导入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写作
游列国,历尽艰辛。一 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
( )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
分钟

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真情。
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 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
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
每年此时不 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


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 ,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
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是源于古代 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
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 br>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
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 子、荡秋千、打
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 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
翃笔下的寒 食节。(板书:寒食 [唐]韩翃)
【出示课件2】

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

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 人。天宝
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
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 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
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
即写他和 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出示课件4】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
示课件5】


这一环节是为了
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 飞花 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
新课

教学


)分钟

东风 御柳) 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 改成“处处飞花”?“飞”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 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
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
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
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是为了让学 生自主学
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
飞花” ,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话,并能够与作者对
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 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正 的主人,为以后学习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诗歌、 欣赏优美的诗歌
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打下基础。
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
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 ,
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 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
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
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






作者运用对比的
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手法,想 想这里用对比
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的好处。进而体会作者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的批判之情。
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
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 ,一
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借助故事来帮助
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的现象。
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 火以赐
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
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 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
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
份殊荣的不 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
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
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出示课件6】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
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 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
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
推 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


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
景)
2.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
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
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 但皇宫
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
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
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
酒地呢。从 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
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
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 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
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
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
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 ,才作罢。继续前行,
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
这一下,田登 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
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
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 喻百
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
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 的布告上说:“元
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
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
暮 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
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 了点燃
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寒食
[唐]韩翃

背诵古诗,有利于
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
增加对中国诗歌的了
解和热爱。

板书
内容
一般风光: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
的对象。
2.这首诗是如何讽刺特权阶层的?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
1. 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你知道寒食节是与哪位古人而有关吗?




【答案】
一、1.花柳 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
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略
2.介子推
课题

4.藏戏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设计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
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随作家沈从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
设计意图


从学过的课文开
始导入,既回顾了知
导入

( )
分钟

粥,还从三首古诗里面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识,又自然引出课题。
我们的祖国不 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
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
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 当成熟的民族。
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
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 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


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悠久的历 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
远的戏剧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
民喜爱的藏戏 。(板书:藏戏)
2.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2】
(1)出示词语,读一读。
剧种 激流 吞噬(shì) 发誓 旷野 柔顺
压抑 招徕(lái) 两面三刀 别无所求
不一而足 优哉游哉
(2)解释词语。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培养学生养成阅读课
2.

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前导读的习惯,提高自
段落介绍了藏戏的 艺术特色。

学能力。
读后交流、梳理:第4-7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

第8-19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出
示课件4】
新课

教学


对藏戏的开山鼻祖不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 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做过深的人文内涵挖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掘,重在锻练学生的表
(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达能力。
)分钟

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 br>提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降低了学生概括特点
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的难度,学生能根据提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示更精准地概括藏戏< br>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的特点。
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 ,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
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板书:形成:传奇)
四、自主研读第8-18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
③( )的演唱风格。【出示课件5】
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
落,把藏 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出示句子: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 br>积累句式,学习课
文精炼的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化
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传承意识。
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根据之一。(板书:面具:多样、夸
张、形象鲜明。)
讨论交流 :在藏戏中,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夸张的
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的?
(2)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出示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 景。藏戏
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
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 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藏戏没有舞台,怎样演出?(板书:舞台:没有固定舞台、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提示:突出“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只
要……”
(3)演唱:不受时间限制。(板书:演唱:不受时间限制。)
想一想,为什么藏戏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提示:生活节奏缓慢,藏戏情节可以拖延,唱腔及动
作可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不断重复。 < br>3.思考:作者在描写藏戏的特色时,哪个部分写得详细,
哪个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提示:面具的描写最为详尽,舞台和演唱方面的特点
描写较简略,这样写详略得当,能更加 突出藏戏最具特色
的方面。
5.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1)再读第8-18自然段,请你试着用文中的几句话概括


藏戏的特色。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3)
读一读文章开头的三 个自然段,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出
示课件6】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提示: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 ,强调藏戏带着面具
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
的颜色、形状及作 用埋下伏笔。
6.出示句子: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出示课件7】 < br>提示: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
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 具有600多
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五、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1. 小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
又一次的 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
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
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挞现实中的假、
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 活的一把尺度,是
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2.请仿照文章的开头写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形成:传奇


在学习写法的过
程中,促进学生与文本
之间的对话。

板书
内容
藏戏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特色: 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不受时间限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 )大笑 两面三( ) ( )心所欲 ( )哉悠哉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江水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换一种说法)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换一种说法)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


4.摘抄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答案】
1.哄(堂)大笑 两面三(刀) (随)心所欲 (优)哉悠哉
2.(优美)的歌声 (俊俏)的容貌 (婀娜)的舞姿 (咆哮)的江水
3.(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3)唐东杰布留下了铁索桥。
4.略

教学反思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 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
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形式,体会其在表达上 的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
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
而且,藏戏对我 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堪比精读课文。


预习环节上,在处理生字词时,除 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特有的
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 础。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理解“鼻
祖”“不一而足”等词语,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 大体的印象。我觉
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 ,
读不通课文。
研读课文环节上,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 方面的
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从文采
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引导
学生重点学习这 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创藏戏的艰苦经历。学生从课文的第4—7
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 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得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 程存在差距。
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我在深深思索、反思< br>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握住几个点:一是整
体把握课 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
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 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
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 方法上。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
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 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
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其三,学会尽快
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
入钻研 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2.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
教学

目标

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 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
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4.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5.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 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 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 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
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出示课件1】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课前
准备
设计意图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通过介绍民族文化,
导入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中,了解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
久,为接下来的环节( 5 )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分钟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做铺垫。
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
新课

教学

( 33
)分


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板书:多样性→)

【出示课件2】
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教师
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 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
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
活动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
让学生了解不同
的民俗活动。




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以学生的亲身经

【出示课件3】2、
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
♦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望和兴趣。
纪念习 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
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

通过交流,探索
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表述民俗的注 意事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项,为接下来介绍民
息,不受鱼类的 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俗活动、民俗写作活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动提供经验。
手,葡 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
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
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
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 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关于过大年
前的除夕 你们应该最了解 ,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
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
庭还会有守 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
子,重阳插茱 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
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
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
最感兴趣? 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
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俗。
【出示课件4】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
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
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
4、表达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 班面前
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
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 受,并且谈谈自己的
想法。


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 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
需要简单说说。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 民俗特
色。(板书:详略得当→)
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
通过教师的指导
和学生的描述,学习
描述的艺术,并让学
生自己实践。
)分钟

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中华民族历史 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
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 )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 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 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
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 说无关的一项是( )
A.放爆竹 B.守岁 C.贴春联、挂年画 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
节进行的一 项是( )
A.耍龙灯 B.放风筝 C.舞狮子 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 )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 )
A.糯米饭 B.菜团 C.竹筒饭
6.汪曾祺 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
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 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 )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


叫 做“小年”, 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 )
A.元宵 B.麦芽糖 C.腊八粥 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
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 是( )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B.窗花 C.年画 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
来他在除 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
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 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
截分别写的是( )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 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 ,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
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 )
A.压邪驱鬼 B.望子成龙 C.祝福健康 D.招财进宝


【答案】
1-5 DDBAC 6-10 BBABA

第二课时

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 3 )分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上节
课的所学,体会介绍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2. 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民俗活动需要做到
得当。

的详略得当,为写作


环节做铺垫。

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 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
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5-10分钟)
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
民俗,有纪念 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
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
的七夕… …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
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那
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





新课

教学

( 28
)分钟

(3)
(4)
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
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初步学习编写提纲。
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所以,大家
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出示课件5】
习作提纲的要求:
(1)
(2)
通过对于民俗作文
活动的交流和修改,
感受详略得当的好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处,意会写作的技
介绍?
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巧,完善自己的作
文。

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
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这样写文章就方
便多了。(板书:编写提纲)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
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
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
改。(10分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
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 br>4.写作注意事项:①不少于400字;②最好
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
受; 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5分钟)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7 )
分钟

板书
内容

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
字、由来、内容。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家乡的风俗

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

引导学生懂得,
同样写除夕,可以有
不同的写法,写出个
性,写出特色。
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
山一角,对丰富 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
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 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
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 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
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 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
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 面了解春
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
能 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
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 。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 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


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 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
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在总 体构建好文章后,
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 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
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 学过程中就忽视
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
增强文章的可读 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
下而求索。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
主要意思。
教学

目标

2.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 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
意思。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
教学

目标

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课前 二、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准备 三、提前熟悉教材内容。


教学设计

【出示课件1】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设计意图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通过历史悠久文化的
导入

( 5 )
分钟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介 绍,知道民俗活动历
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节铺垫。
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
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 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

【出示课件2】
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


体会详略得当的
的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 数多,写法的奇妙之处,学习
有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在作文中使用详略得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当的写作技巧。
简单几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
新课

教学

( 33 )
分钟


通过朗读和迁移< br>法,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运用,学会活学活用写
略是为了突出重点 ,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作小技巧。
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 更
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
书:详略得当)


这里还可以积累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近义词。
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板书:词句段运了解生活中的民俗和
用) 吉祥寓意,感受传统文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
【出示课件3】
化的特点。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
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
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 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
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
泳比赛中拔得头 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 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
处。(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
用不同的字 表达相同的意思)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
它可以被用在哪里?(作文)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淘气包率先没绷住,笑得
...
是前俯 后仰,班长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班上最文
...
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险 些笑出声来。
....
教师总结: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
相近,是一组近义词。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
作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读起 来更加有
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
活动)

师:我们生 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
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
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比如说课本中的过年
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 ,这样类似
的说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比如说冬至
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春节的时候贴对联,
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春节前 倒贴福字,是寓意
福气已到……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 /p>


请和同学交流交流,并且完成课本中的题目。请学生来说
说自己的答案,和大家交 流。
【出示课件4】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
诗背景。
通过预习课外搜
集资料和课外搜集,请
学生为新科做准备,更
加熟悉和了解下一节
课的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模仿《北京的春节》,写一写你家乡的其他节日的场景。(不少于150字)


【答案】



说课的步骤-明德格物


咸阳市教育局-关于低碳环保的作文


食品安全管理条例-浪漫短信


留学生论文-深圳市国税局


女排精神-7的乘法口诀


江苏高考英语-入团申请书800字


中央政法委办公室-新婚快乐祝福语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房屋租赁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