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宁波鄞州财政局-公共事业费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
练习本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
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
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
”主题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
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
师生共同总结。
C:
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
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
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
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
÷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
接待的人数,
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
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
当补充。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
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教具准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演示复习题
15×8÷6
29+34-21 72÷8×6 64-56+58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3)师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
?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
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
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三、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
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 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
除法。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P10-12例4、例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
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
能正确计算。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 重 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 具:挂图
教学教程:
一、复习24点游戏,引入新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
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二、学习新课
1. 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
每30位游人需一
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
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
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 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练习P11做一做。
3. 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
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
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
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 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
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
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30=9
(名)
180÷30=6(名)9 — 6=3(名)270÷30—180÷30= 9 –
6=3(名)
270 – 180=90(位)90÷30 =3(名)(270 –
180)÷30=90÷30=3
(名)答: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
例5、先说出各题运算
顺序,再计算
1. 42+6×(12 – 4)=
2. 42+6×12 – 4=
总结四则运算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5、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
含有0
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
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
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
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
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如果要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含有0的减法只说了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但如果是0减任何数还得任何数吗?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
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教学实施
1、回忆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2) 引发思考
(3) 小组交流
(4)
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
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
认为“0÷0=0”
。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
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
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
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
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
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
不能作
除数。
3、 拓展练习
(1)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分组探究
(3) 交流反馈
课堂作业设计
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思维训练
巧算
3300÷25=
1320×500÷250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位置与方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
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具:
“公园定向运动图”挂图和指南针;每生准备一个量角器、拼图
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节刚过去,在春节期间,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去哪些
地方?
生:到过姑姑家。
生:到过外婆家。
生:到。。。。。。。
师:像刚才同学们回答,到姑姑家、外婆家等,这些过程就是定
向运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挂图。图上画
着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
息?
生:图上有……
师:从起点到1号点,我们应该怎样走?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
本领?
生:我们必须会看地图、识别方向。
师:对,我们必须具备识图的本领,从图上找到每个目的的位置
与方向。
二、板书课题 位置与方向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挑战一次公园定向越野赛。
自己探究:这次探究公园定向越野赛,第一赛段是从起点到1号
点,那我们如何去找1号点呢?
北 · 1号点
西 起点
· 东
南
生:1号点在起点东北方向,我们从起点向东北方向走。
师:只知道向东北方向走,能又快又准的找到号点吗?
生:我认为不行。从起点到东北方向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师:对啊!我们只知道方向,但怎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呢?
生:我认为找起点到1号点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这样才能很快
到1号点。
师:现在
我们同学有两种方法,一种只看方向,另一种只看两地
的距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样能准确描述1号
点吗?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师:那怎样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来确定1号点的位置? (分
组讨论)
北 60° · 1号点
西 起点 东
南
生: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大约要走1000米。
生:1号点在起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大约要走1000米。
师:提问:确定任意一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
生:从方向、距离来描述。
师:同学们能否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东南西北方向。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东偏北30°的方向吗?(学
生指出了)
小结:同
学们,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夹角较
小方向上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就说偏向那个方
向。
三、拓展练习:
1、图上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实践活动:分组交流描述学校里各个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总结: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题:画方位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习惯。
3、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在图中正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具准备:方位图、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方位图:(课本20页第二题图)看一看、说一说
(1)以市政府为观测点,市政府在_____方向上,距离是____
米。
(2)电信大楼在___偏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3)工人文化宫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4)科技大厦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5)银行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引入:现在同学们都
已经学会了看平面图,想不想动手画一
张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方位图(师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在图中标出建筑物的位置。
(1)确定校园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
(2)想一想、说一说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
(3)以教学楼为观测点,按要求小组合作绘制方位图。
A
校门在教学楼正东方向50米;
B
图书室在教学楼北偏西30度的方向50米;
C
后操场主席台在教学楼西偏南40度的方向60米。
(4)小组合作绘方位图;
(5)交流各组绘制方法;
(6)比较各种方法,说一说哪种绘制方法更简便、更清楚;
(7)介绍画法,指名演示平面图形的一般画法:先确定某建筑
物的方向,再确定角度,最后确定距离。
(8)展示和交流绘制结果:全班评价,查找差距,进行改正。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19页例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
2、独立完成课本21页第四题;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认为在绘制方位图时应注意什么?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2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四
第1、2题。
教学目标:
在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
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位置关系相对性的重要性。
教
法:启发式、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分组合作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年印尼发生了海啸灾情
,我们大家要为印尼的小朋友
献出一份爱心,但是印尼在我们所居的位置的哪个方位呢?我们又在
印尼哪个方位呢?通过今天所学的内容,同学们回家以后看看好吗?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3
先出示地图在地图上找出上海和北京两地。
分小组同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说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北京
在上海的什么位置?
3、学生汇报(1)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的方向上。(2)北京在上
海的北偏西300方向上4、组织学
生讨论: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的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结果:因为观测点不同,位置是相对的,方位也是相对的,所以
描述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强调:观测点不同,位置相对,方位相对。
三、反馈练习
小红家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重点掌握观测点不同位置关
系是相对的,方位是相对的。
五、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3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67千米。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0的方向上。
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0的方向上。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
算
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
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今天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他们有一个问题
想问你们,你们
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想)他们想知道我们班
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
我们班上一共
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
27+73 (2) 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
黾臃
?BR>投影书
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
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
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
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
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
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
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
相同加数,那就
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举例证明
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五)作业:
课题: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
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
前,
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 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
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
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
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
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
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
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
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
据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
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
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
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
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
更多的数
学知识。加法结合
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通过 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 发现并概括加法结
合律。
2.初步 学习用加法运算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 例2、例3
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
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
(不论那两天的
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
二 、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 1 ) 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
(104+96 )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
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 怎么填?
(2)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
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
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用符号表示。
(
◢+★)+●=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_____)
(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三 、实践运用,深化知识
1.创设情景:课件展示主题图(教科书27页图显示小精灵的话: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让
学生回想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
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然后课件展示李叔叔
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引出例3
2.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
律?全班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5、第7。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
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50*70= 125*8= 40*5=
11+7= 4+25=
70*50= 8*125= 5*40=
7+11= 25+4=
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 5
* 4 = 20
因数 因数
积
教学实施
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25=100(人)或25*4=100(人)
(3)、引导观察,
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
什么符号连接?(4*25=25*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
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5)*2
方法二: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5)*2=25*(5*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6)*10()15*(6*10)
(125*80)*3()125*(80*3)
(12*25)*4()12*(25*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
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B)*C=A*(B*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
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
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
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
,既可以从左往右计
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26=()*()
8*2=2()
A*B=()*()
a*()=15*()
125*7*8=()*()*7
(40*15)*[ ]=40*([ ]*6)
25*(4*[ ])*([
]*4)*13 2*4*6*5=(4*6)*([ ]*[ ])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
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教学内容:儿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6
页例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
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
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
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
林从我作
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
整的题。此
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
水,浇树。一共
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
,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
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
=6×25
=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
,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
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
=100+50
=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人) =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
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 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
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 + ×
a×(b+c)=
× + ×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
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
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
说出原因。)
1.师
: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
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
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
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
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最好,掌声鼓励他
(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
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
前,
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
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
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
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
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
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
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
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
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
据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
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
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
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
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
多的数学
知识。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实际的问题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出除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3、能用得出来的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4、通过自己观察、猜测、验证得出简便运算的方法,体验到成
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自己得出简便算法,且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进行计算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我们前几课所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进行了两次平均分)
2、能举个例子吗?(生举例)
1、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我们来看看这个应用题是不是这样
的情况呢?
饲养场养了6窝小猪,每窝有6只,现把360克防病药粉掺入饲
料喂养。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
2、汇报:(1)360÷6÷6 (2)360÷(6×6)
=60÷6 =360÷36
=10(克)
=10(克)
二、展开
1、观察两种解法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猜测:根据360÷6÷6=360÷(6×6)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发表意见:“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
里的各个因数。”
3、验证: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这样呢?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
吗? 生举例子验证
得出我们所观察出来的是正确的。
4、用处:我们所观察出来并经过验证的规律有什么用呢?
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
5、应用:用上面的规律算一算。
280÷35 360÷45
(1)独立做、个别板演。(可能有这样不同的意见)
280÷35
280÷35 360÷45 360÷45
=280÷5÷7 =280÷7÷5 =360÷5÷9 =360÷9÷5
=56÷7 =40÷5 =72÷9 =40÷5
FALSE
(2)全班交流:板演的小朋友说自己的想法。
比较这几种解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用这样的方法来做跟以前的比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呢?
针对上面的这几种做法你还有什么想说呢?(得出:分的时候怎
么简便就怎么分)
6、试一试:700÷28 256÷32
独立做、个别板演。
7、小结:今天学了什么?采用怎样的简便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可
采用这样的方法
计算呢?(两位数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
像这样的题目除数是两位数时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有
时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540÷(9×4)
620÷5÷2
420÷(14×6) 270÷45÷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0÷35
630÷18 486÷54 600÷24
集体做、校对。
3、提高练
480÷(□×□)=480÷20÷6
750÷□=750÷25÷3
560÷□=560÷□÷□
课堂小结:谈收获,质疑。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实际的问题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出除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3、能用得出来的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4、通过自己观察、猜测、验证得出简便运算的方法,体验到成
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自己得出简便算法,且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我们前几课所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进行了两次
平均分)
2、能举个例子吗?(生举例)
1、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我们来看看这个应用题是不是这样
的情况呢?
饲养场养了6窝小猪,每窝有6只,现把360克防病药粉掺入饲
料喂养。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
2、汇报:(1)360÷6÷6
(2)360÷(6×6)
=60÷6 =360÷36
=10(克) =10(克)
二、展开
1、观察两种解法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猜测:根据360÷6÷6=360÷(6×6)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发表意见:“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
里的各个因数。”
3、验证: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这样呢?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
吗? 生举例子验证
得出我们所观察出来的是正确的。
4、用处:我们所观察出来并经过验证的规律有什么用呢?
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
5、应用:用上面的规律算一算。
280÷35 360÷45
(1)独立做、个别板演。(可能有这样不同的意见)
280÷35
280÷35 360÷45 360÷45
=280÷5÷7
=280÷7÷5 =360÷5÷9 =360÷9÷5
=56÷7
=40÷5 =72÷9 =40÷5
FALSE
(2)全班交流:板演的小朋友说自己的想法。
比较这几种解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用这样的方法来做跟以前的比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呢?
针对上面的这几种做法你还有什么想说呢?
(得出:分的时候怎么简便就怎么分)
6、试一试:700÷28 256÷32
独立做、个别板演。
7、小结:今天学了什么?采用怎样的简便方法
是不是所有
的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计算呢?(两位数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
像这样的题目除数是两位数时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有
时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540÷(9×4)
620÷5÷2
420÷(14×6) 270÷45÷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0÷35
630÷18 486÷54
集体做、校对。
3、提高练
480÷(□×□)=480÷20÷6
750÷□=750÷25÷3
560÷□=560÷□÷□
课堂小结:谈收获,质疑。
600÷24
课题: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P48—P49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口
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镇中心学校为方便学生就餐特开设了学校餐厅,
提供了一些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1、点菜;
师:“你想吃哪些菜呢?可以选择其中的三种,
直接在它们的编
号上做记号,点好的可以向我示意。”(出示多媒体课件:菜谱)
师:你在点菜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什么?(请学生口答)
师:大部分同学在点菜时,都是根
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点的菜。
服务员告诉我们这家菜馆正推出一个特色服务,向每位顾客提供一份
家常的营养成分表。(出示多媒体课件:成分表。)你从中获得那些信
息?(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畅所
欲言)
师:请你利用这张营养成表,估计一下你刚才点的三道菜的热量
总和、脂肪总
和和蛋白质总和分别是多少?(请学生说说三道菜的营
养总和。教师要相机板书。)
师:那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出示多媒体课件:
营养学家)
2、了解营养成分。
师:营养学家的话中“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能举个例子吗?“不超过”呢?
教师板书:
不低于2926千焦
≥2926千焦
师:热量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热量除了给人在从事运动,
日常活
动所需要的能量外,同样也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血液循
环,
呼吸,消化吸收等等)
师:脂肪呢?(脂肪食入以后通过代谢转化为热量供人体使用,
或转化为体脂存储于脂肪细胞中。当摄入的热量过多,长期超过人体
活动所消耗的热能时,多余的热能
将转化为体内脂肪,存储于脂肪细
胞中。)
师:蛋白质呢?(它能使我们具有抵抗力,少生病。)
3、科学配菜。
(
1)适时指导:如果你的配菜方案不符合标准,准备怎样调整?
(将超标的调低,将不足的调高。)(教
师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例进行
指导)
4、实践活动。
1、提出分组讨论问题:
如果让你搭配,你能配出多少种合格的午餐菜肴来?
2、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5—7人为宜每组选一名负责人,
负责本
组成员的分工组织和协调工作。小组成员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
的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学习水平差异等。
(分组工作教师应在课前
完成)
3、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可巡视班级,检查
监督学生的
活动情况,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
予必要的知道并
相应的调整课堂计划。
4、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本小组其他成员适当补
充。各小组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
5、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给出解答。(不必要求学生列出所有的搭
配方案。)
师:从统计结果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如:蔬菜点得多的方案,脂肪含量
较底;晕菜点得多的方案脂
肪含量接近50克;热量一般都在3200千焦以上、、、、、、)小结板书
:
晕素搭配,营养均衡。
5、调查统计
1、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请各组同学根据上表,在全部
的方案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5种方案。
2、分发统计表格,请个小组统计分析后填写。
3、师生根据调查统计的信息,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全班同学同
学最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4、多媒体展示统计信息,请同学根据上面展示的信息回答下列
问题。
(1)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2)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教师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
给学生以启示。)
5、教师巡视班级,了解学生的调查统计情况及相关的统计知识
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6、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
学生相
互讨论,给出问题的解答。
思考题:
1、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
议?
全课总结:同学,通过今天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大家可以在课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更多的有关
事物营养成分的
知识,为自己搭配更为丰富的营养午餐。(出示多媒体课件:相关画
面。)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能力,概括能力。
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小数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小数?
你能举出些小数的例子吗?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相关例子。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
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
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指名测量,其它同学观看。
2、汇报测量结果。
3、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
整数结果,这时,我们
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4、出示米尺图
提问:上图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
写成分数是多少?
1分米为什么可以110米表示呢?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引导。
5、请同学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50,应该是几分米,十
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同桌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0米、0.1米、310米、0.3米………
让学生观察110米和0.1米,310米
和0.3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观察110米=0.1米,310米=0.3米,从这个等式中
你发
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分母数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
数)
提问: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
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
分数有关?
(出示米尺)讲解:1厘米是1100米;1100米写成0.01米;
0.04米是两位小数,请同学们想一想,3厘米、6厘米,用来作单位
是百分之几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学生汇报:
板书:1100=0.01 3100=0.03
6100=0.06
指着板书: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
讲解并提问: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
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让学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
数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根据学生的汇报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
同桌先交流,后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
数可以用小数
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
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
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
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师进行归纳整理。
巩固练习
1、填空:0.8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50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 );1里面有(
)个0.1和( )个0.01。
2、判断:
(1)0.
8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
( )
(2)1毫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 )
(3)110000=0.001 (
)
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52-54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小数的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2、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3、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数吗?(会)请正确读出下列各数。
板书出:103 17
2768 45083
师:这些都是什么数。
生:整数
师:整数的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
师: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10
二、创设情境,探讨新知
(1)投影展示部分商品的价格
师:通过观察这几种商品,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一个茶杯 1.2元。
生2:我知道了一盒铅笔蕊 0.5元
生3:我知道了牙刷的价钱是
1.58元
板书:1.2元 1.58元 0.7元
师:你们还能仿照以上几个小数写出几个不同的其他小数吗?
生板写:11.572
3.5476 153.04
师:下面请同学来观察这几个小数,这些小数由哪几部分构成?
生: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师:这几个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什么位,计数单位是什么?
表示什么?
生: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个(一):表示几个
一
师:小数点左边的第二位、第三位呢?
生: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一位上的
数表示什么?
生: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这一位
上的数表示几个十分之一
师: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呢?
同桌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师: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几?
生:10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部分哪个计数单位最大
生:十分之一
师:它和整数部分个位上的计数单位“1”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十进关系
师:小数部分每个计数单位占的位置也应该有数位名称,大家试
试给每个数位取个名字。
生:第一位可以叫十分位……
(2)整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小数的读法:
(1)出示例2,试读
师: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高、厚、重,分别是多少吗?
生:不知道
出示:高:0.58米 厚:3.5厘米 重:41.47千克
师:你能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生1: 0.58读作零点五八
生2: 3.5读作:三点五
生3: 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2)总结读法
师:这几位同学都读对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读小数?读
小数
时应注意什么?小组说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小结:读小数时,先读
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
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
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小数的写法
(1)出示例3试写
师: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生:平均气温的上升,说明环境受到了污染,我们要保护环境。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环境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师:你能把这段话中的小数写出来吗?试着写一写。
(2)交流、总结、板演自己写的小数
零点零九 写作:0.09 五点八 写作:5.8
零点八八 写作:0.88
师:结合自己写小数的过程想一想,怎样写小数?
生1:整数部分是0,整部分就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
字。
师:不要忘记点小数点。
练习与应用 第53页做一做
(1)出示小数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小数。
(2)写一写 P56页第7题
(3)说一说 你在写数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
2.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
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程序:
##############################################
#############
#################################
##########################
####################
#######################################
#######
##################################################
##
###################
(板书课题)
(2)讨论:既然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
饼的分
数是什么关系呢?它们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两人小组
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
,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
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3) 引导思考:
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 。
3.引入新课:黑
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
回答后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大家想一
想,它们各处按照什么规律变化?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规
律。
二.比较旧纳,揭示规律。
1.出示思考题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1)从左往右看,
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
的?(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
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
书看课本是怎么说的。)
############
###############################################
#################################################
##########
####################################
#######################
#######################
####################################
##########
#########
三.沟通说明,揭示联系。通过举例,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
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
法中商不变的性质,
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如: 四.多层练习,巩
固深化。
1.口答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
################################
##############
#############################################
#
##################################################
########
######################################
#####################
###################
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两个数位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
四、教具准备
搜集生活中的小数,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3元5角 7角 7元零4分
6角4分
2、在○里填上“>”、“<”或“=”。
1502○1520
1020○938 86○78
说一说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
大。
(2)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
3、谈话。
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又怎样比较呢?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小数的大小的比较。
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小数拿出来,你们能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方
法来研究小数怎么比大小吗?
(二)数学实施
1、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从学生搜集到的小数中选择三组研究。
①3.25元和2.85元
②2.84元和2.93元
③0.07米和0.059米
(2)小组讨论。
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来研究小数怎样比大小。
(3)集体反馈交流。
第一组:3.25元和2.85元,这两个数都是小数,由整数和小数
两部分组成,先比整数部分,3>2,所以3.25元>2.85元。
第二组:2.
84元和2.93元,这两个数也都是小数,也是由整数
和小数两部分组成,先比整数部分,2=2,整
数部分相同,再比十分
位上的数,十分位上8<9,那么2.84元<2.93元。
老师提问:通过这两组小数大小的比较,想一想,小数位数相同
的两个小数可以怎样比较。
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比较两个位数相同的小数时,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
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继续反馈第三组。
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小数位数不相同,一个是二位小数,一
个是三组小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位数多的小数就大吗?(不
是)0.07米和0.059米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各是多少?(整数
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是相同的)要比哪一位上的数?(比百分位上
的数)怎样比?(0.07
米百分位上是7,表示7个0.01米;0.059米
百分位上是5,表示5个0.01
米;7个0.01米比5个0.01米多,所
以0.07米>0.059米)
(4)验证。
出示米尺,从米尺上找出0.07米和0.059米的长度,观察大小,
从而得到0.07米>0.059米。
(5)总结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小数大小比较不能根据位数的多少来判断,因为位数多的小数不
一定就大,而要按数位顺序逐位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
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
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
的数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6)指名说一说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拓展。
(1)创设情境。
(2)投影出示例4。
(3)提出要求。
按名次排列四个人的成绩。
(4)思考:多个小数比较大小有什么方法?
(5)小组探讨。
(6)交流反馈。
可像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一样,把要比较的四个小数对齐数位,
纵向排列。
3.05米
2.84米
2.88米
2.93米
然后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十分位、百分位………最后按要求
排列出四个人的成绩。
3.05米>2.93米>2.88米>2.84米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0.28元○0.29元
1.205○1.250
7.80元○7.8元 0.5○0.49
8.099米○8.1米 3.0○2.99
4.5千克○5.4千克 2.630○2.63
2.068米○20.68米
1.8○0.9
0.33分米○0.31分米 8.652○8.65
2、将下面每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3.1402 3.1042
3.4012 3.4102 3.1420
(2)0.2316米
2.31分米 203.1厘米 2311毫米
3、将下面每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8.107 8.17
8.117 8.071 8.017
(2)0.807 0.87
0.708 0.78 0.088
4、判断。
(1)4.8与4.80数值相等。( )
(2)比8大比9小的小数只有9个。(
)
(3)在4.205中,0所在的数位是百分位。( )
(4)小数都比整数小。( )
(5)3.5元一千克的香蕉比3.50元一千克的香蕉便宜。( )
(6)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
(7)在0.6和0.8之间有无限多个小数。( )
(四)思维训练
1、王严在计算两个数相加时,把第一个数百位上的7错写成1,
把第二个加数十位上的6错写成9,这
样算得的和是443。正确的和
应该是多少?
2、李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540
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
到的商是60。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想一想,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是什么。说给大家听。
第四 单元.小数得意义和性质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科书61-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叫《小数点的悲剧》
有一位宇航员驾驶飞船在太空
作业。他完成任务返航途,飞
船出了故障。原因是由于检察员的疏忽,点错了数据中的小数点。在
人生最后的两小时里,他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他在于女儿决
别时说:“我要告诉您,我亲爱的
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
一定要对待学习中每一个小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
剧发生了!”飞船消失了。这场小数点的悲剧结束了。
师:听了这个故事后,您有什 么感受呢?
生:小数点太重要了!
师:请同学们牢记着位宇航员的话吧。看来小数点的位直接
影响了小数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
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
化呢?今天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教学例5
师:大家知道《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有一个神奇的宝贝,叫做
金箍棒。下面我们就来看书中的例图。就是孙悟空金箍棒的神威。话
说孙悟空和一起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了遇到一个妖精,
妖精喝道:猴头,交出唐
僧!孙悟空大声叫到:休想,看我金箍棒!
于是从耳朵里一掏,出现一条0.009米的金箍棒说:“变
”接着一吹,
变成了0.09米.还不够长呢?孙悟空又用力一吹金箍棒变成了0.9米.
妖精
更是觉得挺奇怪,只听悟空一声大喊:“看棒”妖精应声到下。原
来金箍棒倾刻间变成了9米长。重重的
砸在妖精的身上。
2.师:在观看的过程中,您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0.009米---0.09米---0.9米---9米
师:什么东西使这些数变得越来越大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3.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这个为题
1.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倍
2.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倍
3.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0倍
以上是小数点向右移,右移是扩大。
1.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分之一倍
2.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分之一倍
3.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0分之一倍
以上是小数点向左移,左移是扩小。
师:大家真棒!接下来我们在来研究下面的例6
(三)教学例6
出示例6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
少?
师
: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就是把0.01乘10,可先出示
0.0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块
,让学生想一想.把它扩大到10倍是几各这样
的正方形.
生:10个的正方形.
师:摆10个一排的正方形让学生看即: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
倍,就是0.
01乘10等于0.1.进一步观察启发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
10倍,根据前面的规律做就可以
了。
生: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就得到0.1,非常方便快捷迁移类
推0.
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0倍,1000倍,即0.01乘100等于1。0.01
乘1000等10
。
注意:小数点向右移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
如:0.01扩大100倍是1。而不是0.01
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不足数位。如0.01扩大
到它的1000倍是10。
四.教学例7
出示例7.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10分之一,100分之一,1000分之
一各是多少?
师:例7和例6相反
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10分之一,就是把它除以10.只要把“1”
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即可
1除10等于0.1(平方米)
1除100于0.01(平方米)
1除1000等于0.001(平方米)
五.课堂练习
1.完成6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第8题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不但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应记住在小数点移动时要注意添0或去0的问题。
六.游戏练习:
地上落了一些果子。每个果子上都有一个算式。必须算对才能
运回家。小刺猬都不
会做,同学们谁愿意帮小刺猬让它背回家?
2.63*100
0.451000 3.89*10
54.37100
0.01*1000 1.45610 24.0561000*10000
247.32100*1000
小刺猬把果子背回家了!
第五单元 三角形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目标:
1.认识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会做高
4.探索发现任何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把握,画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主题
请同学们观察第80页的主题图,看一看图中都有哪些事物?
(学生回答后,师引导)为什么这些物体都用了三角形?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导入,体会特性
出示有三角形和四边形分
别组成的两个支架。请同学们猜猜哪个
支架支撑的东西多?请同学们进行实验,观察后回答。
(学生:由三角形组成的支架比由四边形组成的支架支撑的多。)
师;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并让学生进行交流。
让同学们拉一拉三角形支架和四边形支架,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
情况。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变形的特性。(板
书:稳定性 、不变形)
学习三角形的定义
请同学们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
点
?学生回答后讨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怎样连接的?什么样的图形
叫做三角形?
据学生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
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齐读定义。
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投影: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指名测量三角形屋顶的高度。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讲述:从三角形的一
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边讲述边板书: A
高
B C
底
明
确: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A,
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而且
为了分清多个三角形也可用
其他字母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课堂练习。
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标出三角形ABC的一个底,并画出这个底的高。
探讨三角形任意连边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出示例三主题图。
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上学的路线
有几条?
哪条最近?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走中间的最近。)
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看图,观察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
形?(
三角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
图形?(三角形)中间的这条路是三角形的
一条边,旁边的路程实质
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刚才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边
的
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
系呢?
探究发现,深入理解新知。
请同学们按第83页第1题剪出三组纸条。
请同学们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有些纸条可以组成三角形,而有些不能?
师小结:当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时就可以组成三角形,当两条
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小时
就不能,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
三边。(板书)
巩固练习:第86页第4题。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 P83-84
的内容(例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2、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习惯、培养合作意思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图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1
今天老师带来十个小朋友,你们都认识吗?(课件出
示:10个三角形面带微笑,迈动小腿整齐的出场)
2 观察并回答出:(三角形)
师:对了这些都是形
态各异的三角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
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吗?
(三角形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说的很好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三角形)
〈二〉合作探索
1 按角分类
〈1〉操作探究(小组合作)寻找特点、总结规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都有几条边、几个角?在这
些三角形中都有那些角?
师:如果我们按照角的特点,可以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
可以怎样分呢?每个同学都有10个三
角,编上号自己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
交流。
〈2〉汇报交流 整理提升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分类的情况介绍一下,根据三角形的特
点把三角形分成几类,试着说一说?
学生汇报:分成三类
生1: 把1 3 4 5
这几个三角形分成一类,为什么?(因为
它们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师:
因此我们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生2: 把2 7 8
这几个三角形分成一类,为什么这样分它们
有什么特点?(都有一个直角)
师: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生3: 把6 9 10
这几个三角形分成一类,为什么这样分有
什么特点?(都有一个钝角)
师:
用你的语言概括什么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是钝角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3〉质疑
师:
如果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不是一定是锐角三
角形呢?关键要看哪一个角?
师: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可能出现两个直角吗?有可能出
现两个钝角?会不会有平角?
(小组讨论)
师:出图验证(课件)
说明: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只能分成三类,在三角形这个大家庭
里包含几个小家庭?(三个)
课件出示
2、认识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
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点分类,有些三角形的边也有特点,听
一听这个三角形会说什么?
(动画展示):两个等腰三角形出列,一个三角形说,“从边的特
点看我们是一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呢?自己想一
想再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它们的两条边相等(是不是相等呢?课件验证,得出
结论:相等)
师:在我们验证两腰相等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底角有什么特
点?让学生再次验证得出两底角相等的结
论。
师:我们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由哪几部
分组成呢?(两
条相等的边叫两腰,底面上的两个角叫底角,两腰的
夹角叫顶角)(课件出示各部分名称)
认识等边三角形
师:在这些等边三角形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你能找出来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结合前面验证等腰三角形的经验,发现有的三
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一特点。
师:像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
角形。(课件出示名称)
师: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
么?
师:找一找那里有这两中特殊的三角形。(如:
慢
3、辨析理解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
题三角形的分类)
根据你的理解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
形呢?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指导
〈三〉练习反馈
1、猜一猜,说一说
出示:在信封中的三角形只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按角分
它是什么三角形?
a、只露一个直角的 b、只露一个钝角的 c、只露一个锐角的
(假
如露出两个锐角呢?你能猜出来吗?为什么?)
2、画一画:
师: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看谁画的最独特(画完后指名展示并
介绍所画三角形的特点)
师:围出一个三角形,它既是钝角三角形有是等腰三角形(钉子
板)
师:每人有两张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请同学们任选一
张剪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剪完后反
馈拿什么纸剪出什么三角形,
并展示成果)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
2、作业:在生活中认真观察,那里有三角形?它属于哪一类?
板书设计
腰 腰
(1)(3)(4)(5)
锐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2)(7)(8
直角三角形
(6)(9)(10)
钝角三角形
边 边
边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第85页的倒5)
教学目标: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正确计算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身断的能力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
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重点和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教具准备:不同形状的角形、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每组选一
名负责
人,教师事先拟定好分组名单。要考虑到各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水平、
性格等多种因素。
2、学习课题:本节课我们将分组探究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分组活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请
同学们画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根据上节课的分类,最好画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
个,可再画一个等腰三角
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
请同学们利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提问: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各组学生经过测量发现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180°
(注意:学生可能
有测量误差,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指出刚
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
的度数再相
加的,在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
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活动、讨论的情况,教
师可参与讨论中,学生反馈意见如下:
A小组:我们的方法是这样的,我知道一个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直角,长方形的内角和
是360°,我们把长方形对折,然后剪开,就
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2=180
°。
B小组:我可以利用正方形的内角和来计算,把一个正方形对折,
正方形的对角
线把9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45°也是把正方形分
成两个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是90°+45
°+45°=180°
C小组:他们的方法真好,我想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四边形的内角
和是360°,我随意剪了一个四边形,连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平均
分成2份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
是360°÷2=180°学生甲:“不对呀,
你们两个三角形一个大、一个小、怎么可能平分呢?”学
生乙:“我
认为不合理”。教师:“学生甲、乙提的好,两个三角形大小的确不一
样,但大家想
一想办法来证实是否把360°平分成2份。”学生丙:“用
量角器量一下就行啦!”。
D小组:老师,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把三角形撕成三块来拼
一拼,三个角拼合在一起,刚好成一条直
线,即是一个平角,如∠1+
∠2+∠3=180°。
E、小组:我们的方法也是拼
一拼,但比较美观。我们不把三角
形撕开,而是把几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把三个角分别编为∠1、∠2
、
∠3。然后把这些三角形拼在一起∠1、∠2、∠3凑合在一起刚好是
一个平
角,也就是180°。
F小组:我们的方法是用一个直角三角形来折一折,∠1、和∠3
折起来是一个直角,再加上
∠2,就是两个直角,合起来也是180°。
G小组:你们身棒,想到的方法和我们G小组的
一样,都是用折
一折的方法来验证。但我们用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请看我们的示范
操作。
H小组:我们小组什么三角形也没剪,我们用假设的方法“我们
设想一个等边三角形,
每个角确实是60°,3×60°=180°。教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那么多的方法来探究三角
形三个内角的关系,
现在大家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秘密吗?。学生甲“我知道为什
么刚才
我们总不能 出有两个直角的或钝角的三角形了,是啊?因为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如果
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就是90°
+90=180°再加上第三个角就会超过180°。学生乙:“那也
是两个钝
角就更加不合适了。
师生互动、拓展提高: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活动,看哪个同学,能迅速猜出
第三个角的度数。
猜对了,这个卡通图案就送给你:a、b、c、d、
学生1:蓝猫盖住的哪个角是60°;学
生2:用180°-90°-
30°=60°。学生3:我知道a图中90°-30°=60°。学生1
:我知
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
是1
80°,用180°减去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就可以得到第三个角的
度数。
拼算活动、其乐无穷:
、乐趣拼算:
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两个
三角形拼四边形,并算出内
角和。”学生1:“我能拼出a:平行四边形;b:正方形;c:长方形;d
:
四边形。这几种图形中,都是由2个三角形拼成的,他们的内角和:
180°+180°=3
60°。学生2:“不是的,我的两个三角形怎么也拼不
出一个四边形,为什么?。学生3:“哈哈,一
点也不奇怪,你的两
个三角形,大小不一样,只有两个三角形大小一样,或者有一条边相
等时,
也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你能求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
边形的内角和吗?
(3)、生活中的教学,结合生活中和书中的图形,根据自己的想
象拼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5、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实验:
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引导学生拼
成一个平角:如图:
(三角形内角和:∠1+∠2+∠3=180°)
在一个三角形
中∠1=140°、∠3=25°求∠2的度数。∠2=180°
-140°-25°=15°。
课堂作业设计:
探究乐园
课堂活动记录
专题
探
究
三
角
形
内
角
和
的
规
律
(2)智慧冲浪----------奇妙的多边形:
图形
名称
有几条边
有几个三角形
内角和
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面的例6、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
使学生进
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接着学生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
3、通过图形的拼组、培养学
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并且使
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用各色卡纸剪出各种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到目前为止,都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你最喜
欢哪种图形?为什么呢?
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还有梯形统称什么图
形?
师:怎样用三角
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呢?除了用三角形拼出不同
的四边形,还能用三角形拼出哪些不同的图案?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研
究图形的拼组好吗?(板书课题: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实施:
自主拼摆:
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师:我们首先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师:想一想: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学生动手
操作)
学生汇报
师:现在讲桌上放了许多三角形,谁能用这些三角形拼四边形,
不仅要会拼,还能清楚
地讲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
怎么拼的?
指名学生边操作边讲解,如下: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
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只要各有一条
边是相等的,把这两条边拼在一起,也是一个四边形,只不
过是一个
不规则的四边形)
师:谁还有什么发现?
(发现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四边形,不只有一种拼法,如果是
用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来拼,它有三种拼法;如果用等腰三角形来
拼,它有两种拼法;如果用等边三
角形去拼只有一种拼法。)
第一种:用三边不等的三角形拼可以拼成:
第二种:用等腰三角形拼可以拼成:
第三种:用等边三角形拼可以拼成:
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
四边形。
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
个四边形。
2、实践创新
师: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平行四
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
两个以下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有不
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
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形,都有哪些图形。
师: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我
是图案设计大师”,充
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
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
设计的图
案最美、最好。
展示学生作品(略)
师生共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作品?说说理由。
三、小结
回想这节课,我
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
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
如果大家有
兴趣的话,我们下课后继续去研究探讨它。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
写法.
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
二
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
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
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
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
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
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
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
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
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
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
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
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
以不写“0”,把这一
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
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
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
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
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
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
的奖状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谁能说到点子上?这节课你要嘱咐大家
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题: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 教学内容: 教材100页 例3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
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思想.
三 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
5.2+0.48 0.
8+0.4
1-0.27
3.8+6.4 1.
25+0.75
10.5-6.5
9.8+0.2
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 165+807+
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渎题意 (小组交流)
3.观图后 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
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
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
米 )
=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
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 (2)(3.
74+12.6)+268-43.2
=3.99+18.56
=
16.34+224.8
=22.55
=
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
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
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
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
米 )
=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
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育才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
响起,下一个项
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
别出示四
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04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
四(1)班
四(2)班
四(3)班
四(4)班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
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
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
算得
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
在黑板上演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