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
护士资格证注册-论据大全
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
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
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
动(或栩栩如
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
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
想也更强烈。 ⑤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
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
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
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
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
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
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
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
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
动作(细节)描的主
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
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
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
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
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
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
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
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
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
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
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
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
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
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
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
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
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
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
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
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
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
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
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
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
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
真”等词语。
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
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
具有的意境(
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
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
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
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
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
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
以“时间”;5
、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
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
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
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
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
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
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
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
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
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
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
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
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
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
比、
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准确、生动
、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
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
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
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
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
所反映
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
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
弄清技巧:1把握
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
2
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
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
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
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
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
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
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
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
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
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研究领域: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西方是天文学理论研究领
域。
研究
方法:中国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西方主要采用实验方
法,重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
。
(2)中国主要因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科
技发展缺
乏足够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
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由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们
的思想,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3)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不断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
他国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