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考倒了文章原作者

温柔似野鬼°
946次浏览
2020年09月28日 13: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福建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2020年9月28日发(作者:费新我)


高考语文阅读题考倒了文章原作者

一位媒体人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当成今 年的福建省高考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后,亲自上阵当了一回“考生”,结果发现
自己的准确率只有 50%!
这样的事例一经爆出,无疑让公众对于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
题科学性打上大大的问号 :作者难道不是最清楚作品创作意
图的人吗?原作者况且只能做对一半,如今的考试何苦要为
难 学生?
作品的最高解释权归谁?
爆料的媒体人名叫林天宏,他的一篇作品《朱启钤:“被 抹掉
的奠基人”》被命题者“相中”,作为今年高考福建卷语文的第
三部分“现代文阅读”试题 。
“中学语文课上老师讲的那些个寓意、主题、中心思想等等又
有多少是原作者真正的意思? 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着去琢
磨如何从字面看出隐含的深意,结果必然会形成很多后来人
的穿凿附 会,实在想得太多了啊。”有网友如此感叹。
对此,圈内人士却另有说辞。“作家固然‘生产’了作品 ,但
当作品成文后,字里行间呈现了作者的潜意识,作者本人未
必了解;也有的文本,呈现的内 容和作家想表达的并不完全
一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詹丹教授反诘道,如果只有
文章作 者才有对作品的最高解释权,那么文艺评论还能干什


么?
语文课堂训练求“准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桂华告诉记者,对一篇文学作
品的普通阅读,和带有教学、考核目标的语文课堂阅读训练,
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画等号。简言之,命题 者选择的出题点,
基本都是一些内容和含义相对固定的文字段,这时候对考生
的要求就是阅读的 “准确性”。
詹丹给中文系师范生讲授过一门“语文课程和文本解读”的专
业课,曾把鲁迅的 名篇《祝福》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写小
说内容概要。这篇在中学时代就读得滚瓜烂熟的作品,理解何难?学生很快落笔。“祥林嫂遭遇了丧父丧子的痛苦,以鲁
四老爷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她的政治压 迫、精神毒害以及经
济上的剥削,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通过祥林嫂这个悲剧
式的人物,反 映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妇女被压迫的苦
难……”乍一看,学生的理解都符合教参书上的解答。但詹丹< br>却很明白地向学生指出,如果解读的目光只对准“祥林嫂”一
个人物,那么对文章的把握就缺失了 一半。
“对于《祝福》内容的把握,还要看到作为一个受过新思想启
蒙的‘我’,在遭遇祥林 嫂这个受传统思想束缚的苦命妇女
时,不知如何应对的一种复杂情感。”换言之,在解读《祝福》
时,一般人关注“祥林嫂”一个人物的命运足矣,而语文老师
的专业度就体现在,必须留意小说人物“ 我”和祥林嫂之间的


复杂关系。
命题不可颠覆作品原意
有专家指 出,中考和高考语文卷中,一些现代文阅读的标准
答案确实不如人意,背后的症结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学 本身
差强人意。
“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走上讲台后,再也没看过一本名著,平
时也没 有看书的习惯。之所以能上课教课文,只是因为手上
有一本教学参考书,比学生先一步看到答案。”这是 沪上一所
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尖锐批评。在他看来,
目前中学的一线语文教师中 ,不少人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有限,无法把一些真正的文本解读技巧传授给学生。
有一次去 听中学语文公开课,这位教授当场被“雷”倒了。公
开课上,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们讲授课文《世间最美 的坟
墓》。这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托尔斯泰墓的一篇作品。在
讲课结束前5分钟,这位语文老 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述
最美坟墓的特点,并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词作为墓志铭,“插到”
托尔 斯泰墓的坟头。“自然”、“朴素”……听到这里,这位大
学教授终于坐不住了:“托尔斯泰墓被称为最 美的坟墓,原因
之一就是根本没有墓碑。现在居然想象着硬要放一个墓志铭
上去,这不是把整个 文章的内容都给颠覆了吗?”
其实,专家们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考题考倒了原作者”,而
是 这样“雷人”的题目出现在中学试卷上!


徐志摩的爱情诗-大学生入伍体检标准


2012大学排名-学生请假单


美国就业-思念情人的诗


高考录取批次-高考时间安排


高考信息-荆门会计网


随军家属安置政策-死亡诗社读后感


深圳市财政局会计网-财务部年终总结


现代管理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