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题
黑板报边框-入党证明信
2011年11月21日-------2011年11月27日
爱如山路十八弯
丁立梅
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
,让
他脸上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她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
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当她
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至父亲跟前时,她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有飞扬的
得意。然而父亲只是
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
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她跑去问母亲,母亲
抚抚她的头说,怎么会呢?生你的时候,你爸一高
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锅头呢。
回头看父亲,父亲不动声色在翻一份报,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
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她不吭声,倔强地看着父亲,最
终,是父亲先叹一口气,转身而去,脚步
蹒跚。
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那是她的特长。她偏偏选了学理。大学填报志愿时,
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
而
是填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找工作。如果父
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
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千山万水外去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心多了几层寒冷。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
总对她关怀备至
。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
了来。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
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女儿啊,我也有个这么大的
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那一刻,她想到父
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那日,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
热情的接待。她
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了。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丫头
,
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打来,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
怕
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她的惊奇无以复加:“你怎么认识我爸
?”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也只是电话里认
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张伯,
竟是父亲战友的朋友的朋友。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万重山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
爱。
(选自《现代家庭》)
【实战演练】
1.文章用哪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这句话的?请简要概括。
2.“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至父亲跟前时”,父亲为什么“只是淡淡看一
眼,说,还要继
续努力”?
3.下面是文中两处心理描写的句子,请作点评。
(1)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2)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
5.生
活中,我们常常不理解或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有时甚至还有逆反的心理。读了本
文,你有什么感受?请
写出来。
镀着阳光的金项链
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
交加的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渴望。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
了随
新华社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
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
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
啊,就像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
失所,让他们饱受所有苦难。
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
女们
惊恐的眼神„„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
人推下生命的悬崖
。死亡就像一堆篝火的熄灭,平常得已经不再让人感到伤痛了。
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
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纷纷洗脸梳
头,似乎是要赶赴一个节日。他想:再贫苦的人,
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的。
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摄影家倾其所有,
为他们照完了所有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
拽住了他的胳膊,央求他照张相。他
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
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
的惊讶,笑着对他说出了项链的秘密。原
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用花粉涂在外面,串
成了项链。
就为了做这个“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
,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
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
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她对着他的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
,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
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
里,再也剜
之不去。
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
,迫不及待地要求再
回难民营一趟,他想为那个女孩补照几张照片。前后辗转二十多天。他不知道,这二
十多天,
一次简单的感冒,就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
里,永远地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的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
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
她的母亲说,这二十多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
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儿一样开放。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还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
了美丽的项链„„
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选自《莫愁·天下男人》)
【实战演练】
一、请指出本文的结构顺序是什么?
二、请从下文中找出与第①段里的“脸”和“照片”有照应的句子。
三、阅读划线句,发挥想象力,描写出摄影家当时的心理活动。
四、品读下列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1.“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
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
的悬崖。”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
.“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他
们的“尊严”和“
心”指的是什么?
3.“胸前的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
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为什
么“疼痛”且“无法回避”?
4.“这
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
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五、小女孩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她的母亲为什么说这二十多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
再给爸妈烧回炕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帮助儿子、儿媳收
拾好凌乱的新房,二老才依依不舍地告辞。老头
儿怕老太累着了,要打的回去。老太说,看你烧包的,你
有几个钱?老头儿问,你走得动吗?
老太白了老头儿一眼说,你放心,不会让你背我的。老头儿笑了说,
那就好,安步当车吧。
二老互相搀扶着,走在空旷的青龙街上。寒风从衣服的每一丝缝隙处往身
上钻,将体内
仅有的一点儿热气全部驱散,人走在街道上,宛如置身冰窖中。前几天下了一场雪,虽然路
面的积雪早已化尽,污水却结了一层冰,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响,稍不留神就会摔跟头。二老
害怕
踩死蚂蚁似的一步一步挪着,走了好一会儿,也没走出多远。
老太突然停下来,皱着眉头说,我总觉得有个啥事忘了告诉小雯。
老头儿没好气地说,你呀,就
是操心的命,你还没叮嘱小雯一千回!光是安子夜晚睡觉
不踏实,要记着替他盖被子,你就唠叨了四五次
,你也不怕小雯烦?
老太哧哧地笑了,捶了老头儿一拳,骂道,死老头子,不知好歹的货,人家不是关心你
儿子吗!
安子又不是三岁两岁,要你瞎操心!老头儿抢白她,从今往后你就往边儿靠靠,稍息吧,
人家有人疼了。
娶个媳妇儿卖个儿,咱们也指望不上安子了,往后啊,家里体力活儿靠你了,老头儿。
老太
捏了捏老头儿的手。
我还没到坐吃等死的份儿上。老头儿不服。
往五楼上背米、提煤,也够你喝一壶的了。老太怜惜地叹了一声。
啊,对了,煤棚钥匙你拿了吗?回去还要烧炕呢。老头儿问。
老太反问,没在你手上?你没找安子要?
老头儿夸张地“啊”了一声,丧气地说,我的老寒腿,今天晚上可要遭罪了。
不行,我得去拿钥匙。老太说着就转过身子。
老头儿拦住了,责备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好日子,儿子的洞房花烛夜。你去了,不
搅和了?
那你的腿怎么办呀?老太急得直跺脚。
回去冲个暖水袋焐上,凑合一夜吧,再说,不是还有你这个老火炉?老头儿坏坏地笑了。
老太又打了老头儿一拳,娇嗔地说,老没正经的。
老头儿今天高兴,吃得高兴,喝得高兴,让人
收拾了,抹了个红脸蛋儿,更高兴。老头
儿摇头晃脑,得意洋洋。
哟,老头子,我说有
啥事儿没告诉小雯吧?你说到吃喝,提醒我了。老太慌慌地说,煤
气灶上还煮着鸡蛋呢,他们会不会忘了
关火?
老头儿也慌了,虚虚地反问一句,他们该不会忘吧?
你又不让我去,那咋办?老太挣开了老头儿的胳膊。
给你。老头儿赶紧掏出一张电话卡。
老太打个电话过去,小雯接的。原来,她早将鸡蛋从煤气灶上端了下来,关好了煤气。
但是——
什么,安子出去了?骑摩托车出去了?老太惊问。
干什么去了?他没说?老太的腔调都变了。
老头儿接过电话,镇定地说,小雯啊,我是爸爸,你
别急,安子这孩子不会有什么事,
我们了解他。等他回来了,你让他给我们打个电话过来,好吗?
放下电话,二老就吵得如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
二老风风火火拦了一辆面的,
一溜烟儿地往家里赶,气喘吁吁地爬上五楼,打开门,差
一点儿和正要出门的安子撞个满怀。
你咋在这儿呢?老太拖了哭腔问。
还不赶紧滚回去!老头儿山呼海啸般怒喝。
爸,妈,我回来给你们烧炕。安子笑着说。
我的傻儿子哟!老太说着,紧紧抱住了
安子。老头儿胡乱地拨弄了一下安子的头发。安
子一丝不乱的发梢上,有一点煤灰。
(选自《小小说选刊》)
【实战演练】
1.小说塑造一对可爱的老夫妻,请分析一下,他们可爱在哪些地方?
2.小说的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寒风、结冰?
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一环咬一环,请具体分析。
4.本文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婆婆妈妈的,但为什么很能打动人呢?
5.父母关心孩子,孩子疼爱父母,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读完此文后,你认为每一个人
应
如何将这一主题续写下去呢?
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4日
因为,山在那里
弟弟又去登山了。这一次是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北美大陆的最高峰——麦金利。
弟
弟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二是下围棋。他的棋艺很一般,然而棋瘾大,找不到弈者
时,他便夜夜自己打
谱。
棋慰藉了他许多无眠的夜晚,然而人终究是要出门的,需要与人的交往。憋闷久了,他便生出些许焦虑与烦躁来。这时候,他就说:“我该去登山了。”然后就是长久地站立在窗前,
目光
穿越都市高耸的建筑,停留在某个莫名的远方。
我常常探究他的两大爱好,终而也就释然了。我知道,他是在逃避人群。
弟弟是寡言的,二十多
岁的年轻人少有的寡言。他的寡言不在于木讷,而出于一种恐惧,
他的自然率直与他的不谙世事、不懂礼
仪,常会在言谈间伤及某些人,有时甚或朋友。还是
少说为妙,多说便要做假,而假是违背他为人的品性
的。他不愿媚俗。
在喧哗与骚动的人群中被围困久了,就得找一个突破口,都市里的现代人都有
这样的体
验。他选择了棋和山。
弟弟爱山。他大学毕业后当了体育记
者,工作给了他登山的机会。这一次,他便是与三
名中国的登山勇士一起去攀登6194米的北美洲最高
峰,随队采访。
登山是艰苦的,睡无定宿,食无定顿,终日与危险做伴。登山家都是些钻死神空
子的人。
去年初,弟弟去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搜索在此遇难的十七名中日队员。回来时的他只剩下九十多斤了,皮直接包在骨头上,粗大的关节一动,就像是要撑破皮肤。那些天,梅里雪
山每天平
均有四十八次雪崩,雪崩形成雪的瀑布。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
“登山是一种甜美的苦役,
”他这么说,“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山就是为了
等待我,而在那里历经沧桑了几千几万年。”
而一位外国登山家是这样回答“为什么要登山”
这个问题的——“因为,山在那里。”是啊,仅仅因为山
在那里。它存在着,沉默着,沉默
地呼唤着。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弟弟平素是宽容的。为了山,他却有时苛求于我,他从来不许我对山说“征服”这个词。
他
说把山峰踩在脚下是人类自诩的勇气,山其实就是山。即使你登顶了,只是山接纳了你。
人不能改变山,
一千年一万年,山都亘古不变。
山,给弟弟以“家园感”。阳光下人的世界常常显得陌生,而月
光下山的世界,却是友
善的,柔情的。山色苍苍,山风猎猎,给予我们一种久违了的信念与气度。不过,
我又常恐
惧他因过分的执著而易流于自我流放的倾向,不免为他的安全忧心。
帮他收拾
好行装,抹去眼泪挥一挥手,对心爱的人不说再见。五月艳阳下的麦金利,气
温只有零下十五度。山势凶
险,而他们这一次选择的路线是十七条登顶路线中难度最大的。
我没有如朋友们叮嘱的那样,给
他挂上一枚“护身符”,只在每一个有月或无月的夜晚,
多读几页有关山的书。世界著名登山家植村的自
传就搁在枕边,植村君是在麦金利遇难的,
为了打破该山冬季无人登顶的季节禁区,他死在五千多米的一
处冰壁上。在我看来,植村已
成了麦金利峰上的一个神。读他的书,便是我做的一次“晚祷”——我仿佛
听见厚重的钟声
在心的深处和谐地振荡„„
(选自《美文》)
【实战演练】
1. 概括本文作者笔下山的特点。
2.
请解释第五节“他的寡言不在于木讷,而出于一种恐惧”中弟弟恐惧的内涵。
3.“登山是一种甜美的苦役”,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 本文结尾引入世界著名登山家植村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改造我们的器官
周日如果没有什么事,我还是要去办公室一趟,哪怕是开窗通通风,或者给几盆花浇浇
水。
那个周日,天气很好,我的心情也很好,所以当魏博士溜进我办公室后,我很耐心地听
他阐述了他的学科
理论。魏博士这个人很了不起,喝过洋墨水,回国后在肿瘤医治方面很有
造诣。他同情病人,常常因为没
能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而痛心疾首。魏博士认为当今肿瘤发
病率较高源于环境的恶化,因此,在业余时间
,魏博士加入了环保志愿者行列,为改善环境
奔走呼号。
魏博士紧张地看了看门外,然
后掩好门,奔到我跟前神秘兮兮地抓住我的手说,太棒了,
我的环保课题终于有了突破,我需要您的支持
。我说,请坐下说吧。
魏博士在沙发上坐下开始批讲。
大部分中国人缺乏逆向
思维,我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现在,我对环境保护已经失
去了耐心,但是我发现人类生存质量的提
高并不是没有希望,我们可以改造我们的器官来适
应环境呀。你知道空气的成分吗?魏博士好像在等着我
回答。
我说,这你难不倒我,氮气78%、氧气21%,还有其他。
再过10年、20年、100年呢?魏博士问。
我说,这个,也许„„
魏博士
并没有让我思考,他接着说,照现在这样不加控制地排放废气,将来空气也许会
成为氯气、二氧化硫、一
氧化碳以及少量氧气的混合气体。经过器官改造,人们将来能够适
应这些气体,人们呼吸到二氧化硫会感
到神清气爽,呼吸到一氧化碳会精神振奋。魏博士无
限期待地说,工业废气真是个宝呀。
我们还要改造泌尿系统,使它适应污染的水,将来含有重金属的饮料将成为市场的新宠,
你会对超市的售
货员说,小姐,来一瓶汞饮料。你已经离不开重金属了,可以预见的是造纸
厂的副产品可以极大地满足市
场需求。
我饶有兴味地听魏博士讲解,同时看了一眼杯底的沉淀物。
消化器官
也得改造,历史上苏丹红、二恶英都造成过恐慌,将来它们不过是无毒无害的
调味品而已,而人们的肠胃
更能够很好地吸收蔬菜中的残留农药,这些残留农药也许对提高
男性的某些功能有帮助。
接下来我要提到的是改造我们的听觉器官,我们的听觉器官将有多个频道,可以有选择
地收听想听的话,
这样你在噪音很大的工厂附近也能安静地睡觉,你对公交车上播放的广告
也能充耳不闻。
我们还可以改造体温系统,人的标准体温应该是40℃左右,这样人们在全球平均气温
到了39℃的时候
仍然感到很舒适。
你看看,我们的明天是这样美好,在今天看来属于污染的东西,未来可是我们
赖以生存
的宝贵财富。当然,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除了关注上述物质层面的改造,还将进行其他器官的改造,以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要改造嗅觉器官,以适应任何一种恶臭。我们还
要改造神
经系统、心脏、肝脏。对了,改造肝脏的重要性你知道吗?将来你就可以毫无顾忌
地品尝
甲醇、甲醛了。
说到兴奋之时,魏博士满面春风,眉飞色舞,甚至还在我的肩膀上拍了数次。
你看看,全世界的环保问题就让我这样解决了。
有人敲我办公室的门。
冲进来的是本院的大夫,他们冲我说,对不起,院长,我们没发现他溜到您这里了。大
夫们
驾着魏博士离开的时候,魏博士转身冲我鞠了一躬。
我对医生说,小心看护这个精神病人,他是个环保专家。
【实战演练】
1.从文章体裁来看,这是一篇
A.科学小品B.哲理散文C.微型小说D.叙事散文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造诣( )②沉淀( ) ③嗅觉( )④甲醇( )
3.根据句意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形容悲愤痛恨到了极点。( )
②形容存心不听别人的话。( )
③形容喜悦或得意的神态。(
)
④满脸笑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
4.
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
5. 本文选材十分典型,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6. 本文想象丰富,请举例说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哪里。
7. 本文在构思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8. 人类的器官
能够改造吗?文中的魏博士为什么成了“精神病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
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炊烟
①炊烟总是喜欢
站在瓦棱上向远处眺望,并且学母亲的样子,以手加额,温和地叫着我
们的乳名,喊我们回家。有时,我
们玩疯了,或者根本没听见,它们就会像蛇一样,一扭腰
爬到云的上面,撒开两腿追赶我们失落在山坳里
的脚印。我想,那一定是母亲叫它们来的,
否则,它们怎么知道我们在哪座山哪条谷哪块坡地上砍柴扯草
翻跟斗呢。在这个世界上,能
给你这种感觉的,一定是你的母亲。
②像母亲身上的衣裳
,炊烟总是随了季节的更替而变换着颜色。暮春,当雨季刚刚开始,
炊烟就把自己染成乳
白色,且总是贴着瓦檐不肯升高,远远地看,就像给村庄浸上了一层淡
淡的水墨。这时候的村庄,宁静,
恬淡,有着小女孩一样的幻想。但炊烟里一定有煨土豆浓
郁的芳香。农家四月,青黄不接,土豆却在此时
懂事似的把自己奉献出来。金黄的土豆粉甜
可口,无论是煮了蒸了煎了炒了煨了,都好吃。但我们最喜欢
的还是母亲用红红的柴火灰慢
慢焖熟的土豆,香气四溢,一层焦黄的皮逗得你直想掉口水,且顾不上吃相
,一边撮了嘴吹
土豆上的灰,一边在两个手中倒腾,恨不得一口把它吞入腹中。
③到了
盛夏,炊烟就把自己弄成蔚蓝色,带着几分神秘与骄傲,直直地往上升,好像邻
家初长成的女孩,把心事
写在脸上,却又故作沉静,目不斜视,待升到半空后,遇到了久盼
的风,便脸红红地顾不得害羞,头也不
回地跟人跑了。夏天是成熟的季节,炊烟里弥漫的一
定是豆角、南瓜和青椒的甜香。这些带点土味儿的食
物,总是在你最想念它们的时候,款款
地待在那里,等着你去摘。母亲清早起来提一只空篮去菜园,大约
半小时后,便带回一篮子
水灵灵的蔬菜,且随手扔给你一条嫩生生的黄瓜。你也顾不上洗,在衣角上胡乱
擦一下,便
迫不及待地塞进口中,然后心满意足地拿了书本,赶了牛儿,一边高声念叨,一边晃着牛铃,
悠然地走向绿茵深处。
④秋天,稻子进了仓,红薯发了胀,母亲不再心慌。重阳节,母
亲用清早打的井水淘了
糯米,她要为父亲蒸一坛过年的老酒。酒是喜庆之物,当然得在重阳这天蒸好,取
吉祥长寿
之意。在家里,母亲是遮阳的房子,父亲便是那顶梁的柱,而酒则是一个乡下男人的精气神。<
br>因此,故乡秋天的炊烟里混合着米酒和烤红薯的醇香,也有着成熟男人的骚情味,因为父亲
喝醉了
酒,就会扯开破嗓,对着母亲唱那火辣辣的带情味儿的山歌。
⑤四季炊烟,最本色的还数冬天。
时间刚过早上六点,谁家的屋顶上便开始冒出了一缕
淡淡的炊烟,接着是第二家,然后是一村子的瓦灰色
。它们开始是悄悄地从窗棂上的气孔里
溜出来的,慢慢地就在屋顶的积雪中钻了个孔,然后向两边扩散。
母亲总能把生活安排得那
样熨帖。想象一下,一家人围炉向火,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声吹牛,是不是
应了古人那
句话——其喜洋洋者也?炊烟在某种意义上是村庄高高扬起的一面写满母爱的旗帜!
⑥而现在正值黄昏,年迈的母亲在灶屋里忙碌。袅娜的炊烟又一次升起来了,它多像母
亲年
轻时水蛇一样曼妙的身姿啊!
(摘自《散文百家》,有删节)
【实战演练】
1. 文章通过写炊烟而赞美了母亲,第⑤段中哪一句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
2. 文中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
你是如何理解“炊烟总是喜欢站在瓦棱上向远处眺望„„喊我们回家”一句的?
4. 炊烟在农村很常见,但在本文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内涵和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5. 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性格。
6.读罢文章,你的内心必定有所感动,会记起父母对你的好„„请联系实际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