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

萌到你眼炸
917次浏览
2020年09月28日 14: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北大学教务处-广东省教育考试

2020年9月28日发(作者:杜铁环)


初中阅读题答题技巧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 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
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
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 说),设置悬念(小说),为
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 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
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
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
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
上 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 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
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 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
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 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
古诗 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八)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
常用 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 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
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 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九)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
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案技巧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 明文
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 为后
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 某句
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 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
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
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 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
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本 文记
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 ……、
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等。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 有哲理
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 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 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
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 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
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 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 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 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
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 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 该事物的强烈感
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 事物,可以把它
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 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
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 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 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
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 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 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
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
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


6、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 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涉及较多的
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 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 服力的作用。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 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 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
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 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
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
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 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
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 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 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
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 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 ×”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
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 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 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 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 性。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 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
了歌颂了或批 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若是 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6、理解、品味句段题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 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F、衬托 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7、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 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回答
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包
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 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


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
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9、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
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郑州大学三本分数线-四川外语学院分数线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西安中考招生网


宝鸡市人事考试中心-中秋节日记


触龙说赵太后翻译-作文自我介绍


会计专业自荐书-简历自我介绍


冻疮治疗-汇报材料范文


海关大学-yy婚礼主持词


没关系英语-中秋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