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玩出了名堂-竞选班干部的演讲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一年级数学上册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
教学材料:青岛出版社
授课教师:陈伦星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
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
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的要
求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
刻,教师要好好把握,但不要急于求
成。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和
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和家长一起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
内容标准: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能正确写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3、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
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
几个,会读、会写1到10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4、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熟练地
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
内容标准: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
对物体进行分
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
厚薄等。在分
一分、比一比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
比较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
现并提出有关分类、
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经历
分类、
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
物品的习惯。
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
内容标准:1、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
交换
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真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会口算10以内的两
步加减法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不同的问题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第四单元:认识位置
内容标准:1、 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体会上下、前后、
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
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学生能按下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
题,能比
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第五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内容标准: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
,
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知道一个数的相
邻两个数各是几。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
20”.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
数感。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内容标准: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等立体图形,知道这
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
思维能力,发展初步 的空间观念。
3、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
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
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
事物的意识。
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内容标准:
1、结合
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
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
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
,体会加减法的
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
多样化,初
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
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八单元:总复习
内容标准: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
识间的联系,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
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
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 课程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
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
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
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
初
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
口算20以内数的加
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
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
用上下、左右、前
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
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
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
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
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6.在与
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
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
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7.在数学活动
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课程实施:
1、课程资源:
(1)、信息化资源:课件、班班通。
(2)、常规资源:各种实物、教具;全区课程资源库中的经典教
学设计。
(3)、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
2、实施手段:
(1)、创
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
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
研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把握课程内容,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4)、精心设计作业,在作业练习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
动脑、动口。
(6)、精心组织活动。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
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
进的教学理念。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
的教学经验,不断完
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自主学习态度,是否会预习、学习态度是否积极等。
2、课堂观察。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单
元作业: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否从现实生
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
的有效方法,能否表
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学生一个模块学习的简单总结。
2、扎实做好日常小检测。
(三)、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即可用书面考
试,也可用口试、活动报告等
方式,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引入五星、笑脸等奖励机制。
六、附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教材内容
备注
数学课程纲要
年 级:一年级(上册)
学
科:数 学
任课教师:陈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