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汇编
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真题-有关自我介绍的作文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
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
法(或减
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
用两
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
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
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
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
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
“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
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
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
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
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
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
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
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
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
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
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
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
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
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
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
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
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
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
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
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
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
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
调计
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
办法。
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
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
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
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
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
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
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
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
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
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
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
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
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
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
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
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
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
教师注意引导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
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
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
步计算解决问题。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
br>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
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
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
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
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
平均分”
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
到难的
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
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
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
式,知道除法算式
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
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
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
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
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
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
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
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
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
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
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
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
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
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
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
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
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
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
支分的,也
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
子里
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
br>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
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
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
”,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
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
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三、课堂总结。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
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
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
一圈,圈好后填写算
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
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
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
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
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
方法求商,感受到
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
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
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
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
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培养学生综合、沟
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
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
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
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
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
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
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
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
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
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
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你们都
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
还少
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
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
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
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你们都有哪
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
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
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
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
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
根据什么进行口算
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二、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
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
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
最后,是学
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
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分析能力和
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
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
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
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
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
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
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
出
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
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
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
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
,即不等。
(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
,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
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
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
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
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
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
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
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
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
的,有锐角,钝
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
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
(小组自由
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
理统筹。 <
br>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
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1.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2.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
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
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
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
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
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
行、火箭升空等物体
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
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
和旋转的特征。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二、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
些新知识。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
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
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
字吧。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
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
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
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b)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c)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
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
。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
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
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
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
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
践能力、分析
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学过程:
一、回顾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二、出示投影是锐角的在□里画“√,”是钝角的在□里画“○”。
□ □ □ □
□
三、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平移几格?哪些是转动?转动的在□里画√?
四、指导学生及时订正,完成课外作业。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单元教学内容: 课本P48~6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
单
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
握用口诀求商
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
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
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
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
单元课时安排: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
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
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
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
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3.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
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
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
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
第二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
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二、展开学习
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
br>(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
出来吗?(2)学
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出示题目
4×( )=36 6×( )=42 63
÷( )=7
32 ÷( )=8 48÷( )=6
9×( )=54
(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
(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第三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表
2、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二、展开学习
1、完成第52页第8题
(1) 出示表格
(2) 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
(3)
计算并填表
(4) 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53页第8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对答案
(3)
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3、完成第12题
(1)
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 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 树立加、减、乘、除我都会我能学好口算的信心。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第9.11题
(1)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2)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 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4)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
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
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
法,初步学会用转化
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
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
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
梨的个数有
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
的××倍,那就是说甲数
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
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
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
机?
(2)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 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5) 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
里面有3个5,就是说
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
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
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3.
(5)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
题?
(6)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7)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8) 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
讲解。
四、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 练习课(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
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
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 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
涂的情况你能提
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出不同的数
学问题,完成表格。
1
2
3
4
5
6
7
8
9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
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你能提哪些问
个数
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
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 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2) 学生独立解答。
(3)
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 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
(2)
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 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
难指导。
四、课堂总结: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
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
什么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
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 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
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4)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5) 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p>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
多少人?”板
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6)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1)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四、课堂总结
第七课时 练习课(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十三6~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
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 56÷7 32÷8 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 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
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
要多少钱?他们
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
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 题
(1)
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 学生尝试练习
(3)
交流解答思路。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
会算吗?学生
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
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
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
分步式,也可列
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
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
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
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课堂总结: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
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
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
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
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咱们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
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
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
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2、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
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
法。
3、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1)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2)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4、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5、做第65页中第5题
(1)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3)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
!这是小明他们班上的体育课
的情景图,这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先玩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6组;再玩
丢手绢,9人一组,可以分成
几组?
师:刚才,你们通过同桌互相说,明白了主题图的意思,知道了所要求的问
题,怎么解
决这个问题呢?
(1) 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步骤。
(2) 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生:1.分步解答:6ⅹ6=36(人)
36÷9=4(组)
生:2.用综合算式解答:6ⅹ6÷9=4(组)
师:用乘除法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要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1)
师:夏天到了,同学们可喜欢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真热闹!你
看到了什么?
要求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
(2) 学生小组合作提问题
(3) 小组汇报提问题的情况
(4)
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并组织学生解决以上问题。解决
问题时,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3、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1)
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议一仪解决问题
的方法和策略。
(2)
让学生各自独立进行解答。
(3)
组织学生互相进行交流、评价等活动,再次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
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4) 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5) 看着这一幅情景图,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5、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6、做第66页中第10题
(1)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
(2)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3)
师生共同归纳填数的一般思路:与混合运算的顺序正好相反。(如
下图)
24
24
×
+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
起来分享!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
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
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
以内数的认识”,
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
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
,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
的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
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说出各数位的名称,
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
估
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
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
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
“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
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
位进1)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
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
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师:“
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
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
br>(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
间的十进制关系
,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
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引导学生小组
自行探究操作。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哪个小组
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
方法?小结:大家一起数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
(一
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
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
,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
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
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
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
该
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
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
“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
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
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
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大小比较方法,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插图
,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
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
6○20 66 ○ 62
100 ○ 89 75 ○ 57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
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
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2题。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
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
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四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
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万
”,进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 ( ) ( ) ( ) ( )
110 、210、310、410、( ) ( ) ( ) (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309 420 200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
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
调查的结果。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
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
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
六。如何写出这个
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
br>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
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 ( ) (
)
(2)1998( ) ( ) ( )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
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
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组成的。
师: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
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
,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
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
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
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
读一个0。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3.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
写数都要从高
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
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六、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
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 1059
5791 135
2.在 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 )是四位数的有( )最大的数有(
)。
最小的数有( )。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聪聪和妈妈
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2.
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
视机的价格比1000
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
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
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
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
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
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
理清
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
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
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 的大小?
师生总结:比较万以内数的时
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
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 ○ 2867 7□00>7240
646 > 6□2 □49 > 413 □
21 > 201 4293
> 4□63 15+7< □+7 20-20÷5 > □-20
÷5
2.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 )、 ( )、( )
(2)1720、1730、( )、( )、( )
(3)5000、5100、( )、( )、( )
(4)1360、2360、( )、( )、5360、( )
第七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
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接着数数。
1998.( )、( )、(
) 9997.( )、( )、 (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205 306
402
( ) > ( ) > ( ) ( ) < (
) < ( )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
: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
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
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师生小结
: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
整千、整万数。
2.
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
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
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
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
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
戏。
(2)
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
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
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
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
教学目标:
1. 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
加
减的方法, 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
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
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
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
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
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
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
+6000= 1500 -600= 1500- 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集体校正
5、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三、 展性练习
1、你有几种填法?(练习十七第5题)
8□27 >8263
2、○里填上“> ”、“< ”或“ = ”。
20 +80 ○40 +60
5800- 800 ○3600 - 3000
130+ 70○200 +20
700 -90 ○ 700- 80
1200 -200 ○1000+ 200
500 -50○ 400 +50
90 +50 ○200 -60
90 -60 ○100 -70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 课本P85~90页。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
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
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
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下面
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
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
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
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
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
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 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
克和1千克
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
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
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
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
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
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
.)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
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
,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
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
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
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
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
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
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
有多
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
一下本
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
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
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
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
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
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
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
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
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3页。“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准备:题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50+70 300+600 800-400
30+40
200+700 600+400 80+90
80-30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习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斑有23人, 二年级二班有31人,
二年级 三班有32人,
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
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
学问题。
同时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4)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
第一个问题: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
手?为什么不行?说说原因。
23+31=
(6)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7)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注意进位!)
(8)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
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
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
(9)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
22-4=18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练习十九第1题。
2.练习十九第2题。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练习十九
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习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教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教学内容:
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加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教材第96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6.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1)先独立计算。
(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因为18+34=52
所以180+340=520
用竖式计算。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
我们写竖式的时候
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让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1+3+1=5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法的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1)说说图意。
(2)根据图上问题列式计算。
(3)根据变化的数据进行计算。
五、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第四教时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教材第98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
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
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
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
估算就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
是如何
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
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
5.
出示问题二。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
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
个。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
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6.延伸拓展。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
是多少。 <
br>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
成。用连线的方
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题。
四、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 几百几十的加、减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
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650,200,160,280,450,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
生连续计算
60+200-160+280-450,集体评价订正。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
、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
是什么?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
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
视力。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大屏幕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并指
名学生 上台板演。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说一说怎样列算式?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评价订正。
三、技能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
先让学生独自估算,将结
果写在书上,然后指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引导其
它学生评价该生估算是否合理,使学生理解估算策略的
多样性。
2.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
大屏幕
出示第8题情景图。引导学生分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小朋友已看的
页码是142—143页”,进
而一起估算出结果。
(2)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
大屏幕出示第12题情景图,先让
学生独立估算。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
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
货情况。如,矿泉水
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四、练习总结 。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
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
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
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
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
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
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
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
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
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
采用笔算,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
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
学习内容使
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
示一个或两个单
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上,让学生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
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
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
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
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
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
些
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
的。更加注重
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
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
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
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
br>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
计表,能根据
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
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
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
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
的方法收集和
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
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
务。同学们
,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
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
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
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
理、分析的过程中互
相交流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