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温柔似野鬼°
571次浏览
2020年09月28日 23: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世界奇闻-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0年9月28日发(作者:房芝萱)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






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 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
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 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
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 算速度
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
何运 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
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 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
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 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
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 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
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
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
学习数学 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 。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
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 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
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 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
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 半以
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 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
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 了二年级下册,这
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
混合运算, 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
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 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
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
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 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
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 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 br>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 过程,初步理解有余
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
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经历数数的过程,
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
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
3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
1.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2.练习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整理和复习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平移和旋转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3.实践活动:剪一剪
4.练习七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四单元
2.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二)
3.整理和复习
1.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
2.解决问题
混合运算
2.解决问题
3.整理和复习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2.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2.解决问题
3.整理和复习
4.小小设计师
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整理和复习
1.认识克
2.认识千克
3.解决问题
4.练习二十
1.猜一猜(一)
1.猜一猜(二)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
结束课程,复习迎考。
学期结束工作
4

课时
2
1
1
4
1
3
2
1
1
1
1
1
2
2
1
1
3
1
1
1
2
2
2
1
1
1
4
4
2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周次
1
2-4




5
6-7
8-10
11-13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数的认

14-15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第十单元
总复习
16
17
18



课 题 名 称

教材2页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2、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
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 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
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
价值观
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 、回
重点难点

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


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人数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蓝色

白色

教学板块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
欢 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 果我们学校要给一
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
议下该选 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
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
5

(二次复备)



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 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
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
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
可以 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
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 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
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
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 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
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人数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 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
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
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
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 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
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
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
6



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
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 br>(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
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 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人数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
说出统计的过程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强
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7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
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
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 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材3页例2

数据收集整理(二)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
理的判断。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
来,让 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情感、态度与
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
价值观
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数据收集整理(二)
课前准备
信息技术
的运用
课件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票数
张三

李四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 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
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 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8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
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
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 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
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 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
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 正的
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
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 要想办法
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
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 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
及搜狐请方法独 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
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
9



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
票数
张三

李四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
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 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票数
王明明
15
陈小菲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
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 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
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0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 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
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 种方
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
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 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教材4-6页

练习一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知识与能力
2、使学 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
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
趣。
教学重点: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的运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二次复备)

11
教学板块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 名,小组汇报
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
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 的同学举
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 各样的车辆越
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
各种交通工具的 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
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辆数
面包车
6
大巴车
8
小轿车
33
摩托车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
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
讨论,说出理由。)
12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
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
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材8-9页例1、2

《平均分的认识(一)》
通过观察、操 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
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 平均分”的含义。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
的 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
价值观
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
重点难点

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6个圆片、18
根小棒、10
个小正方体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
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
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
可 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
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
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3. 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
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 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
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
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 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
14

(二次复备)



分。
6.练习:说一说。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
5份。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
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 的?(学
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
六得到结果。)是 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
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 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
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 把6块糖果平
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每份能 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
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
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
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
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
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 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
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 作:用10个正方体
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
不同的 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
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
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
学 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
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 :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
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
15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 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
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第
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
2个小朋友——份数、 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
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
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
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材10页例3 《平均分的认识(二)》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
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 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
价值观
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16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 边。瞧,动物
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苹果,
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
一起瞧一瞧。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 己的孩子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一)分果冻
1.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
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
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
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
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
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 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
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一共要分8根)小老师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
数一数8里面分了( )个2?(8里面有4个2) 教师总结:也就是把
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 有4个2。(多指几
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
它是把12个苹果每( )个一份,分给了( )名运动员。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一)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伯是这样分 的。课件出示: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 )个?学生汇报
(二)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
17

(二次复备)



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
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四、 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一)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节,
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 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
队形:想一想每( )个站一排,可以站( )排。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
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目标检测设计】 小小梳理之星: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
动: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材13页例4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
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课前准备
信息技术的
运用
多媒体课件、圆
片。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问题引入
(一)谈话引入
18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
示大 熊猫图片,可爱的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
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
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
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
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然后
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一)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
子里 ,每盘放几个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
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
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
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 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
表示除法,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表示平均分的意
19



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
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表示
平均分,所以把12 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4,
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师:这个算
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
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
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
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
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一)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
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
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
么事也能用10÷2=5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2=5; 18÷6=3;
16÷8=2; 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目标检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
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20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材14页
例5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
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 是用除法计算。
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
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值观
教学重点 :
重点难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
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
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
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 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
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 圆片
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
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 ,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
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 想一想:刚
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
吗?熊猫想 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21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
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
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
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 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
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 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
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
示?(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 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
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
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
数 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
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 了除法各部分的名
称。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22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
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
(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
号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
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
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 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
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 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
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教材18页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
乘法口诀求商。
情感、态度与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价值观
23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板书
设计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填空。
2×( )=10 3×( )=9 4×( )=8
( )×4=12 ( )×3=18 ( )×5=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 他
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
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 宝分3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
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
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
子?
(二)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 问: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
12÷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
说怎样求商。 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
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9个, 分给第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
三只小猴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
好分完。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
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 ,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
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 ”,所
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边说边演示课
24



件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
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
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2~6的
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2×( )=8 3×( )=9 5×( )=10
8÷2=( ) 9÷3=( ) 10÷5=( )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 12÷6= 8÷4= 5÷5= 4÷2= 9÷3=
6÷2= 12÷4= 8÷2= 10÷5= 12÷2= 6÷3=
(四)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 )
÷( )=( )
四、目标检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今天的 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 之间有着密
切联系。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材19页例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的方法。
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
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5



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
重点难点

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课前准备
信息技术的
运用
板书
设计

课件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5×6= 4×8=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例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
来看看他 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
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你能根据
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 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
子? (2)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
个问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 你是怎
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
(2) 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
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 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
26



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就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2)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 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
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
=4(个),想:(四)六二十四。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 求
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六)
二十四。 „„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 它们都
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 第一题
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
得数。 „„
2.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
方法
(2)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做后让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
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解答的。
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
方法。
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
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然后思考: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
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
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教学反思

27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材23页例3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
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
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
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
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
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
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
份是几?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
3.揭题:我们 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
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 们利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28



1. 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已知条件: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 所求问题是
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
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
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
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
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
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
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
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
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
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
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 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
答板书。 已知条件: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 师:所求问题
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
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
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
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
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
29



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
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
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
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
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
份数=每份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
解决问题的。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
己是怎样解答的?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 (2)
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
问题。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29页例1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
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经 历“剪一剪、折一折、辨一辨”等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
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激
价值观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辨认轴对称图形。
30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猜想激趣
1.课件出示(教 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
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 半个身影,
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
称的。(板书:对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
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
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 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
“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
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 边完全重合的图形
(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对折时 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31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
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
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
生活中去找一找。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
练习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习 1.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
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教学反思


教材30-31页

2、3 《
平移与旋转



课 题 名 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
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
32



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
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
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价值观
系,感受数学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33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 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
变大小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
(二)探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
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
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 旋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
页的“做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
的第7题)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
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
34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 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
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 辨别多个图形
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 拼图游戏。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张卡片上 的图案,利用平移和旋转将零散的图形
有序相接,构建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三)课外拓展: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教材32页

4
《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借助剪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对称、平移等现象
通过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
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值观
受数学美。
重点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
难点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准
课件、剪

刀、手工纸
信息技
等。
术的运


板书
设计




教学板块 (二次复备)

3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欣赏作品,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欣赏民间剪纸艺术
作品的美。

2.找出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这些优美的作品是怎样做成的?你也想剪一剪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剪一剪”。(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2.观察思考:这些小人有什么特点?(对称、平移)
3.渗透思想:要剪出4个连续的小人,要从剪1个小人开始研究。
(二)解决问题。
1.探究剪1个小人。
(1)自主操作,剪一剪。
(2)组内交流,展示作品。
(3)畅谈体会,感知剪法。
①成功者谈剪法:先对折,再画出小人的一半,最后剪。
②失败者谈注意事项:如画半个小人时应从纸的闭合处画起。为什么?
2.探究剪2个小人。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讨论:怎样折、怎样画、怎样剪?
36



(2)汇报交流,探究折法 ①预设折法:
方法一: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二: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
个小人。
方法三: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三次,再画出
半个小人。
方法四: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②优化折法:不同的折法都能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但方法一更简便。
(2)探究画法,质疑剪法。
①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了两个半个小人? 画时要注意:从对折
的闭合处画。
②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两个小人是分开的? 剪时要注意:剪
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不能断开。
3.探究剪4个小人。
(1)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汇报展示,交流剪法 一折:对折三次。 二画:从闭合处画半个
小人。 三剪:连接处不能剪断。
(三)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体会平移。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果要剪8个小人要对折几次?对折5次可
以剪出小人?
三、实际应用,提升认识
(一)教材第36页练习七的第12题。
1.你能剪出右面的图吗?
2.观察思考:怎样折、画、剪?
3.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4.课件展示,体会旋转。
37



(二)发挥想象,自主创作。 你还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剪一个新的剪纸作品吗?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
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出的美丽图案。(课件配乐展示)

教学反思



教材37-38页

1
《表内除法(二)》
课 题 名 称

知识 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
求商的算理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价值观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二次复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激活经验,复习铺垫
(一)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
顾7、8的乘法口诀。
(二)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 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3×( )=21 ( )×6=48 7×7=( ) 8×8=( )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1)学生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38



(2)学生汇报想法: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激发兴趣,情境展开
(一)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1)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1)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2)星星每组分几颗?
三、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
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
子,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
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
39



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
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
1.计算。 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1、2
题。
2.开火车。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 第3题。
学生说答案,并说说所用的口诀。
(二)游戏提升。
1.送小鸟回家。
卡片分房子和小鸟两类,房子卡片上有4 、5、6、7、8等数字,小鸟
卡片有算式,让学生算好商后走到相应的房子旁边。
2.拓展延伸。
剩下7号和8号房子没有小鸟飞进去,哪些小鸟能住进来?请分别说
出商是7和8的除法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39页

2
《表内除法(二)》
让学生经历用9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与价值观
40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算式卡片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式计算。
( )×( )=( )
( )÷( )=( )
( )÷( )=( )
(二)填一填。
( )×4=24 ( )×7=35
9×( )=36 64÷( )=8
( )÷ 5=30 ( )×( )=81
(三)揭示课题。 前面大家学习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今
天接着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一)自主探究,建构方法。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1)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
设:用乘法求。想法一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 行,共27个;
想法二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2)两道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 提问:27个彩球,每行摆9
个。可以摆几行?27个彩 球,摆了3行,每行摆几个?学生根据问题
列算式。并说说用哪句口诀。(三九二十七)
3.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
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4.感悟算理。 让学生小结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
式的道理。
(二)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算一算。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
2.说一说。指名回答上面一题答案及所用的口诀。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一)基础应用
41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引导观察
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商也相应发生变化。
2.将教材“做一做”第3题改编成找朋友游戏。 将算式制成卡
片,商相等的为朋友。
(二)拓展延伸 ( )÷( )=9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42页

3
《表内除法(二)》
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
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
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
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的乐趣。
价值观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 )=( )
(二次复备)


42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 )=(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
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
仪8元)
(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
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
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
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
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
43



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 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
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
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
(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
(2)36元能买几个皮球?
(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
口诀。
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
(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
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 些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
多少元?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材47页

1
《同级混合运算》
44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
计算”的道理。
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 br>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
+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
手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 书
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
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
有多少 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45

(二次复备)



53-24=29(人) 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
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
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 边讲解边说明:
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
以脱式进 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
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 加计算的数照抄
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注意:等 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
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48-8+17,15÷3×5,指定学生说说每道综合
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
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
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
46



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 )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
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 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
-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23+6-11 2×8÷4 72÷8÷3
= □○□ = □○□ = □○□
= □ = □ = □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教材48页

2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
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47



情感、态度与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同时提高学生的
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价值观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
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
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
48



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 小括号行吗?让学
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
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
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 减法。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
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
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
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 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
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
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 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
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 加
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
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
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 惯。
(四)改错第50页第3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
正过来。)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
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49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
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教材49页

3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
序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
作用。
让学 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
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 理。

课 题 名 称

知识 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值观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
算顺序。
50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
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
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 (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51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
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
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
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 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
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
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
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教材53页

4
《解决问题》


课 题 名 称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 合
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52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
问 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

情感、态度
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
的运用
课件







教学板块
一 、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二次复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
了36个。)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
烤?)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53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
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
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 (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 =54÷9 =54÷9 =10-4
=6(次) =6(次) =6(次)
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
么?
(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
想的?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
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54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 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
什 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
理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 (2)已经烤了多少
次?
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
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
(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
(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
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 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
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
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55



教学反思


教材60-61页

1、2
《有余数的除法》

使学 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
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

课 题 名 称
知识 与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
过程与方法
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
思维。。
情感 、态度与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
的喜悦。
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前准备
信息技术
的运用
课件、小棒、
学生学具。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 分完,
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有余数的 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
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6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
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 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
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
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
(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
(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
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
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
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
57



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 根小棒摆出独
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
根数不同,共分成 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
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
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
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
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58



教学反思


教材62页

3
《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沟通平均分 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
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 事物间的普遍联
系。
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
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的过程和结果。
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每个学生
准备13根小棒。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板书
设计



教学板块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一)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二)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
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
根小棒?还剩几根?
59

(二次复备)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组)……1(根)
(2)引导学生说出13、4、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
(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
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
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
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
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示
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
经分掉了12根的? 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
出来的?
60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分
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
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优
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学生分一分,并
列出横式,教师板书16÷4=4(组)
2. 学生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
3.比较交流。 (1)竖式中的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
什么?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
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 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上
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改错。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除法竖式和除法横 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
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教学反思



教材63页

4
《有余数的除法》

课 题 名 称

61



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
知识与能力
过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
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试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知
(一)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13 ( )×5<49 7 ×( )<48
9 ×( )<29 ( )×6<41 8×( )<52
4 ×( )<25 ( )×3<17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括号里应填的数,并说明理由。
(二)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
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
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
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
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62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 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
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
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
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
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
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
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63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要求学生说
出所有答案;但对于学有余 力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序思
维的习惯,)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三)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教学反思


教材67页

5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
题的良好习惯。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
决 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价值观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信息技术
课件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64


(二次复备)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
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
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
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
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
要6条船。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65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
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
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
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 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
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
成为余数的好朋友。

教学反思




教材68页

6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
问题。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
经验。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



66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一)游戏:猜手指
1.游戏规 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
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 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
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
让 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2.学生数,老师猜。
(二)设疑导入
1.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
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
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
(二次复备)


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
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
色的。
67



(3)预设三:列式法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
该是黄色的。 3.回顾整合,检验结果。 (1)结合图示理解。 (2)
检验解答的结果。
(三)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1.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2.第27面呢?第49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 定,与商没有关系。
余数是几,答案就是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
就是 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1.读题审题。
2.独立解答。
3.质疑:为什么最后确定颜色时看余数,不看商?
(二)综合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 学生独立
找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1.出示题目:一个星期有7天,(1 )六月份有30天,有几
个星期?还多几天?(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
月1日是星期几?
2.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
生体会商与 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1.揭秘游戏,首尾呼应。 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
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
2.师生总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请
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教学反思


68




课 题 名 称

知识 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材74-75页

1
《1000以内数的认识》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
大数的意义。
能 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
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 系。
情感、态度与
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课前准备
课件、小棒、纸张
和计数器等。
信息技术

的运用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
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 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
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69

(二次复备)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 百是多少呢?
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 :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
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
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 ,再用手比
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
有1000人呢?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
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
70



( )
2.580、590、( )、( )、620 3.( )、900、800、700、
600、( )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76-77页

2 、3
《1000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数圆点、小棒等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 数的意义,初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一般方
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
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理解读、写数的本质。
课前准备
课件、圆点图、小棒、
计数器等。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复习导入,迁移激趣
(一)复习旧知:(课件演示)
(二次复备)



1.数一数。
71



(1)在三百八十七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2)下面共有( )
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
(1)8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68由( )个( )和( )个( )组成。
3.估一估:有多少个圆点?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1000以内的数。(板书
课题)
二、活动展开,探究新知
(一)圈圆点,经历数数的过程。
1.同桌合作:拿出圆点图,圈一圈,一共有多少个圆点,看看
刚才估得准不准。
2.汇报交流: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数法的异同,突出用“百”数较大
数的优点。
3.课件演示:先圈出一个100,再圈出一个100,还剩下3个十
和5个一。
4.学生回答:2个一百是多少?(二百)它与3个十和5个一合
起来是多少?板书:二百三十五
(二)摆小棒,探究数的组成。
1.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怎样能清楚地表示出二百三十
五。
2.汇报交流 :100根小棒摆一大捆,摆2捆;10根小棒摆一小
捆,摆3捆,剩下摆5根小棒。根据摆的小棒说一 说,这个数是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课件出示:

(1)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合起
来是多少?板书:四百六十。

72





(2) 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百和( )个一组成的,合起
来是多少?板书:四百零五。
(三)拨珠子,探究数的读、写法。
1.自主选择:学生自由选择黑板上的3个数:二百三十五、四
百六十、四百零五,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1)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
和千位等。
(2) 认识计数器上珠子表示的意义:百位上表示几个几,十位
上表示几个几,个位上表示几个几。
(3)拨一拨,说一说。拨好数后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拨的。
2.写数:学生根据拨出的数写一写,重点突出当计数器上的十
位或个位没有珠子时用0占位。
(1)比一比。46和460,45和405有何不同。
(2)说一说。让学生直接说说上面每个数的组成。
3.读数。
(1)独自读:235、460和405。
(2)合作议:你是怎么读的?什么位置的零要读?
4.举例:学生例举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互相读一读。
5.小结:读数和写数时都从最高位起 ;读数时,百位是几就读
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
就直接 读零,末尾无论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几百就在百位上
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哪一个数位上一个 计数单位都没有,
就写0占位。
(四)看数轴,丰富对1000的认识。
1.数彩点。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数出例3的彩点共有多少个。
(1)圈一圈,数一数。学生 观察,一行10个,圈出10行是100
个;之后每100个圈一圈,再数一数共有10个100,也就 是1000
个彩点。
73



(2)比一比, 填一填。对照数轴,看数轴0到100之间平均分
了多少份,(10份)每一份正好代表多少个彩点,( 10个)根据
对应的彩点依次填出数轴上的数。
2.说发现。观察填好的数轴,你有什么发现?
(1)说说1000的组成。例如:1000里面有( 10 )个( 100 )
或 (100)个( 10 ),(900 )和( 100 )合起来是1000。
(2)指出950和590的在数轴上位置,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例
如950里面有( 95 )个十,( 59 )个( 十 )是590等。
3.玩游戏。
(1)找位置。教师报 数,学生找出它在数轴上位置。例如:380,8
个百和6个十组成的数,38个十组成的数等。 < br>(2)说组成。指名学生找数轴上的一个点,其他学生写出这个
数,并读一读,然后说说它的组成 。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77页“做一做” 第1题。借助小正方体,在学生理解了
1000以内数的组成基础上完成。
2.教材第77 页“做一做”第2题。在计数器上拨数之后写数,并
说说是怎么拨的,写数时要注意什么。边操作边叙述 ,巩固方法。
(二)综合应用
1.9个百和3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读作( ),它里面共有
( )个十。
2.蜜蜂每秒约振动380次翅膀,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
读出这两个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一)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生活中你见过哪些1000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74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78页例4 《认识算盘》
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表示数。
经历用算盘表示数和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
渗透位值思想。
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
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复习导入,谜语揭题
(一)复习旧知:(课件出示)下面每幅图代表的数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二次复备)







75




1. ( ) 2. ( ) 3. ( )
(二)谜语揭题。
1.猜谜语:同学们回答得真棒,那接下来我们来猜个谜语吧。
课件演示: 一座城,四面墙,
一群珠宝里面藏。
若用小手拨一拨, 噼里啪啦连声响。
2.揭课题:学生猜一猜后,教师出示算盘,并板书:认识算盘。
二、借助算盘,探究新知
(一)认识算盘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介绍名称。出示算 盘,让学生观察并了解算盘的结构,
最后介绍算盘的框、梁、档和珠子。
(2)同桌互说名称,一人指另一人说。
(3)明确上珠和下珠的意义。 梁下面的珠子叫下珠,一个下珠
表示1;梁上面的珠子叫上珠,一个上珠表示5。
2.认识算盘上0~9的表示方法。
(1)1~4的表示。教师演示拨一个下珠表示1,拨2个下珠表示
2……
(2)5~9的表示。教师演示5怎么表示,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
示,而是用1个上珠表示。 同桌互说6~9怎么表示法,再汇报演示。
(3)0的表示。空档表示0。
(二)运用算盘
1.介绍拨珠指法。(教师演示)
2.了解如何定位。 教师 先在任意档上拨9,然后让学生想想怎
么拨10。通过观察,无论用哪种方式,都必须确定个位,并做好 记号。
在比较中,优化方法:通常用最右边一档作为个位。
76



3.用算盘记数。
(1)拨出563。 先独自拨,再指名上 黑板演示,最后集体评价。
学生拨好后在算盘上从右往左确认个位上是几,表示几,十位上是几,
表示几十,百位是几,表示几百。看看上下珠子是否拨正确。
(2)拨出1000。 着重让学生体会个位、十位和百位都没有时是
空档,千位是1个下珠。
4.用算盘数数。
(1)先拨出99,然后边数边拨到110。让学生感受“拐弯数”在算
盘上的表示。(教师演 示)
(2)先拨出497,然后边数边拨到502。(同桌合作:一生拨珠,
另一生检查, 然后互换)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78页“做一做”。学生通过在算盘上拨数,进一步认识算
盘,应用算盘。
2.互动练习。同桌合作,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学生拨数,然后
一起写数。
(二)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81页第11题。学生找到相同的数后,读一读这些
数,再说一说这些数的组成。
2.讨论计数器拨数和算盘拨数的异同点。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回顾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认为算盘拨数要注
意什么?
(二)欣赏拓展。
1.介绍算盘的历史。课件呈现第78页“你知道吗”,教师加以介绍。
2.课件展示各种算盘,学生欣赏。
教学反思



77




课 题 名 称

教材82-84页例5、6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与能
利用小正方体、计数器、彩星等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

过程与方
在操作活动中,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感受万以内数的组成,进一步培 养学
教学
生的数感。

目标
情感、态
度与价值
借助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重点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
准备
信息
课件
技术
的运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复习导入,以旧引新
(一)复习旧知:(课件演示)
1.填一填。
(1)( )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 )。
(2) 408是由( )个百、( )个一组成的;480是由( )
个( )和( )个( )组成。
2.数一数。
(1)从八百八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2)数小正方体个数。下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你是怎么
知道的?





78



(二)揭示课题。 除了一千,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大的
数,例如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 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课件演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10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活动展开,探究新知
(一)在演示中感知
1.利用正方体数数。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中正方体,让学生跟着数:一千、
二千、三千……
(2) 认识一万。在学生数到九千时,教师提问:再增加一
千是多少?(10个一千)继而认识10个一千是一 万。
2.利用计数器数数。
(1)教师拨学生数。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再边拨学
生边数,直到九千时问学生该怎么办。(把千位9个珠子归零,
然后在万位上拨1个珠子。)
(2)小结并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
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与千是相 邻的计数单位。
(二)在制作中体验
1.制作数位顺序表。
(1)引导观察:在计数器上你发现了哪些认识的数位?。
(2)独立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引导)。
(3)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
2.运用数位顺序表。
(1)写数。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写数,例如:894、309、
480、1000等
(2)读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读数,将上面写出的数对照数
位顺序表读一读。
(三)在操作中领悟
1.拨计数器,经历数数过程。(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
数。)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拨到一千零二十。
(2)从四千九百八十起,一十一十地拨到五千零三十。
79



(3)从八千七百起,一百一百地拨到九千二百。
2.圈彩星图,理解数的组成。
(1)估一估。(课件出示彩星图)让学生说说这里大约有
多少颗彩星。
(2)圈一圈。拿 出准备好的彩星图,数一数,圈一圈。10
个100是1000,彩星比1000多得多时,先可以怎么 圈,再怎
么圈,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3)说一说。说说圈的过程,再说说合起来共有多少颗彩
星。(二千四百五十八颗)
(4)填一填。(课件演示用小正方体表示二千四百五十八)
这个数是由( )个千、( )个百、( )十和( )个一
组成的。
(5)选一选。请学生选择计数器或算盘拨出这个数。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
位数 明信片,若有学生说出32个一百、5个十和4个一时,教
师也可追问32个百是多少,(3200)也 可以怎么说。(3个千、
2个百)
2.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好后说说在计数
器上是怎么拨的及每个数的组成。
(二)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从一千七百六十五开始,先一个一个地数,数
到整十数 时,开始一十一十地数,数到整百数时,一百一百地
数,数到整千数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二)延伸:我们认识了个、十、百、千和万,以后还会
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

80



教学反思


教材85-86页

7、8

万以内数的读、写



课 题 名 称

知识 与能力
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情感、态度与
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中有0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活动导入,激趣揭题
(一)活动:
1.同桌互动:准备好0、0、1、4、5、8六张卡片。
(1)读数:一名学生在六张卡片中任意选3张卡片张排成一个三
位数,同桌读出这个数。
(2)写数:一名学生选3张卡片排出一个三位数读给同桌听,同
桌写出这个三位数,然后对照 。
2.师生互动: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并说说是怎
么拨的及每个数的组成。
(1)教师说数:三千七百四十五、二千零八十、六千零九
(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81

(二次复备)




(二)揭题: 同学们刚刚拨的数知道怎么读吗?接下来我们就一
起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建构方法
(一)探究万以内数的读法
1.独立探究没有0的数的读法
(1)对照计数器读数:3745
(2)交流读法:3 在千位,就读三千,7在百位,就读七百,4
在十位,就读四十,5在个位,就读五,合起来就是三千七 百四十五。
(3)举例试读:先在计数器上拨出4835读一读,然后教师直接
写出369 9让学生读一读。
(4)小结方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 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
2.合作探究有0的数的读法
(1)分组合作读数: 2080、6009
(2)讨论读法:课件呈现错误读法:二千八十,六千九,六千零零
九 ①讨论数中间的0怎么 读。针对错误读法讨论,让学生明确:中间
的0如果不读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六千九,就不知道九在什么 数位上
了;中间连续的两个0只需要读一个零。 ②讨论数末尾的0怎么读。
用500、1000、1500等数讨论得出:数末尾的0都不读。
(3)汇报交流: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
几个0,都不读。
3.尝试运用。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
(二)探究万以内数的写法
1.在拨数中探究没有0的数的写法。
(1)在计数器上拨数:一千三百四十二,并让学生说说这个数的组
成。
(2)对照计数器写数:千位是1个珠子,就在千位上写1;百位
82



上有3个珠子,就在百位上写3,十位上有4个珠子,就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有2个珠子,就在个位上写2.
(3)拨数试写:同桌之间互相拨数,先读一读,再写一写。
(4)小结方法:从高位写起 ,几千就在千位写几,几百就在百位
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2.在比较中探究有0的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三千零六十九、七千零一、二千七百、一万。
(2)尝试写数:让学生用刚才探究的方法写数,明确写数的本质
是写计数单位的个数 ,一个单位也没有用0占位。
(3)比较错误:教师选出几种典型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比较,讨论错误的原因。例如七千零一写成:701,让学生观察,此时的7在什么
数位上,7实际应在什么数 位上。
(4)交流写法:请写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写法。
(5)小结方法: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
那一位上写0。
3.尝试运用: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实践应用,内化方法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读出生活情境中的数,
巩固读数的方法。
2.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写出生活情境中的数,
巩固写数的方法。
3.教材第86页“做一做”第2题。在数轴上表示数,理解10000
里面有多少的100,初步感知 数的大小。
4.由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写作( ),读作( )。
(二)同桌互动 准备好0、0、1、4、5、8六张卡片。
(1)读数:一名学生在六张卡片中任意选4张卡片张排成一个
四位数,同桌读出这个数。
(2)写数:一名学生选4张卡片排出一个四位数读给同桌听,
同桌写出这个四位数,然后对照 。
四、全课总结,比较方法
(一)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83



(二)比较:和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比较,你认为读、写万以
内数的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材90页

9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借助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经历万以内 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
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在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类比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
思考。
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增强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
学习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
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感受到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 、贴近生活,激趣导入
(一)情境激趣。 课件出示彩电图: 老 师想买一台彩电,逛了
两家商店,发现我看中的同一型号的TCL彩电在A商店售价为1980
元,在B商店售价为2015元。
1.请你帮老师比一比,在哪家店里买比较便宜?(A商店)
2.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1980<2015)要比较哪家商店的彩
电便宜,就是比较1 980和2015的大小。
(二)揭示课题。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
84

(二次复备)



来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
1.课件出示第90页中的情境图(图如下):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自主选择两种电视机比一比价格。 先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
交流。
(二)分析交流,归纳方法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940和1899的大小。
(1)找一找: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之处?(三位数、四位数)
(2)比一比:这两个数谁大谁小?
(3)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说出你的想法。
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数的顺序:因为940在1899的前面,所
以940<1899。 ②位数的多少:因为1899是一个四位数,940是一
个三位数,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所以940< 1899。 ③数的组成:因
为940由9个百和4个十组成的,1899是由1个千、8个百、9个十
和9个一组成的,所以940<1899。 ④找中间数:因为940比1000
小,1899比1000大,所以940<1899。 ……
(4)议一议:同学们找出了那么多比较的方法,组内讨论一下哪
种方法比较起来最简捷? 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位数不同的两个数进
行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大。
(5)练一练:还有哪些同学也找到这种情况的?学生汇报,然后
全班练习。 940○1350 940○2365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1350和2365
的大小。 ①质疑:这两个数和前面比较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像这样
的两个数该怎样比较呢? ②讨论:比较方法。 ③汇报:你是怎样想
的?(1350最高位上的1表示1个千,2365最高位上 的2表示2个
千,1个千比2个千小。) ④小结:位数相同,最高位不同的两个数,
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并形成板书。 (2)位数相同,最高位
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1899和1350的大小。 ①先独立完成,
然后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 ②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③引导学生归纳
85



并板书: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时,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
到比出大小。
3.师生小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把图中四种电视机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形成方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快速比较。请大家把比较的符号写在本子上。 1020○999
398○402 5940○5230 9812○9182 7878○8787 5667○5680 1111○1119
587○5870 课件逐个出示,学生记录,然后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
比较的?
2.教材第92页第1题。 先让学生和同桌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明:两个3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的大小是不同的。
3.教材第9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重点说明
比较的方法。
(二)思维训练
1.教材第92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讲解时
可以借助数轴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多得多”、“少一些”。
2.数学游戏:抽数字卡片组数。 出示数字卡片,从中抽出了4、
8、7、1,用这四个数 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小的呢?你
能组成第二大的或第二小的吗?
3.□里最大能填几。 45□<458 362>□79 764>7□1 1000>□99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在大小比较
时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反思



86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材91页

10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具体的 情景,让学生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结合数线图帮助
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 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实际情境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的方便、好记的优点,突出近似数的现实意义,体会到近似数的价值。
情感、态度
通过游戏、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 生掌握一定的猜测方法,培养学生的
数感和估计能力。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教学板块
一、游戏中感知近似数
(一)游戏一:数数。
1.2997、2998、2999、( )、( )、( )。
2.636、637、638、( )、( )、( )。
3.( )、9298、9299、( )、( )。
(二)游戏二:猜数。 出示一些小棒。
1.猜一猜: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教师根据 学生的回答适时提示
“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直至猜出近似的根数。(大约40
根)
2.数一数:指一名学生数出小棒的根数,板书准确的根数。(38根)
(三)导入新课。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研究近似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中体验近似数
(一)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课件出示第91页中的情境图: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质疑讨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1)这两人关于运动员人数的说法有什么不同?(9985是准确数,
87

(二次复备)



10000是近似数。)
(2)9985真的接近10000吗?
3.学生汇报,明确意义。
(1)借助数线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课件出示数轴
图:
(2)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近似数比较接近准确数。)
4.辨析准确数和近似数。
(1)某小学的学生大约1600人。
(2)某小学二年级有学生417人。
(3)某公园里大约摆放1000盆花。
(4)某小学图书室综合类图书有2912本。
(二)体验近似数的特点。
课件出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大约是260人,4月份大约用水 500吨,
4月份用电约2000 千瓦时。
1.观察思考:上面的近似数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
流,然后全班交流。
2.归纳总结:近似数一般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三)体会近似数的优点。
1.比较:上面的近似数和准确数,哪一个更容易记住?
2.小结:由于近似数一般都是整十、 整百、整千的数,它比较好
记,所以近似数在生活中运用广泛,有时不需要用准确数,我们只需
要用近似数就可以了。
(四)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1.说出下面信息中准确数的近似数。
(1)某小学二年级有学生417人。(看成整百数 ,约是400;看成
整十数,约是420。)
(2)某小学图书室综合类图书有2912本 。(看成整千数,约是3000;
看成整百数,约是2900;看成整十数,约是2910。)
2.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准确数和近似数。
三、反馈中深化近似数
1.写近似数。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说
88



明:“3198”求近似数的不同方法。
(2)教材第9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求每个数
的近似数的方法。
(3)教材第93页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说
明:“1506”的近似数 应该为1500。
2.猜数游戏。(根据近似数猜价格) 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个
近似数 ,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
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1)一部手机的价格是752元。(告知学生:一部手机的价格大
约750元。)
(2)一台电脑的价格是2998元。(告知学生:一台电脑的价格大
约3000元。)
四、总结中内化近似数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近似数,你有什么收获?在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教材95页

11、12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课 题 名 称
< br>知识与
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自主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能力
教学
过程与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
目标
方法
情感、
态度与
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算理。


89







信息
技术
的运

课件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呈现情景。 课件出示电器商场的情景图,然后呈现电脑和冰箱的图
片和价格(如下):
(二)提出问题。
1.找一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说一说: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买电脑和冰箱一共要花多少钱?
(2)冰箱比电脑贵多少钱?(电脑比冰箱便宜多少钱?)
3.试一试:尝试列式。(1000+2000、2000-1000)
(三)导入新课。 像这样整千数相加减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吧,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板书 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算法
(一)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
1.解决问题
(1):1000+2000=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
的?
(2)学生汇报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①数的组成:因为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 3000,所以
1000+2000=3000。
②类推:因为1+2=3,所以1000+2000=3000。
③计数器:借助计数器来拨数,最后得出1000+2000=3000。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呢?
2.解决问题(2):2000-1000=
90

(二次复
备)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交流算法: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预设如下:
①数的组成:因为2个千减去1个千是1个千,就是1000,所以
2000-1000=1000。
②类推:因为2-1=1,所以2000-1000=1000。
③计数器:借助计数器来拨数,最后得出2000-1000=1000。
④想加法:因为1000+1000=2000,所以2000-1000=1000。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呢?
3.及时练习。 计算:
200+400= 600-400= 3000+6000= 9000-3000=
指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算法。
1.课件出示:80+50= 130-50=
2.学生尝试解答。
3.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80+50=
①数的组成:因为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所以80+50=130。
②类推:因为8+5=13,所以80+50=130。 ……
(2)130-50=
①数的组成:因为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所以130-50=80。
②类推:因为13-5=8,所以130-50=80。
③想加法:因为50+80=130,所以130-50=80。 ……
4.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
5.及时练习。 计算:70+50= 120-50= 800+900= 1700-900=
指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算法。
(三)比较算法。
今天学习的这两种情况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之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实际运用,深化算法
(一)基础练习。
1.游戏一:捉老鼠。(教材第97页第1题。) 课件逐个出示,让学生进行
选择,并指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91



2.游戏二:小猴送信。(教材第98页的第4题。) 课件先出示邮箱,再逐
个出示每个信封上的算式,指生进行投递信件,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游戏三:猜数。(□后面藏着几。)
500+□=800 □+70=210 7000-□=2000 □-60=60
(二)综合运用。
1.教材第96页第2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说明计算方法。 2.教
材第97页第2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
(2)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3)全班交流。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说明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在实际计算时
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教材96页

13


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
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体 会估算

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

经历探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 多样
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情感、态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 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
度与价值
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课前
准备
信息
课件
技术
的运






92




教学板块

(二次复备)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算一算。(口算下面各题。)
300+900= 1000+5000= 800+200= 8000-5000=
700-400= 160-90= 1500-800= 1000-300= 以
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并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估一估。
1.红星小学有学生1203人,约有( )人。
2.一部电话机的价格是358元,约有( )元。
3.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是5015元,约有( )元。
4.一台冰箱的价格是2495元,约有( )元。
指生进行估计,并让学生说说估计的方法。
(三)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求 近似数来解
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的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该怎样解答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笔算。 ①想法:把358和218加起来,看有没有超过500。 ②
质疑:358+218会计算吗?(不会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三位数加三位数
的笔算。)
(2)估算。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的钱超过了300元,电吹风的钱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元),所以带500元钱肯定不够。
方法二: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
买电吹风。
方法三:500元买了200多元的电吹风,剩下不到300元,肯定不
够买电话机。 ……
93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方
法。 (三)尝试练习,巩固算法。 问题:带700元够吗?
1.学生独立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
到300元。400+300 =700(元),所以带700元肯定够。 方法二:700
元买了不到400元的电话机,剩下的钱超 过300元,肯定够买218元的
电吹风。 方法三:700元买了不到300元的电吹风,剩下的钱超过400
元,肯定够买218元的电话机。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方
法。 三、实际运用,深化算法
(一)连一连。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5题。
(1)学生仔细读题后,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说明:第2问是
求几千人?
(三)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重点:估算的方法。
(四)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7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
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提示学生: “要包装
3盒礼物”是多余的条件。
(五)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
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让算法不同的学生都来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94




课 题 名 称

知识 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材101-102页

1、2

克和千克的认识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知道1000克=1千克。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 br>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值观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重点难点

教学

点: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 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
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 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
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
95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
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
2.找朋友。
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书包 桌上物品( ) 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 ( )
估一估 称一称
活动六:谈谈收获,课外延伸。

96



教学反思


教材104页

3

《用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
千克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 表达和交流。

课 题 名 称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
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信息技术
的运用
课件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检查预习:交流搜集到的生活中一千克的物体。
二、复习巩固:准确说出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三、新知探究
(一)谈话引入,
1、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
们还记得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吗?
2、谁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
吗?
3、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二)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克与千克有关的知识,解
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三)新授。
97



1、探究1千克物体有各有几个。师: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苹果) ,让学生猜一 猜。 验证:猜一猜1
千克有几个苹果呢?猜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用称称)。
2、动手操作,拿 出你们带来的水果(每个小组准备一种水果),
分别称出1千克有几个苹果、几个桃子、几个梨。
3、交流:4个或5个苹果有一千克,4个桃子有一千克,4个梨有
1千克。
4、课件演示几个苹果有1千克,几个桃子有1千克几个梨有1千
克。
5、 活动:填出课桌上的表格。
6、师: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从数量上发
现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如都是 1 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
以个数就不一样。每 个苹果大,称出的 1 千克个数就少,每个苹果
小,称出的 1 千克个数就多。
(四)深入推理 出示课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
约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决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 (数一数)请一名学生数出一共 20 个苹果。 师: 问题:
老师这一袋苹果,你能估出它有多少①千克吗?你的方法是什么? 鼓
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生 1:我的书包大约
有 3 千克,我拎了一下您的苹果,比我的书包重一些, 我估计这一
袋苹果有 4 千克。教师质疑: 是不是 20 个苹果一定是 4 千克呢?
什么时候 20 个苹果比 4 千克 重?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苹果大一
些,20 个苹果就比 4 千克重。 ) 师: 根据我们前面称一称的结果,
你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推理的过程吗? 引导
学生按不同的苹果大小列式推理出 20 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
5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如果 4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师: 根据我们刚才称一称的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
苹果大部分是 4、5 个 1 千克,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四、总结回顾
1、小结。
2、完成教材第 104 页的“做一做” 。
98



课件出示:估计 24 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师:解决 24 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1 千克的梨大约有几个?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大一点的梨
大约 3 个 1 千克,中等大的梨大约 4 个 1 千克。所以如果 3 个梨
1 千克,那么 24 个梨大约 重(24÷3=8)千克;如果 4 个梨 1 千
克,那么 24 个梨大约重(24÷4=6)千克

教学反思


教材109页

1


数学广角--- 推理1


课 题 名 称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
知识与能力
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简单的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有条理
的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
情感、态度
思考问 题的意识。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信息技术
的运用






(二次复备)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玩一个猜弹珠的游戏。
(1)师拿出一颗黑珠子,一颗白珠子,两只手各藏一颗。
①现在你能猜出我左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吗? 生猜。
②你确定吗?你是怎么知道? 生可能会说:“猜的”
③其他人是猜的吗?不能确定,是吗?
(2)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左手拿的不是白珠子。
99



①现在能猜出左手拿的是什么? 可能有学生会说:“黑珠子。”
②确定吗?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
③那现在你能猜出右手拿的是白珠子还是黑珠子呢?确定吗?说
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小结:像这样根据一些提示,得出一些结
论,这样的方法叫推理。 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出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
书。 小红: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小刚拿的
是什么书?
②你看懂了什么? 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
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与
生活书,那小刚 拿的就是数学书。
④你们听明白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⑤问: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为什么一定是品德与生活书,小丽
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书,最后小刚拿的只能是数学书了。
⑥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过程? 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
的就只有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 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一定是品德
与生活书,所以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 原 来想的时候可以从最容易推理的“小红拿的是语文
书”入手,再想剩下的两本书,这样有根有据地推理就 不会错了。
(3)刚才是用语言来说的,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推理
的过程吗? 学生思考, 把人名和书名写出两行,再连线。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2)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帮助小朋友分水果 有三个小朋友在分水果,有苹果、梨 、
桃三种水果。小丽说:“我吃什么都行。”小红说:“我不喜欢吃苹果,
也不喜欢吃桃。”小 云说:“我不喜欢吃桃。”想一想,怎样分合适呢?
(4)拓展练习。
三人游戏,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闭眼,每人分别戴上一顶,根
100

安徽巢湖-郑州中招成绩查询


河南警察-小动物过冬教案


中国戏曲学院分数线-公务员考试题库


我的梦作文-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小笑话-快乐暑假手抄报图片大全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官网-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证券市场基础-写信的格式范文


全国理工大学排名-全国有多少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