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玛丽莲梦兔
857次浏览
2020年09月29日 05: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118114-胞波情谊是什么意思

2020年9月29日发(作者:毕际昌)


部编版教材语文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一单元 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神奇的,当你感到迷茫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阵凉爽的清风,吹散你心中的尘埃,洗净你的心灵;当你感到孤独时,大自然会送你一位忠诚的朋友,
守候在你的身边,倾 听你的烦恼;当你感到自卑时,大自然会送你一道美丽的彩
虹,点燃你心中五彩缤纷的希望,创造无限美 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山水,听鸟语,闻花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
大:到 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到迷蒙的细雨中去欣赏妩媚
芬芳的丁香,到古诗词中去感受 融于奇山异水中的返璞归真,到花之歌中去领悟
花的崇高理想。大自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就会感觉到它的律动。
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 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
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以此为触发 点,
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
世界。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
草原


丁香结 2课时
2课时
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 受草原风光
与人情的美好;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
的方法。
学习从多方面描写事物的方法;领会作
者由事物引发联想并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
法。
1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揣摩诗歌表
古诗词三首 2课时
达的情感,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理解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材
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要注
意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一些。
掌握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
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并学会
2 仿写;通过实例掌握分号的用法;学会用拼
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积累一些描写田园
日积月累
生活的诗词。
花之歌






1课时
变形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1
1草原
文本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
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 br>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
闻、所感,赞美了 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 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
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 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
运用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
练,生动感人。在本课的教学 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 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
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
2


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 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
受 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 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
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
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1.出示草原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
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3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
白的 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
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
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 方面。如:草原
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
来 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
一下。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 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
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
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 《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
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和词语。
绿毯 境界 陈旧 鞭子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忍心 洒脱 飞驰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 的”
“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
4


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
的末两笔撇、捺要舒 展。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
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 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
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
为:初见草原——迎 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
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 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 除了“晴朗”之意,还
5


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 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
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 和“都”的意思,“碧”形
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 不
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 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
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
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 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
绘画用语,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
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 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
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 ,颜色青翠,富有生机。
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
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 br>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
者在描写草原风光 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
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 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通过品读、 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
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
6


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 品味。
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
像人一样 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 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
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 中的
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
草原的图片 ,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 br>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
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 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
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 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
——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 在这境
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
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 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
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 生活习惯,
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 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
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 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 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
生动;_______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 预习的时候一定在
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 想
7


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 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
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
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8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 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
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
美。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
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
话别的语句,想一想 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
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 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
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 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
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 、
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 要内容,这里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
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引 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
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 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
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导学生说 一说、写一写比
9


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 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
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
会有什么感受。( 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
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
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 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
出会心 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 限的,友谊是
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
以 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
这些都是蒙古族人 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
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 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
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 响;嘴里,
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
不已 。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
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
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10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是指蒙
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
指一片 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
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 呢?大家站在夕阳
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 体现,同时给读者以
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 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
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 能较好地理解
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
师 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
原”为题呢? < br>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
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 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
“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 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
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 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
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 六
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
看一看,也来 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11


过 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
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 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
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 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 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
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 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
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 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品读优美语句(教学重点)
师:
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
我觉得这一 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
12


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 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
境一般。
生:
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 ,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
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 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
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 br>生:
我发现了,是“绣”字!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
老舍的笔下它 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地给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花。
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 是美极了。
师:
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
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给无边的绿毯撒上了一把把白
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垠的碧波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漂着朵朵盛开的
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怎不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一句也写得很美,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
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成群的牛马生活在这样 的草原上,简直是惬意
极了,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青草的甜美,感慨生活的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草原上明朗的天空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
我们心旷神怡。 < br>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白色的大花。真美啊, 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由于这些优美的描写,才
给了读者如此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之中,和
作者一样惊喜不 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
13


来。
赏析:美文美读,如何让优美、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动学生?品词析句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 法。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优美语
句来体会草原之美。学生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 考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句子、丰富语
言、培养能力。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师用了精练的提问与点拨来触 动学生的
思考开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有个性的表达,充分展示智慧潜能。教师善
于引导 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词语去发现美、想象美、表达美,同时鼓励学生在文
本之外进行更生动的想象,既理 解了修辞手法的妙处,也拓宽了思维能力。

2 丁香结
文本分析
本文 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色彩、
形貌、气味、姿态多个方面细致地 刻画了丁香娇俏灵动、可爱芬芳、鲜润妩媚的
形象,并由古人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联想到了丁香结的来历, 感悟到人生中的愁怨
和不顺心的事就是“结”,得到了生命需要“结”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本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
复诵读,并展开联想 和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 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
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 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
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
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 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难点
14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
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
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
本课的学习。 < br>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
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 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
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 ,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
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 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
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15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 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
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 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
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
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
葫芦引》,散 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和词语。
宅院 缀满 幽雅 断断续续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模糊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 后
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
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
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
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 词的学习。

16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 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
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
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
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 br>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 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
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 明中心,告诉
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 ,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
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 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
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 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
貌、姿 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
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 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 就是
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
了这一簇簇 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
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
17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
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 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
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 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
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 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
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 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
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18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 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前一
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校园里和斗室外三个地
方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
让读者对丁香 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后半部
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 香结的古诗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
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 中的愁怨和不顺
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教师可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待学生思
考后指名发言,被指名的 学生说完后,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
生可补充。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
括。
(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 ,赋予丁香灵动
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
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 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经
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最喜欢哪里的丁香?想不想把你 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
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者是怎样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
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
19


(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
列出来。
(2)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 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
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
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什么表达效果 ?)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教师出示丁香
花开满枝头的 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画面来感受丁香花缀满枝头的姿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思考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枝头的小 花比作星
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
都是 人的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
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 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 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 br>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进入 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
香花的美好姿态,使学生情在其中,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然后小组 交流自己
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 花的。作者将丁
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诗意
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一个潇
洒如俊俏的美男子,一个 朦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的特
20


点。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从嗅
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 “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并不浓郁,给人
清新淡雅的感觉。丁香花的香味不同于桂花的浓 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别于兰
花的暗香浮动、回味无穷,丁香花独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闻 香识花。
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可爱芬芳的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 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 作者用“积雪”和“莹白”
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 富
于变化。另一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积雪”是借喻(使用喻体来代替本体),
“莹白”是 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巧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
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花的特点:“积 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
“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
成一簇,许多簇 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
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照耀”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丁
香花与作者的联系之深,将丁 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以及作者对丁香花的
依赖巧妙地表现出来。窗前的丁香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 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
加焕发光彩,“照耀”一词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妙脱俗。
画面四:雨中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
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
丁香确实该和微 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
21


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格外妩媚”一词 ,这个词概括了雨中丁香
的特点;接着结合“如同”一词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出
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
到作者把紫色的 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
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最 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雨中的丁香如
此妩媚、如此迷人,才让作者不禁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 起”的感叹。
(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
柔 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
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 法。)
(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
的特点。
预设:结合刚刚欣赏的四幅画来说,如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
视觉、嗅觉、触觉) 等角度写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
妩媚的特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 所描绘的并不是散乱的几幅图画,
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 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 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
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 在古人眼中就是
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作
者引用古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了在
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的 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也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
丁香结中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象征 意义做铺垫。
问题二预设: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
22


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br>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这段话;再课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
盘花扣的图片,引 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最后具体分析称为丁香
结的原因。
(丁香结的本义:小 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
结的象征意义:愁怨。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直接原 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三预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直接阐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
个人一辈子都有许 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
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然后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 学生大胆发表
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自主发言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 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 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无
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 、积极的人生态
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丁香花的特点、丁香结的来历及象 征意义、
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
水到渠 成的事了。
(1)教师总结。
小结: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 了不同地方的
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的心里一直
装 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在一次雨中的
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 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 满了乐趣。
23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不可能 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
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 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
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 雅香甜;同
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过渡:通 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欣赏了娇俏、妩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
丁香结中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作者丰富 的联想和独特的感受,同时也领略了大作
家的文笔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用心观 察,融入自己独
特的感受,这样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吸引人。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 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
提示: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寄托了怎样 的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 练参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24




◆体味丁香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傲 然挺立于寒霜之中的蜡
梅,有飘香于幽谷的君子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而女作家宗璞却钟情于丁< br>香花,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生:丁香花纯洁无瑕,令作者喜爱。从“两片雪白”“一片莹白”等词句可
以看出来。
生:丁香花可爱芬芳,令作者喜爱。丁香花那“淡淡的幽雅的甜香”令作者
感觉轻灵得多。
生:丁香花娇俏灵动,令作者喜爱。那“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怎能不
让作者喜欢呢?
生:丁香花鲜润妩媚,令作者喜爱。我是从“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这
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见解?
生:作者之所以钟情于丁香花,不仅是因为丁香花具有纯洁无 瑕、可爱芬芳、
娇俏灵动、鲜润妩媚的特点,而且是因为迷人的丁香花照耀着作者的文思和梦想。
师:概括得很好。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次感受丁香
的迷人之处。
(生朗读课文。)
师:宗璞钟情于丁香花,对它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同学们在生活中最喜欢什
么花呢,为什么?
生:我喜欢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喜欢它不畏霜雪的特点。
生:我喜欢桃花,都说面如桃花,桃花那么美,所以我爱它。(众生笑。)
生:我喜欢杜鹃花,它虽然普通,但花开时那一大片的热烈的红让我喜欢。
25


生:我也喜欢梅花,因为它意志坚强。如果人也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就什么
也不用怕了。
师:老师相信你也会像梅花一样顽强的。
生:我喜欢昙花,虽然它一开就谢,但它盛开时的芳香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
中。
师:昙花一现,犹如流星刹那间划过天际,那瞬间的美便是永恒。
生:我喜欢莲花,不是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说法吗?我就喜欢它那不受环
境影响的品格。
师: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名句,确实,能做到近墨者而不黑,是难
能可贵的。
……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
文, 探究作者笔下丁香的特点,并分析作者钟情于丁香的原因。尤其是开放式问
题的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话 可说,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 展。

3 古诗词三首
文本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
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 抒情,在诗
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些,使心情更觉压抑,只
有倒 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
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 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
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 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才思敏
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 ”,绘成一幅“西
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
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
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 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
26


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学
习这首词,要注意时 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虽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 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
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中也表达 了词人热爱
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朗读、 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
味和意境的美好。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 字词、诗句含义
的方法,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明白“诗以言
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 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
表达的情感。 < br>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教
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 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7


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
受诗歌美的意境。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 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
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
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 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 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
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 br>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 “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
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 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
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 指饮酒醉时写下的
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28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
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
妙自得之趣。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 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
往甚密。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 然集》中。
(2)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 前,孟浩然一
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
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
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 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
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
讲一讲)
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门山隐居。他天性与世无争,淡
泊名利,但也并非没有“达 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相传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访
王维,不料玄宗皇帝亲自到这里来视察了。本来,省 中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
随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维就让孟浩然暂时藏在床底下——因为工作人员有时
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等到皇帝来了以后,王维一想:
我把他藏起来, 万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之罪。于是他马上就向玄
宗禀报说:“今天我有一个朋友孟浩然来 这里了,他知道本不该来,不敢见您,
所以藏在了床下。”玄宗说:“我也听说过孟浩然,这人的诗写得 不错,叫他出来
好了。”等孟浩然出来后,玄宗就让他念一首诗给自己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
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是指北方的朝廷。因为他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
29

< p>
他说:从此以后我不要再上书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隐居到我的草庐之中。我这个
人真的是没 有什么才干,所以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因为我体弱多病,老
朋友们也跟我疏远不来往了。现在, 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催促着我一步步走向
衰老了。春天已经来到,和暖的阳气逼走了旧年的寒冷。我心 中有一种长久的怀
思向往,这使我不能成眠。晚上辗转床榻间,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树的影子,
只觉得一片空虚。这本来是他贫穷、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骚话,结果皇帝听罢
就说:“卿自不求仕, 朕何尝弃卿!”——当初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不参加科举
考试,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所以玄宗很不 高兴,而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
个做官的机会,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又失败了。
预设:《宿 建德江》一诗中满含“客愁”,教师可不用详细讲解写作背景或作
者生平,因本诗重在想象诗歌描述的画 面。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对孟浩然特殊
的生活经历可简要介绍,以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
奏与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
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 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德。“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 “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ó和pō,通过读诗
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 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
韵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30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教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 、低树、江水、明月。)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诗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那么这些< br>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我想大家应该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是孤独、寂
寞、冷清的。那么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
行间。(生齐读)
B.理解“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 ;“泊”,指
停船夜宿。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
也 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C.理解“日暮客愁新”。
①这句诗中的“客”指谁?(诗人)
②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愁)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
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
里的一段:“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
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 )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
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 ,我们也可以
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
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过渡:孟浩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他虽然没那么执着于做官,但回顾自己的一生 ,除了诗文,也确
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诗人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
孤舟,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游历四方,壮志未酬,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
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学生读诗句)
◆背景知识拓展:
31


行旅诗 孟浩 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
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古人写行旅的诗文 极多,同学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古人
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可是古人的
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古代的文人总是形迹匆匆,有的是求学,
有 的是赶考,有的是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
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 水的官,在一个任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
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 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
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那个时候 ,没
有公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动辄数月,多则数
年,许多人 的生命是在行旅中度过的。有名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可以
说都是逝于行旅的。所以,身在异乡 的诗人在行旅之中生出种种愁绪也就再正常
不过了。
D.教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①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②第一句描写远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第二句描写近景,月亮为什么与人
接近了呢?
明确: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
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 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
佛就与人接近了。
③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
吗?
明确:就字面意义来说,“近”确实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
与人接近。但结合作者当时 的心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诗
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 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
友一样陪伴着他,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这种理 解
是提供一种思路,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
实指天上的月 亮。在这次讨论中,结果其实不重要,而要引导学生在争论之中能
提出疑问,分析、争论、感悟,从而加 深对诗的认识。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32


小结:“野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
领略得到。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 ”,第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
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 轮孤月此刻和他
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⑤学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
朗读指导:注意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种安慰。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因为思乡,李白曾经 这样写道:“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因
为满腔愁情, 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这样的千古名句。同学们,诗人 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
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

1.过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刚才 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
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现在,让我们一洗“愁 ”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
暴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 日望
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
2.解诗题,明背景。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醉”该如
33


何解释?(是饮酒后醉的状态,还是陶醉于景色之中?学完整首诗后再回到此题
的讨论。 )
(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检测预习效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
可略做了解。)
①出示课件“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②简介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
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 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
预设: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卷地”的“卷”为三声;“忽吹散”的“散”
为四声。
(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出示自学提示。
阅读与交流: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问号。
②观察课本插图,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自己最欣赏
的词句,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品读诗句。
过渡: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我们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各抒己见 ,认真专注,
我特别欣赏大家的学习态度。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
34


呢?大家在说的时候可运用下面这个句式。
读了______句,我仿 佛看到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想到了______。
这句诗中我最欣赏的 (字)词是_______,这个(字)词_____________。
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生1: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
打雷声,想到了这乌 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最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
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 ,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还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下雨前天上的景象。
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2: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倾盆而下,它们蹦 到了船
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
就像跳动 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生
补充)我认为“乱”字用得好。 从“乱”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杂乱。
此外,我认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 ,还显示雨下得很大,
大得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苏轼特别喜欢这 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
岁的苏轼重返西湖,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一 团黑云和
一阵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我们大家再
来一起 读一读——(生齐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那么黑云白雨
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呢?
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
生3: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 散,将白雨吹
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最欣赏的是“卷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
大 。我也喜欢“忽”这个字,说明风来得突然,也说明天地变化之快。
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4: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
我最欣赏“水如天”,说明 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这一句写出
了静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楼,有蓝天 ,有一片汪洋的水。
过渡: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
35

< p>
怎能不令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在课题“醉”
下加着重号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题,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醉”呢?(学生
发言)
(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醉于酒,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于 景,更醉于
诗,让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描绘的奇趣世界。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对
雨后 景色的赞美,一起来读背这首诗。
(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今天, 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 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
结合图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出示课件:解 诗题,读诗
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
了吗 ?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名家作品。
7.延伸拓展,作业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1)画:画一画本课所学两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大
自然的喜爱之情。
(2)找:另找一些描写月夜或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
(3)学:收集孟浩然或苏轼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
内心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会写“鹊、蝉”2个生字。
2.理解句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够默写。
36


4.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
思想感情。

1.通过赏析词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
静之美。
2.品味词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导语: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
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老师 想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吟诵一下这两
首诗。
1.抽查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宿建德江》 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这两首诗的吗?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这首词。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
学习它。(板书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
是题目。 (2)讨论题意。(“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
地点。题目意思 :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卓
37


越的爱国词人,出生 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他曾遭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比较 熟悉。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鹊、蝉”。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自读及交流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注意变色的字。
惊鹊鸣蝉稻花茅店社林忽见
◆易读错字:
“蝉”是翘舌音,“惊”“鸣”是后鼻音;“见”在这里同“现”,注意不要读
错音。
(3)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土地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4)结合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出示上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很好,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词的味道来了! 读通词是学好词的序
幕,读懂词,读出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下面就让我们去仔细品味辛弃疾的这首词吧!
(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美丽的夜景。
(2)小组交流,师生互学。
A.说说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预设:对“别枝”的解释除了课本上的注释,还有两种其他解释,可引导学
38

< p>
生思考,想象画面,教师相机出示:①离开枝头;②另外一枝。“明月惊鹊”可
以联系“月 落乌啼”来理解。
B.说说你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说说你听到的: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
过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 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
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演演说说;教师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
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形象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里的“说”字,是青
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呢 ?(青蛙、农人以及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
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散于黄沙岭的稻花 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请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丰年的 感情。
D.说说你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预设: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句,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等,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清幽的月光照着大地,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 枝头,飞了
起来,引得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
还送 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它们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
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
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 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
乎也在争说丰年。)
预设:学生在描述画面时,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词 的对应,可展开想象,丰富
细节。教师可进行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对诗词 所
描述的内容感受得真真切切。
(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上阕。
小结:明 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
这一切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 这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
地吟一吟吧——请大家齐读上阕。(生齐读)
39


2.出示下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 人犹如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
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 以和同桌交流感受,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①注 意断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该怎样断句?这两句话有什么
特点?(“天外”和“山前”前 面断句,这两句运用了倒装的句法,正常的语序
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②提 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
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可能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而且道路弯曲、
树木茂盛,更难辨认方向了。还可能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而忘了前方的路。要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 br>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过渡: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 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知道吗?对了,
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 暗了。当词
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那过去的
茅店 明明就在土地庙树丛旁边,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茅店
就出现在了眼前。不用说,词 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下阕。
小结:这就是生活 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
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 一起来体会体会——请大家齐读
下阕。(生齐读)

1.个性朗读。
40


过渡: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时,一
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大家知道辛弃疾的
号是什么吗?(板书: 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
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
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一会儿我们 来比一
比,看谁最有诗人的气质。
2.学生配乐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
3.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 :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三首古诗词。这三首古诗词都描写了
自然的美景。虽然作者在其间表达 的情感有所不同,但这三首诗词所描绘出的画
面都激发了我们美妙的想象力。现在,我们再把这三首诗词 一起读一遍吧!
(1)齐读三首古诗词。(出示课件:三首古诗词)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出示课件:表格)
①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诗词名作者朝代时间段 描写的景物诗人的情感《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黄昏
到夜晚舟、烟渚、日暮、旷野、树、江、月羁旅的惆 怅、思乡之情《六月二十七
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代白天黑云、山、白雨、船、风、望湖楼、水对西湖奇 特
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夜晚明月、鹊、清
风、蝉、稻田 、蛙、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桥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相同:这三首古 诗词都描绘了动人的自然图景,情与景相融。
不同: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宿建 德江》写日暮时分
江边清幽之景,情绪低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大雨骤至时的磅礴之
景,情绪爽朗豪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雨中夜行所见清新之景,情绪
闲适愉快。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41


过渡: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寥寥 几字,便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古诗词中绝不缺乏想象奇丽、情感浓烈的句子。现在让我们 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
句子,读的时候,同学们要充分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宋]苏轼《中秋月》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 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
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 夜夜费、一天风露。
——[宋]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读诗句,想象画面
师:我们把一行行的诗想象成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这首诗一共有四句,每 一
句中最主要的景物是什么?
生:黑云、白雨、卷地风、水如天。
师:(课件出示 :云、雨、风、水)同学们把课前的预习纸拿出来,在这里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把它用文字描述出 来。
(生在练习纸上对应的诗句后面写话。4分钟时间,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
导。)
师:“黑云翻墨”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生:乌黑乌黑的黑云好像打翻在纸上的墨汁,还没来得及遮住远处的山。
师:“乌黑乌黑的黑云”这个说法对吗?应该怎么说?
生:不对,应该是“乌黑乌黑的云”。
师:可以的。换一个词,“黑沉沉的乌云”可能更好些。还有谁写了第一幅
图?
生:黑色的云好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来得及遮住山。
师:很好。第二幅图呢?这场暴风雨在你头脑当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白雨落在地上溅起的水花像打落的珍珠乱跳入船内。
42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一颗颗晶莹闪烁的小水珠落在水面上,飞溅起的水珠如珍珠一般乱跳入
小船内。
师:短短七个字被你写成了一段景,妙极了。这是一阵怎样的风呢?
生:一阵大风吹来,把阴暗得像是打翻了墨汁的乌云吹散了。
师:这阵风不仅吹散了黑沉沉的乌云,还吹走了——
生:似珍珠一样的雨点。
师:这时候,望湖楼下——
生:从望湖楼往下看去,楼下一片汪洋,水就像天空一样广阔。
师:此时在头脑当中也出现了一个画面,还有谁来说一说呢?
生:在望湖楼下,发现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师:还有谁讲?
生:从望湖楼上往下望,水和天一样,融为一体。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幅画面带到我们的面前。大家练一练,
好不好?
(生自由练读。)
师: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
过程中一定也想到了许多有趣的画面,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诗意有很大的帮助。
赏析:古诗语言 精练、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古诗总是借助想象
来创造诗的形象,开拓诗的意境。想象是理解 诗意的翅膀,在本段教学中,教师
抓住了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补白让学 生再现诗
歌画面,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古诗的意境中任意驰骋,充实了诗的内涵,
让古诗 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

4
*
花 之 歌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 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
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本文表面上是关于 花的描写,实际上是借花
43


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洋溢着对花的欣 赏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这是本册书的 第一篇自
读课文,一方面需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放手”
的方 向和标准,注重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现实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学习策略或建
议,如设计自主学习卡等,帮 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学的方法。另外,本课是一首
散文诗,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想 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领
悟诗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文中的
语句,有效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
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
舞曲》 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 是以花为主题的,
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
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
44


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
发挥想象力, 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
么呢?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 集《泪与
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
诗, 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
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 ,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
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 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
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 “东
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
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苍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
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
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
我欣赏。
[孤芳自赏]
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45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
性。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 ,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的花。
预设:
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 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
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 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
这么富有诗意的花, 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
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
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
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 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
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 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
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 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
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 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
46


“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
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 作为婚礼上的
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 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
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 ”是什么,
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
么” 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
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 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
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分别写了“我” 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
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 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
人的写法。那么哪位 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
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 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还 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
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 、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47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 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
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 ,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 ,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
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
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 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
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 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
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 ”
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 br>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
的面貌;对于你,我们 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
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 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
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 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
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 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
威风凛凛。 ——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 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
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 br>(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
轻盈、灵敏、和蔼可 亲、威风凛凛……)
48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 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
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 不论失意
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
散文诗 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
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 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
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生活中的花。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 练参见
《英才好阅读》丛书)

49





习作 变形记

活动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发挥想象,写一篇 “变形记”。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
尤其是《花之歌》,我们感受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中有着无穷 无尽的乐趣。
通过丰富和奇妙的想象,花朵成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这次习作便要求学生想
象 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写一写这种变形的经历。孩子们的想象世界本就是丰富
多彩的,这次习作的话题对 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困难,难的是把自己的想象组织成
文,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出所变形对象的个性特点 来。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
既能天马行空地想象,也能有序、有趣地成文。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2.结合课本上的示例文字及题目引导,打开思路,确定写作对象。
3.写作时,要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点,学生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要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2.学会运用多种写 作手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
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学生: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参见《英才教程同步作文》《英才作文课堂》)
50




1.教师朗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片段,引出习作的主题。
过渡:同学们应该看到 我们这次习作的主题了——变形记。其实,《变形记》
是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的名字,作者是奥地利小说 家卡夫卡。接下来,老师就给
你们读读小说开篇的一段文字,它讲述的就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变形经历。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
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
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 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
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 怜,都在
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
虽是 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
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 ——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
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 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
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
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经 历了哪些
事?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下找来这篇小说看一看。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
说家, 写一写我们自己的变形记吧!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1)什么是变形?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2)写变形,要突出什
51


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1)变形就是自己变 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可以变大,也可以
变小。这里对变形的对象没有限制,但是在进行写作时, 还是要选择一种自己熟
悉的事物来写,否则就无法将变形后的内容、细节写得生动。另外,还要突出“趣 ”,
要选择自己觉得能写得轻松有趣的对象来写。
(2)课本上提到“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 将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写变形,
就要突出这一点。变成什么,就要站在某物的角度去写,要写得“像” ,突出特
点,而不要还站在人的角度去写,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过渡:大家想好了吗?如果你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最想变成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说 出他们想变身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可
将大家的想法做一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同 学们都想变些什么,可能会有一
些有趣的发现。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 要有独
特的想象。
(出示课件)示例:
变形对象 人数
小鸟
猴子
微风
柳树




变形对象 人数 变形对象
荷花
蚂蚁
小溪
蒲公英




路灯
白云
石头
大象
人数 变形对象 人数




汽车
大山
彗星
电脑




4.再读课本上所给的题目,借鉴学习。
过渡: 同学们,大家看看课本上给出的四个题目,发现了什么?这四个题目
都特别生动,单看题目,我们就能想 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这个题目:“夜晚,
一棵大树下的故事”。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棵大树,一轮 月亮,树上有鸟儿
在栖息,树下有小花小草,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个题目极易引发我们
的联想。所以在拟题时,一要明确变形对象,二要生动有趣、能激发人的想象。
相信大家现在大致确定 了写作的对象,那么就试着给你要写的内容拟个让人耳目
一新的题目吧!
52



1.学生发挥想象,可先写出一至两个小片段,确定重点内容。
过 渡: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但现在老师要求你们只
写最有意思、最有趣的一个情节 ,写的时候要留意自己的书写和速度。时间10
分钟,开始吧!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过渡:同学们写完了吗?现在我想请几位 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其他同
学认真听,听完后我们再来评一评,看他们是否写得形象,是否写出了 变形对象
的特点。
预设:先让学生写出一个小片段,在课堂上比较可行。而且通过读、评学生
所写的小片段,能发现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写出变形对象的特点,
或者太过平淡, 读来没有意思。此时可以及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改正。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 点:(1)是否发挥了丰富的想象;(2)是否突出了重点;(3)是否写
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4) 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 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
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优秀习作】
我是一株小草
我是一株小草。虽然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那 样雍容华贵,但是我
默默无闻;虽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但是我坚忍顽强;虽然没有“花开万点黄”的桂花那样馥郁芬芳,但是我无私奉献……①
53

< br>春天来了,春雨姑娘轻轻地敲击着柔软的泥土,召唤着我破土而出。②我在
深深的地下使劲地钻, 终于把尖尖的小脑袋露了出来。③这个世界可真美啊!晶
莹的露珠向我眨眼,悠悠的白云和我问好,我也 热心地跟他们打招呼。不久,大
地母亲便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
一天,雷公公来了,他吓 走了柔弱的春妹妹,迎来了勇敢的夏哥哥。风婆婆
也赶来凑热闹,唤来了倾盆大雨,把那些娇嫩的花儿都 吓坏了!瞧,它们胆战心
惊的,两只绿色的大手紧紧地抱着头。这时,我和伙伴们——这些不起眼的小草 ,
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昂起头,挺起胸,安慰这些比我们还高大的花朵。④当
太阳小姐姐高 高地挂在天空时,那些娇嫩的花儿抵挡不住夏日的炎热,都耷拉着
脑袋。我们却抬头挺胸,支撑着她们。 ⑤就在这个时候,大地母亲掀走了绿纱,
披上了一件花花绿绿的新衣裳。
天气变冷了,夏哥哥 出去游玩了,接来了温柔的秋姐姐。秋姐姐怕大家着凉,
给大家发了新衣服。青青的苹果换上了红艳艳的 外套,绿油油的麦穗披上了金灿
灿的大衣;而我们呢,套上了枯黄色的外衣。⑥我穿着新衣服,听着大自 然的交
响曲,闻着芬芳的桂花香,静待冬伯伯的到来。
冬伯伯悄悄地来了,调皮的雪花弟弟在 洁白的云朵上待不住了,飘飘悠悠地
落了下来。不一会儿,大地母亲换上了银装。该去好好地睡一觉了, 我悄悄地躲
进暖暖的被窝,进入了梦乡……⑦
句段赏析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 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特点。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③“终于”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精神。
④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特点。
⑤表现了小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生动地写出了秋天里景物的变化。
⑦结尾自然,引人遐想。
总评:在这篇习作里,“我”变身为小草,经历了小草在一年四季里 的变化,
表现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大量运用拟人和排比
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
54


结尾自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总结本次想象作文的关键词:“像”“个性”“趣”。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交流和 写作,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都特别丰
富,写出的文章也特别有趣。现在我们再来把今天学习的写法技巧做 个小结吧!
写想象作文,一是写得要“像”,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变
成后 的东西熟不熟悉,然后再细致地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二是要有“个
性”,我们虽然变形了,但 这个“形”依然“故”我,即把自己的个性特点、个
性品质赋予到我们所描绘的形上,也就是说描写的对 象也要有个性特点,而这些
个性特点往往是我们自己个性的折射。三是要有“趣”。变形本身就是件有趣 的
事,大家一定要把习作写得生动、有趣味。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55




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1.学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更多,能联系自己的生
活经验想开去。
2.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赏析相关例句。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 的知识,放松我们
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
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 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
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 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 际想开去。
比如阅读宗璞的《丁香结》,读懂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丁香花的颜
色、 形貌、气味和姿态,就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梅
花、栀子花,它们分别是什么 样子,有哪些颜色,有什么气味等。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56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
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比如,
阅读老舍的《草原》 ,我们可以想到老舍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草原的作品;
读懂了课文中主客聚会的欢乐场景,可以想想 如果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会怎
样;理解了写景时融入感受的方法,可以想到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 》这篇文章时,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
花——桂花。我喜欢桂花最主要的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们的生 活。每当桂花盛开
的时候,家乡的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一阵阵芳香,让人沉浸其中,久久回味无穷。我喜欢桂花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桂花很小,总是隐藏在
树叶当中,从不招摇 ,却默默地散发出馥郁的清香。我还从作者描写丁香的方法
中受到启示。假如我要写桂花,我也会写几处 不同地方的桂花,如家乡的桂花、
学校的桂花和马路边的桂花。它们不管是外形,还是给人的感受都会有 一些差别。
写桂花时,我会从花的形貌、色彩、姿态、气味等多个方面去展现桂花的魅力。
4.教师小结。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真是十分佩服,大家竟然有这么多独到的< br>发现,可见大家仔细阅读了,认真思考了,积极交流了。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
很多,希望大家在 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
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 的内容想开
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句。我先
给大 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
,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 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
献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 的佳肴。
57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预设:由刚才教师读出的例句自然过渡到对排比句的作用 和特点的学习,引
导学生说说他们听完上面两个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教师小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 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 匀
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课
件出示例句) < br>A.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深沉和宽广。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
D.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
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 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
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
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 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
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 显
得感情洋溢。
58


5.仿写排比句。
过渡:原来排 比句有这么多作用啊!如果我们能写出精彩的排比句,那么对
我们写作文肯定很有帮助。下面,就请同学 们也试着写几个排比句吧!写的时候
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
欣赏一下。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 我们主要交流了一种提升阅读水平的好方法—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还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排比 句,感受到了文字与
修辞的魅力。大家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展示了积极的合作意识,每个小组都归纳得很丰富、很精彩。这同时也说明大家在平时的阅读
和学习中真正用了心 ,这个习惯还请大家一直保持下去,好吗?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
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 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
生活的优美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 依的浓浓情谊,激
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4.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59



1.了解什么时候该用分号,什么时候不用分号,避免滥用。
2.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排比句, 还进行了仿写。大家写的句子还
在吗?请大家再拿出来读一读。我来问问大家,有人在句中使用分号了吗 ?(如
果有学生举手,请他说一说为什么用分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组例句,会
发现在第 二组句子中,描述漓江的水时,使用了分号,而在其他两个句子中没有
使用。它们都是排比句,为什么有 的用分号,有的不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
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过渡:分号 和顿号、逗号一样,是句内停顿符号,但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
用数学上的大于号来表示它们在标明句子 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分号>逗号>顿
号。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好顿号、逗号、分号不一样 的停顿。(出
示课件)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 芳馥
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
只硕大无朋 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了许多小鸟,连
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结: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正确,分号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
60

< p>
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是并列分句呢?简单点说,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
两个或更多 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
分句。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句,在第一 句话中,有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分别是
由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组成的,它们就是并列分 句。分析第二句话
也是如此。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过渡:那么,在 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出示课件) < br>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
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 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 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
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 有
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 笑
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 ;当我们描写
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
列 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
(出示课件)走在街上的 ,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
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 在街上溜达。
明确:这句话中冒号后的五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很简单,所以不用分号
而用 逗号。可见,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
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 ,用逗号就可以了。
4.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61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 br>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
在,我们就一起来 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预设:路牌在生活中 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提示
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学生交流示 例: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
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
习。
过 渡: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地名在标注拼音时有一些特别之处,其实《汉
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 名的拼音标注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家读一读下面
的资料,然后自主交流体会。
《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具体
如下:
中 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地名拼写按普通话语音标调,
特殊情况可不标调。(2) 地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分段写的,每段第一个字母
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特殊情况可全部大写。(3 )凡以ɑ、o、e开头的非第一
音节,在ɑ、o、e前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安(Xī’ ān )。(4)由专
名和通名构成的地名,原则上专名与通名要分写。如:舟山/群岛(Zhōush
ān Qúndǎo),松花/江(Sōnɡhuā
Jiānɡ)。(5)专名或通名中的修饰、限 定成分,单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连
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与其相关部分分写。如:西辽/河(Xīliá o Hé),潮
62


白/新河(Cháobái Xīnhé),北雁荡/山(Běiyàndànɡ Shān)。
(6)自然村镇名称不区分专名和通 名,各音节连写。如:龙王集(Lónɡwánɡ
jí),南王家荡(Nánwánɡjiādànɡ) 。(7)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人名中的
姓和名连写。如:张之洞路(Zhānɡzhīdònɡ Lù)。(8)地名中的数字一
般用拼音书写。如:五指山(Wǔzhǐ Shān)。(9)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
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718峰(1718 Fēng),二马路(2 Mǎlù)。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正式的汉语 人名由姓和名两
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
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如:王芳(Wánɡ Fānɡ),欧阳文(ōuyánɡ Wé
n)。(2)由双姓组合(并列姓氏)作为姓氏部分,双姓中间加连接号,每个姓
Fān )。(3)笔名、字(或号)、
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拼写。如:鲁迅 (笔名)
(Lǔ Xùn),盖叫天(艺名)(Gài Jiàotiān)。(4)国际体育比赛< br>等场合,人名可以缩写。汉语人名的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
名取每个汉字拼 音的首字母,大写,后面加小圆点,声调符号可以省略。如:李
小龙(Lǐ Xiǎolónɡ,缩写为Li X.L.或LI X.L.)。(5)公民护照上的人名,
可以把姓和 名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双姓之间可以不加连接号,声调符号、隔音
符号可以省略。如:刘畅(Liú Chànɡ,拼写为LIU CHANG)。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小结 :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
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 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在这个单元, 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
说“愁”,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 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
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 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画。
(1)欣赏图片。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
63


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
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 师出示课件,
讲解难理解的字。
[过]拜访。[具]准备,置办。[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轩]窗户。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
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课件出示思考题,师生互动)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 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
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 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
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 “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
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 有绿树、青山、庄稼地。
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 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
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 况,平时的趣
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预设:因为在本单元 《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赏析古
诗的方法,所以在讲解这首诗时可简单处理,以问 题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自主
学习为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
形式朗读。)
64


(4)背诵古诗。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的 拼
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关于标点符号,大家一定不要小瞧它们,在平时
的写作中正确 使用标点符号很重要,而分号又是特别容易用错的一种。相信经过
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不会再用错了。这 节课学习古诗,老师讲解得少,同学们交
流得多,通过自己交流得来的知识一定印象更深刻。现在我们算 是完成了第一单
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
掌握。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
习收获,本次教学设计就着重教学生习惯交流、爱上交流,通过分组学习、共同
探讨的方式,掌握高效的 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以及分号的作用,关于排比句和分号,学生早已熟 悉,所以对其基础知识不再细
讲,而重在结合例句,通过朗读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学习了用拼音 拼写
地名和人名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实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积月累”中,由
于这首诗是 五言律诗,比较长,所以当堂背诵的效果不太好,以后我应在引导背
诵上多花点气力。
65











66

雨水节气图片-2015中考成绩查询


成人高考报名时间2013-知识改变命运演讲稿


唐图-副校长述职报告


大队长竞选稿-上海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学堂威龙-学困生转化工作计划


集宁师范学院-水浒传好词好句


我心中的美景-被抛弃的个性签名


莫等闲-天津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