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 教案
新学期新气象手抄报内容-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浪淘沙
教材分析: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
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诗。《浪淘沙》为一组诗,
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8
21~82
4)任连州刺使时所作。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
美之情,及其对
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通过学习,学生将更深切的
感悟黄河宏伟壮观的魅力,体会诗人充满想象的浪漫
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插图等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3.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
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歌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奋发有为
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黄
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
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今
天,老
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他创作的《浪淘沙
》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就让我们跟
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
2、板书课题。
3、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黄河风景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
二、回顾方法,初解诗题
1、师:在学这首古诗之前,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
法。
生回答: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
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解诗题。
“浪淘沙”怎样理解?
互相交流资料。(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
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3、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br>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
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
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
引人注
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
习古诗指明了
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纠正字音,指导书写。
曲(qū) bǒ簸
(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全班齐读古诗。
(二)理解前两行诗意
1、交流理解前两行诗意。
前两行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
来自天边。
教师点评
: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
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
?真的是万里沙吗?
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
法。
2、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
黄河雄伟壮观?
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②学生读,全班读。
③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
馨提示?
预设:
生1:希望老师能把诗读准,声音洪亮。
生2:希望老师把“九曲黄河”“良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生3:读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教师读,学生挑战。
【设计意图】本
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抓住重点
词朗读品味诗
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巧妙采用给教师
的温馨提示,
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
到师生互动。
(三)理解后两行诗意
1、交流理解后两行诗意。
后两行诗意: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
br>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教师点评: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不过老师想问
问你们,
你们知道牵牛织女的故事吗?出示课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
,织女为天上仙
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
上天,西王母罚
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
次。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是谁想到牵牛织
女家中做客?想象一下
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画出
来,也
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
师小结: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
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
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
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
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
漫的气魄。
2、指导朗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写话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然后和淘金
女的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诗。
指名背诵,男女生背诵,全班齐背。
2、拓展延伸。
浪淘沙(2)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运用已学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训练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浪淘沙(唐
刘禹锡)
1、解诗题、知作者。 九曲黄河万里沙,
2、朗读全诗。 浪淘风簸自天涯。
3、理解大意。 如今直上银河去,
4、体会感情。 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二课时 江南春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唐代
诗人杜牧
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
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
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
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
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
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
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
方法。学习作者边观
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
看到的美景。
师:春
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
你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解读诗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师:从题目中,你能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主要内容吗?
生回答: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春天风景的课件,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同时,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有效
地利用学生
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习新诗做好了铺垫。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
很好,诗以七绝
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为主,
训练了学生独立学习古诗的能力,突破难点。同时,教师注重诗歌朗
读的指导,在读
中悟情,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初步感知江南春天的美
景,感悟诗人的所思所感。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千里”、“绿映红”、“水村”、“山
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重点理解:
千里:很大的范围,在这
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古诗里,很多
的数字都是虚指。比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
(学
生例举)诗人边走边看,满眼都是绿树红花,耳边不停地响起鸟鸣,
这是一番怎样生机勃勃
的景象!
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辉映,更显美丽。
师:除了刚才的词语,这里的“风”字也
有独特之处。在诗中,
有了风画面就活动起来了。(此处可拓展写风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
风”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暖风熏得游人醉”等。)
4、体会前两行诗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
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
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
6、说一说感受。
师:诗人的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城镇有村庄,
色彩有红有绿,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
前。那么作者自己看到此番美景,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
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显然不是,
从“烟雨中”可见描绘的是雨景。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资料:南
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
图依靠神灵的庇佑,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兴盛的佛寺<
br>还掩映在烟雨之中,而南朝已灭亡多时了。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体会后两行诗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说。(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
br>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
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
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教师引导,集体讨论为主,教
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感
知诗句的意思,并适时补充历史
资料,使学生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一环节,<
br>既训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在潜移默
化中领略诗的魅力。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
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
中关键的景物,感知诗
歌描绘的画面,让诗中展现的美景定格于学生的心里,并使学生进一
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
最美好
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春天吧!
齐读古诗:
春日题画
[宋]
朱熹[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设计意图】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同
类型古诗。
六、布置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精炼,展现诗歌内容和诗歌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课时
书湖阴先生壁
教材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内容,<
br>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前
两行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
,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行转
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
典
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
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
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
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
典故内
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
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
地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
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
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
退居田
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
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第12课的第三
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同学们想
学吗?(想)
2、板书诗题:书湖阴先生壁
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
林寺
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
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
师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旧知的回顾,迁移
对新知的理解。
设疑导读,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现在,就请大家把课下搜集
到的
资料展示出来。让老师也做回小记者采访一下。(师生活动、展
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
br>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
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
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
新活力的。本环节以交流展示资料、
答小记者问等活动形式,更有利
于课堂的开放性及创新性。
三、合作探究、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净:干
净。畦,读音
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
为推,闼为
门。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
成行满畦,
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
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
常打扫
,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
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
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
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
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5、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郭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
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
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
精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
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
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
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
学习服务。本环节的实践,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
悟感
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些理念的。同时,又
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
读书的好习惯。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节奏感情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诗人去拜访朋友湖阴先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
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
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导入: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
苔的生长比之其
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
之其他杂草
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
人感觉舒适。
继续导入:更有令人赏
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
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
注意
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
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导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
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
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
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
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
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
生活情
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4、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5、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
以读促思,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绘的
意境,并被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所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
br>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
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
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
室,异常洁
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
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
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即
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
的思想教育。本环节的实践,不仅让学生领
悟了诗歌的内涵,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给《书湖阴先
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设计意图】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对学
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七、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设计意
图】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图文结合,增强美感。
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
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
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
)“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
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
性,编研结合。(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
,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
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
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部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