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精品说课稿集锦 (215页 部编统编教材适用)

别妄想泡我
674次浏览
2020年09月29日 20: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泰安事业单位考试-加拿大出国留学费用

2020年9月29日发(作者:柴贞仪)



小学语文精品说课稿集锦

读中体验 读中感悟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 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
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 师生对话交流为
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
从沉 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
回报 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 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
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
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 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 取引导法,以课文题
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
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
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 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
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
基础。
爱因斯 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
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 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 ?在什么
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
括为三个 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 探究
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
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
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
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 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
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 闹是孩子们懂得
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 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
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 中,思索应该怎
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
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 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
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 要从朗读技巧上指
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
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 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



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 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
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 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
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 br>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
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 妈妈,我想对你说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蜜蜂引路》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



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
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 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
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 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 标版教材
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
把不会说 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
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 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
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准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教法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
况, 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
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交流资料,辅垫教学。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
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 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
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 蜂和列宁的资料,从
而了解相磁的知识。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
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自己的知识说
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 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
学习;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提高 学习效率。
2、质疑问难,激趣读文。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
疑解疑能 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
于问。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 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
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 也能更
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
随之活越,学 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3、发展语言,提高思维。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
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 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
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 运用“因为…可
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
达 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在学习第三段时,为了让学生
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 路的,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
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 思维能力同时
得到训练与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 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
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 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
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
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5、口语训练,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
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 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设计了 下次课续编故事的活动,
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他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这样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自由组织语言,准备口
语交际练习。这种教学的 延伸,目的是想巩固课文内容,让学生广泛了解资
料,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6、板书与贴画, 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
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 的顺序贴出“花丛”、“园
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 人
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
有助于学生弄清楚 “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
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 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
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 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 营造开放



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美丽的彩虹》说课设计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
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 彩虹”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
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 心,激起学生的
求知欲。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 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
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 主要的识字
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

< br>
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 学生充足的时间,
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 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
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 “彩虹还像什么?”“你
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 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
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 我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
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 有效
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
字,能读好哪一 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
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 自己不同
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 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
“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 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



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赶海》说课稿

一课是 苏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
“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 赶海的一件事。文章 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
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
浅显,应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
语感。其中捉蟹、摆 虾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生动。为完成本课时教学
目标,突破难点,采用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 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具
体设置如下程序教学: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回忆: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
海边赶海。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 品读“追浪花”的场景,快读全文,找出
具体写赶海趣事的自然段。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仔细读第三,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自由读第三,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
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 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捉螃蟹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 呀
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
生在头脑中形成 幼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



努嘴儿不作声”的 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
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 后挣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导读
“捏大虾”时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 足
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
喜悦心情。
4、自读感悟这两个场景的“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
的……有的……”句式。
6、学生自由读4、5节。结合前文,插图,理解“满载而归”和“战利
品”的意思。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 的海风,沐浴
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
哼起了 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战 利品、武将”借代词,“束手
就情、东逃西窜、满载而归”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 。
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
趣”,让我们学 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






《观潮》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 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
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 的雄伟与壮观。文中洋溢
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 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 供
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
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 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
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
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
壮丽景象.
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
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法
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
课件 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
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 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 的依据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



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
自悟 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
面的想象力。
(3)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 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
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
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 烈欲望。
(二)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 山人海的情景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实
际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 激起千
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 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
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 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法,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我利用



远教资源,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制
成 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
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
学习情绪。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 情景: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
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 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
白色战马齐头 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
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 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
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 结
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 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
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 来朗读课文,比
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
自学 ,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
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 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
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 ,利用板书巧妙引
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
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 br>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
我们移来,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
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用课件出 示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图,
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 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
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 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
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 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
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 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的祖国
还有象钱塘江这样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利用远教资源网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向
学生展 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美丽吗?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 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当小导游,
向同学们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向大家介绍你在课前所收集的 资料、朗诵
写观潮的诗歌等)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
然,对祖 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是课堂教学中
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



律和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根据板书理
解潮来时 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十、说课小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深入课堂,为 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
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极大地促 进了学
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
教学法,适时 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
主”的调控作用,围绕重点,教师注重导方 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
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 学
任务。







《田忌赛马》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第七 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
文《田忌赛马》。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教法学法的选择、设计的意图三个方
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浅析教材
《田忌赛马》是一篇传统好教 材,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初期齐
国大将由忌和齐威王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全文分初赛失败 、孙膑献策,再
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多动脑筋,广开思路,分析主客观
情况 ,合理使用力量。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根据课题推想课文主要内容。从编
排的意图看,作为首篇课文,起着 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从教材本身看,本
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课题概括了主要事情;二是全文描写生动, 叙述清楚,
比赛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特点之三结尾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因
此,本文 是训练学生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分角色有
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本单元乃至本册 中地位都很重要。本课我准备分二教
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一二三段,弄清赛局,了解转败为胜的原因; 第二课
时仿照第二段进行人物对话的片段练习并复述故事。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
训练重点,结 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一课时的教
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1.学会 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后题五的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12自然段,并能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 分段。
2.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懂得“正确分
析双方情况,合理安排力量就能取胜的道理”。
教学的重点是:①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内容的阅读方法。
②学习课文3—12自然段。
难点: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
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选择的基 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图引文、
图文结合、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其教学程序分如下 六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推想内容;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四)细读课文,弄清赛局;
(五)深读课文,探究原因;
(六)延伸课外,培养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 、划、练、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看课题推想主要内容的阅 读方法和思维的逆
向推理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及朗读能力,培养学生
的 语感。本课时的教法设计和学法选择是遵循语思统一原则,以读为本原则。
三、说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力求紧扣一个目
标,围绕一条主线,落入两个基本 点。具体地说力求体现如下几点:
1.体现“三主一核心”的教学思想,突出一个“练”字。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命题,我国传统
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一个“练” 字,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颜元的“讲之
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熹的“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真可谓怎一个“练”字了得。针对当前教改的实际,本课

< p>

的设计我力求学生人人参与训练,如一、三段的教学,我安排了通读课文,
动笔 练习,互相介绍,上台解说四个环节,创造人人参与的情境,以学生为
主体进行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 灵活性、发散性、概括性。
2.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 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 引导学生认真读
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
和谐 发展。”本课的第二段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
细细品味,回味无穷,在这一段 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对读、范读、分
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 ;以读动情注
重熏陶性;以读育人,坚持渗透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让学生在琅琅
的书声 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
3.注意语思统一,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
大纲指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发展语言必须与发展思维相结
合。所谓语思统一原则就是把语 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学生语
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品质。本课的第二段教 学设计,我力
求语思统一,从孙膑的四句话入手,探究孙膑出妙主意的思维过程,再分析
转败为 胜的两个条件,最后让学生假设孙、田再次见面,田忌会怎么说?齐
王明白孙膑用计过程后又会怎么想,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练习说话,发
展创造性思维。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上对教材理解不 深,在上课时定有许多不足之处,
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课文以诗
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
解一 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
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 ,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
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 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
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 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
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 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
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 ,特
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
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
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 “要我学”为“我要



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 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
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
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 ?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
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 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 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
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 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
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 师生动
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
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 ”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
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 中培养
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 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
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 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
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 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鸟的天堂》说课设计

巴金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 妙准确,表达感
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以它为
范本 的确能引发学生喜爱的个性化冲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
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发
展。当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 多媒体课件
的直观性、具象性、虚拟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的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
元化,从 而就为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
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根据课 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阅读
要有自己的见解”出发,我们以学生学得 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
实践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来确定教学目的和重、难点; 按由
扶到放的程序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一、关于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首先是落 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有自己的见解是目的,
而暂时不问见解是否正确,充分,合理, 或者粗疏浅陋,只要是自己的思考
所得就好。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发展创新思维 的必
要条件。其次,是要落实根据特定目标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习惯
和能力。这个目 的的落实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
化见解在实践中发展。这两点也正是本课的教 学重点。第三,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背诵指定的段落。在这里,朗读既是理解课文



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 br>提供的画面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本课的难
点在于:将多媒体教学 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
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 手段阅读课文,并形成
自己的见解。这个难点难就难在“有机整合”,难在课件设计必须与教学目的及本课特点融为一体,形成本课教学的鲜明特色,形成本课教学的鲜明教学
个性,而不是为了使用课 件而用课件,使课件浮于教学目的及本课特点之外。
二、关于教学结构安排。
1、出示课件,展示河面变窄了。
首先我们虚拟场景,让学生同作者一起进入作者所描写过的 又被多媒体
所再造的情景中,使学生同作者同时产生感受,并使学生的感受同作者的感
受产生比 较,相互碰闯,使学生与巴金比肩观察、比肩表达,充分激发学生
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比较“真绿得可 爱”和“绿得真可爱”的异同,咬文
嚼字,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然后引导学生深研“我说许多株榕 树”的
错因,揣摩作者写榕树之大的妙笔。紧跟着,用作者两次到了“鸟的天堂”
看到了不同的 景象,你更喜欢那一种景象呢?这一个问题促进学生作个性化
的选择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地 高涨。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我
们按照课文中描写的顺序出示课件组织下一步的学习。
2、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样子。
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抓准特点, 同时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再
相互交流自己喜欢这一部分文字的原因,让作者与同学的感受相互应和 相互
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反复朗读、评价的基础上揣



摩作者是如何准确、形象地用词、用句,才把本自然段写得既精练准确又特
点鲜明的。
3、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树冠近景。
请同学们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第八自然 段。首先说说你
最欣赏作者哪些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一设计将学生的观察与对重点句的
欣赏 和理解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人
对同一句子的欣赏和理解的角度不 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闯、融合。
然后,再请学生说说,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描述? 并请大家评一
评。这样一来,实际上诱导的是发表与作者不同的见解,潜移默化地鼓励学
生站在 伟人的肩头并超过伟人的地平线。而评一评呢,或鼓励、或指正、或
欣赏、或帮助,个性化见解纷呈,信 息容量大增。接下来,用齐读造势,造
审美的氛围。再指名朗读第八自然段,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名 再读,用
声音之美表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紧接着再齐读重点句“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 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用
自己声音之美表现作者点睛之美。 < br>最后设计用“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促进学生进一步交流各自
的见解:或朗读的明丽,或 句子的精美,或观察的准确,或体会的细致。
4、首先让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然后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画面中群鸟翔集、百鸟齐鸣,极大 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将在课
件场景中看到的、听到的与作者所描写的相互对照,细细品味。然后 分组学
习讨论你认为哪些句子对景物描写最精彩?并结合画面谈一谈为什么?之所



以这样设计,在于把读书、观察、验证、分析、欣赏结合起来,深入学习、
体会作者是怎样 观察的,怎样表达的。又由于是分组学习,学生发表见解、
思维碰闯的机会就更多,学习的个性化色彩就 更浓,民主氛围更强,学习的
自由度也更高。紧接着各学习小组交流见解。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展示自己
最精彩,最动人,最亮丽的一面。然后指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自我评价,
说说我这样读的理 由。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朗读展示自我对课文的见解,引导
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课文。
5、出示课件,对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看到的景象,为学生导游解
说提供画面。
第一步组内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收集的资料,集体为导游
创作解说词。组内集体创作为人 人参与提供了机会,同时,将课文内容与自
己收集的资料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 力。然后用竞
赛形式让小组派代表上台结合银屏提供的画面导游,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表达兴趣,润物无声地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潜移默化
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并由此获得美 感。
三、关于板书设计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 难
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没有按传统板书的样
式,以重要词句为 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而是明确地体现了课件和课
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本课教学特性与学生实际
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得主动 ,
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



生个性化见解在教学中发展。
注:此稿获重庆市首届电子教案说课一等奖







《画风》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 ,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
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 友一起画画,
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
善于 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
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 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
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 。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
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
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 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
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 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
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
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 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
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
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 造出一种形、色、
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 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
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 字的识记,我
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
小伙 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
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 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
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 用笔把他们画风
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
先得 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
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 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
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 、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
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 “风来了,风把_____
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力。朗
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
达上 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
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 ,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
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
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 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
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教学方法。特
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
色彩 ,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
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 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



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
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 ”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
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 一定很和谐,但在这
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 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
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起到了很好的效
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 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
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 br>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风来了》
风来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
风藏在摆动(跳舞)(飘舞)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动了,
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
风来了,
风把风车吹转了,



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 》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
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 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
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
了桂林的山、水的 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
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 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 br>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
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
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
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
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 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
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
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
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
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



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 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
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 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
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 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
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 你以为
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
开始,教师 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 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 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
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
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 “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
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 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
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 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自悟学法,
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
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 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
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
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 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 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
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
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
生以美的享受。







《山行》说课设计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
可以陶冶情操,丰富 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
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 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
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 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
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 ”的训练在许多老
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
的 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
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 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
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 《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
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br>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
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
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 “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
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 标,让基础好的
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 掌握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
握一定的 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 ,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
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 主动学
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
班 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
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 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
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 户人家在白云______
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 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
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 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
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 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
物?你有什么感想? < br>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
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 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



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
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 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
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
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 br>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
以“学法指导”为主线, 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
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 讲词意—→记内容—
→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
处。









《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
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
明白了为什么要珍 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
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 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
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 察
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
时间里的事物,都 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
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
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 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
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 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
思维比较 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



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
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 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 精神,是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
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
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 实际
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
开放性和语文课 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 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
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 ,提问:读了
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
间赛跑 ?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
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 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
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



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
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 反复读文,自主探
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
祖母就不会去世;如果时间能停下来,爸爸还会拥有童年,“我”也会回到昨
天,我更不会有一 天也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如果时间能停下来,明
天还会看到今天的太阳,鸟儿还会飞过今天的飞 行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不
可能的。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 br>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
了时间的珍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
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 行发言。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
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
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 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



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 进行朗读体验,(比如:(1)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
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2)用稍 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读
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3)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 br>跑赢时间奋和喜悦。)
由于这三个问题相对独立,内涵辐射全篇,教学顺序可根据学生会报情 况
进行调整,以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 开放性和探究性,要扩大学生阅读面,
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 有关珍惜
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
拓了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
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 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
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 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
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 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
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 珍惜时间的习
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



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珍惜 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我安排如下作业:(出
示作业)
(一)、以《时间你是我的亲密伙伴》为题,谈谈你浪费或珍惜了的时间
及感受。
( 二)、(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哪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
前面的人?他们有哪些动人事迹 ?(2)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一分钟可
以做那些事。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 ,
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
时间价值观的形成 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学弈》说课设计之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
《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
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 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
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 学习态度不同的
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
智力 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
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 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
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 接触一点文言
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
高学生 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
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 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
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
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
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
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 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 言文学习
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 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
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 烂的古代文化,增
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
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 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
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 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
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
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
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 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
键。
二、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 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
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 、提高的过程。让学生
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
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
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 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
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 此在“备教材”的
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 br>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
新知上,利用成语游戏 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
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 上,要树立“朗读
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
可 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 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
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 心理上
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
引入了自主合 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 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
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学弈经验总结会”,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
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 潮。而接下来
的孟子讲学这一情境的创设也改变了以往朗读评评点点的传统模式,将学生
直接引 入学习、朗读的氛围中,达到身临其境,忘我境界。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 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 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
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 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
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 ――讲究激励性,初读寻
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
熟读成诵――――主张 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
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 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
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 br>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
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 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 此学生
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
读――――再读―― ――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 历寻疑――――释
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
从 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
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 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
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 定基础。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 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
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汇报合作
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这也 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 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
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图在明理, 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
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吗?拓展了 学生
的思维空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
将学生带入情境 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
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 国古代
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
导学生学会积 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



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25学弈

专心致志
这 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
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地球爷爷的手》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
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 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 学常识,鼓励学
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



难点是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他们
对科普 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
练,他们已掌握了分一些识字方法, 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
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 还比较短,
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习特点,我充分借助网络教学,积极有效地引导
学生自主 学习。
2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
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中的科学奥秘产生 兴趣。围绕新课标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
标。
3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
玩”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 ,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
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 望更强。
本节教学主要完成我会认,我会读的知识技能。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
同时,激发学 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4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课件、卡片、磁铁、铁钉、头饰
二、说教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喜爱的故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



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开课前的故事引
入、初读学习小老师领读及 学习中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积极
投入学习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再现生动形象的画 面,更利于激发学
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 阅读与语言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手段,开展情趣教学法。
如:课文动画朗读导入,小猴摘 桃识字游戏,学生登台实验,地球知识展示,
角色朗读课文。同时这样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也达到了寓教 育乐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1、从一年级起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应
当是 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有效引
导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学应在 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
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而语 文教学应以学生自
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
挥 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理想地达到这一
点还不太可能,但我们必须从一 年级开始着手培养,万事万物总有开始之时。
2、教学应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 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在低年级 尤其应该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小学语
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 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 中培
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



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
引力”,同时对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地心吸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故事。(要求:一边看,一边想。)
2从故事中你认识了谁?他们在做什么?
3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后齐读课题。)
过度: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看谁最聪明。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序号,并 把本文的生字、
新词标画在课本上。(2)同座互相检查画出来的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小老师指名读,领读)。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同学思考:是谁摘下了桃子?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教师导言:通过初步学习,我们了解到是地球爷爷用自己的 手,帮助
猴子和小兔吃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那么,地球爷爷的手究竟长得什么样呢?

< br>
请同学们互相学习,找到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再和你的小伙伴们进行交流。
2.学生自学交流。
3.检查汇报。
4相机引导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手的作用。
5.作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这个例子,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引
力”。
6. 扩展:你还能举例说出地球有“手”的例子吗?(请学生畅谈,教师也
可借机为学生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 力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7小资料:地球知识。
(四)细读课文,体会语气。
1.图文结合,边读边练(小兔、小猴、地球爷爷、猴爸爸的句子,朗读
时的语气)
小兔:①有礼貌—第六自然段;②奇怪—第九自然段
小猴:欢快—第二自然段;②请求有礼貌•
猴爸爸:慈祥、和蔼—第七自然段
地球爷爷:声音缓慢,粗壮有力
2.指名朗读。
(五)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地球爷爷的手(图)
桃子
掉下来



足球 地心引力







《早发白帝城》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
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
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本课的 教学要求是: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
字“还”。2、能够大致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人行船途中的喜悦心情。3、能
够熟练地背诵古诗。本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能够大致地理解 全诗的含义,
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因而,设计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着
重完成 二、三两个教学要求,第二课时巩固所学生字,并指导书写。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两种策略方法:
一、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
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古诗更是如 此。在传统的古



诗教学中,教师往往逐字的为学生解释,再把字意串起来,然 后就是学生死
记硬背这些古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完全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没有
考虑学 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
自己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反 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理解古诗的
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及意境,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课 堂上创设
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
养学生的主 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 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
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
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
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 。
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李白所写古诗)
学生 已经会背了许多首古诗,所以教师的激趣会引发他们争先恐后地吟
诵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自学、 课内展示的舞台。学生在争先恐后地
吟诵中,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兴趣盎然的开头,使新诗 的学习
成功了一半。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激趣。
二、指导方法—主动学习古诗
这一大环节中包含着三个环环相扣的小环节:
1、读—识字教学。设计多样形式,分散识字难点,提高识字效率,扫清
诵读古诗的语音障碍。



2、讲—理解诗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借助图画,边读边看边想象,把各自的理解议一议,以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3、读—体会情感。简介诗作背景,体会思想感情,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三、拓展延伸—课外背诵古诗
搜集、背诵唐诗,开一次“唐诗”交流会。《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要求
1-2年级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而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肯定不够,所以要
调动学 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
了学生课下自学古诗的积极性,而且 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
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
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生 活的本领;另一只却认为凭着父母的本领和地位就
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 不干。通过一懒一勤
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



奋学习,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二、目标设计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课堂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以及实验教材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课时拟订
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1个生字,会写“练、习、苦”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3、学习课文1-6自然段, 借助相关语句认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为
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而铺垫。
以上目标中重点应 落实“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认识11个生字,结合具体语
言认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难点是“运用恰 当的语气朗读懒狮子所说的
话”。
三、程序设计与理念构思。
(一)导入揭题
我采用的是最常用的谈话法:“小朋友 ,喜欢听故事吗?这堂课老师要让
大家自己阅读一个新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出示狮子的画面)”谈 话与看
图片过程中激发阅读欲望。这其间为突出生字“狮”的教学,我在板书课题
时有意将“狮 ”字写得格外大,以新奇唤起学生学习时的有意注意。
(二)初读感知
无论 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标》,都十分强调引导学
生阅读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实实在 在去接触课文、朗读课文,这也是增强
学生语感能力的必要前提。为此,这一环节教学围绕着“正确、流 利地朗读



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的目标。设计了三个不同层 次的读:
1、请小朋友自己放声读一读故事;2、引导学生与小组同学合作朗读故事,
读后互相 评一评;3、鼓励小朋友“展示性的”正确、连贯朗读故事。根据低
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安排每 次朗读前尽可能运用“鼓励性”的语言,
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第一次读时说“比一比谁的本领大, 能正确地朗
读故事”第二次读时说“你愿意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朗读故事吗?不要忘记给
读错的同 学提个醒!”第三次读前教师不妨这样说“不知我们班小朋友谁最能
干,愿意站起来给大家、给听课老师 读一读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比较充分的阅读基础上,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 的感知,这其间
教师尽可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为此问题设计时要体现一个
“宽 泛性”。课堂中我是这样问的“读过故事,小朋友知道了些什么?”
(三)深读感悟 < br>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基本理念是:1、倡导语言环境中识字。实验教
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识 字量大,个人认为: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既能提
高识字教学效率,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与
感受,贯乇落实《课标》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譬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探究证实自己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选择朗读角色;合
作表演中提高朗读教学的 效率。3、突出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
中积累”的指导思想。
基本步骤如下:1、引导小朋友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只小狮子,在此基础
上出示句子“一只小狮 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展开教学:
A、读读议议:这句话中哪些地方使你知道这只小 狮子非常刻苦呢?B、教师



结合回答,教学生字“滚、扑、撕、咬、整”;C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什么叫“整天练习”吗?D、借助课件上狮子练习各种本领的情景图,巩固“ 滚、
扑、撕、咬、整”几个生字。2、引导学生小朋友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另一只小
狮子呢?A、 教师结合教学生字新词“懒洋洋”B、出示句子“另一只却懒洋
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与第一句进 行对比朗读。3、读议3-6自然段。A、
学生自由读一读它们的对话。B、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C、 指名表演。表演
结束学生评议,评议的同时随机进行疑问句和感叹句朗读的练习。
(四)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共安排两项内容:1、指导书写“练、习、苦”;(基于一年级< br>学生年龄特点,为将写字指导落到实处,我安排了三个练习层次:A、说说识
记方法;B、描红, 想一想笔顺。C、教师范写,学生练习。)2、选一选,练
一练。练习内容:我会认搭积木滚雪球。
四、板书设计
图文结合:“图”是两只表现不同的狮子,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和
增强认识的形象性;“文”抓住表现狮子特点的词语,同时又是文中要求学生
应该掌握的生字。









《第一场雪》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 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
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 画了一幅
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
喜悦之情。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
认识。
2、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三、学习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
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四、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
教 法:采用“感情朗读法”利用极富感情的语言表达,紧扣重点词、句
细嚼慢咽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方法,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
文中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顾下雪前,下雪时的情景,接着播放《雪绒花》课件,激起
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回顾学法,整体感知先复习上节课所总结的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整
体品读文段,然后说说 自己读懂了什么,心中的感受如何?
3、精讲细读,释疑拓展,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采用 感情朗
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读出雪后
景象的特点, 再引导学生质疑并品析好词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话语赞一赞
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 悟景悟情,并结合课本拓展延件
“拍雪景”,“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
4、揭示背景,情感升华。
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如此:“瑞雪 兆丰年”!
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这一环节 ,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
务。
5、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先师生共同总结写作方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 的部
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6、作业设计:以生为本,高度自主。
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7、板书设计。
19、第一场雪
雪前: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
雪中: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雪大—景美—人欢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
联想:瑞雪兆丰年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这个板书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学法 ;既展
示了文章的层次条理,又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既新颖别致,又易引起学
生的兴趣。进 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鲸》说课设计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 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
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



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 br>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 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
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 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
组说明文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 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
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 住要点,了解
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
在理 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
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 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
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
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
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 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
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 留在“课文介绍
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
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
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
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阳》等 说明性文章的学习
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

< p>

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
动物 很陌生,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
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 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 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
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
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 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
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 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基于这理念,



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 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
自疑、 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 语言课程标
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
对话氛围 ,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
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 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
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
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 文
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
为学习课文作好铺 垫。
教学伊始,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
件1:显示蓝色 大海)美吗?(生答)的确,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
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 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
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 放课
件2,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
与别的动物 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
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 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
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 种途径调
查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


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
章(板书课 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将问
题分类处理,筛选归纳为两上主要问题 :1、鲸有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
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便于教 师组织指
导学生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 之中,
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 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
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 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
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时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
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
解课文大意。在学 生充分自读后,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再组织全班交
流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内容浅显,学 生初读后,基本能抓住叙述要求,初步了解鲸的特点
及生活习性。但这种了解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
象。因此,这里应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初读遇到的疑难问题,
如:“哺乳动物”“胎生”等词语是什么意思?鲸的样子很像鱼,可它为什么
不属于鱼类?……教师可 结合学生质疑情况,补充设疑:课文怎样把鲸的这
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并以此为凭带,引发学生深入研究 的兴趣。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 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
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再放 手让学生选学
其它几个自然段。
(一)品评词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 、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
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 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
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
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
形成共识。
在交 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
说明方法,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反馈情况 作如下体会:
课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那就是鲸。
师质疑: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还有写象呢?引导学生集体将不熟悉的事
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这样便 于读者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认识比较说
明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 样的说明方法,
自己体会体会)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 捕获过一头
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学生对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认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说



明。而真正得从句中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有
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故意将 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
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 过比较很容易发现:
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
句3:它要是张大 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档到它的上腭;四个
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 br>(教师设问:“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
较,从而感悟鲸的特点, 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自由选读,感悟特点
课文的2-7自然段,分 别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分类、吃食、呼吸、睡
觉及生长的特点,呈并列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 由选读,自主阅读,
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选学 内容组成学习
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
效率, 可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
朗诵家、小画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 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汇报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读出鲸的特点,当小画家的画出鲸的特 点,当表
演家的演示出鲸的特点。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当
评委,与汇 报同学进行自由交流。
教师针对汇报情况,以学路带教路,扣住重点词句适时、适当的点拨,
引导学生细读探究,进一步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准备从以
下几个方面交流点拨:



1、鲸的进化过程———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形象演示鲸的进化过程,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还可利
用学生在自然课上学习到 的有关知识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谈谈
对哺乳动物的认识,抓住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并与 鲸的特点对照,说明
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2、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当学生汇报鲸的吃 食特点这一段时,教师相机出
示课件“填空题”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填空,再自读想象鲸吃食的情景,然后
模拟表演,学生对照课文叙述评议,体会作者准确用词。
3、体会分类、比喻、图文结合等多 种说明方法—当学生汇报“鲸的呼吸”
特点这一段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文中插图或学生绘图,让学生 从文中找
出与图画相应的文字描述,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多种说明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 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
乐于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 生生合作”、“生师合
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主体型的交流网络。
四、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 为“语
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经过前三
个环节的学 习,学生对鲸的特点及文章表达方法已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
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以复述为主的主 语实践活动“听故事,想象演说”
和“读启事,招聘导游”,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 提供了
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
内化为个体语 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一)听故事,想象演说
教师谈话:同学们,刚才咱们经历了一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历程, 现
在咱们听听故事,放松一下。播放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天,太平洋
地区举行了规模盛 大的鱼类运动会,当鲸到达赛场大门时,却被虾将军挡在
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争吵,虾将军说出不准鲸 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
理,就游回去了。听完故事后,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虾冠军究< br>竟对鲸讲了些什么?”想象并表演鲸与虾将军争吵的场面。这一活动促使学
生再次接近文本,将上 一环节的无序交流进行有序整理,为下面的“招聘导
游设计解说词”作好准备。
(二)读启事,招聘导游
首先谈话激趣:同学们,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觉 得挺
适合你们的,便把它下载了下来,你们想读读吗?教师相机出示“招聘启事”,
学生竟相阅 读,跃跃欲试。教师趁热打铁,播放音乐,渲染气氛,置学生于
活动情境之中。让他们自由设计解说形式 及解说词,而后组织学生汇报解说,
其他学生和老师分别以评委或游客的身份与“小导游”现场交流、评 议。
“招聘小导游”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参与者不仅提出
了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也提出了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既
训练了语言,又渗透了思想教育,体现了三维目 标的整合。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总结评价
适当、适度的评价是一种有效 的激励措施。教学中,除了伴随着学生读
书、交流活动中的师评、生生互评外,在结束课文时,我又安排 一个单独的



评价环节“评评这节课上自己表现得怎样,听听他人的评价”,引 导学生从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多维评价。这一环
节的设计 ,不仅贯彻了《语文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
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 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
相互评价。”这一理念,而且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逐步学会听取, 学会发现,
学会赞赏,并在相互赞赏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体会到自身的价
值。
2、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上一环节中“招聘小导游”
活动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课标》的这一精神,而且着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
息能力的培养。同时《课标 》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既注重学
习内容的开放,又注意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我认为 “招聘小导游”这
一交际训练,不应受课堂限制,因教学活动结束而告终,完全可以单独用一
节 的时间来完成。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课堂上,我们从课文中了
解了鲸的一些知识,其实课本 以外还有更丰富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撷取。同
学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小导游招聘活动并没有 因此而终,咱们
下节课将继续设擂选优。因此,我希望你们课下能像刚才一样主动热情地去
探究 ,去发现,或进图书馆,或上网查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解说词。
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样结束 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
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








《泊船瓜洲》说课设计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 ,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 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
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 理特点,结
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
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 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
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
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 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
因此,学 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
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 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
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 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
诗句 ----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
教师板书,目的 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
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 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 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
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 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
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
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 ,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
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 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
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 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
不动 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设计

【说教材】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写的是我国东北的小兴



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说目标】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点,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
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重
点训练项目,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阅读,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记叙和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利用现有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对
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 br>此,可设计教学目标4。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掌握景物的特点。
【说教学】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 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 旨,让学生边学、边悟、
边总结、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导入,温故求新。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的美丽景色,为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热爱祖国 ,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可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山河秀丽。我们 曾领略过苹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曾游览过首都北京的
古老时尚,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 ,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



这段话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学生自 然会想起前面学过的课文,同
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想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
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
二、紧扣中心,整体感知
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 桌互相讨论,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概括了
文章的中心内容?学生找出后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哪个词
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说说“景色诱人”是什么意思。本课比喻
句较多,我 将抓住这些比喻句,让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本课作者
比喻的精当,弄懂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
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句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了 什么?说
明了什么?理解把小兴安岭比作花园,说明花草树木多,非常美丽;比作宝
库说明物产 丰富,非常富饶,再沿着“美丽、富饶”这条中心线索,理解课
文顺序和作者的思路就容易了。
三、抓住题眼,突出重点
从课题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我将引导学生抓 住
课题中的“美丽”,找出主要段落,提问: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
的美丽?课文的 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丰富”进行
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结构、写法相似,教师 要采用“教、扶、?”的方法,
重点知道学生学习“春、夏”两段,辅导学生自学“秋、冬”两段。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学生听教师范读本段,边听边仔细观察“春季图”,然后说说作者抓住了
小兴安岭春季的哪些景物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小兴


< br>安岭春季怎样的特点,我要引导学生品位比喻句,使学生理解小兴安岭资源
丰富。最后要指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和背诵
课文,也可采用引读法,指导学生读:春天,树_。 山上的积雪_。小鹿_。
溪里_。一根根原木_。学完本段后,我要进行小结:这段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春季的特点,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这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
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天 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结,其实教会了
学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实了寻了重点,给 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扶学第三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每句描写了什么景物,
抓住景物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这段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我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此较理解“封”、“挡”、“遮”的意思,
重点演示理解“密 密层层”、“浸”的意思,品位比喻句,思考:这里把、阳
光、野花分别比作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最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读出“夏之美”来。
由于描写“夏季”一段,是四季中景色最美 的一部分,我还将充分利用
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想象画而,然后< br>再让学生观看录像进行比较,说说想象的和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最后让
学生仿照教师小结“春 季”段的句式,自己小结本段段意。
3 、总结学习方法,自学四、五自然段
自学四、五自 然段前,我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春、夏”两段的
方法,用投影机打出学习方法:先找哪些景物, 再看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
具体描写的,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学方法,分小组自学,学生< /p>



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点拨,对学习的效果要及时反馈检查,可利用练习题
的形式完成。
(1)四、五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填表:
季节描写的景物
春天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
夏天 树木、晨雾、阳光、野花
秋天
冬天

(2)四、五自然段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描写的?填空:
()的松柏()的山葡萄
()的棒子()的蘑菇和木耳
()的人参()的积雪
(3)分别概括四、五自然段意
补充句子: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秋季的特点,选取了这几种有 代表性的
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秋天_的景象;第五自然段作者抓住冬季的特点,选
取了_这几 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象。
四、设疑引入,以读代讲
学习完重点段后 ,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时都写
到了哪种景物?(树木),为什么?再次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此时我将让学生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先< br>让学生自由读段,要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以读代讲,



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出了什么?从哪儿读出的?最后再让学生概括本段主要讲
了什么?
【说效果】
通过看图,体会句子的含义,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在 课堂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感知—品位—想象—自学”
四步学文,由浅入深来理解文 章主要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出注重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学生了斤毫 亿了文章的内容
之后,安排了一项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闭上眼听老师读,想象一下
小 兴安岭春天的美景”,这样就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
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 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的趣味性。






《爱吃的水果》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爱吃 的水果》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让学生把生活中熟悉的水果作为
讨论的内容,说说自己对水果的了解,在 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



知识,增长见识。
2、教学目标
本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与试用本中的听、说训练不同,不仅要求训练
学笺口头表达能力,更要 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根
据新大纲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要求及低年级小学生的 心理特点,我对本课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说说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的名称、样子、颜色和味道。
②能积极参与讨论,围绕水果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和与人交流的勇气。
3、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的特
点。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引起学生说话的兴
趣,鼓励学生说、问、评,突出双向互动特点。
5、课时安排
用一课时完成《爱吃的水果》教学任务。
6、教具准备
上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一种 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实物、图片等)。这样就
为本节课的说课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充分利用电 教媒体创设情境,利用水果教具激发这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头饰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教法、学法设计:
大纲要求低年级口语交际要使学生认真听别 人说话,学说普通话,能说
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流,态度大方,有礼貌。因< br>此本节课我创设多种交际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充分
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 是主导,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针对以上教学
思想,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通过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说的欲望。
2、通过各种形式,让每个学生无 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双向互动中,
积极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采访水果店及果农的形式,培养学生能与别人态度大方,有礼貌
地交流。
4、在访一访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和他人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与陌生人
进行交流。
三、教学程序设计:
1、观察图画,了解图意
一开始,我采用设悬念的方式,从观 察图的内容引入新课,先告诉学生
班里来了一些小客人,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紧接着,在大屏幕上出 示课
本中的插图,让喾一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再指名说一
说。学生说完之 后,贴出五种水果图,每种水果上分别写着一个字,组成课
题《爱吃的水果》,在揭示课题的同时,增强 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猜一猜爱吃的水果
①我因势利导,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同座位的小朋友互



相说说你爱吃什么水果?亲切的话语,轻松的气氛,为学生互相交流打下了
基础。
②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猜猜老师爱吃什么水果。说谜面,让学生仔细听,
猜出谜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边听 边想的好习惯,另一方面缩短了师生间的
距离,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起来。
③请几位 同学上台前来,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像老师一样用一则谜语或一
两句简单的话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水果名 称。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一两
句话,但意思要完整,让学生觉得自己能说、会说。
3、说一说爱吃的水果
①先仔细观察自己所带的水果,然后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把带来的水果
给小朋友介绍一下,要说出它的名称、样子、颜色和味道。这样以小组为单
位,面向每一位学生 ,认真参与,共同讨论,互相补充,互相交流,听说结
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 行评价,养成他们认真听
别人说话,乐于与小伙伴进行交流的好习惯。
②每组选出一个小朋友 上台前当小老师,台上台下互相提问(可以问爱
吃什么水果,也可以介绍这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和味道) ,要注意礼貌用语。
在小组里充分说的基础上,请学生上台说话,这样就克服了学生上台的恐惧
心理。在这一步训练中,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样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创
设了宽松的氛围,课堂气氛十 分活跃,体现了双向互动的特点。
③拿着自己爱吃的水果走到班里的好朋友面前互相说一说这种水果的 名
称、样子、颜色和味道。如果还知道这种水果其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说一
说,这样帮助学生 扩展知识。



4、访一访
①做游戏,批晚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果农、售货员和顾客,进行采访
游戏。
②把采 访的过程展示给大家。在采访水果店时,借助学生的表演创设情
境。在采访果农时,我利用电教手段创设 情境,在大屏幕上分别打出桃园、
果园、葡萄园的背景图,这样将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形象 ,极
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充分发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学生
在这样的氛围下 ,表演的积极性很高,他人在忘我的情景下放松地进行交流,
在活动中把看、说、想、做有机地融为一体 。
5、画一画
①画出自己爱吃的水果。
②拿着自己的画大胆地走到台下陌生叔叔、阿姨中间去提问。
③汇报。
6、总结
在学生了解了水果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想像未来的水果,为学
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 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
主线,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调
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及时发 现口语交际中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指导,在
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不仅让 他们听清楚、听
明白,在听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思考,学会给别人以补充和帮助,形成有效的
师生 、生生互动。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 br>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的第14课《荷 叶圆圆》。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
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 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 。荷叶是
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课文洋溢着 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
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 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
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入手
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
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
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
见,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
与者。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 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
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一课时的
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
想,从教学程序的设 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
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
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 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
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 经验为基础,通
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
生独 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
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 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
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
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 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
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 、色、声有机结
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1、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
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展开了笑脸;
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 ,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
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 ,还能简单地表
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
确理 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
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 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
就感兴趣的内容 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
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 ,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
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
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创造性的读—师
生合作读—分组合作读—表 演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
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 表达能力,以及团
结合作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玩的教育在课堂,语文课堂如何 玩起来,更值得我们去尝试。在这节课,
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围绕“玩” 这个字来进
行。
我的课前准备是玩,玩手工制作,我和学生都动手制作一片大荷叶,学
生不会做的可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哥哥姐姐帮忙。
我的教学程序是:第一步简练揭题,导入新课 ,在板书课题的同时复习
“荷叶”二字。识字要寓于阅读之中,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掌握音形义的过程。我在这节课中,随着每一个环节都会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接
下来我问“小朋友们,你 们喜欢玩吗?”我说这节课要好好的和小朋友们玩
一下。然后请小朋友把自己做的大荷叶拿出来,戴在头 上。这时候说:“哇,
小朋友们都像小鱼儿一样,把荷叶当成自己的凉伞了!大朋友也有凉伞呢,
你们看!”并展示我自己做的大荷叶,先戴头上,然后铺在地上。在小朋友们
惊叹的时候,我走上荷叶 ,联系课文内容边演边讲“我是一颗小水珠,荷叶
是我的大摇篮。我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 ”小朋友们看了之后都
会说好玩,都想上台来表演,这时候就说:“要想表演好,就要把课文读好,最好能够记住课文中的句子。大朋友要仔细看你们的表情、听你们的声音,



哪些小朋友表情好、读得又好,大朋友就请他到台上来表演。好了,开始练
习朗读吧。“学生开始反复 读课文,这就是学生在这节课的第一次读—自主尝
试读。
请学生停下之后我说:“小朋友们, 课文里向我们介绍了小水珠、小蜻蜓
等好几个小伙伴,你喜欢哪一个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我喜欢谁 我又喜
欢谁呀,我这时候就说:“你喜欢哪个小伙伴,就读写那个小伙伴的那一段课
文。待会儿 你就给大家介绍你喜欢的这个小伙伴。不过,别管读哪一段,都
要先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开始吧。”学 生开始分角色读课文,这是第二次读。
学生读完后我就问:“谁来介绍小水珠?”开始第三次读—自我 展示读。
学生在读的时候,我不断的指导,要求读正确、流利,再要求学生带上表情
有感情的读 。接着请一个学生介绍小蜻蜓,在这一部分复习“翅膀”二字。
这时候如果有小朋友会边读边用双手做展 翅动作,就可以要求学生再自由读
一次课文,看看谁能来个创造性的朗读。
学生再次读之后, 轮到介绍小青蛙的小朋友在读完小青蛙那一段后会给
加上几声“呱,呱,呱!”全班一定响起笑声、掌声 。这时候鼓励全班都来当
一次大歌星,都来创造性的读一读课文。接着介绍小鱼儿的小朋友会用翻动手掌再加上几声“哗,哗,哗。”来创造性的读,我就指导他动作轻柔一些。
回过头来看小水珠,问 学生该用什么动作,这时候学生就想起了我要他们带
来的玻璃球,拿出来放在荷叶上,边做动作边读,很 有兴趣地练习。这一部
分就是第四次读,是创造性的读。
小朋友们会越来越感到课文的有趣, 读的越来越认真,这时候我就说:“小
朋友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大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记住这些内容。 我说课文



每句话的前面,你们往下接,不准看书。行吗?”“不要忘了加上表 情和动作
哦!”开始第五次读—师生合作读,同时可以再复习几个生字。
小朋友们把课文读得 很好了,动作、表情也不错了,接着该上台表演了。
我就拿出准备好的头饰,再说要求:“表演时除了要 有动作和表演,还要有台
词,但是不准看书。你们可以用书上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说。”然后要求他们分组准备,想表演谁的就跟想表演谁的坐到一起,
各组合作干好两件事 :一、小组内表演比赛,选出一个表演最棒的上台表演;
选好后大家都要帮助他出点子,让他表演的更好 ,特别是要帮他记住生字。
二、从课文中找到一些问题,准备向别的小组表演的小朋友提问,看谁问的< br>最有水平,当一位善于提问的记者。学生再次读课文,练台词。这次是第六
次读—分组合作读。
学生准备的差不多了,就上台表演了,我要求表演的的同学把自己的生
字卡带上,表演后,“记 者们”要考考表演者的生字。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
我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用上 礼貌用语。这也可以训
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最后的表演练习说部分。在这一部分不但可以
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所有生字,以前学过的生字也能复习一些。
这节课的写字教学我准备让学生学写 “朵”、“机”“我”三个字,写之前
首先请学生观察它们的笔画结构和占格特点。提问:“‘朵’字上 边是个‘几’
吗?”学生会回答:“不是。没有钩。”接着请小朋友们再写一个飞机的“机”
字 ,要注意这个字的右边可是个“几”字,有钩的!还要注意钩的写法。然
后请小朋友们再写一个“我”字 。这个字很难写,建议小朋友们先在书上描
一遍,记住斜钩是怎么写的,然后再写。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小朋友已经很熟悉课文了,这时候请小朋友们
试背课文,再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背下来。学生很有兴趣的充满成就
感的把课文背下来,最后会 再可爱的举起小手大喊一个“耶——!”这时候该
下课了,小朋友们还想玩,我就布置作业说:“回家还 能玩,玩什么呢,玩画
画。画一个大荷叶。怎么玩呢?你想把荷叶当作自己的什么,就把你想的写
到你画的大荷叶上,然后再像水珠、蜻蜓等小伙伴一样表演表演,好吗?”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一层 进一层,一环扣一环,其宗旨都是为了让学生
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最后说说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
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 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 造性思维,也为
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由于本人参加工作才几年,经验不足,在本节 课的设计中定有许多不足
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附板书:
14荷叶圆圆
图片 文
小水珠 摇蓝
小蜻蜓 说 停机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鱼儿 凉伞
荷叶









《梅花魂》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梅花 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
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 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
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今天我所上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是学习新大纲感悟新大纲的基础上设计
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 纪的语文教
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
它,学 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
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 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
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 ,要让孩
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
前提。因此 ,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
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 爱国之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
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 ”、“师生对话”和“生生
对话”。
“文本对话”: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最后学完课文,我问 道:“对于这样
一个思念祖国的华侨老人,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去想像,
和课 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 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
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 生的沟通,
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 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
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
生的合作意识。
三、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 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
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
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梅花魂》的教学后,我 让学生欣赏《乡愁》,引领学生阅读现代和古代诗
人所作的几首诗歌,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 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
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
的了解。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 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 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这一课讲述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 如何让我们的
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回忆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而
后,我 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
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
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 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文章的倒数第四段,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外祖父对梅 花的赞美与喜爱,同
时也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在品味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我设计了一
个填空练习,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
语言了。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 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
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 br>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
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
的时光!






《可爱的草塘》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可爱的草塘》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
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继续提高阅读速度,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一些基本
的常用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 时初读课文,整
体感知了解草塘的可爱体现在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 课时学习课文二至十八自然段,理解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具体表现,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根据新课标 精神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
按知识,能力,德育,创新四方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如下几点:
知识目标:1、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
课文内容。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联想能力,使学生观察有序、表达得法、联想
丰富。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胆魄,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善于从
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 题。
教学重点:感受草塘的可爱,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 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
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选择的基本教 法是“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合作
讨论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其教学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
(一)复习旧课,选择喜欢的“旅行方式”重旅草塘。
(二)以边看边读的“旅游”形式,充满激情地欣赏优美景色。
(三)以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紧扣俗语去感受丰富物产。
(四)用最喜欢的形式畅谈“旅行”感受,愉快地结束“草塘之旅”。
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 、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课文表达的
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联想及朗读课
文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说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具体地说力求体现
如下几点:
1、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 圣陶也认为语文
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
之见 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



展。” 本课描写景色优美部分词句优美特别适合美读所以我设计了指名读、对
比读、范读、品读、齐读等多种形 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
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 持启发性。让
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能力。
2、体现“三主一核心”的教学思想,突出一个“练”字。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是 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命题,我国传统
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一个“练”字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颜元的 “讲之功
有限,习之功无已”,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读书百
遍,其义 自见”真可谓怎一个“练”字了得。针对当前教改的实际,本课的
设计我力求学生人人参与训练,如“物 产丰富”部分的教学,我安排了紧扣
俗语通读课文,讲故事等环节,创造人人参与的情境,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训
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再如“畅谈旅行感受”部分我安排了“编俗语、
写感受、设 计广告词”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发散性、概括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式新的学习方式。《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本刻的设计“选择
喜欢的‘旅行’方式重旅 草塘”和“用最喜欢的形式畅谈旅行感受”都很好
的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于青春作文-岗位练兵方案


春天里的发现-学习雷锋读后感


老师我想对你说600-日本留学生考试科目


深圳公务员考试真题-深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系统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拥有爱


渤海石油学院-安全生产月实施方案


成都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总结


优秀党务工作者-美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