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
赞美清洁工的作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执教:上迳中心小学 林梅玲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0页例1。
课前思考:
1.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例题1以“找规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从简单入手、有序思考、
归
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一般结论”,从而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而实际在“寻找规律”的过
程中演绎推理也
占了相当大的成分,例如通过“归纳推理”发现随着点数的增加,线段的数
量总是增加“点数-1”的规
律后,一定会进一步用“演绎推理”的方式解释其中的道理。合
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从
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应该互相交融、互为补充。
2. 根据教学实践,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例题1
的问题,他们在思考这类问题时更多的
是用“从大加到少”的算法,二不是像课本中所用的“从小加到大
”,有的甚至用“n×(n-1)
÷2”的算法直接求出。像这些多样化的算法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无缝
对接,发挥其应有的教
育价值。
3. 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归纳推
理”是从“特殊”推出“一般”,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推出“特殊”,“类比”跨越了不同“类别
”的界限,形式更加
大胆。如果能在不同“类别”之间建立“同构”关系,那么这种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就
有了保
证。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计数问题”都可以和例题1进行“同构”,如“数同一
直线上的线段”“数角”“数三角形”等等。是否能借助这个总复习阶段进行方法的归纳、
提升,并让
学生体会“类比推理”“一一对应”和“数学建模”等思想方法的使用。
综合上述想法,本节课将教学核心问题定位 “如何进行数学思考?”,依据这个核心问
题的引
导,使学生体会:从简单入手、有序思考、归纳、演绎、多角度分析、类比、一一对
应、数学建模等数学
思考方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点与点之间连线的内在规律,掌握正确计算线段的方法。
2.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
生体会:从简单入手、有序思考、归纳、演绎、多角度分
析、类比、一一对应、数学建模等数学思考方法
。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美,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发现问题。
1. 教师与两位同学两两握手。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握手是一种礼节。谁还愿意像课前那样跟林老师也握一握手,刚
才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呢?什么叫每两个
人握一次手
?(演示)握三次手,很容易就知道了(板书:易)。如果我们有八个人,每两个人相
互握一次手,猜猜
看,要握多少次手?
评析:“握手”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握手活动中蕴含着的数学信息和数学
问题可
能是学生忽视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握手环节,由简单到复杂,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冲
动。教师循着学生的回答,巧妙板书,为后面揭示点睛之处的数学思想——化难为易作了很
好铺垫。
2、从简到繁,引出方法:
伸出我的手,伸出你的手,这样一握,一座友谊的桥梁就架起来了
,同学们看,我们这
样握,就好比我们两个人之间连成了一条什么?那就可以把我们两个人想象成什么?
两个点
之间可以连成一条线段。那8个人就可以想象成?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8个点可以连成
多少条线段呢?动手在自己的本子上连一连。
同学们都在紧张而忙碌地连着,你们边连,老师边采访
几位同学,你已经连了几条了?
连完了吗?继续!把笔放下来,林老师想请你们能谈一谈,你在连线时候
的感受是什么呢?
同学们是不是都感觉有困难,老师还只给了你们8个点,就有这样的感受,如果给你们
50个
点,甚至上百个点,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更困难了。(板书:难)
遇到困难怎么办,看看数学家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华罗庚: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我们要
学会知难而退,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
到最简单的又不失关键的地方,那么,你就已经找到这道题的精
髓了。
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独立研究,寻找规律。
1.
学生独立研究点数是2-5的情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汇报:学生互相质疑
预设:你怎样得出这个算式,这个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为什么+3、+4、+5(课件演示)
刚才我们研究了2个点3个点4个点5个点,可以继续
研究下去吗?如果是8个点,会
在(7)个点的基础上,增加7条,如果是20个点,会在(19)个点
的基础上,增加(19)
条,再看,我最后一次增加了99条,说明?它的点数是100,如果有100
0个点,在999个
点的基础上增加999条,同学看看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
有N个点,
增加的条数会是?N-1
追问:N在这里可以是任何数吗?可以是1或者0吗?
同学们,我们刚才是列算式计算了3个点4个点5个点的情况,如果继续计算下去,你<
br>会列算式吗?如果有8个点20个点的情况,怎么列算式呢,打开课本,把算式列在书上,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小组交流。
根据这个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
,3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吗?动手解答。汇
报交流。(简便方法)
根据这个规律,你知道
N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了吗?写出算式。这就是我们研究出
来的连点成线的公式,像这样的问题我们
就可以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了。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发现规律的?
小结:看来,像这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换个角度,策略多样。
1. 有个同学在求8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时列出算式是:7+
6+5+4+3+2+1=28(条),他是
怎么想的?
2.
有个同学在求8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时列出算式是:8×7÷2=28(条),他又是怎么
想的? 评析:渗透“优化思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去体会,并且让学生“利用直观”
进行思考,找
到了求线段数最一般的方法,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变换问题,建立对应。
1. 将6个点移到同一条直线上,这6个点能决定多少条线段?
这道题与刚才的例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你能很快数出他的结果吗?
2.
将同一直线上的六个点与直线外一点依次连接,图上有几个三角形?
这个问题跟刚才的问题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是如何思考的?
3.
还能像这样继续改变题目,通过“一一对应”寻找答案吗?
(梯形) (梯形)
(扇形) (角)
(五)联系生活,数学建模。
……
1. 在上课开始,大家就发现连续问题和握手
问题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班的全体同学每
个人之间都握一次手,总共要我多少次手呢?该如何列式?
2. 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和今天的“连线问题”相类似?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考考大家
吗?
单循环赛问题,两两组合问题。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任意两
点连线的问题”,一起经历了一个有意义的数学思考过
程。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本节课上我们是如何进
行数学思考的?
(从简单入手,有序思考,变换角度,转化,联系生活)
点 数 2 3 4 5 6
图 形
新 增
条
数
总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