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鉴定结论-假期社会实践心得
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胡力吐中心校 王凤娟
<
br>“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是成功的基础。追忆古事,司马
迁博览群书游历全国才有
了《史记》,李时珍遍尝百草疗疾无数才有了《本草
纲目》。联想教学,为什么同样一个教案在名师的演
绎下,能使我们的教学变
得那么“了无痕迹、精彩纷呈”?我觉得没有课前孜孜不倦的钻研教材,很难<
br>会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对教材无限的解读和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保证,充
分的“预设”不仅与
“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下面我结合人教版(新
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使用情况,谈谈
自己对教材的个人解读:
一、解读“预设”,吃透教材。
1、教学定位尊重学生:新课改理
念下的教师不再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
试的“指导者”,而是善于学习、善于引导的探究者。我觉得实
现转变的关键
一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
把教
学逐渐引向深入。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我们的教学不是“0起
点”,而应注重建立在学生已有
的知识基础之上。三年级下册时,学生已经有
了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能联系现实素材,并借助形
象的直观图,初步
明了分数和小数的转换关系。本学段第一课时在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但侧重
点逐渐变成了“逐渐尝试脱离单位理解小数意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前
四课时的教学中,我们不必
过早引入名数互化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此处教材
在预设上更注重解读常见单位名称的含义,如价格、长
度。如果教师没有把握
好预设,会使教学混乱,不断影响掌握情况和后继内容的教学,而且在学生毫无准备的前提下提早加重学生的负担。
其次,我们更应注重尊重学生的已有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
特点展开教学。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生活中的小数》中涉及了“名数互化”的教学,名
数
互化是学生比较困难的一个知识板块,原因有:第一,学生必须要对进率非
常熟悉;第二,小数点的移动
也必须很明确,要有一定的“数感”做支撑。因
此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通过整理进率,让学生
熟悉进率,在常见习
题的训练中提高互化的能力,为降低教学难度,可安排两课时进行探究,。此
外我觉得,名数改写我们大可不必从语言上规范学生,书上也没有出现高度概
括的总结性语句,我们可
以结合实际含义引导学生判断乘除,再转化为小数点
移动更利于学生的建构,否则会对学生的掌握和运用
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和程
式化的东西,把复杂问题更复杂化,会使教学更“繁琐”。
2、学业
评价尊重教材:学业评价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
为倾向。我们在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批
判传统应试教育、大力宣扬素质教育下
的学业评价机制的文章。新教材实施以来,我觉得应试教育仍就在
素质教育的
“伪装”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业评价方向性把握”的问题其实就是“对教
材是否
吃透”的问题。我们不反对学业评价,但是偏、繁、难的评价一定程度
上逼着教师做出自己的应对。 <
br>比如《位置和方向》单元,学生在汇报例1时,可能会出现:东偏北30º
或北偏东60º,但一
般情况下我们取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近(夹角较小)的方
位,从这个程度上说45º时两种方法都可以。
但是出练习的人往往吃不透教材
意图,甚至连“教参”也没好好拜读过,作业中不仅出现了东偏北80º
,有时
还会出现量出的角是77º,额外增加学生操作的难度,让
习题赋予“繁”感。
《位置和方向》的单元评价试卷中,我们引进了学校的平面地图、某位同学的
上学路线等,学生在解题时倍感亲切。再如56×(19+28)=56×19+56×28使
用了什
么运算定律?试问56×(19+28)有必要使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了使用
而形式地使用,是一种“教
技能”的做法而非“教思想”。
不科学的习题我们在各种练习书上还可以找到很多,我们呼唤“习题也
需
要焕发新理念”,从这个现状中折射出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教师在把握教材
时不能凭主观想
象,否则也将无法吃透教材中的“预设”,使我们的教学围绕
应付习题,那就太悲哀了。
3、
对教师自身的挑战:新教材对教师专业知识也发起了挑战,如果没有相
当的理论积淀或补充,往往会使教
学站得高度不够。虽然有时我们并不需要把
你知道的所有教给你的学生,但是教师“心中有的”学生“心
中才会有”,难
怪苏步青就曾指出:我们要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教初等数学,最好的做法就是
提
升教师的素质。四年级下册数学中就有这样一些知识,向我们小学数学老师
发起“进攻”:(1)常见的
数学公式:多边形内角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
(2)统计学上的概念:极值、不足近似数、过剩近似
数、误差。五年级上册还
出现了“中位数”,今后还会出现“众数”、“方差”等等。(3)物理学上的
概念:定向运动、自由落体运动。(4)美学中的概念:密铺。如果教师事先不
给自己充充电,
很可能被学生发难,或者使教学不够到位或方向性错误。(补
充:关于“密铺”,本册教材只作初步了解
,五年级上册将专门安排一节活动
课,研究“密铺”现象,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样也会涉及到,不必对
学生要
求过高。)
二、调准“预设”,提升教材。
1、大背景下支撑教学: (1)包容与整合的开发: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金科玉律,我
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可以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对教材采取增补、删减
、置换、重组等方法,根据
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编写的预设目标。其中“包
容整合”是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
多元,使教学从“
笔直的小巷”逐渐转化到“多向延伸的坦途”。如本册教材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例1对于学生来说难
点不突出,思维很直接,也不需
要如何思考。因此,我们可以整合开发教材。教学时我从第8页习题2入
手,
改编了开放性和实际性兼顾的学习探究素材“新年买衣服情境”:一件儿童上
衣需要78元
,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9元,一条裙子又比一条裤子贵25元。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根据学
生的汇报展开教学,切入四则运算。计算课,
个人觉得呈现的素材不需要太多,研究透、挖掘透、每一个
学习素材才是最关
键的。《四则运算》单元和老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很多,“根据所给信息写
出综合算式”这样的练习也比较少了,但是书本中同样也有体现:在教学16页
第14题(发展题)时,
我们可以把总复习129页第6题整合到教学中来,使这
样的训练从“实际数据”逐步过度到“符号化”
,提高学生对计算顺序的把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需要我们刻意追求标新立异,有时对教材
主
题图的充分研究和整合,同样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3页《小数
的读写》可以像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一样,请学生根据所给信
息介绍世界上最古老的钱币的一些基本
信息,多角度引导学生读小数、回顾计
数单位、实际含义理解等。
因此我觉得教学情境的多功能解读是一个比较好的
尝试手段,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透越好”。 <
br>数学实践活动也是包容整合的一块实验乐土,它更多地关注:学生整合运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营养午餐》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素材。教学
时我将实践主题改为《民以食为天》,整合渗入中国
饮食文化、学校饮食结构、
洋快餐等,以促进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等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是学生
生活指导的需要。
(2)现实与思想的碰撞:有了现实的支撑,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数学
学习变成一种需要,感受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和生活气息。如《三角形》中关于
《三边关系》的教
学,82页主题图3更体现着“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思想,
所以可以合理改编为“公园草坪上操近路”
,为什么要操近路呢?对学生刺激
更强烈。第一单元中小括号教学个人觉得也应突出“实际背景的支撑”
:小括
号的介入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变得多样,但是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能用小括号
解决问题,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联系实际问题情境,做出自己的应对,而不
只停留在“看见括号先算”这个层面上
。
再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难点在于数位的对齐,为了使教学不枯燥,从
实际背景出发,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问题和计算的价值性,使小数计算成为一种
学习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计算。《小数的加
法和减法》中的简便计算不能狭
隘的理解为“凑整”,凑整只是简便中的一种,我们应在大背景下引导学
生感
受简便计算的思想,而不是整数法则中的简单推广,运算法则的记忆运用,这
样的教学只是
一种模式的推广,形式地模仿,学生无实质性收获,从这个意义
上说:小数简便计算教与不教已无多大差
距,我们所应追求的是对学生是否有
更大进步和发展。
2、小切口中生成亮点:《新课程标准
》指出:“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弹性,
应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
性转变”的
趋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
中出新
思想,新创意。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几个案例:
如《三角形》单元“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有自己的
想法,为了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可以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根
小棒剪成三段,然后去拼一拼,是不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在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
的基础上发展、推进教学进程。其次,在进一步验
证学生自己的猜想,即“较短的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
根小棒时不能围成三角
形”与“较短的两根小棒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时能围成三角形”时,组织学生开展组内合作探究,经验所得源于学生自己的动手做。再如《数学广角》中,
121页第一小题“4
8名学生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
每边各有几位学生?”学生的思维很开阔,
出现了:(48-4)÷4+2、(48+4)
÷4、48÷4+1三种方法在思维上都很有价值,对每
种方法的认真解读更能促进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当然,课堂生成的空间大小与否,还取决于
诸如教师所出示的研究素材和
教师的课堂提问等的好坏问题。在教学《位置的相对性》时,我们可以从主
题
中22页主题图中抽取出研究素材。我们知道相对性是由于参照物的不同而引起
的,在不同的
参照物下,物体的位置是不同的。相对位置的感悟具有实际价值,
但学生凭借数学观察和数学思考,能否
获得真正的空间观念呢?为了尽量缩小
这段差距,我设计了2份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研究材料,在教师“
你能准确描
述出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吗?”问题的趋势下,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载体,生
成就比较精彩。通过绘制、交流、合作等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也很大程
度上帮助学生弱化了难点。在《绘制地图》时,我出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
素材:①上海位于
桐乡东偏北35度约120千米。②杭州位于桐乡南偏东40度
约60千米。③江苏位于桐乡北偏东10
度约80千米。④湖州位于桐乡西偏北
30度约80千米。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扩大了
生成的空间。
我想,只要“预设”越深入,老师们获得的“生成”肯定比我还要多,教材留
给大
家的空间是相当大的。
三、反思“预设”,争鸣教材。
教材的使用中同样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1、 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在
四下教材中,我觉得也有一些内容“可有
可无”不必花大力气进行教学。比如124页《小管家》,这一
实践活动可操作
性不强且很不现实,条件艰苦的地方还无法实施,特别是农村。即使有条件开
展
,统计出来的数据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也无多大实际价值,这部分内容我在教
学时没有进行教学。其实教师
在书本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实践活动很好的素材,
周末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如第二单元《位置
和方向》可以引导学生
设计26页的《小小动物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等;由32页<
br>高斯的故事引发数学家故事搜集,并汇编数学小报;《统计》单元可以让学生
搜集当地12个月的
降水和气温制作折线统计图,并进行分析研究„„学习的成
果可以在班级墙报中进行展示。
可
见,“用教材”不是“照本宣科”,价值不大实施困难的、发展性不大
的东西可以不教,“有增有减”才
能更好地适应学生。
2、教师眼中的“难与不难”:《位置和方向》在教学前,很多教师都认为
这部分内容难教,学生难学。事实上,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过《位置和方向》,
有了一定的基础且内
容生动活泼,所以掌握情况较好。话又说回来,学生的空
间观念能真正到位吗?方位感是无法通过书面刻
画来培养的,生活运用和方位
的感悟才是最关键的,停留在书面上的几何操作和习题训练是没有多大的作
用,
事实上很多学生不会分八个方向。
相反,《植树问题》这部分内容很多教师可能认为易教
,虽带有“数奥味
道”,但植树问题比较死板,直接套套公式就行了。事实上,这一单元保底的
工作非常严峻,其数学思想无法建构到中下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好的学生一看
就能口答,基础薄弱点的,
很难“茅塞顿开”,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新教材普遍的能力缺失现状:基本计算、问题解决能力薄弱是新教材最
突出的问题。 虽然我们提倡去掉老教材中偏、繁、难、旧的东西,学生的计算和问题解
决能力相当低下,这不能怪
我们的学生,也不能怪我们老师:新教材中烦琐的
计算确实少了,运用题也没有分专题进行教学,分得比
较散,针对性不强。其
教学现状:(1)新课程用数学意识培养注重“图片信息的自我获取能力培养”,
尤其是新教材四年级下册,逐渐从一二三年级的“图片信息处理”过度到了“文
字信息处理”,
学生对文字较多的“用数学题”感觉有些困难。(2)新教材主
题情境的教学一般问题指向性比较明确,
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式的教学,即
一个问题对应一种策略。在很多展示交流课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
师们此般
引导:同学们,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一般问题比较集中,教师只是隐去了
教材文字
所给出的问题,借学生的嘴巴说了出来。(3)新教材很多练习的设计
也偏离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运用
意识的培养”理念,我们不是比谁提的问题
多,而是要比谁提的问题有价值,是否能够数学化地表达现实
世界,这样的用
数学意识培养才是有效的。据此,我觉得在教学用
数学意识时,我们应让用数
学意识更具开放性、价值性。
参与新课程实验的老师,可能非常头
痛于批改学生的用数学意识题,学生
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所提的问题或类似或无多大价值,学生在提问题
时大都比
较随意。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充分挖掘习题或身边的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
到:联系
生活,反思价值的重要性。如下列问题:三四年级平均数跳绳个数一
共多少?某年收入和支出共多少元?
2002年和2003年城镇人均住房一共多少
平方米?„„有的问题具有包含关系,有的问题无实际含
义,这些都是我们日
常教学中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地迎合教材、迎合老师,觉得只
要尽可能地多提问题就是棒,其实不然,我们恰恰要思考的是:你的问题提的
有价值吗?你的问题提得
合理吗?主动寻求问题的实际背景,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反思自己的问题意识,从而理清数量关系,是增强
运用意识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新教材虽然比老教材增加一些思维训练的学习素材,但其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可以挖掘的东西是无限的,随之产生的想法也是无限的,
让我们在实验中多交流
、多反思。确立“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的新教育价值
观,是大势所趋,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