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别妄想泡我
958次浏览
2020年10月01日 12: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国防科技大学分数线-河南公安高等专科

2020年10月1日发(作者:季钟朴)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
叫做第二级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在有中括号的算式里:

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先算( 小括号里
面的),再算( 中括号里面的 )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注:括号能改变运算 顺序。[]叫中括号,它必须用在小括号的外面,和小括号一样,都
是改变运算顺序。算式中同时出现两 个一样的括号,可以同时计算。

(二)、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 = 0

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 0

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 0

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 余数

除数=被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除数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 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
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 ,或者说2能整除6。

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 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
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如60÷2=30 我们说60能被2
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用字母表示为a÷b(b≠0)=c 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
律.

用字母公式:(a+b)×c=a×c+b×c 或 a×(b+c) =a×b+a×c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 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用字母


表示为:

(a-b)×c=a×c-b×c a×c-b×c=(a-b)×c

(三)、减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四)、除法简便运算: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五)、积的变化规律

① 一个因数缩小(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② 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

③ 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积扩大m×n倍;

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积缩小m×n倍;

一个因数扩大(缩小)m 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扩大)n 倍, 积扩大或缩小 m÷n 倍。

(六)、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除数扩大(缩小) 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缩小(扩大)几倍 另一个因数不变, 商也随着缩小(或 扩大)几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扩大)几倍 , 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 )几倍。














































(七)、解决问题:
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2、相距问题(同向而行)
相距距离=速度差×相距时间
相距时间=相距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相距距离÷相距时间
3、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4、最多、最少问题
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贵的,人数最少要尽量多买便宜的。
5、购物、旅游合算问题
先计算后比较。
三单元:确定位置
1、 分清列和行
列:竖行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向右数。
行:横行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向后数。
描述物体的位置时,通常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表述。


2、写数对定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先找出物体所在方格图上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按 照列数在前,行数
在后的规定写出数对。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用小括号把两个数字括起来,中间用逗号隔 开,
如(6,5),前面的数字表示列,后面的数字表示行,点(6,5)表示第6列第5行。

巧记:确定位置有妙招,一组数对把位标。竖排为列横排行,列先行后不能调。标示位< br>置用括号,逗号分隔要记牢。

3、注意点

(1)、能 根据观测点、方向和距离三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准确描述两个物体间
的相对位置关系。

(2)、能准确地根据路线图描述行进路线,能熟练地根据行进路线画出路线图。

四单元: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性点: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三角形的底和高:从三角形的 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
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一个 三角形有3条高和3条底。三角形的底
和高互相垂直,互相对应。

三角形高的画法:1.边底重合 , 2.平移点边底重, 3.画垂线(一般画成虚线),4.标垂
直符号写上“高”。

4、三角形的特性:具有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的三角架。

5、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7、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来分可分为:(1)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注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3个锐角;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 /p>


或1个钝角。

按边来分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三条边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的特点: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都是60度,有3条对
称轴。

8、用三角形拼图

最少用2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一个长 方形;最少用3个同样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
成一个梯形;最少用2个同样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

五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知识点:

1、小数的产生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位数:分母是十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分母是一百的小数,可以写成二位小数;

分母是一千的小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3、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4、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5、小数单位的进率

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数位
名称 „„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 十

位 百

位 千

位 万

位 „„
计数
单位 „„ 万 千 百 十 一
(个) 0.1 0.01 0.001 0.0001 „„
7、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整数部分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8、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是多少就写多少,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9、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0、小数的大小比较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11、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分别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分别缩小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
12、小数的改写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
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右移动。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间的进率:
质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吨=1000000克
长度: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人民币: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生活中小数换算: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用乘法
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用除法
歌谣:


单位换算有必要

先把单位看明了

想想进率是多少

高换低乘进率

低换高除以进率

大家一定要记牢,要记牢

13、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
掉。

(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的是十分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的是百分位;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的是千分位;

14、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找出“万位”(或“亿位”),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

(1. )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小角点上小数点,并在数
的后面加上万字.

(2.)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小角点上小数点,并 在
数的后面加上亿字.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

六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从平 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
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 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底和高一定要对应。一 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
高。通常是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注意事项:①.所作的高要用虚线表示。



②.一定要画垂直符号。

③.一般要把高画在图形内。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 稳定性)。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利用了这样的特性。如:(电动
伸缩门、铁拉门、伸降机)把平行四边形拉 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平行四边
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


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无数条)。

生活中梯形: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都可以看成梯形。

5、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 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7、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平行四边形 都是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两组对边平行
且相等。

梯 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9、探索规律

1.小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与所拼图形的周长的关系

所拼图形的周长=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增加平行四边形的个数×长边的长×2

2.小等腰梯形的个数与所拼图形的周长的关系


所拼图形的周长=第一个梯形的周长+(上底+下底)×增加梯形的个数

七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小数的加减法方法

① 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

② 从最低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③不够位时,用0占位。

2.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
般要把0去掉。

3.整数的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的方法)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4.小数的加、减法

①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首先考虑小数点对齐?

因为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是用来确定小数的数位的,只有小数点对齐了,< br>其他的相同数位才能各自对齐,否则就无法按照整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用竖式计
算小数 加、减法时,必须首先考虑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才能对齐。

②当小数部分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怎么办?

当小数部分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用“0”补足。

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
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5.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时,首先看有哪些加数先相加可以 凑成整数,就可以根据加
法的运算定律把这些加数先加起来;再看看有哪些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数,就把 这些减数相
加,然后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加法交换律 a+b = b+a

加法结合律 (a+b)+c = a+(b+c)


连减法则 a-b-c = a-(b+c)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的混合算式中,各数连同运算符号可换位。

如:19•92+14•4-9•92 (1•38+1•75)+0•25 1•88+2•3+3•7

=(19•92-9•92)+14•4 =1•38+(1•75+0•25) = 1•88+(2•3+3•7)

5•17-1•8-3•2 9•14-1•43-4•57 77+2•7+2•3+25

=5•17-(1•8+3•2) =9•14-(1•43+4•57) =(77+25)+(2•7+2•3)

53•40+13•23+82•80+79•60+86•77

=(53•40+79•60) +(13•23+86•77)+82•80

八单元:统计

1、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多少画成 长短不同的直
条,然后把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条形统计图优点: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多少。

3、条形统计图可以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4.把同一项目放在放在同一张条形统计图中比较,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
图。

5、根据统计表制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1.)观察统计表,确定横轴和纵轴;

(2.)观察统计表,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6、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 一种事物的数量变化情况,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时
表示两种或几种人或事物数量的变化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3)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把两种事物进行比较。

7、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在统计图上方的中间写上名称;
(2)确定横轴表示项目,纵轴表示人数;
(3)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4)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位置;
(5)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
(6)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7)按图例给直条涂上不同的颜色或条纹。
8、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先总后分。
9、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比最大的数据少,比最小的数据多。
10、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韩语等级考试报名-山东外语职业学院


关于端午的诗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4级作文-51ielts


搞笑短语-司仪开场白


财神有道-厨艺比赛


物流管理就业方向-徐州师范


东狮山-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房地产策划案-社区服务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