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余年寄山水
892次浏览
2020年10月02日 19: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得到了快乐-端午节古诗四句

2020年10月2日发(作者:唐可)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
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难点:
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
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喜欢乡村吗?乡村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三首》,
感受诗人笔下的乡村风光。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宿 徐 篱 疏 杂 稀 蝶 蜻 蜓 茅 檐 翁 赖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杂”的下部第二
笔是竖钩,不要写成“木”。
三、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老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
理解“急、追”体会儿童的神态和心理,通过“无处寻”想象画
面。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练笔:请你试着将后两句描述成一个 具体的场景,可以从动
作、表情、声音、心理等方面来表现画面。
7.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 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
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
8.板书设计:



宿





静:篱落、一径、树头 田园春光:幽静安逸
急走 飞入
动:儿童 黄蝶 菜花 儿童:天真活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强调“兴”的读音)
2.解诗题,知诗人。
(1)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介绍。
(2)出示范成大简介。
3.看注释,解诗意。
(1)出示注释,学生理解古诗大意。
(2)品读一、二句,感悟景美。仿写诗句。
(3)研读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长篱落无人过” 侧面表现
了农民的勤劳。)
(4)体会写法。(以动衬静: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
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
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6.板书设计:




五< br>)






景 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色彩明丽 热爱同情
人 无人过 蛱蝶飞 勤劳繁忙
反衬


二、学习《清平乐·村居》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词及辛弃疾的介绍。
2.正音,明词意。
3.合作学习,理解词意。
4.悟诗情。
引导想象翁媪对话,体会生活美好。
重点指导理解“卧”“最喜”,想象小儿的天真可爱以及作者对他
的喜爱。
师简介作者生活背景。学生体会向往之情。感情朗读。
5.归纳主旨:《清平乐∙村居》中词 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
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
与向往。
6.板书设计:
乡村美景 溪上 青草 环境美好


翁媪对话 醉里 相媚好

大儿锄豆图 溪东


中儿编织图 正织 生活幸福
小儿卧剥图 最喜
·

喜爱、向往



【教学反思】
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 的方法。按知诗人、解诗题、看注
释、解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借助多< br>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每首古诗都有相应的情境图片或提示短语,帮助
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感 情。最后,教学中有适当的拓展,让学
生想象生动的画面,描写具体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2.乡下人家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
~
6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播放乡村风光图,教师旁白简介。
2.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乡下人家》,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 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确,读通顺。
2. 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3. 读了课文,你对农村有什么感受?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告诉大家。
三、学习生字
1. 检查读音:出示生字,让小老师带读。
2. 理解词语:出示词语,解释个别词语意思。
3. 指导书写:示范难写生字,学生练习书写。
四、整体感知
1. 抽学生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想想:这一段描写了什么风景?(屋檐藤架。)
2. 自由读读剩下的自然 段,然后同桌讨论后面的内容给我们描绘了哪些乡
村风景?(屋檐藤架、鲜花嫩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 、月夜梦乡。)
五、交流拓展
1. 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乡下人家”,看到农家瓜果飘香,鲜花盛放,
鸡鸭成群,
庭院晚餐,这是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光。其实,乡下的风景、乡下人家的生
活场景还有很多很多,谁把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2. 学生交流。
3. 乡下风景美,乡下人的生活也充满情趣。我们一起去看看!
4. 引读本文中心句,齐读中心句。
六、随堂练笔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生活场景,用自己手中的笔,学学作者的表达方式,把
它写下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对于乡下人家的感受是: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 你们能抓住这个句子的一些关键词来说说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吗?
(独特、迷人。)
2.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这一份独特、迷人的美。



二、想象画面
1. 朗读课文的第 1、2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让你觉得独特、迷人的句子。
2. 学生汇报、交流。
(1)别有风趣是什么意思?
(形容事物具有特殊的趣味或情调。)
(2)课文中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是什么?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3)那为什么这些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作者说它们是别有风趣的? 联
系课文谈感受。
3. 展示石狮子、旗杆图片,有什么感觉?
(石狮子威严、威武,旗杆壮观、单调。)
4. 乡下人家家门前装饰着普普通通的瓜和叶,这让你有什么感觉?
(与众不同、生动活泼。)
5. 第 2 段你又画了哪些句子?(师生交流)
6. 看着这些花在我们眼前开放,你想到什么词?(华丽、朴素。)
(1)作者用朴素和华丽这两个词,你有什么发现?(反义词。)
(2)作者这样说不是前后矛盾吗?联系课文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朴素:常见的。华丽:色彩鲜艳明丽。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正是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才让我们的农家小院显出一份独特的农家风光。)
7. 出示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
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
风光。”
师:同学们,乡下人家屋前鲜花四季轮放,屋后的那一片又是什么样呢?
三、集体交流
1. 默读第 3~6 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这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独特、迷人的美?
2. 集体交流:“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
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想象一下,这雄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它在干什么呢? ( 觅食。) 它
心里会怎么想?(哪里有食物呢?)



3. 文中提到“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
好友。
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谁和谁是好朋友?
( 红霞、微风、鸟儿和村民。)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人们在吃饭,太阳
西下,红霞满天,晚风和煦,鸟儿在他们的头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好不自在。)
四、整体回顾
同学们,这些都是乡下人家普普通通的景物,但是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
里,无论在春天 、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都有它独特迷人之处,所以作者不得
不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 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想象拓展
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 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一下吧,说给大家听一听。(全班交流)
六、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中优美的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 无论何时
【教学反思】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 了独特、
迷人的田园风情。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
始终 围绕主线,即“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
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 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
景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

3.天窗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7
~
9 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锐利”等词语。
2.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难点】
通过和课文产生共鸣,发挥想象,让学生展现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1.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 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茅盾
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 课题)
2. 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 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4. 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5. 齐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
1. 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 学生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
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吗?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 提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在
什么
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
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交流汇报,理解课文。
(1)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共出现过几次 ?
②课文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仔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④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去掉“唯一”这个词行不行?
(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 翅膀,他们得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飞
翔,给枯燥压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所以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 藉。)
(2)理解:“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
又是你 唯一的慰藉!”
①课文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这扇小小的天窗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是不是透过天窗我们能看到种
种事情呢? < br>③师:想象力是神奇的,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得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
能带给我们想象的仅仅 是天窗吗?(不是,任何事物都能让我们去想象。活
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 “虚”中看出“实”。)
3. 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交流读后感受,进一步品味
课文主旨。
三、学习迁移,练习写话
1. 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大家能不能像文中的



孩子那样展开想象?现在,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同学们充分发挥< br>自己的想象,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
象,感受到了旷达、奇妙的世界。 想一想,还有什么事物能带给你无穷无
尽的想象?分享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天 窗
慰藉(看到 想到)
想象(从“无”到“有” 从“虚”到“实”)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教学中, 我注意通过引导质
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
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针对课文
难点,通过启发联想和 朗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在感情上与作
者产生共鸣。

4. * 三月桃花水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 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 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
看到
的“桃花水”。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 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 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 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相
机板书:
水声如音乐 水清如明镜)
三、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
同学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
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音乐。
1. 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4 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
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 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 教师引读第 3 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 4 自然段。
5. 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明镜。
1. 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6 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
明镜”呢?(倒影。)
3. 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 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
学生配乐朗读。其 他学生闭目想象。
5.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 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
连——全班齐读第 7 自然段。
2. 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听 声音:春天的竖琴 柔和、多变、动听
看 光芒:春天的明镜 闪亮、平静、清澈
【教学反思】
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感
受事物特点,拓宽学 习内容,学习文本句式,展示自己对春水的感受,提升语言
表达能力。同时,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 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
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5.琥珀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6
~
19 内容。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的 12 个生字,掌握 15 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
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



理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琥珀么?说说你对琥珀的了解。(学生自由发
言)
2.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每人一段开火车读,注意纠正读音。
2. 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三、脉络梳理
叙述顺序:故事发生的时间(第 1自然段)→琥珀的形成过程(第 2
~
12自
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琥珀的发现过程(第 13
~
17 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 18 自然段)
四、讨论交流
1. 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
上的每一根毫毛。)
2. 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



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3. 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
(从“一个夏日”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4. 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过
程说一说。
5. 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
(第 1 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
讲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第 18 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
值。)
6. 请四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新词。


第 2 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篇课文,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这个问题。
二、朗读品味
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2. 读后讨论:“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几万年前要用上“约莫”这个
词?
(“约莫”,大 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
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来地壳发生 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
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几万年了。)
3. 教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 指名读第 2
~
11 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树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



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 2)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晌午的太阳热
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因为松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
最强烈的时候。)
5. 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
条件。
6. 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
什么?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泥沙下面,所以科学
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 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
埋下了伏笔。)
7. 指名读第 3、4 自然段。
8. 教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
蝇的外貌、动作,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 5、6 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刻画 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
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11. 出示句子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
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 蜘蛛一齐包在里头。”科学家是
根据什么想象的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 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
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 巧遇。
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合理。)
12. 教师小结;松脂 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
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13. 学生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 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
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化石。)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知识
让学生从课外获取相关知识,搜索黄河象化石、喜马拉雅海生物化石、恐龙
骨架化石等图片,加深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松树 炎热)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 地质变化 陆地水漫 泥沙掩埋)
【教学反思】
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但在组织课堂时,对
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仍有不足,这也是今后提高自
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
况,应指导多种形式的读,让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内容,力求读得
有情感、有滋味。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 字。能
正确读写“恐龙、笨重”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
演化过程。
4.能找出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5.能仿照课文中对比的写法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
化过程。
难点:
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能仿照课文中对比的写法写一段
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恐龙图片。
2.师:看来大家对恐龙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恐
龙的课文。(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
记住字形)
生字:笨 钝 谈 鸽 毫 末 描 隧 态 吨
斤 膨 肢 翼 辟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斤”读“jīn”, 不读“jīng”;“末”的
第一横长,第二横短。
三、读文质疑
1.默读课文,写下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班级汇报,释疑解难。
四、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2.小组讨论,交流理解。教师补充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读,学生圈画相关语句。抓住动作,演示变化。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完成表格。
庞大的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情况
第一代恐龙
数千万年后的庞大家族
其中的猎食性恐龙
特点



3.理解词句,概括阶段,复述演化过程。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 学习飞行
二、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圈画批注。
2.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具体分析,领悟语言。(结合课后小练笔,学习运用)
对比朗读,理解“一支”“漫长”表达的准确性。
理解“点睛之笔”,明白辽西的发现对恐龙研究的重要作用。
结合句子,分析“大约、其中、一些、可能、推测”的词语表达
的准确和严谨。



4.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三、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1.引导学生补充完整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身体逐渐变小——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 —转移到树上生存
——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2.体会科学家的美好心愿,领会科学工作者的执着与艰辛。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全面揭示”,体会科学家的远
大抱负。
【课文小结】
课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鸟类很可能是
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的假说,以及由 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
为鸟类的演化过程。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
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恐龙演变成鸟类——令人惊奇

19世纪:提出假说 假说


科学的发现 20世纪:辽西大发现 证据


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


演变的过程 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 漫长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美好愿望——全面揭示恐龙演变成鸟类的历史进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课文语


< br>言的准确表达。这两点集中体现在第四自然段,因此我把第四自然段
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让学生 圈画词句、填写表格、归纳概括、练习
复述,逐步把握恐龙的演化过程;在通过词句如“大约、其中”等 体
会语言表达的准确和严谨,同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不仅能体会,
还能运用,充分锻炼学生 说与写的能力。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4
~
25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新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纳米有关知识,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有科学依据地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
铁扇
公主的肚子的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2.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故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神
话更
神奇的。它同样能进入人的体内,它就是——纳米机器人。
3. 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板书课题)



二、认识生字
1.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全班认读,正音。
(2)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理清脉络
1.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纳米的哪些知识?(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
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
2. 理清文章结构: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总讲 21 世纪必将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第 3~4 自然段):在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以及未来的纳米机器
人能让人更健康。
第四部分(第 5 自然段):不远的将来,纳米技术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四、阅读探究
1.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什么叫纳米?什么叫纳米技术?什么叫纳
米机器人?(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2. 师: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
概念的理解。
3. 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
直径约 0.6 毫米,它有多少纳米?(约 60 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
本身的微小。
4. 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纳米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五、课堂小结
1. 自由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 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第2课时

一、直入主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 边》,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 1 自然段。
齐读第 1 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学习第 2 自然段。
1. 自读第 2 自然段,想一想:课文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呢?
(纳米是一种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和什么是纳米技术。)
2. 品读句子,感受说明方法。
出示句子:
(1)句子 1:“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2)句子 2:“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 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更明白形象些?为什么?(句子 2,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3. 分析总分段式的特点。根据规律,找到第 3、4 自然段的总起句,说出主要
内容。
(三)学习第 3 自然段。
1. 自读本段,从文中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冰箱的涂层、碳纳米管、纳米吸波材料。)
2. 细读这些例子,说说运用了纳米技术后,有哪些神奇的效果。
(四)学习第 4 自然段。
1. 齐读本段,说一说: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
康。)
2. 细读课文列举的例子,说一说,想一想,你还能想到哪些例子?
(五)学习第 5 自然段。
1. 齐读本段,想一想:纳米技术对于人类的发展前景如何?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



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2.“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
三、全文总结
1. 出示句子:
(1)“纳米技术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高新技术。如果说 20 世纪是微米的
世纪,21 世纪必将是纳米的世纪。”
(2)“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
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2. 学生齐读,感受首尾照应。
四、拓展延伸
1.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同桌两人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使用
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要介绍。
3.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板书设计】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什么是纳米技术
身边的纳米技术 纳米涂层 碳纳米管 纳米吸波材料
纳米技术与健康 治疗癌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
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 到了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读记“瑰 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
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 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
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方法与途径:



1、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 br>章内容,感受作者的强烈感情。
2、以学法指导为主,尽量创设情境,增加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r>1.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
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 自豪感。
2.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现代教学手段:
1、 课文相关图片、资料以及重点文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播放“神舟五号”的视频。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 过,从中体会中国航
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
的概况,丰富背景知 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千年寻梦
1、同学们,什么是梦想?说说看你都有什么梦想?
2、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一直有一个 非常伟大梦想,你想知道这个梦想是
什么吗?(板书课题:千年梦)快速度第一自然段,看看“千年梦” 指什么?
3、学生汇报:(课文第一句话)(板书:遨游太空 寻梦)
二、再续课题 ------圆在今朝
1、 有了梦,就应为梦奋斗,想法圆梦(板书“圆在今朝”)我国这千年梦又
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10自然段,用简洁的话概括中华民
族实现千年梦的过程。】
2、学生交流,并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民代官员万户,世界历史上首次试验乘火箭上天。(板书:万户飞行 尝梦)
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板书:卫星上天 追
梦)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
回祖国大地。(板书: 飞船飞天 圆梦)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
3、检查交流:
(1)文中哪句话最直接、最准确地表明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
懈、锲而不舍的奋斗, 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指名读,齐读)
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



(2)是啊,数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是何等的自豪与骄傲啊。
【课件出 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成为
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 家。】(齐读)
4、让我们自豪的、骄傲的向世界宣布:千年梦圆在今朝
(带着感情齐读课题,激发学生情感。)
三、情景交融-----圆梦时刻
1、正 是这么多年的执着追求,才迎来了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
船发射成功的日子,才迎来了 千年梦圆的那一刻。孩子们,我们一起回顾神五飞
天激动人心的一刻。【课件出示:播放神五飞天的视频 】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
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2、学生谈观看视屏感受。
师:请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你心情的语段,尽情的读出来。
四、深化感悟------圆梦艰辛
1、梦圆了,这个梦圆得容易吗?
2、你从哪儿感受到这个梦圆得难?浏览课文,勾画句子,在旁边写批注。
3、全班交流,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感悟。
(1)、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 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
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师:你知道吗,为了保证“神舟五 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
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 个。三个“最”中,你
体会到了什么?(技术复杂、圆梦艰辛)
(2)、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 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
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
师:“一百一十多个”“ 三千多个”这两组数字中,说明了什么?(团结
合作的科学精神)
(3)、实验的精细与艰难 ,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
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 到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
成疾,几次住进医院;有的年轻人虽然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
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师:有几个词语更能体现中华儿 为圆梦的艰辛,你知道是哪些词语吗?说说
看,这些词语是怎样体现出艰辛来的?(忘我工作、不懈努力 、默默奉献的精神)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个排比句的后面有一个省略号,你可以结合搜集
整理的资料,还可以结合自己身边一些默默奉献的典型故事,再说一说其他航天
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呢? 用“有的人……有的人……还有的人……”说一说。【】
师:成千上万的人为了飞天梦的实现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他们有的人献出
了青春,有的人献出了才华,还有的人献出了生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有一
座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600多位航天英雄,知道吗?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25
岁!同学 们,这一座座墓碑不会说话,却记载着航天工作者感天动地的精神,满
含着对他们无限的敬意。【课件出 示: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师: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这段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吧! 这 些中华
儿女真是太伟大了,我们全班起立用朗诵赞美他们!【课件出示:有的人为了工
作的及时 、方便,将铺盖搬到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
五、回归课题-----圆梦原因



1、再读课题。是的,只有他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才能有:千年梦圆在< br>今朝!梦圆这一刻是让人激动的,是让人自豪的。孩子们,为了这个“圆”字,
我们中华民族整整 奋斗了数千年。从大胆想象到尝试,到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成功,到“神五”“神六”的发射成功,这 个“圆”字,实在承载了太多太多的
艰辛!
【课件出示:它记载着我们炎黄子孙的激情与梦想 ,记载着华夏儿女面对一
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不放弃的执着与追求,记载着一代代国家领导人在经济困难的
情况下也要搞航天工程的豪情壮志,记载着一代代航天工作者不怕困难,不计功
名利禄,不怕牺 牲的科学情怀。正是他们,才让我们迎来了举国欢庆,千年梦圆
的时刻。】(齐读)
2. 虽 然我们的千年梦圆了,但我们依然没有停止追梦的脚步,在载人航天
事业上,从03年10月15日起至 今我们又取得了哪些成功?(请生介绍)
3.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 更高远、更绚丽
的梦想,我们还想圆哪些梦?【课件出示句子(接读):登临月球、探索火星,
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4、【课件出示:千年的飞天梦圆在今朝,但更高更远的飞天梦却缘起今 朝。
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课件出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
进步。】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
遨游太空 寻梦
万户飞行 尝梦
卫星上天 追梦
飞船飞天 圆梦

9.短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36
~
37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感悟“诗”的整体特点,比较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诗”的整体特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朗诵导入
1. 教师朗诵《短诗三首》。
2. 让学生体会这三首诗和第一单元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 教师小结导入: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
它到底有哪些不同 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三首诗,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
就会明白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1. 学生齐读诗歌,注意停顿与节奏。
2. 学生自学生字,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通字词,了解字义。
3. 同桌互读,正音。
4. 检查反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学习词语,造句理解。
5. 书写练习。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初知大意
1. 学生朗读诗歌,说一说,每首短诗写的都是什么?
2.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3. 学生 回答,教师明确:第一首诗写了诗人对母亲、童年往事的回忆;第
二首诗写了诗人对大海的感受和赞叹; 第三首诗写了母亲对诗人的爱护,以
及诗人对母亲的怀念。
四、学习诗歌
1. 指名朗读,要求:把控节奏,注意感情基调。
2. 想一想:这首诗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句型?(指名回答)
3. 教师明确:四句话;一个感叹句,三个反问句。
4.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诗人认为大海是什么样的?
5. 同学们,这首诗歌通过星光、花香来衬托 大海,表明大海波涛的清响一
直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影响着诗人的思潮,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对自
然的歌颂。
五、课堂小结



1. 这节课,我 们学习了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每首诗歌的大意,并学习了第
二首诗歌,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2. 布置作业:写生字,完成相应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学生齐读诗歌。
2.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首诗歌,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
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不同意蕴。
二、学习诗歌
(一)学习诗歌《繁星(七一)》。
1. 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2. 这几个场景是诗人现在经历的吗?
(不是,是诗人儿时的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回忆。)
3. 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这几个场景和母
亲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背诵古诗、观察萤火虫、窃窃私语。)
4. 体会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童年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二)学习诗歌《繁星(一五九)》。
1. 指名学生范读诗歌。
2. 思考:这首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开头直呼母亲。)
3. 品读语言:两个“风 雨”有什么区别?(第一个“风雨”指的是自然界
的风雨;第二个“风雨”指的是人生经历中的风风雨雨 ,暗指挫折。)
4. 体会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接表明母亲能为自己遮风挡雨,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三、认识诗人
冰 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
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 纪老人”。小诗《繁星》《春水》的发表,
引起了文坛的重大反响,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说”写作 的潮流。



四、体会区别
1. 自读《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短诗三首》。
2. 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3. 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
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
的写法比较灵活,句 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体会特点
1. 学生默读现代诗与古诗。
2. 学生自由交流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1)诗歌的特点:第一,高度集中 、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
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 言具有音
乐美。
(2)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 这两首短诗都是对母爱的歌颂,关于母爱,你知道哪些名言或诗词吗?
(学生自由分享)
2. 试一试,写一写。写一首关于母爱或父爱的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板书设计】
短诗三首
月明——园中 藤萝——叶下 母亲——膝上
星光——花香——波涛的清响
【教学反思】
本课遵循学生的认知、理解规律,从朗 读入手,积累、探究、拓展,既
能智慧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又敢于大胆地带着学 生
告别文本,走向生活,学会感恩父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水到渠成,
使三维目标得以 有效地实现。

10.绿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38
~
39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表现出的主旨:绿是生命的象征,生机勃勃。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 同学们,想象一下,绿色的世界 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一个
绿意盎然的世界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讨论,指名回 答)
2.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艾青的诗歌《绿》,感受一下他眼中、心中
的绿色世界。
二、范读诗歌,基础学习
1.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圈画生字词。
2. 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 教师检查反馈。
4. 学生自主练习生字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清顺序
1. 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诗歌共有几节,分别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2. 诗歌共有五节。
(1)第一节:绿色的世界,像是墨水瓶翻了。
(2)第二节:列举绿的颜色。
(3)第三节:自然界的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
(4)第四节:写绿的静态美。



(5)第五节:写绿的动态美。
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 同学们,这首诗歌围绕“绿”字来写,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绿 ”,下节
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看看作者是怎样一首诗写尽一个“绿”字的。
2. 完成课后练习提升。
第2课时

一、诗词展示,学习新知
(出示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同学们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古人诗歌中的“绿”,
想一想,这两句诗中的“绿”有什么不同。(学 生讨论,指名回答)
二、学习诗歌,了解内容
1. 学习第一节。
(1)指名朗读诗歌。
(2)想象画面,感受墨水瓶打翻的情景。
2. 学习第二节。
(1)齐读诗歌。
(2)这节诗歌写出了哪些绿的颜色?有什么作用?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说明绿的颜色多,眼睛看不过
来,这就是一个完完整整 的绿的世界。)
3. 学习第三节。
(1)教师范读诗歌。
(2)诗人从哪几方面写了这是一个绿的世界?(风、雨、流水、阳光都是
绿的。)
4. 学习第四节。
(1)齐读诗歌。
(2)这一节说了绿的静态,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静静地”可以看出来,同时也通过“挤”“重叠”等词说明绿很多。)
5. 学习第五节。
(1)齐读诗歌。



(2)这节诗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小草、树木等一切绿色的植物。)
(3)这节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比作 “舞蹈教练”,语言活泼,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绿的生机勃勃、昂扬向上。)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 学生试背诗歌,并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 教师明确:艾青的诗歌《绿》描述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
是生命的象征。绿 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的象征。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
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 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绿是春天、是生命的象征,是对未来 充满无限想象的希望。同学们试着
想象一下你心中的绿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学生各抒己见 )
2.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绿
绿的颜色
绿的世界
绿色的墨水屏
绿是生命的象征 昂扬向上向上
绿的静态美

绿的动态美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均为现代诗,学习现代诗应多读,在朗读中体 会诗歌的意境,
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于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读中
有感 ,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11.白桦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0
~
41 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诗歌内容。
3.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白桦这一意象的情感象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有谁来说一说?(出示图片:白桦 )是的,
这是白桦树。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也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这
节课就让我 们来学习诗人叶赛宁的诗歌《白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
2.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 检查反馈。
(1)出示生字词,全班认读、正音。
(2)理解词语含义:
①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物上的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
毛或丝线制成。
②潇洒:A.(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B. 不拘谨的或无拘
束的 ;不矫揉造作的。
③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
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三、再读课文,探索发现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顺。
2. 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 小组交流:通过朗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思考:
(1)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什么?(白桦。)
(2)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白桦?(冬季。)
(3)每小节写了什么内容?试着概括。
(第一节:写了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树;第二节:写 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
第三节:写了白桦在朦胧的寂静中的美;第四节:写了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这节课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下题,下节课我
们继续学习,看看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桦树。
( )的流苏 ( )的朝霞 ( )的金晖
( )的雪花 ( )的树枝 ( )的光华
第2课时

一、开门见山,学习新课
上节课的课后练习题大家都完成了吗,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答案?(指名学生
回答)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准确,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诗人记忆中的白桦。
二、诵读诗歌,深入探究
(一)学习第一节。
1. 学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2.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1)这一节放在诗歌开头,有什么作用?(总起全诗,说明白桦的位置、
形象。)
(2)“银霜”和“洁白”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词,说明了白桦通体洁白的形象。)
(3)这节诗歌里面有一个拟人句,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试着说一说。
(披了一身的雪花;“披”应该是人的动作,此处将白桦拟人化,表明了白

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了白桦的高洁。)



(二)学习第二节。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
2. 思考:
(1)这一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主要写了白桦的哪一部分?
(主要写了白桦的枝叶,“ 毛茸茸”是因为雪花盖满枝头,将挂满雪花的枝
叶比作一串串尽情绽放的花穗,像流苏那般美丽,如画中 景。)
(2)这节诗歌体现了白桦的什么形象?(体现了白桦雪后傲然挺立的形象。)
(三)学习第三节。
1. 教师范读第三节。
2. 思考:
(1)这节诗歌从两个方面描写了挺立着的白桦,是哪两方面呢?
(朦胧的寂静中,灿灿的金晖里。)
(2)想一想,“朦胧”可以修饰“寂静”吗?那为什么这里可以修饰呢?
(不能。因为诗人 运用了通感的写法。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
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 觉、视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 br>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3)这一节诗歌又写出了白桦的什么形象? < br>(“玉立”写出了白桦的挺拔,写出了它气质的高尚;“闪着”写出了它的
辉煌,写出了它的非同 凡响。)
(四)学习第四节。
1. 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好停顿与节奏。
2. 思考:
(1)最后一节诗歌中,除了写白桦还写了什么?(朝霞。)
(2)朝霞是怎样的呢?请找出诗歌原句回答。(姗姗来迟的朝霞。)
(3)朝霞给挺立在雪地中的白桦带来了什么礼物?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4)“姗姗来迟”一词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呢?
(将朝霞拟人化,描写了朝霞的形态美,更加衬托出了白桦的美丽。)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 学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小组讨 论交流)
2. 教师相机引导:《白桦》以白桦为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高洁之
美。诗 中的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同时,这首诗也从
侧面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 热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可以课下找一找,看看有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下来,和同学
交流。
【板书设计】
白 桦
花边 花穗 流苏
白桦树 玉立 闪着 高洁 傲然挺立
朝霞 光华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篇是对白桦 的描述,实际上是对具有像白桦一样品格的人的
敬畏。这节课我依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受诗歌 的韵味,品味诗歌
的语言,但是“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能
很 好地理解。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2
~
43 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生字,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下过雨、天放晴之后你们有没有到郊外、田间去过呢?看 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你们还记得空气中的泥土味儿吗?不管你有没有这样的
经历,现在让我 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美丽的情怀。(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互相评鉴
1. 师范读诗歌。
2. 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3. 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诗歌,学生评价。
4. 读了诗歌,同学们对诗歌的优美生动有了更 加深刻的感受,现在请大家
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小节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 br>互读)
三、深入研读 , 欣赏美景
1. 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 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
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指名反馈。(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2. 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复习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便于让学生更深
层次了解诗歌所要 表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再一次激发他
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师生自由讨论)
4. 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呢?
出示 :( )的泥路 ( )的小草 ( )的小白菊 ( )的凤蝶儿
5. 同学们, 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
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 。(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6. 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 , 你们
发现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四、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 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泥路、炫耀着新绿的小 草、绽放
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
一读第三节 。
2. 指名提问:诗歌描绘的天晴后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 小结:雨停了,太阳出 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新阳推
开阴霾,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 …多美呀!我们一
起把这几行诗句读一读。
4. 拓展思维 : 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
一说。
五、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1. 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
交流)
2. 教师明确: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表示了对雨后天晴的豁
达的心境,一种重 生的力量开始萌发。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总结: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 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 一双
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2.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在天晴了的时候
泥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儿
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
新阳 溪水 山林 云朵
【教学反思】
《在天 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
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感受大自然 的美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导
学生品位语言,想象画面,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一环节教学比较成功,从 而加



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13.猫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8
~
50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认 8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呼唤”“尽职”
等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4. 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想亲眼看看 各种神态的猫吗?下面,我们一起
欣赏一组猫的图片,欣赏之后,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对这组猫总的印象。
2.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指名回答。
3. 同学们说得真好,用词也很贴切。著 名作家老舍的家里也养了一只猫,
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猫》。那么,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生字
1.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词,借助工具书学习理解。
2. 学生反馈,教师检查。
3.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体感知
1. 指名读课文。



2. 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满月小猫的活泼可爱。)
3. 根据内容可以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5 自然段):成年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部分(第 6 自然段):满月小猫的活泼可爱。
4. 从作者对猫的描述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这
种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之情。)
四、课文小结
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猫的喜爱
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词。
2. 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
2.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课文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猫是怎样古
怪、淘气、可爱的。
二、细读课文
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总起句具体生动描述的,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一)讲读第一部分。
1. 默读课文,找出本部分的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总起下文。)
2. 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
(表现在: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 ”却“尽职”;以及“高
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



一声不出”;既“勇敢”又“胆小”。)
3. 猫的“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乖、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
4.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
5.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6. 为什么从“屏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
的?
(从“屏息凝视 ”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专注的神情;从“非……不可”可
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7. 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
什么关系? (“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
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 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8. 指名读第 3 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 觉是什么样的?(温
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蹭、跳、叫唤、咕噜咕噜。)
9. 这里的“几朵小梅花”指的是什么?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
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
(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
端”,可见作者是多 么喜爱猫。)
10. 默读第 4 自然段,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胆小”
与“勇猛”。)
11. 作者认为这古怪的猫怎么样?(可爱。)
(二)讲读第二部分。
1. 轻声读课文,找出本部分的总起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承上启 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
的性格相比,说明成年猫性格古怪的同时也可爱好玩,而小猫们则格 外可爱
好玩。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
3.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可爱”写了哪些内容?



(围绕小猫的“可爱”,主要写了小猫玩妈妈的尾巴、鸡毛,摔跟头,打秋
千。)
4. 作者对小猫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 打它们”等词语。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
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生气勃勃”和“天真可爱”。)
三、总结全篇
1. 课文通篇洋溢着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想一想,应怎样朗读才能充分体现< br>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因此朗读时语调要轻,感情要充沛。)
2. 浏览课文,想想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四、随堂练笔
你能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出示总起句(任
选一题):(1)猫很尽职。(2)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古怪
可爱 喜爱之情
好玩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 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
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
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的训
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14.母鸡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51
~
53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
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 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并仿写。
【教学重点】
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并仿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出示谜语:像鸟比鸟大,像鸭比鸭嘴尖,生下蛋来咕咕叫。同学们, 猜一猜,
是什么?学生答:母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母鸡的课文。板书课题:
《母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要求:
(1)认真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2)想一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3. 默读课文,画出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
4.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2)你觉得作者对母鸡的 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起先很讨厌,但后
来不敢讨厌了。)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我一向讨厌 母鸡。我不敢再讨
厌母鸡了。)
5. 齐读,质疑:读了这两个句子,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6. 解疑: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7.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三、课堂小结,思考想象
同学们,想一想,当母鸡有了一群小鸡雏,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 抱里又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第2课时

一、开门见山,学习新知
1. 学生齐读课文。
2.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二、细读课文,评析形象
(一)品读母鸡让人讨厌之处。
1. 为什么呢?我们去找找原因。我们先走进作者讨厌母鸡的第 1
~
3 自然
段。
2. 读课文,找出表现母鸡让“我”讨厌的语句。
3. 师总结。(板书:叫声讨厌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4. 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5.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第 1
~
3 自然段。
(二)品读母鸡让人尊敬之处。
1. 学生朗读课文的第 4
~
10 自然段,画出一句我为什么喜欢母鸡的句子。
(1)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 有了一群鸡雏。”
(指名读,板书: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2)再读课文,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
苦。
2. 小结:它负责,因为( );它慈爱,因为( );它勇敢,因为( );
它辛苦,因为( )。多么了不起的鸡母亲啊!
三、体会情感,升华主题
1. 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板
书:



敬佩)难怪作者会这样地赞叹道: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 br>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指导
朗读)
2. 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不,他其实也在赞美普天之下所有的母
亲。)你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 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学生自由
畅谈)让我们带着对母爱的崇敬,一起来读一读。
四、反复回味,拓展练写
1. 同学们,看,老舍先生通过对母鸡态度的变化,为我们塑造了 一位“伟
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我们还学了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那么,这
两篇文章在 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 交流:
(1)结构上:都有一个过渡句。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3. 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在我们
身边,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爱”的眼睛。(出示:“爱”的 画面)
同学们,请用你们手中的笔,模仿第 5
~
8 自然段的写法,以“爱”为话题
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母鸡
一向讨厌: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发狂炫耀
敬佩 母爱的伟大
不敢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教学反思】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 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
此我并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 样的变化、原因是
什么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最后,通过随堂练笔让学生发现生
活 中的美,从课文到现实。




15.白鹅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54
~
58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 15 个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运用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
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鹅的视频)
2. 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2. 知道什么是“净角”吗?( 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
在“角色”中读“jué”,而不是“jiǎo”。
3. 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可借助工具书。
三、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
2. 自由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
(高傲。)
3. 看书中插图,感受鹅的高傲。



4.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些词和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
(从三方面体现了白鹅的高傲,分别是叫声、步态、吃相。)
5. 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6. 这篇课文有一个中心句,同学们能找出来吗?(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四、本课小结
日常生 活中,我们很少见到鹅,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不论
是文字还是图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白鹅的高傲姿态。如果是你,你会喜欢
这样一只高傲的白鹅吗?


第2课时

一、复习引课
1. 由鹅身上的傲气引导学生回忆复习鹅的姿态和叫声的描写。
2. 用波浪线画出过渡句,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学习
(一)学习第 1、2 自然段。
1. 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 1、2 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
全 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学生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
什么?
2. 学生谈 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
第2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 1 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
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3. 齐读第 1、2 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二)学习第 3 自然段。
1. 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 3 自然段,找出一个
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在说什么?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
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2. 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 认真读课文第 1
~
3 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再次交
流。
(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
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
可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4. 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 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
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 声很凶,实际
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5. 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 有感情地朗读第 3 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三)学习第 4 自然段。
1. 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 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
演一演?下面的同 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3. 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 小结后齐读第 4 自然段,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 5
~
7 自然段。
1. 自由读第 5 自然段,说说白鹅是怎样吃饭的。(指名回答)
填空:鹅吃饭时( ) ,一日三餐必定有( )、( )、( )三样东西下
饭。先吃( ),再吃( ),最后吃( ),总是这样( )。 鹅的吃相多
么可笑,可笑在它( )。
2. 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高傲?“这样 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
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理解“侍候”一词,一般侍候谁?人 们
是怎么样侍候它的?
(侍候:一般用于人,多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的服侍、伺候;白鹅; 像饭
馆里的堂倌一样,作者这样写有意降低了自己的地位,显出了鹅的尊贵。)
三、积累运用
1. 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



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的白鹅。。
2. 练笔,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白 鹅
叫声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步态 尽职 勇敢 可爱——喜爱
吃相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主角是白鹅,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见过鸭子,却从未见过
白鹅,认识上有一定难度。文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看似批评的话
语描写白鹅,实际是表达了作 者的喜爱、赞美之情,这种明贬实褒的写作手
法是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课堂设计中要进行难点突破。

16.海上日出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64
~
65 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仅……连……也……”造句。
2. 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句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的。
3.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句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的。
【教学难点】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导入课文。在著名作家巴金的笔下,日出显得异样辉煌、壮观,让人印
象深刻。



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领略这奇迹般的《海上日出》。
2. 读题、审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问题?
二、逐段朗读,随文识字
1. 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的大意。
2. 随文找出生字词,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应用生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 自由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读音。
2.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写了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的日出景象和有云时看到的日出景象。)
3. 两种日出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请大家先仔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交
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 请回忆一下哪几段写日出,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第 2
~
5 自然段写了日出;首段总起下文,尾段总结全文。)
5. 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最后写日出后的景象。)
6.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着说一说。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 ( 第 1 自然段 ):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和在船上看日出的特
殊位置。
第二部分 ( 第 2
~
3 自然段 ):写“我”天气晴朗时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奇
观。
第三部分 ( 第 4
~
5 自然段 ):写白云飘浮和浓云蔽日时的日出景象。
第四部分 ( 第 6 自然段 ):用反问句赞叹海上日出是奇妙而伟大的自然景
观。
四、教师小结,学生交流



1. 大家从一些重点语句里 感受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想不想看看当时的景
象?(播放日出视频)仔细观察,和你想象的日出的景象是 一样的吗?
2. 学生讨论交流。

第2课时

一、谈话引课,顺势导入
《海上日出》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巴金爷爷乘船 去巴黎
留学,在海上航行的日子里,常常早起观看日出,并把看到的景象写了下来
寄给了他的哥 哥们,让他们一起领略这壮观的景象。今天我们继续领略伟大
的海上日出奇观。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 自由读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 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1)“奇观”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明白修辞手法的使用,将反问句
改成陈述句。(这真 是伟大的奇观。)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 巧设疑问,突出主线: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2. 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伟大奇观”的语句,简单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
3. 集体交流,顺学而教。重点理解句子: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 了最后,终
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①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写太阳“喷薄而出”的过程 , 给人以庄重、艰
辛而壮观的印象。)
②“一步一步”,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 上下文想想。引导
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



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因为太阳走进云 堆看不见,只能看见阳光,又因为是海上的日出,不只是
阳光,还有水光,所以灿烂到水天相接,分辨不 出水和天。)
4. 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1)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象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
是怎样的心情呢?
(2)学生练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5. 齐读最后一段,回味整篇课文。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 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联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 背诵;
理出思路,按顺序背……)
2.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五、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 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 家精品,它来自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
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的习惯, 我们也会在大自
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 总结写法,指明灯。
结构安排是:总起——分述——总述。
写作顺序是: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 延伸拓展,陶醉美。
太阳——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它是光明的使者,温暖的象 征。尤其
是经过漫漫长夜喷薄而出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光明和温暖,还有奋
发向上的精 神和力量。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
第 3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总起——时间、地点
日出前 (色美)
海上日出 分述 日出时 (形美) 雄伟壮丽
日出后 (光美)
总结——伟大的奇观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依据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 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用多
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 的
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悟出言中之意,
文中之美。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66
~
68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聚
集、臀部、变化多端”等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教学难点】
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新课
1.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 海、平原
等自然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
中的迷宫。 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请你给同学们介



绍一下。
2. 过渡: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
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
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指名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
景点。
(4)教师小结: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
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 齐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段交代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 探究第 2、3 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
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 感受那里的美景。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交流第 2 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出示 句子:“粉红色的山,各色的
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
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
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或浓或淡的新绿”,
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
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②交流对第 3自然段的理解。思考: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 的。听,
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
潺潺的声音 ,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3)小结:第 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 沿途
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看见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写会生字词。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入主题
1. 说说课文的第 1 自然段和第 2、3 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 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
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吧!
二、继续探究,领略美景
(一)自学第 4
~
7 自然段。
1. 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什么感受?
2. 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 小组讨论交流。
4.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 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
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以
及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5. 有感情地朗读第 5 自然段。
(1)出示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 进出。”孔隙指小洞、
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
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 判
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



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
(2)出示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6. 有感情地朗读第 6、7 自然段。
(1)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儿像”,到底像不像?
(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 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
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 人工雕刻,
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儿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2)出示句 子:“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
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
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学生自由想象)
(二)齐读第 8 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乘船出洞。)
三、齐读全文,教师总结
1. 全班齐读课文。
2.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 奇,再
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
把游洞的过程 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解说景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
述。先分小组设计“外洞”“ 孔隙”“内洞”处的解说词,再轮流担当导游。
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课外作业,复述景象
把金华双龙洞的迷人景色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学习课文时,我允许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
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轻松和谐的课 堂
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8.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76
~
84 内容。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运用自己的才智和勇敢与敌人斗
智斗勇。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教师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1)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2)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
(3)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学习字词
1. 自学字词。勾画生字词,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
2. 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四、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1)出示句子:“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 )芦苇上( )盖了( )
白雪。风一吹,( )苇絮( )飞起来,( )小房屋都罩在( )芦花里。”
(2)学 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
来读,说说怎样写比较好,同时体会芦 花村景色的优美。
2.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
式。
3.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4. 讨论这部分的大意和小标题。
(1)分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教师明确。(大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
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提问:夜校的学习条件怎么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
2. 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 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
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 讨论大意和小标题。
(1)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2)教师明确。(大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
来上夜校。”)
(三)学习第三部分。
1. 提问:这部分主要说了几层意思?(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 天”至
“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
至这段结束 ,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2.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 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
“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 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3. 讨论大意和小标题。
(1)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2)教师明确。(大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 起来了。
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学习第四部分。
1.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板书: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2.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 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
勒出来了?(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 糖 金戒指 抽出刀……劈 扭 拉
打 揪 拧 抓)
3.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 表现得坚强不屈?(“雨来没有接他
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
4.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我们是中国
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5. 齐读第四部分,概括大意和小标题。(大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
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五、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
不屈。


第2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2. 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理解
(一)指名读第五部分。
1. 提问: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感到惋惜和悲
痛。)
2. 课文是怎样来写的?(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再写芦花村的老人和孩
子们对雨来的赞叹和惋惜。)
3. 齐读第五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二)阅读第六部分。
1. 这部分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2. 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3. 概括大意,并加小标题。(大意:雨来靠游泳脱险。小标题:“雨来没
有死!”)
三、阅读全文
1. 找出文章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
2. 分析围绕中心写 一、二、三、五、六部分的作用。(第一部分写雨来本
领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部分 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
祖国的道理,所以能坚持对敌斗争;第三部分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部分写老乡们哀悼雨来,从侧面表现
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部 分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
心思想是借雨来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 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
的优良品质。)
四、练习复述
1. 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 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讲讲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事情的开始、
发展、高潮和结局。
2. 每个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鬼 子 雨 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 (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 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 拉 打 揪 拧 抓 (毒打) “没看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较长,但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课文的 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
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 br>解。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抓住
主要人物,放手让 学生自主学习。

19 .*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85
~
88 内容。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学习文中幽默风趣的细节描写。
2. 理解男子汉的含义。
3. 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学生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上只有妈妈好 ,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在赞扬母亲重要性的同时也不< br>能忽视父亲的存在,因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可见男
子汉在家里的重要性, 那么,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什么样呢?让我们共同走
进《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起来探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 学习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 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是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长恨歌》,
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3. 阅读全文。
(1)解题 : 题目中的“我”是指谁? “男子汉”又是指谁?



(2)作者写了“男子汉”哪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
4. 小组讨论。
(1)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 , 刻画了一个逐步 成长
的小“男子汉”的形象。本文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成几个片段?请分析“我
们家的男子汉” 是怎样长大成熟的。
(2)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可爱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请简要
说一说你的理由。
(3)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能称得上是“男子汉”吗?试归纳其性格特
征。
三、合作探究
文章的许多语言十分生动风趣、幽默含蓄,让人如见其人又忍俊不禁,请仿
照例句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值得鉴赏的句子细细品味,并写出你的理解。
例句: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我的理解: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要独立之坚决。)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个关于男子汉的话题,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
男子汉呢?
五、总结升华
在一个蹒跚学步、稚气未脱的小男孩的生活细节中,我们认识到至情至信、自主独立、刚强坦诚的人就是男子汉。不论年龄的大小,也不论财富的多少,
只要拥有了这些优秀品 质,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希望我们每个同
学都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男子
对食物的兴趣
姐姐的孩子对独立的要求 逐渐成熟、自主独立、刚强坦诚
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教学反思】
分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



动。解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人物的性格
特点,与文本对话, 理解“男子汉”的内涵。

20.* 芦花鞋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89
~
94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青铜不惧艰苦、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引
导学生正确对 待痛苦与挫折,正确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并分析课文内容,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难点】
体会青铜不惧艰苦、 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痛苦与挫折,
正确面对人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南山脚下一缸油, 姑嫂两个赌梳头。 姑娘梳成盘龙髻, 嫂嫂梳成羊 兰
头。”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谣吗?这是一个小女孩葵花唱给她的哥哥青铜的,你们
认识这两个孩 子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青铜与葵花。(板书课题:芦花鞋)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圈画新词。
2. 看一看,思考:课文主要分了哪几个部分?(指名回答)
三、梳理脉络
1.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写了青铜背着家人冬闲时编的芦花鞋到镇 上
去卖,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与喜爱,最后甚至不顾天气严寒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
也卖给他人, 只是想补足他人的遗憾。)
2. 分小组朗读课文,每组一部分,思考: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你能用小标



题概括吗?(第一部分:青铜采芦花,全家编鞋;第二部分:青铜坚持雪天卖鞋;
第三部分:芦 花鞋被抢购一空;第四部分:青铜雪天弃鞋还人心愿。)
四、综合学习
(一)第一部分。
1. 课文第 1 自然段直接引出“芦花鞋”,有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为下文围绕芦花鞋发展的故事作铺垫。)
2. 第一部分是一个总起,你从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芦花鞋的制作方法;青
铜家很穷;青铜葵花采芦花的过程;家人给青铜编织了一双芦花鞋。)
3. 出示句子:“想到这笔收入,全家人都很兴奋,觉得心里亮堂堂的,未来的
日子亮堂堂的。”从这个句子中你能知道什么?
(“亮堂堂”形容光线很亮,说明全家人对卖鞋增加收入感到欣喜,对未来生
活充满了希望,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4. 出示句子:“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又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花鞋比作鸟窝和鸟,可以感受到芦花鞋的暖和,
同时也说明了青铜一家就像这芦花鞋、鸟窝一样,虽然贫穷但温暖融洽。)
(二)第二部分。
1.出示句子:“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
下。”
这一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渲染了气氛,但是青铜仍然想去镇上卖鞋,衬托出了青
铜的不怕困难,同时也暗示了下文雪中弃鞋的事件发展。)
2. 家人都劝青铜别去卖鞋了,青铜是怎么回答的?(“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
鞋的。”表明他相信自己能卖完剩下的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3. 青铜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芦花鞋,他是怎么做的?
(他将脚洗得干干净净,穿上了这双芦花鞋,显示出了他对这双芦花鞋的看重
与珍惜。)
(三)第三部分。
1. 师:这一部分详细写了青铜卖鞋的过程。同学们试着画一画课文中的句子,



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1)出示句子:“青铜摇了摇手,坚持守在芦花鞋旁。” 可以看出青铜对卖鞋
这件事的执着与强烈的责任感。
(2)出示句子:“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 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
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说明青铜是一个朴实、诚恳的孩子。
2. 城里人为什么喜欢芦花鞋?
(芦花鞋做工精致,好看,散发着稻草香,就像是艺术品。 由此可知青铜一家是
非常认真编织芦花鞋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乡下和城镇的区别,乡下人认可的生活用品在城里人的眼中却像是艺术品一样。)
(四)第四部分。
1. 全班齐读课文。
2. 出示句子:“青铜望着那个人,心里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他。”青铜卖鞋,这
个人没有买到 鞋,为什么青铜会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他”?
(因为青铜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自己脚上还有一双芦花 鞋,顾客的遗憾也会让
他觉得心有不安。)
3. 课文中详细讲述了青铜脱鞋的过程,有什么 作用?(说明了天气的严寒,表
现了青铜的不舍,衬托了青铜不惧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4. 想一想,课文最后一段中省略的是什么内容?
五、总结全文
1. 学完课文,你认为青铜是一个怎样的人?
2. 面对生活给予的苦难,青铜乃至青铜一家都是如何面对的?
六、拓展阅读
1. 师: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一书的后记里这样写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
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
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如果我们能像青铜那样面对困难,
毫不畏惧,努力克服,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2.

师:同学们可以课下找找这本书,了解一个完整的青铜。
【板书设计】
芦花鞋



编鞋 卖鞋
善良 乐观 朴实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对学生来说,理解这篇课文不难,
但是理解青铜这一人 物形象稍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
看课文,通过探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青铜是 一个怎样的人,了解青铜这小小的
身躯中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1.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0
~
101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认 7 个字,会写 8 个字。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
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
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古诗



1. 打开课本,请学生自由读诗。
2.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3. 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受。
三、重点品悟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前两句)
1. 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
那楚山看起来都是 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
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 离别的“寒”,内心的“孤”。(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
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
师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 对世态心寒,更 觉孤立无援。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
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 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
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学生齐读)
四、感悟品质
1. 走进诗人内心。
(1)(播放雨声音效,出示古诗后两句)师 :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
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
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指名发言)
(2)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2. 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 有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
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 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
道是他不想回家吗?(不是,他想回家。)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
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用书信的形式,也
可用诗歌的形式。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 孤
冰心 玉壶
第2课时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被称为“飞将军”的大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
广。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诗人卢纶即
兴改编,创作了 古诗《塞下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教学古诗
1. 朗读古诗。
(1)指名读,教师指导。
(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再指名读,齐读。
2. 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
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3. 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
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
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



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
1.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
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和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2.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写出了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勇
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背诵古诗
1.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2. 指名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有这一首,而是 六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下课
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塞下曲
月黑
雁飞 单于逃,将军追
大雪
【教学反思】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情景, 这三首诗各有千秋,表现了春天
的不同特点。学生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但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领悟 不够。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那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吗?你能背出有关
岁寒三友的诗句吗? ( 指名回答 ) 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
梅》。



二、朗读古诗
1. 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
诗的韵味。
3. 生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品读古诗
1. 品淡墨。
(1)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
下。(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娇艳。)
(2)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 墨梅图》,仔细观察,这淡淡的墨
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2. 品清气。
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
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
样想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情感升华
1.《墨梅》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梅花,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 人。)
2. 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借物喻人。)
3.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
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
( 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墨 梅
淡墨 清气 → 借物喻人 →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教学反思】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2
~
103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 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故事内容。
3.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文言故事。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两则文言文的寓意,并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灯,只有油灯,而有一个人虽然没有 钱买油点灯,但
依然可以在晚上认真学习,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囊 萤夜读》。
二、理解课题
1.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2. 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用口袋装着萤火虫在晚上读书。)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 学生反馈,教师检查。
四、自主学习
1. 在文中找出故事的主人公,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 故事内容:晋朝人车胤谦逊有礼,勤劳而不 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
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 br>



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成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着书本,
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五、体验感悟
1. 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2. 为什么车胤不能像别人一样在晚上点灯学习?(家贫不常得油。)
3. 为了能读书学习,车胤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
照书。)
4. 品味字词:
(1)囊:名词用作动词,用口袋装。 (2)倦:疲倦。
(3)贫:贫穷。 (4)以:用来。
六、总结全文
1. 学了这则文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发言)
(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2.

背诵课文,将故事说给家人或朋友听听。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车胤 家贫 → 囊萤夜读 → 夜以继日 读书


第2课时
一、课题引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
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诗仙李白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步解疑
1. 出示生字,同桌互读。
2. 指名范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 注释:
(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2)成:完成。
(3)弃去:放弃离开。
(4)欲:想要。
三、了解内容
1. 这是一则以李白为主人公的文言文,谁能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 主要内容:磨针溪坐落在 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
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 小溪,正好遇见一
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
白 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四、疏通文段
1.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2. 李白放弃学业后遇到了什么事情?(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3. 最后李白又为什么改变想法,回去完成学业了呢?(感其意。)
五、情感升华
1. 学了这 则故事,同学们都明白了即便有天赋的人去学习、去做事,也是
难以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 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
做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
2. 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成语呢?(持
之以恒。)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未成,弃去
持之以恒
感其意,还卒业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首先应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从基础出发,让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理清课文叙述脉络,说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故
事,让学生在基础学习中掌握文 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04
~
110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 体会哈尔威船长镇定勇敢、忠于职守、勇于献
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并能简单地描述。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所说“一个伟大的灵魂”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
又无处躲藏,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课文 叫作《“诺曼底号”遇难记》,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惨烈而悲
壮的场面。(板书课题)
二、质疑问难
1.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 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三、合作探究
1. 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
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读书:
(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词语可以标记一下。
(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
2. 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教师明确:本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邮船遭遇到“玛丽 号”巨
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



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最终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四、拓展升华
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
人的形象——哈尔威 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英雄。下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这篇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细读感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所有
人。)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船长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3.“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
(指随船沉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如雕像一般。)
4.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对突出哈尔威船长
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镇定救人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出 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
5. 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中心人物的性格品质。
(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己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
三、总结收获
1. 学生谈收获。
2.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起因:“玛丽号”撞上了“诺曼底号”
经过: 船遇难,船长救人 → 镇定自若、忠于职守、勇于献身
结果: 船长以身殉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然后局部分析,最后回归整体,
在探究感悟环节,学生直入重点,从读中分析感悟船长的精神,达到了教学
目的。

24. * 黄继光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11
~
114 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 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
3. 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勇于献身,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另一位
英雄人物,他就是——黄继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2. 学习文中的新字新词。
3. 回忆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指名回答)



(1)第 1
~
2 自然段: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
(2)第 3
~
5 自然段: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
(3)第 6
~
11 自然段: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4)第 12 自然段:写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深入探究
1.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句子。
2.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读重点语句,其他学生圈画出这些句子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4. 思考:黄继光为什么要“爬”?
(1) 文中三次写了黄继光爬行前进,既然时间紧迫,跑着去不是更 快,这到底
是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原因,画出相关语句。(学生自主圈画)
(2)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内容呢?(都是环境描写。都写了子弹烟火。)
(3)出示句子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②火力
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 雹一样射过来。这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
同呢?(句①中,把子弹比作雨点;句②中,把子弹比作冰雹;分 别写出了子弹
的密度和力度。)
5. 感受动人瞬间,牢记英雄形象。
(1)出示黄继光动作的句子。
(2)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令人荡气 回肠的英雄壮举,
这是一个军人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
勇于牺牲,他是无上光荣的。
四、拓展文本
英雄虽然逝去了,但是英雄惊天一跃,以自己 的胸膛勇堵枪口的那一刻却成了永
恒。你们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黄继光说,请大家以《我想对你说》为 题,写写
你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黄继光
爬 站 枪林弹雨



光荣 任务艰巨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过 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阅读,增强表达
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积淀与提升的过程。 本节课学生学有方
向,理解到位,快速地学完了课文。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20
~
122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认 8 个字,会写 15 个字。
2. 能流利、顺畅地朗读课文,读出主人公王葆的语气特点。
3. 理清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情及心理的变化。
【教学重点】
在自读过程中,理清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通过课文语段进行分析,揣摩人物心情及心理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播放《宝葫芦的秘密》视频。
2.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部动画片好看吗?其实这部动画片是根据小说 《宝
葫芦的秘密》改编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
1. 学生自主学习,圈画课文生字新词。
2. 出示生字,开火车读,分组读。
3.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体感知



1. 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两个;“我”和奶奶。)
2. 课文是按照第几人称叙述的,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
3. 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也希望获得一个宝葫芦。)
四、理清脉络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 教师明确:
(1)第 一部分(1
~
4):写“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2)
第二部分(5< br>~
14):写“我”总是听奶奶讲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原因。(3)
第三部分(15~
21):写“我”听奶奶讲的故事的内容,并希望有一个神奇
的葫芦,像故事中的人那样 ,实现自己的种种想法。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课文中的王葆,你会想要一个宝葫芦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吗?为
什么?全班交流。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课文节选自小说《宝葫芦的秘密》的开头,讲述了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那么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呢?他想用宝葫芦做什么事呢?
二、第一部分
1. 齐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
2. 想一想,主人公王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
3. 他要给我们介绍什么?(讲一个他自己的、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三、第二部分
1. 指名扮演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特征。



2. 为什么王葆会听奶奶讲故事?用课文原句回答。
(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
3. 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调皮、拖沓、爱听故事。)
四、第三部分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
2. 思考问题:
(1)这一部分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奶奶讲的故事的内容;王葆得到宝葫芦想做的事。)
(2)为什么王葆想要一个宝葫芦?
(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得到宝葫芦后都过上了好日子,想吃什么吃什么,想要什么
有什么。)
(3)读课文,想一想,王葆希望宝葫芦为他做什么事?(列算式,种向日葵。)
(4)你认为王葆的愿望会实现吗?
(会实现,因为课文开头就说他要讲一件自己的事情,和宝葫芦的故事。)
(5)故事中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葫芦是怎么得到的?(神仙给的;游龙
宫得到的;奶奶给的;掘地掘出来的。)发挥想象,王葆的葫芦会是怎样得到的?
五、拓展延伸
奶奶给王葆讲了好几个故事,但是都不详细,你能扩写故事内容吗?
六、总结全文
主人公王葆总是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但是等他真正得到后,他逐渐发现宝葫芦并
不能让他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好日子”。想一想,得到宝葫芦的王葆身上会发
生哪些有趣的故 事?同学们可以课下读一读张天翼的这本书。
【板书设计】
宝葫芦的秘密
听奶奶讲故事 羡慕
想要宝葫芦 愿望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还 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课堂上
对朗读的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读得不到位;学生 在编故事时没有画面感,情节性



不强等等。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艰难道路,在今后的努力中,相信我能走
得更好。
26.巨人的花园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23
~
126 内容。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丰硕”“允许”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 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 总能把我们带入
美好的情境。英国的《典雅》杂志说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师板书课题)
堪 称“完美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尔德笔下的童话世界,去感受
童话的无穷魅力吧!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
2. 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叱责”“吼叫”等词语。
(3)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理解词语的。
(4)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巨人说的话。
1. 学生勾画,教师巡视。
2. 学生汇报。
四、指导书写
1. 师:本课有许多难认、难写的字,同学们快找一找,想一想哪些字容易
出错?
2.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的书写:牌、惩、颊。

第2课时
一、设疑激趣
1. 师:“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同学们,你们
猜一猜这句话是谁说的?(巨人。 )
2.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
二、新课导入
1. 师:瞧,巨人的花园多美呀!(播放多媒体动画)巨人不在家的日子里,
孩子们快乐地嬉戏玩耍,这简直 就是孩子们的乐园。
2. 师: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想说点儿什么?(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及时
引导归纳)
3. 师:可这所有的快乐在巨人回来后便。(学生回答)
4. 出示句子:
(1)“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
(2)“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 自言自语道,“这是随便
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
( 3)“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巨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凄凉
的花园,“我盼望天气快点儿变 好。”
(4)“春天到底来了。”
(5)“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6)“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
师:请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神态和



动作又是怎样的?
三、探究学习
(一)学习第 3
~
6 自然段。
1. 指名学生读巨人叱责孩子的第一句话,想象巨人的心理活动、神态及动
作。
2. 表演读。
(1)师:孩子们吓得跑开了,巨人却在花园四周。(砌了高墙。)
(2)师:挂出一块。(“禁止入内,违者重惩”的布告牌。)
(3)师:与此同时,墙内墙外却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自读第 6 自然段。
(二)学习第 7
~
9 自然段。
1. 说一说墙内外的不同景色。(学生自由发言)
2. 巨人不懂春天为什么来得这样迟,一心盼望天气快 点儿变好。谁能告诉
他原因呢?(因为巨人的自私,孩子离开了,春天也不会光顾巨人的花园了。)
3. 出示句子,品味语言。
(1)雪用他的白色大衣覆盖着青草,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了银色。
(2)北风身上裹着皮衣,整天在花园里呼啸着。
(将“雪”“霜”“北风”拟人化,生动形 象,语言活泼自然,冬天的严寒
与冬日的各种景象跃然纸上。)
(三)学习第 10
~
13 自然段。
1. 师:巨人在睡梦中被惊醒,因为。(春天来到花园,孩子来到花园。)
2. 师:这个时候的花园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小鸟歌唱,雹停止疯闹,
北风不再吼叫。)
3. 师:巨人看见了一幅怎样的奇特画面呢?(学生齐读课文)
4. 师:这个时候巨人才明白为什么春天 不肯到自己的花园里来,他为自己
的举动感到。(后悔。)并且将那个小男孩。(轻轻抱起来,放到树枝 上。)
5. 总结:花园不再仅仅属于巨人一个人了,也属于孩子们。巨人终于懂得
分享的快乐,不再自私自利。
(四)学习第 14
~
15 自然段。



师:此时,巨人和孩子们都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也为故事的结局感到高兴。
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齐读故事的结局。
四、总结课文
1. 师: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2. 师:老师想将这句话送给大家:如果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一
座坟墓。
五、拓展延伸
师:人们常说,每一篇童话故事都有一个极美的化身,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去
感悟美的力量。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冷漠、自私 善良、宽容
↓ ↓
寒冬———————→春天
【教学反思】
童话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
学生对童话的学习用心性很高,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童话带来快乐的同时,
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话以及其中 蕴含的道理尤为重要。本文堪称英国作家王尔
德的完美之作,揭示了快乐应和大家分享的深刻道理。

27. *海的女儿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127
~
130 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
3. 感受小人鱼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感受小人鱼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主题
今天,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一起走进有趣的《安徒生童话》王国吧。
(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 思考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1)课文内容:主要写了小人鱼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 为了不伤
害别人的生命,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感人故事。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这样几部分:
第一部分(1
~
5):小人鱼跟随王子见到了美丽的公主。
第二部分(6
~
10):小人鱼见证王子与公主的婚礼。
第三部分(11
~
12):姐姐们给小人鱼送来能使她活下去的匕首。
第四部分(13):小人鱼不愿伤害王子,最终化为海上的泡沫。
三、再读感悟,加深体会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哪些痛苦? < br>(她所做的一切王子却一点也不知道,她承受着感情之痛;要么用王子的血
复活自己,要么自己死 去变成泡沫,她承受着生命抉择之痛。)
(2)最后她成功了吗?
(她没有成功,因为她没 有得到王子的爱情,王子与别人结婚了,而她自己
变成了海上的泡沫;她是成功的,尽管最后小人鱼变成 了海上的泡沫,但是
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过程中,她勇敢、善良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永存。)
(3)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
2. 学生交流读书收获。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 人鱼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感受小人鱼的善良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读写结合,感情升华
1. 选择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 你喜欢这个结局吗?小人鱼最后变成了泡沫…… 小人鱼会想些什么,做
些什么呢?读了故事,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在阅读欣赏课上再交流读童话的心得。
【板书设计】
海的女儿
见证婚礼
小人鱼不忍伤害王子 → 善良、勇敢
化为泡沫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童话中的经典,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弄
清楚小人鱼在追寻幸福的过程 中遭受的痛苦。对体会小人鱼的整体形象有很
大帮助。





















铁婚-武汉的大学排名


韩国银行-西北政法大学录取分数线


广州市二中-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网


司马台-辽宁教育考试院


中国平安证券-纸的由来


十八摸-保管员


优美抒情散文-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2016年高考作文题-北海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