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简析[1]

余年寄山水
880次浏览
2020年10月03日 03: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新安全生产法全文-郭永怀

2020年10月3日发(作者:殳扬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简析
第六单元 面积
一、教学目标 < br>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
位的 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
1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 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
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 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 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
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 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
还能为以后学习其 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变化。


⑴义务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 六年制第七册的第五单元。除没有安排“实际测量”的内容外,
这一单元知识的安排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 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面积单位的教 学,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
冲突”: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 出哪个大──由于它们的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
较出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 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
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 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
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 单位比较合适”,让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 教学。
⑵对“面积”的描述与义务教材稍有变化,更加严密。
义务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课标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 地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
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启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 平面封闭图形
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 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
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 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
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 ,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
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
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 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 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
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 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
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 概念。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 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
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 予较多的关注,不仅
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 面的面积,
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 br>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 的能力。
5.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 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
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 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
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 究的体验。
四、具体编排
1.面积和面积单位。
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进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⑴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 的黑板和
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片,有的把
1平方厘 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上与指甲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
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 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
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
⑵面积的概念。
①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
②从中还 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
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 ,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
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 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 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
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 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
法,来比较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③教学时,可 以在学生认识了“面积”的概念后,再让学生使用“面积”,说一说上面三项比较
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 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较黑板
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
⑶面积单位。
①教材创设了一个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
性。
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难以比较出大小。造成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用别
的方 法试一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接着,在这过程中引发质疑:作为比较标准的 图形,形状不同行不行?大小不同行不行?从
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来测量。”

最后,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对此, 学生一般会从
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教师应当明白 ,
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
正 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②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 “哪个手指
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试一试,1平方米的 正方形
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除了教材安排的活动外,也可以
设计一些类似的其他感知活动。如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大小的一块;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
内试一试能 摆下多少本练习簿等等。
⑷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对比。
①教材通过例1,引导学生将1厘 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
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其中1厘米与1平方厘米 课本已经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图比较, 1
分米与1平方分米则要求学生自己画出图形,再进行比较。至 于1米与1平方米的对比,安
排在“做一做”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有多长。小组 同学合作,伸开双
臂表示1平方米。”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两种单位的区别。
②教 学时,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
的边长是1厘米等 。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
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 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⑴例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思路是: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①第(1)小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或计算的方法 得
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从中形成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
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②第(2)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 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
形,并填表。然后,启发学生在一系列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即得出 长方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
③“做一做”画出了两个长方形,要求学生先量长和宽,再计算面积 。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第
二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这就很容易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⑵例3。(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例3是一道实际问题,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解决。
配合例3的做一做,是求课 本封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先独立估计封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
中交流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最后通过测量 和计算,看谁估计的比较准确。
⑶关于练习十九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十九共 安排了11道题,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为主。前4题为基本练习,后7题有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 积的对比练习,以及稍有变化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
究练习。
第10题让学生利 用方格纸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长方形,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旨在
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 长方形、长、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宽相等时,周长
最短。这一结论对小学生来说,只能是一个猜 想。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以后运用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就能加以证明。
第11题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动手剪一剪,再计算,也可以看图计算。三种不
同剪法,剩下 部分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按课本的插图,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
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 比原正方形长。可以启发学生看图思考,后两种情况,剩下部分
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增加了哪几段?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 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
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⑴例4。 ①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那么,相 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②例4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
的小 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
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平方厘米。
③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⑵公顷、平方千米。
①首先,让学生感受体育场的广阔面积。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说明测量 土地面积时,常常
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②然后,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考 虑到学生尚末学习100×100、1000×1000
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 率不要求学生推算。
③为了帮助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材还采用“你知道吗?” 的形式告诉
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⑶关于练习二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二十共安排了9道题。其中前两题是配合 新学内容的练习,第3题是长方形、正方形面
积计算的巩固练习。从第4题开始是本单元的内容和相关知 识的综合练习,或综合运用练习。
第4题为常用长度单位和常用面积单位的混合练习。


第5~7题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做出解
答 。
第9题应提醒学生先想象,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
形学具拼一拼,再做解答。
第87页的“你知道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兴趣的同学,教师也可 以指导他们进一步
收集有关资料,加以筛选,面向全班作简单介绍。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 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
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 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
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 就是在理
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
解面积单 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 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
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 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管 的协同活动,
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
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
教具和学具, 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
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 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
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
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
容的这些特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班干部的培养-2017江苏高考作文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


黄河水利学院-计算机专业美国留学


楞严神咒-感恩作文400字


品牌推广策划书-项目总结报告范文


景区策划-新疆大学教务处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教师年度考核述职


公文格式范文-小学六年级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