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立夏饭-事故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沙格小学:陈云鹏
《买文具》 <
br>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
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
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
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
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
学生不认识。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
br>上,并在字上注上了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
第一题:用小数写出
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时错误就少多了。我还要求学
生这样表述:“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个几分合起
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点几
元。”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起来”的回答方
式可以
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货 比 三 家》
——元角分与小数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新授课,学生了解了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想
办法进行比较,学
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的学生交流,然后进行了汇报。
但是在小组交流的过
程中,我发现,他们并不是积极的,汇报交流的方法
也不是很好,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说。后来我让学生
进行汇报,然后,学生说
出了几种方法,有把4.9元变成4元9角,把5.1元变成了5元3角,然后
来
比较,就可以看出来,4元9角小于5元3角。学生还说出了用4.9元和5.1元
中间的数
就是5元,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这样就可以知道结果了。
后来,我也向学生
推荐了一种方法,就是当两个小数比较的时候,以小数
点为界线,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哪个大,那个
小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
的数一样,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数,这样一位一位的比较,就可以比较出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
比较积极的看待问
题,但是,我发现学生的坚持性还不够好,到后来的听课状态也不是特别理想,
所以,教师要有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努力的使
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听
课上。
对于方法的寻找,学生找的比较多,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学生的语言表达
比较吃力,有
的学生听别人说完了一遍后,还是不能自己独立说出方法,对于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应该想办法帮助
提高。三年级的学生,语言发展应该
更加重视,对于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道理的叙述应该加强,特别对
学生的听
说能力,仔细倾听的习惯也要着重培养。
《买书》
本节课中,我重点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
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学生生活体验的
基础上建构。为此,“买书”的生活情境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自
己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在探究的基础上掌握了小数的知识。
2、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总结,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基本思路。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能够熟练计算整数加减法,并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减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
识,所以对本课的学习,学生是可以自主探究解决的,
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将带给老师和学生们更多的惊喜!
《寄书》教学反思
《寄书》一节的内容是学习有进位的小数加法和有退位的小数减法,是在
学习了没有进位和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小数加减法已经
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能自己总结在进行小数加减运算时
必须注意的问题。
但在做练习时,有一道5-0.3的题目,部分学生给出的得数
是3.3,究其原因,应该还是孩子们对
整数减小数的运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困扰,
也说明他们对两个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加减运算的方法存在
困难,我引导
学生先将整数转化为小数形式,把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转化为位数相
同的
形式再进行计算,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森林旅游》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
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完〈元、角、分与
小数〉后的复习课,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有以下几
点想法:
一、 利用情景进入本课的学习,这样学习内容和生活相接轨,能深入挖掘
孩子
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创设去野外旅游,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
样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
的„„”理念。
二、 计算内容的实用性:
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的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学习的内容
注重让学生在生活
中应用与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 学生学习的自主与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
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问题呈现上来,学生在把问
题放在一起,互相讨论,这样起到优秀学生带学困生的
作用,并且学生的联系
题避免了单调统一,学生联系的题量也很多,即符合自己的选择也丰富了课堂。
上完课后,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我深感觉
还有很多的不足,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最大一个突出弊病就是,问题超出
教材学的范围,有的甚至是小数计算的内容,虽然提出问题者和一部分学生能
解决问题,但是还
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把问题很好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一定把握学生提出问题的可行性,培养孩
子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学会提
出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更好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
的主人,就必须在
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
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
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
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首先让
学生感知“对称”,出示例题中的图片后我安排了一个“你知
道吗?”及欣赏古今中外建筑的对称美,让
学生充分地感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
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其美,欣赏其美。然后将对称物体抽象
成图形,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
出“完全
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
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
对称轴。
接着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
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
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
设计,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
生
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
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学生学习完了“试一试”,此时学
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
这时,就需要一些习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
找一找”,
“猜一猜”,“做一做”这几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
第一题
、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
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巩
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
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猜一猜”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
一半的基础上,
让学生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能画出另一半。“做一做”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来
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数学的亲
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这样
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
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
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特点:
1.突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
完全重合”的含义。在教学中,
先让学生折一折天安门、奖杯、飞机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
左右
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试一试”的教学,通过观察、实践、思考、
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2.练习设计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找一找、猜一猜、
做一做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
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做一做”这一环节中
,让
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
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
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
成功的快乐。
3.借助于多媒体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
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对称
现象。美妙的图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思绪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飞扬,<
br>真切地感受到对称的美。以多媒体展示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辨析轴对称图形,
效果佳,效率高。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
联在一起,课堂结构
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
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镜子里的数学》
一课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
br>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课上,我利用教具、学生利用学具——镜
子,展开一系列观
察活动:这些活动为课堂增添了不少氛围,学生兴致较高,
发言积极,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同
时,深刻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自己
的身边,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平移和旋转》教后记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
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
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
态的空间知觉。《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
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
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
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
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本节课重点难点内容,就是让学
生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从而发现生
活中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发展
空间观念。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
首
先,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物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平移
和旋转的运动;让学生根据这些物
体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
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
从生活入手,呈
现出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教室门的开与关、电风扇的转动、拉抽屉、闹钟指
针
的运动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更加浓厚。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
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
理念。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虽随处可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
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
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
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
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
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
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本节课的重点
是判断图形平移
的方向和距离,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难
点内容,首先,我对学生进行点平移的教学,让学生观察一个点的平移动态
过程,并让学生说出这个点向
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使学生学会找一个点平移
以后的对应点。接着,对学生进行线段平移的教学。在这
一环节,首先出示一
列小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找出小房子的平移后对应的部分。用课件显示小
房子移动的对应点。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能自己说出小房子的移动方向
及移动几格。在整个教学
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
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
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
这样,师生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五、注重应用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
数学的价值”,数学来
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在本课中,我让学生根
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几道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平移的
理解。
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我们不应停留在理念的学习上,还应把内化了
的理念通过
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但在实践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我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有些
单调,有时不够确切,激励性的语言不够
丰富,教学语言还不是很
精练、准确,突发事情上,教学机智还不够等,我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学习,注意提高。
本
节课的教学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因为自己时间上把握不够好,导
致课后的小结草草收兵;课堂教学
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处理突发事情
上,教学机智还不够;许多教学环节设计的比较好,但是没有
更好的落实。导
致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失误。同时,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
同
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通过欣赏、交流后,我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运用平移
、旋转
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进行自评、他评以及互评,选出
最适用、最
美观的图案。这样学生经历了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对称、平移、旋
转或几者之间的结合,制作出复杂图形
的过程,并且能有条理地表达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这个环节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
且培养了他
们共性的审美观点和个性的审美观点;让他们在学会欣赏和学习别人的作品的
同时,
大家的创作能力也达到提高。不足的是如果能在学生设计之前加强对他
们设计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设计
出来的作品将会更加的漂亮、实用。
《找规律》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考
虑到学生认知的规律与过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体
现了数学知识“转化”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安排
由乘10→乘几十→乘几百,
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先掌握基本算理,并提倡计算多样化,再探索、发现规
律,
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在这节课中付出了
很大的耐心去等待,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且重视细节问题,避免
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学生的作业检测中,计算准确率达到90%以上。
《电影院》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某一位上加错得数。
2、两数相乘时结果算错,记错乘法口诀。
3、忘记加进位的“1”。
4、抄错数。
针对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想下节课应进行一些一位数加一位数、一位
数加一位数再加、表内乘法的口算练习。学生把这些口算能算得准确熟练,竖
式计算就不会再出现上述
错误了。
《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这部
分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
从学习长
度单位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
不仅有利
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
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
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
点。
一、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面积的概念在本单元是一个重要起始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
过看
一看,看图片的大小,人身高的大小;摸一摸、摸自己的手掌、和桌面的大小,
数学书的封面等;比一比、比手的大小和桌面的大小,黑板和数学书的封面大
小比较等方法,最后形成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叠多种比较活动,获得感
性的认识,抽象出
面积的概念。
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认识统
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出示各
种形状的玩具和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从而引出统一
面
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汇报讨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相关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实际操作占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面积单位的确
立中
过的不够扎实,需后面加强指导。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下课了,
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
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
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
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
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
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
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
br>有效的教学!
《摆一摆》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怎样测量教室的面积呢?让学生在这一现实的情景中,提出疑
<
br>问: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可以直接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呢?从而,进一步
思考:一个长方形的
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这样,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产
生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和
欲望。学生通过量一量、摆一
摆、观察、找规律的方法,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长和宽有关的重要发
现,
即得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初步结论。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
的长乘以宽来
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
任意长方形,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
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
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
加强了学
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
习中的主
体作用。
在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后,利用这一结论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
加
深对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理解。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按教参要求完成了
,只是在一些细
节地方还存在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汲取经验,不断改进!
《铺地面》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我不直接告知进率,也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的想象,而
让活动
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
差的年龄特
点来安排。脱离活动的想象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
感知是模糊的、浅显的。要建立比较具
体的数学概念------
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
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
《铺地面》教学反思(二)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
米之间的进率,公顷的认识作为活动内容都是
可操作的,只有在像“平方千米”这种难以实际操作的教学
中,才退而引导学
生选择“想象”的接受方式。因为建立这种大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
也要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作
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
多少公顷等。这样,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才体
会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习“
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
深刻。
《分一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认识了
整数和小数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
易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时运用具体的事物,形象
生动地展现平均分,说明分
数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2的理解;之后通过操作
活
动,使学生把分数表示出来。在认识12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再认识其他分数,
教学中,以
“放”为主,让学生主动活动、集中展示、汇报交流,收集学生的
不同折法,展开对14本质意义的探讨
,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分数的读、写法,
采取学生直接介绍、教师补充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拓展练
习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充分的拓展空间,同时渗透后继知识的学习。因
此
,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
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
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一)》这
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
,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
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br>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游戏活动
—拍手表示结果引
入二分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
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
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
(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
步感受分
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组花瓣的游戏中,学生充分的活动进一步感
悟分数,
理解分数,应用分数。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
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
节课是面向全体
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
分
数。本节课的引入,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
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
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
一次通过折一折 涂一涂创造出新的分数,了解24
,34,44的意义。在活动中
进一步感悟分数。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
度的
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
让学生成为主
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
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
时引导和点拨。
3、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
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
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
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
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导课时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用
掌声表示半个,一些同学
用手势表示切的动作,有些同学表示掰的动作,这是学生创新的第一次显现;<
br>在探究“半个”的表示方法中,学生用12来表示。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
新思维的设计意图
,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
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4 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因此我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以
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
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
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如果在探
究用什么方
式表示一半时,学生说出用12表示一半就不要引导其他表示方法了。给练习的
说理
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大小》教学反思
学生在
整堂课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用图形直观验证猜想的
方法十分感兴趣,效果也不错。针对学
生情况,我适度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如:
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及“分子、分母都不同”
的分数比大小,
出现学生自发地运用图形探讨结果的场面,也为以后的知识系统性打下基础。
但
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随波
逐流的倾向。
《吃西瓜》教学反思
本课以“小熊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 ,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这
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
的图形,揭示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
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让学
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
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
个分数的
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调动学生主动参
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
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在教学中学生首先拿出圆形纸,先独立探索然后同桌互相讨论,寻求答
案。
然后教师课件演示,这时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过程。
最后老师耐心
的引导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进一步让学生解释
算理。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是本节
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理
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我感受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充分
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这样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本节课的
教学任务。
《猜一猜》教学反思
反思1: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试验的过程也是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游
戏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为此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紧紧地抓住生活问题与数学问
题的
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猜测与试验的机会,突出试验数据作为猜测的依据,将学
生对可能性问
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反思2:
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推理的过程,在研
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
小问题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就能得出正确结论,而对于复杂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的大小,缺乏依据的大胆猜测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到
试验数据,并将数
据作为推理的依据,通过对推理的结论进行分析,才能得出
产生这
样结论的原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丰富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
培养探究意识,这样也让学生经
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发
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感受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