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复习课程

温柔似野鬼°
924次浏览
2020年10月03日 06: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第十名现象-徐鹤宁简介

2020年10月3日发(作者:阙鸣珂)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全册教案


精品文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主备:李文燕
1.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 是正
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 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
表什么意思?-3℃和3℃各 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 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
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 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
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 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
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
多少呢?随机 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 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
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
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
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 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
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然后指名
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 的钱数;而前面有“-”号
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 )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
存入,一个是 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
200m、前进20步和后退 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
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 br>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
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 我认为
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
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 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
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
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 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
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 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
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百分数(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 ,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
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重点难点】
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折扣1课时 成数1课时 税率1课时 利率1课时 解决问题1
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折扣(教材第8页的内容,练习二第1~3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 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
报调查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 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
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
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动脑筋 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
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 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6)归纳,得定义。
(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 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
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 找出数量关系式。
③ 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
出示问题(2):爸爸 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
宜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 学生试算,独立列式。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第二种算法: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
【课堂作业】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成数

【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成数的理解。
2.成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 油菜籽比去年增
产二成”……
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
【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刚才大 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
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 理解?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 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
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 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
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
2.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
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 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商店按营业额的5 %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
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 的20%表示什
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 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
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 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
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 0万
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7题。
第4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 利息
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
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 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
义。(例如:王奶奶2012年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 行,整存整取两年,到
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 付给的150
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 )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
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 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 目:户名、存
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
息是多少?学 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 生说说
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
计算利息?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14页第9题。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 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 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
(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
(3)爸爸的 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
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 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 取
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
【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 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
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
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
板书:A:230×50%=115(元)
B:230-2×50=130(元)
A4.回顾与反思。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
呢?
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
多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3圆柱与圆锥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
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会运用公式计算体 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 体图形之间的
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重点难点】
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 算方
法及推导过程。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
1.圆柱 6课时
2.圆锥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1.圆柱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
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 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
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
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
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 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
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 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
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教学例1。
(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启发学生
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 特点?再摸一摸侧面,
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
一个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
(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
方法。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操作
后,汇报结果。
3.教学例2。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
么形状?
(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4)大家再认 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
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 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
面积。
【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 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
标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
柱的表面积=圆柱的 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
体订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
【新课讲授】
教学例4。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
积。
(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
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
后的得数是否正确。
(4)巩固练习。
①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材第22页第2题。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的第7~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 圆柱的体积(1)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
法。
【重点难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 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
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 切开,
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 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
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 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
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 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
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 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 柱的体
积=底面积×高。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 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
完后集体订正。
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2)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2)
【教学目标】
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口头回答。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 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
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πr2h
【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 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
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指名学 生回答下面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
接计算?③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
果单位,方便比较。
(3)教师评讲本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利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求不规则圆柱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求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更多应用。
教学过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情景导入】
我们之前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到这个长方体
与圆柱各部分 的联系,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么不规则圆柱
的体积要怎么求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的标签没有了,要怎么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容积
呢?
【新课讲授】
1.教学例7。
2.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学生: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教师:所以,我们要看看,能不能将这个瓶子转化成圆柱呢?
3.拿出水瓶,装上一部分水,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做出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解题思路:
(1)瓶子里水的体积倒置后没变,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
容积。
(2)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容积。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 7页“做一做”。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空余部分
的容积是相等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第1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
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 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
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 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
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 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
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
交流,然后汇 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
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 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 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
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
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
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
交流)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5)大家喜 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
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 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
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1)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
体积。 < br>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
较、分析、总 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同样的圆柱形 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
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 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
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 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
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
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 关系
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1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3
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 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
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 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
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 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1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 出实验用的器
3
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 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
1
要乘?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 条件?
3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
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圆锥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
11
板书:V圆锥=
V
圆柱
=
Sh
33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教学补充例题。
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 是1.5m,
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 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
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 运用有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
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
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把学生每十人分一小组,投影片。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新的图形——圆柱和圆
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 了圆柱和圆锥的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看。每个小组委 派一人代
表回答。教师引导有次序地归纳。
【复习讲授】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圆柱是立体图形,有 上、下
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
个 曲面。
(2)做第37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
说 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 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指名其中一小组的学
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 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
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 长方形的
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面积×2。
(3)完成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算的。
3.圆柱的体积。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的字母公
式是什么?
教师板书:底面积×高;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的体积转化为
长方体的体积 。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
=Sh。
(2)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题。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 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
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这个计算公式是怎
样得到的?
(2)做第37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课堂作业】
做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小组讨论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4 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 的实例,能运用
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正 比例关系数据在有坐标的方格纸上画出
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根据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
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 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
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
神。
【重点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
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教师:请 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
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 、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 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
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 子,如:
4.5∶2.7=10∶6。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 个比下面的比值隐
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比例。
【新课讲授】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
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 < br>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
33
1. 6=
;60∶40=。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22
2.460

写成

1.640
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 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
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 道“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吗?学生各抒己
见,之后师生共同归纳。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
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 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
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 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
43
∶0.5=1.2∶,
54
43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54
39
如果把 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
=
,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
515< br>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 本性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 br>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 外项之积是否等于
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课堂作业】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解比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内容】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
习惯。 < br>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
力,激发学习数 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 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
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新课讲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
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 例转
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2.46


1.5x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1课时 正比例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 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
例的量。
【新课讲授】
1. 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
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 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
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 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
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 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
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 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路程
=速度(一定)。
时间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化;如果这两种量中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
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 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
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y< br>
k
(一定)
x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正比例图象

【教学内容】
正比例图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 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
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 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
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 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
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 br>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
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
=速度(一定)。
时间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 ,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
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 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
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 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
一说,相互交流。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反比例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 比
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 系。在什么条件
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3.用字母表示。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
?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48页“你知道吗?”中 的图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反 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
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 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3.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 比例尺(1)

【教学内容】
比例尺(1)(教材第5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
例尺。 < br>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探究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 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准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投影仪,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机器零件纸,北京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 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
离的比,我们就把它起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 距离=比例尺)
有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 尺写成前
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
(2)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1∶100000000。
(3)组织学生议一议:比例 尺中的“1”表示什么?“100000000”表示什么?指名说一
说:“1”表示图上距离,“10 0000000”表示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实际
距离100000000cm。
教师说明: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
(4)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
1

100000000
。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线段的长
度 1cm是图上距离,50km是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距离1cm代表着实际距离是
50km。
(5)教师用投影出示图纸。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尺2∶1表示什么?
指名汇报: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师小结: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 大一定的倍数
以后,再画在纸上。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例1。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指名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4cm∶120km
=2.4cm∶12000000cm
=1∶5000000
(2)巩固应用。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检
查。
【课堂作业】
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1题。
第2课时 比例尺(2)

【教学内容】
比例尺(2)(教材第54页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难点】
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设未知数时应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求法,有同学能简单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新课讲授】
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已知比例尺和地铁1号线的图上距离,求它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
来求。
学生思考并解答一下问题:
(1)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7.8cm)
(2)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7.8的下面板书x,并在它们中间画
上分数线)
(3)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
米)
(4)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分数形式)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解:设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7.81


x 400000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强调单位互化的时候,注
意0的个数不能写掉了。
师问: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用算术方法:7.8÷
1

400000
(5)巩固应用:做教材第5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 ,表
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
正时 ,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米。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用两种方
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57页第5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比例尺(3)

【教学内容】
比例尺(3)(教材第56~58页第3~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
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 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
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
交流。
2.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
【练习讲授】
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 远。
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小明
量 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
明算算新家与学 校之间的距离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
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
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 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 但小
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小明的新家按1∶200画出的户型图
是 这样的。
教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图选其中的一间求出实际面积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2)汇报求出卧室和卫生间的实际面积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发现在比例尺的应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4题。
4.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8题。
5.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7题。
6.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6题。
7.教材第57页练习十第9题。
8.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0题。
9.教材第58页练习十第11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比例尺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
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 要求
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
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
变化,图形的形状 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
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 (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
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 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
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
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
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 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
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 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
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
项和后项 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 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 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
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 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
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1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3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引 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
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
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 (提
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材第61页的例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
读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认识正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2.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复习导入】
1.(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①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②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先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先根据条件说出 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
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行驶360 km。每小时行90km,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km,要行x小
时。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2.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 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列一个等
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 解答。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教学例5。
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组织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和数学信息。
问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
多少钱?
(1)想一想: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寻找条件,独立思考,列式算一算,再在小
组中交流。
(2)指名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这样计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8÷8×10
=3.5×10
=35(元)
(3)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4)教师:问题中 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
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说一说解答方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 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水费和用
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6)组织学生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7)指名检验。
师说明:在列式时,同学们可能感到很陌生,列正比例的式子是什么样的, 就是列
出两组比,并且比值要相等和题中的意义要相符,比如,此题比值的意义是每吨水的价
钱 一定,那么你所列的比的比值一定要表示每吨水的价钱。应列出: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x=280÷8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8)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请同学们按照例5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一名板演,然后集体订 正。指名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使学生 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
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6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用比例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读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 理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开拓思维。
【重点难点】
掌握用反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反比例解决实
际问题。
【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一个办公室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 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
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提问:以 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这样解答是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
的?这道题里哪个量是不变的量 ?
(1)仿照例5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例6。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
习本上做 。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检查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要列成
积相等的式子。
(2)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求总数量的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
答?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 道题,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3)指出:解答例6要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 关联的量
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的乘积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解答。
2.小结解题思路。
(1)请同学们根据例6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题,是怎样想的,怎
样做的?
(2)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大家交流。
(3)指一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4 )指出:应用比例的知识解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
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 出相关联的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
反比例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 式解答)
追问:你认为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
比 例等式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1)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答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第2题:解:设可以买x支。 2x=1.5×4 x=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比例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 整理
数学知识的能力。
2.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体验掌握数学 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
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归纳整理有关比例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教师: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 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
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的过程与要求是什么?
接着完成教材第65页第2题(强调书写与格式)。
①学生独立练习。
②请4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③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的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4)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小组讨论: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联式,看是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4.自主构建,形成网络
教师:请各小组将本单元比例的应用这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
理的知识又详 细又清楚。
(1)组织各小组归纳整理。
(2)组织各小组汇报归纳整理的内容。
①汇报时要求各小组将自己归纳整理的内容展示出来。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的情
况,适当补充。
②教师组织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
【课堂作业】
1.教材第65页第3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教材第65页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5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问题 的过程,初步了
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运用,展现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应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难点:理解鸽巢问题。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数学广角…………………………………………………………………2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鸽巢问题(1)

【教学内容】
最简单的鸽巢问题(教材第68页例1和第69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 简单的鸽巢问题及鸽巢问题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
及假设法探究“鸽巢问题”。
2.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每组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教学过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情景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
来很深奥, 只要你报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
命运的句子。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掌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
算命”是非常可笑和荒唐的,是不可相信的鬼 把戏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教师:通过学习,你想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 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里的“鸽
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解 决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讲授】
1.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例1的问题。
同学们手中都有铅笔和文具盒,现在分小组形式动手操作 :把四支铅笔放进三个标
有序号的文具盒中,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并在小组中议一议,用铅笔在文具盒里放一放。
教师指名汇报。
教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教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
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 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
子里呢?……
教师:你发现什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学生: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教师:你们 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把100枝
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 有什么结论?一起说。
巩固练习:教材第68页“做一做”。
A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B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2.教学例2。
①出示题目: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请同学们 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时,可以利用每组桌上的7本书。
)
②教师质疑引出假设法。
3,总结归纳鸽巢问题的一般规律。
要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 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
少放(b+1)个物体。
【课堂作业】
教材第69页“做一做”。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答。
(2)指名学生汇报解答思路及过程。
第2课时 鸽巢问题(2)

【教学内容】
“鸽巢问题”的具体应用(教材第70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
的魅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找出这里的“鸽巢”有几个,再利用 “鸽巢问
题”进行反向推理。
【教学准备】
课件,1个纸盒,红球、蓝球各4个。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讲《月黑风高穿袜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毛毛房间的电灯突然坏了,伸手不见五指,这时他又要出去,于是他就
摸床底下的袜子,他 有蓝、白、灰色的袜子各一双,由于他平时做事随便,袜子乱丢,
在黑暗中不知道哪些袜子颜色是相同的 。毛毛想拿最少数目的袜子出去,在外面借街灯
配成相同颜色的一双。你们知道最少拿几只袜子出去吗?
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鸽巢问题”的具体应用。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
摸出几个球?
(出示一个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晃动几下)
师: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什么?
(请一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并摸出一个给大家看)
师:如果这位同学再摸一个,可能是什 么颜色的?要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一定有
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验证各自的猜想。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 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
最少要摸3个球。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鸽巢问题”。
教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 是猜测或动手试验吧,能不能把这道
题与前面所讲的“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呢?
思考: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a.“摸球问题”与“鸽巢问题”有怎样的联系?
b.应该把什么看成“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放的东西是什么?
c.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汇报。
结论:要保证摸出有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种数多一。
【课堂作业】
先完成第70页“做一做”的第2题,再完成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
(提示:把什么看做鸽巢?有几个鸽巢?要分的东西是什么?)
(2)同桌讨论。
(3)汇报交流。
教师:上课时老师讲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故事)谁能说说在外面借街
灯配成同颜色的一双袜子,最少应该拿几只出去?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6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第1课时 数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1)。
【教学目标】
使学生 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 谁能说一说小学六年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这
些数的例子吗?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
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数据来汇报,指名在黑板上写下这些数。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听一听数读得是否正确,看一看黑板上的数写得对不对。
2.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数,弥补学生的不足。
3.把黑板上的数分一分类。
4.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自然数和整数。
1.教师提问:什么样的 数是自然数?0表示什么?有没有最小的自然数?有没有最
大的自然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提问:谁知道我们学习的哪些数是整数?
结合上面的复习和板书,将板书补充成如下形式:

3.小组整理数的其他知识。提问:关于数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1)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合作学习,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出示讨论题)
a.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b.你能说出哪些计数单位?
c.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d.说一说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各自的含义。
4.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从整数、小数、分数三个方面回答。
整数、小数的比较方法。
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从同分母、同分子、异分母三个方面小结。教师逐一指名回
答。
提问:非0自然数有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非零 自然数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分成偶数和奇数;根据
所含因数的个数,分成
1、质数和合数。
板书:

回答:什么是奇数、偶数?什么是质数、合数?
教师指名一一回答,并要求学生记住100以内质数表。
【课堂作业】
教材73页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自然数和整数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数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2)。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自然数和整数,今天来我们回忆下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归纳整理】
分数和小数。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2.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展示整理和复习的结果。
3.通过直观图形,导入对小数意义 的整理和复习。出示下面各图形,要求学生分别
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阴影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可以怎样写?小数是不是都小于1?
5.组织各小组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教师板书如下:

6.分数的基本性质 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关系?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的大小会
发生什么变化?
【课堂作业】
教材74~75页练习十四第2、3、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分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数的认识(3)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3)。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数的认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今天是数的认识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归纳一下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归纳整理】
百分数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
提问 :我们已整理、复习了有关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谁能说一说,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 了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有完成?
(2)结合刚才的回答,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3)“一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80%”也可以说“已经完成了
就说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完全 相同呢?
请同学们议一议: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百分数常用%来表示。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百分之几,不表示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与分数的 意义不完全相同。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课堂作业】
教材73页“做一做”。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4
”,我们能不能因此
5


精品文档
学生分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请你们把数的认识的有关知识整理一下并在小组中交流。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 数的运算(1)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1)。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 、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
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
知识结构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难点】
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创设情境。
(1)教师:“六一”快到了。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精心准备,瞧,有的折幸 运
星,有的做蝴蝶结,有的用彩带做中国结,还有的买来了矿泉水,真热闹,我们一起去
看看吧 !
(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如下所示:(有条件的教师可通过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图)
①同学们折了37颗红星,23颗蓝星,一共折了多少颗星?
②同学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1
③有24m的彩带,用
做蝴蝶结,做蝴蝶结用去了多少米?
3
1
④有24米的彩带,用
做中国结。做中国结用去了多少米?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
2讨论这些问题。
(3)教师:在解决问题中,你们使用了哪些运算?
学生可能说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复习讲授】
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1)学生自己编题并列式回答。(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纠正编题和列式出现的错误。说
出运用了哪种运算, 这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注意补充纠正。说说用到的每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4)根据同 学们的回答,指名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
些意义有扩展?
(5)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
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学生观察后回答,指出错误分别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
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
加减。) < br>③前两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数
位上的数才能相 加减。)
(2)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对照下面两道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②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
1.42×2.3,4.2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③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们发现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相同点:小数乘 除法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分数转化成整数后,
也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不同点:小数 乘除法还要在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复习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课件出示
16213177




37339
377
指名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②分数乘法和 除法在计算方法上又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
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 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3.完成教材第76页的“做一做”。
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数的运算(2)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
算。
2.能正确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运算定律的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
4.经历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优化思想,培养学生
观察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2.能够准确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 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六年,已经学习了几级运算?几种运算?还
记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 定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复习一下吧。
【复习讲授】
1.复习四则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8371
5400-2940÷28×27
[(-)]

94164
教师:这是两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题,说说这两道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谁能说< br>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
指名说出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计算下面的题。
17
4.37++0.63+
88
指名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提问这样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凑整)
(3)根据减法性质,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性质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板书:a-b-c=a-(b+c) a-b-c=a-c-b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学生做下面的题:
10.47-5.68-1.32 5.39-2.88-1.39
一人板演,其余的同学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 4)根据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运算简便。让学生说说交换律、结合
律、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 母表示。
(5)教师:我们已经回顾了加法、减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除法又有哪些
运算性质呢?
学生回答,教师整理。
25
例1:计算:4×
4

77
让学生观察这道题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提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在计算时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让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7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6课时 数的运算(3)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3)。
【教学目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复习简单应用题。
(1) 算一算。

过程要求:
① 利用计算卡片逐一出示算式。
② 学生口算,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③ 选择部分算式要求学生说一说过程与方法。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① 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一)班捐款105元,六年级(二)班捐款98
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 少元?
② 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一)班48本,还剩多少本?
③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④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⑤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⑥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58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课堂作业】
教材78页“做一做”第1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计算时需要注意什
么?
答案:(16.5-15)÷15=0.1=10%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解决问题的困惑解除了吗?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7课时 数的运算(4)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4)
【教学目标】
1.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重点难点】
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两种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复习复合应用题。
1. 出示教材第78页第10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
①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几个主要步骤?每一步做什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②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几种方法?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③需要借助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吗?
④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同学们,我们就按刚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决例2吧!
这道题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常是怎样分析题意的?你知道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有几种方
法吗?
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
①综合法:从已知信息入手,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未知数。
②分析法:从所求的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依次推导,直到
问题解决。
【课堂作业】
教材7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 式与方程(1)

【教学内容】
式与方程(1)。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
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 SOS kg NBA ……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
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
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
②b乘5.6可以写作( ),还可以写作( );a乘h可以写作( ),还可以写
作( )。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 )。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 ) m+9表示( )
ma表示( ) 9a表示( )
(m+9)a表示( ) (m-9)>a表示( )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9课时 式与方程(2)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内容】
式与方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
数量之间的 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的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 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
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检查、验算的习惯。
4.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的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大节第一部分内容:字母表示数,今天继续学习剩下的
内容。
【复习讲授】
1.复习方程:课件出示: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同学们准确的进行了判断,那什么是方程呢?用方程解应用题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呢?
(2)回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提问:根据上面的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
等式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含有未知数;②必须是一个等式。两者
缺一就不是方 程。
2.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出示案例: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 3小时到达目的地。
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的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②用方程解答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③在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
(4)提问:根据上题的解答,谁能说一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①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②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④检验,写答案。
【课堂作业】
1.教材第81页第二个“做一做”。
2.教材第82-83页第8~10题。
第10课时 比和比例(1)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 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
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3)巩固练习。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 br>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
桌之间相互说一 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第11课时 比和比例(2)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 br>也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其中一种量增加,另 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
反而增加;两种量的积一定。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的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由学生做在草稿本上,再集体订正。
要求每一题都要说出理由。
(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概括: ①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判断两种量
成什么比例;③设未知数x;④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⑤解比例;⑥检验。
(5)教学举例。
①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 .5km。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
共需要多少天?
②师生共同完成教材第84页例4。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教师指名回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 平行
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 形
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
之间的 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
面图形的分类。
【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
射线;把线段 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组织学生议一议,写一写。
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
教师加以总结,用课件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
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9页练习十八第1题。
指名汇报,订正。
【教材释疑】
教师:刚才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想必同学们可能还有些疑难,请同学们互
相提问,互相 交流。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使 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
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 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
活动的经验。
3.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1.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
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 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
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生议论,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 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
认识与测量(2))
【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教师: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并板书: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
的周长。
教师: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吗?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单位?
组织学生议一议。学生思考、回答。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可能会答出: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
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结合问题计算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
① 周长比面积大。
②无法比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教师:我们学习了六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想一想,最 早学习的是哪
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思考、回答:长方形
(2)课件展示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否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推导正方形
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相互讨论,汇报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C=4a S=ab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3)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组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
(4)教师: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有相同之处吗?谁能说一说推
导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5)课件展示圆
教师: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6)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教材第88页第4题的四个图形),立体图形实物。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立体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逐一显示字母所表示的名称。
4.上面的图形能分类吗?可以怎样分?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每个面都是平面 都有一个曲面
教师注意板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5.长方体与正方体。
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教师:长方体与正方体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归纳整理吗?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动手写一写,并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下表:

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师:上面我们比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那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
系?
组织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课堂作业】
做教材第90页练习十八第9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说一说,再进行集体评议。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教学内容】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 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
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罐装饮料瓶,软包装饮料盒,500克大米。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提问: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立体图形的模型,看看这些形体,
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 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的面积?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
积之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 柱有什么关系?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 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
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 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
面周长或高。)
(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在教材上用字母
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 表面积的方法。
②指名顺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字母公式:S

=(a×b+a×h+b×h)×2
S

=6a
2
S


=2πrh+2πr
2

2.复习体积的计算。 < br>(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学生在教材第88页用字母表示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
式。边写边思 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指名学生口答各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随着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
应的体积公式。
(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教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
(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他们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泰坦尼克号经典台词-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江西科技职业学院-韩国建国大学学费


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人工降雨-600字读后感


环保标语口号-世界日报


阿胶的食用方法-新农村建设标语


红楼梦人物关系-中考英语试卷


驾照年审新规定-签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