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温柔似野鬼°
571次浏览
2020年10月03日 18: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湖南高招网-江苏中考

2020年10月3日发(作者:史念海)


第一单元 黄河掠影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
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
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
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
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
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


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

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板书:
3年?四年呢?
造地年数 造地面积
2 25×2=50
3 25×3=75
4 25×4=100
。。。。。。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
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我发现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

师: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
论小组交流)
生:直接用25乘年数就写成25×年数
太麻烦了年数可以用一个符号代替。
师:这个符号可以代表几年呢?
生:代表2年


代表3年
代表4年
代表任意年
师:说的太好了,为了简洁、准确,在数学 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
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那么,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
生:表示为:25×T
师:回答的对。但是有件事情要说明: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可 以记做·或
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25T
三、自主练习。
自主联系1、2、3、4。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填写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目标:
理解式子中各部分的含义,能正确求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列式时,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
我们 知道T年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25T,那么继续来看情景图,你能根据图
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求出T年后黄 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二、新授。


生:T年后的面积就是现在的面积加上新造地的面积
可以用5450+25T这个式子表示
师:谁能说说5450是什么意思?25T是什么意思?
生:现在面积是5450平方千米,新造地面积是25T平方千米
T年后的面积是:5450+25T
师:谁能说说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越是多少平方千米?
怎样列式?
生:5450+25T=5450+25×8=5650
师:你能说说T是什么意思吗?
生:T表示多少年
师:T=8呢?
生:T=8表示8年
师:同学们要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计算的结果一般不写单位名
称。

三、自主练习
5、6、7、8.练习时让学生说明图意,再解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课后自主练习9——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熟练计算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过程:
第9题。
是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知道每个字母在图中的
含义,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并相互交流订正。
第10、11题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综合练习题。
练习时,先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第12题是按运算顺序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指导学生完成第 1小题,重点指导
运算顺序与括号的使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题。
第13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14题,观察日历中数字的规律,练习用字母表示数
第15题,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题。可以允许学生运用多
种方法解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解释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中每个字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解读记录表。
二、新授:
师:根据记录表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他们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吗?
生:用漂流速度乘时间
23日 11×7=77
24日 12×6=72
25日 6×7=42

·
师:谁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漂流的路程吗?
生:我用A表示速度B表示时间,C表示路程,那么C=AB
生:·
师:同学们说 的都不错。但通常在数学上统一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S=VT


师:以前我们说求路程=速度×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 表示这个数量
关系,这不仅准确,而且简洁。
拓展:谁来说说S表示什么?V表示什么?T表示什么?如果知道了S和V
求T怎样算?
师:谁还记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生: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
出他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A×A可以写成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注意:A的平方和2×A容易混淆要大量举例区别。
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三、自主练习。
1、2、3题。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自主练习4——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第4、5题。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应先引导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再写表达式。
第6题,进一步明确平方和乘2的区别,这一题建议在讲授新课时做举例用。
第7题,是一道 结合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综合题目,练习时,引
导学生先找出图中其他物品价钱与文具盒价钱 的关系,再解答。
第8题以游戏的形式加深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的题目,练习时,重点让
学生体会同一个式子在研究不同问题时,表达不同的意思。
第9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
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 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 图,你知道


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 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
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二、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
书。
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
3472+(1206+786)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

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
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三、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
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四、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五、自主练习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自主练习第3、4题。注意用简算。
六、简要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2、5——11
教学目标:
巩固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2题。以游戏的方式巩固运算律
第6题。研究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第8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简算的自觉性。
第9题。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
第11题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巩固练习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师: 在我学会了这个栏目中,设计了“挑战主持人”的情景。让我们用学过
的知识先来计算两位选手两轮比赛 成绩吧。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完成。
师:我们在解答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生: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用字母表示数;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先算出第一轮选手得分
5号:89+76+91=256(分)9号:84+87+83 =254(分)在根据第二轮比
赛的规则,写出5号两轮后的得分256+10A当A=6时,5号选手 得316分。
可以让学生继续拓展,比如求9号选手两轮后的得分。
教师针对“丰收园栏目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收获。第二单元:
高速第二单元:第二单元------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
教材分析:
利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图,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了加法的运算
定律的
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
习乘法的


运算定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还
要建立运 用
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P19─20,自主练习:1
─3。
学生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降低了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难度。
本节课
会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2、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运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3、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感知数学,培
养对 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课前准备了数学挂图,利
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体 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上一改过去的 单一
的师问生答的授课方式,以小组讨论为主,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放手学
生,让他们在小 组中通过探索理解乘法的运算定律。


3、促进学生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请学生选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探讨,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他们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轻松、< br>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4课时。
信息窗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教学目标:
1、结合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
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看后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1、看了情境图之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小组讨论)
学生提后,教师板书: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
根据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运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先算大巴车每天运送旅客的人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 640 × 7
= 23040 × 7


=
先算每周发车的辆数,再算一周运送的人数。
36 ×(640 × 7)
= 36 × 4480
=
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展开讨论
通过计算中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一下:
(生在小组内自己解答)
20 × 960 20 ×(960×7)
= 19200 × 7 = 20 × 6720
= =
自己举例验证:
7 × 8 × 5 = 7 ×(8 × 5)
90 ×50 × 6 = 90 ×(50 × 6)
(3)生讨论发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 br>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4)师小结: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运算定律吗?
板书: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运算中还有其它的运算定律吗?
小组合作探究。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a . b = b . a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能使运算简便吗?
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索
125 × 7 × 8 125 × 7 × 8
= 125 × 8 × 7 = 7 × (125 × 8 )
= 1000× 7 = 7 × 1000
= 7000 = 7000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学生自己解答,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同位两个先说一说,再比赛。
第三题:小组内先说一说:运用什么定律,再自己解答,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 ( a .b ).c = a .( b .c )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信息窗1━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自主练习的4─9,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题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解题思路,自己解答。
第5题:弄懂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6题:小组内互相竞争,看看 谁说得最多最快。你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
间又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解决。
第7题: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做统一的要求。你发现了什么
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9 题:先让学生弄懂题意,然后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打算
选择哪一种草皮?为什么?

信息窗2━济青高速公路
教材分析:
在已学过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 换律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继续 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
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
法的能力,建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本P24
─25,自主练 习:1─3。
学生分析:
乘法分配律与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想比较,
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让学生继续利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猜测、
举例、验证 等数学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 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
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
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
这个规律就叫做乘 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课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加法、乘 法5个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在探索和练习的过程中力
度要大一点。在简算的运算步骤可以有省略。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是自主练习
的4─12。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1、第4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先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题意,提出问题,再解
答,最后集体交流。
2、第5题:生自己解答,然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6题:弄清题意,小组同学之间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7题:先独立完成,同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第8题: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再集体
订正。
第9题:提醒学生(往返)很多学生只是算出单次的票价。
第10题:在小组内同学可以用实物演示,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11题: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第12题: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研
究, 最后集体讲解订正。
我学会了吗?不提过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解答,独立完成。



第三单元 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 意义。2、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
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
小变化的规律。3、通过解 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
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 “万”或“亿”作单位
的数。4、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的。这部分内
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本 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 小变化,名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小
数的近似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的 意义和性质。难点是:名数的改写和用“四
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信息窗一: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内容:第49-55页。
教学目标:探索小数意义及其读写法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吗?我们一起去逛逛好吗?(课件播放录像:超市
或商场各类物品及其价格。)
2. 课件出现食品及价格。师: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
3. 教师指一食品的价格,先指小数点前面的数问:这表示多少钱?再问:小
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多少钱?
4. 教师指出:录像中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小数 。师:像5.89、0.85、2.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出示板书)
这些小数中的“·”叫小数 点,它是一个小小的圆点,请注意它的位置。(板书:
小数点)
2. 读数。师: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3.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4、理解小数的意义。
(1)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同学们,刚才有同学 发现咱们的铅笔0.8元一枝,0.8元是几角呢?8角可以
用0.8元表示。还可以用以前学习过的分 数怎样表示呢?8/10元与0.8元有
怎样的关系?0.8元是什么意思?
那么1角、6角就是几分之几元?还可以写成多少元?观察这几个小数你发
现了什么?
(2)、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


出示米尺问:把一米平均分成10 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教师口述并板书:0.01米) 3厘米用分数表示
是多少米?18厘米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根据
板书讨论两位小数的含义。
(3)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10000……的分数。
三、巩固新知:
1、出示条形图,表示出 ,就是0.1。
2、出示方格图,表示 出百分之一,就是0.01,0.25表示25个百分之一,也
就是百分之二十五。0.25由25个0 .01组成。
3、出示立体图,表示出千分之一,就是0.001,0.365表示365个千分之一 ,
也就是千分之三百六十五。0.365由365个0.001组成。
4、小数:如0.1, 0.25,0.365…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
几…的数,叫做小数。
5、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6、小数的组成: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个位,十位,百位…
小数的数位顺序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0.001)…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一…
整数部分
数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
小数点 小数部分
十分位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计数单位


万 千 百 十 个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小数部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7、在0.365中,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也就是3个0.1. 6在
百分位 上,表示6个百分之一,也就是6个0.01;5在千分位上,表示5个
千分之一,也就是5个0.00 1. 0.365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有365个这
样的计算单位。
8、怎样读写小数?
0.25读作:零点二五 0.365读作:零点三六五
一点六五写作:1.65 零点零六写作:0.06
四、巩固练习:第52页第1-11题。
信息窗二: 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第56-61页。
教学目标:学习研究小数大小比较和小数性质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里填上 “>”、“<”
或“=”。(口答)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
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探求新知
1.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
你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先看哪部分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3比4小 ,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
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板书),从而得出3.25元<4. 05元。
反馈: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填上“>”、“<”或“=”)
6.4○5.9 12.4○13.08 2.99○3.14 5.2○6.3 9.14○8.3 30.6○29.98通过
这部分的练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
那个数就大
2.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2.35元<2.41元。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部
分相同的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 板书:看十分位。(写在2.35元
<2.41元后面=。
反馈:(投影) 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3.21○3.12 0.86○0.92 4.83○4.59 12.4○12.5 5.17○5.09 6.27○
6.31 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
大。
3.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
讨论,试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反馈: 4.36○4.37 3.064○3.065 12.147○12.14 2.189○2.198 0.832
○0.831 8.352○8.36
这几组题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
通过这个练习,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 br>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
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 板书:看百分位。
师启发:刚才我们研究了各种情况的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谁能 把这种比较
的方法完整地概括一下?
全班议论后,总结出: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
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
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巩固新知:
1、11.85克和24.3克相比哪一个重?(先看整数部分)
2、11.84克和11.68克相比哪一个重?(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
3、0. 4分米和0.40分米相比,哪一个长?(观察直尺,0.4分米就是4厘米
米,0.40分米就是40 毫米,它们的精确度不同,4厘米 =40毫米,所以0.4
分米=0.40分米)(在方格纸中,观察 0.4和0.40的大小)(从小数意义的角
度看,0.4表示4个十分之一,0.40表示百分之四十 )
4、0.400和0.4相等吗?
5、从刚才的比较中,你有什么发现?(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
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你能将0.500和13.0 40化简吗?(0.500=0.5,13.040=13.04,中间的


0能去掉吗? 不能,因为去掉的话,小数的大小就变了。)
7、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5改 写成三位小数吗?(0.9=0.900,
6.07=6.070,5=5.000)
四、巩固练习:第58页第1-11题。
板书: 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 (看整数部分)
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十分位)
0.4分米=0.40分米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
数的大小不变。)
化简0.500和13.040(0.500=0.5 13.040=13.04)
将0.9,6.07,5改写成三位小数。( 0.9=0.900,6.07=6.070,5=5.000 )
信息窗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第62-66页。
教学目标: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左右辨别游戏
2.0.05元=( )分 0.007米=( )毫米
3、提问。(1)把6米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米?
(2)把6000厘米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厘米?
二、导入新课
[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记录。请大家看一看,你发现了什


么?(李华的身高不对。14.5米比房子还高。陆文刚的身高也不对。[用手
比]0.139米只有这 么高。王小林的身高是对的。)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
数点写错了位置。)你认为应该是多少?小 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
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三、进行新课
1.探究规律。
出示例1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有
什么变化。[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明题意]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还可以继续向右移动。)
[出示 米尺]先看原来的数0.005米的实际长度,在米尺上指出来。[学生在米
尺上指认]0.005米是 5毫米。[板书:0.005米=5毫米]
那么,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分别是什么数?也请
指出它们的实际长度[指米尺]。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 位,是0.05米,[在米尺上指认]也就是5
厘米。)[师插问:是多少毫米?]50毫米。[板书: 0.05米=50毫米]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0.5米,[在米尺上指认]也 就是5分
米,500毫米。)[板书:0.5米=500毫米]
(把0.005米的小数点向 右移动三位,是5米,也就是5000毫米。)[说明有
米尺的5倍长]
2、小组合作讨论: 把第二、第三、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
怎样移动的?小数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发现了 什么规律?


汇报总结出规律。
练一练:同5.63相比,56.3、5630分别扩大了多少倍?
把0.85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3、猜测: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 ,依次往上看,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移动?小数
的大小怎样变化?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指名学生对照以上板书说明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
练一练:同5.63相比,0.563、0.0563分别扩大了多少倍?
把62.3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小结规律。
6.应用规律。
出示把0.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小数点向哪儿移动?怎么移动?
也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你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板演,列式:0.08×10=
0.08×100=
0.08×1000=
练一练: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2.87×10 3.9×100 0.003×1000
[全班试算,师生共同订正]
出示把54.2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


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
对!请列出算式。
[指名板演,列式:54.2÷10= 54.2÷100= 54.2÷1000=
位数不够怎么办?
练一练: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34.81÷10 8.63÷100 2÷1000
[全班试算,师生共同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很快,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①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
②把3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
③把4.35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④把1236.8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2)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原来的数是扩大
了,还是缩小了?
0.7 0.006 0.506 3.72
(3)下面的 各数,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问:
整数部分还有没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0)
3.5 2.09 600 193.5
(4)小数点搬家: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302.45(原数写 在黑板
上),分别按原数站好。①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

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②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
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③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
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④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 怎样变化了?
四、巩固新知:
1、提出问题,锦鸡蛋、杜鹃蛋、蜂鸟蛋各有多重?(460.5÷10=46.5 460.5
÷100=4.605 460.5÷1000=0.4605)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 了什么?(把
460.5除以1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
把460.5除以100,就是把它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
位---)(还可以发 现,一个小数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
2、把0.08分别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结果是多少?(0.08
×10=0.8,0.08×100=8,0.08×100=80)(可以发现:把0.08分别扩大 到
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把 40.59分别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结果是多少?
分别扩大到它的10倍,10 0倍,1000倍,结果是多少?(40.59,0.4059,
0.04059,405.9,405 9,40590)
五、巩固练习:第64页第1-10题。
信息窗四 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第67-70页。
教学目标: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米=( )厘米 1公顷=( )平方米 1时=( )分 1吨=( )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
做个裁判呢?好,老 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
30.4千克这些 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 有单位名称,
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
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都是
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
数带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
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 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1)出示 3米=( )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5 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 的数
乘以进率.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单位名称变
了,数的大小变 了,实际的多少没变.)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
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 2吨50千克=( )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 复名数改写成单
名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汇报:你是怎
样 想的?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
所以2吨=1000×2= 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 )米 7米6厘米=( )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5时30分=( )分 3日12时=( )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 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
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3.教学出示 5000平方米=( )公顷 375分=( )时( )分
(1)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两道 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提问:低级单位的
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小组讨论交流:应该怎 样改写?学生汇
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说明:①因为1000平方米=1公顷,50000
平方米有几个10000平方米,所以5000÷10000=5公顷,就是把平方米改
写成化顷数, 要除以进率10000.50000平方米=5公顷.
②因为1时=60分,375分中有几个60分 就是几时,就是用375除以60,
商6余15,所以375分改写成几时几分,要除以进率60.37 5分=6时15
分。同桌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单位名称变了,数
的大 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
的例子.
教师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
低级单位的数.


(2)练一练 6090克=( )千克( )克 420时=( )日( )时
490秒=( )分( )秒 2040毫米=( )米( )厘米
4.引导学生概括名数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刚才这两个小朋友谁说得对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说明吗?
2.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米45厘米=( )厘米
5千米300米=( )米 3时20分=( )分
2千克80克=( )克 2日16时=( )时
平方米=( )公顷 7600千克=( )吨( )千克
1070毫米=( )米( )厘米 3004米=( )千米( )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678秒=( )分( )秒
50个月=( )年( )个月
3.比较大小.
2小时15分○215分 3米5厘米○350厘米 49千克○4090克
7米20厘米○720厘米 3吨○300千克 184时○7日10时
4、解答下面题目.
(1)4辆卡车共运了8吨400千克的货物,平均每辆卡车运多少货物?
(2)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小时10分,他行了4千米200米,他平
均每分钟行了多少米?
(3)一根绳子用去了3米5厘米后,剩下的比用去的2倍多4分米,
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4.刚才这两个 小朋友到底谁重呢?30.4千克与32千克哪个更重?在今
后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
种多少公顷?
2.每 人每天大约吃食盐6克.一个食堂有240人吃饭,一个月(按30天计
算)大约需要食盐多少千克?
六、巩固新知:
1、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10.5千克-200克=(单位 不相同,
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1千克=1000克,10.5千克=10.5×1000=10500 (克),
把10.5扩大1000倍,就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10500-200=10300( 克)
也可以这样做:把克改写成千克。1千克=1000克,200÷1000=0.2(千克)
把200缩小1000倍,就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200克=0.2千克,
10.5-0.2= 10.3(千克))
2、1米26厘米=( )米,2.39千克=()千克( )克
七、巩固练习:第68页第1-9题。
信息窗五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第71-75页。
教学目标:会用“四舍五入 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


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请大家回忆一下,43958省略万后面的尾
数约是多少? 、呢?如果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多少?
二、新课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例: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1)首先要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整数的含义。它们还可以怎样表
述?
引 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
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用四舍五入法。省略部分最高位是5 或5以上的数,省
去尾数后在前一位加1,是4以下的数则舍去。
让学生试算得出:
2.953≈2.95 2.953≈3.0 2.953≈3
让学生逐题说明是怎样求出近似数的。
提问:上面求出的近似数3.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上面求出的两个近似数3.0和3,哪个更精确些?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3.0是保留一位 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3是保留整
数,表示精确到个位,所以3.0要更精确些。因此,近似数3. 0末尾的0不能


去掉。教师可利用线段图说明两者精确度不一样。
教师小结: 求近似数要注意两点:(1)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要
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 就要看百分位…… (2)取近似值时,
在保留的小数里,小数末一位或末几位是“0”的,应保留不能去掉。
2、练习。完成第106页的“做一做”。订正时要说明保留的方法。
3、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以前我们学过把整万、整亿的数改 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现在
我们继续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教学例:1998年我国生产家用电风扇台,把这个数改写成用“晚台”
作单位的数。提 问:把台改写成以“万台”作单位的数就是看这个数里有多
少个万,应当用多少来初?要把缩小多少倍? 小数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几
位?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 数点,去掉小
数末尾的0,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台”。
板书:台=6158.14万台
练习:把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让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么改的。
(2)教学例:199 9年我国生产水泥吨,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吨”作单位
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独立试做,指名板演,订正时说明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4、练习。做第106页的“做一做”。提醒学生防止将“改写”与“省略”混
淆。
5、区别对比。


通过例与例的学习,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 做单位的数,
有的则还需保留小数位求近似数,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新知:
1、3.94厘米≈3.9厘米 (保留一位 小数时,是3.9厘米,4比5小,要舍去。
保留整数时,是4.0厘米,9比5大,要向前一位进1 , 3.94厘米≈4.0厘
米)
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一样,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2、2.04厘米≈2.0厘米(保留一位小数)(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求近似数
时,保留 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
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3、练习:第72页第1-7题。
板书: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3.94厘米≈3.9厘米(保留一位小数)3.94厘米≈4.0厘米(保留整数)


第四单元:奇异的克隆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之间的联系
3、 从学生的各种解法中选择最直接的算法,并能区别整数和小数加减
法的异同。
4、 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现在的科学技 术发展迅速,同学们或许从不同的渠道知道了“克隆”一词。
看,课件(信息窗1)这就是克隆的结晶, 克隆牛,“健健”和“壮壮”。
科学家们把它俩出生时的情况作了如下的记录。(课件统计表)
二、 合作探究
(一)相同数位的小数加法
1、根据信息窗的信息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1;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生2:壮壮出生时的身高比健健长多少?
生3:健健的体重比壮壮的轻多少?
生4:健健的管围比壮壮的短多少?
2、那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列式计算?
0.77+0.03 谁能用竖式计算? 并说明计算算理和方法。
0.77


+ 0.03
0.80———→这个0可以去掉吗? (指生说说为什么?)
3、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你做的是对是错呢?(通过验算)
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算。
(二)相同数位的小数减法
1、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0.76-0.72
生1:0.76米=76厘米 0.72米=72厘米
76-72=4(厘米) 4厘米=0.04米
2、用竖式怎样计算?
0. 7 6
+ 0. 7 2
0. 0 4这个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填一填。集体完成第一个。让学生看懂题意,教师带领分析算理 。
第二个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
大家一起解决算式1.3-1.25。请用竖式解决。
指学生到讲台板演。集体讲解。
在做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对齐数位?
四、 课堂小结。
五、 巩固练习。
17.05+2.83 26.81+5.29 9.06-2.7 1.92-0.71


10-0.8 9.7+12.34
窗1第二课时
一、 自主练习
1、第3题:用小数加 减解决现实问题的练习。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独立列
式计算。注意验算,形成习惯。
2、第 4题:先让学生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读取信息和选择信
息的能力。弄清题意,细心解答。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地分析解答问题,通过互相交流完善自己的方法。正
确引导学生分析数 量关系。集体完成。
4、第7题:根据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5、第8题:简单的小数口算。分组比赛,保证正确率。
6、第9题:综合应用小数加减法解 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力,根据自己家的状况跟一般的农村相比较。放手让学生自己解 答,引导学
生分步解答,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感受我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
7、第10题:让学生小组完成,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本题。
8、第1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9、第12题:是数学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练习。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小知识,
然后再解答。
10、第13题: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11、第14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计算。因为数值太大,可以用计算
器。
12、第15题:找规律填数。巩固小数加减,让学生独立完成。


信息窗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82—83页《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已了解了关于克隆牛的情况。本课,我们 再
来了解关于克隆牛“蓓蓓”的情况。(介绍关于“蓓蓓”出生时的情况)
看课本图片,和有关的信息。
师: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我们先来解决“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你能列出算式吗?(学
生针对问题自主列式)
师:你们是怎样列式的?能说明列式的理由吗?
生:1、0.98-0.22=0.76 2、0.98-0.22-0.1 3、0.98-(0.22+0.1)
0.76-0.1=0.66
上面的式子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小组进行自主计算)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计算情况。)
师:“蓓蓓”百天时比出生每天多喝多少千克牛奶?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立解答。
师:你是怎样列式并计算的?(学生汇报交流)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学生通过刚才的 学习,讲述运算顺序: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向右依次
计算。有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怎样的联系?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分组计算)先说运算顺序再说出计算结果。
3.28+2.76+3.04 64.45-14.3-32.19 5.83+3.6-4.79
9.75-1.53+8.53 159-(62.39+58) 72.8+(72.8-8.25)
练习2、根据图理解图 意。并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并
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本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的怎样?
窗2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顺序。
指生交流。
二、 自主练习
1、 第3题:口算。比赛抢答的形式。答对者得小红花一枚。
2、 第4题:通过统计表来解决问题。做题时,要先看懂表格,弄清楚
表中的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将表格填 写完整。


3、 第5题:简便计算。引导学生先分析数据的特点,合理运用方法,
灵活处理问题。
4、 第6题:先讲解三种付款的含义再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三
种付款的看法。让学生了解社会,初步 学会处理问题,感受人们生活的变化。
5、 第7题:出示的信息来自于生活。这个信息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让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6、 第8题:综合利用学过的三角形和小数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
先通过估算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进一步通过计算验证。

窗2 第三课时
补充练习:
1、 口算:
4.5+5.5 1-0.25 5.4-0.7 12.7+7.3
7.3-0.98 7+0.7 9.8-7.9 0.02+7.98
2、 第9题:通过图中各种商品的价钱,按照问题计算。
3、 第10题:根据题意解决问题。集体订正。
4、 第11题:根据发票上的信息,计算。集体订正。
5、 第12题:灵活运用加减 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的练习题。思考如何知道未知的数据,再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 交流解决方
法。
6、 第13题:做为课后的思考题。
7、 我学会了吗?是综合信息图,通过图中出示的信息,了解不同国家


成年男子的身高差异。 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独立完成。
8、 补充练习:
中午的气 温是28.7℃,比早晨升高了4.8℃,傍晚比早晨升高了2.6℃。傍晚
气温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综合应用
——饮食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1、 经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
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 在系统地调查活动中,获得初步的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的经验,培
养应用意识。
3、 通过活动增长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克服偏食现象。
二、课前准备:
让学生调查、统计有关饮食的知识,形成调查报告。
三、活动过程:
1、 开展“交流饮食习惯,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谈谈各自喜欢吃的食
物,对于肉食和蔬菜最喜欢是哪种? 引导学生提出“怎样饮食才合理”的研
究课题。
2、 制定方案。在“制定调查计划”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明确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两个小学生参观建筑工地 的所闻所见为素材,引起学生对角
与三角形的认识的学习。以此为素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点:
(1)三角形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广泛性。
三角形在建筑业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比如说房梁, 大桥上的拉索,体育馆、
飞机场的顶棚支架,铲车上的铲斗臂,塔吊上的脚手架,升降机上的变形架等等,到处都是三角形。因此,我们选择了建筑工地为素材,应该说是比较
有代表性的。
(2)启迪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教材设计了两个参观的孩子,将整个 单元串在了一起。通过2个孩子的对
话,不仅引出对角与三角形认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向学生传递这样一 个信息:
要像情景图中的小学生一样,树立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意识。
(二)单元知识体系和地位分析
已学的知识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下3)农妇与牧童
角的初步认识(二上3)小制作
角的分类
(二上3)锐角、直角、钝角直观感知没有量化。
直线、射线和线段(三上8)


垂线(三上8)我跟爸爸学设计

本单元新学知识
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周角)
量角器的认识及使用(角的度量)
角的分类
角的画法
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3边长度之间的关系
后续学习的知识
平面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
本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和周角,了解角的分类和形成。
2.知道角的度量单位,建立1°角的概念。
3.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4.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角的度量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之所以 确定这三点作为教学重点,一是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和学习使用
量角器的;二是三角形的分类是以后学 习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
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三是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是“数学方法” 这一教
学目标的载体。这三个重点处理好了,其他的概念就很容易解决]
难点:
角的度量
三角形内角和推导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信息窗1 角的认识
角的分类和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山东版小学数学四 年级上册五、繁忙的工地——三角形的认识P73-77页
关于角的分类和度量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知识周 角、平角及周角
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 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 三
角板画30。、45。、60。、90。度的角。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
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
和三角形知识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角的分类
2.角的度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不同方向的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题卡及活动角
2.学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图引入
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图片,想看一下吗?(课件呈现一辆挖掘机图片)
是什么?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那你知道挖掘机是怎样工作的吗?(引导学生用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


大家想到了用胳膊表示,能说一下你用胳膊代表的是挖掘机的哪一部分
吗? < br>大家表现的非常形象,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真正的挖掘机是怎样工作的,
大家注意观察挖掘机在工 作的过程中铲斗臂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动的画
面)
学生交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现挖 掘机在工作过程中铲斗臂上的角能
大能小。(师在黑板上任意地画出一个角)
二、 探究新知
(一) 角的分类及角的概括
1.了解学生对角知识的认知水平
提起角可以说是我 们的老朋友了,谁能谈一下你对角的了解?(角的顶点、
边、记法、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 两条边和长度无关等)
看来大家对角确实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既然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铲斗臂
上的角可以不断地变化,你认为它都能形成哪些角?(生答) 是不是这样?
我们用课前准备好的活动角来研究一下怎么样?
2.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并初步感知角的分类
① 大家可别小看这活动角,它就像魔术 师一样,能变出许多不同的角,
同桌合作,玩玩看,它都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② 学生操作,同桌交流
③ 班内交流
a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b认识平角和周角(引导学生结合平角和周角的特点 认识它们——平角:


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平平的;周角:其中一条边绕着顶点转了一 周)
(3) 结合板书小结:角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我们一起看一下施工现场的情况(课件出示连续的画面),这台挖掘机的
铲斗臂形成的是——
3.进一步认识角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你认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从一点起画两条
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4.小练习
(1)判断下面各是哪种类型的角?(课件显示)
(2)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 )
(3)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二) 角的度量
1.测量角大小的必要性
我感觉同学们不仅脑子灵而且眼力特别 好,短短的时间就记住了这些角的
名字和模样,我想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怎么样?
(课件出 示2个角)你知道哪个角大吗?(两个角的大小差不多,用眼睛不
容易直接看出它们的大小)(生答)
(1)学生交流
(2)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大家想到这么多知道这两个角 大小的方
法,我还想准确地知道∠1比∠2大多少该怎么办?
2.认识量角器
(1) 身高一般用米或厘米作单位,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


示, 比如说这是一个30度的角,我们就可以记作30。(板书)
(2) 感知1°角的大小
1 °的角有多大呢?我们来看(多媒体显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
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 多媒体显示分的过程,闪烁1°的角),记作1°
(3) 数的写法
① 1 份所对的角是1°,20份所对的角是多少度?(板书20°)180份所
对的角是多少度?(一生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
② 书写角度数大小应注意的问题
a你认为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b总结:符号应写在数字的右上角,并且比数字小
③ 生任意写出两个用符号表示的角的度数,同桌互评
(4)认识量角器的构造
度量角的 大小可以用量角器,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
流,师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
内外两圈刻度等。
3.学习角的度量方法
(1)引导学生尝试度量角的大小,总结量角的方法
量角器既然可以用来度量角的大小,肯定 量角器的某一部分和角的某一部分
是有关系的。大家猜测一下量角器的中心可能和角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顶
点)也就是说我们在量角的时候应该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重合
以后再怎么度量 角的大小呢?(学生交流,师适时总结点拨并板书)
(2)结合具体实例启发学生思考:


① 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有两个,应该读哪一个?(0。在哪个圈上,
就在 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② 如果角的另一条边落在刻度圈内无法读数怎么办?(延长角的另一条
边)
4.小练习
(1)读出每个角的度数(题卡)
(2)量一量,比一比(P78第4题)
①猜测 ②测量验证
三、 弹性练习
1.拓展练习(分别数出组合图形里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及周角
的个数)
2.分针与时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你能量出各角的度数吗?你有什么发
现?(P79第8题)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
五、作业设计
第一课作业题
1、 把学过的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 )>( )>( )>( )
2、 填一填
(1)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可以组成( )角。
(2)平角的一半是( )角,等于( )度。


(3)1周角=( )平角=( )直角。
3、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小于90度的角是( )

A钝角 B直角 C锐角
(2)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度数是( )。
A10 B1 C18
(3)8时整,时针和分针成( )角。
A钝角 B直角 C锐角 D平角
(4)周角的一半是( )。
A直角 B平角 C100度
4、
(1)
(2)
数。


信息窗2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看图求出角的度数(图略)
一个直角分成两个角。已知∠1=56度,求∠2的度数。
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已知∠1 =30度,求∠2、∠3、∠4的度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在数学中应用很广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一方面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角、边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理解分
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展 开学
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
角形和直角三角 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
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 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
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
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
和角的特征。 课堂主要分为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谈话导入,感知分类思想;二是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三是拓展练 习,提高能力。“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
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在活动 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的角与
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 看、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种形式
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力求让 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充分展现做中学,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
分类,促进学生的分类、概括、推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活
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 ,逐渐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
力。


【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找出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步感知分类的思想,了解分类的基本原则。
一、复习
1、 说出下列各角是什么角?(屏幕显示)
以(2)为例,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2、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由角和线段组成的图
形,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3、 在一年级时,我们就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
体的面是三角形?学生举例)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外,塔吊车的施工现场也藏着一些 三角
形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观察情境图)


仔细观察塔吊车施工现场,你有什么发现?
塔吊车上有很多三角形,根据我们获得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猜想一直,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而不设计成其他形状的图形?
生交流猜想。
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个实验验证猜想。
谁来交流你们组是怎么研究的?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角形稳定的例子?
学生举例。
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找出了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 的一些例子,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吗?在本上试试看。(指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
评价黑板上的这个三角形画得怎么样?
同桌互相欣赏,纠正。
对照你画的三角形,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概括: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说明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边,顶点,角)
判断: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四、三角形的分类


问题二:塔吊上有几种三角形?
仔细观察学具上的三角形,如果把它们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几类?怎么样分?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分了几类?怎么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用的什么方法?
师引导生归纳:按角来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五、新知应用
1、考眼力比赛(课本来85页第2题)
2、猜图游戏
3、课本88页14题
六、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对三角形你还想研究什么?
七、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的作业:
一、 填空:
1、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
2、锐角三角形有( )个锐角,直角三角形有( )个直角,钝角三角形
有( )个钝角。
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
4、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 )度。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5度,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 )度。
6、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是30度,另外两个角的和是( )度。


二、按要求画图:
1、
2、
画出两条边都是2厘米、两条边的夹角是90度的三角形。
画出两条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并且这两条边的夹角是120度的
三角形。
二、
1、
应用: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是12厘米,要是7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多少厘米?
2、 已知三角形的3个角分别是∠1、∠2、∠3。
(1)∠=47度,∠2=32度,求∠3。
(2)∠1=∠2,∠3=110度,求∠2。




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20)
1、我们学过的角从小到大排列是( )、( )、( )、( )和( ),
期中( )是360度,( )是180度。
2、在一个三角形中,∠1=60度,∠2=34度,第三个内角是( )度,这
是个( )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 )的。
4、按照三角形中内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为( )、( )、( )。


5、等边三角形又叫( ),每个角都是( )度。
6、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又( )个钝角,最少有( )个锐角。
7、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是30度,另一个锐角是( )度。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5度,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 )度,
也叫( )三角形。
9、钟面上是( )点时,时针和分针成一个平角。
二、 填出下面三角形的名称(10)




( ) ( ) (




( ) ( )
三、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
1、由3条( )围成的图形叫三角。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一个平角有( )边。
A、1条 B、两条 C、无数条


3、直角三角形有( )条高。
A、1 B、2 C、3
4、等边三角形的角都是( )
A、45度 B、30度 C、60度
5、把一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 )度。
A、360 B、180 C、90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25度,他的顶角是( )度。
A、130 B、40 C、155
四、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6)
( )1、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等于一个平角的度数。
( )2、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3、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都是50度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4、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
( )5、三角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作底。
( )6、三角形不变形,具有稳定性。
( )7、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 )8、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
五、 按要求在下面画角。(4)
45度 150度 90度 105度




六、
1、





3、 画出一个两条边都是3厘米,而这两条边的夹角是60度的三角形,
画出下面三角形的高。(6)
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七、 求未知角的度数(32)
1、一个三角形中,∠1=42度,∠=48度,第三个内角是( )度,这是一
个( )三角形。
2、在一个三角形中,∠1=40度,∠2=30度,第三个内角`是( )度,这
是一个( )三角形。
3、在一个三角形中,∠1=60度,∠2=50度,第三个内角是( )度,这
是一个( )三角形。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它的每个底角是( )度
5、
∠1=



1
2 45度
3 ∠2=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一个锐角是49度,求另一个锐角上( )
度。
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度,它的一个底角是( )度。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5厘米,它的一条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它的
底边长是( )





















5、
2 ∠1=45度
1 3 ∠2=( )
∠3=( )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一个锐角是49度,求另一个锐角上( )
度。
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度,它的一个底角是( )度。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5厘米,它的一条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它的
底边长是( )
八、 按要求在下面画角。(4)
45度 150度 90度 105度





5、
2 ∠1=45度
1 3 ∠2=( )
∠3=( )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一个锐角是49度,求另一个锐角上( )
度。
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度,它的一个底角是( )度。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5厘米,它的一条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它的
底边长是( )
九、 按要求在下面画角。(4)
45度 150度 90度 105度




5、
2 ∠1=45度
3 ∠2=( )


∠3=( )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一个锐角是49度,求另一个锐角上( )
度。
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度,它的一个底角是( )度。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5厘米,它的一条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它的
底边长是( )
十、 按要求在下面画角。(4)
45度 150度 90度 105度















第六单元三峡工程(一)
——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明确小数乘加、乘 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嫩个运
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经历小数乘法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3、 结合具体情景, 体会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性;能根据实际情况
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4、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长江的壮观、社会主义建设的
伟大成 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材内容:
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乘
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整 数乘法运算
律、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 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这些对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构建新知识 是十分有益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
习小数除法及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 具有重
要作用。
教学措施:
1、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br>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理解小数乘法的意
义,学会计算方法,将解 决问题与自主学习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运用转化思想,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小数 乘法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乘法
中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 数乘法来研究,总结出小数乘法
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学会学习。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重视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 路。组织小组交流
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与倾听的习惯,学会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不
断 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窗1第1课时
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
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
性。
3、在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
家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交流调查三峡工程建设情况
师:你用什么方式,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哪些情况?
全班同学交流。


师:通过调查和交流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
出示情景图,提出要求。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三峡工程的资料,(简要地介绍三峡建设情况 ,用
多媒体出示90页的主题图)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读取有关信息。
师:上面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信息
师: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2003年三峡一共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2004年三峡一共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3:2009年三峡一共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4: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活动三
共同探索,尝试解决。
师:谁能解决生4提出的问题: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生: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算?
师:请小组讨论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展示各种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用竖式计算。


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5 8 6
× 6 × 6
__________ _________
3 5 1. 6 (缩小到原来的10倍) 3 5 1 6
学生理解算理,学习计算方法。
活动四
巩固应用
师:请你打开书第91页,看能否正确解答绿点标示的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讨论完善自己的方法 。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做法?
学生交流,展示计算中的想法。
活动五
综合练习
师:第91页,第1题请你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
师:第2题,先计算,再进行验算。
活动六
学习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忆交流。
师:小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计算法则。

窗1第2课时
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课本92页中的3、4、5、6、7等题目。
教学目标:准确地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准确地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教师强调:这道题要求蜘蛛3分
钟爬多少米,首先要知 道什么?
多让几个学生回答。再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最后检查学生做的情况。
活动二 < br>自主练习4:是一组借助口算找规律的练习题。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独立解
地口算,口算后发现每一 组题的规律。最后通过交流,概括总的规律。
活动三
自主练习5:可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做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做对的同学加一个“你真棒!”
活动四
自主练习6 :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联系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独立解答问题,然后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和方法。第一个问题求出买3合的
价钱,条件直接,难度不大,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问需要引导学 生思
考:即用买4盒的价钱得到五盒牛奶。20盒牛奶中有4个五盒,因此,只需
要用4个四盒 的价钱就能买20盒牛奶。此题较难,应加以指导。
活动五


自主练习7:是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让学生找出错的地方及正确的答案。
活动六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窗2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96页,及自主练习的1、2、3等题目。
教学目标: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计算小数乘小 数的最后,即给积确定小数的位数时,当积的
位数不够需要补“0”。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情景激趣: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图上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 据有关的
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的样的数学问题?


生: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会列式吗?
生:5 3. 5 X 0.5 =
师:你会计算吗?
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交流计算方法:
生1:我是用估算的方法:
53.5≈54
54÷2=27
生2: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再计算。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5 3. 5 ——————————— 5 3 5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 0. 5 ——————————— × 5
—————— ——————
2 6. 7 5 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2 6 7 5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积的小数位数跟什么有关系?)
生:我发现两个因数中有两位小数,积当中也有两位小数。
师:回答得真棒!
活动二
教学绿点子:进一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生:列式计算(1生板演 )
师:说说你是什么计算的?
生: 5 3 . 5×1 . 2 =
5 3 . 5
× 1. 2
————
1 0 7 0
5 3 5
————
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呢?
生:小数乘小数时,先把小 数当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再看因数中一共
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个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小结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个位起数出
几位点上小数点。
活动三
解决小电脑提出的问题:
你会计算0.48×0.06吗?
学生独立计算
师:积的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学生讨论。
师: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活动四
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前两个小题。
学生独立做题,(两生板演)
集体订正
活动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窗2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用小数乘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提高小数乘法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时,数位不够用0来补充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
口算训练:P12 —— 1 ( 卡片)
0.8×0.5 1.5×0.6 2.5× 0.5 1.3× 0.3
0.5× 0.7 1.8× 0.5 3× 0.63 0.8×0.7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轮流报得数。
活动二
竖式计算:
1、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板演: 0.025 ×0.32 0.072 × 0.15
活动三


在○里填上>、<或= (多媒体)
1.04×0.98○1.04 3.4 × 0.85○ 0.85× 3.4
0.87× 1.01○ 0.87 2.63× 0.1○ 26.3 × 0.01
1、说一说每题填写符号的理由。为什么?
活动四
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P 13 —— 7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理解“批发价”、“零售价”和“毛利”等词的含义。
3、要求一共能得毛利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4、500克毛利多少?150千克是500克的多少倍?
5、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困难?
活动六
拓展练习题:
由学生讨论思考解题的思路。


启发:□1.□×2 = □30 先确定被乘数十分位是几?积是三位数确定十
位上的数小于5。
□1.□×□=3□2□确定乘数十分位是8,被乘数十位是4。
教学反思
本课在解第7题 时我先灵机一动设置了下面的一些铺垫:A:500克就是
我们常说的一斤,那么1千克有几斤?20千 克有几个500克?B:花生每500
克批发价2.6元,零售价3.1元。(1)每500克(每斤) 可赚毛利多少元?
(2)若批发进200克,全部卖完后可赚毛利多少元?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
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多了。因此顺利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窗3第1课时
小数连乘
教学内容:教科书99页,小数的性质及100页的自主练习1。
教学目标:在学 生会正确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学习小数连
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学生独立学习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独立学习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情景激趣:


师:出示情景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有关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运费多少元?
师:“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运费多少元?”这一问题 你会计
算吗?
学生自主列式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计算方法。
生1 :我先算这些小麦运1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
计算时按照从做到右的顺序计算。
0. 035 × 6.4 × 88
= 0.224 × 88
= 19.712(元)
生2:我先算1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多少钱,再 算运6.4吨小麦需要多
少钱。计算时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0. 035× 88 × 6.4
= 3.08 × 6.4
=19.712(元)
生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运费的问 题,而且思路清晰,计算结果也
是正确的,现在,如果是你来付钱,需要付多少钱?
生1:我付19.71元。因为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
生2:我也付19.71元,因为按“四舍五入法”,分后面的应该舍去。
师:对,同学们的 回答很好。收款时,通常只算到“分”,所以把19.712
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数是19.71。在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
按照要求求积的近似值,因此,要学会灵活地应用这一知识。
活动二
学生练习
做自主练习1的第1小题。抽两生板演。
集体订正学生做题的情况。
师:做连乘时 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活动三
继续巩固练习
学生比赛做题:自主练习1第二排中的第2个小题。
活动四
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 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改变了以往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地进行计算,探索问 题,通过互相交流,
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取舍,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
生联系生活经验,自主发现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这样非常有
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2、我发现学生的求知欲很高。
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信息窗提供的情景图,来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充分掌握图中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为了千方百计
地 维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对能够想出两种计算方法的学生给予了大力的表
扬,并奖励其该生一个“你真棒 !”特别是对下游的学生,只要他敢于发言,
那怕是有一点对的地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所以 整堂课,全班同
学都能够自主地学习,教学任务完成的较好,学习效率比较高。


窗3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00页——101页绿点子及自主练习的第1题的(横着看)
第5、6小题。
教学目标:使 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会应用
乘法的运算律使一些小数乘加、乘减计算简便 。


教学重点:会应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加、乘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会应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加、乘减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运费多少元?”
你会计算吗?
学生自己练习解答。
学生交流解题方法。
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4.2×1.37
=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2×(6.3+1.37)
=
=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用乘法运算律可
以使计算简便。


活动二
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中第2排:学生独立做题(三人板演)
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三
口算练习:自主练习4
先自练,再比赛。看谁算得有对又快。(要求在一分钟内完成)
活动四
自主练习5:
要求学生看懂题意,再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后进生的做题情况。
自主练习6: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逐个批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活动五: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乘整数
教学反思


今天是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课前我已经进行了精心的 教学设
计,我想,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
是通过小数乘 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
数学价值。确定这样的目标之后,我对课本 的信息窗做了反复的思考,最后
决定打破这个信息窗的教学方法,新授课时,我没有利用课本的信息窗进 行
教学。而是提供了一组数学题:
(1)125×3=375
(2)12.5×3=37.5
(3)1.25×3=3.75
(4)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2)(3)(4)题与第(1)题之间有 什么联系?旨在渗
透积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时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
话 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
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 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
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 2+0.52 0.52×4 或 4×0.52)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 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 或 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
动笔算一 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先做好的上来板演,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
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来把你的过 程展示出来。一个接着一个上来,看
来情况真的很复杂,列举一下:


0.52×100=52(元)
52×4=208(元)
208÷100=2.08(元)
0. 5 2
×4
2. 0 8
0. 5 2
× 4
2. 0 8
生1: 生2: 生3:


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就是这三种做法。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 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我就把4和0对齐,
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 5 2看成了52,扩大了100倍,所以积要缩小100倍,这
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 5 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
写成用元 作单位,就要缩小100倍,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前两道 的单位名称应该是
分,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她的发言,同学
们 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显得很紧张,发言时含糊
不清,极不肯定。)
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生1的口才很好,平时对数学总有自
己的见解,想要驳倒他 还真不容易;生2的问题好解决;生3的想法最符合
意思,可偏偏又讲不清楚,真是不凑巧啊!我开始着 急了,觉得要收不回来
了,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后
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你准备支
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 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陆陆续续开始举
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学生开始 明确,其实大家的
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

< p>
算,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
队开始主动向生 3部队靠拢,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第三层次,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 元钱,那你能
算一算我们班34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得
数。 今天的课堂教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根据“新基础教育”的思想,当课
堂上我们把问题“放”下去之后, 面对“收”时真有点不知所措,这里有很
多的因素困扰着我们:该怎么“收”?收到什么样的度?资源怎 样有效地为
课堂教学所用?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够,今后需要不断提高。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小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计 算;认识中括号,掌握小数四
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会用“四舍五
入”求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
3、 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 方法,
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
创造,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习 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5、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三峡工程的宏伟,激
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1、 学区的素材现实性、时代性强。使学生进一步 认识三峡工程
的宏伟壮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和自觉 性。
2、 以加强提示的方式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
3、 教材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的活动。
单元重难点:
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中括号的
应用。
教学措施:
1、 积极创设现实、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2、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
3、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4、 积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10课时。
信息窗1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
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 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
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例如,9×5=45,45÷5=9 ,45÷9=5)说明:
哪个数是两个因数的积?其中一个因数是什么?求另一个因数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新课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 出示课件,指出3筒奶粉,每筒奶粉500克。让学生列式并计算
出得数。然后,让学生把这三道题的算 式联系起来看,第二、第三个算式与
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算式是已知两个 因数,
要求这两个因数的积,也就是已知一筒奶粉的重量与有3筒奶粉,求一共有
多少克奶粉? 而第二、第三个算式都是已知了共有多少克奶粉与有3筒奶粉
(或每筒奶粉 500克),求一筒奶粉多 少克(或有几筒奶粉)?也就是已知
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
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 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 0.5×3=1.5(千克)
1500÷3=500(克) 1.5÷3=0.5(千克)
1500÷500=3(筒) 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 是
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思考:“小数除法 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
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是已
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
除法的意义。
2.做教科书第107页“自主练习”中的题目1。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
意义。
3.准备题。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 984÷3。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
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 书:
4.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观察信息窗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计算。
(估算、单位互化),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写在这里?
②“商3整数部分正好,把8看作8个十分之一,用3去除,得的商要
写在十分位上。


③“余下的2除以3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2
个一看作用低 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3除?
用3除24个百分之一商多少?”
④“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8个百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
数的哪一位写商? ”(在被除数百分位的上面写“8”。)
根据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商的
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每一位商都要写
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
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
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 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
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5.练一练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例如, 在43.2
÷6中除到商2时,正好除尽,这时应怎么办?下一位商“1”表示什么?应
写在何 处?怎样点小数点?


做完后,教师让学生说明计算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横行的4道小题。
学生 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
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
2.自主练习第3题。
做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
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
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课时信息窗1第
一、 练一练、用竖式进行计算。
43.2÷6 89.52÷8 21.6÷18 52.5÷15


二、教学第二个红点子:
(1)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让学生列式,自己尝试着进
行竖式计算。
(2)汇报结果。
生1:我是这样想的,把2.5看成25,当成整数除法进行计算,所得结果
再缩小10倍。
生2:我用竖式进行计算。(让该生到讲台上板演)
0. 5 (当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个
位 5
2. 5 不够商1,就要在商的个位写上“0”补位)
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商0呢? 2 5
————
0
(3)验证结果(用乘法进行验算)
练习:
4.5÷5 19.2÷24 10.8÷12 17.5÷35 1.2÷3
三、绿点子


问题: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1、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或是小组进行解决。
2、集体进行交流、总结。
3、小结:除到被除数末位仍有余数,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4、小电脑:让学生独立计算13÷2。
四、想一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 < br>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
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
信息窗1 第三课时
自主练习:
第3题:是除法的意义的题,学生可以独立解决。
第4题;口算,让学生自己先在心里计算, 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个组的
正确率和速度快,奖励小红旗。
第5题: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 除法中计算难点的练习题,练习时,让学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时,要抓住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 讲解。让学
生深入讨论,纠正。
第6题:让学生独立去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第7 题:是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式题。练习时,让学生
独立算,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自觉 演算的好习惯。


第8题:求蓝鲸的体重是大象的多少倍?是一道最基本的除法应用题。 学
生独立完成。
第9题:判断对错。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 br>为什么错了?应如何改正?以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第10题:出示的主题图有点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表格中所给的信息,
来解决问题。
第11题:是一道综合应用小数乘除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
决问题,然后互相交流,加深 对解题方法的理解。第二问学生解答时有一定
的困难,应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第12、1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进行订正。

信息窗2
教学内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除 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的算理,学
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索除数是小 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
想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三峡工程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
学习数 学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三峡风景宜人,举世瞩目的 三峡大坝雄伟壮观,每年都有许多人到
这里观光游玩。下面我们就跟随着游客一起去观看以下吧。出示情 景图。
根据图画上的信息,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1、最大的闸门的面积是多少?2、闸门的高度是小男孩身高的多少倍?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2个问题吧。
学生讨论列式。
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板书:38.5÷1.4
师:这个式子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比较后回答:这个算式的除数是小数,前面学的除数是整数。
师:那除数是小数,该怎样算?
学生思考,想办法。通过讨论知道“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计算是可行的”。

教师资格证现场确认-难忘时刻


环保手抄报图片-政治思想方面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圣诞节哪一天


香烟的危害-学生会学习部


英语二级成绩查询-工资制度


雪花飘-南昌工学院分数线


例如的英文-买卖合同样本


荷兰签证办理-教育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