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开斋节-德能勤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要说课的
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加、减法的意
义
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
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加、减法的意
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
学生已学过简单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
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四则混
合运算的知识与能力趋于完善,初
步形成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
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
br>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
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
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
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
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
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
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
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
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培养学生运
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相
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分析
思维与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
观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
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
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
作能力。
3.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
团结协作精
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
难点
教学重点是: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教学难点是: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及“教学活动
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
贵在得
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
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
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
法是:
1.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充分利用教
材主题图与多媒体技术创设
展示教学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2.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
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
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3.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恰当设问引
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案
例,合作交流、比较分析、质疑解惑、归纳概括,实现新旧知识、能
力的转化迁移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
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
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六个
环节组织开展
本课教学活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
件创设呈现
引入现实情景与示例1(1),通过读题语言描述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西宁至拉萨包含西宁到格尔木与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并进一步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激发学生兴
趣动力。
(二)引导实践探索认知加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路线线段图和列式:814+1142=?并独自计算
解决问题; <
br>2.教师可设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加法
是什么样的运算?”、“两个
加数分别叫什么?”等,引导小结加法的
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把两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
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三)减法意义与各部分名称的探索认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展示或阅读例1(2),结
合线段图引导学
生分析问题中已知什么与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数量关系,并列式
计算;
2 .学生自主探索,独自完成例1(3)
3.设问引导,对比观察思
考讨论:“与例1(1)相比,例1(2)、
例1(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数?要求什么数?、怎样算?
减法是一
种什么样的运算?(引导学生认知:例1(1)题是已知西宁至拉萨
的
两段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格尔木到拉萨的长,求全长,用加法;
例1(2)、例1(3)题是已知全长
和其中的一段铁路长,求另一段铁
路长,都用减法计算。)
归纳概括小结:减法意义及各部分
名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
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
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结果数叫差。减法是加法
的逆运算或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
(四)加、减法各部分关系探索认知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例1(1)、例1
(2)、例1(3)题算式数量
关系,思考:“如何求和?”、“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差、减数、
被减数?”等问题,归纳概括,深化提升认知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实现由案例感性认知到理性
认知的飞跃,理解认知构建新知识,并促
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五)实践应用,深化巩固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做一做”、“算一算”、
“连一连”、“说一说”、“
判断正误”(具体案例)等分层变式,拓展
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深化理
解,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六)反思感悟,总结评价。
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
识,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
简
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
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
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
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
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
引
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
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
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
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
协作学习”
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
位评委教师批评
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