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重难点,学情等
通讯稿怎么写-山东国税局网站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
学段”中
提出:“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
了解确
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
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
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
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
提出:“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能在方格纸上
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
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
单的图案”。
二、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br>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是一个
很好的提升,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换的基础,
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图形的
旋转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也是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旋转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也
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节课在联系具体情
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中,分别
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明确旋转的含义,说清“指
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成为本节课
的重点。
对于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只有认识到“图形旋转后形
状大小
都没变,只是位置变了”,那么旋转方法的研究和提炼才能成为一种自主活动,
同时也为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
在二年级虽然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具备了一些图形旋转的基础知
识。但是本节课所要学习
的“图形的旋转”,增加了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
困难。四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图形的运
动(二)平移,知道了平移的两个要素和特征,还知道
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深入的研究平面图形的平移。
学生有了前面的初步感知,到平移时学会
的一些研究图形运动的方法,都会对本课产生积极和影响。旋转
比平移更复杂一些,但是有
了前面的基础和方法的积累,那么的自学能力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不足的
是:在变换的
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依赖直观感受,凭感觉画图的现象还很普遍,缺少有效的画图方法,对
“点可以确定线,线可以围成图”的关系及策略还不甚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一、对旋转的含义的认知
突破建议: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
作为研究素材。比如风车、道
闸、秋千,尤其是像道闸和秋千这样旋转角度不是360°的实例,丰富学
生的认
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讨。对于“道闸”和“秋千”,学生有明显的争议,以
此产生认
知冲突,引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想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操作、描述图形的
旋转。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
指针,独立思考如何准确地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过程。然后再
让学
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钟表”,边拨指针边交流,让学生明确顺时针和逆时针旋
转的含义,
明确想要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楚“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
“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
少度”这几点。让想象与操作有机结合,在操
作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初步
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
要素。
二、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的方法
突破建议: <
/p>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转三角尺。丰富学生的操作活动,
符合小
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做中学”的课程改革理念,让学生从运动
角度去认识图形的旋转。可以让
学生把三角板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转一转,通
过讨论交流明白: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
,三角形的边都绕着O
点顺时针旋转了90°。还要让学生知道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并<
br>且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为接下
来的画图做好准备。
2.从线段的旋转过渡到整个三角形的旋转。首先,还是规定在方格纸上画
图,方格纸能帮助学
生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好地使学生认
识和描述空间图形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效地促
进学生对空间概念的建立。在方格
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先模拟“转”再“画”。通过操作
,看清楚
旋转后的图形位置,再讨论怎么画,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画图方法。线段的旋
转承载
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续学习图形的旋转做好铺垫。有
了扎实的铺垫,三角形的旋转可
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
点与点O连线的旋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