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笔算
假期打工-食品安全卫生制度
有余数的除法笔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知道除法竖式
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
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
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达方式,体会事物间
的普遍联系。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野营吗?野营非常有趣,
野营的时候还有很多数学问题呢(见图
1)。图片中的小朋友都在忙碌着,你仔细
的看一看,发
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预设1: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
预设2:23个蘑菇,平均分给4人。
……
我们先来看摘野果的那幅图片,出示
数学问题。
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
几个?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设计意图】充
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也认识了竖式,那这个
问题怎么解决
呢?(出示探究提示)
1.想一想这个数学问题是什么意思呢?你理解了吗?
2.分一分手里的小棒,你是怎样分的?
3.根据分小棒的情况列一列算式,并与同伴交流。
4.你能用竖式来表示吗?
(二)组间交流
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理解“平均分给3人”、“还剩”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种学习活动
能使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培养自
主创新的精神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形成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数形结合感受算理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小棒代表什么?(野果)
②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1根)
③按几根圈一个圈?(3根圈一个圈)
④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圈了3个圈,还剩下2个小棒)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预设:(见图2)
2.列横式。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1÷3=3(个)……2(个)
(2)引导学生说出11、3、3、2各表示什么意思?
(3)11÷3=3(个)……2(个)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列竖式。
(二)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师:11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如果用竖式来表示的话,该怎么办呢?
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师: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
数都有名
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
吗?依次出示各部分名称(见图
3,)学生可能会知道11叫被除
数,除号上面的3叫除数,除号
左面3叫商,2叫余数。
师:9是怎么得来的呢?
预设:9是3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设计意图】借助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沟通平
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书写除法竖式
过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感知书写除法竖式的方法,深入理解除
法竖式中每一个数
的含义,为其今后学习除法试商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多让学生说一说,有
利于培养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三)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板书:“
(2)板书
:“
人。“
”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被除数11表示有11根小棒,除数3表示平均分给3个
”表示什么意思?
(3)学生按要求把11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每个人可以分成3个野果,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1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9根的?
这个“9”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9”的下方画一条横线
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分11根小棒,已经
分了9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