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写景类阅读及写作 部编版
马云买肯德基-中国大学生信息网
个性化辅导讲义
年级: 四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课 题
教学目标
写景作文
掌握写景作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
登泰山观日出
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
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
时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
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
尔带来的松涛声
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
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
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到达对松亭
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
鞍俯卧,有的
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
中间,有的
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
时,我才
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
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
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
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爬了
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
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
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
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
面继续向上攀登。队伍中,一位老人边走边吟
诵起来:“漫游处处起云根,面对雾山自出神。且谅老夫艰步
履,俊髦齐跻南天门。”大伙儿相互看了看
,都笑了起来,一鼓作气登上了南天门。
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
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
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
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
东
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正燃烧着大火,而且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
一个半圆形,而且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
br>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画“~~~~”的句子,把到南天门的路比作瀑布,这样比是为了说
明
。
2、从作者登泰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什么特点?除了东岳泰山,你还知道其他几岳分别
是哪些
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知识梳理】
描写
景物,表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域风貌,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大自然的奇妙,是记叙文的又一个
重要类
型。
知识点1:写景的记叙文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景物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
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
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
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
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
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
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
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
服务的。
其次,写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感情抒发表达出来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
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请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
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
知识点2: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一)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
自的独特之处。例如,北海公园的白
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
;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
等。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
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
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这些景
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
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
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学会观察
景作文和看图作
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
定观察点,也就是
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
看到的景
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
,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
描绘,折旧需要
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
点。
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
例如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突破了空间
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
迁
,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
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雨中的湖
我看过晴天的西湖,欣赏过阴天的西湖,却从未观赏过雨中的西湖。趁着秋雨连绵的
时候,我前往西湖,
一睹为快。
乘着游船,我静静欣赏眼前的美景。细雨如丝
如线,如烟如雾,渐渐沥沥地飘洒在西湖上,在湖面上留
下无数小水花。湖面上,一只只
游船轻轻驶过,每只船后都拖着一条长长的白色尾巴,整个湖上飘着欢声笑
语。湖里,一条条小鱼跳出水
面。湖周围,峰峦叠嶂的山被层层薄雾裹住,好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湖的东、
西、北三面都种着大片荷花。虽然是秋天了,但是荷花还是开的那么旺盛,好像是在向我们
展示生命力的
顽强。一朵朵娇嫩粉红的荷花从碧绿的荷叶中伸出脑袋,尽情地洗着秋雨澡。荷叶展翠叠绿,
浑圆宽阔。
秋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远处大堤上的游人有的撑着伞,有的披着雨衣,还有的干
脆什么也不带不穿,尽情的做几个深呼吸,享
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晴天的西湖
固然令人陶醉,但雨中的西湖更有诗情画意。正如苏东坡赞美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
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样魅力无穷。
家乡一景
-----凤凰山、湘江河
凤凰山!湘江河!可能这两个名字大家都不曾听说过。但遵义会议
,大家总应该听说过吧!遵义会议会
址就在我的老家,而凤凰山和湘江河,就是我老家一座美丽的山,一
条漂亮的河,她们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遵义市不但是一座历史名城,而且
还是一个被山水环绕,景色秀丽的好地方,不愧为贵州省北部山区的
一颗璀璨明珠。
入
秋之时,凤凰山上的梧桐树就像被“秋风姐姐”吹过似的,是那样秀丽。一眼望去,一片秋黄烂漫的
景象
映入你的眼帘,就像粘贴在墙上的壁纸那样,不舍得更换。再仔细一看,仿佛像路边的垂柳在向你招手。
秋去冬至,凤凰山上变成白皑皑的一片,几乎都认不出是梧桐树了。但,这时候的湘江河是最美丽的
。
寒冬腊月,是最冷的时候,但湘江河却从不结冰。河水流动的声音清脆悦耳,不时还会发出“叮叮咚咚
”的
声音呢!
冬过春来,“春风妹妹”给大地铺上了绿油油的地毯;给粉白的墙披上了
绿袍;给路边的花坛中增添了
七彩的颜料。就这样,焕然一新的画面又呈现出来了!
夏天的湘江河可“沸腾”了,那是因为“夏天哥哥”的热情唤来了夏季的炎热。休闲纳凉的人们
常常在
湘江河里嬉戏、游泳、划船,好一派热闹景象。
凤凰山和湘江河自然是很美丽,
但如果没有以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又怎么会有今天这么幸福美满的日
子呢?所以人们在背靠凤凰山、面
向湘江河的最好地势竖立了一块高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我想,我们
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以优
异的成绩来报答九泉之下的烈士们,同时也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
【举一反三】
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便是我们说的写景类文章。写景类
文章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大家精读细品的选择对象,面对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样阅读
呢?
迁移1:写景文章的分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风、雷、雪等;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
迁移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1)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一般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换景。
(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变化。
(3)按空间顺序来写。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
(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迁移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一、是总分结构。表现形式为: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移动来采写。
注意文中明显的“提示语”,如向前走,拐弯了,过河了……仔细看,你会找到的!
迁移4:关注特殊语句,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认识感受
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
秀丽山川的赞叹。
通常说来,写景没有单纯的写景。写景总是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服务的。
阅读写景文章,都必须明确作者
决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作者因为有感于人事、景物或某种情境,通过写景
状物来表达心意、抒发情怀。
晋祠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
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
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
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
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
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
水
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
,不
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
丝纹不
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 )有河,亭(
)
有井,路( )有溪。石( )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 )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
来自“难老
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
,日日夜夜发
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
见。水的流势都
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成缕缕的丝,□在河底,□在岸边,
□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
□成一条条大飘带,□亭□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
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水去
观赏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
着的吧!”
1、根据原文填空。
⑴ 晋祠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⑵ 晋祠的水,从 、
、 、 多方面给人以美感。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晋祠水清的句子。
3、选择方位名词填在文中的括号内。(中 间 下
边)
4、选择一组恰当的动词填在方框内。( )
A、铺、合、拉、织、穿、绕、挂
B、拉、铺、挂、合、织、穿、绕
游乐山
去年暑假,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和妈妈一道游览了风景迷人的乐山。
我们沿
着山路拾级而上。只见苍松翠柏遮天蔽日,一束束光柱和山间弥漫的晨雾交映在一起,形成无数
个五彩的
光环,叫不出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半山腰有一块草地。“油炸豆腐
干!”“麻辣豆腐脑!”......个体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给游人增添了无
限乐趣,使你情不自
禁地去领略乐山小吃的风味。
来到山顶,我和妈妈席地而坐,眺望四周景色。西面的峨嵋山仿佛近在咫
尺,大渡河水波涛滚滚,北面
的乐山城马路笔直,高楼林立,高低不一,层层堆叠;往南是宽阔的马路,
通向五通桥。
我站在乐山上,真是太美了!我喜欢家乡的乐山,我更喜欢我的家乡。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舒畅( ) 增添(
) 眺望( ) 乐趣( )
2、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短文第2~4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按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的顺序介绍乐山迷人的风景的。
4、作者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看到了西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6、把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物华天宝,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你怎样
理解四季的特点,四季不同的景
色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请自拟题目,写一篇450字左右的作文。(写
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