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专项练习题
刘圆圆-非走不可的弯路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专项练习题
一、计算部分。
1、口算。
2130=
705=
8004=
690=
2505=
754=
1806=
4060=
805=
4509=
7204=
245=
2107=
7090=
9903=
1720=
2、估算。
4951
6013
第1页共5页
3269
7189
2175
9991
6161
4951
7289
9113
5866
8119
3624
7485
408+391
604+501
904-302
792-498
6388
5647
3、笔算,带☆要检验。
18.6+12=
70-11.8=
3268=
第2页共5页
3625=
5305=
8.5+13.6=
8074=
8246=
82.3-42.7=
2528=
5.4-2.8=
7.6+2.8=
100-29.6=
5043=
4599=
6846=
6017=
8129=
9436=
1890=
4734=
2406=
9448=
5166=
7217=
第3页共5页
8568=
1964=
3246=
4084=
7288=
5943=
4236=
☆18-7.2=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
先死后活”吧。让
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
空话,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
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
读
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
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
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
多鸟”的效果。
☆4213=
“教书先生”恐怕是
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br>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
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
“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第4页共5页
等
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
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
“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
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
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564=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
史。杨士
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
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
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
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
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
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
本
身明确的职责。
☆2515=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