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介绍.doc

巡山小妖精
792次浏览
2020年10月06日 16: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秘鲁地震-新疆国税局

2020年10月6日发(作者:唐涤生)



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水头一
小 雷日照
本册实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 计,数
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并对小数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 理与复习。
下面按教材的顺序就新授部分每一单元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 绍。
第一单元负数
%1. 由于本单元大家都已经教过,教材具体编排就不做说明,大家可
以快速浏览一下。(略)
%1. 教完本单元后留给我们的感受是:
1
、学生对本单元较有兴趣。
2
、比较大小是难点。
三、我们的做法
1
、 与生活相联系运用正负数。
2
、 数形结合比较大小。
3
、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1. 教材编排
(一)圆柱
圆柱的认识是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1
教学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要注意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 柱,感受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2
教学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3
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
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根据
具体情况,该题的结果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5
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6
教学圆柱容积的计算。
(%1) 圆锥
圆锥的认识。例
1
教学圆锥的组成及其特征,并介绍测量圆锥的 高的方
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2
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3
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 圆柱、圆锥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对比
圆柱与圆锥也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
和要求方面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教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 体来
说,有这样儿个变化:
(1)
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
圆椎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 特
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儿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 征后,
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吏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深 了学生对圆
柱、圆锥的认识。



(2)
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
1:
1
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
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 探
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 手实
验、自主探索得到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也让学 生动手操
作,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 圆柱的高。加
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3)
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教材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
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圆锥)的活动。此项活动不仅 可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 换关系;
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像、推理过程中,认识掌 握圆柱、圆锥
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4)
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
能力。
实验教材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 和猜
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例如,教
材联系长方体体积公式鼓励学生估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联系圆柱体积
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 学是按照引出问题
——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 设计的,在猜测的基础
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 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
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我们的体会:
1
、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操作加强探究过程。
2
、 题型灵活多变,学生掌握稍难。
四、 我们的对策
1
、 让操作与思考真正相契合。
2
、 进行对比与系列化训练。



3
、 补充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拓展题。
第三单元比例
一.教材编排特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教学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3
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2
教学正比例图像。。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 点和作
用。

3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编排思路与例
1
类似。
(%1) 比例的应用
1
.比例尺。。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知道有时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 比例
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到图纸上。让学生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 时,表示
放大。

2
是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3
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
是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
“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5
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6
是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
5
相似。
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有所提高。与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
1:
1
改进。
(1)
概念教学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
本册教材的编排,先用前两小节集中进行概念教学。一方面注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 另一方
面注意联系实际,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学习,增加学习的 探索性。例如,
由大小不同国旗的长宽关系问题引入比例意义的 学习,从“世界公园”埃
菲尔铁塔模型与原物的关系问题引入解 比例。又如,“成正比例的量和
“成反比例的量”两部分的教 学,都是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
积与高 这三个数量的 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
同时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研究 的素材
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比例的应用增加内容,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本册教材一方面根据《标准》的要求增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 内容,
另一方面,将比例尺的教学移到这里,使得“比例的应用” 由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丰 富了教学内容。其
中“比例尺”的教学内容也比原通用义务教育 教材内容丰富,增加了将



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的实例, 安排了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进
行实际作图的例题。
(3)
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本册教材继续使用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的编排方法,教学正比例 概念
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便于对两个概念含义进行对比;在实
例的基础上,用列表的形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接着用

、 的式子表示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图像的教 学,还在“你知
道吗? ”里介绍了反比例的图像,这些内容都可使学 生体会到成正、反比
例的量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对对函数思想获得初 步的了解。
三、 我们的体会
1
、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了解反比例的图像。
2
、 判断正、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稍有困难。
3
、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易混淆,且要注意单位的转化。
4
、 用比例尺画图要先确定比例尺和距离。
四、 我们的对策
1
、 加强对比、融会贯通。
2
、 重视说理,突出本质。
五、 我们的对策
1
、 加强对比、融会贯通。
2
、 重视说理,突出本质。
3
、 多种策略解决比例问题。



第四单元统计
一.教完本单元后我们的体会是:
1
、对统计图进行正确性的判断与分析。
1
.例
lo

1
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
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 确:
“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
47%,
其中可能包含有比
A
牌更畅销 的彩电。从
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 信息;在分析统
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

2


2
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 在表
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 误的判
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
“A

B
两人绘 制的是
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 ”引 导学生分析
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 注意统一标准,
才不致发生误判。
2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二、我们的对策
1
、 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2
、 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一.具体编排
1
•例
1
及“做一做”
O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 过逐
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O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 法迁
移类推。
2.

2
及“做…做
o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 均
分”给各个抽屉。
“做一做”+
3,
要求学生在例
2
思考方法的 基础上
进行迁移类推。
3.

3o

3
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 向思
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 可先
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投球问题”与“抽屉问题“ 联系起
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儿个,再应用前 面所学的
“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二.教完本单元后我们的收获是:
1
、 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
2
、 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温馨提示
1.
重视实践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
2.
运用类比总结规律。
3.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学习雷锋好榜样读后感


临沂市职业学院-考察报告


赞美环卫工人的作文-快乐的元旦


雷锋精神手抄报图片-幼儿园六一活动方案


4月节日-食品安全标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内蒙古会计信息网


投诉信格式-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项目书-重阳节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