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绝世美人儿
528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00: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公务员考题-理想的格言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孔兰英)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
和利 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 左”、
“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让学生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
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
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
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 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 置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
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
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 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
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
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 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
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
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
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
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
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
用 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
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
(1) 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 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
(1) 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
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
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
的作品,学生评价。
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
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课后作业设计:
1、标出下列点的位置


(6,5) (2,7)
(7,4) (3,9)
(8,9) (10,6)
2、下图是某棋盘的一部分。
说一说 各图形各在什么位置?怎样表示这些图形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1、2、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P21、2、3、
选做课时特训P2-P3思维拓展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
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 br>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
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 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
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 符合
孩子的学习特点。


第二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
思想。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
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数形结合的特点理解平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巩固旧知
1、说说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2、在上节课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 的位置后,你觉得哪些地方容易出
错?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说说下面两组物体的位置关系。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方格纸画
图分析。
(1)A(2,6)和B(5,6)
(2)C(4,3)和D(4,0)
二、深化练习,增添新知
1、合作探究,解决P5练习一第3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地名索引”。
(2)讨论地图册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
位置的。
(3)这种方法和我们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重要地名 索引”用三个数据或字母确定位置,数对用两个数据确定
位置;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定物体所在的区域 ,然后再确定物体在
这个区域中的一个点,而数对只能确定同一区域的一个点。
三、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 认识?位置的知识能帮助我
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21、2、3、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3-P41、3、4、5
选做课时特训P3-P42、思维拓展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
2. 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
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 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


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
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 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
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培 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
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
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
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 利用 + +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
列式?(乘法, ×3)
(3) + + =9,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__
=9。同学们想想看,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
整。
2、 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 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
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
“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
多少?(列式: ×3 = )
3、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
用分数的的 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
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
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
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 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
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 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 br>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3、练习二第1、2、4题。
三、 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31、2、3、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5-P61、3、4、5、
选做课时特训P5-P62、思维拓展

(2)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
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 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
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 br>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
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 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
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 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
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


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
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
出算式: ×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
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 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
式: (km)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
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
着手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 是多少?算式: ×2
(2)求 枝或 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 的 是多少,或 的 是多少。 < br>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


错误讲解)
3、练习二第3、7、8、10题。
四、作业
课后堂作业:必做作业本P41、2、3、4、5、6、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7-P81、2、4、5、6、7
选做课时特训P7-P93、思维拓展

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 整数这两堂课,我都注重从生活引入,并通
过直观的线段图、折纸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课中,我能改 变以例
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
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
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3)一个数乘分数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计算法
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 会
运用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迁移、比较、类推和概括的能力,提高计算
水平。
3、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辨证唯物


主义的启蒙思想。
教学重点:统一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 ) 5=( )
14=( ) 25=( )
二、练习指导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 ?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 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
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
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 分母是
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2)计算时, 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
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 进行约分。
三、实践应用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第(1)题明确:整数4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而不能用分子和
分子或分母和分母约分。
第(2)题明确:约分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
母,不能相加。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1:练习二的第5、7、9、11题。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51、2、3、4、5、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9-P101、2、3、5、6、
选做课时特训P9-P114、思维拓展

(4)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 理
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
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 br>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
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
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
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
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 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
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 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


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 面各题。
(1) + × (2) × - (3) - × (4) ×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
×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 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
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
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
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
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 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
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

< p>
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 特点,说说怎样做简
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四、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61、2、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1-P131、2、3、4、
选做课时特训P13思维拓展


(5)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


×(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 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
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 便方法计算,如: - ×
= ×(1- ); ×(5- )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 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 ×9,
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 ×11,他们一共做了 ×9+ ×11(朵),
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 ×(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
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 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
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
法。
6、练 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
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练习三p15-P162、4、6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4-P151、3、4、5、


选做课时特训P14-P152、思维拓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 ,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
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
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
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 讨,
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 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
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 习自信都
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2、解决问题
(1)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的数 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
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
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
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
积的 ”,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 过讨论,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
相比较,其中“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 表示单位“1”的量,
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
求2500的 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 =1000(平方米)
2、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
力,进行国情教育。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
样想的?依据 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练习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 1”——全世
界的丹顶鹤数2000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
答。
四、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
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 ”,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
答)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81、2、3、4、5、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6-P171、2、3、4、5、
选做课时特训P17-P186、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能
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 是多少?”< br>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
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 ,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
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 在如
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


十分必 要的。

(2)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 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
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
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
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
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

< p>
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
复杂的分数乘法应
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
(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
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1) 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 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 求出部
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
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 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
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
“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 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
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
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
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
4题。
3、练习五第7、8、9、10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必做作业本P9、10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1-P231、2、3、4、6
选做课时特训P23思维拓展
教学反思: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
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 “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
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 和分率两
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
多了一些,留给学 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 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 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
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
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
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1) × × 6× ×40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
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 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
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
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 烁
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
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
分母的位置。
6=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
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 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


以0没有倒数)
3、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 )× =( )×( )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
么?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21、2、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3-P251、2、3、4、6
选做课时特训P24-P255、思维拓展(5中的第6小题不
做)

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
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 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 概念


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
数的方 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
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 对于“0”“1”的倒数这
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
生加强认识。

4、整理和复习(一)
P26页第1-4题,第6题,完成练习七1、2、6题。
复习目标:
1、 通过 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
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 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
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倒数的意义并
掌握求 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
培养学生 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以上几道题都是分数乘整 数,想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
的意义相同吗?能说说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口算75 × = × = × = 36× =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 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
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 道题的意

二、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P26第1题。
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26 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
应该先做什 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
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 母约分)
三、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
成第26 页第2题,练习 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
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5、P27页第4题。


6、复习倒数:整理和复习第6题。什么 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
数?完成教材第26 页第4题及27 页第7题。
四、练习
1、 口算,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6题。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31、2、3、
选做作业本P1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6-P271、2、3、
选做课时特训P27 4、5、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一个数乘以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理和复习(二)
整理和复习(二)(分数乘法应用题)
复习目标:
1、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
使学 生会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能正确解答分数乘


法应用题;复习倒数的 知识。
2、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复习难点:找准单位“1”
复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二、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出示P26页3题。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
的 ,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 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2、把谁看作单位“1”
(1)先把数学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36×
(2)再把语文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36× ×


3、结合讲解,进 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
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 计算的,求哪个
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
分数应用 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
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三、综合练习
1:看题解答。
(1)农贸公司要运192吨化肥到农村,其中 用船运。余下的用卡车
运,卡车每次运 吨,剩下的化肥卡车还要运多少次?
(2)某电视机厂五月份计划生产电视机5000台,结果上半月完成 ,
下半月与上半月完成的一样多。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
(3)某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 ,正好是75千米,
这时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2:看题讨论。
一本书84页,同学们已学过33页。小林说:“剩下的页数比这本书
的页数的 少5页。”小红说:“剩下的页数比这本书的页数的 还多3
页。”小林和小红说得对吗?
3:根据算式提问题。
六(一)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
数 。 ?
48×


48×(1- )
48×[ -(1- )]
四、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9题.
求二 班修补多少本时,是用什么作为单位“1”的?求三班修补的本
数时,又是用什么作为单位“1”的?
2.做练习七的第7题.
3、练习七的第3、4、5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
段图,然后列式计算。先定单位“1 ”确定算法,找准分率
六、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41、2、3、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8-P301、3、4、5、
选做课时特训P30 思维拓展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单元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 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
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
题。
单元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1、 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 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
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动 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
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 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
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 的积与其中一个
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 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100×3=300(克)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
法算式。
×3= (千克) ÷3= (千克) ÷ =3(盒)
(设计意图:通过将单位“克”转化 成“千克”,让学生在整数乘除
法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得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突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 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 br>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2、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3、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 平
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这张纸的 。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
法。
A、 ÷2= = ,每份就是2个 。
B、 ÷2= × = ,每份就是 的 。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
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 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
究能力。)
(4)如果把这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呢?让 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
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
更 广。
4、引导学生观察 ÷2和 ÷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练习
÷3 ÷3 ÷20 ÷5 ÷10 ÷6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
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5
回家作业:课时特训必做P31-P321-6
选做P32-P33思维拓展

(2)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方法,使学生会正确地计算 一个数除以分数。
2、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概括出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
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 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新授
1、默读例3,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 析和说理,
让学生在理解感受计算过程几何意义的同时,逐渐体会数形结合的优
势。)
(1)2÷ 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 小时走了2 km
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
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 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
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 ,算式:2×
再求3个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 br>(6)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
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 数的倒数。
3、计算 ÷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
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4、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
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 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
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方法的共同特点 ,体会到新旧知识间
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算理,统一算法。)
三、练习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四、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6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35-P361-6
选做课时特训P36思维拓展
(3)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 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
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
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
便运 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310 23-37 58÷78 25÷35 16×57 38÷34
2、计算169-72×2 55+81÷9 62×5÷7
(36-20)×5
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 从左
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
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
号外面的。
(3 )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
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 面的。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m 彩带,可
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 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
共做了几朵花。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解决问 题与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引导
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思路的交流,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 体会运算
顺序的合理性,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 教学例5
(1)独立计算 ÷( + )×15
反馈:说说运算顺序。
(2) 在上面的算式里,如果算好加法后再算乘法 ,那该怎么办?
出示: ÷[( + )×15 ],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 计算分数
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
比分步计算简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
算。
三、练习
1、练习九第1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练习九第2-4题
(1)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


但要注意引 导学生意识到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
高度。
(2)第3题可引导学生形成 两种思路:A、先求每小时录入了这篇
论文的几分之几,再求8小时可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B、先 求
8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再求8小时录入几分之几。
(3)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
240÷ × ;B、可以先求装完的 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 ÷ 。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9题。

2、解决问题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
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 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
重的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
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
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
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 兴趣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
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 由此引入
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
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
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 “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


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 设为χ,列
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
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
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
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
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②算术解: 35÷ =
75(千克)
χ=35
χ=35÷
χ=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
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 ,最
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
件)
2、 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
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 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
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
可以用方程或除法 进行解答。

(2)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 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
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 简单的
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
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 ,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 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
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 br>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 ,还剩15千克。买
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设计意图:画线段图是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有效 手段。先让学生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用图表示数量关系,再重点讲解画图时要
注意的地方 ,这样降低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有助于他们正确解
答。)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
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 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 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
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 χ=25
(1+ )χ=25
χ=25÷
χ=20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 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
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 数量,都可以列
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 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
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 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教学反思:

< p>
本堂课,我吸取上节课对线段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解题困难的教训,
在基本了解题意之后, 就和全班学生一起画出相关的线段图,引导学
生看懂线段图,在此基础上再列出数量关系式。由于有了上 节课的模
式,再加上本节课我对线段图比较重视,因而学生在列数量关系式时
顺利多了。

3、比和比的应用
(1)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
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
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 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 教学比的意义。


(1) 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 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
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
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 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
以求长是宽的几倍? 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 ,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
“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
15。新课标第一网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
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 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设计意图: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比的概念 的完
整意义教学,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 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
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
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
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
比90,这里的4225 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 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 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 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
是7比9。
② 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 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 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 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
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叫做比值。例如:

3 ∶ 2=3÷2=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A、观察 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
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B、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比的
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 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C、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2)比与分数的关系。
A、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
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
分数的值。)
a) 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写成 ,读
作15比10。
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母 分数值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比 前项 :(比号)
三、巩固练习。
1.
2.
完成课本“做一做”。
练习十一第1、2题。
后项 比值
四、布置作业。
1.
2.
课本练习十一的第3题。
补充:求出比值。
0.375∶0.875 ∶ 0.75∶ 2.6∶3.9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
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
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除法 被除数
后项 比值
÷(除号) 除数 商
分母 分数值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
=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
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 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
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 并相互
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 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 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地推断与猜想,把
分数、除法和比联系起来,由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 基本性质类推出
比的基本性质。)

4、 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 0.75∶2
(2)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
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
的那条为“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3)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 用题的结构特
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
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
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 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 都
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
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 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
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 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
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
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 :4进行分
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 ml
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
稀释液的5分之4,水 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浓缩液的体积:500× =100(ml)
③ 水的体积:500× =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 法有两种:一是


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
4)
(设计意图: 使学生认识到检验的目的不仅是验证解答的结果正确与
否,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经 常地、自觉地进行
评价的习惯。)
(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
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
栽树多少棵?
(2)引 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
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 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 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
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 ,
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4(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0(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 = 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4、整理和复习
整理复习(1)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
能力和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化简比。
复习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
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 ;和分


数除以分数,例如 ÷ 。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 “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
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 除法的关系进行改
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 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
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 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
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 做两个数的比)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2) 以“3∶2”为例,让学生分别说出“比号”“前项”和“后项”。
3∶2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值
(3)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比值是一个数,是比 的前项除
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
还是整数。而比所 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如3∶2,虽然也可以写
成分数的形式 ,但仍读作3比2。特别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
(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母 分数值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比 前项 :(比号)
2、比的基本性质
(1)复习概念及化简方法
①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后项 比值
②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对整数比进行化简?
③不是整数的比应该怎样化简?
(2)学生做P52“整理和复习”第3题(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
想的)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
判断正误的理由)


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3、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
所用算法是否简便)
4、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

整理复习(2)
教学目的:
使学 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 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
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二、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
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
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 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
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 要
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
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 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
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
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
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
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
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
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解。
三、课堂练习:
1、第53页“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应该确定把谁
看作单位“1”? 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
2、练习十三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第四单元 圆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
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 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
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
2、
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
的圆。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
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i.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
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
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 量它们
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
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 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 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2)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
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
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
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
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 ,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
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 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
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 方式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
探索和发现 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


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 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
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2、圆的周长和面积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
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


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
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
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
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


行车 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
3)C =2πr =πd


四、作业。
P64 做一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圆的周长(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πd c=2πr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
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 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
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 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
是 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Π) 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 所走的
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 br>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
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
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 作业。P65-66 第3、6、7、9题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 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
“π”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 学中,我着
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
测量、计算、猜 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


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 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
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π”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 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
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
教学目 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
说出这
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 s=a2 s= ah s= ah s= (a+b)h
二、新课。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
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 。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 ,三角形的高是
圆的半径。
因为:三角形面积= ×底×高
圆面积= ×


= × •r×r
=πr2

(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 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三角形的高即一
个半径,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 ×r÷
= ×r×8
=πr2
还可以取3份、4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 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 求:s=?
r=d÷2 20÷2=10(m)
s=Лr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3、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
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
圆的面积(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
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三、新课。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平方厘米)
答: 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
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
10m的圆形花坛,其 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
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
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 )2
(3)环形面积: S=π(R2-r2)
四、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我带领着学生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
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 与拼成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
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 环形的面


积计算时,我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悟出求环形的
面 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并引导他们发现这两种算法的一致
性,同时提醒学生尽量使用简便算法, 减少计算量。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C=πd
S=πr2
3.14×7
3.14×32
=21.98(厘米) =3.14
×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²。
( )
(2)半径为
( )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 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
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 )

(4) 面积:3.14×62=3.14×12=37.68
( )

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2、量 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
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半圆的面积:
3.14×22
3.14×2+2×2
r=2cm =3.14×4 =6.28+4
=12.56(平方厘米) =10.28(cm)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r=25.12÷(2×3.14) S=πr2
=4(米) =3.14×42
=50.24(平方米)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思考题p71 (8)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 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


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 52=78.5(m2 )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
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 (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完圆的面积后,往往容易把圆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因此我特
意设计了本堂对比课。对比我,我 引导学生分清以下几点:(1)圆的
面积是指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2)
求圆面积公式是S=πr2 ,求圆周长的公式是 C=πd 或 C=2
πr 。(3)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根
据以上三方面,帮助学生理清了圆的面 积和周长的不同之处,练习中
反映出来的情况也较好。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
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
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 3.14×22=12.56
(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⑵ -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
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
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
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
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
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五、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
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过程:
一、 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 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
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 一条跑道上,
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 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 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
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 及跑道的宽在这
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 分析数据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
道的长度。
四、 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 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
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
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 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
条相邻 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 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第五单元 百分数
单元目标: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
百分数。
2、
3、
能够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4、 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
分数的问题。
单元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单元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百分 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 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
象概括能力。
3、 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
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 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


(引导学生说出: 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 表示把长度
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新授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
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 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
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 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
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 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
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 表示一个数,又可
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
写单位名 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
加上百分号“%”来 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
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
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练习
1、完成P78“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78“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
分数。
3、P79练习十九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四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
义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从三 个层次入手。第一层: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第
二层: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第三层:教学百分数 的读写。三个层
次,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显。其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
的具体含义 上,并及时与分数做了比较,教学结构较为严谨。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
小数 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 律的过
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


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 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 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 动的?如果把它
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 5 0.48 1.25 1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


100的分数,然后 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 =24%
1.4= = = =140%
0.123= = =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 小数可以
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
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 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
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
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 =27÷100=0.27
135%= =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 接化成小数?(把
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 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
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


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 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 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
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
分 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教学例3
(1)出示例 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
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
(2)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请大
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 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 = 80%= =
(4)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如果百分 数的分子是小数的,
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
子变成 整数后,再约分。)
(5)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5、教学例4
(1)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 。(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保留三位
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2题。
2、练习十九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8题。
教学反思: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 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
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
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编 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
通过自学、尝试、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
对方法的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
括能力。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的解答方法。
2、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 求出来的?(哪两个数
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
供的条 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 清楚哪两个数相
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
(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 加


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
是单位“ 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
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
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 本
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
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 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 学生体会到,用
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关于春天的图画-续约申请


工作励志名言-座右铭励志


说课的基本步骤-黄山会计网


山东高考语文作文-同学离别赠言


描写心情的文章-员工评语


时代华纳公司-大学生军训总结


青岛导游词-2015成都中考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春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