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巡山小妖精
997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03: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鄱阳县扬帆中学-毕业实习报告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欧阳修)


六年级六班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大木小学 杜琴
一、试题特点
本次期中试卷,命题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本点,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情况为主要对象,注
重学生基础,能全面、细致的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份试题,其内容涵盖了“音、字、
词、 句、义、段、篇”,并且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尽可能多地涉及
到课本的 各个知识点。汉字、词语、成语、名言警句、句子、段落、篇章等方面有机融合,是一份难
度适宜,题目 较灵活的试卷。
二、基本情况
本次参考人数170人,及格率95%,优分人数113人,优秀率66%.最低分为12分。
三、学生答题得失分析
(一)基础部分
第一题,按要求把词语规范的写入田字格, 大部分学生满分,个别学生书写不规范,没有注意到
汉字的间架结构。
第二题,看拼音写同音词,竣工的“竣”和崇山峻岭的“峻”学生易混淆。错误最多。
第三题选择。请你用“静”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寂静、
幽静和宁静的意思,所以导致失分较为严重。
第四题将意思相近的成语两两相对。 此题要求学生只写序号,但由于有少部分学生审题马虎写的
词语,所以失了分。
第五题,按要求写句子中修改病句和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失分严重。
第六题,考察的是学生掌握文中优美句段和名言警句的内容,学生掌握的较牢固,能够正确书写。
(二)口语交际
六年级三个班口语交际完成的都比较理想,因此失分少。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文段。满分的没有,大多数学生 都得25分左右。这道题答得不太理想,
丢分最多的是第5小题省略号的作用。学生没有区分好语言的时 断时续和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
在体味穷人的善良美好心灵上有所欠缺。课外短文中填写关联词一题学生 做的有些不理想。由此
可见学生对阅读能力的深度还不够。
第十题,习作。此次习作贴近生活实际,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故事可讲,因此得分较高!
四、今后教学整改措施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平时要注重加强读题、审 题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答题,耐心检查,认真书
写的好习惯。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对个别学 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和教育,培养他们仔细认真
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重视字词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 基础。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
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从本次检测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学 生字、词不过关。试
卷中考查的字、词都是本册教材学生必须掌握的,如:竣工、毅然、竭泽而渔等。这 些词语
在平时的练习册中也常出现的,学生应该有较多认识和巩固的机会,可为什么学生的得分率
还不高呢?主要是教师平时设计的课堂练习题的题量少而简单,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要提
高学生的成 绩,首先应重视字、词的过关。在检测卷中,字、词类的题目只要学生平时稍加
努力,就可以得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词语听写,词语抄写和组词,同音字,形近
字的以及反问句,修改病句训练。


3、继续抓好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理解和阅读能力。
平时注 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地对
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引导 督促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当然,
还要多从方法上指导阅读。
4、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材中出现过的训练形式,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在 反复练习掌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
拓展练习。要重在教规律,教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某题的正确答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
练习。在小处把握好学生的解答中的细小语病,在大处要教活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求 要严,
方法要活,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5、在写作指导上仍应多下功夫。
随时引导督促学生动笔写一点,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一些,多进行习作交流,提高学
生的写作兴趣,培 养写作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外多阅读文章和课外书籍。
本次期中测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的 教学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任务很重。我今后
要朝这个方向奋斗——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 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
法,达到真、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 ,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
展”的教学理想。因此我要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使我班语文教学质量上
新台阶。


顶针对联-祈福高中


2012江西高考数学-未婚证明格式


荷兰大使馆-四级算分器


一个人走-出国留学申请


立春是什么意思-南京招生信息网


冬日里的阳光-书信格式此致敬礼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有关学习的谚语


肾结石的原因-普通话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