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教学反思和板书)
新闻专业-上海一本大学
1 白 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
过程。《白鹭》的作者郭沫若先
生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美丽色彩
和优雅姿态,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文中有画、画中
有诗,是引领学生发现
美、欣赏美、享受美的一篇佳作。本案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架设学生与文本<
br>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与体验,受到
情感的熏陶,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陶冶审美情趣,享受审美
的乐趣,真正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并培
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
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动漫。
2.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作者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白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
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
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
“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
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白鹭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认识
白鹭。
2.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师指导读好“鹭”。
4.引导
学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资料,简介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
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
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社会活动家,曾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br>
二、检查预习,成果交流
1.读准字音。
(1)指名
说说生字读音上的注意点,并领读。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嗜、朱、哨、
韵”等字,正音:“宜”读yí,
不读yì。
(2)齐读词语。
2.小组合作: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互相正音。
3.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白鹭资料:
白色,繁殖期间头部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
分披蓬松蓑羽,以后消失。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等地
方,春夏季多活动于
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物。
4.想一想:作者介
绍了白鹭的哪些方面?(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
息、飞行时的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想一想:
(1)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哪里写得精彩?在你认为精彩的地方作上记号,写出你的理解。
3.再读课文,小组交流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4.教师总结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
巧。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生动描绘白鹭钓鱼、望哨、低飞三个生活图景,给
人们美的享受
。
第四部分(第9~11自然段):白鹭本身就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段、觅食、栖息、飞
行等方面总结出白鹭
的精巧、韵味无穷。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
2.重点指导“鹤”“嫌”。
(1)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鹤”左右比较均匀,“嫌”左窄右宽。
(2)这两个字的笔画都比较多,要注意笔画的避让。
3.师范写,生书空笔顺。
4.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田字格里的生字。
5.鼓励学生自己书写。
(1)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问题。
(2)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
6.投影反馈。生生互评,再练习。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2.在作者郭沫若先生的笔下
,白鹭是什么?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
子。(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白鹭的精巧,白鹭的韵味。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怀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鹭精巧、韵味无穷的句子,有感
情地读一读。
圈出关键字词,在旁边批注。
2.感悟白鹭的精巧。
要引导学生从颜色、身
(1)课件出示句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
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
色的脚。
①精巧在颜色:雪白、铁色、青色。
②精巧在身段:流线型结构。(板书:颜色 身段)
(2)课件出示句2:增之一分
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
一忽则嫌黑。
①课件出示图片,看图对比理解:素——白;黛——青(或黑)。
②图文对照,再读
一读文字,说一说:你还能想到什么词?(颜色和谐、恰到好
处、完美无缺、完美无瑕)
(3)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
适宜。(板书:适
宜)
(4)引读第3自然段:它这样精巧,与它相比:
生以
饱满的热情读文,感受意境,体会
情感。
白鹤——
朱鹭——
苍鹭——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感受白鹭的精巧。
3.感悟白鹭的韵味无穷。
(1)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想象画面。给文中的三个画面各拟个题目。(钓鱼
图
瞭望图望哨图 低飞图)
①自由朗读,把自己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
②学习小组交流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
(2)交流白鹭“钓鱼图”。
①为什么不用“捉鱼”“叼鱼”?(一个“钓”字写出
了白鹭的悠然自得的姿态
和优雅垂钓的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3)交流白鹭“望哨图”。
教
师引读要有激情,这样才能带动学
①理解“嗜好”。白鹭的嗜好是什么?(孤独地站立于
小树的绝顶。)说说从哪里
能看出这是白鹭的嗜好。(每每)
②想象:你觉得白鹭在瞭望什么?
③教师简单介绍写作背景:作品写于抗日救亡时期
。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监
视,作者只能写一些简单的文章,借歌颂纯洁的白鹭来抨击丑陋的国民党反
动派。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4)交流白鹭“低飞图”。
①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白鹭傍晚时分在天空中飞翔的画面。
②说一说:你想到什么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用课文中的词语形容白鹭的心情。(悠然)
4.小结:是的,白鹭是一首诗,诗中
有垂钓的优雅、望哨的悠然、低飞的惬意。
怪不得作者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
诗!言有尽而意无
穷,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5.有人说白鹭美中不足就是不会唱歌,作者怎么认为?
6.体会用词的准确。
(1)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实在”能去掉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它表达的感情
比开头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要强烈得多。经过
一番描绘之后,作者认为白鹭实实在在是一首诗,有
诗一般的美,有诗一般的意
境,用“实在”一词表示不容置疑。
(2)为什么说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预设:“韵在骨子里”指白鹭的美
是由内而外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不易被人发
现的,它的美只暗示给观察细致入微的人。
7.出示白鹭的图片,运用下面句式,说说自己眼中的白鹭:
在我看来,白鹭实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指名朗读第1和第1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结尾,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3.再次朗读,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
4.4人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好白鹭的。
5.拓展阅读有关白鹭的其他文字。
四、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学习本文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
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
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
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在教学
中,本课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散文的特点是: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繁
琐的解析不仅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反而把课文肢解了。首先,在教学中,
通过
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优美语言,从而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其
次,在朗读
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白鹭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二、填补文章想象空白。
文章如诗一样的语言,在使我们感受到美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作者
描绘白鹭时这样写道: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
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
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
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在学习这段文字时,我让学生说说:这是一
只怎样
的鸟?“我很佩服这只白鹭,因为它站在小树绝顶,还很悠然。”“我觉得这是
一只能珍
惜晴天的清晨,能珍惜明媚的阳光,懂得生活的白鹭。”“我觉得白鹭
有和其他鸟不同的嗜好。这是一只
洒脱的白鹭。”……学生将白鹭的个性特点说
出来了。在指导朗读后,我让学生想象:它真是在望哨吗?
它望到了什么?“也
许它是在——享受生活。”“也许它是在——享受晴天的清晨那大自
然的风光。”
“也许它是在——享受阳光。”在合理的想象后学生对白鹭更多了几分了解,对
白
鹭的悠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落花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
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
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
体验。《落花生》一文正是
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范本,因此,本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
文
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在反复的朗
读中,重点体
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感
悟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体会文章详略
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花生的图片,搜集关于作者许地山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语。
2.搜集关于花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趣入课
1.导入:(多媒体出示谜语)同学们,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吧?现在就请大家听
听老师的这则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子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
下结果不开花。”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植物?
2.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
所
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PPT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
说家、
散文家。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
心要像花
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
于花生,他的父亲
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3)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师生交流,并检测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区别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便:多音字,有pián和biàn两个读音。通过组词区分读音。
榨:读翘舌音zhà,不要读成zhá。
矮:读ǎi,不读nǎi。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
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
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播种、吩咐、榨油、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议
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段落,讨论每一
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四、再读课文,分清主次
1.快速扫读课文,了解文章重点内容。
2.引
导学生小结:同学们,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们认为课文着重描写的
是什么?你们从课文内容中发现
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从种花生到收花
生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作者却只用几个词语一笔带过,而过
收获节只是一个晚
上的事,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可见过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
:通过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播放书写动漫,让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书写要点。
浇:右下不是“元”。
慕:下面是“小”的右侧多一点。
矮:右下“女”的横较长。
3.教师范写“播、榨、慕”。
4.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导入:普普通通的花生
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父亲的一席话,使我们对
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情。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
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品读理解
1.自由读“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理解内容。
(1)多媒体出示第1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
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
2)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这些词语能颠倒位置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
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
这里起什么作用?(“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
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大
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
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
居
然”一词写出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说一句话。(注意:写句子时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2.分
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思考:课文中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姐
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榨油
,“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
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但很有用。
)
3.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
常
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进行了几次议论?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
同?(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
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说
明做人的道理。)
(1)多媒体出示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采用对比的写法更能突
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哟!
①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
苹果相比较。通过对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
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
②教师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
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矮
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花生的特点。
①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
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上,是不是花生故意
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故意炫耀自己
?(不是的。)为什么?(这
是由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决定的。)
②桃子、石榴、苹
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等
待人们来挖掘、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
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
默奉献、朴实无华。)
(3)多媒体出示父亲的
第二次议论,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
什么样的人?(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
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4.通过品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1)多媒体出示填空题:
人要做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
____,而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
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
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br>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
在作
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最后一个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对突出文章主题起了什么作用?(第
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代
了时间,把整件事叙述完整了。第二句
说明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
之大,可见母
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15自然段。
6.练习根据课文的主题,分清主次。
可适当渗透德育。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题。(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
好处
的议论,说明人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
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
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
篇幅?作者为什么
这样安排?(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
章主次与主题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小结:这篇课文重点叙述的是过收获节、
议花生,着重写了父亲的议论,这
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其他内容对文章的主题起说明交代的作用,略
写。我们
在习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三、总结写法,感悟道理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
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
物能
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平
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事物,都
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作贡献的人。
四、课外延伸,妙笔生花
1.花生
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竹子、梅花、蜜蜂、路灯
等事物,你会想到身边哪些人?让
我们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选择其中一个,
写一段话。
2.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内容入
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思考主要写了哪件事,课文中他们是怎样议论花生的。
找出他们对花生的议论,
看看父亲是怎么议论花生的,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
做人要做具有花
生这种品格的人的道理。这样使得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3 桂花雨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
学习氛围中,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培
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以文
本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会
表
达方法。本教案的具体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抓住
课文重点句段
,体会“摇花乐”,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读,突出“乐”,
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课题有
深入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
桂花香,体悟思乡情,进而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并作详细的了解。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对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等作全面的了解。
2.搜集关于桂花的资料,制作相关资料卡。
3.阅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幸福美好。
2.过渡:是啊!童
年是五彩缤纷的,那一幕幕往事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现
在,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捕捉童年生活中最
精彩的瞬间,谈一谈童年趣事,好
吗?学生自由表达。
3.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
习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和作者分
享童年的快乐。
4.板书课题: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提出要求,检测学生自学字词的效果。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通顺。画出生字、新词,
不懂的字词问同学或查字典、词典。
3.师生交流,检测学习情况。
(1)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箩:是二声,不是四声。
婆:读pó,不读pé。
浸:读jìn,不读qìn。
缠: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①指导学生解释词语时,要依据“字不
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
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②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欣赏、纷纷、浸”等字词的
意思。
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浸”的意思哟!
4.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主要写作者回忆童年喜欢桂花和帮妈妈摇落桂花的事。
2.指导学生快速
浏览全文,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
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预设: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中秋忆桂花,思故乡。
第二部分(3~6自然段):写童年摇桂花,乐无穷。
第三部分(7、8自然段):写“我”到杭州后赏桂花,思故乡。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
4.鼓
励简单的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梳理课文的重、
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解
决。
四、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动漫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强调易错点。
巡视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书写速度。
箩:最下面是“夕”,不是“歹”。
糕:左右结构,是米字旁,不是木字旁。
浸:右下是“又”,不是“友”。
3.教师范写“婆、浸”,学生重点练写这两个字。
4.学生自由练写其他生字,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教学
1.听写会写字:懂 兰 箩 婆 糕 饼 浸 缠
茶 捡
2.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桂花讲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桂花雨》。
二、精读品析,感悟思乡情怀
1.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插图内容的段落,画出有关
的语句,大声朗
读,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体会“摇花乐”。
(1)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欢摇桂花,以及从
中获得了 无穷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感受较深
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
(2)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这下, 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
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出示品读提示,合作探究:
①读 句子,并说一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童谣《摇
花乐》)
②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作者只
是摇落了桂花吗?她还 摇出了什么?
③如果你的童年有这样快乐的事,你长大后想起来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br>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④你现在知道题目为什么叫“桂花雨”了吗?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学生汇报。
(5)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兴奋的感觉。
3.感受桂花香。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思考:
①“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哪些词语写出了桂花的香?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从桂花很香和桂花的用途两方面来感悟。抓住“浸”“全年”“整个村子”来
品读。
②品读“浸”字的好处: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
花的香气里似的 。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4.体悟思乡情。
(1)过渡:其实,不光是作者,就连作者的母亲也很留恋家乡的 桂花。她说:“这
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合作探究。
①同样是桂花,为什么母亲说外地的桂花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呢?( 母亲每年都闻
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吃着用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体验
着 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桂
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 一部分。此时,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
情感在体味桂花。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最香的 。这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无
限眷恋之情。)
②作为老人,母亲除了思
念家乡的桂花香,还在思念什么?(思念乡亲和家乡的
山、水……)
③“于是,我又
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
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表达了她对家乡深深
的思念之情。)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指导朗读:“这里的桂花
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注意,
这句话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别?
预设:要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引出故
乡的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
此时桂花已充满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她心中的分量。<
br>
②引读: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
代的‘
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指导朗读该段)通过“又”读出
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的“摇
花乐”和“桂花雨”,这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
最美好的记忆。
(4)小结:是呀
!都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的一切都牵动着
这对母女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1)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叙事和抒情。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我感受到作者童年生
活的“摇花乐”,以及她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怀
念之情。我要像作者琦君那样,用仁爱的胸怀爱家乡
,爱亲人,爱大自然。同时,
我还学会习作时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做到“句句有情”。
2.总结: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
是故乡的亲。这
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
获的不仅仅是芬芳、香甜、快乐、温馨,
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
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同学们,老师还读过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其他作品,她特别爱写亲
人、朋友、
花草树。现在,我向大家推荐她的另几部作品,如《烟愁》《家乡味》《留予他
年说
梦痕》等。
(1)
《留予他年说梦痕》中有这样一段话:
要引导学生再次质疑:为什么桂花的香气有这样的差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
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
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
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2)《家乡味》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恋乡的
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
再尝呢?”
2.请大家联系《桂花雨》,说说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每
一处景观,每一株花草都让她难以忘怀。她是热爱
故乡、热爱父母的人;她关注亲情、友情,是个有爱心
的人。
3.摘录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通过自主阅读、批注感悟和对重点字、词、句的剖析,以及文本
情境
再现等多种灵活的方法,牢牢拴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读在其中,感在心中,情蕴
其中,最大
限度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使教学效果倍增。
4
*
珍珠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
br>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一串不连贯的论据
在记忆中仅有短暂得可怜的寿命。《珍珠鸟》一课,要着眼整
体,冲破以段落为界限的教学,联系上下文
理解、感悟人与动物间的亲密关系。
教学时,以“信赖”为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理解事理。在情境
中进行角色
的换位体验。如“假如你就是这只小珍珠鸟,每一次与作者亲近,你的心里是怎
么想
的?”“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珍珠鸟,你会做着怎样的梦,在梦中会说些什么?”
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
质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
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
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资料,搜集珍珠鸟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2.搜集珍珠鸟和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同学们喜欢鸟吗?说说你们都认识什么鸟。(学生谈自己认识的鸟。)
2.导入:(多媒体播放珍珠鸟的视频。)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上,鸟儿是
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人类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儿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
增添了很多情趣。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
习一篇关于人与鸟和睦相处的文章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通顺句子,读流利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4)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重点字,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音、字形。
蔓:多音字,在本课读màn。
哟:读yō。
待:多音字,可以根据字义或组词区分读音。
睑:左部是目字旁,读jiǎn。
眸:左部是目字旁,读móu。
雏:读翘舌音chú。
(2)交流理解“垂蔓、深幽、索性、眸子、流泻”等词语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
容。(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我”精心为它们做了一个巢。这对珍珠鸟生了一只可爱的雏儿。这小
家伙在跟
“我”相处的过程中越来越大胆,跟“我”越来越亲密了。由此,“我”悟出了
一个道
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细读课文,感悟“信赖”
1.浏览课文,师生交流理解课文的中心句。
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叫做中心句。
(1)学生找一找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2)教师多媒体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
义和它
在全文中的作用。(珍珠鸟本是一种“怕人的鸟”,作者家里的珍珠鸟却
并不怕它的主人。文章的最后一
句话道出了其中的要旨——信赖。这正是文章的
立意所在。人鸟相亲相依的情境,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这种信任是无价的,
也是最感人的。)
2.过渡:这是作者冯骥才在饲养珍珠鸟的
过程中的真挚感受,那么作者为什么
这样说呢?下面我们一同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珍珠鸟
的真诚、细
腻的爱,了解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组织学生研读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句子。
(1)课文哪里写到了珍珠鸟的外形?我
们一起来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并
说一说这样的珍珠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2)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
班交流。
(3)多媒体出示重点句,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珍珠鸟的样子,读出珍珠鸟的
可爱、美丽。
4.找出文中描写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句子。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思考:
小珍珠鸟的胆子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的?为什么它的胆子会
越来越大呢?指名朗读文中相关的句子,其他
同学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
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整理出重点句,进行点拨。
①多媒体出示重点句一:起
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一会儿……一会
儿……一会儿……
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A.边读边思考,可以在重点词语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B.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在小
组内把自己圈画的词语及阅读收获与其他组员进行
交流。(小珍珠鸟从胆子很小到逐步亲近“我”是经历
了一个过程的;作者用“飞
来飞去、落、站、啄、撞、逃”等字词写了小珍珠鸟的活动,表现了小珍珠鸟
淘
气、欢快和自由的特点。)
②多媒体出示重点句二: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
书桌上……跳动的小红爪
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A.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画
面,画出描写珍珠鸟胆子大了的词语,抓住“一
点点挨近”一词,体会珍珠鸟的变化。
B.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小珍珠鸟,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一点点挨近”
呢?
C.交流体会:学生和珍珠鸟进行角色对话,人与鸟身体距离的逐渐接近,清晰
地表现了二者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
定性作用,“我”用超脱
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
赢得了珍珠鸟对“我”的信赖。
③多媒体出示重点句三: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A.
文中还有哪些体现珍珠鸟对“我”信赖的画面让你感动?你从描写珍珠鸟变
化的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br>
B.抓住“陪伴”“再三的呼唤”让学生感悟“信赖”,相机指导朗读。
④
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四: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还咂
咂嘴,难道在做梦?
A.引导学生抓住“趴”“好熟”“咂咂嘴”“做梦”等词语感受“信赖”带来
的甜美、幸
福。
B.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并表演“我”的举动及小珍珠鸟的反应。
5.总结:同学们,鸟和
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的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通过自己
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表现出它对
作者的友好与信赖。
四、探究缘由,感悟境界
1.导学:在刚才的交流
中有同学谈到珍珠鸟对“我”如此信赖,缘于“我”对
珍珠鸟的爱与细心呵护,从文中哪些词句能体会到
这一点呢?
2.学生默读课文,深入思考,边读边圈画。
3.全班交流汇报。
(1)文中写“我”给小鸟造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家。
(2)“我”不惊扰珍珠鸟的美梦: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
它……难道在做梦?
①假如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珍珠鸟,趴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会做一个什么样的
梦呢?
②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边观察课本插图边听边想象小珍珠鸟趴在作者的肩头
睡着的情景。<
br>
4.导学:在作者眼中,小珍珠鸟太可爱了,作者和小珍珠鸟都是幸福的,这是
多么美
好的境界呀!让我们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吧!
(1)学生取名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2)情感体验,感受人与动物间的和谐。
①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飞可爱的珍珠鸟吗?
②如果你是珍珠鸟,你愿意做作者家中的雏儿吗?
5.总结:“我”是个有爱心的人
,所以才能这么细心地、耐心地照料珍珠鸟,
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给它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
不惊扰小珍珠鸟的活
动,甚至宽容它的淘气捣蛋,就像许多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迁就他们调皮的孩子一样。所以小珍珠鸟才这样胆大妄为地到处蹦跳,才可以这样放心大胆地睡觉。
五、再品画面,拓展延伸
1.导学:这幅画面、这份情感打动了同学们,而身
临其境的作者看着这可爱的
小家伙,笔尖一动,便有了这句爱的呼唤。(多媒体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
美
好的境界。)
2.指导学生品读。
3.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文中说的是谁信赖谁?(课文写的是小珍珠鸟对“我”的信任和依赖。)
(2
)美好的境界指什么?(美好的境界是指作者尊重珍珠鸟,喜欢珍珠鸟,换来了
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3)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人与鸟之间需要信赖吗?他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
作者用信赖获得了人与小鸟之间的和谐相处,但世间信赖不仅包括人与动物之
间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总之,世间离不开信赖。)
4.导学:岂止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有信赖,
请看这样一组画面。(多媒体播放一
组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画面,伴以《爱的
罗曼史》乐
曲。)
5.看到这些画面,你认为人与动物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请把你
此刻的感受写
成一句动人的话语。
6.总结: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中,目睹了一
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
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
创造
出美好的境界。请同学们仿照作者内心的感受,自己写一句有关信赖的格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文是略读课文的特点,我重
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本文
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
细心呵护、照
料珍珠鸟以及珍珠鸟是怎样与作者一步步亲近的。学生在弄懂了这两个问题
后也
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制定班级公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讨论制定班级公约。讨论的过程中,要能够总结大家
的共
同的意见,也能够仪态大方、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通过讨论交
流,了解规
则的重要性,讨论后作好小结。同时,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
倾听习惯,并能准确控制自己的发言
时间,清晰地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
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2.在讨论交流
中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自己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讲给大家听,
并能控制自己的发言时间。(重点)
3.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别人的意见,并说明不同意见。(重点)
4.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班级公约、学校规章制度等相关规定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品导入,激发交流兴趣
1.表演小品《下课》。(小品内容主要为下课时部分同学不遵守纪律,在教室里
喧哗、打闹的情景
。)
2.组织讨论: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了纪律约束会怎样?通过这个小品,你得到了
怎样的启示?
二、集体讨论,提出班级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班级也是如此。那么,在
学习、纪律、卫生方面,我们该达到怎样的要求呢?
生1:我们班的平均成绩今年要超过年级平均分,消灭不及格。
生2:我们要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争取每周都得流动红旗。
生3:我们要争创文明班集体。
师:好!大家提出了我们班的建设目标。但是,该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生:我们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用这些制度来约束自己,早日实现这个目标。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制定出大家都认同的规章制度——班级公约。
三、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1.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公约。
师:什么是
公约?就是大家要共同遵守的东西。先写出两到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
要的班级公约。
生1:晨读之前同桌相互检查作业、相互检查个人卫生。
生2:自习课,小组长听写生字词,考查背诵内容。
生3:课间不在教室里喧哗、打
闹,体委组织到操场上做活动。每周至少组织2
次午间足球、篮球等大型体育活动。
生4:每天放学要做到人走桌净。还要举办“节约用纸、节约用电”等环保赛事。
……
师:接下来我们按照学习小组,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到的班级公约,制定小组公
约。交流时要做到(出示交流要求):
(1)注意语速和发言时间,表达清楚,声音响亮,仪态大方。
(2)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
(3)去除条约中不合理的地方和重复的地方,形成小组公约。
2.小组内进行口语交际。相互之间给予评价。
3.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4.按照要求进行评议。
四、全班表决,形成班级公约
1.小组指定一人介绍本组想到的班级公约。
2.其他同学逐条表决,形成班级公约。
师:同学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刚
才大家制定了班级公约。我们要牢记
班级公约,争创文明班集体。
3.委派班委会成员课后打印、张贴公约。
教学反思
每一个学
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大家共同来实现,集体的荣誉靠大
家共同来维护。所以班级公约的存
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种强
制约束的工具。讨论商定班级公约的过程,
既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又是锻炼
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给自己的班级制定班级公约,使他
们在真实的
情境中进行活动,学生就能说真话,吐真情。参与活动,把时间让给学生,让学
生在
活动中体会生活、自我教育,把教育内化为积极行动。
班级公约的制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
解,沟通了同学之间的看法,更重要的是
促使学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
课后
,班委会成员把公约张贴在班级醒目之处,并请同学签名。在情感上,
学生能够接受班级公约的制定活动
,并有按照班级公约规范自己言行的意愿;在
行为上,大部分学生能够表现出符合班级公约的行为。
习作指导方案
“我的心爱之物”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写自己的心
爱之物。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四篇优美的文章之后的
写作训练。这四篇课文分别写了散文诗一样优雅的白
鹭、朴实无华的花生、饱含
乡情的桂花和孩子般可爱的珍珠鸟。本次习作让学生仿照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写
自
己的心爱之物。这个“物”可以是动、植物,可以是玩具、衣物等。写完贴上图
片,和同学们
分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把心爱之物的样子,
怎么得来的,怎么成为
心爱之物的写清楚。(重点)
2.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重点)
3.指导学生办好“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
2.准备范文。
学生准备:1.自己的心爱之物的事物或照片。
2.布置“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所需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像琦君笔下家乡的桂花,冯骥才眼中可爱
的珍珠鸟。你的心爱之物
是什么呢?
2.学生畅所欲言,展示心爱之物。
(1)实物展示一些便于携带的物件。
(2)照片展示。
3.小
结:同学们的心爱之物有自己最爱的玩具小熊,有亲手制作的陶罐,有养
了几年的宠物,有爸爸买给自己
的礼物,也有妈妈为自己织的毛衣……让我们像
本单元课文的作者一样,把自己的心爱之物写下来吧。<
br>
二、回顾课文,复习写法
1.回忆《白鹭》《桂花雨》《珍珠鸟》等课文
,以其中一篇为例,说说作者主
要介绍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2.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的?
预设:
生1:《
白鹭》的作者通过和白鹤等动物进行比较,写出了白鹭的颜色和身段的
精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介绍了
它在捕食、休息、飞翔方面的特点,把白鹭比
作了一首充满韵味的散文诗。
生2:《
珍珠鸟》既写出了珍珠鸟胆小的特点,又写了珍珠鸟与作者和谐相处的
画面,通过胆小和与人大胆交往的
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
通过描写作者对珍珠鸟的精心照顾,直接表达了对珍珠鸟的
喜爱之情。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1.在学习小组内聊一聊自己的喜爱之物。
2.教师提示交流要求:
(1)交流时要介绍清楚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2)把它成为自己的心爱之物的原因介绍清楚。
(3)你是怎么得到它的?
3.小组交流,组内成员通过提问来充实写作内容。
预设:
生1
:我有许多掉落下来的乳牙,那是妈妈精心为我收藏的。妈妈告诉我,她收
藏这些乳牙是因为一看到它们
就能想起我童年时活泼、快乐的样子。
生2:我过9岁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
个“骑毛驴的阿凡提”——瓷制的储蓄罐。
这个“阿凡提”真是惹人喜爱。它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戴着
一顶黄澄澄的帽子。
两条细如月牙的眉毛向上挑起,下面嵌着一双圆圆的、发亮的黑眼珠,透出渊博的学识和超人的智慧。最逗人喜爱的是它尖尖的小鼻子下面那两撇浓重的八字胡
竟和下巴上微微翘起
的胡子连在了一起,把它那张小嘴巴遮得严严实实的。
生3:爸爸从西安带回来一套兵马俑模
型,里面有5个栩栩如生的陶俑。我可喜
欢它们了!
生4:我的心爱之物不是饼干,
不是巧克力,不是自行车,不是呼啦圈,不是玩
具考拉,不是泰迪熊,不是电脑,更不是芭比娃娃!我的
心爱之物就是——书!
四、指导习作,合作修改
1.明确要求。本次习
作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心爱之物。要写好本次习作,必须
注意以下几点:
(1)把心爱之物的样子、怎么得来的写清楚。
(2)重点写好它成为自己心爱之物的原因。(通过具体事例来写清楚)
(3)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2.教师指导。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
可以按照描写外形、得来原因、成为心爱
之物的原因的顺序来构思。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分组讨论,修改习作。
三读修改法:
(1)一读,读出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2)二读,读出用词是否准确,叙述是否具体生动。
(3)三读,读出作者是否表达出了自己对心爱之物的喜爱之情。
5.班内交流。挑选一篇优秀的和一篇稍差的习作进行班内集体赏析修改。
6.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关注:
(1)哪些内容写得具体生动?
(2)你从哪里读出了这是作者的心爱之物?
7.学生再次自行修改习作。
8.誊写作文。
五、课后延伸,制作专栏
1.教师总结习作情况。
2.教师指导制作“我的心爱之物”专栏。
3.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和心爱之物的照片张贴起来,进行展览。
例文引路
小小的断尺
我有一把小小的断尺。所谓“断尺”,就是将一把完整的
塑料格尺掰断形成的。
尽管它的身上有着数不胜数的刮痕,而且上面的刻度、数字也都模糊不清了,但<
br>是仍被我珍藏着。①你一定会问:“这么一把破旧的断尺,为什么你会这么珍惜
呢?”这还要从两
年前的那次数学考试说起。②
那天早晨我吃完早饭,一看时间,离上学只剩二十分钟了。一想
到还要参加数学
考试,我就匆忙背起书包跑向学校。
来到教室,只见同学们都已经做
好了考试前的准备。我赶忙坐到位置上,从书包
里一一拿出草稿纸、铅笔、橡皮……咦,我的那把直尺呢
?我在文具盒里和书包
里寻找着,却始终不见直尺的踪影。我这才想起来,由于我来得太匆忙了,也许<
br>是把尺子落在了家里。啊,直尺对于数学考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呀!做画图、量
距离的题,没有尺
子怎么行!我又不停地在书包里翻找着,期盼着会有奇迹出现
——也许它就躲在某个角落里!可是结果令
人失望。离考试开始只有五分钟了,
这可怎么办?
③
我急得满头大汗。
正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在我的肩上拍了一下。我转过身去,发现是坐在我
后面的好朋友宇超。
他问我:“你在找什么呀?”我沮丧地说:“我忘带格尺了……”
“哦,我来看看我有没有多余的。”<
br>④
说着,他便打开了文具盒。可是,里面只
有一把塑料尺子,而且还是一把新尺子。满怀
希望的我又一次陷入了失望。这时,
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只听“咔”的一声,那把尺子被宇超一折为
二。他把半
截尺子递给我说:“虽然是断的,但应该也能凑合着用。”
⑤
那一刻,一股
暖流
涌进我的心田。我接过那把断尺,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试卷中还真有几道画
图题,我凭
借着这把断尺,顺利
⑥
地完成了考试。考试结束后,我想把断尺还给
宇超,可是他却说
:“给你了,就当留个纪念吧!”
这就是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这把断尺的原因,因为它象征着
同学之间真挚的友
谊,它已经成了我的心爱之物!⑦
行文写法赏析
❶交代所写事物,外观描写细致,突出“珍藏”二字。
❷代替读者提问,自然引出回忆。
❸将心理描写融入叙述之中,充分写出了小作者当时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❹对话描写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是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
❺细节描写体现了宇超同学对小作者的帮助是“毫不犹豫”的。
❻“凭借”“顺利”说明朋友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
❼总结全文,抒发情感。
总评:1.小作者的心爱之物竟然是一把破旧的断尺,习作选材就很有新意。
2.习作主体部分通过叙述小作者的一次考试经历,声情并茂地说明了断尺成为
心爱之物的原因
,记叙条理清晰,细节丰富。
3.开头交代心爱之物是什么,自然引出下文,中间部分展开回
忆叙述相关事件,
结尾总括全文抒发情感,全文行文流畅,结构完整。
教学反思
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没有书写的欲望,不能写真事诉
真情。
我们的写作指导就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这个
内容是学
生乐于交流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准备自己心爱之物的照片,携
带便于展览的实物,在课上向大家
展示并介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能放松自
己,从而激发起他们交流的兴趣与意愿。交流过后,顺势进
行写作指导。此时学
生的思路与激情已经被激活,他们渴望自己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心爱之物的喜爱之情。这样,习作方法的指导就水到渠成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的习
作中也充满真挚的情
感。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练习写句子。(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词句段运用的练习,体会运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的写法。
(重点)
3.学习本单元写法,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4.诵读并积累古诗《蝉》。(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古诗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李白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通过阅读名家作品,认识了四
种美好的事物。它们分别是郭沫若笔下
散文诗一样优雅的白鹭,许地山笔下朴实无华的花生,琦君饱含乡
情的桂花,冯
骥才孩子般可爱的珍珠鸟。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我们的收获吧。
二、交流平台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以课文为例说一说。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补充。
4.师生小结,明确:
(1)
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有的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有的引起了作者深
深的思考。
(2)《桂花雨》中描写了摇桂花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鹭》
介绍了白鹭的色素、身段的适宜,白鹭在觅食、栖息、低飞时的悠然自
得,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无限喜爱
之情。
《落花生》借花生的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
《珍珠鸟》介绍了珍珠鸟的可爱,通过“我”和珍珠鸟的相处,告诉我们他是如
何获得珍珠鸟的信赖的,
表达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同时说明“信赖,
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有发现。
1.(出示教材中例句
)读一读,思考:这三个句子分别描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
什么相似之处?
2.引导学生交流:
句1:描写的是花生。通过写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与桃子、石
榴、苹果的果实
挂在枝上,时时炫耀自己的特点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朴实无华。
句2
:描写的是白鹭。通过和白鹤、朱鹭、苍鹭的形、色进行比较,突出白鹭的
色素适宜、身段精巧的特点。
句3:描写的是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的装饰。通过和城里高楼前的石狮子、大
旗杆
比较,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天然、有趣、生机勃勃。
3.小结:这几个句子都是通过与其他事物作比较,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
4.学生齐读句子。
(二)辨一辨,学一学。
1.PPT出示词语“开辟、姿态”及其例句。学一学。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同一个词语在两句话中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语言环
境想一想、议一议。
(2)学生交流明确:
开辟:第一句中的“开辟”是开拓扩展的意思。第二句中的“
开辟”是开创、创
立的意思。
姿态:第一句中的“姿态”是指姿势、
样儿。第二句中的“姿态”指的是态度、
气度。
2.PPT出示词语“温和”,运用两种意思分别造句。练一练。
(1)形容气候。
例:江南的春天气候温和,到处鸟语花香,让人喜欢。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草木抽出了新芽。
昆明这个地方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2)形容性格。
例:大熊猫性情温和,大家都喜欢它。
我的老师和蔼可亲,总是用温和的眼神看着我们。
我把隔壁邻居的窗户打破了,爸爸
一反平时的温和,严肃地批评了我,带我去向
邻居道歉。
3.你还知道哪些词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吗?说一说。
例:骄傲
(1)小红虽然学习成绩很好,可她一点儿都不骄傲。
(2)小红学习成绩很好,她是全家人的骄傲。
例:原来
(1)原来这个地方是一大片荒地,现在已经高楼林立了。
(2)这里怎么这么湿呢?原来昨晚下了雨。
四、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们发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了吗?会在不同语境中使
用同一个词语了吗?
会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了吗?能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吗?
2.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累很多东西,比如优美的词句、课文语段、古诗词等。
本单元《白鹭》
就要求我们背诵下来,谁来背诵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这节课我
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蝉》。
二、日积月累
1.播放古诗《蝉》的朗读动漫,学生跟着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可以相互
请教或问老师。
3.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4.教师范读,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朗读,读出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5.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关键词语的意思。
垂:古人结在
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这里把蝉比作垂。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6.赏析诗境。
(1)同桌交流:结合插图,联系生活,说一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全班交流,指名上台说从诗句中看到的画面。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课堂小结
这首
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作者托物言志,第一、二句
以蝉的栖高饮露、鸣声远传暗喻人的
清朗俊秀、高标逸韵;第三、四句分别用“自”
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
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
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诗人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br>
5 搭 石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
读一
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本板
块正是据
此设置的阅读策略单元。《搭石》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家刘
章的一篇散文。写了家乡人摆搭石
、走搭石的情形,赞扬了家乡人互相谦让有秩
序的淳朴民风。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完成练习
。教师采用“探究、
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以寻找“美”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br>小组交流,体会字里行间的人性美,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
生捕捉信息,解决
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重点语句的课件。
2.搜集作者刘章的资料,准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
学生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节小诗: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2.自由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发现: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4
.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从简短的一节小诗中读懂了那么多。那你们知道这
首诗是谁写的吗?对,这首
小诗的作者是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的照片)有人称他
是“农民诗人”,因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
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
多年。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
牛羊,
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他还特地为故乡的
搭石写了
一篇文章——《搭石》。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
稳稳的。
5.齐读课题。
二、借助导读,明确方法
1.过渡:这一课与
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课前导读(出示课前
导读)。
(1)指名读课前导读。这段话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小结:这个导读内容有
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我们快速读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二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告诉我们怎样去快速读文
。
2.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3.阅读
这篇文章,同学们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生交流:
2分钟、3分钟、4分钟等,
时间长短不一。)
(1)生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
A
.我就是按照导读去读的,一直读下去,没停。比如“汛期”这个词我不懂,
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
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了。
B.我也是这样,一直读下去。我读到第3自然段开头的俗语“
紧走搭石慢过桥”
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得特别生硬,但我没有回读。我一直往下读,读着
读着,对这句话好像有一些理解了。
(2)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经
领会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就
是集中注意力去读,暂时放下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都不影响我们读懂文章
的
大致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汛 间 谴 惰 衡 协 绰
(1)检测学生对多音
字“间”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读准“间隙、间隔、中间、
时间”等词。
(2)学生齐读会认字,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学习效果,考一考会认字的读音。
2.理解词语。
(1)出示: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
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
B.我仿佛看到了溪水涨得很快。——哪个字让你有溪水涨得很快的感觉?(猛)
(2)出示:
汛期 间隔 联结 平衡 懒惰 平稳 俗语
①指名读。
②谁能说说“联结”的意思?指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义。
(3)出示:清波漾漾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①指名读。
②说说自己能够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正音,把句子读得正确、通顺。
句子一: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句子二: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
而行。
句子三: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组织学生交流。边说边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3.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话搭石(第1自然段)、摆搭石(第2自然段)
、走搭石(第3、4自然段)、赞搭石(第
5自然段)。
五、细读课文,感悟美好心灵
1.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东
西。刚才,大家
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到文中介绍
搭石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
,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
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
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
去,这就是搭石。
(2)指名读句子。
看着书上的插图说出“二尺左右的间隔”中的“间隔”就是“距离”的意思。
(3)体会搭石的重要。
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师在
读课文的时候,一边
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
p>
了: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答这个问题
吗?
预设:
A.“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洪水会冲走原来的搭石
,或者把搭石
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通过师生交
流理解“汛期”——江河水位定期性的上涨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
月到九月。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
台风天气的影响,雨水较多,江河水位容易
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B.“山洪过后,人们出工、
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加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生对话,体会搭石的作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挽裤)
收工要——(生: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生: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
这样不停地脱鞋挽裤,真是——麻烦!
一旦到了秋凉之后,溪水变得冰凉,人们就——(生:没法通过这条小溪了。)
所以——(生读
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
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
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
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无须脱鞋挽裤。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C.“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
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
常年不断。”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来来往往都要从小
溪经过,如果没有搭石,
那天凉的时候,人们过小溪就会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
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经和乡亲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
起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
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
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
小溪里横着摆上
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4)感受人们的用心。
可通过表演来理解“麻烦”。
是啊,同学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答了问题,还知道了乡亲
们的生活离不开
搭石。请你再细细地读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你还会想到些
什么?
(5)小结:
每年,人们都要自觉、用心地摆搭石。我们从摆搭石的细节中感受到
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你认为哪些生字需要给同学们提个醒?(挽、惰、衡、隔)
2.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重点指导“惰、衡”,强调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笔画较多,要认真观察部件位置,
写紧凑。“惰”右
下“月”的撇变为竖。“衡”中部下边的“大”的捺要变为点。
4.评价书写:先小组互评,再全班评价。
七、小结本课,引出话题
<
br>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从而
感受到了乡亲们美
好的心灵。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一道风景?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
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学生互相纠错。
2.指名朗读全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搭石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
书:景美)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
过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让我
们仔细读课文,用心发现美。
(一)指导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说说
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并与学习伙伴交流
。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两个板块的学习。
1.预设板块一: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读出美感。
(2)理解“协调有序”。
①引导学生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②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
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
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搭石)
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走好?好,从这儿开始。
(3)
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
的——(生:抬起脚来)后面
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
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
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
,嗒嗒的
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
可边表演边朗读或展开想象来理解。
(4)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
(5)小结:对
!动作这样默契,这样有序。这就叫“协调有序”。(板书:和谐美)
体会得多好哇!再看看这个句子,
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美呢?
(6)结合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A.“绰”有两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a.宽绰。
b.(体态)柔
美。]
B.词语“绰绰有余”是什么意思?
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7)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①过渡: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
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
感觉?(指名朗读)
②全班配乐朗读。
2.预设板块二:
(1)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质疑: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无论、只要、一定、直到)
②理解“踏”。
A.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B.指导朗读。是
啊!正是这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
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老人的形象读出
来吗?
③体会淳朴民风,丰满人物形象。
A.老人这样为他人着想,如此
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像
你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行色
匆匆的中年人,无论怎
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
/p>
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民风,
代
代相传哪!
B.小结:从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br>我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板书:奉献美)
(2)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指名朗读。
②引导学生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
指导朗读: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
和敬老,也重重地敲击着我
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
告诉大家。
④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⑤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
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
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生交流)
看样
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
词来证明。
⑥理解“理所当然”。这里的人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①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
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
还是一种美(板书:谦让美、敬老美)。家乡的人们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
理
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还有哪些
“假如”呢?
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呢?请把你想到的情景写
下来。
②生写话,稍后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内涵
1.一排排平
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
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
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
段。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
善良的心,是联结村民们情感的纽带,
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3.导学
: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
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
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俯下身子背老人过搭
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同学们,在我们
的身边,你还发现了
哪些美呢?
4.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
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好人好事。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升
华情感,感悟搭石所蕴含的人性美。通过寻找身
边的美的活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激发他们的人性美
。让学生从对文本的理
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发现美,创<
br>造美。
四、学习写法,课外拓展
1.过渡:在农村的山野溪流中,
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没有熟视
无睹,而是从心中流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的滋润心田的文章
。这不仅因为作者仔
细观察生活,还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进行写作方法方面的指导。
3.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
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
的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
身
边的美吧!
:学习作者“小中见大,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记
录身边的
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并不深奥难懂,
但其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
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
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
讨论。因为课文中蕴含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
看不
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
语言的积累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
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
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
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强化这
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
有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文中“我
搭你走,你谦我让”,这种人与人的和谐之美
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中。在本节课
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发现
其中的美
并想到与它相关的人或事。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表达美,既是对课文的延
伸,又
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呢?
6 将相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将相和》课
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课
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
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
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因果关系错综
复杂。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
系、把握人物形象。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
交流——教师点拨”的学
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
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
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
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
《史
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将相和)
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内容
1.过渡:上一课的课前导读给我们提出了快速阅读方法的
建议,这一课我们继
续学习怎样快速阅读,看看本课给了我们什么建议。(出示课前导读)
(1)指名读课前导读。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建议?
(2)小结:这一课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
读。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4)这篇文章内容
比较长,同学们都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
(生交流:3分钟、5分钟、6分钟等,
时间长短不一。)
(5)生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
师:同学们阅读用的时间差距有些大,请用时较少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阅读的。
生:我用的时间是3分钟多一点,我是按照导读连词成句读的,阅读速度提高了
很多。
师: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第8自然段中蔺相如说的一段话:“秦国的国君历
来不守信用,我
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
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
把璧送来。”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
看到了多少内容?
生1:我一眼看到了“秦
国的国君”。我就把这几个字当成一个字来读,没有一
个字一个字地去读。
生2:我
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把这个句子当成一
个词来读。
师
: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看到了多少
内容后,接着往下读。
2.教师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指名认读。
(2)通过组词区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
(3)强调易错字音:“臣、辱
、擅”是翘舌音,“罪、辞”是平舌音;“怯”读
qiè;“诺”读nuò。
3.学生练习朗读课文。要求:
(1)独立朗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小组内交流并理解“和氏璧、召集、商
议、强逼、抵御、推辞、无价之宝、
完璧归赵、同心协力”等词语,扫清字词句的障碍。
(4)组长领读生字、词语。
(5)小组内进行生字词检测:指读、抢读、轮读等。
4.再次快速
读文,课件出示阅读思考:读了课文,你会发现课文主要写了三个
故事,你能为这三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
标题吗?
5.学生小组合作,找到三个故事所在的段落,并给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6.全班交流,师板书三个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三、走进经典故事,激活人物形象
1.学生自主阅读“完璧归赵”,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引导学生掌握理清记事文章脉络的基本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赵王得到了无价之宝和氏璧是起因;秦
王得知后想骗取和氏璧,
蔺相如巧妙周旋是经过;蔺相如认清秦王面目,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是结果。
)
2.精读“完璧归赵”,赏析人物形象。
(1)秦王的言而无信从哪些
语段中可以表现出来?(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
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精读第6自然段,初步概括蔺相如的形象。
①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思考: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勇有谋、自信能够解决麻烦的人。)
(3)精读趣演第7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②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第7自然段的内容。
③全班表演,奖励优秀者。
④师生共同总结人物特点。(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随机应变、足智多谋、不
畏强暴、爱国的人。
)
可从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条进行分析概括。
(4)小组内合作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蔺相如的智慧。
①组内指名朗读,将蔺相如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②小组讨论:你怎样理解蔺相如
对秦王说的话?(蔺相如洞悉秦王本性,料定他
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并且以“信用”作为法宝来震慑秦
王,使得秦王即便想杀
他,也不能杀他,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5)小组内练习讲一讲“完璧归赵”的故事。
3.小结: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值得人们称赞。
四、提示书写要点,规范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
2.教师选取重点字指导书写。
臣:第二笔是短竖,不是竖折。
献:左下部里面不是“羊”。
典:中间的横不出头,两竖出头。
荆: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3.学生练写“臣、献、典、荆”,互相评价。
4.教师课件演示其他生字的笔顺规则,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
5.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全班评价、展示。
五、整体朗读课文,巧妙布置作业
1.学生练习把握好角色,朗读《将相和》。
2.学生练习将“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朗读练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
备。练习讲故事,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内
容,二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大意,巧妙设置情境
1.导入:同学们,
《将相和》这篇课文共由三个故事组成,你们还记得吗?我
们已经学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谁来给
大家讲一讲?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二、走进“渑池会面”,体会“机智过人”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是起因;席间
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蔺相如
挺身而出,保护赵王是事情的经过;秦王也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走赵王是结果
。)
2.抓住重点,剖析故事。
(1)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蔺相如
为什么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
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②全班交流。(蔺相如看到秦王用让赵王为他鼓瑟的方法
来侮辱赵王,特别气愤,
所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样,是因为秦王知道大将军
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2)阅读思考: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面时起到了
什么作用?初步概括廉颇的人物
形象。
要结合与廉颇有关的历史事件下结论。
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
br>②全班小结。(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说明廉颇英勇善战
,就连秦王也畏惧他几分。)
3.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渑池会面”的故事。
三、走进“负荆请罪”,感受“知错能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5~17自然段。
(2)请学生画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
(3)学生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教师相机整理小结。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
让他下不来台!”
①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②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
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面”时又立了功,所
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自然心里会
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
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
闹不和,就会削
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从蔺相如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②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3)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17自然段。
②“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
罪。”从这句话中可以
看出廉颇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3.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剖析“将相分和”,领悟“爱国情怀”
1.学生思考:
(1)蔺相如
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两件
事上立下汗马功劳。)
(2)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于自己之上。)
(3)将相又和好,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4)分别概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胸
怀
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
全大局、爱国的人。)
(5)分析蔺相如和廉颇在思想上的共同特征。(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6)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中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为重更好。
2.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3
.组织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因,负荆请罪
是果。)
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只是《史记》中的一篇,像这样
的好故事,《史记》中还有
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说出在学习、生活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大家耳熟能详。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怎样
才能做到“长文短教”,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取”,为落实教
学目标服务的重点词句段;“舍”,学生自学能读懂的课文内容、情节部分。再
根据学段要求和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特点,准确选择每个故事中的重点句段
进行语言训练,再用教师的小结语言进行
串联提升,点明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
完整性。与此同时,教师又引
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演一演”这种学习方式来感受人物
形象。
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先练习分角色演一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学生在表演
故事的过
程中,不但深刻地理解了人物形象,而且有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这种
体验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
阅读名著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
标准》强调:阅读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
法。本文是科普类说明文。作者运用
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列举出比猎
豹跑得快的物体,最后说明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是光,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课文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自然段之间衔接得很紧密,采用了段首提出问题,段尾给
出答案的表达形式。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读一读、
画一画等方式进行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介绍事物所采用的说
明方法。同时,提高默读的速度,了解课文的主
要内容,是这篇课文的一个训练
重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以提高
阅读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猎豹的资料以及课文中出现的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的资料和
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析题读文
1.多媒体出示谜语:似虎不
是虎,速度快过虎。身披花点衣,羚羊填饱肚。(打
一动物)
2.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猎豹。
3.指名汇报关于猎豹的资料:猎豹
又称印度豹,猫科动物,肉食,主要分布在
非洲。全身有斑点,体型纤细,腿长,头小。主要食物为羚羊
,奔跑速度极快,
寿命一般是15年。
4.教师小结,引出课题:猎豹的速度是极快
的,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这
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猎豹的速度有关系的课文。(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
6.过渡:猎豹奔跑的速度已经很快了,还有比它更快的
事物吗?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检测字词
1.自由读课文,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多音字“冠”在本课中的读音。
(2)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可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2.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指导书写“喷、圈、置”。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喷:左右结构,注意右上部的书写,两个短竖向中间倾斜,“贝”最后一笔是点。
圈:全包围结构,注意书写顺序,最后一笔是横。
置:上下结构,注意上半部分是“四”的变形体。
要强调“置”的读音是zhì,不是zhǐ。
(2)学生书空生字,感受字的行笔。
(3)教师范写。
(4)学生独立练写,教师巡视。
(5)师生共评后,学生修改。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带着对题目的质疑,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
内容,并记录下所用的
时间。课文都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比猎豹快?可以在书上画一画,并按照快慢<
br>的速度排一排。
2.默读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排出顺序。(板书:光 流星体 火箭
喷气式飞
机 游隼 猎豹 鸵鸟 人)
3.概括本课主要内容,指名回答,教师及时补充。
结,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四、巩固字词,结束学习
1.读准词语。
猎豹 冠军 陆地
俯冲 高速公路 搭乘 火箭 发动机 呼啸而过 手电
筒 赤道 难以置信
2.给下列字注音。
冠( )军 王冠( ) 鸡冠( )花
夺冠( ) 喷( )气式飞机
要放手让学生交流总
喷( )香 喷( )水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
1.直接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2.快速默读课文
,回忆文中介绍的比猎豹快的事物有哪些,按照一定顺序排一
排。(板书)
二、精读课文,明确方法
(一)交流阅读用的时间,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要时刻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教学。
上节课默读课文时,我们
记录了时间,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时间用得少的同学是
怎么做到的?
1.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2.指名汇报。
预设:
<
br>生1:我读到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知道这一段要讲的内容是猎豹的速度比
鸵鸟的速度快。<
br>
生2:我发现每个自然段都是讲一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的速度快,这
样我读得更快了。
要引导学生围绕课后习题进行交流总结。
生3:有些不影响理解课文的生词,我没有管,继续往下读,也很快。
……
3.小结: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前两课,我们知道了想要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首先注意力必须
要集中,不停读,不要回读,其次要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
一个字地读。今天我们又知道了借助关键
词句,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本文大部
分自然段的开头都很有特点,基本上概括了本段所要讲的内容,这
样,我们可以
抓住自然段开头的内容跳跃性地读文,也可以围绕开头进行扫读。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作用。
(1)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
作用?
(2)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总结:开门见山,引起下文。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抓住“差远了、最大、冠军”等词语,体会鸵鸟奔跑
速度之快。
(2)多媒体出示动
画(人在奋力地跑,鸵鸟轻松赶超),引导学生感受作比较的说
明方法的好处。
(3)引导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很快。鸵鸟奔跑的速度更快。
②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
速度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
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2千米每小时
。
3.讲解作比较和列数字这两种说明方法。(板书:作比较、列数字)
(1)讲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把人奋力奔跑的速度和鸵鸟的速度比较,说明鸵
鸟的速度快,这样的说明方法叫
“作比较”。
(2)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①多媒体出示: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
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鸵鸟
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2千米每小时。
②解析:这里列
举了“24千米每小时”“72千米每小时”这两个数据来说明人
与鸵鸟奔跑的速度,这种说明方法叫“
列数字”。
(3)小结: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往往是通过比较显示异同,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
表达效果。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句子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令人一目了然,给
读者清晰的印象
。本课多处运用了这两种说明方法,要善于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运用说明方法的妙处。
(三)学习第3~8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默读第3~8自然段,小组讨论,完成下面表格。
有效利用学生课堂活动卡,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事物
重点词语
运用的说明方法
快的程度
2.指名汇报,体会说明
方法的作用。同时,多媒体动画出示各个事物运动的比较
图,体会速度之快。
3.多媒体出示游隼、喷气式飞机、流星体等事物的图片和资料,进一步理解课
文。
4.小结:世界万物无奇不有,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三、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1.作业:
(1)运用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
法,读目前你正在读的书,看看是否提高了阅
读速度。
(2)运用今天所学的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写你周围的某种事物。
2.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但了解了比猎豹的速度快的事物,还学会
了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把
事物的特点写清楚、具体。同时,我们学会
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
生活中,可以学以
致用,逐渐提高。
板书设计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光 流星体 火箭 喷气式飞机
游隼
猎豹 鸵鸟 人
作比较、列数字
教学反思
本课选自孩子们都喜爱的一套科普读物——《妙想科学》。课文以孩子熟悉的赛
跑游戏讲述了“速度
”这一抽象的概念,让孩子在惊异中轻松领会了“速度”这
个术语的意义。为了能够深深吸引孩子对科学
的关注和好奇,引领孩子面对广博
的科学世界,我在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对教育措施、步骤进
行了简要
的改进,反响十分不错,超过了教学预期效果。
首先,我延续课文特点,一
步步引导学生参与文中的“赛事”,激起学生阅读的
欲望,在关注孩子们的读的速度的基础上,传授快速
默读的方法,事半功倍。
接着,我把对列数字、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的讲解,形象化、具体化
地融入文中
语段和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轻松理解并学会运用。
最后,我总结文章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切都水到渠成。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当培养小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比如,要求
小学
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这样,学生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快速
地消化和处
理信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
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信
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本单
元是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为主题的板块,本篇课文是本组速读
训练的第四篇。学
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速读经验,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既关注学生已有的速读整
篇课文的能力,又夯实带着问题速读部分段落的能力,在层层练习中培养学生的
速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剪辑《地道战》的影视资料。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地道战的资料。
2.读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情感
1.多媒体播放《地道战》的视频剪辑。(板书:地道战)
2.学生畅谈观看感受。
3.教师深情介绍: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
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
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
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
这就是地道
战。(板书完整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4.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后质疑。
预设:
冀中的地道战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
冀中的地道是什么样的?
做好铺垫。
二、速读感知,分层内化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2.组内交流并汇报。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生交流自己速读的策略,教师相机巡视点拨。
预设:
生1:带着问题读,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
生2:抓中心句,就知道这段话要讲什么,所以读得很快。
3.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收获,然后根据问题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主要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主要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篇末点明本
文主题。
4.导学第一部分:地道战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学生学会围绕课题质疑,为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再次速读第1~3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提取信息快,用时少
。
在比赛中激发学生速读的兴趣,教给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
(3)指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相机导读第1自然段。
①指生朗读课文。
②引导学生抓住“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感受斗争形势的严峻。
③相机理解并识记“侵略”。
(5)相机导读第3自然段。
①指生朗读课文。
②指导学生抓住“奇迹”,联系课文感受地道战的作用。
③相机理解并识记“堡垒”。
④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奇迹感。
三、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在地道战的式样中画出令自己
感动的内容,并简单写
写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战争及抗日英雄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组织学生交流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
2.课件呈现课文题目及部分词语。
(1)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侵略”说句话。
3.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冀中的地道
战》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冀中的
地道战的独特魅力。(板书:冀中的地道战)
二、研读课文,感悟智慧
1.导思:快速默读,看看第二部分写了几层意
思,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
注,想好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主要内容。
第一层:地道的结构。
第二层:地道在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
第三层:地道防火攻、水攻、毒气攻的设备和结构。
第四层: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1)学习第一层:地道的结构。
①导学:再次速读第一层,提炼信息,做成思维导图。
维导图,教给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的方法。
②学生到前面汇报自己的思维导图,其他学生相机补充。相机识记“丘”“搁”,
多音字“任”
在本课读rén。
③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介绍地道的结构。
④屏显填空:
引导学生尝试画思
这部分先介绍地道的(
);接着介绍地道有挖在( )的,有挖在( )
的;然后介绍地道里有( ),有(
),可以( )、拴牲口、( )、
作厕所;洞里还准备着( )、( )、(
)、( )。最后介绍地
道里有( ),人藏在洞里,既不( ),又不(
),还可以在里面
( )呢。
⑤导思:这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看到这样的地道结构,你有什么感受?
⑥小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足见其构思巧妙。
(2)导学第二层:地道在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
①引导学生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识记“陷、拐、岔”三个字。
③指导学生读出自豪和敬佩之情。
(3)导学第三层:地道防毒气攻、火攻、水攻的设备和结构。
①速读第三层,小组合作画画示意图。
②引导学生谈谈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
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
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这句话的感受。
③指导学生用“任……也……”说话。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导学第四层:地道里的通讯联络。
①速读第四层,小组合作演一演。
通讯联络方法。
②相机理解“吆喝”的意思。
③导思:这里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④小结:这一段具体地
介绍了地道的结构和设备,说明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有效
地保护了自己,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反映了人民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阅读体会。
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
情况下产生的
,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以及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
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
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小结: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
今后写作时我
们也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视频激趣,拓展写作
1.播放地道战的精彩视频片段。
2.导学:同学们,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
奇迹,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
么感受?请同学们课后写下来。
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来感知地道里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对速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从最开始的整体速读到每一
部分
的带着问题读,都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和技巧。而在感知第二部分
时则循序渐
进地引导学生由自学到同桌合作学、小组合作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
第二单元
习作指导方案
“‘漫画’老师”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
老师,先想一想你的老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在外貌、
性格、喜好等方面,再试着运用本单元课文中一些
写人的方法,选择一两件能突
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完
后,可以拿给你写的老师看,看看他对你的习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老师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来写。(重点)
2.能够运用本单元写人的方法,把选择的事情写具体,语言生动有趣。(重点)
3.通过回忆、交流等方式,体会老师的辛劳,激发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通过观察、采访的方式了解老师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明确要求
1.导入:同学们,我想每位同学都喜欢看漫画、画漫画吧?你喜欢哪些漫画人
物,为什
么?漫画里的人物特点非常突出,再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
人觉得既可爱又有趣。如果要给一
位老师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课件出示教
材配图)
今天,我们就要把我们身边不
是父母胜似父母的可爱的老师们用文字“画”出来。
(板书课题:“漫画”老师)
2.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名读习作要求。
二、指导思路,下笔成文
(一)细心回忆,画老师。
1.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观察了自己喜欢的老师,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在
脑海中回忆一下:他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他有什么喜好?性格怎样?请同学们睁<
br>开眼睛,用简单的线条把这位老师画下来吧。
2.指导学生在纸上简单画画老师,注意老师的外貌、神态、衣着等外部特征。
(二)汇报交流,猜老师。
1.小组内交流介绍自己画的老师的突出特点,可以从外
貌、衣着、性格、喜好
等方面来介绍。其他组内同学认真倾听,然后猜一猜这位老师是谁。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全班同学猜一猜,教师适时点拨。
3.指导学生把老师的特点写下来,注意语言要幽默有趣。
(三)选择事例,写老师。
1.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件能突出这位老师特点的具体事情
在小组内说一说。注意
叙述事情时,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等,使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2.选择叙述比较完整、语言风趣的学生在班级内汇报,教师适时点拨,集体评
议。
3.教师读范文,引导学生把握写作思路和方法。
4.引导学生个性表达,动笔写作,加入开头和结尾,完成整篇习作。教师巡视
指导。
三、交流习作,互评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借助评价表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2.选取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老师听,看看老师有什么评价。
范文引路
令人喜爱的祝老师
如果要给我们的语文老师祝老师画一幅漫画,
那漫画中的她一定是这样的:穿着
非常时髦的套装,脚蹬一双高跟鞋;一头披肩的长发,如黑色的瀑布;
一张小小
的瓜子脸,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薄薄的嘴唇显得红扑扑的。
①
怎么样,我
们
的祝老师漂亮吧?有气质吧?现实中的她就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喜爱她,是因为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和她的爱读书。
②
祝
老师那双漂亮的大眼睛,会说话!一走进乱哄哄的教室,她就会用那双大眼睛
四处扫视,再调皮的学生,
只要一遇到这锐利的目光,就会马上“偃旗息鼓”。
讲课时,她还会用眼神来鼓励我们呢!我至今还记得
,那次我们学习《推敲》这
篇课文,祝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贾岛会冲撞韩愈的仪仗队呢?”我觉
得
自己知道答案,便轻轻地举了一下手,但一向胆小的我又怕答错,就又迅速地放
下了。祝老师的眼睛迅速地捕捉
③
到了这一切,于是,她微笑着对我说:“敏琪,
你
来试一下,好吗?”我只好紧张地站了起来,说道:“因为贾岛……”不知怎
么了,我的脑子里突然一片
空白,想好的答案好像全飞走了。我涨红了脸,不知
所措。就在这时,祝老师走近了我,她的双眼充满了
柔情和期待,仿佛在对我说:
“别急,勇敢一些,老师相信你。”我平复了一下心情,努力地想了一下,
说:
“因为贾岛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在比比画画,他一直在想用‘推’好还是用
‘敲’好,
入神到连身边的人都看不见了。”祝老师非常满意地点了一下头,那
双大眼睛中瞬间又充满了赞许,分明
是在说:“你说得真好!”
④
那时,我从心
底深深地感谢祝老师。
我们还很佩服祝老师,因为她特别喜欢读书,她的办公桌上总是堆着许多书。我
去办公室拿作业时,经常
能看到她捧着一本书在认真地阅读。她也常常会向我们
介绍一些好书,只要和我们讲起书中的内容,她就
会变得神采飞扬
⑤
。这时,我
们总是觉得她知道的可真多,令人佩服。
这,就是令我们喜爱的祝老师!
⑥
行文写法赏析
❶外貌描写能充分体现出祝老师“漂亮”“有气质”的特点。
❷过渡句引起下文。
❸“捕捉”一词用得好,很能说明祝老师善于观察的特点。
❹两处细节描写,既有对
祝老师眼神的描写,又有小作者的感受,充分体现出了
祝老师的眼睛会“说话”的特点。
❺“经常”“认真”“常常”“神采飞扬”,这些词语用得好,写出了祝老师喜
欢读书的特点。
❻结尾简洁,照应文题。
总评:1.习作在介绍祝老师的外貌、性格和爱好时
,能够准确地抓住其特点,给
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能够很
好地体现出祝老师的两大特点,而且做到了有
详有略,重点突出。
3.在叙述具体事
例时,从小作者的观察角度出发,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
写,将祝老师的形象加以细致呈现,使人物
特点更加鲜明。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意在用画漫画的方式激
发学生用文字“画”老师的热情,除了运用本单
元写人的方法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幽默、生动,这样才能
把一个鲜活的老师“画”
出来。本次教学通过画老师、猜老师、写老师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
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本单元写人的方法,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重点)
2.能准确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3.能够结合成语的意思,把其具体的情景表现
出来,做到语句通顺、生动、具
体。(重点)
4.背诵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并大致了解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要点,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引导学生读本单元每
篇课文的导读语,总结方法)
2
.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和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课件出示:用较快的
速度默读课文,了解文章
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课文,交流方法
1.指名读“交
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交流汇报提高阅读速度
的方法,教师相机启发学生发现,是从哪
篇课文学到的方法。
课件一一出示下面的方法:
(1)为了提高阅读的速
度,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
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搭石》《将相和
》)
(2)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
br>(3)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
读。(《什么比
猎豹的速度更快》)
(4)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将相和》)
2.组织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运用总结出来的速读方法读课文。
3.指导学生选
择合适的方法,快速阅读两篇课外文章,了解主要内容,并记录
下自己所用的时间,完成练习。之后小组
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4.小结:俗话说:“熟能生巧。”让我们不断练习,努力做到眼睛看
得快,脑
子想得快。
三、概括意思,总结方法
1.过渡:除了以上我们总结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2.课件出
示“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中的三段话,结合例句,引导学
生用简单的话语概括语句的主要意思
,抓住主干“谁怎么样了”总结概括。
3.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使我们快速阅读。
4.小结: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够帮助我们加快阅读的速度。
四、整体回顾,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加深理解。
2.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快速阅读本册书任意两篇课文,可
以和父母比比,
看看谁的速度快。
第二课时
一、由题入手,激情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成语形式短小固定,意思精辟。从小我们就积累过很多成语。
二、回顾课文,理解成语
1.引导学生正确读成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书中的四个
成语:左右为难、奋不顾身、喋喋不休、悠然自得)
2.过渡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读过的文章中,哪些语句表达的意思,让你
感受到了人物的“左右为难”或“
奋不顾身”?把这样的语句抄写在学习卡相应
的表格里,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卡,认真思考后,小组讨论问题。
4.课件出示:“大家说秦
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
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指导学生读句子
,体会“左右为难”的含义。
5.课件出示:“杨靖宇正在奋力还击敌人,右手腕忽然受了伤
,他就用左手继
续向敌人射击。不多时,他的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咬紧牙关,猛然起
身,连发两枪,击毙了两个日本鬼子。”引导学生读句子,抓住“继续、鲜血直
流、咬紧
、猛然、击毙”等词语,体会杨靖宇奋不顾身的精神。
6.引导学生领会——用具体的情景能
够表现出成语的意思,并仿照例句把“喋
喋不休、悠然自得”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在学习卡上各写一
段话。
7.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三、诵读名句,学会积累
1.课件出示四个关于惜时的名句,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朗
读句子。(指名读、齐
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
2.引导学生理解名句大意,简单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练习,指名完成,集体订正。
(1)补全名句。
①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岁月不待人。
②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空悲切。
③不饱食以__________,不弃功于__________。
④多少事,_
_______;天地转,________。一万年太久,______________。
(2)连线。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葛洪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岳飞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陶渊明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毛泽东
4.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集体背诵。
5.小结:“一寸光阴
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
和时间赛跑,获得成功。
9 猎人海力布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猎人海力布》是一则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为了拯
救乡
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的事。人们世世代代怀念他,他的故事在民
间广为流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本年段的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能了解
事情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
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本
教案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海力布的语言、内心活动来感悟人
物形象。通过默读、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思考、交流、感悟主人公的精神境界。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习作“缩写故事”
做好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生字书写动漫、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图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
的故事。你能根据这
些图片猜出这是哪些民间故事吗?
2.课件出示传统民间故事插图:《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渔童》。
3.导入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这是一个非常
生动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
彩。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生字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酬谢 珍宝 叮嘱 崩塌 焦急 发誓 谎
话 迟延
后悔 扶着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相机强调“酬、珍、誓”为翘舌音;“嘱”的读音为
zhǔ,不读shǔ;“延”的读音为yán,不读yàn。
3.指名分段读文,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
4.同桌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再全班交流,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迟延:耽搁;拖延。
原原本本:探求事物的原始,追寻事物的根本。
倾盆大雨:形容雨又大又急,像倒下来的一样。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过渡:在学习了生字词,理解了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文
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事情发展的顺序)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同桌互相交流交流,看看谁的语言简洁、完整。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小结: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说出了宝石的来历和从动物那里听来的消息。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5.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能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海力布
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为了救乡亲们,海力布说出了
宝石的来历和从动
物那里听来的消息,自己变成了石头。)
6.小结方法:在概括故
事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理清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这样就可以整合成课文的主要
内容了。
教育。
借此契机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
7.海力布在你心
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他的品质吗?
四、指导书写,练习巩固
1.独立观察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想一想有哪些书写要点。
2.全班交流书写要点,教师相机指导。
(1)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
①说一说正确书写这些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交流明确:
“酬”左边是“酉”,不是“西”,右边三个点的方向要注意。
“誓”上边是“折”,不是“拆”。
“谎”的右边的“亡”不要多写一点。
“延”被包围的部分不是“壬”。
(2)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①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写法。
②教师重点指导“酬、嘱、谎”的写法。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
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4)投影展示,师生评价,把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3.出示词语,练习抄写词语。要求: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酬谢 珍宝 叮嘱
崩塌 焦急 发誓 谎话 迟延 后悔 扶着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练习书写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回忆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集体订正。教师强
调“酬、嘱、延”的写法。
字好的学生介绍书写经验。
2.请你回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海力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心助人、真诚善良、舍己为人……)
4.导
入:同学们对字词掌握得很扎实,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
们继续走进课文,通过抓住关键
词句来体会海力布的形象特点。
5.齐读课题。
二、细节品析,感悟热心助人
1.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默读课文第1~6自然
段。
提醒学生默读要有一定速度。
2.学生默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注。
也可以请写
3.结合自己找到的相关句子,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一说海力布
是一个怎样的
人。
4.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
示“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引导学生注意海力布的动作,
通过“急忙”“搭箭开弓”“对准
”“射”来体会海力布的善良与热心。
(2)课件出示:“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
西,快回家去吧!’”引导
学生读一读海力布说的话,通过“可怜”“快回家”体会海力布的善良,搭救
小
白蛇时的别无所求。
(3)课件出示:“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
的话,对一个猎人来
说,实在是太好了。”引导学生读一读海力布内心所想,联系下文,体会海力布想要得到宝石是为了打猎方便,把更多的猎物分给大家。
5.指名分角色朗读。想一想每个角色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6.理解小白蛇对海力布的叮嘱。
(1)课件出示句子,比一比哪个效果更好。
①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
,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
住,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
就会变成石头,
永远不能复活了!”
②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说:“
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无论动
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
不能复
活了!”
(2)指名朗读小白蛇说的话。
(3)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补充总结:第①个句子好,因为“再三叮嘱”说明小白
蛇叮嘱海力布好几次,也强调了这番话
的重要性,为下文海力布舍己为人埋下了
伏笔。
(4)练习用“再三叮嘱”造句。
:此环节中,通过品析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
心理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热心
助人的高尚品质。练习分角色朗读,升华对人物品质的认识。
三、读演结合,感悟舍己为人
1.默读第7~10自然段,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2.感悟第8、9自然段。
(1)品析重点语句: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
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
“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吃一惊”“急忙”“跑”来体会海力布内心的焦急。
②引导学生
发挥想象:当海力布听说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时,
他会怎么想?
③指导朗读。想象海力布劝大家时的心情,注意读好两个带感叹号的句子。
焦急的心情。
(2)品析重点语句: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可以发誓,我
说的话千真
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要读出海力布哀
求的语气和
①引导学生抓住“急得掉下了眼泪”体会海力布内心的焦急。
②指导朗读。
(3)品析重点语句: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
清楚,大家
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
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
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
走了。”
①想象海力布此时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②海力布说出从动物那里
听来的话就会变成石头,可海力布为什么如此“镇定”
呢?(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
备。)
3.再仔细读一读第8、9自然段,然后在小组里演一演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
4.选出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重点评价海力布的动作、表
情、
语气等。
: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海力布的内心活动,从而感悟海力
布舍己为
人的高尚品质。通过朗读、表演进一步深化感受。
四、写练结合,抒发内心情感
1.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是怎样的心情?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引导学
生读文、交流,画出句子:“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
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
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
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2)引导
学生抓住“后悔”“悲痛”“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来体会
大家的心情。
(3)想象一下,大家会在心里想什么呢?
2.找一找这一段出现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1)引导学生读文、
交流,找出句子:“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
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只听一声震
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
涌了出来,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2)抓住
“乌云密布”“狂风怒号”“倾盆大雨”“巨响”“崩塌”“涌出”“淹
没”体会当时环境的艰险,说明
海力布说的是真的。利用灾难的可怕来衬托出海
力布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3)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
3.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齐读:人们
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
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
(1)理解“世世代代”的意思。(指很多年代,好几辈子。)
(2)想一想:为什
么用“据说”这个词呢?(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已久,具有神话的
色彩。)
4.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
历。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人们的悲痛心情。通过想象说话和课堂小练笔深
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1.《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
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流
传。你想对海力布说什么?
2.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故事
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将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
舍己为人的精神传播。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做到心中有他人
,处处留美名。
3.布置作业:搜集民间故事,举办一次民间故事大赛。
: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他人听,练习复述故事。搜集民间故事,制成手抄报,
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学生对
海力布的故事很感兴趣。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体会海力布的
舍己为人的精神时,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语句畅
谈自己的感受。读描写海力布听说
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的段落,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海
力布的心
理活动,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揣摩海力布的内心感受。有的说:“海力布是痛苦
的!因
为他要拯救大家,就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有的说:“在灾难来临时,为
了劝说大家,海力布毫不犹豫地
选择牺牲自己,所以他是那样的镇定。”精彩的
发言还有很多,在揣摩海力布内心感受的同时,也就理解
了课文的主旨。在海力
布劝说乡亲们的课本剧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得<
br>很出色,有很多创造性的发挥。在这创造性的发挥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强的。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在课堂上练习
复述这个故事,使学生掌
握复述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0
牛郎织女(一)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牛郎织女》是中
国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本文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生活
经历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快乐的生活,
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
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古代劳动
人民对封建
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正
确的
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要求
与提高语文能力是融为一体的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感受人物品质,尝试通过想象、表演等方式把故事中的
简略部分说具体。同时,
启发学生寻找关键情节,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传奇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图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搜集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图片:夜空中群
星闪烁,接着出现宽大的银河,再出现闪烁的牛郎
星、织女星。
2.导入:每当夜幕
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会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在这美丽的银
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
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今天,我
们就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作者图片,了解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
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
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5.介绍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
、口头流传的,
它们大都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
:展示银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阅读故事的欲望。同时,通过资
料介绍,引导学生初步感受
民间故事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强调“筛”是翘舌音,“
嫂、梭”是平舌音,“酿”的
声母是n,“落”是多音字,在“落在了后边”中读là。
嫂子 勤勤恳恳 筛土 好歹 稀罕 监狱 酿酒 瞌睡 无拘无束
(2)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请小老师帮助解答。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勤勤恳恳:勤,勤劳。恳,诚恳。勤劳诚实,为人
实在,让人信任。也比喻工作
勤劳踏实。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一五一十:指计数。形容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叙述没有一点遗漏。
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痛恨的人。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拘束。形容非常自由。
相依为命:指相互依靠着生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说一说本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牛郎、织女、老牛)
4.围绕主要人物的言行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牛郎孤苦伶仃,在老牛
的帮助下遇到了织女,组成家庭,过上美满的生
活。)
:通过此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
习抓住主要人物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理清脉络,拟小标题
1.指名分段读文,试着给文章各部分内容拟出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高年级乃至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方法,要善加指导。
2.按照课文内容介绍的顺
序,归纳每一部分的小标题:牛郎身世——人牛相伴
——老牛说话——幸逢织女——组成家庭。
3.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大家交流吗?
预设:
生1: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
生2:织女虽然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但是还要没日没夜地织早晨和傍晚的云霞。
生3:当织女提议要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时,别的仙女也有这样的想法。
生4:织女愿意和牛郎组成家庭,一块儿过日子。
4.小结:同学们
找到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既是民间故事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也
是民间故事在表达时的一个特点。我们深入
文本后,通过具体分析,会对这种“不
可思议”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拟定小标
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脉络。
同时,通过交流“不可思议”的情节,感
受民间故事的神奇、动人之处。
四、写字指导,提高能力
1.出示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郎、妻、嫂、趟、辈。
“郎”的左部是“”,不是“良”。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相评议。
5.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形近字组词。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 )不舍 无( )无( )
( )开( )笑
:通过示范、练习、评议,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美观。结
合课堂练习,巩固
对生字、词语的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笑嘻嘻
眉开眼笑 成家立业 好歹 稀罕 微弱 妻子 晚霞 无拘无束
相依为命
2.指名用“相依为命”“无拘无束”分别造一个句子。
3.回忆上节课拟定的几个小标题,在小标题的提示下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习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回忆小标题,把小标题串连起来概括课文的
主要内容。
二、深入读文,品析形象
过渡: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默读课文
,想一想牛郎、织女
各是怎样的人,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相关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br>
(一)知牛郎。
1.感知牛郎的可怜、孤苦伶仃。
(1)小时候的牛郎是可怜的。
结合“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
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可以看
出牛郎受了很多苦,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
(2)长大后的牛郎被赶走。
结合“眼中钉”“发狠”等词语感受哥哥嫂嫂待牛郎很
刻薄,他很可怜,与老牛
相依为命。
2.感知牛郎的心地善良。
(1)学习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挑很好的草地”“让它喝干净的水”“刷
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
儿草叶、土粒”“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关键语句体会牛郎
对老
要从牛郎的所作所为中感悟他的善良。
牛照看得很周到、精心。
(2)想象一下,牛郎还有可能怎样精心照看老牛?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牛跟牛郎很亲密?引导学
生学习第4自然段,抓住“牛
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
的意
思”“眉开眼笑”等词句感受老牛和牛郎的关系亲密。
(5)牛郎常常把看见的
、听见的事告诉老牛,牛郎会和老牛说些什么?老牛又会
有怎样的反应?你能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
的表达形式,具体说一说吗?
(6)小结:正因为牛郎心地善良,精心照看老牛,老牛才会与
牛郎如此亲密,这
也从侧面衬托出牛郎的心地善良。
3.感知牛郎的勤劳。
抓住第8自然段中“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
到集市上去换粮
食”等关键句来体会牛郎的勤劳。
(二)知织女。
适时对学生进行善良、勤劳的思想渗透。
1.感知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
br>(1)课件出示第18自然段的重点句: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
饰天空,那就
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它美丽。
(2)播放空中彩霞满天的图片,感受织女的心灵手巧。
2.感知织女的勇敢和对自由的渴望。
(1)织女生活在天上,她快活吗?从哪里看
出来的?(引导学生从“织女身子老在
机房里,手老在梭子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于关在监
狱里,实在难
受”这些语句中体会到织女很辛苦;从“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
天
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体会到织女多么希望能得到自由。)
(2)织女把到人
间去看一看的想法告诉了别的仙女,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
法。请你想象一下,她们是怎样商量瞒着
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的?先想一想,再
在小组里演一演。
(3)请小组同学表演给全班同学看。
(4)小结:故事中的一些情
节写得很简略,我们可以依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
挥丰富的想象,把这些情节说得更具体。
3.想一想,织女留在人间与牛郎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背叛:身份悬殊、天上人
间、违犯天规
、受严厉的惩罚。受苦:放弃天上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与牛郎
同甘共苦,历尽艰辛。)
<
br>4.小结:在织女眼中,荣华富贵不重要,受到惩罚也不怕,她向往什么?(自由、
爱情)天庭冷
漠、不自由,连下到人间也是趁王母娘娘喝醉酒后偷偷下来的。她
更向往人间的自由与真情,哪怕吃苦与
受罚,她也要大胆追求,多么勇敢!
(三)知老牛。
1.过渡:牛郎与织女的结合,还与一个“人物”有关,那就是——老牛。
2.想一想老牛有怎样的特点。(善解人意、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3.指名读第1
2自然段老牛说的话,体会没有老牛的指点,牛郎娶不到织女这样
好的妻子。老牛在这里,就是红娘、月
老、媒人。
:深入研读人物形象,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
br>内容发挥合理的想象,试着把简略的情节说得更具体。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
感受民间故事的特
点,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三、复述课文,训练表达
1.我们可以怎样来复述课文内容呢?
预设:
生1: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
生2:可以将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
2.练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的内容。
3.指名在全班讲一讲故事。
: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帮
助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小结设疑:牛郎织女的故事到这里只
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坎
坷的故事呢?在下一篇课文中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感兴趣的同
学自主去了解
相关的内容吧。
2.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牛郎织女的诗词、习俗、传说等。
:通过
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搜集相关的内容,拓宽
视野,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影响力
。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一)
牛郎 孤苦伶仃
勤劳善良
织女 心灵手巧 渴望自由
老牛 忠心耿耿 知恩图报
教学反思
民间故事由于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深受学生喜爱,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
积极
性较高。在感知人物形象特点时,学生对织女形象的认识有自己的个性理解。通
过我的引导
,学生体会到织女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敢于冲破束缚,追求心中的理
想。
本节课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训练。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牛郎会把哪些
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想象仙
女们是怎样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到人间去看看
的,学生的想象很精彩,有的小组干脆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丰富
这些情节,学生的
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11
*
牛郎织女(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牛郎织女》(二)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牛郎织女组成家庭后过上
了美满
的生活,但是王母娘娘勃然大怒,抓回织女,拆散了他们的家庭,使牛郎织女隔
河相望,
化为牵牛星和织女星,而喜鹊相助,搭起鹊桥让他们能有一年一度的相
会。《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
中指出:“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
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基于课标要求及本篇课文的
特点,在教学设计中
注重训练学生默读的速度,采用快速浏览、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了解故事的曲折情节。提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引导学生尝试用连环画的
方式来表现牛郎织女
的故事,并给每幅画配上合适的文字,提高学生概括事件的
能力。注重拓展,融入了与这
个民间故事相关的诗词,扩展了阅读面,深入理解
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梅戏《牛郎织女》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搜集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设疑导入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牛郎织女》(一)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牛郎孤苦伶仃,
在老牛的帮助下遇到
了织女,织女决定和牛郎结婚,一起在人间过日子。)
2.牛郎和织女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牛郎孤苦伶仃、勤劳善良;织女心
灵手巧、渴望自由。)
3.导入:我们已
经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点,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从
中我们又能有哪些新的感悟呢?这节课,让
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通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为新课的学习架起桥梁。
二、自主阅读,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
能快地默读课文,了
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
2.引导学生回忆: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哪些快速默读的方法呢?
预设: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等。
3.学生默读,教师关注学生默读的时间。
4.总结学生默读情况。如默读习惯、默读方法等。
5.指名交流了解到的故事结局
。(王母娘娘抓回织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在喜
鹊的帮助下,牛郎织女能有一年一度的相会。)
: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这是高年段的默读要求。此环节中,通过回顾上单元学
习的默读方
法,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默读,在快速默读的基础上了解故事
的结局。
三、探究情节,品悟曲折
过渡:通过刚才的默读,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结局,可以感
受到故事的情节是多
么的曲折。这也正是民间故事的动人之处。让我们从这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体味其中的情感。
(一)体会爱情之美。
1.快速浏览第
1自然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牛郎和织女的生活过得美满。)
2.播放黄梅戏《牛郎织女》片段,感受牛郎织女的美满生活。
3.想象说话。织女
是多么喜欢人间哪!根据课文内容想一想:织女喜欢的是怎
样的生活?
课件出示:
她喜欢人间的生活:
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
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
过去,她喜欢。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她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喜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喜欢。
(二)了解不幸降临。
1.过渡:有人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当王母娘娘知道这
件事后,牛郎和织
女的灾难便降临了。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说一
说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
1)重点句1: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
损害她的尊严。她发誓
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
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
的惩罚。
①想象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时是怎样的表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②指导朗读。
(2)重点句2: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织女走,就跑
过来拉住织
女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
①找一找出现的一连串动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抓住“拉、推、飞”这些动词体会王母娘娘不顾骨肉亲情,非常凶狠。
(
3)重点句3: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
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
出现一条天河。
①过渡:被王母娘娘这一划,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一对有情人就这样
被
硬生生地拆散了。
②再次指导朗读此句:读出悲愤、遗憾之情。
3.体会王母娘娘的形象:王母娘娘其实就是封建专制者的代表,他们绝情自私,
心狠手辣,全然不顾
人民的幸福以及生死。
(三)品悟鹊桥相会。
给学生读的时间。
1.过渡: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
能远远地望着,
不能生活在一块儿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2.
导学: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甚至永远。他们就这样在岸边等着,
望着。想象一下,他们心里
会想些什么?
3.小结: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中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
;
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齐读)
激情引读后要
4.他们的坚定不移的意志,他们忠贞不渝的感情终于感动了上苍。课件出示第
8自然段,配乐朗读
。
5.总结升华:这故事,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被加工。善良的
人
们不愿意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束,在结局加上温暖的一笔,让喜鹊来
帮忙,让这对有情人能每年
相会一次。这座桥也许就是老百姓在心中架起的一座
“鹊桥”。
:通过品读感悟这
曲折的情节,体会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在曲折的
情节中,感受牛郎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感受
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出示
空中牵牛星、织女星的图片)分布在银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看起
来是一“水”之隔,其实距离十分
遥远。人们根据它们的名字,创作出《牛郎织
女》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2
.很多诗人也借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创作诗歌,表达情思。课件出示《乞巧》
《鹊桥仙》,师生合作读。
拓展内容仅要求学生简单了解,不要过多讲解或统一积累。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创
意表达: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
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画配
什么文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
拓展与牛郎织女这个传说相关的诗歌,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拓
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启发学
生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这个故事,并尝试给每幅图
配文字,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进行创意表达,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五、升华情感,布置作业
1.总结:同学们,这就是民间故
事。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爱憎分明的情感,表达
了劳动人民对封建专制者、对恶势力的痛恨,对善良人们的
深深同情,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人们都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2.作业:制作《牛郎织女》故事的手抄报。
:收束全课时,深化课文主旨。通过制作手抄报的形式,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二)
向往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的默读能力再一次得到提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把更
多的
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能够自读自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对于王母娘娘所代表
的形象,有
一些学生不理解,我结合文中王母娘娘的特点及封建社会一些专制做
法,引导学生感悟封建专制对人民的
压制,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堂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对相关诗词的拓展,使课堂更加充
满语文味。本节课
中,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得以锻炼,在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故事的环节中,学
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单元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讲民间故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讲民间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民间故事,并且生动、形象地讲给
别人听。通过本
节课的训练,能够掌握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如:讲故事的时候,
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可以配上相
应的动作和表情,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教学目标
1.能够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讲给别人听。
2.在讲述民间故事时,可以
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
应的动作和表情。(重点)
3.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单田芳的评书《温酒斩华雄》的视频。
学生准备:搜集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本单元中我们读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些民间故
事生动、有趣,给我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你还了解了哪些
民间故事?
生1:我上网找到了《白蛇传》。
生2: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流传很久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生3:我听过一个民间故事,叫作《田螺姑娘》,非常有趣。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开个民间故事会吧。
:通过谈话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查学生对民间故事的了解情况,为新课
做准备。
二、方法指导,学讲故事
师:在讲故事时,我们除了要把故事的内容讲清楚,还要把
故事讲得生动、有吸
引力。如何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呢?例如,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我们如何把这个情景讲生动呢?
生1:可以加上他们见面时的对话,说一说两个人当时都说了些什么。
生2:可以加上牛郎和织女见面时的表情、动作。
生3:可以把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具体描述一下。
师:原来适当添加人物对话
,细致描绘人物形象,都会使故事更生动、更吸引人。
同学们真是讲故事的能手。再想象一下,如果讲述
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偷偷跑到人
间,与牛郎结婚过日子时的情景,可以有什么好办法把故事讲生动呢?
生1:可以想象王母娘娘当时愤怒的表情,讲述和模仿出来,让听众仿佛看到了
当时的情
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2: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做一做王母娘娘当时的动作,把听众带
入到故事情
境中,仿佛自己就在现场一样。
师:在讲故事时,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真是好方法。我们来看一看著名评书大
师单田芳是如何绘声绘色讲述故事的。(播放单田芳讲述《温酒斩
华雄》的视频)
师: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1:当
讲述到人物角色的语言时,可以模仿人物说话的口气,听起来惟妙惟肖。
生2:讲述故事时,
面部表情也要和故事情节紧紧相关,使人觉得讲述者既是讲
故事的人,又仿佛是故事中的人。
生3:加上恰当的动作,一下子就牵动了听众的心。
师:是呀,看来要想把故事讲得
生动、吸引人,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可以
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自己知
道的民间故事。
:共同交流课文中的两个情节,寻求讲故事的方法。以课文为例,进行方法
指
导,为独立讲故事做好铺垫。同时观看视频,更直接地领会讲故事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交流评价
师:我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故事。在听别人讲故
事的时候,要注意些
什么呢?
生1:要认真倾听别人讲故事,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
生2:可以一边听一边
想,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生动、更吸引人,等对方讲完故
事,给他提出合理的建议。
生3:可以学习别人讲故事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学习好的讲故事的方法。
师:请同学
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这个故事,听故事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故事
后,给讲故事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讲,参加“故事大王”
的评选。
(生在小组里讲故事,生生之间进行评价)
师:请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来讲故事。
(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
师:听了这位同学讲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她讲的这个故事很生动,我
被孟姜女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深深地
打动了。如果她能把孟姜女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遇到的艰
辛,如经历了怎样恶劣
的天气,又渴又饿时的表现再展现出来,这个故事就会更感人了。
师:你真善于倾听,能够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同时又在细节上提出建议,很好。
生:孟姜女哭时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讲故事的同学可以适当地描绘一下这些表
情和动作, 会让听故事的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你真棒!想出了具体的办法。还有想讲故事的同学吗?
(生讲述《田螺姑娘》)
师:听了这位同学讲述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1:这个故事讲得很精彩。特别是谢端寻找田螺姑娘时与蚂蟥精的对话,他模
仿了说话人的语 气,使人听得很入迷。
生2:他把一些重要的细节讲得很细致。如田螺姑娘的模样,田螺姑娘 做饭时的
情景,这些细节使这个故事更有吸引力。
师:掌握了这些方法,故事讲述起来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小组代表继续讲述故事)
:通过在小组里讲故事、学生代表讲故事的环节,提高 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
生代表讲述故事时,通过师生评议,再一次巩固讲故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 br>能力。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故事真是精彩!这些 民间故事是口头相传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而
又充满幻想。让我们继续去搜集这些故事,把这些故事生动 、形象地讲给家人听。
: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提高学生的口语
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学生讲故事的兴趣较为浓厚,能够乐于去把自己了解 到的
民间故事讲给别人听。同时,在经过方法指导后,出现了非常出色的“故事大王”,
他们能 够灵活运用方法,绘声绘色地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故事的同学在感受到
民间故事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够 掌握这种方法。
习作指导方案
“缩写故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练习缩写。通过摘录
、删减、概括和改写等方法,把长故事缩写成短
故事。可以缩写《猎人海力布》,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民间
故事。
教学目标
1.掌握缩写方法,能够把长故事缩写成一个简短的故事。(重点)
2.缩写后的故事要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西游记》《三国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作品的原著及少儿版
的剪辑。
学生准备:搜集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并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著导入,初识缩写
1.出示《西游记》《三国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作品的原著及少儿版让
学生比较异同,直接感受
缩写的特点——少儿版字数比原著少,内容比原著简练。
2.导入:那么这些少儿版的名著都
是怎样缩写出来的呢?它们都被缩掉了哪些
内容呢?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缩写”这种写作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读本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缩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明确要求,点拨方法
1.过渡:要想缩写故事,首先要了解缩写的方法和内容。自读习作方法指导,
圈一圈,画一画,了解
缩写的方法。
2.学生默读,勾画相关方法。
3.全班汇报,交流总结。
预设:
(1)摘录、删减。判断哪些
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
原意。
(2) 概括、改写。把
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
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
:通过自读、交流汇报、点拨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缩写的方法。
三、示范对照,总结方法
1.出示课文《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缩写。指名读一读。
2.请同学们对
照原文,看看缩写后的文章与原文相比,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
么,哪些句子是概括出来的,哪些句子是
改写的。
3.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例文的改写方法。
4.全班交流汇报。
(1)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
预设:
①保留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保留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br>②删减了海力布如何热心帮助别人,如何救下小白蛇的细致的动作描写;删减了
对海力布的心理描
写。
(2)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预设:
①“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这一句是概述,概括了海力布是如
何热心帮助别人的。<
br>
②将小白蛇说的话进行了改写,是以转述的方式改写了人物说的话。
(3)
小结:在缩写故事时,要把主要内容保留,可以删减一些细节描写,把长句
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
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
得更简洁。
:将缩写后的片段与
原文进行对照,明确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
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通过对照,总结出方
法,同时更明确如何使用这些方
法。
四、缩写训练,修改评议
1
.出示习作要求:请同学们照样子缩写《猎人海力布》的其他段落,把课文缩
写成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
选择其他的民间故事进行缩写。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3.课件出示修
改要求:与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故事是否完整,情节是否连贯,
语句是否通顺。
4.学生依据修改要求修改习作,独立进行修改。
5.再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学生练习缩写,灵活运用缩写方法,培养提取信息
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
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认真修改、推敲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简洁也是一种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缩
写的方法,希望同学
们能再接再厉,缩写出更加精彩的作文。
:本设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缩写的兴趣。
范文引路
缩写《 猎人海力布》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①
有
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小
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
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说她家
有许多珍宝可以送给海力布。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
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
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
自己知道,如果对
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②
海力布跟着小白蛇到
了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让他自己挑选珍宝。海力
布什么珍宝都不要,只要了老龙王嘴里含的宝
石。
③
临走的时候,小白蛇再三叮
嘱海力布,不要将动物说的话告诉别人,否则会变成
石头,永不复活。海力布谢
过小白蛇,回了家。
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真的能听懂动
物的语言,所以打的猎物就更多了。有一次,
他在深山里打猎,从一群鸟的议论中得知这里快要被洪水淹
没了。他急忙跑回去,
让乡亲们搬到别处去。可大家觉得很奇怪,谁也不相信他,都不愿意搬 走
④
。
海力布非常着急,他为了救乡亲们,只能把这里将要发洪水的消息告诉了大家,
接着又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到鸟的议论,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
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
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非常后悔和悲痛,他
们念着海力布的名字往很远
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就下起了大雨。后来,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的
洪
水淹没了他们的村子。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
力布”的石头
呢。
⑤
行文写法赏析
❶摘录原文重要语句,简单介绍了海力布。
❷抓住要点,把原文中的对话描写作了改写和概括,内容简洁。
❸对原文中海力布的语言以及老龙王的行动描写进行了概括,使一段话变成了一
句话。
❹抓住“奇怪”“不相信”“不愿意搬走”这三个要点,概括了原文中对于乡亲
们的描写,没有
改变原文意思。
❺交代故事结局,使缩写后的文章结构完整。
总评:1.习作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接着根据“救下小白蛇——得到宝
石——舍己救人——乡亲脱险”的故事发展顺序进行缩写,情节完整,前后连贯。
2
.该文保留了原文中一些重要的语句,而对于文中一些具体的描写,则采用了删
减、概括、改写等方法,
将一个很长的故事缩写成一篇简短的文章。
教学反思
学生在掌握了缩写的
方法后,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缩写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住
故事梗概进行缩写。但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
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的概括方法
有一定难度,有个别同学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不强。缩
写《猎人海力布》的同学
居多。为了拓宽视野,我鼓励了学生回顾自己听到过的其他的民间故事,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创造性地讲故事。(重点)
2.体会惯用语与成语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惯
用语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特点。
(重点)
3.发挥想象,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积累背诵《乞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乞巧的习俗,准备相关图片,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单元课文,搜集乞巧的习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在本单元,我们读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
。回顾一下,本单元
我们都了解了哪些民间故事呢?你能根据图片说出这些故事的名字吗?(课件出示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的插图)
2.引导学生说出民间故事的名字。(《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
3.小结过渡
:读到好的故事,我们会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可是
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
可能听过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
以来点儿小创作。这节课,就让我们创造性地、富有新意地把这
些故事讲给别人
听。
二、探究方法,创新表达
1.为了有新鲜感
,对大家听过的故事,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课件出示下面
的提示:
(1)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
(2)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3)变换情节顺序,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
2.小组交流:选择哪种方式?怎样讲述故事?合理想象,丰富情节。
(1)可以选
用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以他的口吻来讲。如,讲《猎人海力布》时,
可以用海力布的口吻来讲,把海力布
是怎样救下小白蛇,怎样得到宝石,怎样救
乡亲们的经过说一说。在讲述的时候,要从海力布所见所闻所
感的角度出发。
(2)讲《牛郎织女》时,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王母娘
娘得
知织女下凡时,会有怎样的表现;牛郎和织女隔在银河两岸,他们会说些什么、
想些什么。
(3)可以先说有一块石头是一位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自己要对所听过的故事进行怎样的
小创作?
4.小组里讲一讲自己创作的故事,请同学评一评。小组里选出具有创意的故事。
三、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1.小组里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讲一讲这个故事。
2.师生共同评议,说一说讲故事的同学进行了哪些创作,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
3.评选出“创意小达人”。
四、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在这一节
课中,我们听到了自己熟悉的,却有别样创意的民间故事。通过这一节
课,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民间故事的
魅力,感受到了民间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力。我
们可以继续搜集民间故事,加入自己的合理创作,把所了解
的民间故事更生动地
讲给他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代目的
我们在学习阅读中,会积累一些生动的词语、句子。这些可
以让我们的表达、习
作更加丰富多彩。在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感受一些生动的词语,积累优秀诗歌,发挥想象,练习把一些情节说得更具体。
二、词语运用,体会效果
1.出示词句段运用(一)中的惯用语与成语,自由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2.比一比,体会一下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
的不同特点:惯用语活泼生动,
成语庄重典雅。
3.小结: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
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人们一般比
较熟知,比较大众化。这些惯用语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有趣
,活泼生动。成语
的风格庄重典雅。
4.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惯用语表达的意思。学生交流后,进行总结。
鼻子都气歪了:形容很生气很失望。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吃水不忘挖井人:比喻不忘本。
5.选择自己喜欢的惯用语说句话。
6.游戏对对碰。打乱惯用语和相对的成语的顺序,请同学们连一连。
三、拓展细节,丰富表达
1.过渡:在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时,怎样才能使故事的情节
更生动呢?让我们开
始下面的学习探究。
2.出示教材中《狼和小羊》两种不同的讲述方法,说一说哪个情节好,好在哪
里。
3.小组交流,说一说第二段好在哪里。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方法。
(1)添加对话。如狼和小羊一问一答的对话。
(2)描述角色的表情、动作。如“
小羊吃了一惊”“气冲冲”“龇着牙,逼近小
羊”“扑去”等动作、表情的展示,使情节更丰富。
(3)语言符合人物的个性。如“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你这
个坏蛋!
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这些语言符合狼的凶
狠、残暴、无理的个性。
5.小结:我们要善于抓住细节来讲故事,加入人物对话,语言要符合人物的个
性,丰富人物的
表情、动作。这些方法会使你的故事情节更生动。
6.引导学生仿照刚才的例子,发挥想象丰
富细节,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
说得更具体。(如牛郎和织女的对话,织女的外貌特点,牛郎和织女
的动作、表
情等。)
四、日积月累,朗读背诵
1.过渡:牛郎织
女的故事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与
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2.出示古诗,理解诗题:“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
就是向织女乞
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诗:请同学们把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5.理解诗意。
<
br>(1)(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时
的天空吗?诗
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2)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
晚,让人不禁想起那牛郎织女天
上相会的传说。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的呢?(引读诗句——七夕今
宵看碧
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
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
么呢?(引读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p>
6.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
解
哪些乞巧的习俗?
7.配乐朗读,练习背诵。
8.拓展:面对浩瀚的星空,你能说一说想乞求什么吗?
9.小结背诵:让我们闭上
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诵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
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祈愿吧!
五、总结全课,延伸阅读
同学们在园地学习中有了收获,从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到抓
住细节丰富情节,从
词句段的运用,到积累优美古诗,都展现了超强的自学探究能力。希望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学习、积累、运用,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
快乐读书吧指导方案
“从前有座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能够在阅读中感受民间故事动人的情节,关注人物形
象特点。(重点
)
2.拓展外国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的兴趣。(重点)
3.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精彩,热爱阅读,喜爱民间故事。
课前准备
<
br>教师准备:《从前有座山》的音频资料,《灰额猫、山羊和绵羊》的音频片段;
《列那狐的故事》
连环画。
学生准备:搜集民间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唤醒回忆
1.课件播放讲故事的音频,音频内容为: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从前有座山……
2.导入:多么熟悉的故事开头哇!看到有的同学笑了,听到有的同
学情不自禁
地跟着讲了起来,我也深有感触。是啊,在很小的时候,也许就有人给你讲过这
个故
事。像这样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就一起去快乐地阅读这些民
间故事吧。
3.引导学生回忆:都读过哪些民间故事呢?
4.课件出示田螺姑娘
、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董永与七仙女的图片,引
导学生根据图片猜出这些中国民间故事的名称和
故事的主人公。
二、指导阅读,关注特点
1.过渡
: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不是已经勾起了你的读书欲
望呢?在阅读民间故事时,我们可
重点关注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课件出示田螺姑娘的图片及文字描写片段,请学生默读。
3.引导学生交流:读
了刚才描写田螺姑娘的片段,你有怎样的感受?教师依据
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的情节生动。
4.课件出示教材《田螺姑娘》故事片段,指名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一讲故
事。
5.了解民间故事内容的特点。
(1)过渡: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化成了一个个
民间传说和故事,民间故事集
中体现了真、善、美。
(2)出示《牛郎织女》《猎人
海力布》的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民间故事表
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和愿望。(《猎人海力布》赞扬了
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
质,《牛郎织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3)说一说:你了解的民间故事都表达了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小结: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正义却弱小的主人公总是能够打败
强大的对手,心地善良的穷苦
人最终会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民间故事是
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它总是直接反映
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
理想。
6.教师总结民间故事的情节特点:作为一种口头艺
术,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
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民间故事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你知道这些外国民间故事吗?
2.课件出
示图片,请学生猜一猜这些外国民间故事的名字。(《长不大的牧羊人》
《列那狐的故事》《松迪亚塔》
)
3.播放《灰额猫、山羊和绵羊》的故事片段,请学生认真听故事,谈一谈感受。
4.出示《列那狐的故事》连环画,引导学生简要交流故事内容及主人公。
5.引导
学生继续交流自己还读过哪些外国民间故事,简要和大家交流一下故事
的主要内容。
四、故事推荐,鼓励读书
1.出示《中国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意大利民间故
事》《非洲民间故事》
等书籍图片,简要介绍书的内容。
2.总结:课后,就让我们
行动起来,读一读这些书里的故事,领略这些故事情
节的生动、有趣,感悟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受到
真、善、美情感的熏陶。让
我们一起快乐读书,热爱阅读,一起走进民间故事的宝库吧!
12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以爱国为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诗文,注
意通
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课程丰富的人文
内涵对学生
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本
课的教学设计以“情”为切入点,侧
重从查找搜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
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
中,自由地、充分
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另外注重教给学生学
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积
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
<
br>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
年中国世博会时
,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
内。
2.激趣:欣赏
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车
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
安)
3.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
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
的日子。但这一切
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靖康二年(公元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
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
山被金人占领。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
之际
,他独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
临终遗言。现
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古诗三首》中的《示儿》,看看他的遗言。
(板书课题和诗题)
:“诗言志,歌咏怀”,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
的关联。因此,
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这
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示
儿》和《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二、学习《示儿》
(一)解读课题,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2)指名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
(3)指导写好“祭”“乃”。
①祭:左上有两点,右上是横撇,不是两小撇。书写时上面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
②乃: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
2.再次读文,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
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
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
和感
觉。
3.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
儿子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字词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①看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文。
④联系生活经验。
(3)全班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2.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三)集体交流,明晰诗意。
1.组织交流,体会句意。
(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
了的意思。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
br>(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的意思
是:只是为看不
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
,收复;“中
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
复
中原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祀祖宗;“无”同“勿
”,不要的意思;“乃
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
br>告诉你们的父亲。
2.引导学生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
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
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
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
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咬文嚼字,体会情感。
1.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是
哪个字?(板书:悲)作者
“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2.小结:是啊!诗人
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
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家祭无
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深厚的爱
国情怀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
诗吧!
(配乐朗读)
:先安排自主学习,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建立在
个体学习的基础
上,让小组合作发挥实效。通过小组检查、交流,可以起到优秀者帮助落后者的
作用。意在发挥群体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诗意,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集体交流,提高学生
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抓住“悲”字,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透过文本和诗人进行
对话。通过朗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在情感上和诗人
共鸣。
三、学习《题临安邸》
(一)启发质疑,交流过渡。
1.质疑:读罢《示儿》,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陆游的愿望实现了吗?)
2.
过渡:是啊,陆游这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
的希望离开了,他的愿望能实
现吗?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临安邸》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二)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课前只要求收集资料,用于课上交流,不用积累。
1.交流《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公元1
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
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
,在临安即位,
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
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
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
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
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愤怒、
责问)
3.学生自由练读古诗后,指名读古诗。
4.指导书写“熏、杭”。
(1)熏: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上
面的撇。总体
要紧凑,不要拉长。
(2)杭: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木”的横略高。
(三)走进诗文,品悟交流。
1.按照学习上首古诗的方法,先独立品悟诗句含义,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2.解读“游人”。
(1)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都看成了什么人?(游人)
(2)什么是“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
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说的“游人”是
出去旅游的人,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
是天天如此,不把
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3.品析“醉”。
(1)他们玩得怎么样?(醉了)
(2)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
一样?(不一样。“喝醉酒”是醉
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
不过来的。)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
着美
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4)通过这
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
却什么也不去做。)
4.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1)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
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
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是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
家汴州。
(2)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杭州只
是他们逃难的地
方,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3)小结: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
山。
5.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1)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
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
外青山楼外楼)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臣们)他们建了这些楼做什么?(供自己享乐用)
6.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1)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
,你们着急不着急?我们和诗
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愤之情。
(2)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
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
怎样的心?(忧国忧民的心)
(3)表达练习:面对终日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启发学生进
行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过渡到《题临安邸》的
教学。学习古诗最大的困难就是难进入古
诗中的情境,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发学习
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通过现在的“游人”与诗中的
“游人”作对
比,通过“喝醉酒”的“醉”与诗中的“醉”作对比,通过“汴州”与“杭州”
作
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学生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宋统
治者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金
兵占领地区老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的繁
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这些醉生梦死的人的手中。
四、激发情感,诵读古诗
1.组织学生讨论:陆游的愿望能实现吗?(不能)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怒其不争
的悲
2.过渡:(1)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
,
何等悲愤?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齐读古诗《示儿》)
(2)“上有
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南宋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
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
画的杭州吗?我们担忧不担忧?(齐读古诗
《题临安邸》)
:重点又放到对学生朗
读的引导上,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感触。有感情地
进行朗读,即用朗读促理解,用朗读促感悟,从而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
生投入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引入新课
1.激发情感:爱国,这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
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
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
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
不屈
的身影!
2.背诵古诗。
(1)首先,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
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
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遗言吧。指名背诵《示儿》。
(2)接着,我们再来听听,林升对昏昏度日的权贵们,愤恨与不满的质问。指名
背
诵《题临安邸》。
3.导入新课:“但悲不见九州同”,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陆游,带着他毕
生的
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道出国家衰败
的根源。那
么,如何才能强国富民呢?让我们到《己亥杂诗》中寻找答案。(板
书课题)
:通
过背诵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复习上节所学内容,同时创设情境,
引入本课所学内容。
二、交流资料,解释诗题
1.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己”是天干的第六位
,“亥”是地支的第
十二位,诗题中的“己亥”指的是1839年。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
br>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中的一首。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
以将这315首
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2.指导书写“亥、哀、拘”,重点指导“亥”:撇折上没有点,书
写时要注意
保持字的平衡。
3.教师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
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
姓民不聊生。这
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其中的第125首。(PPT出示)
4.教师配乐范读。
: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平时缺少积累。所
以采用以学生课前搜
集和预习汇报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通过示范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自学探究,把握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查找的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3)看看
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儿提出来大
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1) “恃”读shì,不读cì,是依靠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忄”后
写中间
的竖画。“喑”是沉默的意思。
(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
br>A.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不是指“发脾气”,是指活力和生命力,在这里
用“朝气蓬勃的局
面”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毕竟让人觉得悲
哀。
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和感悟。
C.我劝天公重抖擞:“重抖擞”是再次振作精神的意思。
D.不拘一格降人材:“
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
吗?(清朝用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
来选拔人才,只读“四书五经”
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这“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
陈旧的
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引导
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
花费时间,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
能力
。
四、理解诗意,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独立细读,想象
画面: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
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br>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3.细品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
能想到什么词语?(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
壮观的景象!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
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2)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吗?他指的又是什么
?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
合课前搜集到的资
料说说。
(4)正因为“哀”和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
br>的“生气”啊!作者盼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
泰民安、生机勃
勃、安居乐业……)
(5)“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荡涤什么?炸醒什么?
(6)过渡
:他满心期盼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齐读第一行诗)
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齐读
第一行诗)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第
一行诗)
4.细读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引导学生读读后两句,合作交流: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
(2)过渡:这
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
争的硝烟让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受到了
前所未有的重创。(齐读三、四行诗)后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与各国
陆续签订了一系列
不平等的条约。(齐读三、四行诗)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失败,八国联军侵华,<
br>国家危急了啊!(齐读三、四行诗)
引读要充满激情,带动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中的“万马齐喑”既是全文
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是上文“九
州生气恃风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基
础,抓住这个词,就
是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得文本的内涵丰富起来。<
/p>
同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与激发情感。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
在
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
情感的发展需要。
五、激情诵读,感悟写法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
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
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带着这样的期盼,<
br>来诵读这首诗。(全班诵读)
2.总结写作方法。
这看不见摸不着
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
意象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
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
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
龚自珍其他的
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
:回到全诗的整体,带领学生整理和内化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陆游和林升同是南宋爱国诗人,《示儿》和《题临安邸》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个
是“悲”,一个是“愤”,凝结了诗魂。“悲”的是国家不能统一,“愤”的是
为了国家能
够统一,所以将这两首古诗安排一课时来讲,《己亥杂诗》单独安排
一课时来讲。
古
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学生对学习古诗不感兴趣,古诗教
学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个
难题,通过认真解读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方法并
把它们应用于这课教学上,收到了比
较好的效果。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遵循以阅读
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
以学生的自主诵读
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
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
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
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
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范读
、读一读等方式,渲染意境。
本课教学也存在着缺陷,那就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
为课外阅读记诵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的不断积累,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亦可以使其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
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
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
默读的训练不够,本课教学默读时间有点少了,因
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
很好的方式。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善,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争取
在教
学上有新的飞跃。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表现了作
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文言文是
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设计就把体
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借助文言文的特征,在
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
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
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
汲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课文的背景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少年。有人说,少年是一首诗
,浪漫隽永,明秀悠
长;也有人说,少年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
梁启超。今天我们就
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
,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
中是议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
趣,联系学生的实际,采用赞美少年的方式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自读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生字,注意
会认字中“鳞”的笔画较多;“哉”的字形要注意右上一点
和右下一撇要同时存在。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惶”读huánɡ,不读huǎnɡ,也不读huānɡ。
“哉”读平舌音。
(2)辨清字形。
①“泻”与“泄”的字形、
字义要区分开。(“泻”指液体很快地流下;“泄”
也有液体、气体排出的意思,也指透露。)
②“履”和“覆”的字形要区分开。(两者部首不同)
③“疆”字左下的“”不要丢。
(3)读好词语。
一泻汪洋
鳞爪飞扬 百兽震惶
奇花初胎 地履其黄 美哉
(4)读好句子。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
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4.指名读课文,指导读准停顿。
5.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这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
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
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样一个“少年中国”是每一个中国少
年的责任。
6.大声朗读,了解内容。
自由大声朗读,小组交流,理清文
章脉络,教师帮助小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主
题:中国的崛起,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作者坚信中国
少年必有志士,能使
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
:从读准字音开始,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
习的
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文本做好铺垫。而了解作者写作的
时代背景,
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了解了时代背景,才能更
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挖掘文章的中心
思想。
三、品读开篇,体会语言
1.课件出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
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
胜于欧洲,少
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指名读。
2.引导学生交流:从这字里行
间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把“少年中国”和“中
国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和中国
少年一样,智慧、富有、
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3.再读这段话,体会它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个
句子里的每个分句都用了“少年×则国×”的
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2)意
思层层递进。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
“强”了就可以“独立”,
“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
“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
后就“雄于地球”。
课件突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总结:“排比”主
要是从这个句子的结构着眼;“层层递进”则主要从句子
的内容、主题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
就不同。
5.鼓励学生再读这个句子,细细体会它的表达作用。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思路。(句子的意思层层递进,不但容易
记,而且越读越有劲
。)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
有效途
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此环节,不仅引导学生理解
感悟,还
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迁移、运用。
四、总结规律,引导背诵
1.课件出示:少年×则国×……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并试着背诵。
2.学生各自背诵。鼓励学生积累下来,可用于爱国、自强类的演讲。
3.小结:其
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根据意思的层层递进来背诵,
就容易得多。这也是学习文言文一种很
重要的方法,下节课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
继续学习。
: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
围绕目标,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
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
文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引入新课
1.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作者心
目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
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
国。)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句子长,背起来困难,看我们能不能沿用上一节课的方法把它攻下来。
: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进
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
同时为品读剩下的文本做好铺垫。
二、品读内容,感受画面
1.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读文。
2.引导学生读一读,体会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3.学生各自低声诵读后汇报交流:
(1)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2)用了许多比喻。
(3)感情充沛。
4.师生小结:句式整
齐,逢双句押韵,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
中国的热情赞颂和无限向往的感情,同时也把文
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
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现在我们深入地体会这些文字。
<
br>5.这段话中有些难理解的词语,在书中也给了注释,借助注释请同学们展开想
象,尽可能用生动
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6.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内交流总结本段文字的意思:
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金光。汹涌的黄河从地下涌出,惊涛澎
湃,掀起万丈狂澜,一
泻万里,浩浩荡荡奔向汪洋大海。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
中腾空跃起,在云中飞舞鳞爪。小老虎在山谷里
咆哮,成千上百的野兽都吓得胆
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漫天飞扬
。珍奇
的花含苞待放、姹紫嫣红,显得一片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发出
耀眼的光
芒。少年中国像个屹立在东方的巨人,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幅员辽
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
来的日子很长很长。
7.教师讲解寓意
:“红日初升”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
征着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潜龙腾渊
”“乳虎啸谷”和“鹰隼试翼”比喻
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奇花初胎”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
景;“干将
发硎”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德的中国少年;
“天
戴其苍,地履其黄”描写了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
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
有八荒”表现了少年中国无比广阔的前景。
8.分析事物形象,引导背诵。
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背诵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再读本段,找一找这一组句子中作者
写了哪些事物?[结
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请同学们注意我这里用的标点。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这
样用标
点吗?(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
第三类是静物。)
(3)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每一类事物的安排也有次序,第一类是从天上到地下,
第二类是从大
到小,第三类是从有生命的到没有生命的。现在老师把黑板上的字
擦掉,你们能把这些事物按原来的次序
复述出来吗?
(4)引导学生在复述主要事物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原文。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
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理解文本,文言文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
白话文。通过把握语言的形式规律,解决了积累背诵
的问题。
三、激情赞颂,情感升华
1.激情过渡: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
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
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2.课件出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3.激情引读: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
丽啊,我们的中国少
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4.指导背诵。
背诵时要注意发挥板书的作用。
5.小结: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
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
谁来实现?(中国少年)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中国,从清末的
被蹂躏到现
在的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
之不
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
: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指
导学生多次读文,通过自主、合作等探究形
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还能让
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感悟文中每一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情景表达
1.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2.课后搜集《少年中国说》全文,用背读法尝试着读一读。
3.查找有关地质学家
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育
种专家袁隆平等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
物的故事,读一读,也可以试着
做一份手抄报。
:进行表达训练,力争将语言文字
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
力,提高习作水平。适时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不仅拓展学
生的视野,还增加
了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有三点:
1.以读为本,感受文言韵
味。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
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
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
以读为本,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
读、
师生合作读、创设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文字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
2.依法施教,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
习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教给了学生背诵的方法,为今后独立阅读
奠定了基
础。
3.合作探究,落实主体地位。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掌握了一
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本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
组合作
、自主学习。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
点探究,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一
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合作互助,共同进步,
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14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
br>“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阅读;学会阅读,方能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循
着这一目标,在教
学中紧紧围绕“不可估量”这一中心词展开活动,以初识圆明
园,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
的设计思路,领悟圆明园的价值和圆
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引领学生透过字里行间
充分挖掘“爱
恨变换”的情感主线,通过丰富的语言训练,入情入境的多媒体引导,独具个性
的
朗读体验,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力求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效语文课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完成预学案。
2.了解圆明园的相关图片、文字,以及与清朝末年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写课题。
2.激情叙述:“圆”是圆满无
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
是万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
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
了。
3.引导质疑: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预设:想起了火烧圆明园
的故事;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各处的
名胜古迹。
:通过课文题目构建话题,了解预习效果,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通读全文。提示:遇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要多读几遍,把每一
个句子都读通、读顺。
2.检查学习情况。
(1)读准“煌、陵、澜、烬、剔”的读音。给会认字组词语,了解字义。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毁灭 估量 众星拱月 辉煌 殿堂 武陵 饱览
仙境 宏伟 唐宋 闯入
统统 销毁 奉命
(3)区别形近字:拱—供 境—镜
销—消
(4)识记字形。如:“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区别开,不要多一竖。
(5)理解词语。如“众星拱月、辉煌”等可出示图片进行理解。
(6)指导写字。
①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的书写动漫,让学生观察。
②教师强调易错点和书写要点。
“毁”右侧不是“朵”。
“览”下边是“见”,不是“贝”。
“唐”中间横长,“口”内收。
“奉”下边不是“丰”,只有两横。
③教师范写“统、毁、煌、陵、闯”。
④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⑤教师评价。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提出要求,同桌交流。
(1)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有哪些内容不懂?
(3)试着梳理课文结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教师可做适当点拨)
: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
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
构,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请五名同学读课文,相机点拨。
(1)第1自然段中的“中国”与“世界”要重读。
(2)第3自然段结尾一句有意境,找学生再读一遍。
(3)第5自然段,试问“为什么放火烧呢”,感受“销毁罪证”一词的意义。
2.梳理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两方面:①圆明园以前的
辉煌景观;②
圆明园的毁灭。)
可提示学生按照圆明园毁灭前后这个节点来划分。
(1)写圆明园毁灭的部分。(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2)找出过渡句“圆
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引导学
生理解描写圆明园辉煌的部分是第2、3、4
自然段。
3.学生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思考:<
br>读了课文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无奈、痛恨、惋惜。)
:指名逐段读课文,既
是对学生前一环节自读课文的检查,又可以让学生通过
这次活动了解课文内容,真正做到熟读课文。通过
理清层次,再次深入感知课文
主要内容。最后,通过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各抒己见,确定本课学习
的情
感基调。
四、总结内容,课堂延伸
1.学生谈多次读文的收获,并试着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2.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
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
的强大。
3.推荐阅读闻一多
的《七子之歌》,了解被列强掳去的“七子”。明白“国弱
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感悟;搜集相关资料,丰富
学生的课外知识
,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增大阅读量,了解历史,增强
爱国之情。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学,初“识”圆明园
1.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和场景)
激情导入:
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很大很美的花园,一座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
建筑,
却在连烧三天的大火中毁灭了。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现
在最想知
道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