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

玛丽莲梦兔
551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10: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爱读书作文400字-服装销售工作总结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双思贞)



备课本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1




第一单元 单元计划

本单元的教材,共分四 篇课文和一个积累与运用,主要以写景为主。教学本单元教材时,
可以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放手
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惊喜:学生的 发现也许是我们成人所不能感悟到的。
本单元的“积累与运用”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既注意 了美词佳句、写景方法
的复习巩固,又注意了单元知识的扩展。“语海拾贝”是积累古诗中的写景佳句; “综合性学
习”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介绍世界自然风光,扩展学生眼界,提高语文素养;“习作百花
园”为学生将本单元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用于写作实践创造了条件。
在本单元中引导学生多读 书、多感悟、多体验、多表达,感受阅读的乐趣,充分调动学
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阅读过程中,让他们
主动认识并正确书写生字,自觉主动背诵相关课文、段落 ,抄写妙语佳句,相信他们一定会
有所收获的。

1.看海
作者:徐蔚南 精读课文(讲授课)
教材简析
《看海》是一篇描写潮水变化的散文,作者通过不同的观察角 度,细致生动地描述了海
潮的千姿百态,变幻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并积累相关的词语以及文中优美的词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 情感朗读法 指导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2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作者的观察和描写的顺序。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 、教师:想象一下大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
感受大海的美。)
导入: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
的印象, 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
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 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 、紧扣“看”,引导质疑
1、学生齐读课题。
2、强调题目中的动词“看”,再读一读题目。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围绕“看”字,你的脑子中蹦出了那些小问号呢?
4、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什么时间看?站在什么地方看?
(2)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看了大海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三、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画出点明看海时间或是地点的语句。
(3)用“—— ”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象。 < br>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
决生字读 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
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理 解“照耀”和“前
赴后继”,并造句。
3、师: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 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
生回答: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 “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师: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 三、四段,也
3



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 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
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 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
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 永无变化,却带
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 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
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 海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作者看海的时间和角 度,还跟着作者一起
领略了海的美丽景色。下节课,我们再随着作者的步伐,继续去看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潮的壮美。
2、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像,了解海潮的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
征服 照耀 石隙 前赴后继 激荡 澎湃 遐想
2、导入:作者说“看海是一件愉快 的事”,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登上
海边的山,去感受一番。
二、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潮水的柔美。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齐读第二自然段。师: 圈出你觉得用得好的动词。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
“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 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
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美。)
(3)学生自 读,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
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体会潮水的壮美。
4



(1)自由读 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
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 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 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
赴后继”等表示 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
“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 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
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 …”等句子,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
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
达到入情入境的朗 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 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
(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 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1)“潮涨潮落,日复一日,但看潮的人 却永不觉得单调无味。这大概是看似永无变化
的潮汐,能带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吧。”
a.指名说说“遐想”的意思.
b.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潮水,你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所想到的画面
或情景)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本文的作者观察细致 ,按照
方位的顺序把他所看到的大海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用心观察,
写下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色。
五、课堂作业布置
(1)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5



(2)小片段: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
六、板书设计
1.看海
从山上望 柔美
在沙滩上看 壮美
在石块间 有趣
不觉得单调无味(热爱 赞美)
教学反思:


2.古诗两首
作者:杜甫、王安石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 一首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一首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这是两
首写景抒情的古诗,字里行间 饱含着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 诗《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
中的喜悦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6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
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 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
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 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 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
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它一共有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 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点评:
读得声音响亮。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 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可以试着用“‖”做记号。(点评:读得 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
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 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
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板书:联系上下文 ,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
背景,联系上下文)
三、自学理解古诗
1、师: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四人小组之间利用这些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
什么是不懂 的?(评: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
预设:东:向东。 倚:靠,拂面而来。 懒困:懒洋洋的。
换词序:倚春风:怎样靠春风呢?能靠住吗?我们知道古人为了押韵,常常颠倒词序 ,
我们只要交换一下两个词的位置就行了,春风倚。春风拂面而来。
补省略:春光懒困:明媚的春光里,人懒洋洋的。
一簇:一丛,形容花开得茂盛。
可:究竟,到底。
2、研读“可爱深红爱浅红?”
师:“可”是究竟的意思。这是 一个问句,作者在问谁?联系上下文(课题)问自己,他
是怎样问的?爱,就是喜欢,喜爱。这一句用自 己的话说: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喜欢……
师:让我们看看图,用补省略的方法,想象一下诗人眼中的 桃花?这深红的桃花像——。
这浅红的像——。请生填。指名读。
7



3、指导读“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师:如 果你是诗人,当你在春风中困意来时,全身懒洋洋,看到这大片鲜艳美丽的
桃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带着 这种感受,读读这句?指导读出一种惊喜。
(2)走近些,看看深红的桃花如火,多艳丽,很美,再看 这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粉嫩
嫩的,也很美丽,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呢?作者这时问自己。 指导读:可爱深
红爱浅红?读出疑问的语气。是啊,作者也说不清,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它 们
在诗人的眼里都很美丽。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感受一下桃花的美丽。
四、说诗意
1、古诗学到这,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2、在理解诗 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有哪些景物呢?前两句写
的是什么?后两句又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读读这首诗。
4、今天 我们跟随杜甫一起看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其实还有很多描写桃花的诗,有
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找 一找,积累一下。
5、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诗人把对和平宁 静的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之情融入景
物描写中,使诗的意境更深远。“桃花一簇开 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因而成了千古名句。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抄写生字“懒”和“倚”,并组词。
七、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借景:古塔、江水、桃花、春光、春风
抒情:对春光的无比热爱与赞美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 我们
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
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8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 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
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 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 、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
常跟附近居民来往 ,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
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 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
题写在庭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 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
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 ,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
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 ,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
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 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
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 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 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
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 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
穷乐趣)
5. 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
9



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王安石访问朋友湖阴 先生,即兴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全文景与人处
处照应,融化无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借景:庭院内:净 庭院外:护、绕
抒情:对眼前美景的无比喜爱
七、教学反思


3.三峡之秋
作者:方纪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三峡之秋》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作者按时 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
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第一课时
10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来描述景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 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
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 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 陡峭 累累 巨蟒 荡漾 光晕 驳船 摇曳 谷壑 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 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
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 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
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
下的色 彩,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
11



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
显示了三峡黄昏 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 过时,渔
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
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
素 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 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色特点,感受三峡的壮美。
2、总结全文,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 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
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
12



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 才能把三峡明
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
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 园秋色》或者是《田野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
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 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作者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了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
的具体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 喜爱和赞美。
六、作业布置
1、搜集三峡的资料,了解今天的三峡。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板书设计
3.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朦胧
夜晚:静谧
八、教学反思


4.游漓江
作者:林非 略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 课文着重描绘的是漓江两岸独特而神奇的山峰。先总写漓江山
峰的独特与神奇:一座座矮小的山峰像一根 根竹笋、一把把宝剑、一座座屏风,在青草丛中
直挺挺地冒了出来,像一个个硕大的盆景,蕴藏着许多的 妩媚。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把最具代
表性的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与神奇,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 前,使我们仿佛亲眼
看到了正把鼻子伸进漓江尽情地吸水的大象,正拍打着翅膀准备战斗的公鸡和画山上 神态各
异的骏马。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合理的想象、真挚充沛的情感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
欣赏、积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13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具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情感朗读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
县猫儿 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
桂林至阳朔一段, 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
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 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
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 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4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 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
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 情况,利用游船望两
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
风,直挺挺地 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
一说。(作者没有 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 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
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 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
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 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 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
想象斗鸡山 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 的朗读与感悟:
“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 立,有
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
自己去 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 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
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 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
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
15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
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引导学生边
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 、拟人、
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漓江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 ,青山是它的骨架,秀水是它的血液。同学们有机
会一定要去细细地游赏。
六、作业布置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 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
景点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4.游漓江
漓江水 清澈、碧绿
漓江山 拔地而起、千姿百态
八、教学反思


积累与运用(一)
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 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
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 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巧妙运用。
2、运用所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以练为主,引导学生对优秀篇章加以借鉴。
教具准备
1、搜集各地风景名胜资料。
16



2、描写景物的优秀句子。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讨论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古诗并背诵古诗。
2、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巧妙运用。
3、掌握文章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 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
用波浪线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 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
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 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
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 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举例: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
特点。)
17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
比作两 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 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
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
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
这 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四、自主阅读园地
1、激情导入,阅读短文。
教师:同学们知道拉萨吗?拉萨地处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有“世界
屋脊”之称,站在那样的高原之上看天空,一 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受吧。想知道高原
上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吗?请仔细读《拉萨 的天空》。
学生: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再读短文 ,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
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 圈点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短文内容、景物主要特点、优美词句、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等汇报交流。)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4、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课堂小结
教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从古人的名句中、作家的文章中感受
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还懂得了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笔下的景
物更加的生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组织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以练为主,抓住景物特点介绍风景名胜。
教学过程
18



(一)课前组织
1. 以自愿原则分小组,并进行小组内分工。
2. 任务布置。
(1)搜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资料。
(2)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并组织解说词。
(3)选好解说员,进行解说训练。
(二)指导组织解说词
1. 解说时,要注意语言的亲切性、口语性。
2. 适当地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解说更生动。
3. 组织景物资料,介绍要有一定的顺序。
(三)举办“世界风光展”
1. 小组内交流。
2. 集体交流。
3. 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解说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世界各地有许多的风景名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又掌握了
不少的新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了解更多的中外风景名胜。
(五)布置作业
继续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和图片,和小组成员一起出一期“世界风光展”手抄
报。

第三、四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写好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运用所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以练为主,引导学生对优秀篇章加以借鉴。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 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
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 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
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
句。)
19



(3) 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
形象,那山,那水,那 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
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 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
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 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
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 头介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
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 己身边的美景
或经历过的美景。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二、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自拟题目,想好自 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
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学生写作。
(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 形象?运用了
哪些修辞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
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所描绘的景物 都很美,但对于不熟悉你们所描绘的景物的人来
说,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人们 才能对你们所介绍的景物留下深刻
的印象。

第二单元 单元计划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预计十二课时。
《捅马蜂窝》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蛰的 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
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悔恨的心情。
《我 没有钓到那条鱼》通过描写“我“和叔叔钓鱼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事情未办成之前,
就四处张扬、吹嘘是 不可取的。
《藏羚羊的故事》描绘了老羚羊截车求救的壮举和科考队员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深情。
《蝈蝈》中,蝈蝈的遭遇牵动着两个孩子的心,他们的纯真感动了老人,让蝈蝈又重新
获得了自 由。
教学本单元课文,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句子的意思,帮助学
生 理解课文中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这样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 习惯。

5.捅马蜂窝
20



作者:冯骥才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捅马蜂窝”是淘气包做的一件危险、刺激的事情,光看题目就勾起了 读者的兴趣,接
下来文章的叙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这个的故事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少年时代成长 道
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
到 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
启迪—要关爱 生命,不做任何伤害生命的事情。文章描写细致,充满情趣,表现了孩子幼稚、
好奇的心理,以及淘气、 单纯、勇于反省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启发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集有关马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进行复述。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2、学习与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一)了解马蜂
21



1、板书“马蜂”二字,学生齐读。
2、教师:同学们,提起马蜂,你的脑海里会闪现哪些词语?(可怕、恐惧、疼痛……)
3、 教师继续:是啊,马蜂很可怕,会蛰人。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马蜂还有哪些特
性呢?现在请同学们 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活动:展示交流资料)
4、教师小结:马蜂简介。
(二)导入新课
1、继续板书:在马蜂的两边分别板书“捅”和“窝”。学生再次齐读。
2、教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师生交流)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借助音节、字典、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
2、检查 预习,纠正错音。(指名读、也可开火车读,遇到不好读的句子或不认识的生字,
教师做辅导)
3、小组合作,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组内交流。
4、集体反馈:不理解的字词,为 理解课文扫清障碍。重点引导“纠缠、捣毁、冒失鬼、
痊愈、惊魂稍定、罪孽”等词的意思。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冒失鬼:称举动鲁莽、轻率的人。
5、同桌合作,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思考:文章叙述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什么,再写 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
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 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
受。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2、集体反馈。(只要学生能说出充分的理由,文章脉络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
四、学习巩固,生字新词
1、自由认读生字。(从音、形、义、组词等方面认读。)
2、集体学习,重点引导:“纠、缠、疙、瘩”等字的字形、“甸、粘”的读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我们知道捅马蜂很可怕,弄不好会蜇死人的。课文又是怎么叙述捅马 蜂窝一
事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按下列方法完成本课生字。
22



生字 音节 音序 部首
纠缠
余几画 组词1个 在本词中意思
纠 jiū J 纟 2画 相互缠绕、缠绕不清
(其它生字也按这种形式写)……
3、从文中找出你认为重要的15个词语,5组近、反义词、多音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抓重点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文本,体会课文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品读关键词句。
2、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捅马蜂窝》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教师:同学们,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不紊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小时候捅
马蜂窝的原因 、经过、结果;“我”对马蜂的再认识和“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那么作者是
怎样环环相扣,将意图表 达清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课文。
二、合作探究、体会内涵
(一)细读1-7段,了解捅马蜂窝的经过
1、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反馈:马蜂窝的位置、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我”捅蜂窝的准备及
过程。
3、相机重点引导:
(1)作者写捅马蜂窝,为什么还要写爷爷家的后院?对蜂窝的介绍作者 运用了什么修
辞?从这些内容,你了解了哪种写作方法?(环境烘托,为捅蜂窝埋下伏笔)
( 2)从爷爷奶奶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引导出:捅蜂窝的
方法及“我”强烈 捅蜂窝的欲望)
(3)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扣人心弦的捅窝过程(6-7段)
①找出具体描写“我”捅蜂窝的段落,读一读。
②指名反馈:
捅马蜂窝的经过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张、恐惧、惊慌……)
③教师小结:是啊,捅马蜂窝的情景紧张而扣人心弦,找出具体语句品读、体会。
④指名反馈句子,相机出示:
23



A、“我脱下褂子 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
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自由读画出描写“我”捅蜂窝准备工作的动词,并谈谈读
后感受。(从动词中传神地透露出“我” 准备得细致周密,同时也突出了“我|既想捅又害怕
的心理,进而体会捅窝的紧张和扣人心弦。)
B、“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得‘嗵 ’,
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引导
学生边读边 想像情景。指名谈感受。(“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一团黄色的飞虫”
用“团”来形容, 只见黄色,看不见马蜂个体,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扔掉”“跑”
等动词写出了蜂群受惊后猛 然逃出的可怕、紧张的情景。)
指导朗读,想像、感悟。
C、“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 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
战斗机。”
品读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指名反馈,重点引导:“径直而凶猛” “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又用一个比
喻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写出 了马蜂的拼死一搏。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⑤小组合作,再次感情朗读,体会捅窝的扣人心弦及马蜂誓死拼搏的精神。
4、教师小结:从 捅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原
因是什么呢?是的,靠的就是平时 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运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
情态的动词,靠得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所 以希望同学们,在平时要留心观察,并掌握
一些写作技巧。
(二)研读8-11段,了解马蜂的特性
1、轻声读文,想想:从爷爷的话中,我对马蜂的特性有了哪些了解?画出相关语句。
2、齐读课文第11段,思考:
(1)“我”对马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会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罪孽感”
表达了“我”什 么样的心情?
①小组读文、思考、交流、讨论、汇报。
②教师小结:“我”对马蜂的态度由 厌恶转为敬佩。因为“我”伤害无辜的生命,破坏了
它们的家园而感到罪孽沉重。这种罪孽感更表达出了 “我”的愧疚之情,要善待生命。
(3)再次读文,更深度理解:“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引 导学生明白:马蜂的这一特性,正是它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精神的具体体现,令人
佩服。点明文章主旨 。
(三)精读第12段,感悟文本内涵
24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作者运用设问句更表达出了“我”盼“无家可归”的马蜂归来重建 家园的急切心情。特
别是最后一句,既突出了儿童的幼稚之举,又表达了盼归的急切,更是在呼吁我们要 善待动
物,善待生命。
(四)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速读全文,从每一部分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从捅窝的渴望到捅窝的受惊再到捅窝的忏悔,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质疑解疑、升华主题
1、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从文本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或者学习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3、你做过、见过或听说过随意伤害生命的事吗?学了本文之后,你怎么看这件事?
4、你知道像马蜂这样誓死捍卫家园的英雄吗?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写一则50-100字的学文读后感。
2、根据课文第7段的描写,写一场景。(提示:注意人物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人类不去伤害马蜂,马蜂是不会伤害人类的。希望你们能从 这件事
中受到启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文后的感想。
七、板书设计
5.捅马蜂窝
准备 细致周密 要善待生命
捅马蜂窝 经过 扣人心弦 不冒失做事
结果 挨蜇盼归 为他人着想
八、教学反思


6.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作者:约翰•格利夫•韦蒂尼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借钓鱼喻做人。它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我”第一次钓鱼的经历。“我”在等
25



到鱼咬钩时就宣布自己钓到了鱼,然而,鱼却脱钩离去,叔叔教育了“我”, 使“我”从中悟
到做人的道理:在事情未办成之前,不要妄下结论、自吹自擂,即使事情办成了,也不能 自
我吹嘘。全文以“总—分—总”结构呈现。第1段,写首次钓鱼情景让人难以忘怀;第2~5
段写钓鱼的经过和对“我”的启示;第6段,以叔叔的话让“我”终身受益来呼应开头。整
篇文章把叙事 与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富儿童情趣。课文把贴近孩子生活
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受到教育与启示,这是本文的一大特
色。以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是本文 的又一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 “深谙”“暗忖”“功
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 朗读体会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 ”“功
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熟读课文,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
26



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 ,真是让人回
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板书课题:我
没有钓到那条鱼。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
跋涉 惬意 深谙 甩出 诱饵 鼓励 塞到手里 若无其事 欣喜若狂 慢条斯理 功亏一篑
意味深长 自吹自擂
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
学生熟读课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故事。
4、仔 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
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 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
终身受益。)
5、除此之外,你在读课文中还有什么发现?交流读书的感受。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
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 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
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 令“我”终身受益。
(2)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讲述时 ,扣住
“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欣喜若狂---- 沮丧”等描写心理的词语,让孩子们跟随着作者
钓鱼的过程而感受作者的这些情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为什么反复强调“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 吹嘘你钓
到了鱼”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积累优美的语句。
27



3、批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2、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回顾课文内容,梳理问题:
(1)我为什么没有钓到那条鱼?
(2)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
2、出示自探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圈出关键词,划出重点语
句,并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以批注。
3、学生自读探究,教师巡视。
二、解疑合探
(一)感知钓鱼的过程,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
1、开始时,我是什么样的心情?
(1)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 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
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 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
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惬意: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
像要滴出来似的。
(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兴奋与愉悦。)
(4)简单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钓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
(2)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
师板书:眼巴巴—失望—恳求—沮丧
(3)从作者的几起几落的心理变化中,你觉得钓鱼应该怎样钓呢?引导交流自己的见解。
(二)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28



1、这句话为什么加上引号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叔叔的一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
上岸之 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
了也无须自夸,这不 是明摆着吗?”
组织学生读这段话,叔叔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神态?“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词造句。
从叔叔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名交流、评价、再交流;
指导角色扮演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同时引导学生评议、朗读。
2、正因为这样,让作者深深记 住了这件事情,也记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在鱼儿
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自由交流。我们应该
从中学 习些什么?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自己的影响。
(2)把自己受到的启示以一句简练的语言写下来,并展示给同桌听。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并引导学生自主解疑。(如:课文的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 课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
四、运用拓展
1、学了本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设计作业题。(如:仿写;积累词句;用词造句……)
3、请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 ,借钓鱼喻做人,使我们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在事情未办成之前,
不要妄下结论、自吹自擂,即使事情 办成了,也不能自我吹嘘。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七、板书设计
6.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情绪变化:兴奋——失望——欣喜——沮丧
明白道理:无须自夸 谦虚 务实
八、教学反思


29



7.藏羚羊的故事
作者:矫友田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催人泪 下、令人深思的故事。老羚羊冒死截车,跪拜于车前求救的无奈,科考
队员主动救助受伤的小羚羊的举动 ,父子团聚的喜悦,都令我们刻骨铭心。全文是围绕藏羚
羊对孩子深切的爱以及科考队员对藏羚羊的关爱 这两条感情线索展开叙述的。文章构思巧妙,
感情细腻真挚,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 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
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具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和人类残害动物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有关关爱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主探究法 谈话法 讨论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借助资料,了解藏羚羊。
2、了解课文内 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学习“求救”部分,体会老羚羊的无助和哀求,感
悟父爱情深。
3、熟读课文,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藏羚羊,引入新课。
1、出示藏羚羊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
30



2、教师板书课题:“藏羚羊的故事”,指导读好“藏”的读音。
3、解题: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师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藏羚羊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
1、教师出示本节教学目标(见本课时教学目标)。
2、出示自读提示: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其写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画出来读一读)。
(3)用“—”画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
(4)用( )标出文中你最受感动的细节,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部分重点内容?
(6)初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7)解决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
三、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逐题检查反馈,并相机点拨指导。
四、学习“冒死求救”部分
1、自由读1—6自然段,画出描写老羚羊冒死截车的语句(尤其是重点词)。
2、指名反馈(师随机板书重点词)。
3、齐读这句话。
4、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此时老羚羊是什么心情?
5、指名说。
6、带着老羚羊的这种心情再读这句话。
7、老羚羊为什么要冒死截车?从文中找出原因。
8、指名说原因。
9、找出具体描写小羚羊受伤的语句,齐读。
10、指导读出对小羚羊的同情,学生练读。
11、想象并口语交际:如果你是老羚羊,看到 自己的孩子伤成这样,你会是什么心情?
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12、同桌间口语交际。
13、带着老羚羊的这种感情再读1—6自然段。
14、小结。
31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老羚羊为了拯救自己受伤的孩子 ,不顾生命的危险拦截汽车,这是
多么伟大的父爱啊!下节课,我们再来感受这份爱。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 续学习课文,了解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经过和父子团圆的喜悦,体会科考队员对
藏羚羊的爱护。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上节老羚羊冒死求救的细节,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学习“救助小羚羊”部分
1、教师过渡语:老羚羊冒死求救的父爱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科考队员,他们是怎么做
的呢?
2、指名读课文第7、8自然段,其他学生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动作的词。
3、指名反馈,师随机板书。
4、你从这些动词和细节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
5、指名汇报。
6、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朗读,感受科考队员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7、启发想象:如果你是那只老羚羊,看着科考队员为自己的孩子所做出的一切,你想说
些什么?(提 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1)发挥想象,组织语言。
(2)组内交流。
8、教师出示第8自然段前两句,学生齐读。
9、读了这两句,你想对科考队员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10、师出示“老羚羊静静地注视着,待汽车发动起来,才缓缓离去。”你从“静静”、“ 注
视”、 “缓缓”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32



11、指名学生谈体会。
12、指导读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不舍。
13、小结:学 习了这两部分,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父爱,还感受到了科
考队员对藏羚羊的关爱。
三、学习“父子团圆”部分:
1、教师导入:半个月过去了,小羚羊痊愈了。科考队员把小羚 羊放回山坡上,小羚羊欢
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圆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呀! 请同学们带
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9—12自然段。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9—12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描写“父子团圆”的幸福画面的语句,用“△”标出它们的动作、神态。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指名反馈,师随机板书。
6、启发想象:它们团圆后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它们的喜悦和亲昵之情。
8、老羚羊和小羚羊幸福团圆时,科考队员落泪了。他们为什么落泪?教师出示:
(1)那只 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见此情景,科考队员们的眼睛都湿润了。老队长转
过脸去,悄悄地抹了一把, 湿漉漉的,竟是泪。
(2)全体科考队员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着,待两只羚羊逐渐没入草丛中,才缓缓离去。
9、引导学生讨论:科考队员为什么流泪?
(1)小组讨论。
(2)指名反馈。(被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爱感动的泪,看着父子团圆流下的幸福泪。)
10、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并反馈。(科考队员对羚羊的关切和不舍)
1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团圆”部分。
12、小结。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提示:(1)从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2)从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学完课文后的总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4)也可从其它方面谈收获。
2、教师总结。
3、教师出示人类残害动物的有关资料。看着这残忍的一幕幕,你想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五、课堂小结
33



教师小结:同学们,藏羚羊的故事 不仅感人,更发人深省。它深深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
灵,唤起人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良知与热情。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完成课后作业。
3、用简短的话写出你读了此文后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7.藏羚羊的故事
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八、教学反思


8.蝈蝈
作者:赵丽宏 略读课文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告诉我们应善待动物,具有真挚的人文情怀。文章贴近学生 的
生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远。在教学中,应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
生 健康的情感。“它不肯叫,准是怕生。”“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不!它是在哭呢!
关在笼子 里多难受,它在哭呢!”这是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的对话,是孩子对爷爷的无心劝告,
也是人与大自然的 一段真情告白,童言无忌啊!白发老人是多么喜欢这只蝈蝈:1. 他喜欢蝈
蝈的叫声,买下它,关在笼子里;2. 蝈蝈不叫,喂给它红辣椒;3. 蝈蝈终于叫了,而且不知
疲倦,从早到晚地叫;4. 蝈蝈“逃”了,回到大自然中去了。老人也终于明白禁锢幼小的生
命是多么不道德。
文章的教 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语言的精练、优美,难点是文章的最后没有直接
交代出是爷爷剪破了笼 子,让蝈蝈“逃”走。要引导学生联系“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
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 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以及“‘它咬破了笼子,
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进 行思考,推测和判断出是爷爷放走了蝈蝈。其
落脚点是善待动物。可结合思考题向生活拓展,让学生明白 自己可以为小动物做些什么。
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2、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炼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
34



重点:抓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的真正原因,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到田野观察蝈蝈,搜集有关蝈蝈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阅读课文,同桌或 小
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感悟文章蕴含的深意。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2、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炼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抓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的真正原因,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且是动植物赖以 生存的家园。世界因
为有它们的存在才那么绚丽多彩,人类的生存更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关爱 动物,
善待动物。请问大家,谁见过蝈蝈?它的叫声如何?
2、学生讨论搜集的资料,谈谈自 己对蝈蝈的了解。﹙学生展示资料﹚我们刚才了解了有
关蝈蝈的信息,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文本学习一篇 有关蝈蝈的文章!老师板书课题:蝈蝈 学
生齐声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老师要求学生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学生查字典
解决学 习中的障碍。)
2、再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说说故事的梗概。
三、深入研读,自主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师导读:老人喜欢蝈蝈,有幸捉到了一只,把它装进竹笼子,挂在窗台上。笼中的蝈
蝈表现得 怎么样?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5



②指名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描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
中来感受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不安地爬着、触须不时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呼唤、祈
求〉
③学生讨论交流,设想:假如自己被关在屋子里不能出去自己有多难受。
填空:这是一只( )的蝈蝈。
2、在对话朗读中,探究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引导学生猜测:蝈蝈为什么不叫了呢?〈害怕、生气、孤单、想家……〉
③师小结:是呀, 蝈蝈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不能回家,见不到亲人,蝈蝈有多
伤心,多孤单呀!
3、品读关键词语,体会大家对蝈蝈的喜爱,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①师导读:大家那么 喜欢蝈蝈,都不愿意把蝈蝈放了。听呀!蝈蝈终于叫了,大家是多
么高兴呀,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 出示: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意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 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
的一部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 句子,说体会。﹙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的高兴劲,提醒
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 、“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③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蝈蝈真是奇怪 ,不叫的时候一声不吭,一旦叫起来,就没完没了,烦死人了,两个孩子
又开始猜测其中的原因了。 < br>分角色朗读对话﹙抓住孩子议论中的词语:“烦死了”“热得睡不着”“它在哭呢”“关在
笼里多 难受”,体会孩子对蝈蝈的关心﹚
四、引导学生议一议,合作探究老人放蝈蝈的原因
1、讨论:蝈蝈是不是真的“逃”走了?如果不是,那又是谁放走了蝈蝈?为什么要放走
它?
2、集体交流,反馈。
3、“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猜测出什么?
师小结:是呀,老人的叹息其实是在说:都是我不好啊, 我怎么能够因为个人的喜好,
就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让它过着孤单,丧失自由的生活呢?我应该把它放了 。
五、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讨论:老人在天真孩子的影响下,决定给蝈蝈自由,把蝈蝈放归大自然让它
36



快乐的生活,你们觉得老人做得对吗?为什么?﹙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2、启发思考:了解了这个故事,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
意见。﹚ < br>3、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方式学习了本文,表现得特别棒!老师替你们高兴!
学完课文 后,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禁锢弱小的动物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善待小动物。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哪怕是一只昆虫,我们也应该善待它们,爱
护它们。
七、板书设计
8.蝈蝈
不叫→叫→“逃”走
善待动物
八、作业布置
自主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
九、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 螽斯也被称为蝈蝈,又称哥哥、纺织娘,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 毫米左右,
侧扁。触角丝状,通常超过体长。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 br>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有一
对听器 。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栖息于树上的种类通常为绿色,无翅
的地栖种类通常色暗 。蝈蝈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约7000种。我国约有百余种,按地域分,
南方统称“南哥”,北方称 “北哥”。按地区划分,则各地都有各自的称呼。螽斯是昆虫“音
乐家”中的佼佼者。螽斯最突出的特点 就是善于鸣叫,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
沉婉转,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风骤雨,声调或高或 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
串串美妙的音符。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 ,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
雄虫的呼唤。雄虫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声(声音通讯),借以寻找配偶,吸 引同种雌虫前来
交配,进行生殖活动。以此为目的的鸣叫是一种多音节或单音节构成的唧唧声,称作“婚 恋
曲”,雄虫往往能连续唱很长时间,并常会有几头雄虫同时高歌,雌虫闻讯赶来,一般选中歌
声洪亮者作为自己的“恋人”。声音除了用来吸引异性外,还能起到自卫和报警的作用,当两
只雄虫相遇 时,便高唱“战歌”,面对面摆好架势,摇动着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双方只
有后撤才会相安无事。 如果周围出现异常或危险,螽斯便发出“警报”,警告其他螽斯。

37



积累与运用(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
2、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讨论法 讲授法 谈话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
2、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
2、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3、积累词语,丰富词汇。
4、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 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
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8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 作乙事物。
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作“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作“明洁的丝
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
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
叫”不是很确 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
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 新。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 br>(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
战斗机。 (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 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
流去。(比喻句,把长江 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写“绿”
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 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
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 ”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
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对话。
2、指名反馈:从读课本中的对话,你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 要联系上下文,
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 是
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3、教师小结: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 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
交流一下,举例说明。
4、生讨论。(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 ,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
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 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
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5、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39



6、补充练习,巩固知识。
(四)自主阅读园地
1、学 生自由读短文《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
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 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2、小组交流。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
3、说说自己读了短文以后有什么收获。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
4、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积累了许多的四字词语,还掌握了两种理解词语或句
子意思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 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四字词语以及比喻句。
2、有感情地朗读《那倾斜着的伞》。
(七)课堂作业布置
补充下列词语。
苍翠( )滴 千山一( ) 四季( )青
万古长( ) 一( )千里 碧波( )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交流“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捅马蜂窝》的主要内容。
2、师小结 :这是一个有趣的童年回忆。你们一定也有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吧!今天,我
们就来说一说自己童年干过 的一些“傻事”。
(二)集体交流,丰富素材
40



1、谈话导入: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蛰的趣事。
2、指名反馈:谁能来说一说《捅马蜂窝》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作为小孩子, 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
莽撞的“傻事”吧。
4、同桌交 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学生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
把“傻劲”或“趣味”体 现出来。)
(三)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
1、小组交流,评选优秀故事。
2、班级交流,讲述“傻事”。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好奇贪玩、幼稚莽撞是 你们的天性,这些天性常让你们干了不少的“傻事”,
正是这些“傻事”为你们编织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五)布置作业
把你的“傻事”说给好朋友听

第三、四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写一件成长中的事。
教学重点及难点
把一件事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范围。
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 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
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 为内容,题目自拟,
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二)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
难以忘记 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
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 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
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 习作的内容。
(三)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1



(四)佳作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

第三单元 单元计划

谁说只有人类有爱心,懂得疼爱儿女?母鸡就是很典型的一个。谁说只有人类才有 高尚
品质,知道奉献?动物中也不乏英雄好汉!贝,就是其中的一种。谁说只有人类知道团结友
爱,合作共事?狼的集群生活就给人类许多启示……谁说只有人类才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海豚就常常 救助水中遇险的人……动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人类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协
调发展。动物世界还有许 多奥妙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研究。让我们满怀关爱,带领学生走进
动物世界。
本单元共四篇课 文,一个积累与运用,共计十二课时。本单元教材的课后题内容丰富。
有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如《母鸡 》的第一题,《美丽的眼睛》的第二题;有引导感受作者情
感的,如《母鸡》的第二题;有培养形象思维 能力、揣摩表达方法的,如《母鸡》的第三题;
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如《一只贝》 的第一题。还有写反义词,积累精
彩词句等。总之,涵盖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积 累与运用”安排了体会成语感情色彩的“温故知新”,编排了动物活动与天气变化密
切相关的“谚语”; “互动平台”介绍了三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口语交际”和“自主阅读园地”
内容有内在联系。习作前, 观察画面,揣摩内涵是第一步,然后引导思考讲述的是什么主题,
除团结互助、破坏树木,还有别的吗? 重点发挥想象,写清楚故事。
另要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在阅读过程中揣摩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表达方法。

9.母鸡
作者:老舍 精读课文
教材分析
这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描 写动物的文章。记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课文以作
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
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写出了“我”讨 厌母鸡的原因;后半部分则描写
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说明“我”对母
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 的生
42



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阅读这篇课文,重 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以及发
生这种原因,体会“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道理。另外本文 出现了许多拟人化、夸
张的用法,值得学生一学,特别是夸张。
教学目标
1、自主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
语。
2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的具体描写,感受 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 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
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教具准备
教师:母鸡图片。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图片:母鸡。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学生:母鸡)
2、板书课题,导: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
3、引导学生展示资料,介绍老舍。
43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
2、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3、出示课后的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
4、指名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疙瘩: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
颤颤巍巍:颤抖摇晃的样子。
如怨如诉:好像很哀怨凄婉,又像在倾诉衷肠。形容声音悲切。
5、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的情况,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6、指名反馈: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的情感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7、让生找出直接点明这两种情感态度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8、引导学生多读这两句话,读出老舍先生的情感变化。
(三)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1、教师导:那么,老舍先生先前为什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再 也不敢讨厌母鸡了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
2、指名反馈。(讨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不再讨厌:第三~九自然段)
3、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
4、指名反馈。
5、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6、教师小结:同学们,先前作者眼里看到的母鸡吵闹 、烦躁、自大、爱炫耀,所以,作
者老舍先生很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品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课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
爱的无 私与伟大。
2、总结全文,感悟本文细致传神的描写。
44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精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 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
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2、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 节课,通过大家的认真学习、思考品读,我们看到了一只自大、烦躁、爱炫耀、自以
为是的母鸡。所以老 舍说—一向讨厌母鸡。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让我们走
进课文,去了解老舍爷爷不敢再讨 厌母鸡的原因吧。
二、深入学习,体会情感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2.读 课文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
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品评。
出示句子: < br>负责: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只鸟儿 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看看前,看看后,咕咕 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论… …还是……总是”体会
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
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
(1)自由读第4—7段。思考: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 (“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
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 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45



(2)交流:“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交流:“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4—7段。学习第8、9段。
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5)自由朗读第9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6、总结:岁月可以 改变一切,但唯独不能改变的是母亲爱孩子的心,世界上最伟大的就
是母亲,所以,老舍赞叹道:一位母 亲就是一位英雄!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位母亲就是一
位英雄!
三、 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
声,还会觉得它烦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无私的爱,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母亲默默
地、不求回报地付 出。我们应该珍惜、保护这份爱,用爱来回报母亲的爱。
五、课堂作业设计
基础题:
1.积累文中词语8—10个。摘录精彩语句3—5句。
2.完成课文后第3、4题。 3.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中,谴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
读一读、品 一品,把欣赏的词句按褒贬两类摘抄下来。
选择题: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加以说明。
2.在动物世界中,母爱随处可见。你了解哪种动物,请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六、板书设计
9.母鸡


总起—一向讨厌母鸡
负责:警戒 备战
46

慈爱:寻食给儿
母鸡
分述
伟大
母亲是英雄












七、教学反思


10.一只贝
作者:贾平凹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一只贝》给我们讲述了一只贝的一生,它曾经没理过,因为“一颗石子”,它变得 “丑
陋”了,它被人遗忘在了海滩上,当人们发现它有“闪光的珍珠”时,它已经不见踪影了。
课文赞扬了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这是一 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
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 引导点拔法 合作探究法

47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梗概。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贝曾经的光彩和生命结束时的可怜。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并掌握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课题。
2、教师:在学习课文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你们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教师强调,然后再读。
4、教师导读:关于这只贝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这只贝”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
3、教师出示练习: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用文中的词语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的珍珠
4、教师导读:石子让贝变得丑陋,让人觉得贝很可怜;可是珍珠又让贝令人可敬。贝是怎样将石子变成珍珠的呢?我们一起再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感受贝的美丽和光彩
1、教师导读: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贝的漂亮和光彩。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画
出让你 觉得贝很漂亮、光彩的语句。
2、指名反馈,品读语句
“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
“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 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
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
“人们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3、学生自由读这些语句。
4、指名反馈:读了这些语句,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6、教师小结:贝曾经是多么的美丽和光彩啊!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48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贝。一 只漂亮、光彩照人的贝。可这次漂亮的贝、充满光彩
的贝的遭遇又很可怜。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石子变成珍珠的经过,了解贝在这一过程中 做出的牺牲,体会贝的高
尚品质。
2、总结全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写下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精心研读,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继续学文,整体感悟。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2、请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贝?你能不能试着用文中的 词语来说一说(生:丑
陋的、可怜的、可敬的,教师相机板书这几个词语)。
二、再读课文,交流体会。
1、再读课文,交流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师:同学们,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只丑陋的、可怜的、可敬的贝?
2、学生汇报。结合文中的语句谈体会。
三、理解、感受贝的丑陋,激发对贝的同情。
(一)贝的丑陋
1.文章的哪一部分描写了贝的丑陋呢?读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从哪能看 出这是一只
丑陋的贝?
小黑板出示第三自然段:“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 ,它在海里的时候,
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 何不能
挤碎它;又带着棱角;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
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当学生谈到贝丑陋的语句时,出示:“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
49



了做贝的荣誉。”
2.指名读这句话,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贝 来说,值得它们骄傲的荣誉到底是什么呢?
(是美丽的外壳)会是怎样的美丽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到描写 贝壳美丽的语句?
(二)贝的美丽
1.学生谈到关于贝美丽的内容时,出示:“这壳上都曾 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
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 它们生命结束了!
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2.朗读、想象这美丽的贝壳的样子。请学生充分地谈谈,在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美丽的
贝壳。
3.展示搜集到的美丽的贝壳的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令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引 导学生练习表达:同学们,当这么美的贝壳一下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会情不自
禁地发出怎样的赞叹 ?
4.学生抒发赞叹之情,进而带着这种赞叹的语句再来读描写贝壳美丽的语句。
(三)再次体会贝的丑陋。
1.再读描写贝丑陋的语句。
对于漂亮的贝壳来说,即 使生命结束了,它们的壳上还留着人们喜欢的色彩和线条,而
这只丑陋的贝呢?让我们再来读读描写这只 贝的语句。
2.教师巧妙过渡:同学们,在它的壳上,有绚丽的色彩吗?有精美的图案了?就是因为< br>有一颗小小的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它变得怎么样了?
四、感悟体会贝历经的磨难,进而体会贝的可怜。
1、再次出示第三自然段。
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石子?从哪能看出来?
2、教师激情引读:
如果说这是一颗圆润的石子,这只贝受到的痛苦也许会少些,可这偏偏是一颗—
如果说这是一只有着铁一般刚硬身子的贝,也就罢了,可它的身子偏偏是—
同学们,如果你曾 是一只漂亮的贝,当你看到你的同伴遭受着这样的痛苦时,你会对他
说些什么?
3.创设情境,体会贝与石子抗争的过程。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走进这只贝的一生吧。
这只贝和别的贝一样,在海里玩耍。 谁知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它立刻感到了钻
心的疼痛,它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因为,那是个—( 生接读)“十分坚硬的石子……但它默
默地,它说不出来。”
一个月过去了,它用力磨那颗石 子,甚至那软软的身子都流出了血,但它发现,那是个
—(生接读)“十分坚硬的石子……但它默默地, 它说不出来。”
50



一年过去了,它的壳变得暗淡无光,它知 道它再也不会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了,它发现,
那真是个—(生接读)“十分坚硬的石子……但它默默地 ,它说不出来。”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贝们近乎忘记了它的存在,每天与那颗石子的较量成了它生活的 全
部,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个—(生接读)“十分坚硬的石子……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4.教师小结:这种不能诉说又不被理解的精神上的痛苦已远远超出了它所承受的肉体上
的折磨,这真 是一只可怜的贝。
五、揭示贝孕育了一颗大珍珠,进而体会贝的可敬。
1.为什么又说它是一只“可敬”的贝呢?引发学生思考贝所具有的精神。
2.重点体会“磨 制”。体会贝是用什么来磨那颗石子?在“磨制”的过程中可能会……
可能会……可能会……它曾间断过 吗?曾放弃过吗?是啊,它在分分秒秒地磨制,在日日夜夜
地磨制,在长年累月地磨制啊!
3.出示:“即使_,它也_;
即使_,它也_;
即使_,它仍在_;“
结合上面我们想到的,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4.提升贝可敬的品质。
说贝可敬,更是因为它同石子分分秒秒、永不气馁的较量。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贝对话,超越文本,读写结合。
同学们,此时,当你的眼前就是这 只用它的血和肉尽其一生孕育了一颗稀罕的大珍珠,
和曾被人忽视、冷落甚至一脚踢开的贝时,你又会对 它说些什么呢?请你把最想对它说的话,
写在书上。
6.变文为诗,再读文章,升华感情。
如果说贝的这种不屈于磨难的精神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诗篇;如果
说是一首 歌,那么它一定最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让我们饱含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贝与石
子较量,与命运抗争的 语句吧!
出示: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
无论如何不能挤碎他
又带着棱角
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
没有了图案
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
但它默默地
它说不出来
51



五、启发思考,体味生活。
教师小结:贝虽经磨 砺,终究以血和肉孕育了一颗绚丽夺目的大珍珠。我们在惊叹于那
颗珍珠的美丽与名贵的同时,不要忘记 那只曾孕育过它的丑陋的、可怜的但更加可敬的贝呀!
正如冰心所说:“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 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
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出示:这是贝的一生,人生不也是相似的吗?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做练习册上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10.一只贝
漂亮: 投影、显示
可怜: 丑陋
可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八、教学反思



11.狼群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狼群》这篇课文为我们揭示了狼不为人 知的生活。作者用清新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群狼生活图,展示了狼的另一面,赞颂了狼的团结和严 明的纪律性。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出狼群特点:集群生活;第二部分为写出群狼的< br>巨大力量和“狼群”很团结 。在写狼群的力量和团结这部分中,以狼群的首领——头狼为重
点。 头狼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肩负的重责大任: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
探险,还写了头狼 的生产方式:“只有最健壮最机智勇敢的狼,才能战胜其他伙伴,夺取头狼
的王位。”正是这种优胜劣汰 的竞争和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才使狼群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很
好地生存下去。学好这篇课文,要让孩子 们懂得了人也是一样,要勇敢,要能团结别人一起
做事,要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惩罚”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52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情感朗读法 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借助资料,了解狼的特点。理清 文章的条理,指导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狼群生活
的特点的。
3、学习课文第二、三段,了解狼群威力巨大、“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特点。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及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你见过原野上纵横驰骋的狼吗?你听过山谷中凄厉的狼嚎吗 ?一只狼是孤独的,在这个
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 样过着群居生
活的狼的世界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读,整体感知
1、教师导读: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具体介绍狼群的生活
特点。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在文中指一边跑,一边叫。表现速度快,气势大。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畏,害怕。
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不与狼相争。
默契:没有明白说出谁做什么,但彼此却有一致的配合和行动。
至高无上:最高的,没有比它权力更高的了。
俯首帖耳:一切听从别人的命令,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
3、指名分段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
53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狼友良好的群居生活习性。
第二段(第二至三自然段):写狼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团结,力量十分强大。
第三段(第4至11自然段):写头狼的产生、权力、责任。
第四段(第12自然段):总结全文,狼正是依靠这种集体力量生存下来的。
4、抽生回答。
5、指名反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狼群的生活特点?
三、读文本,体会特点
1、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先了解一下狼群威力巨大、“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特点。
请同学们读课 文第二、三自然段,把自己读文后的感想旁注在边上。
2、指名反馈: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狼群威力的巨大?
(1)“一只狼的攻击力量是有限的,而一群狼呼啸而过,能使凶猛的老虎、棕熊望而生
畏。”
①指名说说“望而生畏”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③教师小结:这一句话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狼群威力的巨大。
(2)“有人曾亲眼看 见一只几百千克重的巨大棕熊,被狼群追得走投无路,乱扑乱咬,
结果被狼群一拥而上,扯成碎片。”
①指名说说读了这句话的感想。
②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一只狼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狼 的力量是我们无法估量的。
这就是狼选择集体生活的原因。
4、教师指名反馈:那么,在这个强悍的集体中,它们是怎样分工的呢?抽生读第三自然
段。
5、画出关键的句子。
“围的围,追的追,拦的拦,截的截。”
6、想象狼群捕猎的画面。
7、教师小结:狼就是这样的团结,即使在瓜分食物的时候,它们 也从不为争食而互相撕
咬。狼群捕食的成功给予你什么启示呢?
四、课堂小结
教师 小结:通过今天的阅读,我们不仅了解了狼的特点,还了解了狼群的生活上的特点,
并被狼群的巨大威力 所震撼,被狼群的团结协作所感动。下节课,我们在继续走进狼群的生
活。
五、布置作业
54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及课后的成语。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狼群其他的生活特点。
2、总结全文,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本文的四字词语,学生读一读。
2、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狼群的知识?
3、教师小结:同学们 ,一只狼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狼的力量就不能低估。它们的力量
威猛,团结合作,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 地生活着。今天,我们再读课文,继续了解狼群的其
他特点。
二、研读文本,体会特点 1、教师导读:在一个集体中,我们需要一个领导者、组织者。在狼群中,这个领导者和
组织者就是 头狼。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后半部分,并思考:
(1)头狼在狼群中处于什么地位?
(2)头狼在狼群中肩负着怎样的职责?
(3)头狼是怎样选出来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解答疑难。
3、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4、教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以上问题,我们再次明确了狼群生活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
的语言说一说呢?
三、总结全文,启迪学生
1、出示句子:
“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狼正是依靠狼群集体的力量顽强地生存下去。”
2、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狼经历了哪些恶劣的环境。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教师: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四、课堂小结
55



教师小结: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人类也像狼群一样团结合作,就 能取得战
胜一切困难的力量。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够在老师的领导下,团结奋进,< br>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课堂作业设计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 )的动作 ( )的环境 ( )的老虎
( )地掩护 ( )地放哨 ( )地嗅
六、板书设计
11.狼群
集群生活: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头狼权利、义务: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
团结协作
七、教学反思


12.美丽的眼睛
略读课文
教材分析
《美丽的眼睛》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向我们 讲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丽
的故事。“我”冒险下水,偏遇上了胃痉挛。在这生命危急的时刻,我看到了一 双美丽的眼睛
—海豚的眼睛。海豚使劲顶着我,让我趴在它的背上,把我送回了岸边。当我平静下来以后 ,
海豚又和我在海里嬉戏了好一阵儿,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全篇以“美丽的眼睛”为主线,带
领 我们走进海豚那美丽纯洁的心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并积累新词。
2、会用读、思、批、诵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养成自主积累的好习惯。
3、通 过品读词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
大自然的思想。 学习课文,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激发联想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运用读、思、批、 诵的学习方法品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
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 想。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海豚的资料。
教学方法
56



自主学习法 情感朗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并积累新词。
2、会用读、思、批、诵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养成自主积累的好习惯。
3、通 过品读词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
大自然的思想。 学习课文,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激发联想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运用读、思、批、 诵的学习方法品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感悟人与自然的
和谐美好,从小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思 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你们见过海豚吗?你们课前都收集了很多有关海豚的资料吧,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收集的
信息。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海豚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教师激情导入:
海豚, 这海中的精灵,可爱的模样,如婴儿般的声音是我们对海豚的印象。它与人类有许多
相似之处,有一个发 达的大脑,智商远远高于一般的动物,享有“海中智叟”的美誉。它还
有一项特殊的本领—救人。海豚救 人的英雄壮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因此它
还被人们亲切的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寻找那美丽的眼睛(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预习得怎样,
行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2)抽生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2、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会读 还要学会边读边思考。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
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细读感悟,体会“美丽”
1、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
57



(1)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哪个自然段具体写的?请自读第一自然段 ,看看你能从中读
懂些什么?
(2)交流体会,学生通过读第一自然段,体验“我”当时胃 抽筋,使不上力,动弹不得
的无奈与痛苦,以及氧气筒支撑不了多久的紧急。
(3)有感情的朗读。此时此刻“我”最希望什么?“有谁快来救救我啊!” 从朗读中你
感受 到了什么?文中哪个词反映我很着急?“呐喊”是什么意思?我在海的深处遇险,大海
无情的淹没了我的 身体但淹没不了我心中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4)突然,我觉得腋下有个东 西在往上撑。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脑海中会想到什
么?让学生展开联想。“我”认为是什么?他们 朗读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从朗读中感受“我”
内心的绝望和恐惧)
(5)可就在“我”被 吓得魂飞魄散时却发生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情?赶快读读后面的
三句话吧!
(6)我默默的注视着海豚的眼睛,那美丽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什么?
(7)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8)海豚给“我”带来了生的希望,“我”最终的命运会怎样 呢?海豚又会带给我们怎
样的惊喜与感动?请自由朗读第3—5自然段,老师这里有些温馨提示,或许对 大家的学习有
所帮助。
2、推荐学习策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如:(1)读一读,勾画出让你怦然心动的词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受、体会
等。
(2)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惑。
3、交流读书体会,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相机点拨。
如: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海豚“安抚我”、“背着我”、“ 搁浅”、“停留在那里不
动”等词句,体会它不顾自身安危只为确定“我”的安全,感悟海豚善良的内心世界。
第五自然段“ 我”和海豚又双双游向大海,在大海里玩个痛快。引导学生们插上想象的
翅膀,在脑海里勾勒一幅幅美好 的画面 :“我”和海豚怎么玩的?
第六自然段“我”与海豚依依惜别时,又是那双美丽的眼睛令“ 我”难以割舍。在他们
四目相视的时刻,彼此都用眼睛在述说着什么呢?抓住“又用那美丽的眼睛看着我 ”这一关
键句子,体会海豚眼睛里饱含的深情。
4、文中反复提到“美丽的眼睛”, 并称“那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美丽的眼睛”。你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
5、生自由讨论、回答。
四、总结,拓展。
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无名英雄。在危难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58



1、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2、教师总结:孩子们,让我们永远铭 记这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让爱永驻心间,用爱构建
美丽和谐的家园。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是呀,海豚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救生员。我们
在赞美、感谢海 豚的时候,也应该自觉地保护他们。
六、板书设计
12.美丽的眼睛
和 谐
海豚 救 我
(动物) (人)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海豚是哺乳类动物。雌海豚需要怀胎一年才生下小海豚。幼小的海豚在母 体中已经基本
发育完整。与其他陆上哺乳类动物不同的是,海豚出生时,像其他鲸目动物一样是尾巴先出
来,这样可避免小海豚溺水。另外,小海豚出生后,母海豚会协助它游上水面吸第一口空气。
初 生的小海豚重约10千克,长约90厘米,以母乳为食。通常中华白海豚一胎只生一只, 哺
乳期为6个月。海豚的年龄可高达60岁。

积累与运用(三)
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成语,体会成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积累各种谚语,体会谚语的含义,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3、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乐于用普通话文明地讨论交流保护青蛙的方法,能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能抓住
要点。
59



5、认真观察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拘形式写下所见所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6、培养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有所获。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并在生活中运用。
难点:了解阅读方法,鼓励个性化阅读。
教具准备
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谚语,查找有关青蛙的资料。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并在生活中运用。
2、学习并背诵默写谚语和成语。
3、了解阅读方法,鼓励个性化阅读。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同桌相互读。
2、抽读。
3、小组讨论两组成语的特点。(都是有关动物的成语。第一组:贬义;第二组:褒义。)
4、再读,感悟它们感情色彩的不同。
5、在实践中去运用、感悟。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动物的成语,并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2)全班交流。
6、全班齐读成语。
二、语海拾贝,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谚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检查,要求读准确。
3、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谚语,组长做记录。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俗语、谚语,并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集”中。
60



三、互动平台,学会方法
1、学生自由读对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读了这段话后的收获。
3、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一找,勾一勾,议一议:有哪些读书方法。
4、全班交流阅读方法。
5、除了书上列举的阅读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阅读方法?
6、再读对话,把这些阅读方法记下来。
四、自主阅读,培养能力
A.谈话,激发阅读的兴趣。
1、教师板书“青蛙”:青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物。你们 能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
谈谈你对青蛙的认识吗?
2、教师小结:大家都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 朋友,是捕虫的能手。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青蛙,
深入地了解青蛙。
B.出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短文。
(1)想想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
(2)找出写有关青蛙知识的语段读一读。
C.集体交流,认识青蛙。
1、指名反馈: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
2、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入手,深入地了解青蛙。
(1)青蛙有哪些种类?
(2)为什么说青蛙是捕虫的能手?
(3)青蛙的生理结构有什么特点?这和它成为捕虫能手有什么联系?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积累了和动物有关的成语、谚语,还用交流过的
读书方法阅读了 专门介绍动物—青蛙的文章。希望这些知识能够缩小大家和动物间的距离,
和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口语交际,讨论交流保护青蛙的方法,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其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61



1、配乐朗读辛弃疾的词: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
2、复习旧知识:通过上节 课的学习,我们对青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谁能用自己的话介
绍一下青蛙?
二、讨论交流,提出建议
1、教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对人类那么重 要,可近几年来青蛙的
数量却显著地减少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请大家和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反馈:近几年来青蛙的数量显著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教师:看来,保护青蛙的行 动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请同学们以小组
为单位讨论交流怎样保护青蛙。
4、集体交流反馈。
请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方案。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 态度大方。其
他同学专心倾听,认真思考。
三、课堂小结,深化主题
教师小结:同 学们,保护青蛙从我做起。只要我们都自觉地行动起来,为保护青蛙出一
份力,那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更 加和谐,更加舒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第三、四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好看图作文。叙事清楚、具体。
教学重点及难点
如何能把一件事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指导看图
1、教师出示图:这一单元我们阅读了不少与动物有关的文章,今天 我们还要来写一篇和
动物有关的看图作文。
2、引导看图:插图中的动物有那些呢?
3、教师导:这幅画,有人认为讲述的是一个团结互助的故事。有人认为讲述的是一个破
坏树木的故事 ……你们觉得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然后想一想。
二、集体交流,拓展思维
1、指名说说故事,其他人倾听,并提出建议。
2、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提出以下要求。
(1)观点明确,围绕自己的主题说。
(2)想象要丰富,同时要注意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3)把故事的经过说清楚、说具体。
62



3、小组内交流故事,注意倾听,互相评议、修改。
4、推荐代表说一说故事,集体再次评议。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反复品读,耐心修改
1、分别请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文章,请同学们评议、修改。
2、学生相互交叉读、交叉改。
3、学生自读自改。
五、课堂小结
教师 小结:从同学们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启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观点去思考问题,得出 的结论也就不同。

第四单元 单元计划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计划用十 二课时完成。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人物世界”,
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 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的弹琴姑娘;不怕困难、
迎难而上、聪明有礼貌的高斯;《诗两首》告诉我们读一本 好书能让人经历一次丰富的精神漫
游,能让我们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书将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
学习本单元课文,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学习人物优秀品质的同时,感悟描写人
物的方法 。而本单元教材在人物刻画的方法上是多姿多彩的,除通过人物外貌表现人物性格
特点外,还有通过间接 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体会,在
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本单元课文篇幅较长,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训练阅读速度。对于文中含义深
刻及语言优美的句 子,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读有所悟、悟有所得。

13.少年闰土
作者:鲁迅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少年闰土》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 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
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情以及“我”对闰土 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童年的故事,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
3、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装束、语言、行动、事件的描写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的方法。
63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他外貌以及性格上的特点。
2、领会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抓关键句段进行品读感悟。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鲁迅资料、抄有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学感悟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直奔重点,学习课文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特点的有关段落,并进行写法的迁移,联系仿
写。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他外貌以及性格上的特点。
2、领会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教师:《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鲁迅 是什么人?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
的课文链接。
3、引导学生展示资料:你们对鲁迅还有哪些了解?
4、教师导:那么,鲁迅在《故乡》中, 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少年闰土形象呢?我们
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少年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想一想“我”和少年闰土的关系。
(3)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读一读。
(4)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64



2、认读生字,积累词语。
3、指名反馈:在自读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4、教师指名反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少年闰土和“我”是什么关系吗?
三、品读句子,初感闰土形象
1、教师:同学们,虽然闰土和“我”仿佛年纪,但是初次见到 闰土,闰土就给作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我”初次见到闰土时的情形。
2、指名反馈,出示语段(课文第四段)。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在读了这些语句,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
6、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句话,作者抓住了闰土外貌的 特点,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年少、健
康、可爱、活泼的农村少年形象。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8、拓展练习:现在,请同学们仿照这些语句,抓住特点写一写身边小伙伴的外貌。
9、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辅导。
10、赏析优秀片段,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
就是闰 土留给作者的最初印象,他年少、健康、活泼、可爱,很快就和作者成了好朋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和闰土的深厚友谊。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他外貌以及性格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抓关键句段进行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65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课文中的插图。
2、出示课文插图。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 着一望无际的
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读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不仅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以读为主,体会重点。
(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3-15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
1、生答师板:闰土: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二)出示阅读提示:
自由阅读课文第二—十六段,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 动作描写来表现
人物的特点,说出来让大家学习。然后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 ,
不懂的地方可以和老师同学讨论。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谁能把你知道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呢?
①摘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闰土的健康、可爱。
②摘捕鸟句子。
a、学生汇报 句子时,教师提问。问:从这段话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生答师边小
结边板书:聪明能干。对了, 从闰土介绍他的捕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聪明能干的特点。
b、段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他的聪明能干呢?你能找出来吗?(生划动词)你说得真好!
c、 看到闰土捕鸟这么有本事,你感觉得他怎么样?你会对他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敬
佩)那么请你把这 句话读一读,注意,要读出你的敬佩之情。(生读文段)
d、师:你读得真不错,请全班的同学跟着他一起朗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动作
词。
e、文段中的“……”表示什么意思?
过渡:继续把你学到的说给大家听。
③生读拾贝句子,说明闰土的见多识广。
小结:闰土真是见多识广啊!板:见多识广
4、你们还学到什么?请继续跟老师说说。
④生:刺猹这一件事通过闰土和“我”的对话,表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
66



师问:从哪些句子看出闰土的机智勇敢呢?
生:“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地走去……”说明闰土机智勇敢。
师引:月亮地 下,猹来了,大家可要轻轻地……别把猹吓跑了。请大家轻轻地把这句话
读出来,注意不要把猹吓跑了。
师问:还有哪个句子说明他机智勇敢呢?
生答:“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油一般的滑……”
师结: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 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闰土真是机智勇敢啊!请
同学们把他们俩的对话读一遍,男同学读闰土的语 言,女同学读“我”的语言。注意,要读
出儿童的天真和好奇。
师引读:闰土又对我说,生开始读……
小结:从闰土和“我”的对话当中我们了解到他(指板 书)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特点。
那他还给“我”说了什么?
生答:观鱼的句子。
师小结:闰土知道的可真多呀!而我呢?知道这些吗?
生答:“我素不知道……出卖罢了。”
①“新鲜事”:指哪些事?(不只这些,还有捕鸟、观鱼等等许多作者从来就没有看见过
的事情 。)
板:我素不知道
②这句话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见识少,知识贫乏的人)
③抒发了“我”当时怎样的感情?(自叹不如)
④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要读出自叹不如的感情。
⑤全班齐读。
5、过渡: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出示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问:读了这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重点理解:“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从中表达了……
②小结:生 活在海边的闰土生活丰富多彩,见多识广,而我却像一只井底之蛙,眼界狭
窄,知识贫乏,这不由得令我 对闰土产生了敬佩之情。(板:敬佩),也由此而向往闰土一样
的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板:向往)
③全班带着敬佩和向往之情读这句话。(齐读)
三、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 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
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 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想象一下“我”和
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再齐读最后一段。
67


3、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
闰土改变太 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
《故乡》来读读吧!
四、作业布置
模仿闰土外貌的写法,用一段话描写你身边一个人的外貌,写在作文练习本上。
五、板书设计
13. 少年闰土
闰土 向往、敬佩 我
捕鸟 聪明能干
拾贝 见多识广 素不知道
刺猹 机智勇敢
观鱼 见多识广
六、教学反思

14.弹琴姑娘
作者:陈伯吹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弹琴姑娘》通过对琴声的描写,赞扬了一位名不经传的小姑娘勤学苦练的好学精神。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和第6段。
3. 读懂课文,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4. 学习课文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
(2)学习并掌握作者按一定顺序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主探究法 谈话法

68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品读句子,从文中优美的语句中感悟琴声的美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
(2)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教师板书课题,导:琴声美妙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写
的《弹琴姑娘》。
2、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强调“琴”字书写。
3、导入: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呢?她弹出的琴 声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
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新要求:掌握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然后强调要点。
字音:“滞”是卷舌音;“锲”读“qiè”,不能读成“qì”;“券”读
“quàn”,不能读作“juàn”。
3、学生再读生字新词,读中巩固、积累。
4、指名反馈:文中反复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小姑娘弹出的琴声?(学生:叮咚!叮咚!
叮叮咚咚! )
5、指名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节凑读一读这一词语。
6、师:对于作者来说,这“叮咚! 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
再读课文。
7、找出相关词语。
教师出示:( )的琴声
8、集体反馈,教师填词,并指导学生读一读。
(好听)的琴声(悠扬、像夜莺般……)
9、教师小结:是呀,多么美好的琴声啊!对作者来 说它悠扬而熟悉,还有甜味儿,像夜
莺、流水般,让人觉得安慰、亲切、优美、轻松。
10、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围绕弹琴姑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
主朗读课文,并小组讨 论交流、展示。
69



三、想像画面,感悟琴声
1、 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
同学们默读课文,到 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用波浪线画出那一幅
幅将琴声融为一体的美丽景色。
(1)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语段。
生:“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叮咚!叮
咚!叮叮咚咚!……”
师:“只要…… 就……洒在……洒在……也洒在……”,用排比句式将春雨和琴声描写融
为一体,雨声与琴声交织出美妙 的音乐。谁再来读?
生:“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仍然不断的传出好听的琴声— 叮咚!
叮咚!叮叮咚咚!……”
师: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 会边走边想像边钦佩这弹
琴人。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恬静呢?
生:“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为清明…………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师: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读出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
生:“冬天的寒夜,…………”
师: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教师小结:课文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弹奏的琴声,琴声与景色融为
一体,很有表现力。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品一品。
3、指名反馈:读了这些语句,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
5、教师总结: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 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
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的感受和 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
质。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这就是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
6、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1、谈一谈本节课学习的感悟。
2、教师小结:同学,这节课的学习真是美的享受,我们读到 了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
似乎看到了四季优美的景色,仿佛听到了弹琴姑娘手下飞出来的悠扬的琴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70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弹琴姑娘的勤学苦练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
2、总结全文,学习作者间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叮咚”贯穿全文的表达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和第六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
(2)学习并掌握作者按一定顺序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本文的生字词语及四字词语卡片,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 姑娘的琴声悦耳、动听、优美。她为什么能够弹出
这么优美的琴声呢?
二、看图,整体感悟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那位弹琴姑娘。仔细观察图,用一个词来
形容一 下眼前这位正在弹琴的姑娘。
教师出示:( )的弹琴姑娘
师:姑娘琴弹得好,不 仅是因为她弹琴时全神贯注,认真,还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课
文中分别用了两个词语进行了高度概括。 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这两个词语。
2、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回答结果。
三、再读品味,感受情景
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朗读品味。
2、思考: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四、抓住关键问题,品读理解
1、师: 文中直接写小姑娘的地方不多,都是通过琴声或者作者的感受描写的,写得简略。
作者是怎样感受小姑娘 锲而不舍、勤学苦练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
看法。
2、生:“夏日的 黄昏,屋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叮
咚!叮咚!叮叮咚咚!”通过对比 描写,突出小姑娘的品质。
生:“秋天天高气爽……可是像夜莺般的、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从那窗口里传出来”。
生:“冬天的寒夜,……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生:“我回到家里,刚在书旁坐下来,‘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又响起来”。
3、师:学到这里,老师被小姑娘的精神震撼了,你们一定也和老师一样。一分耕耘,一
71



分收获,小姑娘的锲而不舍,勤学苦练让她弹出一支支振奋人心的曲子,她的 琴声深深地打
动了作者。
4、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5、生:“我常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谁在弹琴呢?弹琴的人是谁呢?”“难道那
弹琴的就是 她”“我愣住了,原来就是她!”
6、师: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生:分组讨论、交流回答。(好奇、钦佩、赞美到祝福)
7、师:小姑娘每次的琴声都 能让“我”心动,“我”从好奇、钦佩、赞美到祝福小姑娘,
一系列情感变化是那么自然、真切。那么“ 我”为什么这么急切地希望知道并见到这个弹琴
人呢?
生:琴声太优美了,被她的勤学苦练精神感动了。
五、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教师总结: 本文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将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贯
穿始终;二是刻画人物上,采用 了间接描写的方法;三是在写琴声的时候,作者不直接写,
而是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达到了良好的表 达效果。
2、说说你周围有小姑娘这样的人吗?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二段和第六段。
七、板书设计

14.弹琴姑娘
春天 好奇
夏天 叮咚叮咚 叮叮咚咚 钦佩
秋天 赞美
冬天 祝福

八、教学反思


15.高斯智断瓶中线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72



本课《高斯智断瓶 中线》为我们讲述的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年
轻时的故事。
故事先讲在 高斯顶着烈日上学的途中,一群人出了一个难题,要高斯不打开瓶塞,把瓶
中线弄断;接着讲正当高斯一 筹莫展时,一位好心老人的老花镜给了高斯启发,于是他借用
老花镜把太阳光聚集在瓶里的棉线上,高斯 成功解决了难题;最后讲人们都佩服高斯的聪明
才智。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故事,层次 清楚。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多处运用细节描写
来刻画人物形象,一个有礼貌、聪明机智的青年形象跃然 纸上。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 读懂课文,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 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懂得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从中体会高斯的聪明才智。
2、理解凸透镜的聚光作用。
教具准备
教师:教师了解有关凸透镜的有关知识。
学生:学生搜集了解高斯的一些小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直奔重点,了解高斯是怎样智断瓶中线的。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及词语意思。
2、懂得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从中体会高斯的聪明才智。
3、理解凸透镜的聚光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73



1、数学题引出主人公。
教师:虽然是语文课,但是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看谁 算得又快又准确,题目
是1+2+3+4+…+100=?(5050)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就通过思考很快算出这道题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
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
2、简介高斯。
高斯(1777—1855)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
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
高斯尊重他的 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高斯的一篇
文章。
3.揭示课题。
(1)读题,本课的主人公是谁?(高斯)
(2)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巧)
(3)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从本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1)教师:这篇课文中易错的生字、生词不少,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读得准哦。
一枚 额头 沁出 啪嗒 恭敬
(2)理解词语。
风马牛不相及 恭恭敬敬 晶莹 情不自禁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初读了课文,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们觉得全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来写呢?
(智)
4、教师设置疑问,导读:高斯是怎样智断瓶中线的呢?他的智表现在哪里呢?再读课文,
找出具体描 写高斯智断瓶中线的段落。(第7自然段)
三、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思考:高斯解决问题的要素是什么?(太阳光、老花镜)
2、教 师:老花镜其实就是凸透镜,你们一定搜集到了有关凸透镜的资料,谁能说一说凸
透镜有什么作用?
3、生答。(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它能把光线聚集在一起,焦点处的温度自然就高)
4、教师小结
同学们,高斯就是利用凸透镜的聚光作用,将强烈的太阳光线聚集在棉线上,使棉线在
74



需要的温度下发生自燃从而解决了众人出的难题。
5、教师导: 高斯的聪明在于他牢固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知识,而他问题的成功解决,还有
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那是什 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高斯智断瓶中线,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他的聪明才智。但是,高斯更令人佩服的
是他的做人品质。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高斯的为人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高斯在这件事情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2、总结全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懂得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从中体会高斯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风牛马不相及 额头 沁出 困境 恭恭敬敬 炎炎烈日 聚集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高斯?
3、教师导:是呀,高斯令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聪明才智,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做人品质。
现在,我们 继续学习本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①默读课文第1-6段,找出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品读直接描
写太阳光的句子。如:一天,高斯顶着烈日……赶去。太阳光是那 么的强……炎炎烈日下。
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第4段,高斯紧张地……石板路上)讨论:这些 句子在文中起
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第5、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
2、高斯的哪些表现令人敬佩?快速默读勾画,读一读勾画的部分,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
句子。
3、小组交流,谈谈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
75



(1)第1、2段,“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大大出乎高斯的意 料”“一时间,
他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认认真真地动起脑子来”。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高斯面对突 如其
来的困难,沉着镇静,冷静思考。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适时质疑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难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会找到答案。(2)第3、4段。教师:在小镇街心,高斯就这样认认真真地
思考 着,瞧他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分钟、2分钟、
3分钟……10 分钟,这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他?
①围观的人多。引读“这时,街中心… …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如果是你面对
挑衅者的起哄,你的心情如何?
②天气恶劣。
教师:加上此时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 学生:
(接读)紧张地思考着……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教师: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是 (恶劣)的,此时的高斯心情是(紧张)的,此时高斯思
索的神情更是(凝重)的。
(3)第5-9段。
5、这篇课文除了高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知道 他是谁吗?文中也有几处描写
老人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关键人物(与旁人的行 为对比、缓解高
斯的紧张情绪给他鼓励、为高斯解决问题带来启发)。再读,感受这位慈祥的老人给予高 斯的
安慰。
三、朗读课文,感受品质
1、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片断?读一读。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15.高斯智断瓶中线
老花镜
必要条件
太阳光
不怕困难 接受挑战 冷静思考 灵活运用 解决困难
(聪明机智)

五、作业布置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新奇 感激 佩服 安慰 思考 紧张
六、教学反思
76






16.诗两首
作者:朱熹、狄金森 略读课文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 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
久常新。它告诉我们: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 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神奇的书》是一首现代诗,读后令人精神振奋,热爱书记之情油然而 生,抒发了作者
热爱与赞美书籍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书的价值。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具准备
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搜集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 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
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7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 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
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
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
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 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
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
头脑- 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
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78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 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
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 ?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
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师: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 翠山,低头
瞧瞧脚 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
灵感,他知道怎 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
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br>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 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
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 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
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79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 的阶梯”,看书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
精神食粮。而一首好诗,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 好的情感,我们从诗中汲取营养,今天,
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狄金森《神奇的书》这首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自读自悟。自己一句一句地读,参考有关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组内交流学习
所得,讨 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人读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 思,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
不同意见的地方,认真讨论,实在弄不懂的词句记下来,准备质疑。
三、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美国诗人狄金森写的《神奇的书》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把书看 成非凡的战舰,能把我
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把书看成神奇的座骑,能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特别让我感 动的是,
诗人告诉我们,就算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四、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 谁记得又快又牢,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书不仅像战舰,像座骑,更像一个太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感谢诗人给了我们这
样一首好 诗,更让我懂得了书的力量。尽管我们不能像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可是
在书里,我们就能像一 只小鸟,在知识的天地自由地飞翔。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好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
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 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
谈。
2、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 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
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 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
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 一起来交流。
六、作业设计:
80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七、板书设计


神奇的书

神奇的书 到浩瀚的天地
装载美丽 领略人世的真谛
遨游书海 → 精神上的富翁

八、教学反思


积累与运用(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形容词重叠后的表达作用,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
2、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楚流畅。
4、巩固边读边批写的读书方法,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词语叠用的作用,掌握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能够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所学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多读多练,反复强化。
教具准备
搜集优秀的外貌描写片断、搜集读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探究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81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词语叠用的作用,掌握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词语。
3、多读多练,反复强化。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同桌对比读这三组句子,纠正字音。
2.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 规律和特点,谈谈你的发现。(生:词语重
叠后,所表达的意思加深了)
3.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4.男女生对比齐读三组句子。小结:是呀,“认真”“恭敬” “痛快”重叠后变为“认认真
真”“恭恭敬敬”“痛痛快快”让整句话在表达意思上程度加深,起到强调 的作用,在我们平
时说话和写作时,正确地运用叠词,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
2 .说说每组词的共同特点和各组的特点。(共性是描写人物的词语。特点:第一组是描写神
态;第二组是 描写人物心理感受;第三组是描写人物的情感)
3.用多种方式记住这些词语(抢读、开火车读、齐读 等),尽量读熟。游戏:我说你对。
(老师或同学说词语的前面两个字,其余生说后两字)
4 .拓展延伸,积累词语:你们还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根据每组的特点说词语。(学生自
由地说一说)
5.再读词语,在读中积累。
(三)互动平台
教师:刚才我们在语海拾贝中积累了 不少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情感的词语,接下来我
们要与郝思、于蓝一起走进互动平台,共同探讨你印象 最深的外貌描写。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同伴分角色对读、自由读),读通顺。
2、说说你在对话中懂得了什么。
3、把你读到过的课内外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片断介绍给大家。
小结:“外形是理解人物 的钥匙。”因此,认清人物的外部特征,就可能有助于了解人物
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读有关人物外貌描写 的文章时,我们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然后再根
据这些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去认识人物。
(四)自主阅读园地
A.谈话,激趣引入。
1、教师板书托尔斯泰,引导学生展示资料,介绍托尔斯泰。
82



2、教师:你们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3、教师 小结: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和执着,使托尔斯泰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读
了短文,你们一定会有所 启发和收获的。
B.自读,理解内容。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读短文:
(1)边读边批,把对自己有所启发的地方写下来。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与执着?
2、集体反馈。
C.总结,启迪学生。
1、教师:同学们,读了这篇短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同学们,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希望大家将从托尔斯泰 身上得到的启发
予以实践,做一个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
(五)课堂作业设计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子:认真 认认真真
( ) ( ) ( ) ( ) ( ) (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开眼笑 神( )奕奕 心花( )放
心( )神往 情( )意合 一( )情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并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多读多练,反复强化。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 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他告诉我们:“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大文豪莎士
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
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那你爱读书吗?最近你都读过什么样的书?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
书籍的名言警 句。
83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3、教师导: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就和书籍有关。
(二)明确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注意倾听。
2、指名反馈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3、教师强调:本次口语交际不仅要把书介绍清楚,还要把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三)教师指导
1、介绍书的要点:作者、书名、书的主要内容、书的主题思想等。
2、谈谈读书体会。
(四)集体交流
1、教师启发思考:你们准备向同学们推荐什么书?怎样推荐才能使大家想读,爱读?
2、小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教师巡视指导。
3、向本组以外的好朋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4、小组推荐代表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优秀品质,但是很多同学
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 。这是不应该的。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
还是有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挤出 时间来多读有益的书籍。
(六)布置作业
向你的小伙伴或家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第三、四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习作《我崇拜……》。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够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所学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2、多读多练,反复强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丰富素材
1、教师: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人,有的崇拜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的崇拜文学作品
中的人,有的崇拜影视中的 人。你们崇拜谁呢?
2、学生说一说。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令自己崇拜的人。
(二)读题,明确要求
84



1、指名读题目,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习作的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内容:自己崇拜的一个人。
(2)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
(3)注意运用外貌描写。
(4)写完后读给好朋友听,并认真修改。
(三)指导,学生创作
1、小组互议、交流,说说你准备写哪一个让你崇拜的人,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崇拜。
2、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3、讨论:怎样刻画自己所崇拜的人物呢?
4、集体反馈,教师归纳总结。
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 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
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第三,适当地流露出自己的崇拜之情。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赏析,修改习作
1、教师启发谈话: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的习作初 稿写好以后,通过
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 < br>2、学生自改习作。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内容具
体,感情 真挚”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与对方商讨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然 后根据对方提出的
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4、指名读改后的习作,集体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家长听,听听家长的意见再修改。
(六)课堂作业设计
习作。
崇拜和佩服是有区别的。请你以“真令我佩服”为题目,写一篇写人的习作。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出自己佩服的原因;
3、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五单元 单元计划
85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与一个积累与运用,预计教学时数为十二课时。 走进本单元,你会领
略到真挚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情感。英雄妈妈的回信、许世友母亲的深 明大义,
无不诉说着母爱的伟大。母爱是“世间最刻骨铭心的爱”。感人至深。还有先烈们追求真理、< br>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小英雄海娃的机智勇敢也将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本单元用朴素的语言、精 彩的人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人间真情。教学时引导学
生在反复诵读和品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透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
物的内心世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学会 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内容;二是体会
人物的美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三 是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练习习作。

17.不平常的信
作者:谢根林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不平常的信》以事情发展为顺序,以信为主要线索,讲述了战士们细心 安慰老人和英
雄妈妈强忍失子之痛,坚持托人代笔写回信的感人故事。赞扬了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以及
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战士们的 细心和对英雄母亲的深情厚意,感悟蒙生妈妈强忍
失子之痛,佯装不知,坚持给战士们写回信的坚强意志 和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清事情的发展的顺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明白“不平常的信”指的是哪封信。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雄母亲托人代笔的最后一封信,体会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
胸怀。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抄写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86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殊死”等词语。
2、理清文章的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信的不平常。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及词语的意思。
2、理清事情的发展的顺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明白“不平常的信”指的是哪封信。
教学过程
(一)揭题,找准学文切入点
1、教师板书课题(“不平常”用红色粉笔写),学生读题目。
2、教师:什么是“不平常”?
3、教师导读:信,对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可作者谢根 林却说信不平常,这到底是
怎样的信呢?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在文中画出课后习题2中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信的内容,想一想这些信都是谁写给谁的,为什么说这些信不平
常。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师纠错,再集体读。
5、教师: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封信?
6、分别指名读一读这三封信。
7、指名反馈。
8、指名反馈:这三封信为我们阐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9、生自由回答。
(三)学文,了解故事的起因
1、教师导读: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到战友赵蒙生牺牲了的那次战役中。
2、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3、指名反馈:听同学读了这两段话,你们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4、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教师 小结:同学们,赵蒙生壮烈牺牲了,但对于失去战友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一件悲痛的事
情。这要是让赵蒙生 的母亲知道了,她该有多伤心啊!所以才有了战士们定期给英雄妈妈写信
的欺骗行为。
(五)布置作业
87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研读文本,体会信的不平常以及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抒发自己读了这些不平常的信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雄母亲托人代笔的最后一封信,体会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
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师出示文中关键人物,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人物联系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赵蒙生 战士们 赵蒙生的母亲 大叔
2、指名反馈:当你了解了这些人物的故事后,你的脑海里呈现出哪些词语?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赵蒙生牺牲的悲壮、光荣,是党和人民的骄傲。战士们对英雄妈
妈的深情也感动了我们。
(二)品读,升华情感
1、教师导读:信写了一封又一封,可文中只选择了三封。其中最令人 感动的、最不平常
的要数第三封了。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二、三封信。
2、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
3、集体反馈。
例子:
“她早就猜到蒙生不在了。为了让你们安心打鬼子,要我坚持给你们回信。”(蒙生妈强
忍失去儿子的 悲痛,装着不知实情,坚持给战士们回信。多么坚强而伟大的母亲啊!)
“可俺不伤心,孩子是打日本 鬼子牺牲的,值。”(英雄妈妈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而舍小
家为大家的精神令人感动)
4、教 师小结:这是一封不平常的信。它蕴含着英雄妈妈对抗日官兵的理解、感激、钦佩,
蕴含着她对失子的态 度和对儿子的要求,英雄妈妈真的不伤心吗?当然不是。那是她为了我
们中华这个大家啊!她是多么的坚 强与伟大!
(三)总结,畅谈感想
1、教师:在整个故事中,出了课文提到的不平常的信以 外,还有很多不平常的人、事、
物。再读课文找一找。
88



2、指名反馈,互相补充。
3、教师:同学们,故事中有太多的不平常了。读了这篇课文,你 想对战士们、大叔、赵
蒙生、赵蒙生的妈妈说什么吗?
4、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从刚才所说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先烈们的敬佩、 热爱与感激。
希望你们如自己所说的,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五)板书设计
17.不平常的信
赵蒙生 蒙生妈
悲壮、光荣 坚强、伟大
(舍小家为大家)
(六)课堂作业设计
1、造句。
至关重要:( )
一心一意:( )
(七)教学反思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叶挺 蓝蒂裕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诗句意思,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和影像 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
27大屠杀等)。
课时安排
89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诗,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叶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诗句意思,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字导入新课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 上看,人被四
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 文
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介绍时代背景。如: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 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
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3、简介叶挺将军和渣滓洞监狱.
二、初读,质疑问难
1、师范读课文,学生圈出生字词语。
2、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3、全班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4、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5、集体反馈,教师引导,理解诗歌的意思。
(1)“人”指坚持革命的革命者;“狗”指人民的叛徒、敌人的走狗。
(2)“一个声音”指敌人的欺骗利诱声。
(3)“地下的烈火”指孕育在人民之中的伟大的战斗力量。
(4)“永生”指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辉,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三、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师: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
找一找 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设疑:叶挺渴 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
讨论刚才的问题。
3、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
90



重点理解:
人: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门:指革命者所要走的路。
狗:革命队伍里的叛徒。
狗洞子:出卖革命当叛徒所走的路。
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 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
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
师补充:介绍叶挺被囚禁在 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原因和
狱中斗争事迹。并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 所动。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回到课
题的“歌”字。
4、再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二小节诗,体会叶挺崇高的革命气节。
5、师:既然不能得到诗 人所渴望的自由,那么他选择了什么作为人生的归宿?自由读第
三节诗,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诗句.
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
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虽然人的身 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 样的革命气节?(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该怎样读
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 ”“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
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四、总结全诗,指导朗读并背诵.
1、师总结全诗。
2、初步划出节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 /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
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 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
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 烈火与热血中/得
到永生!
3、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多形式读——背诵。
五、谈感想:
叶挺将军,我们想对您说……
六、板书:


9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诗歌《耕荒》,学习本课的生字“嘱”。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耕荒》。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诗句意思,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
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蓝蒂裕及其家庭。
2、教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革命诗歌《耕荒》就是蓝蒂裕同志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
第六号牢房留交 难友转给他孩子蓝耕荒的遗嘱,也叫《示儿》。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了解大意.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师:《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 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
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再读诗句,理解重点词句。
重点指导:
荒沙:指人民大众生活的恶劣环境,到处荒芜,到处兵荒马乱.
满街狼犬: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
遍地荆棘: 遍地荆棘: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生活在一块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
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3、品读最后一节诗,说说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4、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5、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简介儿子蓝耕荒及写给父亲的诗.
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92



五、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背诗歌
六、课外阅读:
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朗诵活动
七、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理解课后第二题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耕 荒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 革命到底的决心

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 视死如归的从容

九、教学反思


19.许世友四跪慈母
作者:张浏清 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许世友是解放军中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少林武功、农民本色、赤胆忠心在老
百姓中间 广为流传,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豪杰。而本文则通过刻画他四次跪拜母亲的动
人情景,表现了他对母 亲的深厚感情,流露出他无限柔情的一面。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
介绍了许世友四次向母亲下跪的情形 。一跪(第2~4段):当许世友弄清楚来人是要买走幺
妹时,便“扑通”跪在母亲面前,哭着说: “ 俺姐弟八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的话,那就卖
我吧!”文中通过许世友与母亲感人至深的对话,表现出许 世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从“扑通”
一词可感受到许世友对亲人的关心是毫不犹豫的,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从母亲的谈话中可感
受她的坚强。二跪(第5~8段):当许世友见到浑身是伤的母亲时,未及问候, 便双膝下跪:
“娘,不孝的儿子让您受苦了。”自己参加革命,让母亲受连累,遭毒打,一方面可以看出 母
亲为了儿子甘心忍受一切痛苦,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许世友见母亲受难如万箭穿心的心情。
三 跪(第9段):看着家里房屋被烧光,只有两座草棚,许世友百感交集,他抓住母亲的手说:
“娘,您老 人家受苦了!”说着,便跪在了母亲脚下。在战乱中,母亲生活如此艰难,当儿子
的却不能在母亲身边照 顾她,心中满是愧疚和心痛。四跪(第10~13段):临别之际,许世
友忽然转过身说道:“娘啊,儿 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您老就受儿一拜吧!”说着,
便跪在了地上。为了革命事业,许世友东奔 西走,转战南北,一直都不能在老人家身边尽孝,
93



母亲却深 明大义,明白自古忠孝难两全,让许世友动情,因此发誓:“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
也要埋在娘的身边” ,以表达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课文感情真挚,人物语言、动作刻画细腻,表现出了母子间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是引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和叙 述
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及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亲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母爱的伟大及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亲的品质。
2、理解母亲含义深刻的话,体会母亲的伟大。
3、抓住文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 情感朗读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搜集许世友将军的资料、搜集到的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直奔重点,细读四跪内容,了解四跪的具体情况。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母亲含义深刻的话,体会母亲的伟大。
3、抓住文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
4、体会母爱的伟大及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亲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扣题导读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许世友将军。
94


3、教师小结,导读:许世友是解放军中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武艺超群、英勇善战,
在革命 战争中屡建奇功,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豪杰。透过题目,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许世友
四跪慈母的事。那文 中所述的四跪分别是为了什么呢?
(二)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具体描写许世友四跪慈母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集体读一读,正音。
4、读一读课后习题中的词语。
5、指名反馈具体描写许世友四跪慈母的相应段落。
6、自由读这四部分的内容,想一想每一次跪慈母的原因。
7、指名反馈,其他学生补充。
8、教师小结:四跪情形都不一样,相同的是母子间深厚的情谊。从这四跪中,你们感受
到了这 位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这位母亲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9、教师小结: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对人 物语言、动作刻画细腻,不仅展现了母亲爱儿子、
儿子爱母亲的人间真情,还塑造出一位充满柔情的将军 ,一位性情刚毅、大义凛然的慈母。
(三)自主品读,做好旁注
1、细读具体描写四跪的语 段,找出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
己的感受。
2、学生按要求仔细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 不仅掌握了生字新词,还大体了解了许世友四跪慈
母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将再进一步品读语句,感悟人 物的优秀品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集体交流,品读句子,体会许世友及其母亲的优秀品质以及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讲述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母爱的伟大及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亲的品质。
2、理解母亲含义深刻的话,体会母亲的伟大。
3、抓住文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95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
2、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将军?一位怎样的母亲?
3、教师 小结,导入:许世友将军铁骨铮铮、孝敬母亲,其母对儿子情深且胸怀博大,母
子俩为我们谱写了一幕又 一幕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感人的一幕幕,去体会这
对伟大的母子的情谊和品质。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许世友是在哪几种情况下向慈母下跪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你体会到什
么?
(2) 读了课文,你觉得许世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2、讨论交流。
(1)许世友是在哪几种情况下 向慈母下跪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和补充。第一次 跪下(第2~4段):当许世友弄清楚来人是
要买走幺妹时,便“扑通”跪在母亲面前,哭着说:“俺姐 弟八人中要是一定要卖一个的话,
那就卖我吧!”为了亲人的命运,他请求母亲留下妹妹。第二次跪下( 第5~8段):当许世友
见到浑身是伤的母亲时,未及问候,便双膝下跪:“娘,不孝的儿子让您受苦了 。” 自己参加
革命,让母亲受连累,遭毒打,心中难受。第三次跪下(第9段):看着家里房屋被烧光 ,只
有两座草棚,许世友百感交集,他抓住母亲的手说:“娘,您老人家受苦了!”说着,便跪在
了母亲脚下。第四次跪下(第10~13段):临别之际,许世友忽然转过身说道:“娘啊,儿这
一走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您老就受儿一拜吧!”说着,便跪在了地上。为了革命事业,他
不能留下来照顾 受苦受难的母亲,心中满是愧疚和心痛。
(2)重点品读课后2题许世友与母亲的对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你觉得许世友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把这些内容叙述清楚的?
(四)总结课文
师引导,生自由回答。
(五)情感拓展
在今后的生活中 ,我们也应当像许世友将军那样,牢记身边的亲人,特别是父母对我们
的关爱,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关 心他们,报答他们。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
96



课外写一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19.许世友四跪慈母

一跪:幺妹被卖,心痛 人
二跪:母亲受难,痛心 间
三跪:母亲受苦,愧疚 真
四跪:不能尽孝,难过 情

(八)教学反思


20.鸡毛信
教学目标
1、能快速、流利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欣赏海娃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斗争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转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欣赏小英雄海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收集王二小、雨来、张嘎等抗日小英雄的事迹。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主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快速、流利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欣赏海娃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斗争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转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欣赏小英雄海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97
作者:华山 略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认识小英雄
1、从前边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大英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 小英雄的故事:板书课
题。释题:知道鸡毛信是怎么一回事吗?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课 文,简单概括全文的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
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二、复读课文,了解小英雄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2、引导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克服重 重困难,把一封鸡毛
信送给游机队并配合游机队消灭敌人的故事。)
(2)默读课文,思考:海娃送信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3)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孩子)
(4) 为什么张连长称赞海娃是小八路、小英雄?
A.课文最后写到张连长称赞海娃是小英雄。从哪些地 方看出海娃的机智勇敢呢?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读读找找。
B.全班交流。勾画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C.抓住对海娃语言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体会海娃的心理。
三、寻找抗日小英雄
1937 年到1945年,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鬼子在我们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
肆无忌惮。你可知 道,那时和我们相仿年纪的儿童们没有温饱,没有课堂,是飞机、坦克炸
毁了他们幸福的童年。然而,他 们在战争中没有退缩、屈服,而是和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
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像海娃这样的小英 雄有很多很多,如:王二小、雨来、张嘎等。
交流自己知道的小英雄故事。
四、再读课文,赞美小英雄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接受任务, 巧妙藏信, 深夜逃走,
丢信找信, 诱敌负伤, 完成任务。
2.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这里没有战火和硝烟。我们在感谢这些革命先
辈的同时,不要忘记肩负起保 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
六、板书设计
20.鸡毛信
98




抗日小英雄
海娃
傍晚送信 被敌所困 逃跑被抓 引敌入围
(机智 勇敢)

七、教学反思


积累与运用(五)
教学目标
1、区别破折号的三种不同用法。
2、积累名言。
3、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4、能有条理地向别人述说尊老、爱老的故事,并从中受到教育。
5、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破折号的运用。
2、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搜集尊老、爱老的故事。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方法
情感朗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破折号的作用。
2、积累名言。
3、体会人物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99



一、温故知新
1、出示文中三个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2、总结归纳破折号的三种不同用法。
3、补充练习:
A.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
玛峰。
B.“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C.“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 ——我
能抽支烟吗?”
D.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E.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二、语海拾贝
1、导入:本单元课文我们学习了很多有气节,有傲骨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有豪迈
之情的名言。
2、自读理解。
3、交流补充。
4、读背接力赛。
三、互动平台
1、分析本单元课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2、自己再从文中找出句子试着分析。
四、自主阅读园地
1、选择自己最棒的阅读方式读短文。
2、复习抓住任务的神态、动作、语言,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
3、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
4、交流感受。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 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好句子,还了解了破折号
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更 深切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语海拾贝中的句子。
2、把《地震中的撑起》一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抄下来。
七、课堂作业布置
读自主阅读园地的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100

德国学校-财务述职报告


房地产信息网深圳-重庆邮电大学招生网


小学生话剧剧本-双11活动方案


雷锋精神黑板报-三国故事


韩国中秋节-综治工作总结


西柏坡观后感-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青岛2中-什么时候是圣诞节


皖西学院教务处-赞美老师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