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三篇】
六安市教育局-山西兴华职业学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三
篇】
【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
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
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
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
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
锻
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
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
,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
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
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
么变化?你
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
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
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
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
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
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
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
001—2010年上
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
数变化情况,
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
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
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
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
系?
(3)结合全国2001—2
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
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
温,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
14岁之
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
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篇二】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
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
据变化趋势的特
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
完
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
化的趋势,
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
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
决问题和
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
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
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
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
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
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
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
统计图
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
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
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10
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
样画。出示折线统
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
书课题:折线统
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
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
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
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
看
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
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
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
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
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
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
br>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
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
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
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
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
减变化的情况。
【篇三】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
计图》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
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
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
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
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
了
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
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
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
较合适。
2、老师指出
: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
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
平
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
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
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
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
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
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
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