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件等资料-第7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开学的第一天作文-免费范文
第7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
br>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
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
及公因数之间的关
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
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
理地进行思
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根据学生交流,演
示分割正方形,看出每条边长6厘米都正好可以分成3份,
这个正方形能正好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
;边长5厘米的不能正好分成。
追问: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好可以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5
厘米的不能? 指出:因为小正方形边长2是6的因数,边长6÷2=3(份),所以能正好分
成同样的正方形;但
2不是5的因数,边长5÷2有余数,就不能正好分成。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
第 1 页 共 4
页
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
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
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
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
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
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
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
=2
18÷6=3)边长4是12的
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说明: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长度,6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所<
br>以能正好铺满;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2)启发:想一想
,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
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
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说明:边长1厘米、
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因
为它们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可见,当
正方形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
是18的因数时,就能正好把这个长方形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
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
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说明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接“公因数”后板书: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
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
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