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学设计
关于中秋节资料-酒店规章制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2课《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宅院、幽雅、
伏案”等19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揣摩文中描写丁香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
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
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
感受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的例子。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缀 幽 雅 案 拙 薄 糊 蕾 襟 恍 怨
(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
课件出示: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二、初探“丁香”,整体感知
1.先从题目入手,关注“丁香结”。
提示:这个词
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不易读懂。(1)学生初读课
文时,一方面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提取含有“丁
香结”的相关句子,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
子用横
线画出来。(3)关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中在文中
后三段,由此引出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关注
。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课文的第1~3自然段写的是丁香
花,第4~6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前3个自然段“赏花”,后3个自
然段“悟花”。
三、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感悟丁香花的特点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①城里街旁的丁香花②城外校园的丁香花
③斗室外三棵白丁香④雨中丁香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①颜色②形貌③气味④姿态(视觉、嗅觉)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①繁密耀目 ②幽雅的甜香 ③娇俏灵动 ④鲜润妩媚
可结合课本练习“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进行讲解。
4.赏析描写优美的语句。
课件出示:
◇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
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
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紫的丁香花都好看。
学生对比读,了解表达上的不同;把描写丁香的词语做上记号,
谈谈表达效果,并试着读出这种
效果。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感受丁香花的特点
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
2.雨中的丁香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出示: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
墙边两
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
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画面。
(2)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朗读课文,感悟丁香结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可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课件出示图片
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
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
课件出示: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纱》
结合“阅读链接”,也可以再补
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
结”常出现在表达闺怨、愁思的诗境中。思考:文章引用诗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
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3)朗读,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
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
,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丁香一般
开在暮春时节,诗人面对美丽易谢的丁香,
便易伤春,说丁
香是愁思,而丁香花的花苞便成了诗人眼中惆怅
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以“丁香结”喻愁思固结不解是一
种惯常用法,
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
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体现了作者超然物
外、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结合实际,感悟人生
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结,是解不
完的;人生
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师适当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