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
我们家的新鲜事-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力。 <
br>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
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
。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
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导语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
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
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
问。
思考:(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想象画面;听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
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
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
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
到声音,还能“闻”到味
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
子
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
上人山人海的情景,
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
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
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
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
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
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
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
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
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
伴地卖
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
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
的成功之
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
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
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
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
音和牧童的笛声。
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
的角度来写的。
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这一版块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结合句子进行分析,对其中
所运用的感官描写的方法都
分析得很准确。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感觉来
展开描写可以更好地丰富文本。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写作技巧,长此
以往,相信我们的写作能力会大大提
高。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八个词语,学生齐读词
语,教师纠正字音。
人声鼎沸 锣(luó) 鼓 喧(xuān) 天 震耳欲 聋(lónɡ) 响
彻(chè)
云 霄(xiāo)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qiǎo)无声息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我
们已经学过很多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你们还记得
多少呢?教材给出了八个这样的词语,看一看,上下两
组词语之间有
什么规律?
明确:上面一组词语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下面一组
词语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3.教师从中抽出一些词语,请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人声鼎沸]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
闹。造句: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
伍加油助威。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
庆、欢乐的
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在庆祝
大桥顺利通车。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造句:宁静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
星在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造句: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停止了说
笑打闹,教室里鸦雀无声。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指名学生描述画面。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几个词
语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你们在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短暂交流,
并简单记录)
5.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呢?
生1:上面的一组词语突
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
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
灯结彩,
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
震耳欲聋;烟花腾
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生2: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
br>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
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
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
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
声响动,想必是蛐
蛐在窃窃私语。
6.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第二题的内容。 小结:描绘得多生动啊,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但是用词语描绘画面
时注意联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
拽,影响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再看
一看第二小题,想一想怎样运用给定的表示极短时间的词语描绘某种
事物。
7.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给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
过渡:同学们,经过上一题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根据词语想象画
面的技巧。这一题具体规定了要描写的事物以及要运用的词语,请你
们充分发挥想象,写一写。
8.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根据指定词语描绘画面的方法。
明确:加点的词语都表
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
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
理,要符
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9.学生尝试写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10.指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教师简单点评。
师: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描写的事物,其他同学认真听,听
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
/p>
生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
忽然狂风大作
,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生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
工夫:雷声隆隆,
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生3:我写的是烟花,
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
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生4:我写的是
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
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
脑袋,一脸失望的
表情。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真精彩!他们不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给出的词
语,而且设置具体的场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相信其他同学创编的
句子也很不错,在课堂上就
不一一读了。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换着看一
看,互相学习。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回顾
了本单元课文,学习了从多种感官角
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从中我们知
道了不能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课文,而要换一种角度,这样对课文的
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除
此之外,我们还练习了用词语描绘画面,
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更灵活地运用了词语,而且对我
们思
维的拓展也大有益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答问题特别积极,
希望能
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
从感官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名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
面的吹
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视觉、嗅觉、触觉)
——鲁迅《社戏》
在这
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
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
出温柔的刷刷声。(视觉、
触觉、听觉)
——峻青《海滨仲夏夜》
与声音有关的成语:
掌声雷动 声如洪钟 如雷贯耳 惊天动地 雷霆万钧
莺声燕语 抑扬顿挫 珠圆玉润 娓娓动听 万籁俱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把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注意字距要均匀。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钢笔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过程:
一、书写展示。
1.教师出示“书写提示”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引导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右边的文字,使学生对钢笔字书写形成初
步的印象。
3.讲解在横格中书写的注意事项,并指名学生表述。允许学生有不同
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钢笔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挑选写得比较好的钢笔字,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过渡: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自然”,选
编的课文也都
是写景的美文。学习这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
还能感受到文
字中的风景之美。“日积月累”版块正契合了这一主题,
所选的古诗《鹿柴》描绘的就是
人迹罕至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
静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学生诵读。
诵读示例:
鹿 柴(zhá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
(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在诗歌方面,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
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
丞集》《画学秘诀》。
写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
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
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
通“寨
”“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复】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诗意:山中空旷寂静
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
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鹿柴
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
满了画面感,反映了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指名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教师出示其他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
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西北边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升起
的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
情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
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情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其一》早春雨后的情
景)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版块的内容:钢笔字的书写和古诗《鹿
柴》。通过这两个版块的
学习,我们了解了写钢笔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同时增加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积
极动脑,
认真对待写字,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古诗《鹿柴》的相
关知识。这种主动
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嘉奖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