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
物流管理师-实习申请书范文
教学资料范本
【2020】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1 16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
br>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
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
说得真不错,这
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
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2
16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
,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
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
观,潮来时,激起的白
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
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
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
br>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
阅
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16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
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
)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
但
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
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
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
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
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
,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
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
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
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4 16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
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
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
线。课前
,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
(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
细听
,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
鲁
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
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5 16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
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
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
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3. 鸟的天堂
一.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
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作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
6 16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
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
树的奇特
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
”
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7 16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
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
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
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
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
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
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
……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
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
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
进泥土里”之
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
”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
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8 16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
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
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
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
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
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
”。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
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
了什么。(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
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
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
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
同景象
。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
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
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
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
,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
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
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
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
隙”,“那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
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大的,小的
,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
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9 16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
”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
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
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
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
。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
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
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
”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
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
,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
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
还溅起点点水花。
板书:
4* .火烧云
一.课前准备:
1.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2.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
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
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10 16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
赏
美并保护这些美。
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
花鸟虫鱼
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
么了呢
?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
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
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11
16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
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
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2 16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三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13 16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
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
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
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
br>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
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
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
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
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
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
学生在解释诗时会
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
分法,就是
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
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14 16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
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
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
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
成片的云雾
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
的高兴,于是就朗诵
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
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
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
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
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
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
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
,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
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观察
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
时要想一想故
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
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
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
个道理——
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
活
.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15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1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