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全国优质课件)

别妄想泡我
774次浏览
2020年10月08日 02: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楼梦读后感200字-男生贾里读后感

2020年10月8日发(作者:闻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1









爱优文库店传播




目 录



第一单元

1 观潮
2 走月亮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4* 繁星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语文园地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6 蝙蝠和雷达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8* 蝴蝶的家
习作:小小“动物园”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2
16 麻雀
17 爬天都峰
习作例文:我家
的杏熟了
小木船
习作:生活万花




第二单元


18 牛和鹅
19 一只窝囊的
大老虎
20 陀螺
口语交际:安慰
习作:记一次游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10 爬山虎的脚
11 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
22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蓄须
你追寻
23 梅兰芳

习作: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

24* 延安,我把
习作:写信





第四单元


第一单元 美丽自然
12 盘古开天地
13 精卫填海
14 普罗米修斯
15* 女娲补天
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26 西门豹治邺
27* 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纪昌学射
口语交际:讲历
史人物故事
习作:我的心儿
怦怦跳
语文园地


自然无言,却是技艺 高超的雕塑师,为我们奉献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作品。塞
外的草原,茫茫辽阔;江南的荷塘,莲叶田田; 奔放的大海,涛声激越;无垠的沙漠,
静默无言……自然多姿,风景无限。这美景澎湃在雄奇壮美的钱塘 江大潮里,沐浴
在柔和美妙的洱海月光中,呈现在倦鸟翻飞的江上,寄存在花牛惬意的美梦里,闪
烁在繁星灿烂的星空中……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就让其中那一把把神奇的钥匙,
开启我们感悟美的心 门。
本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的美文,从多个侧
面向我们展现 了自然美丽的风姿。“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也与此相关。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聆听自然的教诲。


3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
观潮 2 潮的壮丽奇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
感。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走月亮 2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调 动生活经
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
力。
课文





了解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经历,体会
繁星 1 作者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会观察自
然,从自然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习作
推荐一个好
地方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2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1
我们与环境 1

学会观察、思考、发现,提高思辨能力;
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能够自觉保护环境。

多角度观察,把写作对象介绍具体、清
楚;学会修改习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 br>理解课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意境;
通过描绘画面,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运用;
掌握钢 笔字的书写要领,养成提笔就练字的
习惯;积累古诗,提升文学修养。

花牛歌
秋晚的
江上
2

动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语言
美;体会两首诗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感受
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4





1 观潮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捕捉的画面视 野开阔,气势雄
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一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
气势磅礴的景象,使 人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
学习这篇课文,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 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受到语文能
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
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景象 。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边学边积累,充实学生的词汇宝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 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2.能够借鉴课文的写法,描绘一处印象深刻的景观。
课时安排:2课时


5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第3、4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

1.积累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把握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
2.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汐这种现 象吗?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水面
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汐。从发生的时间上区分,人 们又将早潮叫
“潮”,晚潮叫“汐”。(板书“潮”“汐”)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谁能告
诉老师,诗人描 绘的是哪里的潮水?(学生说出答案)是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发
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水涨落现 象。钱塘江涨潮时,气势雄伟,画面多变,
可谓“壮观天下无”,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现在,就让 我们翻开课本,随作者
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板书“观潮”)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观”
字,你们能找 出来吗?(板书“天下奇观”)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明确:两个“观”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观潮”中的“观”是动词,意思是
“看”;“天下奇观”中的“观”是名词,意思是“景象”。“观 ”还是一个多音字,
在“观潮”“奇观”中读ɡuān,还有一个音ɡuàn,指道教的庙宇。
小结: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
一边读,一边结合具体 的语句,明确该字(词)的具体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
的内容,也能帮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 字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6



1.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钱塘潮的成因 (1)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 阳、月球、地球几乎
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2)地利:钱塘江口状似喇叭< br>形,潮水易进难退,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
来不及均匀上升, 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3)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
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 势。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
识记生字和词语。
会写的字:观潮 据说 大堤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
一堵墙 犹如 山崩 震动 霎时 余波
会认的字:盐 屹立 昂首 鼎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氵:潮(潮水) 滚(翻滚) 渐(逐渐) 沸(沸腾) 浩(浩瀚)
犭:犹(犹如) 猜(猜想) 狡(狡猾) 狠(凶狠) 狈(狼狈)
◆量词归类:
层:一层薄雾 一层白霜 座:几座小山 一座古城 匹:千万匹马 一匹织锦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宽阔——宽广 屹立——矗立 恢复——复原
反义词:宽阔——狭窄 沸腾——沉寂 屹立——倒塌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握 字的笔画、笔顺、书写规则,示范书写
重点字,指导学生写字。
◆书写指导:
[潮]左右结构。“氵”稍窄且偏上,
“月”竖撇要写得稍长。

7
cháojù

dīkuòpànɡǔndùnzhújiàn

yóubēnɡzhènshàyú
yányìánɡdǐnɡfèi
沸 横贯 浩荡
ɡuànhào



[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末笔捺要伸展有力。
[顿]左右结构,左右宽窄相当。右部末笔为长点,书写有力。
[崩]上下结构,上扁下大, 上窄下宽。“山”首笔竖在竖中线上;“朋”两
“月”分列竖中线左右,左“月”小右“月”大。潮堤顿 崩
◆易错提示:
[阔]外面是“门”,不要写成“冂”。
[逐]被包围部分是“豕”,不要多加一点写成“
[余]下边是“”,不要写成“示”。
”。
(4)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出示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和
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内容,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预设:出示 江面上薄雾弥漫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笼罩”的含义;然后
指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具体理解词语的意思 。“笼罩”的意思是“像笼子似的罩在
上面”。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词语“人山 ”“人海”,这两个词语运用的是比喻
修辞手法,将人比作山和海。山高大,海无边,可见人之多。其次 ,引导学生想
象过节时或有重大活动时街上人潮涌动的盛况,这样的情境学生大多有切身体
验, 能使他们更具体地理解词义。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预设:理解“横贯”这个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场景来实现。教
师指两位学生并排站 ,横向走过讲台。也可以与竖向行进进行比较,在对比中理
解词义。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预设:先观察课本中的插图, 引导学生想象潮来时的巨大声势,理解这句话
表现的是潮来时的声音之大。再结合“山崩地裂”这个词, 引导学生将之拆分为

8



二——“山崩”“地裂”,在头脑中想象这两种情况,从而理解词义。
3.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从总体上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1)联系上下文。(板书)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 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
则,联系上下文找出其正确解释。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板书)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借助生活
经验理解词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板书)运用已有的知识
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 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4)拆分法。(板书)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 ,我们可以先把词语拆开来
理解,再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这样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
4.指导词语归类。
◆AABB式:浩浩荡荡 密密麻麻 轰轰烈烈 祖祖辈辈
◆ABAC式:人山人海 毛手毛脚 实话实说 毕恭毕敬
◆拟声词:隆隆 哗哗 唧唧 咚咚 呱呱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A.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奇观。)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C.观潮的人们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潮来前,热切盼望→潮来时,热情高
涨。)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农历 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人
们 ,翘首以盼。刚开始,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
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拉长,变粗,巨浪翻滚,犹如 ,
那声音如同 ,真令人震撼。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 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
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9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去后的景象。
◆要素分析: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3)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是否令你震撼?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
场,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已然听到了潮涌撞击岩石的声音,感受 到了波涛那
如千万匹战马奔腾的浩大气势。钱塘江大潮真当得起“天下奇观”的名号。下节
课上 让我们再深入课文中继续探究。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课题开始,通过理解课题初步了解了“潮” 的所
指,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接着,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理解词语意思的
方法;还朗 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同学们的表
现都很不错, 。
(示例: 掌握了生字的书写规则; 朗读课文咬字清晰,声情
并茂; 对课文画面的描述形象生动,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老 师希望同
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都能像他们一样,积极动脑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地说出自
己的想 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由交流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0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能大致说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品读句子,感受画面,形成整体认知。
2.运用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奇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奇观 据说 顿时 逐渐 震动 余波 若隐若现
风平浪静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小结:同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把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 要写错别
字,“据说”的“据”不要写成“锯”,“震动”的“震”不要写成“振”,“若隐
若 现”的“隐”不要写成“稳”,“齐头并进”的“进”不要写成“近”。只有真
正理解了词语,牢记了字 形,明确了与其形近字之间的区别,默写时才能胸有成
竹。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 通过对农历八月十
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的思想感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分析,已经获得了对 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你
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更深入地感受它的壮观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 的
描绘,一同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奇景。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圈画出自己喜欢的景象。

11



(2)学生两人一组,探究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们对
课文的把握情况。
2.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学生汇报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点拨。(重点)
·抓文眼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如何理解“奇观”二字?这句话在
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预设:一些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
关键词语体会 句子的含义,进而把握开篇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方法拓展: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有几种。在结构方面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在内容方面,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或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或渲染气 氛;
或突出表现某部分内容;或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或与下文
形成对照 (或相呼应);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潮来前
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
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两句话描绘出钱塘江怎样的 画面美?展现出怎样的
意境?)
预设:引导学生观察潮来前的图片,想象“横卧”二字的精妙 。再抓住句中
描绘的景象,体会潮来前钱塘江的平静。
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 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
两句话写出了观潮人怎样的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 过急切等待的经
历吗?和大家说说吧!)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体会其中所表 现的人物的心情,并启
示学生联系自身经历,适当拓展,开阔思维空间。表达自己的经历时,要给人以真
实感,使人能真切地体会到你当时的期盼之情,如等待远方的亲友、等待比赛结
果等。
·潮来时
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具体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细心观察,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潮来之时声音和

12



景象的变化。写远处时,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 好像
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写近处时,
抓住潮 的形、声、色写出了潮气势的宏伟。“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 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方法拓展:根据景物的特点和观察方法的不同,写景的顺序也不同。(1)时间< br>顺序。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内,姿态、光泽、颜色等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空间顺
序。如从上到 下或从左到右,从远到近或从四周到中间等,运用定点观景或移步
换景的方法描绘景物。(3)按景物的 类别,分别观察和描写。写景时,该用哪种描写
顺序,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要求来定。
B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
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 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这句话时,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
怎样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用怎样的修辞手法 再现这种画面的?)
预设:教学前可出示与钱塘潮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潮涌的壮观景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中的“犹如”“如同”这两个词,体会比喻修辞手
法的妙用,感受用 “战马”“山崩地裂”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指名
学生朗读,在读中想象、感受。
·潮去后
作者抓住什么来描写潮头过后的场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 余波、风和江水的涨幅来刻画。潮头虽去,余波犹在,让人
进一步体会潮来时的壮观。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其他知识要点。(难点)
A.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①“奇” 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
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②“ 奇”在潮来时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好像闷雷滚动”,
比喻形象、贴切;“水天相接的地 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状、颜色令人称奇;白
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如战马,似山崩地裂,壮观天下 无。
③“奇”在潮去后漫天的余波、怒吼的风浪、暴涨的江水。余波尚且如此,
浪潮之大可想而知。

13



B.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时的 种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分
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表现?
明确:这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一篇文章虽然有一个明确的核心事
物,但作者在描写时不可能 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这个事物上,这样未免显得干
瘪、单调。所以在具体描写时,势必会或多或少地提 及周围与其相关的人、物,
用它们来烘托这个核心事物,使其形象或特色更突出。本文就恰当地运用了这 样
的写法。文章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但潮来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为其蓄势,
人们对潮的期 待从侧面突出潮之壮观,否则人们也不可能一大早就登上大堤,眼
巴巴地盼望。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写作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
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C.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钱塘江大潮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
识。放学回家后,请你 们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讲给家长听。
明确:本题旨在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引 导同学们
将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并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
(3)回味品读课文,加深感受。
小结: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令人赞叹。大自然 真是一位神奇的魔
术师!我们的祖国绵延辽阔,在富饶的土地上,其实还有很多奇异的景观,它们或挺< br>秀绮丽,或壮观雄浑,你们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读一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
或者通过网络 搜索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再次感受自然的无私与广博。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过渡: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绘它、歌颂它,
展现它的神奇。丰子恺先生 也曾有过在钱塘江看潮的经历,并且用文字将这次经
历描述了下来。他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读 读下面的片段,感受丰子恺
眼中的钱塘江大潮,看看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个来了!楼内的人万头 攒动,像运动会中决胜点旁
的观者。我也除去墨镜,向江口注视。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 ,从
江口慢慢向这方面延长来。
延了好久,达到西兴方面,白线就模糊了。再过了好久,楼前的江水渐渐地涨起

14



来,浸没了码头的脚。楼下的江岸上略起些波浪,有时打动了一块石头,有时 淹没
了一条沙堤。以后浪就平静起来,水也就渐渐退却。看潮就看好了。——丰子恺
《钱江看潮 记》
2.阅读与交流。
(1)丰子恺所描写的钱塘江大潮和课文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不同? (课文中的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充足。而丰子恺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则平和多了,少了
撼人 的气魄。)
(2)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能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心绪?(期待落空,有小小的
失落、失望。)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我们的祖国有很多奇异的景观,等待着我们去一饱眼福。我们 要善于
观察、体会,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并用动人的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壮观的钱塘潮吸引着来自世界 各地的游客,争相一睹它的风采。你
们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那里有怎样的风景?用一段话描述下来吧!
提示:这是怎样的奇景?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你从中感
受到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改。
示例:白塔内有很多佛像。站在塔顶,公园里的景色 尽收眼底。往南走,到
了人工湖畔,湖旁的人们三五成群,湖里的水清澈见底,湖中央还有一个小岛,< br>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在树荫怀抱中的一个凉亭,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春
天,人工湖脱下了 厚厚的棉衣,春姑娘给它换上嫩绿的新装,湖边的小草探出了
头,湖里的小蝌蚪游来游去,你看,那边还 有几条黑白相间的金鱼正在嬉戏呢!
评改要点:(1)语句是否流畅;(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3)写作是否有序,
条理是否清晰;(4)描写是否生动。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第3~4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5






(一)
◆理解词语,运用并积累(教学重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
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是哪个词语
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浩浩荡荡。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都挺 注重词语的积累的。不过,会
不会用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吧!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 不能

16



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
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
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 。海堤上尽管(人
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真棒,刚刚提到的词语基本都用上了。请同学们想一想,“人山人海”
这个 词的运用是否正确?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不错,“人声鼎沸”用在这里更准确。今天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 读,理
解并积累了好些词语,还学着运用。你们学得真棒!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
善于对词 语进行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词语宝库,扩充知识面。
赏析:本篇课文中的词语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些 四字成语,俯拾即是,它们
共同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因此词语的积累与运用也是本次语文教学 的
要点之一。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先说出词语的意思,再引
导学生说出这 个意思所代表的成语,这样使学生对该词的印象更深刻。接着让学
生学着运用词语,比较不同词语运用的 差异,同时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
积累。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相信学生们定能收获颇多。
(二)
◆朗读重点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教学难点)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讲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3、4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特别有
意境?你特别喜欢 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17



(生自由读)
师:好,现在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妙:“午后一点左 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
像闷雷滚动。”这句话要表现的是潮来时的声势,用“隆隆”这个拟声词 突出了
声音之大,然后以“闷雷”类比。不是所有人都听过潮声,但雷声相信大多数人
都听过。 这样结合生活经验,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潮来前的巨大声势。
师:从写法的角度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独特看法,不错!还有谁说说?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 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
贯江面。”读这句话时,我感觉江潮离我越来 越近,我似乎都感受到它的气息了,我
也和观潮的人一样,心情越来越激动。
师:确实,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我的心情也激动起来了。还有吗?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 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
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描写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江潮的 气势。
师:多精彩的语句呀!作者巧用这些句子,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
声有色, 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不过,要把它们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课下应该多
练习朗读,读出大潮雄伟的气势 。
(学生比赛朗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赏析:在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 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
文。不同的语句,其朗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语句 ,由于学生的生活
体验不同,朗读时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教师正是把握住了这点,善于鼓励学生,使他< br>们读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学生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
得到提高。

《观 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美文,学习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感受大自
然的鬼斧神工。在作者的笔下,钱 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很多学生
没有对大潮景观的感性认识,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 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

18



条白线”“形成一堵两丈多高 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宜 采用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
和引导发现法来使学生由词达意、由意成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在这 两节
课中,我充分利用了音频、视频资料,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
生边看 视频边背诵,一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促进他们对课文的记忆。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
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 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
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
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
料。我 在教学本课时,就十分注重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
赛读、视频配音读等,在读中 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
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雄浑的气势,感受 文本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文,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
展他们的多种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
教会的。因此在这次的教 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想象观潮的盛况,设
想自己与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观潮,让每一位 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
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抓住文中的重 点词
语理解句子,领悟课文美的意蕴,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
到提高。
但是本次教学活动也有一些不足。首先就是学生对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
略。由于是新学期的 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课堂学习中,预习得不够充分,
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 行理解,对个别词的意思理解、运用
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待提高。 有些学生读
书不积极,不能正确把握朗读节奏,拖长音,不整齐。虽然通过指导有所改善,
但是 以后还要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字词的学习和文本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
本能力,要在低年级把这两个 方面培养好,才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9



2 走月亮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 情画意的散文,文章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如诗、如梦、如世
外桃源般的画卷: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 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
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 菜地……虫鸣、鸟飞、
溪流、人语,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欢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教学本篇课< br>文,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朗读与想象相结合,透过文字想
象画面,感受画 面的境界,体会画面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
情。本文的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 意,教学中还需着力引导学生加以品味,学会借
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品析语 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鹅、卵、俗”等8个生字,会写“淘、 牵、坑”等15个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背诵第4自然段。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体会散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阿妈之
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激发热爱 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2.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充 分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阅读的
兴趣,让情感在阅读中体悟、 升华。
2.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本课“鹅、卵、俗”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坑”等15个生字。

20



2.通过多种途径,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
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学会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课件月夜图,并配以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
中。
导 语:秋天一个曼妙的月夜,一个小朋友和妈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
那夜的月色多好啊!妈妈讲的故 事多动听啊!小朋友被深深地陶醉了。同学们,
你们有过和亲人在月下漫步、闲聊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内 心有怎样的感受?回忆
当时的情境,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家人在月光下的趣事。
生1:我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我 都会和妈妈坐在阳台上欣赏明媚的月
色。妈妈给我讲她小时候在乡下和伙伴们在田野捉蛐蛐的趣事,让我 感到特别快
乐。
生2:有月亮的夜晚,我有时会和爸爸去广场上散步。我们对着明月吟诵诗< br>词,爸爸丰富的诗词积累真是让我惊叹不已。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月光下的趣事真不少啊!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满满
的回忆走进课文,和作者 一起体会童年的无限乐趣吧!
4.教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走月亮)
明确:走月 亮是我国南方的传统民俗之一。中秋夜,妇女结伴在月下游玩,
或互相走访,或举行文艺活动。课文以此 为题,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 知识,多媒体出示与云南有关的风景图片,
引导学生感受云南的美丽风光。

21



吴然 原名吴兴然。1946年生,云南宣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 省作
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在《云南日报》发表他的第
一篇儿童 文学作品《海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
诗的创作,出版有《歌溪》《天 使的花房》《风雨集》《珍珠雨》《小鸟在歌唱》《樱
花信》《走月亮》等。其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 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
心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洱海 位于云南大理郊区,为云南 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
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得名。 洱海水质优良,水
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旖旎风光的风景区。
点苍山 苍山,又名 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它是云岭山脉
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苍山 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
光形成强烈的对照。山顶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苍山雪”。经 夏不消的苍山雪,
是素负盛名的“风花雪月”之最。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
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淘洗 牵着 鹅卵石 坑
táoqiānéluǎnkēnɡkēnɡwāwātián
shú
坑洼洼 填上
zhuānɡjia
庄稼
风俗 跃出 葡萄 稻田 成熟
会认的字:稻穗 镀亮 田埂 闪闪烁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鸟:鹅(天鹅) 鸽(白鸽) 鸥(海鸥) 鹂(黄鹂)
土:填(填补) 坡(山坡) 坤(乾坤) 坑(泥坑)
亻:俗(风俗) 仁(仁爱) 休(休息) 依(依赖)
◆量词归类:
súyuè
suìdù< br>pútaodào
ɡěnɡshuòshuò


22



块:一块银毯 一块蛋糕 塘:一塘鱼 一塘绿荷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注意生字的笔画顺序,指导学生正确书
写生字。
◆书写指导:
[牵]上中下结构。上面的“大”稍小,末笔捺改点;“冖”平而舒展;“牛”
下横长,宽度与“冖”相当。
[鹅]左右结构,宽窄相当。“鸟”中“”的竖在竖中线右侧。
[卵]左右结构。左边首撇从竖中线起笔,末笔竖撇稍长;右边的竖笔沿竖
中线右侧行笔。 < br>[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土”的末笔横变提,稍偏上;右边框内
是三横,横画间隔均匀 。
[葡]上下结构。上部首横长;下部“勹”从上、右包围“甫”,“甫”首横
的左端超出“ 勹”。
◆易错提示:
[牵]中间是“冖”,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宀”。
[卵]左边是“”,不要漏掉末笔“丿”。
[庄]外面是“广”,不要写成“厂”;里面是“土”,不要写成“”。
[跃]右边是“夭”,不要写成“天”。
(5)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语。
2.同学们自由分组,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预设:播放溪水流动的动态 图,引导学生想象山草、野花香味弥漫和月光照
耀溪水的情景,进而体会“流着”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妙 用。
方法拓展:在语言表达中,词语往往表现为两种含义——词汇意义和情境意
义。词汇意义 是指词语本身的含义,情境意义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
产生的新意义。词典上所列的是词语的 词汇意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的语境或言
语片段时,其意义有时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词语的 含义,不仅要了解其

23



词汇意义,还要揣摩它的情境意义。
(2)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预设:出示凹凸不平的山 路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坑坑洼洼”,
并引导学生联想其他“坑坑洼洼”的事物,如风化的 石头、腐烂的木板等。
(3)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预设: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比 较生僻,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其含义。
“汩汩”是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要重点引导学生学 会“汩”这个字,注
意它和“汨(mì)”的区别。
3.指导词语归类。
◆AABB式:坑坑洼洼 闪闪烁烁 急急忙忙 严严实实 郁郁苍苍 家家户户
◆ABCC式:月光闪闪 月影团团 白发苍苍 怒气冲冲 风尘仆仆 仪表堂堂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在月光下漫步。)
B.课文中写了哪些人走月亮?(“我”和阿妈。)
C.课文中的人物在哪里走月亮?(溪边、田埂上。)
D.人物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溪水 、鹅卵石、小水塘、庄稼、秋虫、夜鸟
等。)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景图?(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 月景图。)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从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
E.出示课 件,填空并齐读: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我们走过,走过,走过,
走过……月夜的风景真美啊!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 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的层次,并
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我”和阿妈
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24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划分理由:
第一部分:介绍课文的写作要素。
第二、三部分:按地点划分,描写“我”和阿妈所见的不同景象。
第四部分:从客观所见到主观体验。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一个 小孩和妈妈在月光下漫步。他们走过小
溪,走过田埂,欣赏卵石,嗅着花香,一切是多么美好、惬意。作 者是如何具体
展现走月亮的美的?从中表现出怎样的情意?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
探究 了解。
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生字书写时易犯的
错误,还朗 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大家的表现
都很不错, 。
(示例: 在书写生字时特别注意笔画顺序,十分细心; 用顺口
溜让我们记住了生字 ,很有新意; 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课前一定是做
了充足的准备的; 对课文层次的划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是真的动了脑筋
的。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相
信同学们的进步一定会越来越大。)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5



1.把握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创设的优美意境。
2.读写结合,用几句话写一写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体现亲情的画面。
3.体会“我”和阿妈 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在走月亮时感受到的幸福、
快乐,激发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

1.品读语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写写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淘洗 柔和 牵手 香味 河床 新鲜 修补 填补 庄稼 招待
小结:本课的新词较少,同学们都能很快掌握。但这几个词语在书写时仍有
以下几点要注 意:“河床”的“床”不要漏掉上面的点;“修补”“填补”中“补”
的偏旁是“衤”,不要写成“礻” ;“庄稼”的“稼”的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
词语书写一定要认真,否则在考试时很容易失分 。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上节课中,我们已经梳理过课文结构,同学们 对课文内容也大体上掌
握了。谁能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要说出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哦!
3.学生说出课文内容。
示例一:本文通过描写“我”和阿妈手牵手在月光下漫步,看到了许 多美丽
的景象及体验到的无比欢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母
亲的思想 感情。
示例二:这是吴然写的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文章从孩子的
心灵感受出 发,描绘了一幅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同学们, 你们想体
验这样的场景吗?那就快快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沐浴着月光,欣赏月下田园的
美吧!

26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初识美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画出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
B.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C.画出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
(1)紧扣第一部分,点拨重点句子。
A.秋天的夜晚 ,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这一段交代了哪些
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 设: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中的信息,再提示学生回顾文章首段的作用有哪
些,最后确定本段的具体作用。 可联系第一课《观潮》首段的作用做一个归纳总
结。
B.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 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
小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省略 号省略了哪些内
容,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想一想,月光还可能照亮哪里呢?)
预设:首先引 导学生分析这句话运用的是排比修辞手法,然后分析排比的作
用。省略号的用法很多,要让学生在理解省 略号作用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在这句
话中的作用。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适当补充省略号省略 的内容,加深对
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法拓展: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形式上是将三个或三个 以上结构相同或
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行文有节奏感,读起来
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2)教学第二部分,指导学习方法。
A.“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可以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判断句子写的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想;也可以
学生自由发言,

27



互相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
B.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如何理解句中的“流
着”一词?) < br>预设:先提示学生想象月光下的溪水静静流淌的画面,体会人物在该环境下
的心理,再分析“流着 ”一词的表达效果,最后明确这种写法为“通感”。
(3)比照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自学第三部分。
A.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
边飘来果子的 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这两句话描写了“我们”
在田埂边欣赏到的风光,作者是从哪 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从中你看到了怎样
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了解感官描写的角度包 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然后
结合这句话具体分析。再通过朗读,抓住句中对“秋虫”“夜鸟”“ 鱼儿”“果子”
的具体描写感受画面。
方法拓展:多感官描写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等多个方面进
行描写,具体说来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方能从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巧
妇有米可炊”。
B.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
们采哪一塘新 谷招待阿爸呢?(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你能体会到作
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这 是两个问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小作者对阿爸
即将回来的激动、兴奋之情,体会一家 人团聚的温馨、快乐。
(4)抓住第四部分,点拨重点句子。
A.啊,我在仰起脸看阿妈的 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
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亮牵着星 星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
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妙用。 月亮牵着星星走,就好像在和“我”与阿
妈比赛呢,富有童真童趣。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此时的美丽景色,
并进行个性化朗读。要使学生理解省略号的各种用法,并体会这句话所创设的意

28



境。
B.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说这是一个“ 多么奇妙的夜晚”是因为这个夜晚有明亮的月亮,月光
柔和,风景美丽,在走月亮中“我”感受到了阿妈 的温暖,看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
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5)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A.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描写了月亮升起来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月亮升起来的情景 ,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正因为有这样的
月光的照耀,才有了下文“我”和阿妈走月亮的事。这是做 铺垫的手法,可以巧妙
地引起下文。
B.“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我”和阿妈每到一 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人沉醉了,
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 ,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
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同时,这句话多次出现 ,也起到了串
联全文内容的作用。
C.课文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最后却写“我 突然看见,美丽的
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明确: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结合前后文。“我”和阿妈走月亮,天上的月
亮牵着星星走,这样地上、天上就联 结在一起,“我”成了星星,妈妈成了月亮,
我们走,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也就跟着走。这里运用的是暗喻 修辞手法,表述形象
生动,写出了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D.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想和大家
分享呢?
明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比
如作者在和阿妈走月亮时 都欣赏到了哪些美丽的风光;课文在描写月光下的美景
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我”和 阿妈怎样的心情;等等。凡是
表述合理的均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究,力争将课文理解透彻。
(6)回味课文,体会真挚情感。
小结:明亮的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欣赏美丽的风光,体会丰

29



收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启发“我”对美的 想象。
这其中涌动着多么温馨的亲情、多么幸福的快乐!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月光下漫步,
沉浸其 中,自然也能感同身受,获益良多。
三、美读课文,陶冶情操
教师结合课件,提示朗读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月下之美。
教师:这篇课文写得 多美,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情景多美。你们看,月光下,
——(课件出示:点苍山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亮 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亮了。)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看到了——(课件出示:缓缓流淌的溪水,布 满河床
的鹅卵石,修补过的村道……)我们听到了——(课件出示:秋虫的鸣唱,鱼儿跃
出水面 的声响……),我们闻到了——(课件出示:山草、野花的清香,果园里果
子的甜香……)
我 和阿妈走月亮,我们期盼——(课件出示:阿爸早日回来,和我们一起享
用新谷。)我和阿妈走月亮,我 们享受一个——(课件出示:奇妙的夜晚。)
四、知识延伸,提升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月光 皎洁,月色明媚,很多文人都将这么美的月亮写进自己
的文中,本文就是这样的典型。读读文中描写月亮 的文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用一个字或词语来概括一下?(学生答:美)不错,月是美的,月下的 风景也
是美的。你们知道月亮有哪些美称吗?
2.指名学生说说月亮的美称,教师可适当进行扩展。
月亮的美称及原因:(1)根据月亮不 同的形态。因初月如钩,月亮又称银钩、
玉钩;因弦月如弓,月亮又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 如镜,月亮又称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2)根据传说故事。传说月中有兔和蟾
蜍,月亮又称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月中有桂树,月亮又称桂月、桂轮、桂
宫、桂魄;月中有广寒 、清虚两座宫殿,月亮故称广寒、清虚;因月亮驾车之神
名叫望舒,月亮又称望舒。
3.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月亮的诗句。
过渡:同学们,月亮不仅在吴然的笔下这么美,在古代诗 人、词人的眼里,
更是美丽无比,并且寄托着他们独特的情感。你们知道哪些相关诗句呢?

30



4.教师补充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引导学生背诵并积累。
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唐]李白《初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南园·其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南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
5.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激发他们背诵诗词名句的兴趣。
小结:月多美啊!诗多美啊 !被月和诗浸润的心灵更美。在平时的学习中,
我们要注重积累,将学过的或从别的地方听到的诗词精华 记下来,这样不仅能增
加知识储备,还能充盈我们的心灵。愿我们都能随时发现美,感受美,做心灵美< br>的人。
五、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听阿妈讲故事,从 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
亲情。我们在生活中也要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光,用心感受他们的爱,并努力回< br>报爱,在爱的包容中幸福成长。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说到亲情,你们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蹒跚学步时妈妈伸出
的双手,是风雨中爸爸撑开 的雨伞,还是月夜奶奶讲的动听的故事?……亲情伴随
着生命的每一刻,你感受到了吗?请用一段话写一 写吧。
提示:在和亲人的相处中,他们有哪些举动?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带
给你怎样的感受?
2.指名读话,集体评改。
片段一:放学时起风了,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好冷。 收拾好东
西,我便冲出教室。校园里,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哦,那
伫立在 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冷风掀
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是 爸爸,他又来接我了……
片段二:一个冬天的夜晚,我突然发烧39.6°C,妈妈吓得脸色都变了, 赶
紧带我去医院。大半夜的,出租车也很少,妈妈只好背着我往前走。我趴在她的
肩上,她气喘 吁吁地走着,一秒也没有停。天气很冷,但妈妈的额头上满是汗珠,

31



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我越来越困,在母亲肩上睡着了,后面的路,我不知道她 是
如何一步步艰难地完成的……
评议要点:①是否体现出了亲情的可贵;②描写是否具有感染 力;③人物的
行为举止是否恰当;④语句是否流畅。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第4自然段;摘抄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品读句子,想象画面(教学重点)
师: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看看你们能从中体
会到什么。
生:我最喜欢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我想读一读。
(学生朗读课文:“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师:多么美的句 子啊!“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谁能说说读这句话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吗?
生:我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一闪一闪的,波光粼粼。
师:月光照在小溪上的情景真美!还有谁能说说?
生: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小溪在哗啦哗啦地唱歌。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啊,通过句子竟然听到流水声了。还有哪位同学能再
发挥想象说一说?
生:我闻到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山草和野花的清香。
师:哇,你竟然闻到香味了!你是从句中的哪个字产生这种联想的呢?
生:我是从“流”字产生这种联想的。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可能是花瓣落

32



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师:联想很合理,想象很大胆,非常不错!还有谁能说说对这个“流”字的
理解?
生 :“流”在句子中出现了两次,均出现在“山草和野花”“月光”的前面,
其实这个“流”是山草、野花 、月光发出的动作,应放在主体之后。作者这样处
理,实际上是为了突出溪水的主导作用,更能激发读者 对溪水动态的想象。
师:你的分析很透彻,可见是用心读了课文的。本文作者用词很讲究,因此
同学们通过这么简单的一个“流”字就能体会出这么多意味。请同学们再读读这
句话吧。
(学生齐声诵读)
师:多么动人的文字,多么美好的夜晚,多么迷人的画面,多么动听的旋律 ,
给我们带来了诗一般的意境!学习课文时,反复朗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
在读中可以想 象画面,体会意境,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能
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学习中, 不是简单地诵读,而是在读中想,在读中
思,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 中,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教师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字“流”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促进对课文理 解的深
化。当然,每个学生对语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
看法,说 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开阔了思维,而且还提高了他
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文章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描绘
了一幅 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和浓浓的亲情。在教
学中我十分注意景与情的融合, 既能让文章的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
生的心田,又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要做到这 些,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 学
生的脑海之中。比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这句话时,就 可以向学生这样设置问题:“你们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33



么?闻到了什么?”这些问题会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他们的现实生活,学 生
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
抱”的美景, 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
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 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美的感受读了,这样他
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其次是朗读。文中很 多句子写景生动,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卷。教学
时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它们的美,培 养语感。这是一篇美文,整篇
文章宜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读出“我”和阿妈在一起时的深情,以 读感
染人。不同的段落,朗读的语气、语调应有所区别。比如在朗读第6自然段时,
其中描写秋 虫、夜鸟的文字,就应加快语速,读得欢快。这是为了情感抒发的需
要,也能更好地体现课文的中心。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真情。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光下的美
好意境,更多的是 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亲的爱。因此在讲学课文时,
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 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
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快乐……他们仿佛回到了和妈 妈在一起的时
光,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他们读起课文
来 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融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
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去读 ,用真情实感去读。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朗读仍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充分利用
多媒体教学,给学 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好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对生活最真实的
体验。
总之,教学中我时时引 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忘联系生活,联系自己亲身经
历,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充 满活力,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34



3* 现代诗二首
文本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首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某
种情感。
《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定地点,描写了归巢的鸟儿在
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同 时附带展现了江边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颜色的变
化。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欣赏到了秋天黄昏江上的美 丽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
大自然的热爱。这首小诗语言简洁,句式活泼,注重了情与景的契合,真正达到
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
《花牛歌》则以花牛的活动为中心,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写 出了花牛不同
的行动、态势。通过作者生动、活泼的描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
爱 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首诗用词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形式上一唱三叹,非常适合
朗诵。
现代诗的 教学,在小学阶段,首先要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准
节奏、停顿,把握好轻重缓急,从而基 本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其次要使
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揣摩形象,感知意味丰厚、韵味独 特的语言,体会
诗歌的意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 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想象
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35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 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
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
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 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
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 间,长成了
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 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
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
现代诗,看看诗 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 》:“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
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
象。

36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
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
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 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
谣》等。
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
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
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 芦苇 剪秋罗 眠 霸占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艹:苇(芦苇) 草(野草) 茵(绿茵) 获(收获)
目:眠(睡眠) 眼(眼睛) 睹(目睹) 睦(和睦)
◆量词归类:一穗剪秋罗 一丛灌木 一片草地 一株高树 一眼清泉
(3)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不要写错别字。
◆易错提示:
[巢]上边是三个,不要少写。
cháowěiluómiánbàzhàn
[罗]上边是“罒”,不要写成“四”。
[占]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 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
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37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 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
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 于那种场景,想象
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 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
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 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
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 诗人的
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
“驮”字 ,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
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 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
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 化妆,装扮”,然后找出“妆”
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 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 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 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
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 :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
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 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

38



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 ,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
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 在哪儿呢?下
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 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
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 解了关于
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
了把握 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
(示例: 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 理
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 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
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认真思考,积 极回答老师
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
答问 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39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 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
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
阳、江、芦苇,它们共同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B.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 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
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 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 斜阳的位置关
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 “掉”的双方,然后
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 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
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 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
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 在诗人
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
续与开展 。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
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 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
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 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
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40



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 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
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 了芦苇。一瞬间,白了
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 br>美。此处的视角已经由“江上”转换到了“江边”。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 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
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 :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
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 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理一理:花牛都做了哪些事?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每小节的关键字进行归纳,即“坐”“睡觉”“走”“做
梦”。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 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想
象诗歌各小节分别描述的画面,明白诗人是寓情于景,表 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自由的追求。
C.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
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 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
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 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
律美。
D.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 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
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 牛在草地做什么,
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
41



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 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
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 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
山的青峰游玩。
E.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 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 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
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 们能从中欣赏到怎
样的美。
1.投影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 后 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
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 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
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42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 的风景。我们还
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
能力。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
不必 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
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 ,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
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 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
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 是审美
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
韵律,还 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
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 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
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 ,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43



4* 繁星
文本分析:
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于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于作者赴法留学途
中。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 br>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
美的享受。作品 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等)和客观条件(时
间、地点、氛围等)的不同,表现 出的意境和感受也就不同。本文是自读课文,重在
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
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描写繁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某种情感,因 此教
师在讲解时要启发学生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感受作者所抒之情。另外,
文章还运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
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昧、坠、怀”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 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
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
3.学会描写景物,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
2.把握文章的写作技 巧,了解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培养观察、想
象能力,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冰心的诗集《繁星》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想象繁星满天的景象。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44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导语:晴朗的夜晚,星光 灿烂。冰心先生在闪烁的星光中听到它们的对话,
原来它们在互相赞颂啊!而当我们仰望星空,又会产生 哪些遐想呢?你们是否会
想起那些动人的传说?是否会想一探星空的奥秘?是否想起远方的某位亲
人?……有一位作家,他经常独自仰望星空。面对闪烁的繁星,他思过往,想未来,
抒发自己的真情。 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去欣赏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情景,去表达对
生活最诚挚的情感。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繁星”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 是通过观察“繁星”抒发了种种思
绪。紧紧抓住“繁星”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曾 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
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 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 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
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 《随想录》《赞歌集》
等,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文学译著等。
写作背景 19 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
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 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巴金的民主思
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 “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
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 达马塞。
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
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2.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通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45



会认的字: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怀抱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日:昧(愚昧) 晒(暴晒) 旷(空旷) 曙(曙光) 映(反映)
忄:怀(胸怀) 忙(忙碌) 惜(珍惜) 恨(仇恨) 惯(习惯)
◆量词归类:一道门 一片菜园 一个小孩 一张网 一排树 一幅织锦
◆AABB式词语归类:
密密麻麻 祖祖辈辈 浩浩荡荡 勤勤恳恳 轰轰烈烈
◆AABC式词语归类:
摇摇欲坠 依依不舍 息息相关 多多益善 喋喋不休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仿佛——好像 静寂——沉寂
反义词:静寂——热闹 模糊——清楚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要求:
(1)画出表明作者观星的时间、地点的词句。
(2)找出作者三次观星中所看到的具体景物。
(3)画出表现作者观星感受的句子。
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3.汇报展示,品析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首句在段落 中的作用。这句话开篇点题,一个“爱”字
表露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我最爱看 天上密密麻麻的星
星”。
仿写训练:我爱,但我也爱。
方法拓展: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句

46
mèizhuìhuái



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应看其在文中的位置。( 1)在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引
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等。(2)在中间,照 应上文、总结上
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等。(3)在结尾,呼应开头、
照应前文、篇末扣题等。其内容上的作用,应先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果是描
写性句子,还应继续判 断是描写人物的、景物的,还是描写环境的。要结合内容
具体作答;如果是一般叙述性句子,可能是交代 记叙文的要素,奠定全文的感情
基调等;议论性句子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表现人物的观点态度, 强调抒
发某种感情;抒情性句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
文章的感 染力等。
②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象?
预设:引导学生 认真读第1自然段的第2句话,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回答。
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从前七八月,在家乡庭院 里纳凉的时候。他看到天上密密麻
麻的星星。
(2)学习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象,产生了什么
感受?
预设:引导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关键信息。
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三年前, 在南京住处后面的菜园里。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
的蓝天,感觉到星光虽然微小,但是光明无处不在。
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作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 ?)
预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在讲解前适当铺垫巴金的人生经历,并且结
合本文的创 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作者当时正值青年,胸怀宏伟理想,微小
的星光“无处不在”正体现了青年 人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
对光明的渴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
仿写训练:写一写自己观看星空的经历,以及从中产生的感想。
示例:夏天的夜晚,我最喜欢看繁星满天的景象了。

(3)学习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

47



题。
①作者第三次观看繁星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第3自然段第1句话来分析提炼。
②找出这一自然段中表明作者和繁星之间关系的词。(很熟。)
预设:此处可将“每晚和繁相 对”与“每晚观看繁星”两句进行对比,从而
体会“很熟”的含义。
③作者此次看到了什么景象?试品味句子的表达之美。
预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第3自然 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星空之美,哪些句
子是写看星星的感受。再结合图片和学生自身的体验想象满天繁星的 景象,感悟
作者形容之妙。
④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 见它们在小
声说话。(想象一下:如果星星会说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站在星星的角度设想它们之间可能会说
些什么。
⑤根据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填表,并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
时间
从前

地点
家乡

情景
密密麻麻的星星
感受
( )
静寂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
蓝天 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
无处不在。
三年前 南京

如今

海上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
半昧的星我望着那许多 认识的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
星 眼……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境况中三次 观看繁星,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
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 入了对祖国的眷念
之情。这个不相同不仅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作者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
逐步深入精细了,还因为他远走他乡特定的心境。
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的描写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

48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 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
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
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
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贾平凹《月迹》
示例: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繁星和月亮的 美妙、可爱,营造出一种
童话般的意境;并且都是通过人物对繁星和月亮的主观感受来衬托繁星和月亮的
可爱的。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过渡:夜空的繁星是美的,它们激发了巴 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沧海日出也是美的,它又带给峻青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就通过欣 赏下面的
片段来体验一番吧!
1.投影课外阅读片段,指名学生朗读。
早霞渐渐变 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
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了火似的,通红一 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
茫远方,在那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里,一轮红得耀眼, 光芒四射的太
阳,冉冉地升腾起来。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弧形的金边儿,
不 久,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
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 了海面。霎时间,那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
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 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
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 到
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又长,看着它,就仿佛使人觉得:
循着这条金 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
啊,美极了,壮观极了。
——峻青《沧海日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交流,选举代表汇报。
(1)日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早霞的颜色变化;大海和天空的颜
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日出的过程的?(时间顺序。)
(3)沧海日出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美;壮观。)

49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
过渡: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巴金先 生正是用心观察、体验,才发现了这些美,
并且为我们呈现了出来。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我们也能像大家那样,
发现事物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繁星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吧!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具体分析了课文
内容,了解了作者在 对星空的描写中所寄予的真实意图。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
散文,而是一篇美文。文中优美、生动的描写 ,动人的意境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即便
没有真正观察过星空,也能在作者的文字中想象星空的美。这就是 好文章的魅力。
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
2.教师为学生分组,引导他们交流学习收获。
3.引导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学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了解写作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师: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比较 透彻地了解了课
文内容。那么,在课文的写作手法上,你们有哪些发现呢?请同学们来谈谈。
生:巴金在描写星空时,不仅描写眼前景,还由眼前景想到其他东西。
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呢?
生:比如作者写在海上看繁星的时候,就产生了种种奇妙的感受。星星在动,

50



在“我”的周围飞舞,对“我”友好地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于是,“ 我”回到
了童年,成为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
师:说得很好,你们知道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
生:(抢着)老师,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师:对,但你说得还不够全面。作者由实写到虚,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来写景
状物的。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发现。
师:(饶有兴味地)嗯,说说看。
生:巴金在描写时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所以他的语言非常形象、生动,有
情趣。
师:那我们看看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修辞手法,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 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
的周围飞舞”。“我”的眼睛模糊了,星星就好像萤火虫一样飞舞,十分生动 、有趣。
生: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如“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
小声说 话”,这是把星星当作人来写了。
师:说得对,在作者的眼里,星星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好像走 近“我”了,同
“我”交谈,“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师:还有一种修辞手法,大家发现没有?
生:作者还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如“海上的夜是柔 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
的”。这句话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写得有气势,有感染力,突出了夜的柔美、宁 静。
师: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同
学们分析问题 也很全面,很善于开动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和学生重点探究的是 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包括修辞手法),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去发现其所
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终有所得,有所悟,
并表达出 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课堂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重在师生互动,这样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效 果,使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在这一点上,这个教学
片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1



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却是巴金先生的名篇,在中国现代 散文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讲解时可能不会像精读课文讲得那么详细,但也应当格外重视。对这
堂 课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如下。
1.了解背景,整体把握。
上课开始,我先引入了冰心的一首 小诗,引导学生想象星空的美;然后引导
学生分析课题,在对课题的理解中把握课文内容;接着借助多媒 体展示了作者巴
金的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而且背景的介绍也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2.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讲解课文时,我注重分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一
自然段是总起,后面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三个时间点观看繁 星的情况,这也是
课文理解的重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找出表明三次观星的时间、地点、景象以
及作者感受的词句,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在比较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
者的情感。在三次描写 观星的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
等,要引导学生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反复 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感悟文
章的语言美。
3.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在课堂上 ,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适当地穿插了两处仿写训练。一是仿写“我
爱,但我也爱”的句式,学生通过仿 写练习,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满天星星的喜
爱之情;二是仿写夏夜观看星空的景象和感受,这不仅考查学 生对课文内容的把
握情况,而且能激励他们发挥想象,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 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研习课文,就是要通过听、
说、读、写的方式,训练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言 运用和表达能力;通过感知作
家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
语文教学便真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本文,在教学时就应抓住作
家感受自 然时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悟,并在语文活
动中做积极、有效的实践,使课 堂教学始终在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的教学,自己感觉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仍然感觉自己

52



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学设计不当,导致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欠缺。如何 提
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应当挑选重要知识点讲解,多留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
这还需要我在 今后的教学中摸索、改进。













第二单元 学贵知疑
< br>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曾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所谓“疑”,就是指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产 生的疑问。疑是思之始,学之源。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
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能探 索更多的自然规律,打开知识的大门,
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会面临怎 样不同的命运?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
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呼风唤雨的20世纪给人类的生 活带来了哪些变
化?蝴蝶到底把家安在了哪里?让我们开动脑筋,在阅读中解开这一个个疑问,在
答疑解惑中激发思维的能动性,也许就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单元以“疑”为主题精选了四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善于怀疑、
勤于思考的重要性。“习作”和“语文园地”也意在让我们尝 试多角度思考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深入阅读,相信这正是本单元内容编< br>
53



排的初衷。

分类 内容
一个豆荚里
的五粒豆
课时
2
教学要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五粒豌豆的语
言、内心活动,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体会运用
蝙蝠和雷达
课文
呼风唤雨的
世纪
通过自主提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2 解;了解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激发探索科
学奥秘的兴趣。
1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
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会观察,发现人物的突出特点;了解
家人,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明白形声字的概念,能够区分形声字的
形旁和声旁;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掌握
2 设问句中问号的用法;明白求学要善于提
问,并积累这方面的名言。
日积月累
2 科学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创造的
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蝴蝶的家
小小“动物
园”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习作








1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世界闻名的童话 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篇影响深远的童话,讲述的是在
一个豆荚里有五粒豌豆,每粒豌豆都有自己的志向, 一粒想飞到广阔的世界中去,
一粒想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想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对世 界没
有什么奢求,只想过平静的生活。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带给它们不一样的命运,

54



前四粒豌豆毫无作为,只有最后一粒小豌豆在窗子下面长满青 苔的裂缝里生根、
发芽、开花,给窗边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童话通过五粒
豌豆不同选择和命运的对比,赞扬了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教
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体会它们的内心活
动;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尤其是描写最后 一粒豌豆的句子,感受其带给小
女孩的变化,从而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本文是一篇童话,教学时还要从 童话的
体裁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童话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僵、预、揭”等10个生字,会写“豌、按、舒”等12个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 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
3.理解文章内容,区分作者对五粒豌豆的两种不同态度。
4.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 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
愉快和生机,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熟练运用。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课文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学会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2.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感受童话语言的
独特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本课“僵、预、揭”等10个生字,会写“豌、按、舒”等12个生字。
2.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55




1.识记、积累生字新词。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词语含义。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活 动,不仅能拓宽我们
的思维,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请同学们看看PPT中给出的谜语,跟< br>老师一起读读——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谁能告诉我谜底
是什么?(学生答 :豌豆)
2.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 就猜出来了。不错,正是豌豆。请看看老师给
出的豌豆荚的图片,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1: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
生2: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
生3:豌豆荚像小豌豆的摇篮,小豌豆待在里面真舒服。
3.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
几粒小豌豆,在他的 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
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 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
随安徒生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明确:“五粒豌豆”是本文的主 角,在这五粒豌豆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安徒生(1805—1875) 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 ,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
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安徒生的童 话
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

56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中期的童话,幻想成分减 弱,现实成分相对
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
信心的忧郁情绪。晚期的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
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 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其代表作有《小
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 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 读边做记号,
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会写的字: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wānànshūshìkǒnɡ

jiānɡyìnɡ
僵硬 玩具枪
qiānɡ
nài

耐心 探出头 愉快 曾经
tàncénɡ
会认的字:预感 揭晓 啪 青苔 囚犯 窗框 洋溢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扌:探(探讨)招(招手)拦(阻拦)挡(遮挡)
辶:适(适合)逃(逃跑)遗(遗弃)速(速度)
◆量词归类:
粒:一粒豌豆 一粒米 一粒药丸
块:一块板子 一块碧玉 一块石头
根:一根棍子 一根绳子 一根树枝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确生字的结构、笔画、 笔顺,示范书写生
字,并指导学生书写。
◆书写指导:
[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略小且偏上,右下部“夕”和“ ”宽窄
相当,底部齐平。
[恐]上下结构,上略窄,下略宽。“凡”撇尖伸向“”下,“心”居下居中。
豌恐探曾
jiēpātāiqiúkuànɡyì

57



[探]左右结构,顶部“扌”高,底部“”低。右下部“木”撇、捺舒展,
竖在竖中线右侧。
[曾]上中下结构。“丷”居上居中,点、撇分写竖中线左右;“
横中线上。
◆易错提示:
[恐]下部“心”有三点,不要少写。
[枪]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巳”。
”底部横在
[愉]右部里面有一短横,不要漏写。
(4)学生进行生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预设:理解这个词语可以采取多种方 法。如,情境体验法,结合词语所在的
句子,引导学生想象暖洋洋的太阳照在豆荚上的情景,从而理解词 义;寻找近义
词法,引导学生说出“舒适”的近义词,如“舒服”“舒坦”等,通过比较近义
词 把握词语含义。
(2)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预设:可以先向学生出 示“僵硬”的词典义——(肢体)不能活动,然后引
导学生想象在哪些情况下手、脚等会变得僵硬,比如 冬天手被冻僵、登山后两条
腿僵硬等,这样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语,才能加深印象。
(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预设:“洋溢”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 把握。教师在讲解时,
不妨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如“读者们热情洋溢”“大街上洋溢着新年的气< br>氛”等,通过造句,想象情景,或者用相近的词语替代所造句子中的“洋溢”一
词,这样也能加深 理解。
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不能只依靠词典。要想正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
义,我们需 要根据实际采用各种方法,使词语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学
语文、用语文。
3.指导词语归类。

58



◆ABB式:暖洋洋金灿灿白茫茫亮晶晶明晃晃孤零零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B.小 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向广阔的世界里去;第二
粒: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 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
C.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
D.最后一粒豌豆带 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
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 起来。)
E.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对他人要有爱
心,不 能无所作为。)
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重要句子概括回答。
F.出示课件 ,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
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 ,结果 ;有的落
到 ,结果 ;有的落到 ,结果 ;只有那
个落到 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
受到鼓舞, ,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
告诉我们: 。
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合作与交流。
A.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并说说
划分依据。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不同的打算。 第二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最后一粒豌豆落到窗子下面的裂缝里,顽
强地生长,最终开出 了漂亮的豌豆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
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交代其他几粒豌豆 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不同
的生活态度的看法。
B.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59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
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
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 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
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大世界体验一番。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生字的音义以及相关的词语,
并结合具体语句理 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同时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给课文
划分了层次,弄清了每一部分所要表达的主 要意思。这节课的内容可真丰富,同
学们的表现真是不错, 。
(示例: 很善于总结,找到了一些特殊笔顺的书写规则; 通过
顺口溜的形式记住了 这个生字,很生动; 进入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
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划分课文的层次时有自己的见解,虽 然不完全
正确,但这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老师感
到很欣 慰。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也希望对待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能向刚才这几
位同学学习,在以后的课堂上积 极踊跃地发言。这样,大家的进步肯定会越来越
大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相互说说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60

上海位育中学-党建工作计划


牛根生语录-人民的名义上映时间


零花钱调查报告-泰安市人事考试中心


燕窝的营养价值-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内蒙古民族大学分数线-大学生思想汇报


工作联络函-懒羊羊经典语录


三八节祝福-赤峰市人事考试信息网


2015广东高考数学-初二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