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学语文的8个学习习惯

别妄想泡我
923次浏览
2020年10月08日 03: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报名号查询

2020年10月8日发(作者:金廷标)


分享小学语文的8个学习习惯

分享小学语文的8个学习习惯由语文小 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
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 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
最实用的文章!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 语文,光读好课堂上用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教育频道里面提供了较多个版本的教材,学生有时间有 精力可以学习自己所用 版本外
的教学版本。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所用的版本都是有所出入的,但是高考就 考一份卷子,每个
学校都有考得很优秀的学生,所以多了解其他学校所学的版本对学 生也是很有帮助的 。除
此之外,还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
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
郑板桥读书 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
家学习。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
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 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
1、摘抄、摘录;2、做卡片; 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
还包 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 典。如《新
华字典》、《现 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
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 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 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
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
读要做到吐字清晰, 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
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 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
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 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
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 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
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 诵。背出以后还要经
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 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
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 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
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 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
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 逐一剖析。综合则
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 三,培养独立思考习 惯要
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
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 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
发现和创造 。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 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
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 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
的人。如果是真的不敢问周围的人,就得想尽一切可以利 用的资源,解清心中的疑惑。如通
过互联网的提问、远程教育学习网站的在线答疑、论坛发贴等等。学习 需要谦虚,还需要有
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探讨、研究,甚至是 激烈的
争辩。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 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
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 活,可长可短,
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日
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
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 习对客观事物的
表现力和对自 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都可以写。写日记要注意把观
察能力的训练和感受能力、 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日记往往记的是身边的琐事,但要注
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 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
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具体、生动,并能从中 揭示出一定的道理而被人称颂的。写
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悉课文的整
体结构和层次,最好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会加深效果。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语文的重 要性可想而知.千万不要忽视语文的重要性。孩子写作文半天挤不出几个字?看看这
位教师妈妈的做法自 从上小学以来,果果的语文成绩都没让家长担心过。每次语文考试都在
全班前几名,特别是他的作文,时 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诵读给同学听。很多家长都羡慕果
果有个教师妈妈,能够这么轻轻松松让孩子爱上 写作文,可是这位教师妈妈却说:”以前孩
子讲话滔滔不绝,写起作文却难以下笔,磨蹭半天不动笔,后 来我从小处入手,慢慢引领孩
子,才让孩子写作文没烦恼。”到底这位教师妈妈有什么小方法教育孩子?
基础第一步:先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写出简单的作文对待完全不会写作文的孩子,爸
爸妈 妈应当先做好第一步:帮孩子梳理头绪,让孩子尽可能完成一篇作文,而不是让他半途
而废。有 些孩子 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可以说脑袋空空,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干瘪
无趣。但爸爸妈妈应该知道,一 般小学生的作文都是记叙文,也就是”讲故事”,讲 故事
无非就是,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 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爸爸
妈妈应该把这六要素强化在孩子的心里,让他至少能根据六 要素写点 什么出来。学生一般
有这样几种类型的作文,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提纲。
1. 写人物——《我最喜欢的人》(1)你喜欢的人是谁?跟你什么关系?(2)他她的长相< br>是什么样的?(3)你为什么喜欢他她?(4)有哪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2. 写物 品——《爱吃的水果》(1)它是什么样的?(2)它的颜色是怎样的?(3)它的味道
怎样?(4)它 对人们有什么作用?(5)你喜欢它吗?
3. 写风景——《秋天的校园》(1)这是什么时候 地方?(2)这是什么季节?(3)有哪些景
物?(4)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5)你看到这景色有什 么感受?当孩子顺着你的引导回答出问题
后,爸妈就可以告诉孩子:”你说的这些,就可以把它化成文字 ,那这篇文章自然就是你的
作文了。”
进阶第二步:让作文更有条理、更通顺当你的孩 子能够写完一篇作文时,哪怕毫不生
动,至少也是一种进步。这个时候,从基础第一步到进阶第二步,考 验的就是孩子的词汇量
和连贯性。想让孩子扩充自己的词汇量,爸爸妈妈不妨买一些课外书籍给孩子,比 如绘本故
事或童话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到更多词汇。平时跟孩子玩的游戏,让他认识更多的字词。有的爸妈还会跟孩子一起收集不同类型的词语:颜色:白里透红、白嫩嫩、黄灿灿、红
彤彤、洁 白、碧绿、瓦蓝、绿油油、黑乎乎味道:香喷喷、甜滋滋、香甜可口、清凉酸甜、
又苦又涩形状:尖尖的 、弯弯的、圆滚滚、细长、椭圆其 次,想让孩子写作文有连贯性,
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联接词,比如: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有的……
有的……有的……”,”有时……有 时……”等 等。孩子可以把这些联接词抄下来贴在书
桌上,随时为自己所用,慢慢地就能在考试中运用。只有把”话 ”说通顺了,读起来才合理。
高阶第三步:把重点的句子写得更有文采只搭好骨架,而没有丰富 的语言材料作血肉,


读起来就会涩涩的、不生动。如何引导孩子将”话”中的重点句子写 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有文
采呢?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采用”语句扩充法”,逐步让孩子在分析和思考中 把”话”
写得更丰满些。比如一个孩子在写作文《春天来了》的时候,有一句是”小草长出来了。”针对这句话,妈妈向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1)什么颜色的小草呢?(2)它从哪里长出来?(3)
你觉得它在春天里生长高兴吗?(4)如果不用”长”,你能想到更好的词语吗?孩子经过一番
冥思苦 想,终于扩充写成一段话:春天来了,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好像开心地说:”
太好啦!我想要 快快长大!”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常玩这样的游戏,给一个简单普通的句子,
让孩子联结起一个更有文采 的句子,慢慢的,孩子自然就能在考试时发挥出水平。孩子写作
文犹如工人盖房子,需要慢慢打下扎实的 基础。当你的孩子有写作文的烦恼时,作为家长的
我们不要光顾着催促和鼓励,不妨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 ,从基础第一步到进阶第二步,再到
高阶第三步,一定能打开孩子的心扉,不再拒绝写作文。平时爸爸妈 妈也可以给孩子买童话
故事,作文选集,让孩子多多积累和体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多看多写,写 出好作文
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文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课外知识

萍乡高专-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河道清淤方案-芜湖中考成绩查询


借物喻人的作文-北京四中高考成绩


外交学院研究生-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无锡城市职业学院-夫妻笑话故事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传承与创新


中国参军网-小学语文工作总结


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报名-小班家长会教师发言稿